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的故事
关于海参的典故

01
02
02
孟子的“海鲜不掉泪
”寓言
孟子的“海鲜不掉泪”寓言
孟子曾有寓言,比喻人应当保持坚强的意志,不被外界环境所动摇。其中,他提到了海鲜, 包括海参。他说:“鱼亦不可脱于渊,水亦不可脱于海。是鱼与水同蕴焉,脱于渊而生于陆 也。是鱼与水异质而同生焉。故鱼不可脱于渊,水不可脱于海。”这个寓言鼓励人们保持对
04
02
海参与珍贵之物的比喻
海参与珍贵之物的比喻
在古代文人雅士的笔 墨之间,海参常被用 来比喻珍贵、难得的 事物。这种比喻源于 海参的稀有和珍贵, 以及人们对珍品的向 往。通过海参的比喻 ,表达了人们对美好 事物的追求和珍惜。
01
05
02
海参的形态转变与人生变 化的隐喻
海参的形态转变与人生变化的隐喻
海参是一种独特的海洋生物,它们在生命周期中会经历多次形态的转变。从幼小的海 参逐渐演变为成熟的形态,这个过程类似于人生中的成长和变化。海参的这种特性可
以用来比喻人生的各个阶段,强调人们应当不断适应变化,不断成长。
总结
第一章
06
1 总结
海参作为一种具有丰富典故和寓意的生物,不仅在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
生活环境的认同和融合,不被外界诱惑和压力所影响。
03
01
海参的独特滋补功效
02
海参的独特滋补功效
海参在中医养生中被视为滋补 食材,具有补肾养阴、润肺清 燥等功效。人们常用海参炖汤 、炒菜等方式食用,以增强体 质。这也可以引申为人们在生 活中寻求身心健康和平衡的象 征,表达对健康和幸福的追求 。
01
关于海参的典故
2023-08-14
目录
01.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中的描写
海参的历史

清代人创造出许多烹调海参的方法,烧炒煮拌,样样可口。如朱彝遵《食宪鸿秘》卷下记载:“海参,浸软,煮熟,切片。人腌菜、笋片、猪油炒佳。”“或煮烂,芥辣拌用亦妙。”“海参烂煮固佳,糟食亦妙。’,《清稗类钞·饮食类》列举了多种海参菜肴,如松茸海参汤和煨海参:“海参须检小而刺者,先去泥,用肉汤煨三次,然后以鸡、肉两汁红煨之,使极烂。辅佐物则用香蕈、木耳,以其色黑相似也。”记载炒海参丝:“炒海参丝者,以鸡、笋、蕈丝炒煨之也。”
海参一般均为干制加工品,烹饪前必须发制。丁宜曾在《农圃便览》中讲到:“制海参,先用水泡透,磨去粗皮,洗净剖开,去肠切条,盐水煮透,再加浓肉汤,盛碗内,隔水顿极透,听用。”发制海参,通常需要一段时间,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海参坚硬难烂,“大凡明日请客,须先一日煨之,方能融洽柔腻。”经过发制的海参,体态膨胀,吸水量充足,肉质松软,可以用于各种烹饪菜肴。
美丽的神话海参

秦始皇与海参的故事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说的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曾坐着船环绕山东半岛,在那里他一直流连了三个月,他听说在渤海湾里有三座仙山,叫蓬莱、方丈、瀛洲。
在三座仙山上居住着三个仙人,手中有长生不老药。
告诉秦始皇这个神奇故事的人叫徐福,他是当地的一个方士,听说他曾经亲眼看到过这三座仙山。
秦始皇听后非常高兴,于是就派徐福带领千名童男童女入海寻找长生不老药。
徐福奉秦始皇之命,率“童男童女三千人”和“百工”,携带“五谷子种”,乘船泛海东渡寻找长生不老药。
但他在海上漂流了好长时间也没有找到他所说的仙山,更不用说仙人和长生不老药了。
