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散文世界与读书生活
莫言9句经典语录摘抄

莫言9句经典语录摘抄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作品有《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等。
他有许多经典的语录,这些语录不仅是对文学的思考,也是对生命、人性、社会的思考。
下面举七个例子来说明莫言的经典语录:1.“小时候,我以为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是手拿棍子钓鱼,长大以后,发现那太无趣了。
最美好的事情其实是可以随心所欲地读书。
”这句话说明了莫言小时候和长大后对美好事物的不同认知。
读书是一种无穷尽的快乐,可以让人学到更多的东西。
2.“我们要不断学习,掌握自己喜欢的事情,才会越来越年轻和有活力。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掌握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才能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活力。
3.“只要你努力不懈地去做,梦想就有可能变成现实。
”这句话表达了对追求梦想的鼓励。
只要勇敢去追梦,付出努力,就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4.“生命像是一场旅行,我们走到了不同的地方,见到了不同的景色。
”这句话寓意深刻,生命旅程中经历的每一个地方和景色都是有意义的,可以让人在成长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智慧。
5.“只有一直坚持下去,我们才会成功。
”这句话讲述了在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梦想的过程中,坚持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坚持到底才能获得成功。
6.“凡是真正有意义的事情,都需要承受一定的痛苦和努力。
”这句话告诉我们,想要做有意义的事情,必须要勇于承担一定的挑战和风险。
面对痛苦和努力,要保持勇气和毅力。
7.“任何时代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我们应该尊重并借鉴传统。
”这句话强调了尊重文化传统的重要性。
只有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表达我们的文化和身份。
总之,莫言的这9句经典语录,不仅是对文学的思考,更是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
它们提醒我们,要学会珍惜生命,保持持续学习的习惯,对自己的梦想保持信仰,而且要勇于承担痛苦和努力,不断追求有意义的事情。
同时,他还强调了尊重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只有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才能让我们更好地表达我们的文化和身份。
这些语录不仅是对莫言个人生活经验、创作哲学等方面的反思,更是对人们面对生命和现实所必须具备的智慧和态度的思考。
莫言的读书故事

莫言的读书故事
莫言只是小学毕业,没有上到初中,可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的作文曾被拿到了中学生的课堂里宣读,作为一种学习的范文。
莫言的作文很棒,记得第一次引起老师注意的作文,写的是一场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学校篮球比赛。
每逢“五一”,小学里就举行体育盛会,有乒乓球、标枪、跳高、赛跑。
写作文的时候,同学大部分都是走马观花,流水账一样把各种运动项目都写一遍。
他另辟蹊径,别的比赛一笔带过,把绝大部分笔墨专门写篮球比赛,写怎样抢球,怎样运球,怎样投篮,受到了老师赞扬,当作范文全班宣读。
莫言受了表扬,一下子兴趣就上来了,天天盼着上语文课,因为那是他出风头的时候。
后来,他经常在作文中虚构故事,而他的小学作文还被拿到中学里宣读,给中学生当范文。
他回忆说,自己文学的开窍比别人多了一份觉悟,那就是对“虚构”的重视。
小时候推10圈磨才准看1页书
莫言嗜好读书,小时候冒着家长惩罚的风险读书,甚至出力推磨换书看,推10圈磨才能获准看1页书。
在访谈时,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董倩问:“您不能推1圈磨就看1页书吗?”莫言大声说:“我愿意人家不愿意啊!”
