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专题赏析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作品赏析

中国古代文学史作品赏析

中国古代文学史作品赏析元后期杂剧创作衰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第一节杂剧的南移和衰微在宋金对峙时期,南宋虽偏安一方,经济上仍远比金国统治下的北方繁荣。

在蒙古征服中国的过程中,南方经济上所遭受的破坏也比北方为轻。

随着南方城市经济和文化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大约从大德末年开始,杂剧创作活动中心逐渐由大都移向杭州。

从此直到元末是元杂剧发展的后期阶段。

后期杂剧作家有姓名可考的有二十多人,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有十多人。

他们绝大多数是南方人,如杨梓、范康、萧德祥、王晔、沈和甫等;也有流寓在南方的北籍作家,如郑光祖、宫天挺、乔吉、曾瑞卿和秦简夫等。

随着杂剧创作中心的南移,杂剧也由黄金时代转向衰微。

后期除了郑光祖、宫天挺和秦简夫的个别作品有相当成就外,大都缺乏前期杂剧的战斗性和现实性,在艺术上也缺少动人力量。

首先由于民族矛盾的相对缓和,科举制度的恢复,使文人对统治阶级产生了幻想,从而在杂剧作家中间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

其次是元朝统治者加强了对戏曲的干涉和利用,一方面禁止民间子弟在城市坊镇“演唱词话,教唱杂戏”(见《元史·刑法志》),一方面也积极加以利用,使杂剧为他们服务。

兰雪主人《元宫词》云:“尸谏灵公演传奇,一朝传到九重知,奉宣赍与中书省,各路都教唱此词。

”《尸谏灵公》正是后期杂剧作家鲍天佑宣扬愚忠的作品,元统治者对这些作品的提倡与宣扬,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杂剧创作的倾向性。

第三是受到南方社会风气和文风的影响,较多的反映家庭内部的矛盾,艺术上也偏向曲词的工丽华美和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

最后是杂剧每本四折由一主角独唱到底,在形式上较南戏有更大的限制,不容易反映丰富复杂的生活内容和发挥角色多方面的才能。

这些都是杂剧走向衰微,终为南戏所压倒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第二节郑光祖和乔吉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山西临汾附近)人。

是元杂剧后期的重要作家。

《录鬼簿》说他曾“以儒补杭州路吏,为人方直,不妄与人交。

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专题

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专题

1、近代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述评。

文学改良运动与现代文学观念的萌生:1、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诗界革命;2、从报章文体到新文体;3、着意“营构人心”的小说界革命;4、戏剧观念的更新和文明新戏的萌芽;5、力主“言文合一”的白话文运动;6、独行者的文学批评与现代观念。

2、以具体作品为例,谈谈新写实小说的叙事特征。

关于“新写实小说”的文本特征,陈陈晓明概况为5个方面,前者刻画出生活的某种绝对化状态,后者揭示生存的多样性特征,被客体力量支配的失重的生活。

一从叙事学角度看,“新写实小说”主要在三个方面体现了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不同。

“新写实小说”的叙事方式与传统现实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叙述者或隐含作者的视点产生了巨大的移位。

“新写实小说”的作家在对待生活和人物方面放弃了理性或理念的关照,他们的小说也就不再显示叙述者居高临下的姿态。

如方方的《风景》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之作,在《风景》中,叙述者被设置为一名死者,即那个个夭折的幼婴,他宁静地观察自己的父母母亲,哥哥姐姐的生活,流水般地讲述他所看到,听到的故事,在这篇小说中,叙述者得智力,判断力甚至人生的经验明显不如故事中的人物,当然,《风景》叙述者的安排是“新写实小说”中一个极端,特殊的个案,但哪怕在《烦恼人生》、《一地鸡毛》这些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全觉叙述观点的作品中,读者一很难感觉到叙述者或隐含作者高于印家厚,高于小林的地方。

二从故事的角度看,现实主义要求小说中的任何情节,细节,都必须发挥一定的功能,承担不同责任,而在“新写实小说”中,由于拒绝意识形态阐释,由于缺少终极的价值指向,情节的发展往往充满了随机性和偶然性,故事一大多以平面化零碎化的状态呈现,从而构成一种似乎是未经任何选择加工的“生活流”或“叙事流”状态。

