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说课稿(东昌南校周雯)

合集下载

生物课题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生物课题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生物课题: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一、设计思路:生物科学是实验科学,探究科学的问题来自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大自然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在探究中创新。

教室内进行实验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室外学生实验只要任务布置好,学生能带着问题去探究,同时实验的场地也不受限制,学生在学校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去寻找,发现蚂蚁的巢穴,去观察。

这种室外实验(体验式探究)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探究性学习,即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也改变了课堂实验教学的方式,把课堂实验教学部分实验内容留到课外,学生在自然环境中去探究真实世界的蚂蚁的生活。

这样课堂实验教学变为课前、课中、课后。

充分利用上一节课的最后5分钟布置下一节课的探究任务,并且把学生分组,有指定组长安排本组成员的分工,体现分工合作,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课中每组学生到已经观察好的蚂蚁场地进行实施实验计划,每组实验的形式多样,根据自己设计方案,大胆实践。

同时负责记录的同学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

通过小组交流分析后,全班进行讨论教学。

在交流中有些在探究中有疑惑的问题或没有完成需要改进实验的同学留到课后继续探究。

在这样的探究性学习中既能使全体学生都投身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又能让学生悟出鲜活生命的可贵。

使他们自觉加入到保护动物的行列。

二、实验内容分析:探究蚂蚁觅食行为,让学生观察蚂蚁生活的地方,蚂蚁每天忙忙绿绿的在干什么,把蚂蚁活动情况搞清楚后,按照科学探究的方式,提出探究问题,蚂蚁觅食与食物的气味和颜色有关吗?各组根据自己的实验材料等准备的情况作出假设(1)蚂蚁觅食气味有关(2)蚂蚁觅食颜色有关。

每组只能探究一种假设。

根据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假设,制定计划,准备实验材料,利用课堂时间到事先观察蚂蚁引发活动场所进行实验,专门负责记录同学设计表格记录实验结果,最后相互交流,全班总结。

三、实验目标(1)知识目标:1.初步学会观察法、科学探究的方法2.学会设计探究蚂蚁觅食行为实验报告3.学会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推理和假设。

《观察蚂蚁》说课

《观察蚂蚁》说课

《观察蚂蚁》说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科学教材《观察蚂蚁》。

主要内容包括:蚂蚁的生活习性、蚂蚁的通讯方式、蚂蚁的分工合作等。

通过观察蚂蚁,让学生了解蚂蚁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蚂蚁的生活习性、通讯方式和分工合作。

难点:蚂蚁的通讯方式和分工合作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显微镜、蚂蚁标本、蚂蚁生活环境模型等。

学具:观察记录表、放大镜、昆虫夹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蚂蚁,引导学生关注蚂蚁的生活习性。

2. 课堂讲解:讲解蚂蚁的生活习性、通讯方式和分工合作,结合标本和模型进行直观展示。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蚂蚁的通讯方式和分工合作原理,分享观察心得。

4.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蚂蚁的生活习性、通讯方式和分工合作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蚂蚁的生活习性生活环境:土壤、树木、草地等生活方式:群居、分工合作食物来源:植物汁液、昆虫尸体等蚂蚁的通讯方式触角:嗅觉、触觉信息素:化学信号舞蹈:动作信号蚂蚁的分工合作女王:繁殖、掌控群体工蚁:建造巢穴、寻找食物兵蚁:保卫巢穴、攻击敌人雄蚁:交配七、作业设计1. 观察身边的蚂蚁,记录它们的生活习性,包括生活环境、食物来源等。

2. 探讨蚂蚁的通讯方式,分析触角、信息素和舞蹈在通讯中的作用。

3. 结合教材内容,解释蚂蚁分工合作的原因和意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蚂蚁,让学生了解了蚂蚁的生活习性、通讯方式和分工合作。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讲解蚂蚁通讯方式时,部分学生对于信息素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和引导。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蚂蚁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了解蚂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教学设计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图
板书设计:
课题
一、蚂蚁的分类
二、蚂蚁的生活习性
三、蚂蚁的群体
四、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实验
5、讨论交流
6、得出结论
教学反思:
1、不足之处:
经过这次实验,我觉得: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实验设计,完全是在教
师的意图下安排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这样做限制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
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而且场面很乱,问题不明确,学生的活动并不实在、
有效。