莫言仍然记得读《青春之歌》的那一天,朋友只准他借书一
天,不管看不看完,第二天必须还书。
怎么办,他跑到一个草垛上躲了起来,放羊这个“本职”工作被放到了一边,羊儿饿的咩咩叫,他读得忘乎一切,气得母亲要打他。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莫言读遍了周边10多个村庄的书籍。
一天之内读完了的《青春之歌》,他至今记忆清晰,还记得书中的一些段落。
回想以前,已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先生感慨:“那些回忆都变成了我宝贵的资源。
”。
莫言散文集读后感3篇

莫言散文集读后感3篇莫言散文集读后感1正月初五在大同,在噼里啪啦此伏彼起的鞭炮声中,在西方情人节的早晨,翻看完了莫言的散文集《我的高密》。
这本散文集所选的文章,包括莫言成长中不同阶段的经历、文学创作的过程,还有在美国和日本一些大学的演讲。
本书插图编绘很不错,正文前后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剪纸,中间是配有莫言手写解说的生活照片;本书的装桢设计也很考究。
可说是无可挑剔的一本好书。
莫言驾驭文字的能力令人感叹,做自己说真话的勇气也令人佩服,书中的故事读来觉得真实而亲切。
但比起读故事透视社会反思现实,愚人更喜欢佛道老庄的深邃和广阔,以及王阳明和稻盛和夫的知行合一。
也许,人在不同的阶段该做不同的事情,我老人家已经过了读小说和散文的年代,不过偶而翻翻怡情悦性倒也挺好。
呵呵。
莫言散文集读后感2像我这样的平民百姓,若对莫言那样的大作家评头论足,似乎有点不自量力。
又想,莫言是位大作家,众多作品是要人读的,我就是读者之一,发点“读后感”似不为过。
当然,假若莫言先生从此剥夺我作为他的读者的权利,我也无所谓——又不自量力了,人家对咱哪屑一顾。
因了张艺谋一部电影,才返回头去看莫言的小说,感觉平平。
那天去书店,看到他的散文集《北京秋天下午的我》,封面设计、纸张、字体都是我喜欢的那种,便买了来。
名作家的书似不需要序的,谁有资格为其作序呢?文人相轻么,要序也是自己序。
这本散文集就没有序。
全书共108篇文章,其中48篇是序或跋,多是为别人所写——以次也或证明莫言名人的身份。
莫言的散文在我看来水平一般,远不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春》、《济南的冬天》,甚至不如我们范廷伟写的那些散文有韵味。
更糟糕的是,他个别文章中表露的自以为是实在让人反感。
比如《毛主席老那天》,他当时在部队,他说听到广播时,参谋手中的杯子掉在了地上,跌得粉碎——“分明是表演”;他说毛主席死了(我认为这里用“死”字似有不妥,也不够尊重),大家只紧张了两天,就懈怠了……文中还有其它一些牢骚话,是我不愿苟同的。
杂谈读书 莫言

杂谈读书莫言我的读书生活,起始于少年时期。
那时中国的乡村普遍贫困,能借到的书很少,自家拥有的书更少。
我把班主任老师那几本书和周围十几个村子里的书借读完后,就反反复复地读我大哥留在家里的那一箱子中学课本。
数理化看不懂,读语文、历史、地理、生物。
读得遍数最多的自然是语文。
那时中学的语文教材分成《汉语》和《文学》两种。
《汉语》是古文、语法,《文学》则是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的节选。
那几册《文学》课本,极大地开阔了我的文学视野。
普希金的《渔夫与金鱼的故事》是在那上边读到的,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也是在那上边读到的。
茅盾的《林家铺子》、老舍的《骆驼祥子》、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郭沫若的《屈原》、曹禺的《日出》也都是在那上边读到的。
还有我们河北的徐光耀老师的《平原烈火》也是在那上边读到的。
读了很多遍,过了许多年,书中的情节都牢记不忘。
在保定当兵时,我曾兼任单位的图书管理员,管理着三千多册图书。
这也是一个比较疯狂的读书时期。
三千多册书中,文学类图书约占三分之一,其他均是哲学、政治、历史读物。
读完了文学类图书,就读哲学、历史,像黑格尔的《逻辑学》和马克思的《资本论》也都是那时读过的。
虽然读不太懂,但他们那种绕来绕去、摇曳多姿的句子,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许还影响了我的文风。
我上学时不是个好学生,但读书几近成痴的名声流播很远。
我家门槛上有一道光滑的豁口,就是我们三兄弟少时踩着门槛,借着挂在门框上那盏油灯的微弱光芒读书时踩出来的。
那时我额前的头发永远是打着卷的,因为夜晚就着灯火读书,被燎了。
读书的最好时期,当然是少年,那时心无旁骛,读得快也记得牢。
但很可惜,我少年时,有时间读书但没书榜,现在的孩子们,有许多的书,但没有时间读。
青年时期当然也是读书的好时光,但面对着浩如烟海的书,如何选择,也是一大难题。
比较常见的说法是读经典,这当然是对的,但也不妨做些另类的尝试,那就是,少读一些经典,多读一些很少有人读过的冷门书,甚至稀奇古怪的书,这对于从事文学创作的人,也许更有用处。
愿以书为伴—读莫言《童年读书》有感

愿以书为伴—读莫言《童年读书》有感
初一12班吕柚燃家长
周末,抽空读了莫言的短篇《童年读书》,作者以真实质朴的语言叙述了童年读书的酸甜苦辣和逸闻趣事。
写他童年迷恋读闲书,因为父母不理解,只能偷着看,像地下党搞秘密活动一样。
读《封神演义》,需要在同样爱书的同学的监督下读;读《破晓记》,头被马蜂蛰肿了还不放弃;读《钢铁是怎么炼成的》,读出了保尔的命运多舛。
无独有偶。
