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教学设计《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教学设计《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教学设计《人体内的气体交换》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认识肺部的构造和呼吸的过程。

2.能力目标:能够说明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和肺泡之间的交换过程,并理解气体交换与人体新陈代谢的关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健康生活和呼吸系统保健的重视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掌握气体交换的基本原理。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气体交换与新陈代谢的关系,以及如何保持呼吸系统的健康。

三、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玻璃管、试管、试管夹、烧杯、风筝纸、酒精灯等。

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提问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我们平时呼吸时,氧气是如何进入我们的身体的?新陈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如何排出体外的?”让学生思考并展示自己的观点。

2.知识扩展(15分钟)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讲解各个部分的作用。

特别强调肺部的构造和呼吸的过程,让学生对于呼吸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

3.实践操作(30分钟)(1)制作模拟肺部的装置:将玻璃管一端封住,另一端封装风筝纸做成肺泡模型。

(2)进行实验操作:先将一些水放入装有肺泡模型的玻璃管中,再用试管夹夹住装有水的部分。

点燃酒精灯,将灯火放在肺泡模型的另一端,观察灯火的变化。

(3)实验结果讨论:通过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和肺泡之间的交换过程,说明气体交换与新陈代谢的关系。

4.深化学习(20分钟)(1)学习肺活量的测量:引导学生掌握测量肺活量的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

(2)学习呼吸系统的保健知识:讲解呼吸系统的常见问题和保健方法,如保持良好的姿势、加强运动等。

5.总结归纳(10分钟)通过师生互动讨论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检测。

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总结和评价。

六、教学延伸1.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呼吸系统的保健知识,自行策划一份宣传材料或设计一份呼吸系统保健计划,并进行展示。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的呼吸系统和气体交换过程;2.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在人体内的运输和交换过程;3.掌握呼吸道的组织结构和功能;4.培养学生对健康生活方式的意识。

教学资源:1.PPT课件;2.模型:人体呼吸系统模型;3.实验器材:气球、吸管、玻璃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人体呼吸系统的基本结构,并提问:你们知道人体为什么需要呼吸吗?有哪些呼吸方式?2.让学生观察人体呼吸系统模型,解释其中的结构和功能。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使用PPT介绍气体交换的过程,包括肺泡与毛细血管的结构、氧气和二氧化碳在人体内的运输和交换过程。

2.解释呼吸道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包括鼻腔、喉咙、气管和支气管等。

三、实验演示(20分钟)1.准备气球、吸管和玻璃瓶等器材,让学生参与实验。

2.将气球与玻璃瓶连接起来,通过吸管将气体从气球中抽出,观察气球的变化。

说明气体在不同压力下的运动。

3.结合实验结果,讲解气体交换的原理和原因。

四、讨论和小组活动(3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思考以下问题并进行讨论:a.为什么我们需要呼吸氧气?呼吸氧气对身体有什么好处?b.为什么我们需要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对身体有什么坏处?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互相交流,引导他们对健康生活方式和正常呼吸习惯的重要性进行思考。

五、复习与总结(10分钟)1.回顾课上的重要知识点和实验内容,进行简要复习。

2.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提醒学生保持良好的呼吸习惯,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六、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整理一份关于呼吸系统和气体交换的知识概念图。

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2.收集学生整理的概念图,评估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3.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深度。

人体内气体交换教案设计

人体内气体交换教案设计

人体内气体交换教案设计第一篇:人体内气体交换教案设计气体扩散与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阐明气体交换的原理是气体的扩散作用。

2、通过分组实验,概述发生在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3、概述人体呼吸的全过程。

过程与方法:1、验证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尝试分析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呼吸习惯【情境】在门窗紧闭的教室里呆的时间长了,特别是人又很多的情况下,往往就很容易哈欠连连、昏昏欲睡地提不起精神;如果这时走到室外,马上会感到特别清新,精神为之一振。

你有过这样的感觉吗?那你思考过这是为什么吗?【任务】1、能够阐明人体内气体交换的原理即气体的扩散作用。

2、通过实验,能验证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并尝试说明其来源。

3、叙述人体完整的呼吸过程。

【过程】学生活动一:验证人体的呼吸产生二氧化碳以座位次序组建学习小组,每组8人,阅读课本26-27页“分组实验”内容,了解实验目的、步骤及所用器材,完成以下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1、怎样收集人所呼出的气体?2、你会用哪些方法鉴别二氧化碳气体?3、你们小组准备怎样操作才比较有说服力,需要观察什么?4、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说明实验装置,做法步骤,展示实验现象。