池莉的《烦恼的人生》发表时,“编者”曾介绍其叙事结构说:“这部小说的特点是:它那完全生活化德尾随人物行踪的叙事方法,它那既有故事又没有故事模式,让主人公面对实际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机缘,偶遇,巧合自由行动,因而就像植物的生长发育那样,不是预先定型而是逐渐定型的结构形态,它那接近于提供生活的”纯态事实“的原生美,它那希望由读者自己面对作品去思索,去做判断的意愿,这种不重情节结构的过分戏剧化,而重叙事方式的完全生活化,不重故事情节的跌宕曲折,而重生活细节的真实生动,就是典型“新写实小说”的“生活流”的叙事结构。

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解析与赏析

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解析与赏析

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解析与赏析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通过对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解析与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所传递的价值和美学意义。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许多经典作品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例如《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它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细腻的描写手法吸引了无数读者。

通过解析《红楼梦》,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作品中通过对贾府衰落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道德沦丧。

同时,作者通过对宝玉、黛玉等人物形象的刻画,深刻地表达了人性的复杂和生命的无常。

通过赏析《红楼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面貌和人性的复杂性。

另一个值得解析与赏析的作品是《西游记》。

这部作品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的叙事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解析《西游记》,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

作品中通过对孙悟空等人物形象的刻画,表达了人性的善恶斗争和修行的意义。

同时,作者通过对唐僧等人物的描写,表达了对人性的批判和对理想的追求。

通过赏析《西游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信仰和人性的探索。

除了《红楼梦》和《西游记》,还有许多其他古代文学作品也值得我们深入解析与赏析。

例如《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表达方式成为了后世文人的楷模。

通过解析《诗经》,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所蕴含的古代人民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作品中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

通过赏析《诗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审美观和人生哲学。

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解析与赏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还可以启发我们对当代文学创作的思考。

通过对古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所蕴含的普世价值和人性的复杂性。

这些思想和情感可以启发我们对当代社会和人性的思考,为我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灵感。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赏析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赏析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赏析古代中国文学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这些经典著作中,既有深邃的哲理思考,又有丰富的人文情感,不仅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瑰宝。

本文将以《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三部作品为例,对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进行赏析。

首先,我们来看看《红楼梦》。

这部小说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巨著,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它通过对贾府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中权利和财富对人性的腐蚀作用,以及女性在封建礼教下的悲剧命运。

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位主角的情感纠葛为主线,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善恶、爱恨和悲欢。

同时,曹雪芹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众多生动形象,如贾母、王熙凤等人物,使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多样。

《红楼梦》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卓越的成就,更在道德伦理和人生哲理上给人以启迪。

其次,我们转向《西游记》。

这部小说是明代作家吴承恩所创作的四大名著之一。

它以孙悟空为主角,讲述了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

小说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奇幻的情节,塑造了众多的神仙、妖怪和人物形象,其中包括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白骨精等。

通过一系列的冒险和考验,主人公孙悟空以其聪明才智和勇敢果敢的精神,取经团队最终成功克服了各种困难和阻碍。

《西游记》中透露出的人性真善美思想和对道德准则的探索,使其成为了一部不朽的文学经典。

最后,我们来谈谈《水浒传》。

这部小说是明代作家施耐庵所创作的浪漫历史传奇,以108位英雄豪杰被逼入草莽山林为题材。

《水浒传》以英雄人物的形象塑造、风格独特的语言和曲折离奇的情节为特色。

这部作品对于社会道德和人性的关注,为我们揭示了封建社会黑暗的真相和人民的苦难生活。

小说中的英雄形象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心灵,这些既有包拯这样严正正义的道德楷模,又有武松这样血气方刚的英雄好汉。

《水浒传》通过对人物性格的丰富描写以及情节的跌宕起伏,给人以巨大的文学审美享受。

通过对《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三部作品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魅力。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卷作品选诗词赏析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卷作品选诗词赏析

浣溪沙-—[宋]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傍晚时分,听着小曲独自饮酒,怅然排遣着心中的愁绪。

去年的时节,去年的天气、去年的亭台依然如故,不知何故,如今却要感时伤怀,心中无端浮生起岁月年华易逝难留的淡淡哀愁,面对西下的夕阳发出几时才能回来的感叹.看着繁花落尽,看着屋檐下似曾相识的归燕,伤春叹老之情才下了眉头,骤然又袭上心头。