前段时间,一篇风靡网络,美国连任总统奥巴马在网上晒暑假读书清单:《大地尽头》、《双生石》、《罗丁登场》、《海湾三部曲》和《另一些太阳的温暖:美国大迁徙史诗》。
国事缠身的总统闲暇之余不忘读书充电。
据说他读书的这个好习惯是从读大学的时候开始的。
这让我想到了有一句名言,叫“读书的人不一定成功,但凡成功的人几乎都读书。
”无论是为了消遣,为了充实,还是为了自我实现的需要,请多读书,读经典吧。
莫言谈读书

莫言谈读书莫言谈读书莫言,本名管谟业,男,1955年2月17日生于山东省高密县河涯乡平安庄(现为高密市东北乡文化发展区大栏平安村),中国当代作家,中共党员。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莫言谈读书,欢迎大家阅读。
【莫言谈阅读】所谓国人不读书是“另有隐情”:应该是阅读方式多了,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在就是书出的越来越多,但是读的人越来越少。
拿现在读书跟我们50年代、60年代来比,现在读书少的很多原因,因为人们业余时间除了读书几乎没有什么可选择的,现在有电视、网络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活动,已经消磨掉这一点点业余时间,人们社会生活丰富了,娱乐活动丰富了,读书时间被挤掉了,这是一个原因。
读书时间越来越少,这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
现在读书少好象有一个特指,就是对传统纸媒体读书的减少,现在很多阅读是在网上阅读,这个问题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下,网上阅读算不算阅读,我觉得应该把网上阅读算作阅读,我在网上读新闻,读各行各业的专业知识,也算。
现在读书时间是不是真的少了?也还需要认真统计。
总之,读书少好像变成了大家关注的问题,说明我们大家都认识到书还是人类知识的海洋,书还是人获得知识的一个最主要的途径,读书还是在我们诸多活动当中是最有意义的活动之一,让大家认识到读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很赞同温总理:不读书不仅没有前途还会有很多遗憾我在刚刚参军的时候,我们指导员就给我们念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这是指军队而言。
不读书的国家或者不读书的民族,不敢说是愚蠢的民族,但肯定是一个留下很多遗憾的民族。
在我们远古时期,在书没有出现的时候,人也有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式,人也在日常生活当中通过各种各样的实验来获得知识,也有一些方式来传播知识。
但是自从书出现之后,书作为总结人类知识、传播人类知识的途径,应该是最便利的,也是最直接的。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获得知识最方便的途径舍弃了,不去读书自然是很遗憾的。
莫言散文精选

莫言散文莫言散文精选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看过散文吧?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散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莫言散文精选,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北京秋天下午的我》据说北京的秋天最像秋天,但秋天的北京对于我却只是一大堆凌乱的印象。
因为我很少出门,出门也多半是在居家周围的邮局、集市活动,或寄书,或买菜,目的明确,直奔目标而去,完成了或得手了就匆匆还家,沿途躲避着凶猛的车辆和各样的行人,几乎从来没有仰起头来,像满怀哲思的屈原或悠闲自在的陶潜一样望一望头上的天。
据说秋季的北京的天是最蓝的,蓝得好似澄澈的海,如果天上有几朵白云,白云就像海上的白帆。
如果再有一群白鸽在天上盘旋,鸽哨声声,欢快中蕴涵着几丝悲凉,天也就更像传说中的北京秋天的天了。
但我在北京生活这些年里,几乎没有感受到上个世纪里那些文人笔下的北京的秋天里美好的天。
那样的秋天是依附着低矮的房舍和开阔的眼界而存在的,那样的秋天是与蚂蚁般的车辆和高入云霄的摩天大厦为敌的,那样的天亲近寂寞和悠闲,那样的天被畸形的繁华和病态的喧嚣扼杀了。
没有了那样的天,北京的秋天就仅仅是一个表现在日历牌上的季节,使生活在用空调制造出来的暧昧温度里、很少出门的人忘记了它。
从日历牌上我知道立秋的节气已过,但秋后还有一伏,气温依然是灼热逼人,家家的空调机还在轰鸣着,如果是中午上街,街上的水泥路面上,依然泛着耀眼的白光,多半是红色的车辆,咬着尾巴,缓慢地移动,像一团团移动的火炭,连缀成一条灼热的、扭曲的火龙,人在路边走,身上汗湿黏腻,不是愉快的事。
在无事的情况下,我不会在这个时刻出门。
我在这个时刻,多半是在床上午睡。
我可以整夜的不睡觉,但中午不可以不睡觉。
如果中午不睡觉,下午我就要头痛。
在中午的梦里,我也许会梦到清华园里被朱自清描写过的荷塘。
虽说荷花的盛季是夏天,但初秋的北京,从电视的画面上和报刊的文字里,我知道荷花照样开放得狂。
名家散文赏析-莫言

名家散文赏析-莫言
莫言是当代中国著名作家,被国际文坛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首席写作者”,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对莫言的名家散文进行赏析,通过逐个章节的细化,带您领略莫言散文的魅力。
