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执中辩论十讲 论点与推论

合集下载

黄执中_辩论十讲之正反方决策思考(需根解损)

黄执中_辩论十讲之正反方决策思考(需根解损)

一、正方的政策决策思考由于奥瑞冈制度下的正方立场必定是违反现状政策制度的一方,所以作为想要推翻现今政策制度以建立新的制度的一方,必须要有符合一定的论述证明的标准才能被人信服。

而又正方因为要推翻现状制度所以必须是先讲的一方,所以为了比赛双方进度的顺利进行,通常裁判会要求正方最好能在一辩的时候就负起「需根解」三者的立论证明完整,否则就很有可能会直接输比赛。

而正方在这一开始就要负起的这三个推论证明,通常则被称作为「初步方案」,那我们现在就开始来为正方的需根解损来个别作介绍吧:需要性:改变现状制度的理由、原因、需要。

「需要性」即「需根解损」当中的「需」。

一般而言,如果一个政治制度进行顺利,你若想改变它,就必须要有改变它的理由。

要不然它进行的好好的,何以要莫名其妙的突然被改变,而这就是需要性的精神。

这样的思考模式也可以用在于说服观念当中,如果某人在某时某地的行为正在进行顺利,当吾人今天想要说服它对此行为做出改变,就不能莫名其妙地叫他说改就改,一定要告知其现在的行为何以有需要被改变,让他了解改变的需要,他就自然能够心甘情愿地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改观。

而一般来说,论述需要性的方式有三大方向:1. 问题导向问题导向即是正方发现今天现状底下,有很严重的问题存在,动摇到社会或动摇到原本的制度。

而这样严重的问题用现状的制度又不能够解决,所以必须改变制度以解决这个问题。

而解决这个严重的问题,即是采取这种策略的正方的需要性。

Eg:在「我国应对青少年施予宵禁政策」一题中,正方发现,在深夜,青少年的犯罪率相当的高。

为解决此一问题有所需要对青少年采取宵禁政策。

Eg:在「我国高级中学应回复留级制度」当中,正方发现因为学分制导致学生在高中对课业挑食,造成用学分制新进大学的新一批学生们,二一人数及选错课的人数大幅暴增。

为解决此一问题所以有回复留级制度的需要。

2. 价值导向采取价值导向的正方,相信有某种精神、某种价值是更值得今天的我们去追求的。

黄执中辩论十讲申论的技巧

黄执中辩论十讲申论的技巧

申论的技巧大陆选手的申论,无关的话讲太多,但是说话很稳定。

陛下,语言就是一个帝国最强大的武器。

--- 牛津大辞典编著致维多利亚女王一、书写与口语的差斥(两个系统)表达效果=7%内容+38%语气+55%的表情等相关视频:黄执中、林正疆、余磊二、潜在表达者与语境的设置为听众设置语境,使之有亲身之感,从而达到意识操纵的目的一一你要成为代言人相关视频:黄执中03年国辩决赛的结辩、第三届海峡杯决赛的结辩三、说服的类型一一告知型与沟通型1、告知型一一处理事实项特点:熟悉、专业、权威一一我和你们不一样打法:高打,即以高打下例证: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否并行一一武汉大学反方金钱之辩中的袁丁陈词2、说服型一一处理判断项特点:友善、体谅、坦承一一我和你们是一样的打法:低打,即以低打上例证:通过父母、小孩、学生等小例子,开启经验库,如黄执中金钱之辩胡渐彪的结辩(层层开解,节奏跟不上)1995年国际大专辩论赛金钱追求和道德追求可不可以同步具体技巧:案例1台湾应立法禁止吃狗肉——吃狗肉是一种野蛮残忍的行为标准价值论点,太简单却不好讲,逻辑容易出问题吃狗肉吃人肉吃胎儿是野蛮而残忍,不是吃狗肉的行为残忍,而是狗肉这种东西就不应该吃,就像吃胎儿,即使是死的,也残忍野蛮至极。

1、类比的诀窍(把吃狗肉不舒服的感觉带给别人)悟:以类似代替解释渐:举例先易后难、解说先深后浅倒:倒推举证责任,即让对方证明类比不正当性问问题,不要阐述不要正攻法。

