六年级美术《保护文物》教案
第12课 保护文物 (教学设计) 人教版(2012) 美术六年级上册

第12课保护文物(教学设计)人教版(2012)美术六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保护文物的重要性,提高保护文物的意识。
2. 培养学生欣赏文物、了解文物历史价值的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学会简单的文物修复技巧。
二、教学内容1. 文物的定义与价值2. 文物保护的重要性3. 文物保护的方法与技巧4. 文物修复的实践操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保护文物的意识。
2. 教学难点:文物修复的实践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文物图片、修复工具等。
2. 学具:纸张、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文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文物,引发学生对保护文物的思考。
2. 新课内容:讲解文物的定义、价值以及保护文物的重要性。
通过实例介绍文物保护的方法与技巧,让学生了解文物保护的具体措施。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文物保护的成功案例,让学生认识到文物保护的成果。
4.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文物修复实践,让学生动手体验文物修复的过程,掌握简单的修复技巧。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总结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提高保护文物的意识。
六、板书设计1. 保护文物2. 副珍爱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3. 内容提纲:a. 文物的定义与价值b. 文物保护的重要性c. 文物保护的方法与技巧d. 文物修复的实践操作七、作业设计1. 创作一篇关于保护文物的宣传海报,要求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2. 调查身边文物,了解其历史背景,撰写调查报告。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内容是否合适,教学过程是否顺畅,学生是否积极参与等。
2.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收获,对文物保护的认识,以及对教学方法和过程的建议。
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入了解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保护文物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文物保护的方法与技巧。
第12课 保护文物(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六年级上册 人教版

第12课保护文物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2023-2024学年美术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第12课《保护文物》。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丰富的文物资源,培养学生保护文物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文物的概念及其价值2. 我国文物保护的现状3. 保护文物的方法和措施4. 文物保护的实际案例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文物的概念、价值和保护意义,掌握保护文物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和实践操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尊重和保护文物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1. 文物价值的理解和认识2. 文物保护方法的掌握和应用3. 学生对文物保护意识的形成和强化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剪刀、胶水、彩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著名文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文物,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新课:介绍文物的概念、价值和保护意义,讲解我国文物保护的现状、方法和措施。
3. 案例分析:分析文物保护的实际案例,使学生深入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保护文物,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文物保护实践活动,如制作文物宣传海报、设计文物保护方案等。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文物保护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文物保护。
六、板书设计1. 文物的概念及其价值2. 我国文物保护的现状3. 保护文物的方法和措施4. 文物保护的实际案例七、作业设计1. 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份文物保护宣传海报。
2. 调查身边文物保护的现状,撰写一份调查报告。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文物的概念、价值和保护意义,掌握了保护文物的基本方法。
小学六年级美术《保护文物》优质教学设计教案三篇

小学六年级美术《保护文物》优质教学设计教案三篇小学六年级美术《保护文物》优质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调查了解本地区的文物资源,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2.通过欣赏、绘制文物,了解其用途和作用。
3.绘制宣传小报,了解保护文物的意义,增强学生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调查了解本地区的文物资源,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2.通过欣赏、绘制文物,了解其用途和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欣赏、绘制文物,了解其用途和作用。
课前准备:1. 老师准备:(1) 收集当地的文物图片和文字资料。
(2) 就事先了解当地博物馆或文物保护单位,以便组织学生参观。
2. 学生准备:铅笔、彩色水笔、颜料、彩色纸等各种绘画工具材料或陶土等手工制作工具与材料。
教学过程:1.引导阶段(1) 引导学生欣赏收集当地的文物图片和文字资料。
(2) 分小组讨论交流,感受文物的美感。
(3) 教师讲解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过程和成就,让学生了解祖先创造的优秀文化。
2.发展阶段(1) 教师讲解一些资料展示卡、宣传小报和实物仿制的方法,为学生更好地作业创造必要的条件。
(2) 作业完成后布置在教室里,互相评价、欣赏。
3.收拾与整理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各材料,整理桌面,保持教室环境的卫生和整洁。
4.课后拓展让学生回家多搜集一些历史文物资料,尽力寻找生活所在地的历史文物,增进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加强保护文物的责任意识。
