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日本金融危机

合集下载

日本1990年股灾回顾

日本1990年股灾回顾

4.2 行金融自由化之实
中国如要能够使得金融业的发展符合世界潮 流和趋势,必须加快金融自由化的进程。
但是,金融自由化也应掌握适度原则,不能 过分自由、过分虚拟、过分衍生,以致虚拟 经济远离了实体经济。
4.3 完善多层次衍生品市场体系建设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经济金融全球化 趋势加深,建立包括现货市场、场内市场和场外市 场在内的完整多层次衍生品市场成为我国持续高效 发展的必然选择。
4.经验与启示
4.1 依金融自由化之路 从加快中国金融改革步伐,优化金融功能从而
提高金融效率方面来看,金融自由化的进程不 可或缺。20 世纪后半期以来,金融工具创新层 出不穷,极大地改变了全球金融体系的面貌。 日本从20 世纪70 年代中开始对金融制度进行 较大变革,积极推进金融自由化进程,使得日 本的金融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只是因为 疏于监管才自酿苦果。
案例分析 ➢ 日本1990年股市崩盘回顾
——从衍生品交易角度
16MF骆静 1641272
目录
1.上世纪90年代日本股市发展 2.日本衍生品市场发展(1985-1990) 3.泡沫的破灭
4.经验与启示
1.上世纪90年代日本股市发展
1985年的“广场协议”成为日本股市的一个重 大转折点,日本股市由之前的经济发展和盈利 推动转向估值提升。
高盛还发明了“日经指数看跌期权”,这个东西 最终要了日本股市的命。
日经指数看跌期权做为一种权证很容易买卖,普 通投资者交易时很方便,看空的力量大增。同时 日本人沉迷在股价上扬的梦幻中,认为股价怎么 可能下降呢?所以日本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在 诱惑之下纷纷与高盛对赌,签订巨额对赌合同。
期权交易
场外金融市场是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 为其个性化定制及交易成本低的特点,在服务实体 经济和对冲个性化风险需求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目前我国场外衍生品市场较场内市场更为落后,应 适度加快场外衍生品市场发展步伐,形成场内、场 外交易均衡发展的格局。

日本经济危机原因浅析

日本经济危机原因浅析

第一部分:1990年1月伴随着股市、地价的下跌,日本的泡沫经济崩溃了。

随着危机的进一步加深,众多银行和金融机构面临生存危机,甚至破产倒闭。

尤其是日本长期信用银行因经营破产而依法实行临时国有化更是日本原有金融体系瓦解过程中具有象征性的大事件。

回顾和分析日本90年代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并从中找到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第二部分: 讨论日本90年代的经济危机就不得不讨论日本80.90年代房地产泡沫,因为日本房地产泡沫的形成,演进以及破灭之中的诸多因素是日本此次经融危机形成的最基本原因。

第三部分:日本房地产泡沫简单介绍: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和一组数据:房地产泡沫在80年代末,关于房地产泡沫流传一个小故事:在东京,有一位学校的看门人在传达室干了40多年,一直收入微薄,过着艰苦的生活。

他退休后,准备从东京返回乡下老家度晚年,于是托人把他在东京的一所小房子卖掉,不料这所房子竟以800万美元的价格出手。

看门老人转眼成为富翁,财气十足地以阔佬的气派衣锦还乡。

东京房价之贵由此可见一斑。

日本与美国土地资产总额比较下面,我们来具体考察日本房地产泡沫形成的原因,以及其破灭后对日本整个金融的影响,从而得出此次日本经济危机的原因。

1.人们相信在日本土地价格永远上涨的神话(某些人竟然相信购买房产是唯一保值增值的办法)价格在1955—1987年保持年均增长16%的速度。

土地的稀缺性,加上日本人的盲目性,产生了土地神话。

土地只会升值不会贬值的逻辑在日本人的脑海里根深蒂固2.失败的货币政策。

由于过量的货币供给和极低的利率(目前中国的利率水平已经降到了有史以来的低点)泡沫于1985年开始。

自1985年10月22日广场协议之后(主要工业化国家一致通过迫使日元升值38%),由于害怕因出口受挫而影响日本经济,日本财政部决定放宽货币供给。

过量投机资金云集不动产行业。

3.银行业对房地产业无限制的发放贷款。

房产开发公司斥巨资投资土地,银行对本不具备放款要求的企业大量借贷4. 80年代日本金融国际化和金融改革。

解读日本“失去的十年”:日本 20 世纪 90 年代危机对本轮经济复苏的启示

解读日本“失去的十年”:日本 20 世纪 90 年代危机对本轮经济复苏的启示

解读日本“失去的十年”:日本20世纪90年代危机对本轮经济复苏的启示2010-10-25摘要:现在是否能确保从全球金融危机中复苏?二十年前一场与本次危机极其相似的终结了日本经济增长奇迹的危机能为我们提供一些线索。

