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四第14课后赤壁赋含答案
后赤壁赋-高中语文选修教案

后赤壁赋-高中语文选修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后赤壁赋》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的一篇重要文章,通过对苏轼《后赤壁赋》的深入学习,让学生感受苏轼的文学才华,理解其人生哲学,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后赤壁赋》的创作背景、文学特点和思想内涵。
学生能够分析苏轼的文学风格和艺术手法。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通过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从苏轼的人生哲学中汲取智慧,提升个人品质。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课文概述《后赤壁赋》是苏轼在流放黄州期间所作,描绘了苏轼与友人在赤壁游玩的场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2.2 文学特色分析2.2.1 韵律美分析文章的韵律特点,如对仗、排比等,体会苏轼的文学才华。
2.2.2 意象美分析文章中的意象,如“赤壁”、“江水”、“清风”、“明月”等,感受苏轼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
2.2.3 思想内涵探讨苏轼在文中表达的人生哲学,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等,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
第三章:课堂实践3.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轼的文学风格。
3.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意象,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3.3 课堂展示每组选取一名代表,对课文进行解读和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讨论。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翻译课文要求学生准确翻译课文,掌握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4.2 写作练习以“我对苏轼的理解”为主题,写一篇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3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加深对苏轼文学成就的认识。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精选5篇)[修改版]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精选5篇)[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c6f482dd2f60ddccdb38a0a1.png)
第一篇:《后赤壁赋》教学设计逆境中的挣扎——《后赤壁赋》内容解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方法与技能:深入文本、联系实际,理解苏轼挣扎的方法及挣扎的结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苏轼在挣扎中走向成熟、痛苦与乐观并存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难点:探讨苏轼如何挣扎及挣扎的结果。
三、教学手段本节课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主讲,学生通过朗读文本感知、深入阅读文本、回答教师提问、讨论等方法学习。
四、学情了解及前期准备本课属于选修本文言文,学生有一定厌恶心理,提前预习的可能性较小。
针对这种情况,已提前用一节课对文言知识点进行讲解及对课文内容进行疏通,本节课为本课的第二节时。
五、教学设计(一)导入:以问题“苏轼为何钟情于赤壁?”导入教学。
(本部分由教师提问,学生逐层回答,旨在引导学生理解黄州、赤壁之于苏轼的意义,及“赤壁三文”的魅力。
)(二)朗读全文,思考问题:苏轼真的超脱了吗?(本部分由学生朗读之后感知,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感情。
提问个别学生,读后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上述问题。
)(三)解读内容1、苏轼的思想是矛盾的(本部分由学生列举证据说明苏轼是否忘记了官场上的那些事,而真正投入了山水田园之中;教师加以讲解,列举《东坡志林·雪堂问潘邠老》中的故事作进一步的说明)2、《后赤壁赋》中,苏轼如何挣扎?(本部分由学生阅读文本之后尝试回答,根据学情,学生可能无法答得全面,教师要加以引导,与学生一起讨论。
)3、学生分享缓解痛苦妙招(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如果遇到困难,精神上感到很痛苦的时候,你会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请个别学生到黑板上写下,并说出此招是否有效。
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苏轼摆脱痛苦的方法是否有效,从而引出下一部分。
)4、挣扎的结果(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苏轼的方法有没有效果?他得到解脱了吗?然后学生根据课文任选一种方法来评价,写下来。
后赤壁赋高中语文选修教案