一、文化背景及莫言生平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介绍莫言的文化背景,包括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以及莫言的个人生平和成长经历。
这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莫言的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个人经历。
二、莫言散文作品概述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概述莫言的散文作品,包括他的代表作品和风格特点。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概览,读者可以对莫言的散文创作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三、散文作品赏析
这一章节将逐个篇章对莫言的散文进行赏析,包括对每篇散文的主题、结构、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读者可以通过这些赏析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莫言的散文作品。
四、莫言散文的艺术魅力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探讨莫言散文的艺术魅力,包括他的叙
事手法、意象和象征、语言的美感等方面。
通过分析这些艺术要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莫言散文的独特之处。
附件:
本文档附有莫言散文的部分原文摘录和翻译,读者可以通过阅
读原文来更好地理解莫言散文的语言运用和美感。
法律名词及注释:
1:版权法:保护文学、艺术等著作权利的法律规定。
2:知识产权:包括版权、商标权、专利权等在内的一系列权益,用于保护个人和组织的创造性劳动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言的散文世界与读书生活
杜家和
‚将魔幻一样的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这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这一奖项颁给了中国作家莫言。
莫言,1955年生于山东高密县,原名管谟业,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自从1980年代中后期以来,他创作了一系列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的作品,被归类为“乡土文学”作家。
其作品深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影响,构造了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2011年8月,莫言曾经以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作为作家的莫言,主业是小说创作。
在从事小说创作之余他也创作了一些散文作品,虽然数量并不是很多,但是有着自己的风格,并且与他小说的风格具有一致性。
散文的特质是写法自由、题材广泛,然而在各种题材当中,读书生活似乎特别受散文写作者的青睐,散文写作的名家几乎都创作过以读书生活为题材的散文,包括周作人、朱自清、朱光潜、俞平伯等等,其中也包括诺贝尔文学奖的最新得主莫言。
通过阅读莫言的散文,我们可以窥见他的读书生活。
谈读书,莫言是从自己的童年说起的。
童年时期的莫言,大概说不上聪慧过人,但是‚的确迷恋读书。
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
‛‚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
‛(《童年读书》)童年时代的莫言喜欢读的是“闲书”,所以被父母视为不务正业,因而只能偷偷摸摸地看。
小时候的莫言骨子里便具有叛逆性,父母不太认可他看“闲书”,他却非看不可。
还是在《童年读书》中,他写道:‚人真是怪,越是不让他看的东西、越是不让他干的事情,他看起来、干起来越有瘾,所谓偷来的果子吃着香就是这道理吧。
‛莫言的记忆中,读的第一本“闲书”是《封神演义》,由于这本书不在“四大名著”之列,大概很多人没有读过,但是大家可能都比较熟悉根据《封神演义》改变的电视连续剧《封神榜》。
莫言童年时期阅读的这第一本“闲书”,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莫言也对其赞誉有加。
至于改编出来的电视剧,莫言则非常不感冒,认为其将原著“糟蹋得不成样子”。
事实上,这也与文学和影视各自不同的艺术特质有关。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形象是用语言塑造出来的,具有不确定性,这正是文学艺术的魅力之所在。
不确定的文学形象,我们必须通过想象使其定型化,而想象的过程也是审美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非常令人愉快的。