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们运用手抄报的形式来倡导保护文物的精神,用彩笔绘画的形式不仅抒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又提高了学生们的文化素养。
小学六年级美术《保护文物》优质教学设计教案二教学目的: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瓷器是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国在世界制瓷领域中高超的工艺制造水平,是中国伟大的发明之一.使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制瓷工艺,造型,装饰及不同窑场产品的艺术特征,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观赏陶瓷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趣.教学重点:1,中国瓷器的生产和发展,瓷器与陶器的区别.2,瓷器的造型,装饰,色彩及艺术特色.特点.3,主要名窑的产品特征.教学难点:主要是有关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除了在教学内容资料作些简要介绍外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教学时间:1课时教具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录象带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 (常规)二.导入:提问:1. 什么是陶器什么是彩陶2. 中国古代陶器的造型特征是什么放映幻灯(贯耳瓶)提问:这是陶器吗应是什么器物三.讲授新课: (出示课题)我国是瓷器的故乡和原生地,瓷器是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其工艺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1. 瓷器与陶器的关系陶瓷工艺是陶器工艺和瓷器工艺的总称.陶器和瓷器有下列区别.(1)烧制的原材料不同;(2)烧制的温度不同;(3)陶器质地疏松有一定吸水性,瓷器质地密实不透水.2. 瓷器的发展商代出现原始瓷,东汉至三国是我国瓷器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三国以后到南北朝,瓷器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南方有青釉瓷,北方有青瓷.隋唐时期是我国瓷器的一个重要的成长时期,这时瓷器普遍用较高的火候烧成,胎质较硬.瓷器在社会生活中日渐受到重视.唐代开始有了"窑"的专称,它象征着瓷器产量的增长.宋代瓷器产量高且质量好,为明清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我国瓷器大批量行销海外.明清是我国制瓷业的鼎盛时期,造瓷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胎釉细腻,色泽鲜明移植珐琅彩和创造粉彩是当时杰出的成就.3. 我国瓷器在造型和装饰艺术上的特色从东汉到南北朝,我国青瓷逐步成熟起来,但这一时期的瓷器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与青铜器有联系,这时瓷器的造型特征是清秀挺拔,与当时人们的审美爱好相一致.隋代瓷器造型有以下特征:(1) 胎体的可塑性和耐火性能加强,显得秀气.(2) 罐类器形一般为短颈,直口,圆腹.(3)器物为*底,底下有圆饼状实足.隋代瓷器的纹饰常见的有几何纹,花卉纹,动物纹,人物纹,色彩也比较丰富.(重点介绍《白釉象首龙柄壶》)唐代烧制瓷器的地域扩大,产品增多,青瓷,白瓷,三彩陶代表了唐代陶器工艺的水平.唐代瓷器作为商品广泛流传的海外,瓷器"自唐代始而有窑名",这种传统习惯一直沿用的现代.唐代瓷器造型繁多,装饰更加丰富,采用手法有绘画,刻花,印花,捏塑等,内容包括日月,花草,树木,动物,人物,建筑等.五代时期继承了唐代的制瓷风格并有所发展,其中密色瓷为当时瓷器的最上品.五代时期一些重要的瓷窑体系基本形成,如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宋代制瓷业比唐代规模更大,名窑众多,工艺水平超越前代,达到繁荣的新阶段.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它的主要标志是全国已形成了有代表性的瓷窑体系.影响的是被后世称为五大名窑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汝窑" 的窑址在今河南省临汝,宋代属汝州,故称汝窑."官窑"一般指官方办的窑厂."哥窑"是因相传南宋时有兄弟二人均在今浙江省龙泉烧制瓷器,各有特色,兄所烧制的瓷器称"哥窑"弟所烧制的瓷器则称"弟窑"."钧窑" 的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古代属钧州,因而得名."定窑"的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古代属定州,故称"定窑".宋代的瓷器不仅创造了许多优美的造型,而且在釉色的运用上,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元,明,清三代,中国的瓷器仍不断有所发展.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始于元代,成熟于明代,并成为明,清两代瓷器生产的主流.四. 放映录象小学六年级美术《保护文物》优质教学设计教案三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欣赏古代青铜艺术,了解青铜艺术的发展史及其特色.2,指导学生学习欣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审美能力.3,教育学生热爱和传承祖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教学重难点:了解青铜器的发展,欣赏青铜器艺术的方法.教具:青铜器实物,幻灯片.教学过程:一,引导阶段:1,播放幻灯片,初步让学生浏览,导入本节课要学习的课题:保护文物.2,让学生来说自己所了解的青铜器及其发展过程.(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内容)3,师:我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远在四五千年前的夏代就已经开始出现.商带和西周是青铜器铸造的鼎盛时期.二,发展阶段:1,欣赏教材中的青铜器图例:先让学生看书中的图例以及下面的文字说明.2,探讨怎样来欣赏,请学生来说说.3,归纳欣赏的基本方法:(1)从造型上来欣赏,根据不同用途,青铜器有各种不同的造型.(2)从纹样上来欣赏,青铜器上常有动物纹,几何纹以及人事活动等图案,反映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3)从文字上来欣赏.三,根据上面几点欣赏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欣赏青铜器艺术(幻灯):夏:乳钉纹爵商朝的青铜器:1,兽面纹方鼎.2,四羊方尊3,铜纵目面具西汉时期:长信宫灯战国时期:1,虎噬鹿青铜器座2,宴乐攻战壶东汉时期:铜奔马四,师出示现代的青铜器,引导学生欣赏,看看与古代的青铜器又有什么不同.五,知识窗: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也有的是红铜和合金.红铜加了锡,铅以后,使铜的熔点降低,硬度加强,因为呈青灰色,所以叫青铜.六,让学生讨论要怎样来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艺术.。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保护文物-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保护文物-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体会文物对于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意义;2.学习并运用美术基础知识,创作一个形象的文物保护作品;3.培养学生爱护文物的意识,坚守文明礼仪,形成文明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文物的重要性;2.如何通过美术形式进行文物保护意识的培养;3.如何让学生在保护文物的过程中学习并熟练掌握绘画造型中的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呈现一些文物图片,激发学生保护文物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文物的重要性。