后赤壁赋-高中语文选修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后赤壁赋》的文学背景和历史背景分析苏轼的文学风格和创作特点解读《后赤壁赋》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1.2 教学内容简介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分析《后赤壁赋》的文学特点和结构布局解读《后赤壁赋》中的自然描写和人物形象探讨《后赤壁赋》中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感悟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介绍苏轼和《后赤壁赋》的背景信息自主学习:学生自读《后赤壁赋》原文,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课堂讲解:分析《后赤壁赋》的文学特点和主题思想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后赤壁赋》中的自然描写和人物形象总结归纳: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后赤壁赋》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内涵2.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苏轼的生平、文学风格和《后赤壁赋》的结构布局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原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分组讨论法: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后赤壁赋》中的主题思想和哲学意义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后赤壁赋》原文文本苏轼的生平介绍资料相关文学评论和学术研究articles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苏轼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3.2 教学材料教材: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关于《后赤壁赋》的章节参考书籍:苏轼作品集、相关文学鉴赏书籍网络资源:相关文学网站、学术数据库、在线阅读平台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阅读理解:评估学生对《后赤壁赋》原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后赤壁赋》主题思想和文学特点的掌握情况4.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后赤壁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意见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调整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馈,调整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第五章:教学计划与安排5.1 教学计划课时安排:共安排2-3课时进行《后赤壁赋》的教学教学步骤:引入新课、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小组讨论、总结归纳5.2 教学安排第1课时: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和《后赤壁赋》的文学特点第2课时:分析《后赤壁赋》的主题思想和自然描写第3课时:讨论《后赤壁赋》中的人物形象和哲学意义,进行总结归纳第六章:教学拓展与深化6.1 教学拓展比较阅读:引导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文学作品,如《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比较其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第14课 后赤壁赋 学案(含答案)

第14课后赤壁赋学案(含答案)第14课后赤壁赋1吟诗赴宴苏轼二岁的时候,到京师去参加科考。
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
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
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
其余五人轰声叫好。
“我先来。
”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
“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
“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
“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过来。
“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
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地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2出人头地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
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为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
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
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
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的作者是苏轼。