本文探讨了两次危机的相似点并归纳了其对当前全球经济前景及经济政策的潜在影响。

日本的经历给人们四大经验教训。

第一,“绿芽”(green shoots)不能确保经济复苏,这意味着需要对经济前景持谨慎态度。

第二,金融脆弱性会使经济容易受到不利冲击的影响,为了经济持久复苏这一问题应该得以解决。

第三,精准对位的宏观经济刺激计划能促进本次调整,但附带的成本将越来越高。

最后,尽管难以判断政策支持措施退出的最佳时机,但是目前明确的中期规划可能会有所帮助。

关键词:日本,失去的十年,金融危机,大萧条,绿芽,退出一、引言1.在经济连续两季度呈自由落体下滑态势之后,最近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为我们提供了对经济前景持审慎乐观的理由。

随着亚洲经济的大幅反弹以及其他地区经济保持稳定或出现温和复苏,世界经济似乎正在缓慢地恢复活力。

尽管压力仍然存在,但2008年秋天全球金融市场迷漫的恐慌情绪也已显著减退。

经济复苏“绿芽”正以不同的形式和强度在世界各地涌现,从而点燃了“大萧条”结束在即的希望。

2. 但世界经济是否已到了真正的拐点,支持性政策是否应该在不久的将来被逆转?积极的宏观经济刺激政策、对金融业史无前例的干预以及与全球库存周期相联的再库存(restocking)都对经济活动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除了以上暂时性的推动力之外,基于各经济体金融体系的健康程度、私营部门资产负债表的稳健性,以及各国对外部需求与融资的相对依赖,各经济体复苏的持久性与形态很可能各不相同。

展望未来,每个国家的决策者将需要判断复苏步伐的稳固程度,该判断主要基于私人需求是否足以充分取代慷慨的政府支持。

3. 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学到什么?为了有助于评估当前的经济前景,本文回顾了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银行业危机(有时将其称为“失去的十年”)。

日本九十年代经济危机始末

日本九十年代经济危机始末

日本经济危机(20世纪90年代)战后,日本在美国的帮助下,经过民主化改革,在确立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利用冷战格局对日本的有利条件实施了一整套政策措施:制订和平宪法;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对企业进行科学的经营管理等,使日本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腾飞,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但是,冷战结束后,日本经济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金融危机的暴发导致了全面经济萧条,其持续时间之久,下降幅度之大,为战后之最,使日本经济发展步入极为艰难的阶段。

为此,日本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便开始对本国经济体制和模式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和改革。

一、日本经济危机的特点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暴发的经济危机,被称为是日本“失去的十年”。

此次危机以1991年初四大证券公司舞弊丑闻被曝光为暴发点,经济形势急转直下,从泡沫景气转为衰退和萧条。

与以往经济危机相比,其发生和发展有许多不同点。

(一)经济增长持续低靡日本经济自1992年以来持续低靡,平均增长率仅为0.9%,有7年时间经济增长率低于1%。

在1995和1996年虽然有短暂的恢复(实际GDP增速分别达2.5%和3.4%),但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在1997年GDP增速又跌落到0.2%,1998年跌落为-0.6%。

1999年和2000年虽又有所回升,但GDP的增速也仅为1.4%和0.9%。

(二)企业大量倒闭,负债规模空前,失业率攀升从1991年开始,资产负债额在1000万日元以上的倒闭企业每年都达1万家以上。

1995年达到1.51万家,1996年虽有所减少,也为1.48万家,但到1997年又比1996年增高12.5%,达到1.64万家。

1998年再创新的记录,又有1.92万家企业破产,比上一年高出17.1%。

与此同时,倒闭企业的负债规模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从战后到1990年的45年间,倒闭企业负债规模超过4万亿日元的仅有一次,即1985年的4.2万亿日元。

