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琵琶行_英译试论许渊冲与杨宪益翻译思想的差异

从_琵琶行_英译试论许渊冲与杨宪益翻译思想的差异
从_琵琶行_英译试论许渊冲与杨宪益翻译思想的差异

摘要:杨宪益与许渊冲在中国古典诗词译论上的差异主要是译文忠实观的差异。这一差异的产生在于两人文学翻译标准的不同。许渊冲主张为了读者的审美感受可以破除一切限制,而杨宪益的翻译标准建立在“信”的基础上,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原文的文化特质。

关键词:《琵琶行》许渊冲杨宪益翻译思想差异

许渊冲与杨宪益并为我国翻译界德高望重的翻译大家。特别是两位前辈都致力于把中国优美的古典诗词译成英文,且成绩斐然。然而在翻译理念上两位大师又大相径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译风。现结合对二人都曾翻译过的七言古诗《琵琶行》的文本,对他们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思想的差异作一述评。

首先,两位译者对于译文的形式美有各自不同的追求。许渊冲曾这样评价自己:“世界上唯一把中文诗翻译成英法韵文的。”中文古诗词平仄、韵律及句数的要求非常严格,就像“戴着手铐脚镣跳舞一样”。许渊冲在翻译中也自觉地戴上了这副“手铐脚镣”,他主张译诗除了要传达原诗内容外,还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形式和音韵,使译文拥有和谐统一与美感。在论及译诗“意美”、“音美”与“形美”这三者的关系时,许渊冲认为:“三美的重要性不是鼎足三分的。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次是‘形美’。押韵的‘音美’和整齐的‘形美’是必要条件,而‘意美’既是必需条件,又是充分条件。”[1](P131)这首《琵琶行》的英译也正体现了他的上述艺术追求。许译是以古法文诗的“亚历山大体”,即每行含十二个音节的抑扬格来译七言诗的。通篇成对押韵,而且对一些汉语特有的语言手法也应尽量照顾到。如把“弦弦掩抑声声思”译为“the note on note she struck with pathos deep and strong.”,连续两个“note”的叠用不仅保持了原文的形式美,而且很好地向读者传达了琵琶女在音乐中感情的起伏。再如“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许译作“but the stream seemed so cold as to congeal the string,and from congealed strings no more sound was heard to ring.”把原作的顶真格很自然地表现了出来。

杨宪益认为译诗并不必须要与原作诗词的形式美相契合,以诗译诗固然是可供选择的翻译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以诗译诗是以决不损害原意为前提的。在这首《琵琶行》的翻译上,杨宪益通篇用散体翻译。不过,在有些诗句的翻译上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他对形式美的考虑。如“添酒回灯重开宴”一句,杨宪益译作:“Call for more wine,trim the lamp and re-sume our feast.”与原作句子结构一致,同时也对应了原作中欢快的情绪。可以明确的是,两人翻译理念在译诗形式美的问题上并无冲突。只是许强调形美音兼备(在三者不可得兼得的情况下,那么,可以先不要求音似,也可以不要求形似),而杨更强调意在形先而已。