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啊成语出人头地就是从这儿来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3家庭聚会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
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踱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子由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
”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她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
”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
高中语文(鲁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教学课件:第14课《后赤壁赋》

诸:“之于”的合音,兼起代词“之”和介词“于”的作用。
不时之须:突然、随时的需要。
第一段翻译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 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 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高悬。四下里瞧瞧, 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过了一会儿, 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明亮, 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 “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象吴 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 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用来应付您突然的需 要。”
(gǎo)衣,戛(jiá,象声词)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 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piān xiān),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 “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fǔ)而不答。“鸣呼噫嘻!我知之 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wù)。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bǎn)。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顾而乐之,行歌相 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yáo),月白风清,如此良夜 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lú),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 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
赋的文体知识
• 骚体赋 (战国) • 大赋 (汉)
以铺张渲染为能事,排列许多怪异生僻的词汇,鸿 篇巨制,繁缛富丽。
• 小赋 抒情咏物 • 骈赋 (魏晋南北朝)
受骈文影响,讲究对仗工整。
• 律赋 (唐) 科举中写赋,按照诗歌声律,讲骈偶,还限制用韵,
高二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新部编本全集:后赤壁赋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后赤壁赋教学目标:1、通过文中的写景部分体味“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2、通过前后《赤壁赋》的对比,体味两赋所体现的不同的感受教学重点:对《后赤壁赋》写景部分的分析教学难点:体味两赋所体现的苏轼的不同的情感和对人生不同的态度教学方法:诵读法、自学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由苏轼的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临江仙·夜归临皋》入手,通过同学们学过的这两首词来导入到对苏轼的介绍。
苏轼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著有《东坡七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引入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对此诗进行简单的解释,然后指出这是苏轼晚年对其一生的概括。
问同学:“黄州惠州儋州”这几个地方有什么共同点?同学回答:是苏轼被贬的地方。
问题:那么这几个地方中大家最熟悉的是哪个地方?同学回答:黄州。
问题:在黄州苏轼留下了什么作品呢?大家知道哪些?回答:《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超然台记》、《方山子传》。
老师:回答得非常好。
所谓文人不幸文学兴,正是苏轼几次被贬的遭遇才铸就了他非凡的文学功业。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苏轼在黄州时的另一篇名作《后赤壁赋》。
课文学习:一、听录音,熟悉课文,掌握字词二、课文内容学习1、分析鉴赏:“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其中写景的句子,结合前2、后语境,体味这些句子中蕴涵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苏轼的世界:霜露、木叶、人影、明月(原本为一派萧瑟之景)月白风清(苏轼却见之心喜,踏歌而行,感到如无美酒佳肴,未免辜负了这月白风清的良夜。