这种现象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5、与空气相比,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量最多的是什么,变化最大的是什么?气体成分没有变化的是?.气体成分中减少是什么?增加的是是什么?6、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活动二:感受气体的扩散作用教师在教室里的一个角落里喷香水(或者酒精),距离远近不同的学生仔细地闻一闻,谁先闻到香水的气味?你知道什么是气体的扩散作用吗?学生活动三:人体内的气体交换阅读教材28--29页内容完成以下问题:1、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哪些方面?它们都是怎样实现的?2、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在和之间进行。

你能用简图表示出来吗?3、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在和之间进行。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的教学设计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的教学设计
23 紧抓 线索 , . 乘胜 追 击 进 一步追查 : 少掉 的 氧气 哪去了?多出来的二氧化碳 又是哪来 的?
出肺泡 内和组织里的气体, 设计及实施 探究过程 , 体验破 案过程 , 分析 和解
决 问题 ;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 : 团队合作精神 培养 和实事求是 、 积极 探索 的科 学态度 , 成爱 科 学 、 形 学科
做铺垫。 24 角色扮演 , . 深入探案 全班学生分成 两 组 , 别 分
生的注意力 , 使他们 思维活跃起来 , 从而迅速参 与到教
学过程 中来 。
2 2 实验探 案 , . 寻找真相 还原现场 : 7月底的西安 ,
幼儿一人在 车 内 , 门窗 紧锁 , 有 没有 嗅 到 危险 的气 你

8 0・
生物 学教学 21年( 6 第1期 01 第3卷) 2
“ 体 内的气体 交换 ’ 人 ’ 的教 学 设 计
恽亚叶 ( 苏 常 市 进 前 初 中 2 1 ) 江 省 州 武 区 黄 级 学 17 32
摘 要 以现案、 探案、 释疑结案为主线 , 展开教学过程 , 以探究实验为 中心组织教学 , 让学生在 体验 、 实验 、 角色扮演等 主题 活动 中整体建构知识。
两个烧杯 , 标号 12 准备 两个气球 , 、, 一个 用嘴 吹 , 另一 个用打气筒打 , 用嘴 吹盾 气球 通过塑料 管通 向 1 将 勺 号 烧杯 的石灰水 里 , 将用 打气 筒打 的插入 2号 烧杯 的石 灰水 中。探讨操作 注意 事项 : 塑料 管一端不 要插 到烧 杯底部 , 以免影 响吹气 ; 吹气 时间要适 当 , 以吹至石 灰
习可以使学生明确静脉血和动脉血的转 变原 因, 并为进

步学习人 体的能量供给奠定基 础。肺泡 内的气体交

教学设计《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教学设计《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教学设计《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的过程和机制。

2.理解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3.掌握血液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过程。

4.能够解释肺活量和呼吸频率对气体交换的影响。

5.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PPT、模型、实验工具和材料、图表、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导入教学主题,引发学生对气体交换的思考。

通过展示一张人体的组织结构图,引导学生思考人体是如何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

Step 2:讲解气体交换的过程和机制(15分钟)使用PPT介绍人体气体交换的过程和机制。

重点讲解肺的结构和功能,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肺内的交换,以及血液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过程。

通过图示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

Step 3:进行实验(25分钟)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同学进行实验,其他小组成员负责观察记录和讨论。

实验的内容是通过测量肺活量的变化来观察肺对气体交换的作用。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让学生深呼吸几次,估计肺活量。

2.然后让同学用吹气管吹气,连续吹气10秒,再次估计肺活量。

3.对每位同学进行记录,并统计出吹气前后的肺活量变化。

4.小组间比较结果,讨论肺活量的变化是否与气体交换有关。

Step 4:整理归纳(10分钟)学生回答实验结果和结论的问题,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归纳经验。

引导学生认识到肺活量与气体交换之间的关系,并讨论肺活量和呼吸频率对气体交换的影响。

Step 5:展示认知(15分钟)使用PPT和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气体交换的过程和机制。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际场景中的气体交换,如运动员在运动中的呼吸过程。

Step 6:拓展应用(10分钟)通过讨论和提问,拓展学生对气体交换的应用和相关领域的知识。

例如,医学上常用的肺功能测试和治疗肺部疾病的方法。

Step 7:总结反思(5分钟)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内容,回答问题并进行思考。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课程名称:人体内的气体交换课程时间:2课时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介绍人体内的气体交换过程,包括呼吸过程、肺部结构和功能、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理解气体在人体内的交换过程,增强对健康生活的认识。

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了解气体在人体内的交换过程;3.掌握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方式;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模型或图片展示呼吸系统结构;3.实验器材:试管、吸管、气球、水杯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模型引出气体交换的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了解他们对呼吸系统的认识。