同学们学习兴趣仅仅停留在对实验的好奇上。

在老师“权威”的“引导”
下,孩子们进行的是机械地完成任务式的实验,并没有真正走进实验,思维并没
有融入整个实验的过程。

2、成功之处:
通过探究与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团体意识和合作交流的意识;通
过探究实验,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探究实验结束后,提醒学生将
蚂蚁放回大自然,培养了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意识;认同动物各种各样的行为都
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而且适应环境的结果。

参考:
百度网
《农业昆虫学》《中学生物学》。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教学设计思路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教学设计思路

“自主一创新”的平台一一记“蚂蚁觅食行为”的探究实验福建癒门企美中歹林至礙北髦:凰门数盲歹陵伯徭英•i艮计理念:1、实施“自主一一探究”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激发创新活力。

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与手段。

3、关注身边的小动物,热爱生命。

通过观察蚂蚁的“行为”,触及学生的心灵,进行情感、价值的体验与升华。

4、了解自然奥秘,激发探究乐趣。

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学目标:1•知识H标:认识和了解蚂蚁觅食的知识。

2.能力LI标:通过对蚂蚁觅食行为的探究,进一步熟悉和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从而进一步锻炼同学们实验设计的能力、动手实验的能力,小组分工协作的能力,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数据结果记录分析的能力及与他人交流展示的能力。

3.情感教育U标:通过观察蚂蚁的行为,激发和培养科学探索兴趣。

同时,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学生自主设计实验。

2.室外自然环境下的学生实验的组织。

3.实验结果记录、数据统计方法。

4.交流、讨论、质疑的组织和引导。

四、教学资■涼:蚂蚁、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收集的信息,学生自备的实验材料和器具,课本,校园环境。

五、教学过程:1•课前,各小组学生收隼相关蚂蚁知识的资料,増加对蚂蚁的感性认识。

观察寻找教学楼周边蚂蚁活动出没的地点,能知道“蚁穴”所在地则更好。

2•各小组学生自主实验设计:山学生参考教材的要求、提出自己想探究的关于蚂蚁觅食的问题,做出假设,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教师不事先给出任何探究模式,完全由学生自主设计,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规律。

3.实验:各小组学主根据设讣的实验方案,自行到事先选择珠地点进行实验。

教师巡视各组实验进程,仅提供必要的帮助。

4.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交流质疑、得岀结论:各小组学生依据观察所得的现象和数据,认真反思实验过程,撰写实验报告,进行交流研讨,互相取长补短。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

3 . 4 小组代 表 汇报 交流
3 6 一
各小 组根 据 实验 情况 ,派 代表 进行 汇 报 交流 , 同 绕: 如何选 题 ?如何 分 工 ? 探 究过 程 中遇 到 哪 困难 ? 怎 样解 决 的 ?实验 现象 和结 论是 什 么 ? 有 何 收获 和启
4 . 1 教 学 困 惑
方 面 引导学 生 自我 分析 。
3 - 3 小组合作 进行探 究
教学重点 : 尝试 设 计 和实 施 实 验方 案 , 根 据 实验
结 果分 析得 出结论 。 ・
各 小组 在组长 带领 下分 别进 行实 验探 究 , 并及 时
教学 难 点 : 尝试 设 计 和 实施 实 验方 案 , 根 据 实验 结果分 析得 出结论 , 能 进行 实验评 价 。
教 师要 引 导 学生 到 周 围环 境 中去 观察 动 物 的运 动 和 行为, 培 养学 生的 观察能力 和学 习兴 趣 。 基于 2 0 1 1 年 版 课标 和我校 学生 的实 际情况 , 制定 以下 教学 目标 。 知识 日标 : 观察 蚂 蚁 的觅 食 行为 , 并 进 行 探究 实