历次金融危机的发生时间

历次金融危机的发生时间

历次金融危机的发生时间由前几次市场事件可以观察到,当私有部门无法透过市场机制来解决金融危机时,由政府出面主导的解决措施,如政策性的注入市场资金、成立特别资产管理公司取得并保护资产价格,或发起银行资本再造方案等是最后的解药。

· 另外,当政府处理的态度越明确,或是应变速度越快时,越能缩小市场震荡的阵痛期,同时对于社会成本的负担也会愈小。

以日本而言,在耗时10年的金融危机中,政府态度摇摆不定,担心传统金融市场秩序遭破坏,迟迟无法建立有效政策,使最后整体花费成本占总体经济GDP 13%,居历次金融危机之冠。

· 几次危机的共同点,都是便宜的资金成本加上金融法规的开放,导致投资风气大盛,刺激股市和房地产价格飙涨;这次金融危机更可说是在过度的财务包装和杠杆运作下,承作高复杂度和低透明性的衍生性金融商品,造成评价困难,可说是此次金融危机较之前复杂的原因。

1929~1939 美国大萧条时期(Great Depression)背景:(1)1930 年代的大萧条是一场全球全面性的经SHAPE \* MERGEFORMAT 济不景气。

起始为1920 年代的美国,随经济膨胀,市场融资炒作风气盛行,资金在房市和股市流窜,随后因美联储升息0.4个百分点至5%,导致美股于1929/10/29 崩盘,道琼斯单日重挫23%(俗称黑色星期二),1929~1932 年间,道琼斯指数下跌超过80%,修正期间长达2年8个月。

(2)一次大战留下的债务与赔款,迫使欧洲向美国举债,欧美经济连动性提高,随美国经济崩盘,银行转向欧洲抽回银根,促使欧洲各国也进入萧条。

(3) 助长大萧条恶化的原因是美国在1930/6/17通过法案对三千多项进口商品征收以60%的高关税,全球采取关税壁垒报复,国际贸易完全停滞。

到了1932 年,全球贸易总值只剩下不到1929年的一半。

政府介入机制:1933年3月随罗斯福总统就任并通过紧急银行法(Emergency Banking Act),其中和金融市场较为相关的措施有二:(1) 提供房屋市场稳定的贷款资金来源,(2) 对银行体系提供资金,以确保金融体系的流动性。

金融危机都在哪几年发生过

金融危机都在哪几年发生过

金融危机都在哪几年发生过1974-1975年:全球性金融危机。

起源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石油危机导致欧洲美元市场暴涨。

崩盘的主要部门是股票、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商业地产。

1979-1982年:全球性金融危机。

起源于美国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石油美元滚滚流入第三世界国家。

崩盘的主要国家包括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灾难波及世界众多国家。

1985-1987年:美国金融危机。

起源于强势美元政策诱使投机资金流回美国,触发美国房地产和股市疯涨。

崩盘的主要领域自然是房地产、股市和金融体系,以1987年10月19日的股市暴跌为标志。

1990-1992年:日本金融危机。

起源于1985年《广场协议》,美国强迫日元持续大幅度升值,导致日本经济体系的惊天大泡沫。

崩盘的主要领域是股市和房地产,股市跌幅超过70%,房地产跌幅超过50%,灾难很快蔓延至银行金融和整个经济体系,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衰退。

1992-1993年:欧洲汇率机制(ERM)危机。

起源于浮动汇率动荡和美元相对欧洲各国货币以及英镑的持续弱势。

国际投机热钱(主要是对冲基金)肆意攻击英镑和欧洲货币,导致英镑和里拉汇率崩溃,被迫推出欧洲汇率机制。

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且迅速波及全球。

起源于墨西哥盲目的金融市场自由化(依照“华盛顿共识”的指示办事),大量热钱流入墨西哥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造成投机资产价格泡沫。

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俄罗斯债务危机。

起源于亚洲各国盲目金融市场自由化、放松资本帐户管理、弱势美元诱发投机热钱大量流入亚洲和俄罗斯。

1996年起,弱势美元政策结束,投机热钱迅速流出亚洲各国,资产价格泡沫破灭。

2000-2002年:全球互联网泡沫破灭导致信用市场急剧萎缩。

起源于1996年开始的强势美元周期,导致大量国际资金流回美国参与股市和其他资产投机。

2007年:美国次级债务危机和全球信用市场动荡。

起源于2002年开始的弱势美元周期,美联储持续降息诱发房地产市场毫无顾忌的信贷扩张1929~1939 美国大萧条时期,1986~1995 美国储贷银行危机,1990年代芬兰、瑞典、挪威银行危机, 1990~2003 日本银行危机2008-11-12美国次贷危机。