)从中可以看出苏轼“超然”的情怀和他旷达的心胸。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第四单元 第14课 后赤壁赋 Word版含解析

第14课 后赤壁赋1.通假字(1)以待子不时之须.同“需”,需要。
(2)反.而登舟 同“返”,返回,回到。
(3)俛.而不答 同“俯”,低头。
2.古今异义(1)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古义:形容声音响亮悠长。
今义:形容声音突然停止。
(2)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古义:江山的景象。
今义:江河和山岭,多用来指国家或国家的政权。
(3)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古义:绝壁,陡峭的崖岸。
今义:岸边。
3.一词多义(1)顾⎩⎪⎨⎪⎧ 顾.安所得酒乎:可是道士顾.笑:回头看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四顾.寂寥:看(2)危⎩⎪⎨⎪⎧ 攀栖鹘之危.巢:高危.言危行:正直的秋日荒凉石兽危.:威严(3)适⎩⎪⎨⎪⎧适.有孤鹤:恰好,适逢舟行适.临汝:到,往4.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行歌.相答:唱歌。
②予乃摄衣而上.:上山。
③掠予舟而西.也:向西飞。
(2)名词作状语横江东.来:向东。
(3)意动用法顾而乐.之:以……为乐。
5.文言句式(1)草木震动:被动句。
(2)以待子不时之须:省略句。
(3)步自雪堂:状语后置句(“自”是介词)。
6.翻译下列句子(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译文:曾几何时,江山的景象已变得不认识了。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译文:于是我们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中心,听任它停在哪里就在哪里休息。
一、结构图解二、中心主旨这篇赋是苏轼在三个月后再游赤壁所作。
前赋着重写水,后赋着重写山;前赋着重写秋景,后赋着重写冬景。
在境界上,前赋安谧幽静,在消极中又有一种开阔旷达的胸怀。
后赋惊险恐怖、迷离恍惚,特别是通过道士化鹤的幻觉给文章笼罩上了一层缥缈的气氛,反映出作者消极处世的人生态度。
1.在复游赤壁之前,诗人写了“夜游黄泥坂”这样一件轻松而富有生活情趣的事情,这件事写得颇有波澜。
请找出文中显示情节变化波澜的动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顾→乐→叹→谋→游。
后赤壁赋教案(1)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后赤壁赋》是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选读》第四专题“游记”中的一篇课文,属游记散文,也是形式较自由的赋体,适合诵读。
其中“顾”“披”“适”“危”“就”等词是高考重点考查的文言词语。
作者苏轼是学生较熟悉和喜欢的作家。
2、学情分析:学生已进入高三,有了基本的文言知识积累,但就我班来说,学生的文言文翻译水平还较差,所以我们把《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重点教学目标定位在了提升学生文言文的翻译水平这个点上。
学生在高一时曾学过苏轼的《前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在高二时曾学过苏轼的四首词,这些内容的前后对照,有助于学生探讨《后赤壁赋》的思想内容。
课型简介:为了在高三阶段有效展开文言文教学,依据教材及学生情况,我们设计了如下课型:本课型包括导入及文言知识梳理(15分钟)、文章内容探讨(15分钟)、翻译训练(15分钟)三个局部。
前两个局部依学生问题设计,在教学时以解决学生在字词理解和文章内容理解中出现的问题为主,第三个局部是当堂翻译练习,既考查学生的听课效果,又表现学生依然存有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文言文翻译水平。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能够准确翻译本文中的句子。
2、把握文章中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及其和所写景事之间的关系。
3、理解作者内心世界的强烈矛盾和被贬之后在苦闷中寻求精神解脱的心情。
4、理解赋这个文体的发展变化。
教学重点:掌握基本文言知识,提升文言文翻译水平。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内心世界的强烈矛盾和被贬之后在苦闷中寻求精神解脱的心情。
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及文言知识梳理(15分钟)1、导入苏轼是我们钟爱的文人,在结束了高一高二的学习之后,我们再提苏轼,就不能仅仅用一个“豪放”或“豁达”来概括他的形象。
因为《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和《江城子·记梦》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婉约、长情的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惊魂未定、高洁孤傲的苏轼,《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笑对人生风雨和堪破人生晴雨的苏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后赤壁赋(对应学生用书P41)走近作者 苏轼(见《留侯论》) 相关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
元丰五年(1082)秋,苏轼游览了黄冈附近的赤壁后,写下了《赤壁赋》,三个月后,苏轼再游赤壁,作《后赤壁赋》。
是岁 十月之望, 步自雪堂, 将 归于临皋。