7 8 9 1 0
甜饼干 、 成饼 干
辣椒油、 清 水 白糖 、 红糖 干面包、 湿 面 包 白糖 、 食 盐( 蚂蚁 工坊 )
在甜饼 干处聚 集蚂蚁 多
在辣 椒 油 处聚 集蚂 蚁 多 在 两 处 聚 集蚂 蚁 差 不 多 在 干 面 包处 聚 集蚂 蚁 多 在 白糖 处 聚 集 蚂 蚁 多
验;
小组讨论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 合作 的过
程。 在 组织 讨论 的过 程 中 , 教 师需 要抓 住关 键 、 积极 引 导, 特 别要 关 注课 题 价 值 、 单 因子 变 量 的设 计 和 实 验 结 果 的分 析等 环节 。 其 中用 白糖 与黑 芝麻 作为食 物 的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教学设计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教学设计

己巢”周围出现。 这段视频 2、假设蚂蚁靠颜色来交流信息。
引起了我极大地兴趣。 于是
……
我组织学生对“蚂蚁觅食” 三、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
行为进行探究实验。
1、各小组在校园内的花池边寻找蚂蚁出没的地方
看了这段录像,同学们有什 (蚁穴通风口),在距离蚂蚁出没的地方约 30cm 处分别放一勺白砂糖、 一小块油饼、 一小堆红色纸
将红纸屑拿走 ,2 个小组的同学继续观察 , 发现
配。
蚂蚁仍然大多数集中在油饼上 , 说明蚂蚁的取食与
3、工蚁:又称职蚁。是不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教 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 观察、
学 能力目标 思考分析能力。
目 实验结束后,将蚂蚁放回大自然,加强保护蚂蚁等小动物
标 情感目标 的情感,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界中的生物的意识。
验的过程。
统管这个群体大家庭。
又有几只蚂蚁也很快发现了食物, 其中的几只蚂蚁
2、雄蚁:或称父蚁。头圆 共同搬着一大块油饼“跌跌撞撞”向“回家”的方
小,上颚不发达,触角细长。 向搬运;有个别蚂蚁“扛着”白砂糖“回家” 。蚂
有发达的生殖器官和外生
蚁对红纸屑“不屑一顾” 。 ( 观察时间 30 分钟 )
殖器,主要职能是与蚁后交
目: 膜翅目
四、进行实验并记录
科: 蚁科
第一小组的记录:
二、蚂蚁的生活习性
食物放上一段时间后, 发现几只蚂蚁弯弯曲曲
蚂蚁因食性不同科分为: 肉 的“向前冲”,终于有一只蚂蚁碰到了食物,用触
食性、植食性、杂食性。
角不停地碰碰这几种食物后, 用头部在食物上碰来

探索蚂蚁的行为说课稿

探索蚂蚁的行为说课稿

探索蚂蚁的行为说课稿江西省宜丰县桥西中学卢冬娥一.教材分析本节是八年级第五间第二节,本节从学生的“身边事”入手,以动物的行为为线索,通过资料分析.实验.探索.调查等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研究动物行为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而这一节主要设了一节典型的探究活动课,教材通过对蚂蚁外出寻找食物和群蚁搬食两幅图片的观察,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作出假设,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亲自设计实验,进行观察,记录,整理和表达交流。

这样设计,不仅使学生从感性入手,为理解动物行为知识创造一定条件,而且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科学探索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对身边的动物有所了解,这对本章的学习有很大帮助,知道动物有哪些行为,而涉及到实验来探究动物行为,学生做得很少并且在广大农村中学,条件有限,老师只限于讲解书本上的知识,要用到实验多媒体很少。

因此需要老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们如何做实验。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日常接触的动物名称2了解动物行为的缘由技能目标:尝试亲手做实验情感目标:了解动物行为后,爱护身边动物及保护环境教学重点:在教师指导下做实验验证学生在平常观察动物时遇到的问题教学难点:能做到细致地观察实验过程和做好记录。