一个人独自徘徊在小园落花飘零的小路上,怎么也无法排解心中的失落、惆怅、孤独与寂寞。

这首词的妙处在于不作态,不用典,不做作,通过时间和景物对比,不言愁苦,而愁苦自见.尤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人称道。

“一曲新词酒一杯”,以听歌、对酒开篇,格调闲雅,欲抑先扬,构思独特,令品读者以为是一首书写词人内心愉悦之情的词作。

接着品读下去,情绪就不由自主地随着词人的笔端蒙上了些许淡淡的哀愁。

虽然摆在眼前的还是那些与去年一样的时节,一样的天气,一样的亭台,不足为哀,但是与词人年事已老联系起来;词人那心中的哀愁就不难理解了.紧接着一句“夕阳西下几时回”点破了其中蕴含的深意,时光易逝难回呀!“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依然是对眼前环境事物的描绘,春天要随落花去了那是毫无办法,好在还有“似曾相识”的燕子又飞回来了,姑且可以聊以自慰,然而词人已随着岁月流年带走的东西无奈是追不回来了。

“似曾相识燕归来”看似聊以自慰,实则内心愁苦更加强烈。

“小园香径独徘徊”,词人面对落花归燕,触目伤怀,抑郁难解,孤独寂寞之中,只有徘徊香径,在记忆中寻回逝去的年华而已。

通观全词,我们不难看出,作品始终贯穿着一种对时光年华易逝难留的愁苦与无奈,但是也从另一个角度在警醒后人,应努力抓住今天,不要给自己留下日后的无奈和哀愁。

蝶恋花·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初二语文总结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与欣赏

初二语文总结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与欣赏

初二语文总结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与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通过阅读和欣赏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古代人们的思想、情感和智慧。

在初二语文学习过程中,我们细细品味了许多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每一部作品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我将对这些古代文学作品进行鉴赏与欣赏的总结。

一、《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也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细腻、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生动、真实的情节描写而闻名于世。

通过阅读《红楼梦》,我们看到了作者曹雪芹对世俗的批判和人性的剖析。

从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系列生动形象的塑造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现实生活中虚伪、繁文缛节的厌恶,并通过描写人物的命运起伏和悲喜离合,表达了对人生命运的思索和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

二、《水浒传》《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以描绘小说中108位梁山好汉的英勇事迹为主线,展现了他们在动荡时代中力图改变自己命运的精神和智慧。

通过阅读《水浒传》,我们看到了古代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和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勇气和智慧。

小说中不仅有许多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迹,也有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这使得小说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而生动。

三、《西游记》《西游记》是古代中国文学的又一巨著,它描绘了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

这部小说不仅有丰富的神话传说、奇幻的仙佛世界,还融入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世界的关怀。

通过阅读《西游记》,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吴承恩对世界和人性的正面展示,以及对社会弊端和人性弱点的批判。

尤其是孙悟空这个形象的刻画,不仅具有英雄气概,还兼具人性的复杂性和思想的深度。

四、《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包含了许多民间诗歌和宫廷乐府诗歌,以及一些贤者和君主的赋诗。

《诗经》以其质朴、纯粹的写作风格,以及对日常生活和人情世故的细腻描写而著称。

通过阅读《诗经》,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情世故的思考。

文学古代文学名篇的鉴赏与分析

文学古代文学名篇的鉴赏与分析

文学古代文学名篇的鉴赏与分析古代文学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审美意境。

本文将着眼于古代文学名篇的鉴赏与分析,探究其价值与意义。

一、《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描绘《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其深刻的人物形象描绘是其独特之处之一。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

贾宝玉虽为贾府的长子,却是一个矛盾复杂的人物,他的光辉与阴暗、善良与堕落交织在一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林黛玉则是一个形象独特、性情古怪的女子,她的痴情与才情使她成为小说中备受关注的角色。

而薛宝钗作为贵妃的女儿,她的端庄和聪慧赋予了她与众不同的魅力。

二、《水浒传》中的英雄形象塑造《水浒传》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又一经典之作,作者通过对108位英雄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崇高的品德和顽强的斗争精神。