90年代以来的三大经济危机

90年代以来的三大经济危机

90 年代以来的三大经济危机良时金融事业部:杨小强文章摘要:时间主要股市表现第一次90 至 92 道琼斯:经历二次较大的调整:年第一次:1987年8月至10月,指数由最高的2722点跌至最低的1616点,跌幅38.98%。

第二次:1990 年 8 月至 10 月,指数由 2934.65 下探到2365.1,跌幅17.4%。

日经:持续时间较长,跌幅较大从 1990 年开年的最高的 38915 点跌至 1992 年 8 月 18 日的14309 点,跌幅63.23%。

此后日经长期维持在 22000 与 14000 之间走箱体运动,直到 1997 年第二次97 年 6 恒生指数:月至98 从 1997 年 8 月的最高 16820 点,到 1998 年 8 月 6544 点,年底下跌过程维持一年,跌幅达到61.1%。

日经指数:从 1997 年 6 月的 20879 点至 1998 年 10 月的 12788 点,跌幅38.75%。

第三次2000 至道琼斯指数:2002 年从2000年1月的11749.9跌倒2002年10月的7197点,跌幅达到38.74%。

日经指数2000 年 4 月从最高 20327 点开始,到 2002 年 6 月的 7604点,跌幅62.59%恒生指数在 2000 年 3 月摸高 18397 点后,4 月出现大跌,到 03 年 4月份最低到达 8338 点,跌幅54.68%进入 1990 年代以来,世界先继发生多次经济危机,除 1990 年的日本房产泡沫、1994-1995 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及 1997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等涉及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金融危机,还包括那些影响相对较小的金融动荡,这些震荡在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等国一直没有停止。

下面就其中影响最大的三次做一个简要的介绍:第一次、1990 年到 1992 年经济衰退此期间发生了冷战后的第一次战争——海湾战争。

1990 年 8 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日本金融危机

日本金融危机
首先 ,介绍一下危机发生的
背景: 广场协议
广场协议的直接影响是什么呢?
①大量资金为了躲避汇率风险 而进入日本国内市场
②当时日本政府为了补贴因为日 元升值而受到打击的出口产业, 开始实行量化宽松政策
①房市投机楼市圈钱 ②股票投资
③公司、艺术品、黄金等其他 一切可用来保值的东西
于是日本的泡沫经济最终来自是 破灭了给我国的启示
需要注意的几点:
1、货币政策的拿捏很重要。 2、房市泡沫,不得不注意银行资产 的安全,降低银行的系统风险。 3、另外,得随时警惕国际巨鳄的狙 击。


何方元 110320115
(1)将日本的银行持股标准由5%降低到2%; (2)取消综合商社不得持有制造业企业股份的限制 (3)强化子公司持有母公司股份的限制。
金融危机原因分析
1)在广场协议之后,实行的宽松货币政策,从而造成流动性
泛滥,投机盛行,促使房市股市泡沫的形成。2)在房市和股 市价格被扭曲的情况下,银行的住房和股票抵押贷款,无疑 增加了银行体系的风险,从而增加了系统风险。 3)企业集 团内部及集团之间互相持股维持高股价,隐藏了真实股价和 一些潜在的问题,从而抗风险能力减弱4)日本政府在意识到 泡沫的时候,货币政策过于猛烈,加速了泡沫的破灭。 5) 国际巨鳄在利益的驱动下,对日本泡沫的狙击,也加速了泡 沫的破灭。 6)美国对日本的压力,对日本的要求,可谓致 命一击。
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
日本央行采取了紧缩银根、限制不动产 贷款等对策。货币政策开始紧缩后,贷 款成本增加,土地投机渐冷,土地价格 下跌,随之房价下跌,银行出现呆账坏 账。同时,企业融资成本增加,投资者 预期不乐观,大多数股票开始出现疲态。
外部因素
1990年美国强烈地批评日本股市的封闭交易,批评 日本的企业集团互相持股的种种行为。并对具体 的对日本提出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0年日本金融危机
曾经强大到似乎要买下整个美国的日本,在1990年的金融危机后,轰然倒塌,接下来十年的一蹶不振。