四.教法A启发式教学: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通过实验验证假设是否与事实相符。

B发现式教学:创设学生“有所发现”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以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学法A自主探究法,课前在教师指导下收集动物图片并了解图片中动物有什么行为B交流讨论法:依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就“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展开讨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使学生勇于加入课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教学过程引入新课:通过学生列举身边从小接触的动物和玩过的动物,激发学生能回忆起自己美好的童年回忆,接着老师引导学生说出哪些动物成为了人们的伙伴和宠物,说明动物和人类息息相关,然后又用几副图片的动物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认识身边经常见到的动物,这时点出课题,今天我们在探索蚂蚁的行为。

探究蚂蚁的行为教案

探究蚂蚁的行为教案

探究蚂蚁的行为教案教案一课题:探究蚂蚁的行为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蚂蚁的基本行为模式,如觅食行为、社会行为等;掌握观察和记录蚂蚁行为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尊重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设计并实施有效的实验来观察蚂蚁的行为;理解蚂蚁行为背后的意义和适应性。

2.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将观察到的蚂蚁行为进行科学分析和解释;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蚂蚁的图片或视频,提问:“同学们对蚂蚁都有哪些了解?”引发学生的兴趣和讨论。

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蚂蚁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行为?这些行为对它们的生存有什么意义?”三、设计实验1. 分组讨论实验方案,包括选择观察的蚂蚁种类、观察的环境、观察的时间等。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如避免干扰蚂蚁、如何记录观察结果等。

四、进行实验1. 各小组按照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2. 提醒学生及时记录观察到的蚂蚁行为。

五、分析结果1. 小组内交流观察结果,共同分析蚂蚁的行为特点。

2. 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汇报,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六、讨论与总结1. 组织学生讨论:“蚂蚁的行为与它们的生活环境和生存需求有什么关系?”2. 引导学生总结探究蚂蚁行为的方法和意义。

教材分析:本课题通过探究蚂蚁的行为,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方法。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通过对蚂蚁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生物的适应性和进化。

作业设计:让学生观察其他社会性昆虫(如蜜蜂)的行为,并与蚂蚁的行为进行比较分析,写一篇短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说课稿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南校周雯各位专家、各位同行,大家好!我是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南校的周雯,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接下来,我将从教学设计的依据、教学设计过程及教学反思等三个方面向大家做一下汇报。

一、教学设计的依据1.教材内容的分析上海市生命科学课程标准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提供学习自然科学的基本经历;提高生命科学素养;倡导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生命科学研究型课程的实施,要在专题性或综合性探究过程,实现科学知识的迁移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是基于上教版初中《生命科学》(试用本)第二册第5章《生态系统》中的第2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中有关生态系统功能学习后,进行的拓展性研究活动。

是在学生了解了动物具有行为信息的交流后,选择学生熟悉的动物蚂蚁,通过设计明确的探究方案对蚂蚁的某种行为进行观察,一方面促进学生对动物的行为有进一步的理解,同时帮助学生学习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观察法和实验法;另一方面通过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实验成果的交流,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2.学情分析: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蚂蚁的了解较少,通过对蚂蚁觅食行为的观察,可以引起学生对自然界、对生物的浓厚兴趣。

学生在此前通过日常的学习和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已经初步体验了问题的提出,假设的形成以及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等科学探究活动环节,但考虑到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前期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中,都是有侧重地针对科学探究中的某一个环节展开,通过对蚂蚁觅食行为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探究活动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提升科学探究的水平。

二、教学设计过程1.教学目标的确定基于对教材的分析、课标的要求及学情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初步学会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②通过实验,初步学会记录和描述蚂蚁的觅食行为。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记录蚂蚁觅食行为的过程,初步学会数据采集、记录和分析归纳的方法。

②通过设计蚂蚁觅食行为观察的实验,初步学会设计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实验的实施,认识动物行为对动物生命活动的意义,同时感受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

2.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要突出的重点是:运用观察法和实验法研究动物行为;设计探究实验,观察动物的行为特点。