比如:吃人肉不残忍吗?人类不是我们密切熟悉的吗?他自己能反驳好吗?案例2代沟的主要责任在长辈,因为长辈都当过晚辈,而晚辈没有当过长辈。

可用譬喻,夏虫语冰,晚辈从未揣摩经历过晚辈的感受。

2、譬喻的诀窍(越好的论点、两句话讲完,交锋越少。

所以需要小题大做)三:三位说,即道理---譬喻---道理,九曲桥的道理,明:要把观众当做小学生般去解释,仔细解释譬喻,让大家觉得这还用说呢?置:找机会置入关键词,即下例中,在譬喻后的陈词,用夏虫,小虫子换掉晚辈让道理留下的印象久一点,还更有趣一点。

黄执中辩论理论

黄执中辩论理论

黄执中辩论理论黄执中关于辩论的十句话解读一、没有无敌的论点,只有无敌的辩士此观点具有两层意思: 1.任何辩题成立的前提就在于不存在逻辑上的不可辩驳; 2.同样的论点由不同的人说出来将产生不同的效果,辩论的关键在于修炼辩手自身的素质,在辩论场上永远都只能靠自己。

二、价值才有争议,事实不会有争议,所谓“有价值的事实”,其实都只是资讯不足有争议的是价值,而不是事实,事实的争议不是关键。

对立的是价值观,人类历史上有两种不断斗争的价值取向,冷头脑和热心肠。

这两种价值观谁都无法取代谁。

热心肠:改善世界,煽情,渲染,理想主义(民主党,左派),热心肠的人只看得到事物的价值,却看不到背后的价格。

冷头脑:保守,冷静,权衡,(共和党,右派),冷头脑的人在乎的是事物的价格而不是价值。

一个人成长的全过程也是在这两种状态中不断转换,年轻的时候是激进的左派,年长后将转变为稳健的右派。

三、事物的优点,其实是用它在其他领域的缺点换来的,反之亦然事物没有好坏之分,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人的性格也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境界的高下之分。

从辩论的角度来讲,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所以应该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辩风和说话方式,不要去盲目地模仿,正如齐白石所言,“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我们学习的是别人的优点,是在不断的提升自己,而不是改变。

如果辩论需要你改变自己,而不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自己,那就不要去辩论了,没有意义。

四、你永远不能“真正的”证明任何事,你的证明,只能建立在对方无法负起举证责任之上举证责任之所在,是败诉之所在。

在辩论上,即使对方证明我方错误,也不能证明他方正确。

我们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证明力和逻辑力,但要尽可能达到说服力,说出观众想说而没说出的话,使人心悦诚服的话。

如果我们的辩论永远都只能给懂的人听,这样的辩论是没有人听的。

简而言之,辩论要说人话。

五、不要证明你的对手是错的,而是要利用你的对手来证明你是对的辩论的关键是说服,而不是驳斥,辩论是说服的艺术,你必须想办法说服和打动在场的评委和观众,这才是王道。

黄执中关于辩论的

黄执中关于辩论的

黄执中关于辩论的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关于态度和努力一、学辩论,就像学英文,除了多听多练,其实没什么特别的诀窍。

不过同样的,学辩论,就像学英文,即使是多听多练这么简单的一件事,都很少有人能真正的做到。

而且依我个人的经验,那些做不到的人,最喜欢夸那些做的到的人「头脑好好喔」或「好聪明喔」……好像只要确认了对方的本事是一种「聪明」,那自己就没责任了(笑)。

所以,学弟,以下三件事,你做过几条一、比赛后,你有没有录像或录音打完后,不论输赢,你有没有再回头去看去听听的时候,你是直接跳到自己上场的那段,还是有耐着性子,整场比赛从头到尾的听听完后,你有没有继续假装自己是裁判,然后再听一遍有没有假装自己是对手,然后再听一遍有没有假装自己是不懂辩论的观众,然后再听一遍一遍又一遍你一边听,有没有一边想有没有每听一段就停下来,想着如果再一次,自己该怎么问该怎么申论在账面上,我打比赛的经历不到两百场,但在心理上,不夸张,我的「经历」会是这个是数字的四、五倍──就是这个原因。