秦始皇是个暴君,徐福没有完成任务,回去后依秦始皇的作风一定会被杀头,徐福不敢返航,粮食又都食尽,迫不得已只得打鱼为生,于是他就带着这千名童男童女顺水漂流到了一个小岛,落脚生存,在那里徐福发现了一种奇丑无比的海洋生物,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海参,徐福向来有种冒险精神,所以决定要尝尝此“怪物”是何滋味,于是命属下下厨蒸煮,一股清香飘来,令徐福不禁食欲大开,吃之,爽滑可口,徐福连连叫好,之后,每天让属下捕来食用,数日,感觉气运通畅,浑身充满活力,于是徐福便长期坚持下去。
就这样,徐福在岛上生活了50多年,年且九十,依然面如童颜,须发俱黑,百病皆无,徐福大悟,原来“长生不老药”在此!因参如土色,故称之泥肉、土肉徐福派人送至始皇,然始皇此时早已命归黄泉。
徐福叹息曰:“早知土肉(海参)如此,尔岂会崩命焉!”蓬莱阁八仙之一的“铁拐李”在成仙之前,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屡次谋取功名均遭失败,而且由于长期的寒窗苦读,身患重病,身体一天比一天差,为此动了轻生的念头。
一日,他来到蓬莱海边,想把自己淹没在海之中,以求解脱。
就在他正要投入海中时,突然有一股鲜美的香气扑鼻而来,他顺着香味回头张望,见有一老者在海边支着一口锅,不知在煮着什么东西,这香气正是从那口锅中飘出来的。
这诱人的香味使他忘却了轻生的念头,并顺着香味来到了老者身边。
小海参的特异功能故事

小海参的特异功能故事第1篇:小海参的特异功能故事小海参最近交了一位好朋友——小黄鱼。
一天,小黄鱼兴冲冲地来找小海参玩,说要带他去深海里逛一逛。
小海参可怜巴巴地说:“小黄鱼,对不起,我不会游泳,只能在海底慢慢爬,一小时连四米都爬不完。
”小黄鱼一听,扭头就游走了。
一眨眼的工夫,小黄鱼叼了根绳子回来,他调皮地说:“我想了个办法,用绳子拖着你,这样咱们不就可以邀游大海了吗?”小海参感激得直点头。
“哇——哇——好快!”小海参一路上兴奋地大声叫喊着。
看到好朋友这么高兴,小黄鱼加快速度游起来,直到游累了,他们才在一片海草中停下来休息。
小黄鱼喘了几口气,一看小海参的样子惊呆了:“小海参,你…你的皮肤怎么变颜*了?是不是刚才我们游得太快,你的身体受不了啦?”小海参笑呵呵地说:“这是我的‘特异功能’,我能随着周围环境不同而变化身体的颜*,所以来到海草中我就变成绿*的了。
这样我才能很好地伪装自己,躲避敌人的伤害呀!”小黄鱼连夸小海参了不起。
休息了一会儿,他们又出发了。
一路上,两个小伙伴有说有笑,谁都没有察觉到危险正在慢慢靠近。
一条凶猛的鲨鱼已经盯上了他们。
小黄鱼不经意地回头一看,吓得脸*惨白,大声喊道:“小海参,快跑,鲨鱼要吃我们!”只见小海参身体急剧收缩,“哧”的一声,一团东西喷向鲨鱼,借助这股力量,小海参飞速冲向前方。
“快,躲到海草中!”小海参着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你有特异功能吗童话故事一一天上午,小海象看到两只小海*在岸上玩耍,他们一会儿练摔跤,一会儿立起身来比赛走路,一会又依偎在一起晒太阳,小海象很羡慕他们,便爬上岸来向他们走去。
“你们好,我叫小海象,能告诉我你们叫什么名字吗?”小海象很友好地跟两只小海*打招呼。
其中一个个头较大的,穿着深灰*衣服的小海*说:“我叫大灰。
”然后,他又指着另一个个头小一点的,穿银白*衣服的小海*说:“他叫小银!”小海象说:“大灰、小银,我跟你们一起玩游戏好吗?”小海象话音刚落,忽听小银说:“大灰,我们走,别理他!”小银推着大灰径直向海边走去。
海参的故事——精选推荐

海参的故事古老的搬运工-海参海参与鱼翅、鲍鱼、燕窝同被誉为“海八珍”,因其营养价值较高,一度排在八珍之首。
在讲究阴阳之说的中国人眼中,海参与鲍鱼自是壮阳滋阴的上品,常出现在同一道菜里。