学习文物保护知识(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介绍文物保护的资料,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性,画出自己所喜欢的文物,并写一段话表达爱护文物的心情。
学习绘画基础知识(20分钟)通过老师介绍绘画造型的基础知识,让学生了解线条、形状、结构等基础知识,并通过实践考察学生的绘画技巧。
作品创作(35分钟)让学生在所学的基础知识的指导下,创作一个自己的文物保护作品。
分享作品(10分钟)让学生在欣赏和分享自己的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彼此的努力和提高,同时也带出文物保护教育的关爱之情。
作业1.搜集更多有关文物保护的知识,并且写一篇短文来表达自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2.搭配自己的作品,写一篇小品文,来表达保护文物的重要意义和效率。
总结本文上述教学方式通过综合知识与德育教育相结合,既让学生掌握了美术造型的基础知识,也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文物的意义,并且通过自己的文化创作能力来表达爱护文物的情感,增强了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
同时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使学生学会坚守学习规则、认识到文明礼仪等方面的要求,使学习成为实现自己理想的广阔舞台。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保护文物-人教新课标(2023秋)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文物保护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好,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仍有难度。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实践活动中增加更多操作性的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文物保护的方法。
3.学生在分组讨论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但在分享成果时,部分学生表达能力较弱。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可以在课堂中增加一些口语表达训练,如小组内的角色扮演、模拟讲解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文物保护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文物保护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保护文物。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物”为主题,引导学生了解文物保护的意义、方法,并尝试创作相关绘画作品。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以下几点值得反思和改进:
1.学生对文物保护的认识仍有待提高。在导入新课环节,部分学生对文物的概念和保护意识较为模糊。为了加强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我可以在后续教学中增加更多实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3.创作以“保护文物”为主题的绘画作品:结合所学知识,让学生发挥创意,描绘出自己心中文物保护的场景,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和审美能力。
六年级美术上册《保护文物》教案、教学设计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文物类别,讨论以下问题:
-你了解的这类文物有哪些?
-这类文物的特点和价值是什么?
-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这类文物?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记录讨论结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布置课堂练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一幅以保护文物为主题的宣传画。
4.通过创作以保护文物为主题的宣传画,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的道德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掌握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增强文物保护意识,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可布置课后实践任务,如参观博物馆、了解身边的文物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和关注文物保护。
-课堂总结时,强调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他们为传承文化贡献力量的决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古今中外的珍贵文物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
4.团队合作,交流分享: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作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教师可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创作心得,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倡导学生在团队中发挥个人优势,共同为保护文物贡献智慧和力量。
5.情感升华,价值引领:通过课后实践、课堂总结等环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珍贵的文物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关注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12课《保护文物》教案

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12课《保护文物》教案第12课保护文物【学习领域】综合探索【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目标】1.调查、了解本地区的文物资源,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2.学会欣赏、绘制文物。
3.了解保护文物的意义,增强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文物,知道保护文物是我们的责任。
【教学难点】绘制文物,制作宣传小报。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和图片。