二、比赛前,你是怎么讨论的你是想讨论出一个「完美的论点」而熬夜到通宵还是花时间将「有缺陷的论点」练到精熟你是不是常为了跟队友争辩出一个完美的论点搞的天昏地暗睡眠不足只有精神因紧张而异常亢奋然后第二天用这个「极陌生的完美」上台去支支吾吾然后输了再哀叹昨晚的攻防没用到或是裁判听不清楚直叙、倒述、举例、譬喻、类叠、一句讲完或延伸到一分钟……你会用几种方式讲你的架构每种方式,你讲过几次你有没有试过每个论点要讲多久练习要足,记得睡饱(打两岸杯时,比赛前一个小时我都会跑去睡午觉)。

论点是没有无敌的,所以在抓出大方向后,时间要放在「人」身上,而不是放在论点的细节上。

三、比赛中,你的注意力放在哪是放在「比赛」上还是放在「自己的论点」上你有没有专心去听对方讲话你知不知道对方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点讲这段话你有没有专心听自己的队友讲话你知不知道你的队友在你上台前讲过了哪些话听人家说话时,你会不会抓关键字你会不会想要去厘清或确认某些意义模糊的字词厘清后,你能不能正确的总结或归纳他们的话你能不能告诉裁判比赛现在进行到哪别人说的听不懂,自己上台就说不通。

黄执中辩论十讲 论点与推论

黄执中辩论十讲 论点与推论

缺启发式教学,学生缺思考力请注意这篇文章的重点!李家同教授日前批评,只有笨蛋才去看PPT,接着又指出年轻人爱看网络文章,他认为无助提升思考能力,也长不出智慧,不如多看法院判决书。

注意它想表达什么?不知是有意或巧合,学测作文便以大法官会议的释义文为题,加上台大校长的观点为引,要学生论述,日前李教授参加电视节目录影,又对台湾经济数热销,大家向钱看的现象,感到忧心。

注意作者想说什么?李教授是资讯工程学者,他会对高科技的网络运用,以及社会文化提出警语,相信是有感而发,言人所未言。

这些现象点出一个深层的问题,台湾正面临一个尴尬的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看什么书,怎么看,反映的就是当下的社会背景,文化思维一边看一边问自己就数字而言,台湾有相当高的人均所得,就像李教授所说“台湾应该没有这样缺钱的问题”,但是经济的富裕,背后却隐藏着一个社会肤浅,制度混乱,文化贫乏的现象,台湾是不是一个成熟的已开发国家?至少经济合作发展组建还不这样认为。

这篇文章的议题为何?台湾许多结构落差问题,从现在政治,社会,法律,教育各个层面,都没有能够跟经济一起均衡成长,也都需要好好提升、好好改革,这是过去十年,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所忽略的问题。

作者提出了什么论点?几乎家家有电脑,也有很高的网络覆盖率,但内容都很贫乏,讲求富裕不是不好,但是却没有“计利当计天下利”的胸怀,我们虽然号称民主,但是施政仍不全然以民意为依归,论证更是混乱一团糟,我们的司法忽视人权,违背正义,甚至酷刑逼供的事,也时有所闻。

作者想说的结论是我们虽然有各级学校,也有很高的就学率,但是却没有先进国家那种启发式的教学思维,小学、中学用的是考试引导教学的填鸭方法,甚至到大学也还是这样。

说到启发式教学,几乎没有大学老师敢用,这在自然科学是如此,在文史哲、社会科学更是如此,在这种师生恶性循环的惯性下,学生不善于思考或者不喜欢思考,也就不足为奇了,在网络文化的快捷、多变的推波助澜下,李教授担心的年轻人“长不出智慧”,可能不是危言耸听。

黄执中前辈比赛辩词

黄执中前辈比赛辩词

黄执中前辈比赛辩词2021国际大专辩论赛A组总决赛:顺境还是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正方:顺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中山大学)反方: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世新大学)1、攻辩小结黄执中: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刚刚的质询答辩,对方辩友在猜我们桌上的喉糖的时候,她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方式,说我三个都猜可不可以呀。

在这场比赛当中,当然可以,可是我想请问一下在座的各位观众,我们在人生的选择当中,可以说我统统都要可以吗?好像不行吧。

不管我们是科学家在做实验,不管我们是学生在选择人生的经历和过程,不管我们是一个企业家在选择企业投资的方向,我们好像都必须要从中择一,当然如果遇到顺境,我们第一次都猜对,我们就得到了成功的果实,我开了第一个杯子知道里头有东西了,可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失去了什么,我失去了看看其他杯子里的东西的机会。