其次,在翻译的忠实观方面,许渊冲认为翻译的忠实包括内容﹑形式﹑风格三个方面。既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又忠实于原文的形式是直译,但是在有些情况下直译只能做到明确(意似)和准确(形似),而无法做到精确(神似)。这个缺憾要靠只忠实于原文内容而不忠实于原文形式的意译来弥补,所以他提出直译、意译并用以求通顺。“如果符合对等原则的译文,不如再创论和神似论的译文更能使人知之、好之、乐之,那么,应该修改或放弃的是对等原则的译文,而不应该是再创论和神似论的译文”。[2](P55)而杨宪益的翻译观大体上可归入直译一类。他强调“译者应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形象,既不要夸张,也不要夹带任何别的东西”。[3](P287-288)必须非常忠实于原文是他翻译实践中一贯的原则,从他的翻译实践来看,他对忠实于原文的内容与形式考虑较多,而对忠实于原文的风格考虑较少或作次要处理了。两人的这种翻译观同样在这首英译的《琵琶行》中得到了体现。如“主人忘归客不发”一句。杨译完全按原文直观的意思译出:“the host forget to turn back,the guest de-lays going.”而许渊冲译作:“I forgot go home and the guest stood spell-bound.”为什么主人忘了回家客人也不走了呢?是被琵琶曲的魅力吸引住了,所以许译就补出了原文内容所有而原文内容所无的东西,这按许氏译论说来就叫传神。应该明确一点,杨译是直译,而非硬译(宁信勿顺),他对原作形式的忠实并不是亦步亦趋的。比如起首两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句诗的诗眼也是翻译的难点都在最后的三个字上。“瑟瑟”,乃指风吹枫荻的声音。这句诗纯由名词短语相缀。杨宪益变通地把“瑟瑟”转成了形容词形式:“chill the autumn,red the maple leaves and in flower the reeds.”许渊冲则把“瑟瑟”转成了动词“叹息”把这句译为:“One night by riverside I bade a friend goodbye/In maple leaves and rushes au-tumn seemed to sigh.”当然,把秋天拟人化的表达更能表现秋意萧索、醉不成欢的气氛,尽管这种表达是原作所无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许渊冲翻译观中对语言美的不遗余力的追求。他认为翻译是艺术而非科学,既然是艺术,就要勇于为了语言美而突破各种清规戒律。优化的译文不仅要达意,更要传情。杨宪益主张为了达意而有限的变通,而许渊冲主张为了传情可以破除一切限制(达意在他看来只是一个低标准)。再举两个例子。“未成曲调先有情”杨译作:“Touching our hearts before even the tune is played.”许译作:“Before a tune was played we heard her feelings sing.”“先有情”是说在琵琶声中听众被演奏者流露出的情感所打动。两人的译文都做到了达意。但“we heard her feelings sing”显得更轻灵隽永,在传情上更胜一筹。“说尽心中无限事”杨宪益是这样译的:“as if voicing the disillusion of a lifetime.”原诗中的“无限事”在意义上涵盖了女主人公值得同情的个人遭遇,但只是含蓄地说“无限事”,就收到了不言辛酸而辛酸自见的艺术效果。而原文的这种微妙的表达形式是不可能对等译出的。杨宪益以达意为最高要求,于是就在译文中直接明确地用“生活的幻灭”替换了原作的语言形式。而许渊冲显然不愿接受以艺术感染力的丧失为代价换取的达意:“on and on to pour out her over-flowing heart.”“overflowing heart”一词既含蓄,又赋予无形的愁绪以形象感,可谓深得原诗情韵。

最后,文化信息理解的重构问题。许渊冲赞同袁霈的观点,认为中国诗词富有情韵美,而西方对等的词语只能译出这些词语本身原来的含义,无法译出诗化的各种感情和韵味,所以只能用再创作的方法才能解决真与美的矛盾。中文的优势是含意丰富,英文的优势是精确,在翻译的时候就要尽可能发挥译语的优势,把模糊的原文译为明确的英文。而杨宪益认为:“在文学中有许多其它的因素构成原文的某些含义,要在翻译中把这些涵义传达给文化不同的人则是根本不可能的。例如:对中国读者来说,中国诗词中的一棵垂柳就有某种油然而生的联想,已成另一种语言,则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引起这种联想。”[3](P287-288)既然在翻译中传达一种文化意义是不可能的,所以杨宪益反对过分强调创造性。“因为这样一来,就不是翻

从《琵琶行》英译试论许渊冲与杨宪益翻译思想的差异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流通管理系,重庆401120)

陈丽丽

40

译而是改写了”。[3](P287-288)他主张运用适当手段予以解决,比如加脚注说明,或者实在找不到等同的东西,宁可牺牲一些原文的意思。我们还是通过译例分析他们各自的翻译观在实践中的运用。“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这两句两人分别译为:“What is to be heard here from daybreak till night fall,But gibbons’sad cry and cuckoo’s‘home-going’call?”(许)“From dawn till dusk I hear no other sounds,But the wailing of night-jars and the moaning of apes.”(杨)杜鹃鸣叫悲厉。据古人的说法,它叫的时间长了嘴里会淌出血,当然这个词有一定中国文化背景。杜鹃相传为古蜀帝杜宇的魂所化。它的哀鸣能打动旅客思家的心情,故又称思归﹑催归。杜鹃啼血已经成为固定化了的艺术形象,这种形象会引发天涯羁旅、游子思归等一系列意象群。杨宪益把杜鹃啼血译为“wailing of night-jars”,而没有将原文中隐含的一系列意象群进行语义的凸现。在他的译诗中,译者仍是原诗的文化身份,仍以相对于“我者”(即英语文化)的“他者”(即汉语文化)来切入他的翻译过程。许渊冲的做法恰是反其道而行。他在“杜鹃”一词后加上“home-going call”,就是要使“杜鹃”这个词透出的文化内涵显明化。很明显,他的译诗关照的对象乃是不具备中国文化背景的西方读者。