这年的十月十五日,从雪堂步行,将要回到临皋亭去。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于:介词,到。
二 客 从 予, 过黄泥之坂。
两位客人伴随着我,经过黄泥坂这段斜坡。
霜露既 降, 木 叶 尽 脱。
人影霜露已经降下了,树木的叶子全部脱落。
人影清清楚楚显 在地, 仰 见 明月。
露在地上,仰头一看,已经升起团圆的明月。
⎣⎢⎡⎦⎥⎤坂:斜坡。
顾而乐之, 行歌相答。
我们看得高兴,于是你唱我和地边走边唱起来。
⎣⎢⎡乐:意动用法,以之为⎦⎥⎤乐。
行歌相答:边走边吟诗唱和。
已而 叹 曰:“有 客 无 酒, 有酒 无一会儿,不觉叹气道:“有了客人却没有酒,即使有酒也没 肴,月 白 风清, 如此 良 夜 何?”有菜肴,月色银白微风清和,怎样打发这美好的夜色呢?”⎣⎢⎡⎦⎥⎤已而:不久。
客 曰:“今者薄暮,举网得 鱼,巨口细鳞,状客人说:“今天傍晚,撒网捕了些鱼,大嘴细鳞,样子好似松江之 鲈,顾 安所 得 酒乎?”像松江的四鳃鲈,可是到哪儿搞到酒呢?”⎣⎢⎡薄:迫近。
举:撒。
顾:但是,可是。
安所:哪⎦⎥⎤里,什么地方。
归 而谋 诸妇。
妇 曰:“我有 斗酒,藏之回家和妻子商量。
妻子说:“我有一斗酒,藏起来已经久矣,以待 子不时之 须。
” 很久了,预备着您临时有意外的需求。
”⎣⎢⎡⎦⎥⎤不时之须:临时的、意外的需要。
于是携 酒与鱼,复游 于赤壁之下。
江 流 有于是带着酒和鱼,又到赤壁之下游览。
江水奔流空谷传声,断岸 千尺。
山 高 月 小,水声,高岸显得峭拔直立千尺。
山显得更高,月亮却觉得更小,水 落 石 出。
位降低礁石露出。
⎣⎢⎡⎦⎥⎤断岸:江岸峭壁陡立。
曾 日月之几何,而 江山才过去了几月几日啊,可是江山 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 衣 而上, 履 巉的面貌已经不认识了。
我就撩起衣服,登上高岸,踏着陡峭的 岩,披 蒙 茸。
冈陇,拨开着葱茏的草丛。
⎣⎢⎡⎦⎥⎤乃:就。
上:动词,登上。
履:踏。
披:拨开。
踞 虎蹲在像虎豹, 登 虬龙。
攀豹的山石上,再爬上枝条弯曲形似虬龙的古树。
爬上了老鹰栖 鹘之危巢,俯 冯夷 之 幽宫。
盖宿栖的险峻的巢穴,俯身窥看那水神深藏的水晶宫。
上这些地 二 客 不能 从焉。
方时,两位客人已不能够陪从。
⎣⎢⎡⎦⎥⎤踞:蹲。
危:高。
划然长啸,草木一声长啸,草木簌簌震动。
山 鸣 谷 应,风 起 水 涌。
予亦震动。
四山齐鸣而深谷回应,风忽然刮起,波浪汹涌。
我也不 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 乎其 不可久留也。
觉暗自伤悲,悚然惊恐,浑身寒森森地不可久留。
⎣⎢⎡划然:形容长啸声。
划,象⎦⎥⎤声词。
悄然:忧伤的样子。
凛乎:恐惧的样子。
反而登 舟, 放乎 中 流,听其回身登上船头,任其在江心漂流,让船儿 所 止而 休焉。
愿在哪里停就在哪里停泊。
⎣⎢⎡⎦⎥⎤反:同“返”。
听:听凭,听任。
时夜 将半,四这时夜已将半,四顾寂寥,适有 孤 鹤,横 江 东 来,翅顾寂寥,恰巧一只孤零零的白鹤,横穿江面从东面飞来,翅膀如车轮,玄 裳 缟衣, 戛 然长鸣,掠 予 舟大如车轮,好似穿着白衣黑裙,“戛戛”地长叫着,掠过我的船 而西 也。
头朝西飞奔。
⎣⎢⎡⎦⎥⎤适:恰巧。
东:作状语,从东边。
玄:黑。
裳:下裙。
戛然:象声词。
缟:白色的丝织品。
西:名词作动词,向西飞。
须臾客 去,予亦就 睡。
梦 一道士,不一会儿客人告辞而去,我也回家睡觉。
梦见一位道士,羽 衣 翩 跹, 过临皋 之下, 揖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予 而言曰:“赤壁 之游乐乎?”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须臾:一会儿,时间短。
羽衣:道袍,名词用作⎦⎥⎤动词。
翩跹:轻快飘动的样子。
揖:拱手施礼。
问其 姓名,俯而不 答。
“呜呼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
“噢!噫嘻!我知之 矣, 畴昔之夜, 飞 鸣而过我者,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非 子也耶?”不就是你吗?”⎣⎢⎡⎦⎥⎤畴昔之夜:昨夜。
非:表否定判断。
道士顾 笑, 予亦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 惊悟。
忽然惊醒。
⎣⎢⎡⎦⎥⎤悟:同“窹”。
睡醒。
开户视之, 不见其 处。
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文意感知全文表面上是写游赤壁之乐,其实是曲折地宣泄自己贬谪生活的郁闷,同时也是形象地演绎自己的人生哲学,我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那种随遇而安的心态、旷达开朗的胸怀。
思维导图起雅兴而游―→乐历幽景而恐―→悲⎭⎬⎫适孤鹤而梦梦道士而惊―→悟(对应学生用书P42)一、通假字 1.反.而登舟同“反”,译为“返回” 2.道士顾笑,予亦惊悟. 同“窹”,译为“睡醒” 3.以待子不时之须.同“需”,译为“需要”二、古今异义 1.曾日月之几何..古义:没过去多久 今义:几何学 2.以待子不时..之须 古义:随时今义:常常3.予亦悄然..而悲 古义:忧伤的样子今义:悄悄地三、一词多义1.薄⎩⎪⎨⎪⎧①今者薄.暮,举网得鱼 迫近②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轻视,鄙视③门衰祚薄.(《陈情表》) 浅薄④如履薄.冰 与“厚”相对2.顾⎩⎪⎪⎨⎪⎪⎧①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看②顾.安所得酒乎 但是③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 顾念,顾惜④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拜访,探问⑤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反而、难道3.危⎩⎪⎨⎪⎧①攀栖鹘之危.巢 高②其君之危.,犹累卵也(《韩非子》) 危险③正襟危.坐(《赤壁赋》) 正,端正4.适⎩⎪⎨⎪⎧①适.孤鹤 恰好②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到,往5.既⎩⎪⎨⎪⎧①霜露既.