3.呼吸过程(15分钟):通过示范和解说,说明呼吸过程中气体的吸入和排出,引导学生理解呼吸过程的重要性。

4.活动一:呼吸实验(20分钟):让学生用吸管和气球模拟呼吸过程,体会气体的交换过程,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论。

5.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10分钟):讲解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气体在身体内的循环。

第二课时:1.复习与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前一节课学过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续)(15分钟):通过实验或动画展示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血液的作用。

3.活动二:观察肺部(2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验或观察肺部结构,了解肺部的组成和功能,并记录观察结果。

4.气体交换小结(10分钟):总结人体内的气体交换过程,强调呼吸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5.知识检测(10分钟):进行小测验或讨论,检测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本课程通过理论知识介绍、实验操作和观察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理解气体在人体内的交换过程。

通过实践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提高他们对健康生活的认识。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象的分析、解释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提高创新意识、严
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2、通过分组实验体验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协
作精神。
学生刚学习过血液循环的知识,对肺循环、体循环
中两次气体交换和两次血液变化情况已有了概念性的
了解。因此大多数学生能够说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
织里的气体交换。
设计指导: ①怎样证明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呈现明显 实验现象,找到有力证据。) ②是否需要设计对照实验? ③你注意到变量的控制了吗? 如何控制? 依据设计指导,启发学生针对本实验应怎样证明二 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 是否设计对照实验?如果设计对照实验,本实验研 究的一组变量是什么?如何来控制变量? 3、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评价和改进分组尝 试设计实验方案;分组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 针对学生的方案加以评价,肯定学生的设计(如利 用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检验二氧化碳; 设计了对照实验等)。 进一步提问,“在同学们设计的方案中,还有没有 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其他变量?如何来控制这些无关变 量?” 引导学生围绕控制无关变量(如两组实验中气体通 入量的控制,也将影响实验的严谨性。),完善设计。 鼓励学生提出新的、不同的方案。最后,请各组确定实 验方案,明确具体实验操作步骤。
的途径:
四、展示:人体血液循环动画及模式图。
带领学生梳理知识,说出氧气从外界环境进入人
体,并达到组织细胞的四个过程:
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最终将氧气送到组织细胞。是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
排出体外。
五、小结练习:《学案》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并指导学生完成学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4.组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迁移。
-设想: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生活场景下的气体交换问题,如高原环境、潜水等,通过分享和讨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5.强化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的使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设想:指导学生绘制呼吸系统的概念图和气体交换的思维导图,将零散的知识点系统化,提高记忆效果。
1.养成良好的呼吸习惯,关注呼吸健康,预防呼吸系统疾病。
2.珍惜生命,尊重自然,关注环境保护,降低空气污染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3.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激发探索人体奥秘的欲望。
4.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学会倾听、分享、合作,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5.认识到学习生物学的现实意义,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掌握人体内气体交换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情感态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反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对课程内容进行反思。
4.拓展:布置一些拓展任务,如查阅关于呼吸系统疾病的相关资料,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人体内的气体交换》这一章节知识的掌握,提高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知识巩固题:
-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本章节相关的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以加深对呼吸系统结构和气体交换过程的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别是肺泡在气体交换中的作用。
-重难点:肺泡结构的适应性特点,以及如何促进气体交换的高效进行。
2.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过程,血红蛋白的特性及其在气碳的结合和解离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对维持酸碱平衡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
2.说出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

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实验方案,设计对照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肺泡里气体交换过程;组织里气体交换的过程。

教学难点气体交换的原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提问】:人体和外界环境之间的气
体交换是通过什么运动完成的?
【设疑】:人体吸气时,外界气体经
呼吸道进入肺泡;呼气时,肺泡内气
体经呼吸道排出体外。

那么,空气中
的氧气是怎么进入到人体细胞的,而
细胞内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是怎么排
出体外的呢?
回忆旧知,得出答案:
呼吸运动
回忆旧知,引
出新的疑问,
激起学生求
知欲。

探究PPT出示表格:
【总结】: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
氮气不变。

【提问】: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呢?
探究“呼吸时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
化”。

展示相关的实验器材:澄清石灰水;
烧杯;吸管;洗耳球。

【实验方案】:
1.将等量的澄清石灰水倒入标号A、
仔细观察,对比“吸入
气体”与“呼出气体”
的气体成分及比例,提
出自己的问题。

思考,回答各实验器材
的作用。

讨论实验方案,知道设
计对照实验及等量原
通过直观的
表格数据,培
养学生发现
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质
疑,为实验铺
垫。

培养学生生
物科学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