然而,除了在餐桌上代表中国饮食的极致美味,海参作为最有经济价值的棘皮动物,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有趣生活习性,“海底搬运工”的称号使之具有重要的生态研究意义。
神奇的海底,在繁茂的海藻间、珊瑚砂底或礁石缝中栖息着一种棘皮动物——海参。
海参是棘皮动物中经济价值最大的一纲,为重要的海洋无脊椎动物,现存约900种,从浅海到8000多米的深海都有,其中有20种左右可以食用,全世界年产海参约13500吨。
海边的渔民常说:“哪里有海水,哪里就有海参。
”我国海参资源丰富,已鉴定的有134种,约占全球海参类种数的14.9%左右,其中约有20种可供食用。
北起渤海湾和辽东半岛,南到南沙群岛都有出产,特别是西沙群岛有25种左右。
世界上一些著名的海参种类在我国都有分布,南海盛产全身黑色的黑乳参,肉质较粗糙的蛇目白尼参,身体短钝、背面光滑的辐肛参,长可达1米、体大肉厚的梅花参。
北方沿海盛产的刺参是食用海参中较名贵的品种。
在水族馆观察活海参的外形,多数呈褐色或稍带绿色,肉多而肥厚,体表长满肉刺似的东西,无怪乎人们形象地称它为“海黄瓜”。
别看海参其貌不扬,但在弱肉强食的海洋中已生生不息了几亿年。
十几年前,我国古生物工作者在四川华蓥山和浙江长兴的二叠纪(距今2亿多年前)地层中,都发掘到了海参的骨片(真皮内层胚胎期骨骼的存留)。
对这些骨片化石进行系统研究,已成为古生物学家划分地层和研究古地质的一项重要依据。
由于海参的个体较大,多数以沉积物为食,搬运的泥沙数量很大,所以在生态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据了解,每小时每只海参可吞泥沙6-8克,一年就是50-70公斤。
有些地区,每年通过海参所搬运的泥沙量达500-1000吨,堪称海底的“搬运工”。
海参的生命力很强,在0℃-28℃的温度中都能坦然处之,有几种海参甚至放在冰水中也无所谓,一旦冰块融化仍安然无恙。
关于海参的典故

关于海参的典故海参是一种海洋生物,属于棘皮动物门、海参纲。
它们生长在世界各大洋的海底,具有圆筒状或类似形状的身体,表面覆盖着坚硬的刺状物。
海参肉质软嫩,营养丰富,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食物,滋味腴美,风味高雅。
它们富含优质的蛋白质、多种氨基酸、多种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对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细胞修复和增强体质有很大的作用。
海参种类繁多,包括黄刺参、深海刺参、沙参、墨参、鲍参等,其中黄刺参是最为常见的品种。
海参不仅是一种珍贵的食材,还具有药用价值,被认为有补益作用,能增强免疫力、抗疲劳等功效。
关于海参的典故有以下几个:1、孟子的“海鲜不掉泪”寓言故事中提到海参。
他说:“鱼亦不可脱于渊,水亦不可脱于海。
是鱼与水同蕴焉,脱于渊而生于陆也。
是鱼与水异质而同生焉。
故鱼不可脱于渊,水不可脱于海。
”这个寓言鼓励人们保持对生活环境的认同和融合,不被外界诱惑和压力所影响。
2、铁拐李与海刺参:铁拐李是八仙之一,在成仙之前是穷困书生,屡谋功名未取,身患重病。
一日,他来到海边想投海解脱,忽闻一股鲜美香气,见一老者在一口锅中煮东西。
寻香来到老者身边,只见老者精神矍铄,仙风道骨,铁拐李问:“锅中所煮何物?”老者微微一笑说:“此乃‘通天海刺参’,乃海中珍品,食之可强身健体,常食可忘却人世间一切烦恼。
年轻人,人生不得意之事十有八九,但为此枉断性命,就太不值了,人世间还有多少美好的事情在等着你去体验呀,就像这‘通天海刺参,你若是刚才投了海,恐怕今天就没福气享受这等美食了。