降 副词,已经②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进学解》) 动词,尽、完③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与“而”连用,意思是不久④肴核既.尽(《赤壁赋》) 副词,全6.于⎩⎪⎨⎪⎧①将归于.临皋 介词,到②复游于.赤壁之下 介词,在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介词,对④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介词,由于7.乎⎩⎪⎨⎪⎧①顾安所得酒乎. 语气词,表疑问,呢②放乎.中流 介词,相当于“于”,在③凛乎.其不可久留也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四、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横江东.来从东面(2)名词作动词 ①摄衣而上. 向上爬 ②掠予舟而西.向西飞③履.巉岩踏 2.形容词活用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顾而乐.之对……感到快乐五、文言句式 状语后置句(1)步自雪堂。
(正常语序应为“自雪堂步”)(2)复游于赤壁之下。
(正常语序应为“于赤壁之下复游”)](对应学生用书P43)1.结合《前赤壁赋》思考,《后赤壁赋》的写作形式,描写的地点,描写的景色,写作重点,抒发的情感。
明确:2.作者夜游赤壁,其情感有怎样的变化? 明确:3.作者为何在登高后又“凛乎其不可久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明确:长啸之后的寂静悲伤,使苏轼不敢久留,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叶扁舟从流飘荡,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的态度,顺乎自然,懂得自我解脱的心理特性。
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
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
4.文中“鹤”“道士”分别有什么特点?苏轼最后写梦境有什么作用?明确:鹤形貌出众,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
传说中鹤能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
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
所以鹤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
作者写了梦见所遇道士为鹤的化身这一情节暗示作者在精神上已归于高蹈于世外的道士隐者,自由羽化的仙界。
含蓄表达了他企望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
此时孤鹤、道士、作者已经三位一体。
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所追求的未必能获得。
“不知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
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
写法鉴赏1.形散而神聚全文以重游赤壁为线索,以景迁情变来谋篇布局。
篇首对游前的叙述,篇中的横空孤鹤,篇末梦中的道士,这些细节的插入,看来似乎与游赤壁关系不大,好似节外生枝,其实是散而不离主旨。
作者被贬谪之后的思想是复杂的,儒、佛、道杂糅。
从作者一生来看,当他仕途顺利时,他以儒家“入世”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写作;当他被贬官身处逆境时,则以佛家“出世”和老庄的“避世”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写作。
作者写此赋时的心情是苦闷的,因而借孤鹤喻己,借羽化的道士寄托“出世”之感。
作者是用象征的手法,体现文章的主旨的。
2.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横空掠过的一只孤鹤,梦幻中出现的羽衣翩跹的道人,都是作者展开艺术想象的翅膀,虚构出来的。
作者的这种浪漫主义写法,是受《庄子》影响的结果。
清代李扶九编选的《古文笔法百篇》一书中,评解此赋时说:“忽鹤忽道士,奇幻极矣,乃神似《南华》。
”《南华》,即《南华经》,就是《庄子》。
素材挖掘苏轼再游赤壁,由景而乐,乐而歌,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因景物而生豪壮之气,而有豪壮之行,又因景物而生忧,忧而长啸,长啸后的寂静孤寂,放任漂流的平静心情,梦境的空灵等等,真是妙不可言。
[应用角度]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
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像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辨或徒供观赏的客体,而融入生活、兴趣、情感中的秋风秋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
这则材料可以用在“自然山水与人的性灵”“思想的高度”“快乐与忧伤”“人生况味”等作文中。
(对应学生用书P117)(时间:40分钟分值:55分)一、基础达标(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顾.安所得酒乎 顾:副词,不过,只是B .适.有孤鹤适:正好C .掠予舟而西.也 西:名词作动词,向西飞 D .顾而乐.之乐:使动用法,使……快乐解析:选D D 项,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归而.谋诸妇②予乃摄衣而.上 B.⎩⎪⎨⎪⎧①状似松江之.鲈②攀栖鹘之.危巢 C.⎩⎪⎨⎪⎧①凛乎.其不可久留也②反而登舟,放乎.中流 D.⎩⎪⎨⎪⎧①复游于.赤壁之下②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解析:选B B 项,①②均为结构助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