《阿甘正传》里头不就有一句话吗: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不吃下去,你永远不知道它味道是什么?顺利的人有一个特色,就是他永远都吃到他最喜欢吃的那颗巧克力,可是呢,他永远不知道其他巧克力是什么味道,他也永远不知道别的路途会有什么样的风景。

对方辩友今天告诉我们,所谓的顺境,有三个立意,第一个是在生理上的发展,可是我们要知道,生理上真的是在顺境当中比较容易带来发展吗?我们都知道,人体为什么会产生对病菌的抗体,就因为是我们生过病,才会有抗体的,如果从来就没有生过病,一场病就把你击倒了,这怎么会是顺境的发展呢?对方辩友又告诉我们说,有顺境,身体才会好,可是这跟我们的经历也不一样,一个富翁,有车子,有房子,有仆人这种是顺境吧,他的身体会比农夫来得好吗?其次对方辩友告诉我们,说他的心智在顺境当中会成长,可是我们就要想想看了,如果我们去念大学遇到两个老师,一个是严格的老师,一个是偷懒的老师,随便课程都让你PASS,随便你交什么作业给你高分,这总是顺境,可你的心智会成长吗?最后我们还想到,有关品格的问题,对方辩友如果我身在一个父母极度宠爱的顺畅环境里,打破花瓶父母说没有关系,捉弄小孩子,没有关系。

黄执中结辩辩词精选

黄执中结辩辩词精选

2003国际大专辩论赛A组总决赛:顺境还是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正方:顺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中山大学)反方: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世新大学)大家好,对方辩友刚刚最后一句话是“衣食足而知荣辱”,可是我们要想想看,如果我们从小到大,衣食总是足的,我们怎么知道,荣辱这种事情会在衣食不足的时候消失呢?我们是不是就因为我们历经过战乱,饱尝过饥饿,看到道德往往要借由物质的一些基础上才会出现,所以我们清醒到了,哦,原来不足的时候,可能就没有道德,所以我们要小心,我们智慧就增长了。

对方辩友,我们今天聊过几个问题,我们今天谈到,唐三藏去取经,对方辩友一直在谈孙猴子,可是我们要了解,孙悟空为什么能有72变?他不也是被太上老君关在那个炼丹炉里头,练了半天,才成火眼金睛吗,他不也是去求仙求佛才学到的72变。

孙猴子当初蹦出来的时候,他就自满自足,他到现在为止,还是水帘洞的一个小猴王而已,怎么会成佛成仙呢?所以我们要知道,不管是对谁,逆境对我们而言,都是有成长的。

对方辩友认为,这场比赛是一种什么样的对决呢,他认为逆境是面对问题,面对困难,可是只有顺境才能克服问题,解决困难,因此他们,比我们价值上是更高的。

可是仔细想想可能又不对了,什么叫做在顺境当中能够解决问题,那是人家帮你解决问题呀!我在顺境当中,父母帮我解决衣食问题,老师帮我解决课业问题,同学帮我抄笔记,解决了可能会被老师点到名的问题。

在这样的顺境当中,我问题是解决了,可是我的解决吗,我这个人有成长吗?我也许学历越来越高,可能我的地位越来越高,可是我还是我,一拉开你的衣服跟学历,你还是一只猴子呀!所以我们今天要做的是要了解,真正能够在逆境当中成长的动机是因为逆境当中勇于面对问题,在面对问题当中,你由于没有顺境了,没有贵人了,没有机运了,你能够有的什么呢,两双拳头,两只脚,你要自己打出一片天,在这种过程当中,你如果成功了是你的成功,失败了,好歹你奋斗过一次嘛,这样的人生,不是比遇到贵人更值得我们欣赏吗?这样的人生不是不管成,不管败,好歹轰轰烈烈吗?如果今天我们在帝王家,从小养于深宫富人之手,就算有多大基业,这边有诸葛亮帮忙,那边有刘伯温妙算,底下这些一列开来,都是岳飞,要不然就是韩信的,这样当皇帝,你有成长吗?我不知道啊。

辩论的技巧——黄执中

辩论的技巧——黄执中

辩论的技巧——黄执中辩论的技巧,目的是要吸引别人注意辩论的内容……在这个大原则下,不同的技巧,就像冬天的火锅跟夏天的冻柠,没有什么「最好」,只有「在当时的情况下最受欢迎」。