到底是什么让日本如此不堪一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追溯他的历史,来找出答案。

背景:广场协议
1985年9月22日,世界五大经济强国(美国、日本、西德、英国和法国)在纽约广场饭店达成“广场协议”。

当时美元汇率过高而造成大量贸易赤字,为此陷入困境的美国与其他四国发表共同声明,宣布介入汇率市场。

此后,日元迅速升值。

当时的汇率从1美元兑220日元左右上升到一年后的1美元兑150
日元。

由于汇率的剧烈变动,由美国国债组成的资产发生账面亏损,因此大量资金为了躲避汇率风险而进入日本国内市场。

当时日本政府为了补贴因为日元升值而受到打击的出口产业,开始实行量化宽松政策,于是产生了过剩的流通资金。

起因:房市投机和楼市圈钱投机
这些热钱流入了房市和股市。

随着日本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也不断加速,住房需求猛增,对土地的需求也飞快地增长,需求促使土地价格猛涨,房价也猛涨。

于是,过剩的流动资金找到了出路,进行房市投机。

因此,土地的买卖也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买了卖,再买,再卖.......举国大搞房地产的开发,各大城市都是一派建筑工地的红火场面,到处是钢筋水泥的建筑景象
随着日本企业战后的不断发展,技术上已经超过美国。

制造业的崛起,使得日本股市有实体经济的强大支撑,进入牛市,股价不断攀升。

而日本股票价格的不断上涨不单单是提高了公司及其领导的威望,而且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去投资股票。

似乎再没有比通过股票来赚钱更容易的了。

使用贷款进行投机也能获得很大的收益,因为行市上涨所获得的收益明显高于利息费用。

这也诱使日本公司用公司资金和公司贷款去进行投机,这样就有更多的资金涌入股市,股价也因此被进一步抬高。

同时,公司在投机上获得的成功也增加了公司利润。

利润的增加会使人们买进更多的股票:景气一浪高过一浪。

而维持高股价的原因是,股价的下跌会损害到公司的威望并且对公司的管理也会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因此就存在着通过买进股票(集团之间或者集团内部相互持股)来防止出现价格损失的倾向。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种不错的途径,但是如果不直接指明原因的话,那么这种做法会给揭露缺点造成困难。

这会掩盖可能出现的畸形发展及其不利影响。

此外,在日本公司内部员工们会普遍形成一切向上看的思维方式。

因此在楼道、茶馆或是澡堂里也不会有人就可能或是必要的纠正措施展开讨论。

为什么不会?因为股票价格——这个收买不了的企业经营成功与否的仲裁人——在不断上涨。

25年以来它都在不断上涨。

即使是石油危机也不能动摇股市的乐观情绪。

这难道还不足以证明投资计划的正确性吗?因此,人们一直坚信股价的上涨。

同时,日本的好企业在大牛市期间,大多是在证券市场直接融资,将大量低成本的募集资金,一部分用于固定资产投资,股票和土地投资外,当然要把银行的借款必须还掉。

银行的大量资金是如何能找到好的项目,把钱贷出去。

(日本的银行和证券业务是严格的分开的,和中国的银行一样,禁止银行从事国债和政府债券以外的证券业务,即使是外国的证券业务也受到限制。

)那想当然的,在房
地产火热的状态下,房地产开发就是那时的首选。

银行鼓励拥有土地者赶快进入房地产开发,土地拥有者也以土地作担保向银行大量贷款,银行对担保的土地作评估时期正是土地价高升涨期间。

一浪推进一浪,一浪高过一浪,房地产和股市使日本人的腰包很快涨起,原来还是平民,有的不到一年很快就发现腰包快鼓破啦。

日本人认为,房地产等于不动产只涨不跌,增值潜力最大。

故而,不但在国内搞房地产,也同时向世界各地大大地伸手,如三菱公司出资8.5亿美元收买了被称为美国“富有的标志”和“美利坚的标志”的纽约洛克菲勒中心51%的股份。

同时还收购一些公司、艺术品等。

比如,索尼公司动用34亿美元买下了被称为“美国灵魂”的好莱坞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三星电影公司和汉堡的四季酒店;松下公司斥资6l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环球影业公司;日本Shuwa株式会社购买了洛杉矶花旗广场和梵高的名画《向日葵》。