电影电视中,形象是直接出现在观众面前的,看的过程很轻松,但也束缚了我们的想象,美感的强烈程度也就降低了。
通过阅读“闲书”,莫言走进了文学的世界,那是一个唯美的、令人着迷的世界,而且还能让他在其中体悟到不少的哲理,这些也是莫言在《童年读书》中讲述给我们的。
童年的莫言是“怀着甜蜜和忧伤读《三家巷》”的。
欧阳山的《三家巷》写的是发生在广州的故事,女主人公区桃在童年莫言的心目中是美的化身,以至于几十年以后莫言“第一次到广州,串遍大街小巷想找区桃,可到头来连个胡杏都没碰到。
”通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冬妮娅向保尔道歉的情节,莫言感悟到了一个事理:‚一个高贵的人并不意识到自己的高贵才是真正的高贵;一个高贵的人能因自己的过失向比自己低贱的人道歉是多么可贵。
‛童年读的多是“闲书”,莫言乐此不疲。
可是令人遗憾的是,‚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文化大革命’就爆发,我(莫言)童年读书的故事也就完结了‛。
莫言喜欢的是非功利性质的读书,也就是凭自己的喜好读书。
当读书成为了升学考试、
谋生的需要的时候,读书的乐趣也就降低了。
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阅读语文课本上的小说,并没有太大的乐趣可言,因为读完是要考试的;阅读偷偷地从网络上下载的小说,内心愉悦无比,因为那是自己的喜好。
在另一篇很短小的散文《谈读书》中,莫言有这样的话:‚任何工作,如果跟吃饭问题联系在一起,就不会给人带来愉快。
‛读书就是如此,如果总想着读书是为了将来的饭碗,为了一个好的前程,那就感受不到读书的乐趣,既走不进书中的“黄金屋”,也看不到书中的“颜如玉”。
提到中国现当代文学,鲁迅是绕不过去的,对于鲁迅的作品,莫言是下过很大的功夫去阅读的,他写过两篇散文专门谈阅读鲁迅的体会:《〈铸剑〉读后感》和《读鲁迅杂感》。
《读鲁迅杂感》写的是作者阅读鲁迅的不同的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的不同的体会。
‚那时的读鲁迅的书,实在是因为脚上生了一个毒疮无法下地行走只能困顿在炕头上,而炕头上恰好有一本我的正在念中学的大哥扔在那里的鲁迅作品选集。
‛作者初读鲁迅,可以说有些偶然。
文革时期,由于鲁迅的作品未在被禁止阅读之列,所以莫言阅读了很多鲁迅的作品,他的体会是:‚这一阶段的读鲁迅是幸福的、妙趣横生的,除了如《故乡》《社戏》等篇那一唱三叹、委婉曲折的文字令我陶醉之外,更感到惊讶的是《故事新编》里那些又黑又冷的幽默。
‛莫言对于鲁迅的感觉是极为准确的,《故事新编》现在越来越为鲁迅研究的专家和学者所重视。
后来,莫言“得了一套精装的《鲁迅全集》,便用了几个月的时间通读了一遍。
”这几个月阅读鲁迅的收获就是‚仿着他的笔法,写了一篇《猫事荟萃》。
‛
宋朝诗人陆游在《示子遹》中的一句诗:“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除去阅读文学作品之外,莫言对于历史著作的阅读兴趣也很大,这一点在他的散文《楚霸王与战争》《搜尽奇峰打草稿》中有所体现。
历史著作中,莫言最喜欢的是《史记》,而且从血脉里喜欢,所以他在《搜尽奇峰打草稿》里写道:“《史记》,正是太史公抱满腹奇学,负一世奇气,郁一腔奇冤,写一世奇人之一生奇事,发为万古千秋之奇文。
”
中国当下散文创作,从风格上来说,主要有学者的散文和作家的散文。
前者强调的是理性和缜密,比如余秋雨的散文以及周国平的散文;后者强调的是叙事,注重故事性,莫言的散文当属此列。
莫言用小说编织了一个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同时用散文讲述了自己的经历,讲述了自己周围的人的故事,更讲述自己的家乡,讲述一段永恒的乡愁与乡怨。
【知识卡片】
乡土文学: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乡土文学又被称为乡土小说。
在中国新文学产生和发展的初期,一些寄寓大都市的来自农村的青年作家,带着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以及乡怨的笔触,写出了具有泥土气息的小说作品,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的追求,开创了现代文学史上堪称一大创作潮流的风气。
代表性的作品主要有王任叔的《疲惫者》、许钦文的《疯妇》、台静农的《地之子》等,其中也包括后来非常出名的沈从文的《边城》。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乡土文学成为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又一个高峰阶段。
这一时期出现了以刘绍棠《蒲柳人家》为代表的京郊大运河系列小说、以路遥《人生》为代表的陕北黄土高原系列小说、以贾平凹《浮躁》为代表的商州系列小说、以莫言《红高粱》为代表的红高粱系列小说等。
这些小说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基本创作原则,借鉴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创作技巧,根植于本乡本土,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风俗民情,都具有浓郁鲜明的地方特色,成为了当代文学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