” 一席话惊醒铁拐李,而老者化作仙云随风而去。
从此“铁拐李”便日日参悟老者的话,天天食用“通天海刺参”。
四十天后,他便觉得身体清爽,脑清目明;八十天后,他便参透禅机;第八十一天,他得道升天了。
后经菩萨点化,抛弃肉身,得成“八仙”之首“铁拐李”,为世人造福。
海参的历史故事

海参的历史故事
海参作为食材,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吴国人曹植在他的《说疫气》中就提到了“海参”。
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中,海参一直是一种非常昂贵的食材,并且被认为是一种滋补品。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也曾经写过关于海参的诗歌,比如“海参无土传,居水为浮沈”。
另外,海参在明朝时期被列为了皇家贡品,《本草纲目》中也有关于海参的记载。
除了食用,海参在古代还有其他的用途,比如作为药材被使用。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他的《本草纲目》中记载了海参可以“止痢除渴,解崩漏,肠痔脱肛”。
总之,海参在中国历史中一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食材和药材,并且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
海参历经上下五千年的洗礼

海参历经上下五千年的洗礼三国时期“烤海参”早在公元前300多年的战国时期,人们就开始食用海参,直至三国时期,才有正式的文献记载。
吴国莹的《临海水土异物志》记载:“土肉如小儿臀大,长五寸中有腹,无口目,有三十足,炙食”,其中“土肉”就是指海参。
“炙食”,炙从字义上讲为烤,也就是烤着吃汉晋时期汉晋时代食书中明列出了海参条目,如贾铭《饮食须知录》卷六这样记载:“海参味甘咸,性寒滑,患泄泻痢下者勿食。
”这说的是食用海参的注意事项,海参这东西拉肚子最好别吃。
但是对于海参的吃法并没有详细资料记载唐宋时期唐宋时期,人们喜于吟诗朗诵,对酒当歌及时行乐,每一顿宴席必须有歌舞或者诗词朗诵,以此来下酒,对于下酒菜并无太多讲究。
大诗人李白名篇《山中对酌》中这样写道“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这样的诗句,李白所写的众多诗句中对宴席的描写几乎没有,唐宋时期人们连海鲜都很少吃,可见唐宋时期人们生活是多么简朴。
明朝明代开始,海参成为中国的宫廷佳肴,人们对于海参的食用价值才刚认识,最先对海参烹饪进行的详细描述的是《明宫史。
饮食好尚》,其中说:“先帝(朱元璋)最喜欢用海参、鳆鱼、鲨鱼筋(鱼翅)。
”但是对于海参的吃法仍旧没有详细资料记载。
直到清朝之后,随着饪调技术的大幅度增进,吃海参的方法才开始多起来。
清朝·凉拌海参到清朝时,海参成为各类筵席的首位名菜,无论宴会大小,总要摆上海参烹制的菜肴,而且总要放在头一道。
破额山人在《夜航船》卷八说:“平阳金玉、符杨荔香及陇西昆季并予五人,观荷小饮于衡山别业之四宜轩,第一品芥辣拌海参……。
”又如袁枚《随园食单.海鲜单》中记载说:“尝见钱观察家,夏日用芥末、鸡汁拌海参丝,甚佳。
清朝·烧海参如《清稗类钞.饮食类》在论述京城酒楼名馔时,就提到“福兴居、义胜居、广和居之葱烧海参”。
清朝·煮海参煮,是海鲜最常用的食用方法。
丁宜曾在《农圃便览》中讲到:“制海参,先用水泡透,磨去粗皮,洗净剖开,去肠切条,盐水煮透,再加浓肉汤,盛碗内,隔水顿极透,听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参的故事