学生:铅笔、水彩笔、油画棒、纸。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分析作品、了解文物知识文物古迹:是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历史文化遗物和遗迹。
国际上文物主要指百年以上并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物品。
中国的文物古迹包括:1.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重要人物有关的、具有纪念意义和历史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等;2.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等:3.各时代有价值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4.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旧图书资料;5.反映各时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实物。
中国根据文物古迹的价值高低,将文物分为国家级、省(直辖市)级和市县级三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古迹特别丰富的城市由国家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
因文物古迹是人类历史上宝贵的文化遗产,对科学研究、历史教育、文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故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文物古迹的发掘、整理和保护工作。
二十世纪以来,观赏和收藏文物古迹已成为一种广泛的群众性活动。
一些著名的文物古迹也是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旅游资源,如中国北京的长城、故宫,西安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等。
在发展旅游事业中,必须注意文物古迹的保护与利用。
按照历史时期介绍文物的发展阶段:1.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及其出土化石,多在迁安、玉田、遵化、滦县和开平区等地。
迁安爪村遗址出土的石器、骨器和哺乳动物化石,证明滦河一带在4万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
玉田县孟家泉遗址,除出土大量石器和多种动物化石外,还有二万年前晚期“智人”前齿一颗、残缺头盖骨和附连三枚颊齿的上颌骨。
《保护文物》主题素材的美术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物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2.理解保护文物的意义和必要性。
3.培养保护文物的意识和能力,认识到保护自然文化遗产是人类的责任。
4.初步掌握水彩画的基本素描、色彩、构图的技巧。
【教学重点】
1.文物的保护意义。
2.水彩画的基本技巧。
【教学难点】
1.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2.色彩过渡和层次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引入话题,初步让学生了解文物的定义以及文物的保护意义。
2.显示多幅有关于文物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听说、看以及观察,进一步深入了解文物的重
要性。
二、讲解
1.讲解保护文物的常识,如如何对待文物、保护文物等。
2.讲解水彩画的基本技巧,包括素描、色彩和构图等。
三、操作演示
1.展示一些水彩画的实例,教学独立思考和创作。
2.让学生进行练习,指导学生掌握水彩画的技巧,并启发学生的创造力。
3.操作指导,让学生进行多次实战操作,多角度学习水彩画,从而提高技能水平。
四、总结
1.小组交流,让学生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欣赏。
2.教师总结,再强调文物的保护意识,促进学生形成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的责任感。
【注意事项】
1.学生在课程中应该认真听讲,注意观察力和创造力。
2.学生在实现创作的时候要指引自己的注意十分细致。
3.提醒学生在实现创作的过程中,注意安全,不要弄坏珍贵文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护文物
六 A 美术组——于xx
一、组织教学
xx 问好,稳定学生情绪,准备上课。
二、激情导入
1、谈话导入,老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出示几幅生活用品图片,请同学们帮忙辨认一下这些器具有没有古董文物什么的?用来收藏鉴赏。
2、同学们观赏并讨论
3、老师小结:想要分辨出哪些是文物,首先我们要先知道什么是文物。
4、引入并板书课题:12 保护文物
三、自主尝试
1、老师提出问题:什么是文物?用你自己对文物了解的知识试着阐述一下文物的概念。
2、学生回答,老师做适当引导。
四、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回答以下问题:1、文物分为哪几
类?(可以参考教科书26 页)2、保护文物的意义?
五、分享点评
1、什么是文物?文物: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
2、
文物的种类包括:
(1)、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重要人物有关的、具有纪念意义和历史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等
(2)、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等
(3)、各时代有价值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4)、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旧图书资料;(5)反映各时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实物。
3、老师播放不同种类的文物代表图片,和同学们一起赏析各类文物的不同
特征和价值意义。
4、保护文物有何意义?
文物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精神价值、研究价值、欣赏价值。
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是金钱买不到的。
经过多少年的风风雨雨和战乱,流传至今的文物相对来说已经不多了,所以文物十分珍贵。
日用品坏了,可以再生产制造,文物却不同,它不能再生产,再生产出的东西不是文物,是仿制品或赝品,是没有任何文物价值的。
文物一旦损坏,就永远不能复原。
没有众多的文物史迹,文明古国也就名存实亡,失去其传统的风采和内涵。
5、了解我们身边的文物
了解和调查你居住的地方,有哪些历史文化遗物?6、老师让同学们思考讨论我们身边的文物有哪些?并播放太昊陵和画卦台具有代表意义的本地文物图片,请同学们欣赏。
7、提出问题: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身边的文物呢?坚持一个基本原则:保持
原样
六、练习反馈
1、课下了解、调查我们所居住的省份或城市有哪些历史文
物。
2、绘制自己喜爱的文物,并注明它的名称、年代和地点。
3、老师出示多
媒体范画图片并在黑板上进行绘画步骤的示
xx。
4、学生练习,老师巡回辅导。
5、作业评价,学生自评、互评,老师展评。
七、体会质疑
1、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
2、对文物的保护我们能做的事情有哪些?提示:利用学到的美术知识,绘制保护文物的宣传海报,让更多的人了解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加入到保护文物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