其中,宋江作为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具有刚正不阿、正直坚毅品质的英雄人物。

而其他英雄人物如李逵、吴用等也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一幅令人振奋的英雄画卷。

三、《西游记》中的寓言意蕴《西游记》是一部享誉世界的神韵之作,其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富有寓言意味。

尤其是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这三位形象鲜明的主角,大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孙悟空作为一个熟悉中国读者的形象,代表了智慧和勇气,他通过四大金刚、牛魔王等的战胜,栩栩如生地展现了人性的善与恶的斗争。

猪八戒是一个情感丰富、憨厚可爱的形象,他所体现的淳朴与豪放,让读者在欢笑之余反思人性的善良和纯真。

沙僧则是一个沉默寡言、深思熟虑的形象,他的思考与默默付出,给人一种静谧与深情的感受。

四、《论语》中的细腻言行《论语》是古代文学中一部思想价值巨大的著作,其中孔子的言行举止被人尊为天下圣人的楷模。

孔子精研礼乐之道,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教育。

他的行为端庄、举止得体,使他成为后世子孙学习的榜样。

正是《论语》中的这些细腻言行,才使得孔子的思想与智慧广为传颂。

五、《诗经》中的意境描绘《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被称为“诗的鼻祖”。

中国古典文学名篇赏析

中国古典文学名篇赏析

中国古典文学名篇赏析
中国古典文学名篇赏析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化中的精髓,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许多著名篇章值得我们去欣赏、学习与鉴赏。

首先,要提到的就是《诗经》。

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中国古典文学著作,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有许多名篇如《大雅》、《小雅》、《黄钟》、《清商》等,他们展示了历代文人思想观点,呈现出辉煌的文化景象。

其次,要提到的古代文学作品当属《楚辞》。

楚辞是楚地文化在古代的精品,其中蕴含着浓浓的楚地历史文化。

其中郑风《召南·夜歌》,描绘出一幅诗歌世界,表达了诗人对理想远大的心态;项羽《过洛阳》深情而伤感,描写了一个抗拒秦国统治的英雄的心态。

再次,要提的古典文学作品就是《史记》。

《史记》是首部中国史传,以“兼纪”的形式介绍了从史前时代到汉武帝元年的中国历史变迁,其中的篇章有《梁惠王列传》、《苏秦列传》、《项羽列传》等,它们令人难忘,历久弥新。

最后要说明的古典文学作品是《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著名作家蒲松龄创作,常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杰出代表作之一,《枉沆大犯》、《搜神记》、《缘饭案》等短篇小说,表现出富有幽默精神和文学魅力,给读者以无穷的视觉享受。

总而言之,中国古典文学著作篇章众多。

如诗经、楚辞、史记、聊斋志异等具有经典的作品,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它们与我们的现实和历史相连,把中国文化的精华传递给世世代代。

我们应该学习古典文学,以继承中国古老的文化,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和人说?《雨霖铃》这首词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淋漓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后的铭心刻骨的思念。

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委婉多致。

词以“伤离别”为主线,目录清晰。

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

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秋景。

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

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

“都门”三句,写离别时的心情。

设宴帐中,本欲多“留恋”片刻,怎奈“兰舟催发”,这样的饯别酒,饮起来怎能不“无绪”?欲留不得,欲饮无绪,矛盾之极。

“执手”两句,将惜别推向高潮。

手拉着手面对依依惜别的恋人,泪眼对着泪眼,纵有千言万语,因悲痛气塞而一句也说不出来。

念去去”两句,则承上启下,笔随意转,有如浩瀚长江,一泻千里。

千里烟波,楚天空阔,设想到别后的道路遥远而漫长。

就此一别,人各东西,对情人的思念有如楚地沉沉烟波,伴随情人左右。

“此去经年”由今夕推及经年,由眼前的“无语凝咽”设想到“暮蔼沉沉楚天阔”,更推及“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一波三叹,想象别后相思的苦况,更深一层。

“凄、苦、惨、悲、痛、恨、愁”贯穿始终,令人不忍再读。

这首词写来极有层次、曲折回环,以千种风情衬尽了羁旅愁苦,人间别恨。

2、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赏析】此词运用了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一是托物兴怀,词的上片写残梅、细柳和薰草这些春天里的典型景物,点缀着候馆、溪桥和征途,表现出南方仲春融和的气氛,但对于离愁的行人来说,却倍增烦恼,更添愁思。