解决方法是:通过对学生提出的实验设计方案,补充和修改,完善实验设计,并对观察要点给予指导。

要突破的难点是:探究内容的观察、记录和表述。

解决方法是:通过提供探究活动工作纸,促进小组完成实验现象和数据的记录。

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表述实验现象。

3.教学环节的组织根据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实施研究型课程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并能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探究,逐渐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1)实验方式的选择:考虑到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难免会面临一些问题或思考不周之处,故本课的设计是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帮助学生理清研究思路,发掘观察内容并尝试归纳和总结。

同时利用探究活动工作纸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和记录现象的方法,为学生课后顺利开展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在完成本课时后,可以根据学生需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开展对蚂蚁筑巢等耗时较长行为的研究,巩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2)实验内容的确定:实验教学能否顺利开展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实验材料获取是否容易,学生对实验材料是否知晓都是很重要的因素,结合本地区的特点,以及学生对生物的熟悉程度,选择了上海地区较容易获取的蚂蚁作为研究对象。

考虑到蚂蚁具有多种不同的行为,有些行为的观察时间过长,无法在一节课内完成,如蚂蚁的筑巢行为。

为了能让学生在一节课中观察到蚂蚁的行为,选择以蚂蚁的觅食行为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

活动采用观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即观察蚂蚁的取食行为,同时根据自己的设想,改变实验中的条件,观察蚂蚁对不同食物的取食行为。

(3)实验材料的挑选:对于实验使用哪种蚂蚁作为观察对象,学生也有自己的思考。

一些学生曾经接触过蚂蚁工坊,提出使用蚂蚁工坊中常见的日本弓背蚁作为实验对象;也有一些学生提出用校园中的小蚂蚁作为实验对象,最终我们确定了本次实验以日本弓背蚁和剑形虹臭蚁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日本弓背蚁可以直接购买使用,该类蚂蚁喂养容易,耐受性较强,一般7天不喂食也可以存活,有利于实验活动的开展;其工蚁体长在7mm以上,体型较大,有利于学生课堂内观察与记录蚂蚁的取食行为。

剑形虹臭蚁是一种常见的家蚁,学生多能在自己居住地附近找到此类蚂蚁,该蚂蚁的野外采集较为容易,但采集后在人工条件下,存活时间较短,往往需要在实验前一天进行采集;工蚁体长3.5-4.5mm,体型较小,观察统计数量时有一定难度。

(4)由探究活动中遇到问题引发的探究实验方案的修改:在进行教学时,我首先以问题“蚂蚁喜欢吃什么?”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通过问题“怎样证明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促进学生思考实验方案,在学生提出方案后,通过展示图片“长方形容器中,不等距放置不同种类不同数量的食物”引起学生关注实验设计中的对照实验。

通过讨论,学生最终完成了实验方案的设计,即在方形容器中,等距放置等量的不同种类食物,来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

但是由于实验对象蚂蚁是活生生的生命体,在进行蚂蚁觅食行为这样看似简单的探究实验过程中,学生们遇到了预想不到的麻烦。

首先是蚂蚁的逃跑。

由于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当学生开始探究活动后,蚂蚁四散逃窜,整个探究活动以学生忙于抓逃跑的蚂蚁而告终。

学生在分析了失败原因后,提出以水作为阻断蚂蚁逃跑的方式,我们实验了在玻璃板四周滴水连成小型“护城河”的方式,发现体型大的日本弓背蚁依然能跨过水滴围成的防逃带,采用剪开的奶茶管中填埋含水棉花也无法阻止蚂蚁的逃跑,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蚂蚁的足部有特殊的针状短刺,能增大足和接触面之间的摩擦力,根据这一特点,学生们最后选择了在容器四周的壁上贴光滑的塑料纸,并涂上由滑石粉和酒精按照1:1混合制成的防逃液体,待酒精挥发后,放入蚂蚁进行实验,这样的措施减少了接触面的摩擦力,有效阻断了蚂蚁的逃跑现象。