当大家都在背稿,搞的精雕细琢、天衣无缝时,我会劝你即席……如此一来,你平实的用语、偶尔的结巴、激动下的辞不达意,反而一样一样,都是武器。

当大家都是即席,搞的朴拙无华、原形毕露时,我会劝你背稿……此时,你精炼的用词、流畅的节奏、连排比带押韵的段子,就会异军突起,鹤立鸡群。

所以,当大环境是摇头晃脑的严肃论理,那子申四两拨千金的调侃就超强;当大环境是针锋相对的傲气辩手,那哲耀大智若愚的稚气就超强;当大环境是俏皮话满天飞,那培德的不苟言笑就超强;当大环境是乾坤烧鹅……那,那政大帅气的神雕侠侣就超强。

所以,没有「最好」的技巧,只有「在当时的情况下最受欢迎」的技巧──而看准大环境的变动,调整队伍的风格,是教练的工作。

可是,我瞎猜的啦──如果你的问题不在于「吸引不了他人的注意」,而在于表达能力还「不足以传达辩论的内容」,则所谓的技巧,是另一回事。

说话时,把意思表达得很清楚,是其一。

要做到这一点,口齿清楚是基本,但我们毕竟不是说相声,所以不用练到腔圆字正……意思表达的清不清楚,关键是你有没有表达出「内容间的因果关系」。

刚学辩论的人,讲话有个毛病,就是他们喜欢直接讲结论,不习惯慢慢讲推论。

这种「经济」而不「精确」的讲话方式不改,表达起意思来就永远都会是模模糊糊、松松散散的(至于老辩士的毛病,则是连聊天时都爱用推论,推的不厌其烦)。

习惯推论,就是习惯把「因为」跟「所以」当作语句间的连接词。

脑子里能常保因果关系的人,讲起话来,有起点,有终点,哪里该直走,哪里该转弯,清清楚楚,不容易乱。

拿一篇社论,看一遍,然后照着它的意思,试着自己说一遍。

接着,拿枝红笔,把社论里的因果关系标出来,看懂后,照着因果关系再说一遍。

多练几次,慢慢就习惯了。

别人听你的意思,能听得很不费力、很舒服,是其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启发式教学,学生缺思考力
请注意这篇文章的重点!
李家同教授日前批评,只有笨蛋才去看PPT,接着又指出年轻人爱看网络文章,他认为无助提升思考能力,也长不出智慧,不如多看法院判决书。

注意它想表达什么?
不知是有意或巧合,学测作文便以大法官会议的释义文为题,加上台大校长的观点为引,要学生论述,日前李教授参加电视节目录影,又对台湾经济数热销,大家向钱看的现象,感到忧心。

注意作者想说什么?
李教授是资讯工程学者,他会对高科技的网络运用,以及社会文化提出警语,相信是有感而发,言人所未言。

这些现象点出一个深层的问题,台湾正面临一个尴尬的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看什么书,怎么看,反映的就是当下的社会背景,文化思维
一边看一边问自己
就数字而言,台湾有相当高的人均所得,就像李教授所说“台湾应该没有这样缺钱的问题”,但是经济的富裕,背后却隐藏着一个社会肤浅,制度混乱,文化贫乏的现象,台湾是不是一个成熟的已开发国家?至少经济合作发展组建还不这样认为。

这篇文章的议题为何?
台湾许多结构落差问题,从现在政治,社会,法律,教育各个层面,都没有能够跟经济一起均衡成长,也都需要好好提升、好好改革,这是过去十年,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所忽略的问题。

作者提出了什么论点?
几乎家家有电脑,也有很高的网络覆盖率,但内容都很贫乏,讲求富裕不是不好,但是却没有“计利当计天下利”的胸怀,我们虽然号称民主,但是施政仍不全然以民意为依归,论证更是混乱一团糟,我们的司法忽视人权,违背正义,甚至酷刑逼供的事,也时有所闻。

作者想说的结论是
我们虽然有各级学校,也有很高的就学率,但是却没有先进国家那种启发式的教学思维,小学、中学用的是考试引导教学的填鸭方法,甚至到大学也还是这样。

说到启发式教学,几乎没有大学老师敢用,这在自然科学是如此,在文史哲、社会科学更是如此,在这种师生恶性循环的惯性下,学生不善于思考或者不喜欢思考,也就不足为奇了,在网络文化的快捷、多变的推波助澜下,李教授担心的年轻人“长不出智慧”,可能不是危言耸听。