二是比喻,化虚为实。

“愁”是一种无可视感的情绪,将它比喻为迢迢不断的春水,既形象又贴切,这样化虚为实,可视可感。

三是逐层深化,委曲尽情。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更进一步说明行人离愁的无穷。

全词悱恻幽回,情深意远。

3、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苏轼的《江城子》是一首千古传诵的悼亡词,主要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就是实中有虚,虚实结合。

以实带虚——一样情思,两面抒发。

妻子王弗病故到苏轼作这首词时正好十年,然而岁月的流逝并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

“十年生死两茫茫”,“茫茫”二字,传达出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而“茫茫”前加一“两”字,意味着不仅传达了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同时也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

词人以实带虚,既写自己长久郁结于心的悲叹,又将无知作有知写,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词人客居山东,亡妻之坟却在眉州,遥隔千里。

两者之间,谁对谁也无法诉说各自的凄凉境况,这两句直承开首“两茫茫”句意,同样是将无知作有知写,概括了生者与死者两个方面,真是孤寂凄清到了极点。

虚中见实——想象铺写,现实观照。

词人在极度思念之中忍不住假想了一个虚幻的境界:“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相逢而不相识,这比之不能相逢,更加使人不堪。

“尘满面,鬓如霜”看似想象,却蕴含了词人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

同样“小轩窗,正梳妆”看似梦境记实,实际是恩爱夫妻过去生活的真实片断。

往日不知有多少次,爱妻在小轩中临窗梳妆,诗人一旁端详。

在此基础上再虚写“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纵有千种哀愁、万种凄凉要向对方倾诉;然而再次相见,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百感交集,却不知从哪里说起。

真是无言胜过有言,四目相视,两心相印,万千思绪尽在“泪千行”里了。

实因虚果——现实梦境,情之所切。

词人在上片写尽了相思之苦,下片才转入写梦。

因“思”而成“梦”,自然成章。

如是乎有梦,真实而又自然。

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再存在了。

结尾又从梦境落到现实上来。

在“明月夜,短松岗”这个凄清幽独的环境中料想爱侣眷恋人世、难舍亲人,也该会是柔肠寸断吧?!这样实成虚之因,虚又强化了实,词人曲折复杂的思想感情,才得以自然、真实、深刻的表达出来。

总之,词人不管是虚拟还是实写,都情真意切,真实的表现了夫妻之间生死不渝的恩爱之情及生死相隔的悲凉之感,读后自然感人肺腑,催人泪下4、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此词表现的是一对恋人的“爱情三部曲”:初盟,别离,重逢。