这些都表明,当时日本的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流动性泛滥,为了资产保值增值,投资者选择了不动产、公司、艺术品、黄金等。

泡沫的破灭
一)内部因素
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的契机是1989年5月。

日本资产价格的持续、大幅
上涨,使日本政府逐渐感受到了压力。

1989年5月,日本银行决定改
变货币政策方向,将维持了两年多的2.5%的“超低利率”提高至3.25%。

1989年底,主张不惜一切代价抑制泡沫的强硬派代表三重野康出任日
本央行行长,上任伊始,他就将中央银行贴现率由3.25%提高到4.5%,
结束了日本的超低利率时代。

当时日本央行采取了紧缩银根、限制不动
产贷款等对策。

货币政策开始紧缩后,贷款成本增加,土地投机渐冷,
土地价格下跌,随之房价下跌,银行出现呆账坏账。

同时,企业融资成
本增加,投资者预期不乐观,大多数股票开始出现疲态。

二)外部因素
1989年5月日本的货币政策开始紧缩后,大多数股票开始出现疲态,
上涨的大多是日经225指数成份股。

在日本紧缩货币政策之后,美国的投资基金大量买进对日经225指数有影响的成份股推动指数不断上涨,同时又在指数期货抛空日经225指
数期货。

当在日经225指数期货有了足够的抛出仓位后,就大量的抛出
对日经指数225有影响的股票。

可想而知,日经225指数引起下跌。

1990年美国强烈地批评日本股市的封闭交易,批评日本的企业集团互
相持股的种种行为。

并对具体的对日本提出要求:(1)将日本的银行持
股标准由5%降低到2%;(2)取消综合商社不得持有制造业企业股份的
限制;(3)强化子公司持有母公司股份的限制。

这一规定的实施,直戳日本股市的要害,同时暗藏杀机。

这样日本股市里将会有大量的本来是企业常期互相持有的股票要流入市场,突然
要有大量的股票流入股票市场,股价必然会大跌。

在日本股票市场里,
企业间相互持股是惯例,一般是常持有不想上市流通的。

特别是银行持
有的大量股票要求减持,在牛市里是违背和错失银行持股获大利的机会,
一旦银行抛出大量股票,也必然会引发恐慌性大跌,而导致股市崩盘。

金融危机原因分析
1)在广场协议之后,热钱涌入,而日本由于国内市场不大,消耗不了庞大的产出,为了保证出口,实行的宽松货币政策,从而造成流动性泛滥,投机盛行,促使房市股市泡沫的形成。

而日元不是国际货币,因此流动性过剩只能在国内消耗。

2)在房市和股市价格被扭曲的情况下,银行的住房和股票抵押贷款,无疑增加了银行体系的风险,从而增加了系统风险。

3)企业集团内部及集团之间互相持股维持高股价,隐藏了真实股价和一些潜在的问题,从而抗风险能力减弱。

4)房价股价的高收率,造成公司不务正业,贷款或者股权融资去投机,造成实业一定程度的偏废。

而且美国的信息技术革命,更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对日本当时传统的制造业造成了很大的打击,这是日本衰弱如此之久的原因。

5)日元的持续升值,以及美国国内贸易保护势力对于日美之间巨大顺差的强烈反抗,迫使日本企业逐步外迁,把生产制造基地签到中国、东南亚等地区,从而造成日本国内就业情况不客观,国内抗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削弱。

6)日本政府在意识到泡沫的时候,货币政策过于猛烈,加速了泡沫的破灭。

7)国际巨鳄在利益的驱动下,对日本泡沫的狙击,也加速了泡沫的破灭。

8)美国对日本的压力,对日本的要求,可谓致命一击。

给我国的启示
我国目前同样是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房市泡沫,跟日本当时的情况很相似。

政府现在采取了紧缩性货币政策,不断的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也好几次加息,下药很猛,但是由于传导机制和时滞原因,效果不明显。

很让人担心,因为货币政策的过猛,加速泡沫的破裂,而不是泡沫的缩小。

而且,紧缩的货币政策不仅打压了泡沫,回收了流动性,也基本截断了中小企业向银行融资的渠道,从而使中小企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紧缩到一定程度,将会有大量的中小企业倒闭,众多农民工失业,社会稳定堪忧。

因此,货币政策的拿捏很重要。

房市泡沫,不得不注意银行资产的安全,降低银行的系统风险。

另外,得随时警惕国际巨鳄的狙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