什么是论点
有议题,有结论,有理由。

练习1
我不懂为什么政府非执着奖励提高生育率不可?国家的生产力、创新力应该是寄望于国民的素质,而不是人口的结构。

练习2
我们应该建立一个观念:攸关人类幸福的科技应该属于人类全体,试想若有一家公司掌握了可以改变气候的技术,我们该怎么办?
议题:应不应该对某些特殊科技保障其专利权(小儿麻痹疫苗没有申请专利权)
练习3
要推动教科书重复使用机制,重要的是编制具世界观,国际观,且能让孩子从中学会思考的教科书。

(没有理由)
什么不是论点
描述有议题没有结论
解释有理由没有议题
咏叹有议题有结论没有理由
练习4
长途开车时,驾驶常因疲劳而昏昏欲睡,造成危险,因此高速公路沿线设置了许多休息站,好让驾驶可以休息一下。

(解释)
练习5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咏叹)
练习6
江蕙跨了社会族群,她的台语歌连原本不听台语歌的人也爱。

(描述)
坏论点的特色
措辞暧昧前提隐含推论谬误
暧昧的措辞
意涵笼统
韩国政府对韩国的电影文化与戏剧产业的推波助澜,效果是世界有目共睹的。

但是经济的富裕,背后却隐藏着一个社会肤浅,制度混乱,文化贫乏的现象。

程度模糊
近年来,社会上的犯罪案件层出不穷。

我们的司法忽视人权,违背正义,甚至酷刑逼供的事,也时有所闻。

情绪暗示
对于改革,部长始终是义无反顾。

李教授是资讯工程学者,他会对高科技的网络运用,以及社会文化提出警语,相信是有感而发,言人所未言。

练习7
究竟国中该不该在寒暑假之后立即举办具有复习考性质的模拟考?似乎见仁见智,然而深入了解,发现大多数的老师、家长、学生都持赞成(至少不反对)态度,与吴部长的看法大相径庭,吴部长可能在冷气房呆久了,不食人间烟火,不知民间疾苦,一心只想让学生轻松快乐,减轻压力。

台北某国中一群九年级热心的导师,曾对全校八九年级所做的民意调查,可以看出赞成考试的与反对考试的学生几乎旗鼓相当,若再加上无意见的学生则高达70%,至于期初模拟考则因为家庭父母重视成绩好坏,学生当然感到有压力,但若加上没感觉的学生,则有50%觉得压力不大。

隐藏的前提
价值前提言者对某些价值观不自觉的偏好
事实前提言者认为理所当然,以致略过的假设
练习8
理由:我爸爸比你爸爸有钱
价值前提:越有钱的爸爸越伟大
结论:所以我爸爸比较伟大
练习9
理由:毒品有害健康
价值前提:有害健康的东西应被禁止
价值翻译:政府有责任维护人民健康
结论:所以毒品应被禁止
练习10
理由:苏格拉底是人
事实前提:人都会死
结论:苏格拉底会死
练习11
理由:某地居民患气喘的比例最高
事实前提:气喘都是因空气污染引起
事实前提:患者都是在该地生病的
结论:某市的空气污染最严重
练习12
法律由国家制定颁布,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而道德规范不能凌驾于其上,是非观念的形形色色,判别标准的五花八门,若没有一套统一的权威规则,如何做到协调一致和井然有序?
——改善社会风气,法律比道德更重要理由:法律具有统一的权威性
价值前提:所谓社会风气的改善,就是一个让标准与规范趋向统一、权威、井然有序的过程。

结论:改善社会风气法律比道德更重要
练习13
我不懂为什么政府非执着奖励提高生育率不可?国家的生产力、创新力应该是寄望于国民的素质,而不是人口的结构。

理由:生产与创新靠的是国民的素质
事实假设:政府之所以奖励提高生育率,就是为了提高生产力,创新力
结论:政府不应奖励提高生育率
常见的谬误
命名的谬误:错把“定义”当成“理由”
为什么张三是个环保分子?
因为张三很关心自然环境
练习14
允许新闻媒体保护秘密消息来源,对国家非常有利,因为当个人可以在不透露身份的情况下提供咨询给新闻媒体时,将可以更进一步的维护更广大的社群利益。

诉诸的谬误
人身、权威、群众、情感
你凭什么说这种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