其次是实验时间的控制。

开始探究活动采用的是底面为50cm*50cm,高度为25cm的自制正方形纸盒,但在实验中学生发现由于食物距离中心区域较远,蚂蚁发现食物,并通知同伴前来觅食的时间较长,对日本弓背蚁而言需要20分钟左右,而剑形虹臭蚁的觅食时间就更长,这就影响了一节课中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时间。

学生在课后选择不同容器进行了实验,他们利用家用小型收纳箱进行了实验,发现对日本弓背蚁而言,30cm*30cm的容器可以让蚂蚁在10分钟以内找到食物;利用饭店常用的长方形打包盒进行了实验,发现对剑形虹臭蚁而言,15cm*15cm的容器可以让蚂蚁在10分钟内找到食物。

由于一时无法找到30cm*30cm的塑料盒,故最终确定了实验的容器为两种:15cm*15cm的塑料盒,用于进行剑形虹臭蚁实验;自制30cm*30cm纸盒,贴塑料纸,用于进行日本弓背蚁实验。

同时在实验中学生还发现,由于预先喂食,导致实验中的日本弓背蚁不能主动进行觅食活动,通过课后的反复饥饿实验,学生总结出如果实验前6天不给日本弓背蚁提供食物,在实验中可以快速激发日本弓背蚁的觅食行为。

但如果饥饿时间过长也会导致大量蚂蚁死亡。

第三是实验食物的选择。

开始学生采用了自己设想的不同类别食物,但实验中他们发现当环境中有酒精或醋这类挥发性较强的食物时,由于空间的局限,挥发出的其他会弥漫在整个容器中,干扰了蚂蚁对食物及其所在方位的判断,学生讨论后决定选择固体食物,以减少气味对实验的干扰,最终实验时日本弓背蚁选择了糖、盐、薯条和面饼四种食物。

剑形虹臭蚁选择了糖、盐、干杯脆方便食品和面包四种食物。

但有些学生还希望了解蚂蚁是否喜欢液体食物,因此我建议学生在课后利用液体食物进行相关实验,并通过后期讨论的引导,帮助学生分析挥发气体对蚂蚁觅食行为的影响。

第四是盛放食物容器的选择。

起初我们选择了表面皿作为盛放食物的容器,发现由于表面皿周围略向上弯曲,导致蚂蚁不容易爬上表面皿取食,增加了蚂蚁觅食的难度,因此最后决定在实验中选择以预先剪裁好的正方形塑料片作为盛放食物的容器。

(5)利用探究活动工作纸帮助学生记录实验现象考虑到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往往会出现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却忽略对现象的记录,导致无法利用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的问题,在实验中采用探究活动工作纸的方式帮助学生快速记录实验现象。

(6)探究活动交流,发现有意义的课外探究内容学生利用实验工作纸交流探究活动结果,从中分析出蚂蚁喜爱的食物。

教师除了对探究实验成功的小组进行鼓励外,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实验不成功的原因,以及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鼓励学生提出改进的方案。

同时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也发现了许多新的可探究的内容,如为什么有些蚂蚁喜欢而不喜欢糖?蚂蚁也会向通过辨别食物颜色选择食物吗?这些问题将成为学生在课后开展探究活动的主要方向。

三、教学反思1.收获和体会本次实验探究活动中,探究的对象是活的生物体,有许多生动多变的行为,这使学生对课堂探究活动满了兴趣;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预想之外的现象,也激发了学生在课外继续进行科学探究的愿望。

在探究活动中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帮助学生一步步体验了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

探究活动工作纸在帮助学生及时准确记录实验现象和进行结果交流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2.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由于生命体的特殊性,面对活的生物体开展探究活动,常常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在探究活动开展过程中也会发现许多难以控制的因素,这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摸索和尝试,寻找最适合学生进行探究的内容和方案。

生命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能仅仅通过一次探究活动观察到的结果,就简单地下结论,还需要进行多次重复的探究活动,排除偶然因素,这样才能使学生进行的探究活动不流于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