海参很贵,堪称大海里的人参。
我有一个姐妹,每天都要给在银行担任高管的老公吃一只,许多年来从不间断,我怀疑海参是否能充当夫妻恩爱的秘密武器。
海参过去过去都是用冷水发,一泡就是24小时,中间还得换2、3次水,每天发海参真能把人折腾死。
现在好了,有即食的了,省去了不少麻烦。
本来我对海参的兴趣一般,听到姐妹的故事,不禁有些心生好奇。
一个多月前,我们家楼下开了一家海珍品店,专营各种海参。
一天下午没事,就去跟店主聊天。
之前也去过那家店买过一些海米、虾皮之类的,偶尔也跟店主聊上几句。
店主姓管,是个不到三十的小伙子,在北京一所大学学国际法,开海鲜店是他的业余爱好。
从他嘴里,我打探到一些海参方面的知识。
比如海参最好煮熟了吃,刺身、凉拌、切成片拿开水冲汤等都是暴殄天物的做法,只能吸收10—20%的营养。
再比如分辨海参的好坏,主要是看体型是否完整端正,刺尖挺直,腹部下的参脚密集清晰。
发制好的海参大小应为干海参的3倍左右且有弹性,否则就是劣质海参。
好的海参分量很轻,敲击有木炭感,有些看上去黄不拉几的。
而那些看上去很有卖相,手掂着沉的海参,都是裹了糖浆、盐或者明胶。
真正的海参背部的颜色是不均匀的,能看出海水的变化,再有就是好海参闻着有鲜味而不是腥味。
所以,裹了糖浆、盐或者明胶的海参不要买,围堰养殖的海参也不要买,它们的养殖环境,只是对大海的粗糙模拟。
海参比较娇气,只吃海藻和浮游生物,水温太高或者太低都不行,它们冬天和夏天扎在沙子里睡觉,春秋才来了精神。
为了不打扰它们休息,一般都是春天和秋天进行捕捞。
具体时间春天是5月到7月,秋季9月中旬到11月初。
小管介绍,诸多海参里,辽参最有地位,因为那边海水的温度低,适合海参养殖。
辽参最早是大连人做起来的。
后来由于市场需求量太大,货源供不上,现在大部分的辽参,都是烟台、威海那边的。
另外,渤海污染事件也对辽参造成了一些影响,给当地相关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海参一般需要3年时间才能长成,好的需要5年到8年,现在市场上的海参连1年都不到。
因为生长周期太短,煮出来就剩皮了,没吃头。
小管说这些海参大部分产自南方,所以,秦岭以南的海参就不能吃,比如浙江的、福建的。
之所以南方参抢北方市场抢不动,就是这个道理,毕竟质量不行。
说到生长周期,小管还随手拿出一只干鲍举例,他说从鲍鱼的贝壳上看,一般都是上面排列的几个圆孔就代表它生长了几年,这只鲍鱼上面虽然有四个圆孔,但实际上它只生长了一年。
这方面有很多手段,令消费者无从判断。
活海参以及发好的海参不但怕高温而且还怕光,活海参从海里捞出来必须马上放到水里,或者马上把它弄死,否则过了两小时后,没等入口它即化了。
发好的即食海参也一样,别看是在保鲜袋里,放到太阳底下晒,不到半天它就会变成一汪水,即便它的保质期在三个月。
需要说明的是,即食分发好的和干的两种。
干的即食海参采用的是方便面的技术,把海参里的水分彻底吸干,吃法也跟吃方便面一样,拿开水泡几分钟即可食用。
另外就是海参怕碱怕油。
小管说北京的水碱性大,建议用纯净水发。
一般的干海参大约在3克左右,8克就算是比较大的,而18克的海参基本见不到,发起来有地瓜那么大,但这还不是最大的,小管说有一次他在展销会上看到一只俄罗斯参,干的就像胳膊那么粗,发起来像人那么大。
不过,那已经不是海参了,而是海茄子。
最后小管还提醒我说,基于成本限制,酒店里的海参一般都不会太好,10块钱一只的海参最次也会卖到五六十元,所以尽量不要去酒店吃。
这倒让我想起有一次家庭聚会,我爸点了一道海参。
我去之前就已经在别的地淘小巧请勿转载/方喝大了,居然对着那盘海参,一直不停地唱“河深海深不如党的恩情深”,惹得我爸几近发怒。
唉,我这个儿子真是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