“彩袖殷勤”二句,一着笔于对方,一落墨于自身,既展现了二人初识时的特定情境,也披露了二人一见倾心、愿托终身之际的曲折心态。

“舞低杨柳”二句描写歌舞场面,渲染欢乐气氛,是对初识、亦即初盟时的情境的进一步勾画。

下片一笔跃至别后的相思,而将初盟以迄别离的种种情事尽皆略去,颇见剪裁之工。

“从别后”二句点明初逢的场面是其别后怀念的主要内容。

“几回魂梦”句直诉魂牵梦莹的相思情怀。

“与君同”暗示不独自已如此,对方亦复频入梦境,想思无已,但梦中重逢的欢娱极其短暂,梦后独处的凄怆却格外深长。

这就引出“今宵剩把”二句:作者以“剩把”、“犹恐”前后勾连,通过持灯反覆照看而犹难以释然这一对眷恋至深的情侣久别重逢的那种惊喜交集、喜极转忧的特殊心态。

5、秦观《满庭芳》晓色云开,春随人意,骤雨才过还晴。

古台芳榭,飞燕蹴红英。

舞困榆钱自落,秋千外、绿水桥平。

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

多情,行乐处,珠钿翠盖,玉辔红樱。

渐酒空金榼,花困蓬瀛。

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

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

这是一首追念旧游之作。

这是一首追旧游这作。

从结束句“寂寞下芜城”看当作于扬州。

全篇从开判断到“花困蓬瀛”追述当年的想象事,结尾一句写同境之凄凉及对往事的痛苦回忆。

上片从写景开篇,前三句写天气,“晓色”点明早晨,云开日出,雨过放晴,色调明朗,“春随人意”表心情舒畅。

“古台芳榭”两句写园林景致之典雅,暮春景色之美好。

“舞困”三句再度渲染闲适静谧的气氛,为人物的出现而设置悠闲宁静的环境。

结三句才点出人物,“小秦筝”也有暗示她是位少女的意味。

下片换头三句,与上片似断实连,继续追忆出游之乐。

美人乘小车出游,词人骑良驹相伴。

何其快乐。

出游回归之后,则共同饮酒寻欢,尽情享受男欢女爱之乐。

“渐酒空”两句写得含蓄空灵,自可意会。

以下转写如今,前三句点明以上所叙均为前尘旧梦,回想来令人无限伤心。

最后三句以景收,用淡日落芜城之萧索与前文明媚的春光相对照,使人感到一种人事全非的怅惘。

全词用倒叙笔法,但层次分明,意脉清晰。

结构上颇有特色,写景言情,精微细致。

6、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原是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

本词的内容也正是咏此传说。

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

上片写佳期相会的盛况,“纤云弄巧”二句为牛郎织女每年一度的聚会渲染气氛,用墨经济,笔触轻盈。

“银汉”句写牛郎织女渡河赴会推进情节。

“金风玉露”二句由叙述转为议论,表达作者的爱情理想:他们虽然难得见面,却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而一旦得以聚会,在那清凉的秋风白露中,他们对诉衷肠,互吐心音,是那样富有诗情画意!这岂不远远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下片则是写依依惜别之情。

“柔情似水”,就眼前取景,形容牛郎织女缠绵此情,犹如天河中的悠悠流水。

“佳期如梦”,既点出了欢会的短暂,又真实地揭示了他们久别重逢后那种如梦似幻的心境。

“忍顾鹊桥归路”,写牛郎织女临别前的依恋与怅惘。

不说“忍踏”而说“忍顾”,意思更为深曲:看犹未忍,遑论其他?“两情若是”二句对牛郎织女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这一惊世骇俗、振聋发聩之笔,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

7、苏轼《行香子.过七里濑》赏析一叶舟轻,双桨鸿惊。

水天清,影湛波平。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

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

算当年,虚老严陵。

君臣一梦,今古虚名。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二月,在杭州任通判的苏轼,巡查富阳、新城,放棹桐庐,过七里濑而作。

词中在对大自然美景的赞叹中,寄寓了因缘自适、看透名利、归真返朴的人生态度,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浩叹。

上阕头六句描写清澈宁静的江水之美。

词人用简练的笔墨,动静结合、点面兼顾地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江面风光,体现出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接下来“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三句,节奏轻快。

词人用蒙太奇手法,剪接了三个不同时辰的舟行之景。

既写出了船之行程,也创造出清寒凄美的意境,由此引出一股人生的况味,为下片抒写人生感慨作了铺垫。

词的下阕,作者首先由写江水之清明转写夹岸的奇山异景。

词写水则特详,写山则至简,章法变化,体现了在江上舟中观察景物近则精细远则粗略的特点。

下半阕以山起,以山结,中间插入议论感慨,而以“虚老”粘上文,“但”字转下意,衔接自然。

结尾用一“但”字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三个跳跃的短句,又与上半阕“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遥相呼应。

前面写水,后面写山,异曲同工,以景结情。

人生的感慨,历史的沉思,都融化在一片流动闪烁、如诗如画的水光山色之中,隽永含蓄,韵味无穷。

从这首词可以看出,苏轼因与朝廷掌权者意见不合而贬谪杭州任通判期间,尽管仕途不顺,却仍然生活得轻松闲适。

他好佛老而不溺于佛老,看透生活而不厌倦生活,善于将沉重的荣辱得失化为过眼云烟,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找回内心的宁静与安慰。

词中那生意盎然、活泼清灵的景色中,融注着词人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哲理思考。

8、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

上片写秋凉情景。

首二句就白昼来写:“薄雾浓云愁永昼。

”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

“瑞脑消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

次三句从夜间着笔,先点明节令:“佳节又重阳”。

随之,又从“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