综上所述,杨宪益与许渊冲在中国古典诗词译论上的差异主要是译文忠实观的差异。这一差异的产生在于两人文学翻译标准的不同。许渊冲认为:“意似是个对不对,真不真的问题,不对不真,不能算是翻译;神似却算是个好不好、美不美的问题,对而不好,真而不美,可以算是翻译,但不能算是文学,又对又好,又真又美,才能算是翻译文学。‘真’是文学翻译的低标准,‘美’才是文学翻译的高标准。”[1](P20)而杨宪益的翻译标准是建立在“信”的基础上的。他曾说:“我重视原文,比较强调‘信’。古人说了三个字:信、达、雅。当然,光‘信’不‘达’也是不可能,那是不要人懂。所谓‘信’,就是不能(和原文)走得太远。如外国人觉得rose(玫瑰)很了不起,而中国人觉得牡丹是最好的,把玫瑰翻译成牡丹,这就只做到了‘达’,忽略了信。”[4]这段话突出说明了杨宪益对翻译改写论的排斥态度。

许译看重的是译者与译文读者交互主体性的发挥。他的翻译要实现的目的是通过对原文的改写,使译文尽量带给译文读者以原文带给原文读者那样的审美快感。而在杨宪益汉诗英译的翻译实践中,读者的审美快感并非是他关注的重点。杨宪益的译文中意象与符号的表达始终要维护中国文化的精神特质。深而言之,两人文学翻译标准差异的根源正是对翻译的主体性认识的不同。

参考文献:

[1]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出版社,2006.

[2]张智中.许渊冲与翻译艺术[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3]姜治文,文军.翻译批评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

[4]周谨.真水无香——

—记翻译家杨宪益先生[EB/OL]. https://www.360docs.net/doc/3e12891477.html,.

摘要:平时阅读文学作品的译著时,对于如何处理原著中的比喻表达十分留意。由于中国和日本之间存在语言表达﹑语法﹑词汇等的不同,以及文化﹑历史认同﹑经验等各方面的差异,如何翻译比喻表达存在很大区别。因此,对文学翻译中比喻内容的处理方法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得到了高度评价,因此被翻译成了各种语言,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可以说,比喻是这部小说的特色所在,然而要将其翻译成他国语言却有极大困难,因为译作不仅需要表达原句的意思,而且要保证比喻整体的形象﹑表现力及读者脑中浮现的意象等。英国翻译家纽马克在吸收其他翻译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法,从而将直译和意译统一起来。他指出,好的译文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此方法在英德﹑英法等翻译中的可行性已得到充分证明,而在中日之间比喻翻译的可行性却未得到证明。本文运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理论,以《围城》的日译本为例,对中日文学作品中比喻翻译进行研究。

关键词:纽马克理论中日文学作品翻译适用性

一、原作与译本

作为文论家和小说家的钱钟书一向重视比喻研究与运用。在他看来,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根本。在《围城》这部作者唯一传世的小说中,钱钟书充分发挥了他的想象,上演了一部精彩绝伦的比喻大戏,全文共用了700多个比喻,以至于有学者称《围城》是“用比喻砌成的”。比喻可以说是这部小说的精髓,然而要将其翻译成他国语言却有极大困难,因为译作不仅要表达原句的意思,而且要保证比喻整体的形象﹑表现力及读者脑中浮现的意象等。有时,根据前后文脉,还需要添加额外的解释性词语。

《围城》的日译本翻译起源于1956年,全书由荒井健、中岛长文和中岛绿三人合作完成,并于1988年正式出版。译者三人均为京都大学教授,常年致力于翻译学及中国文学方面的研究,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有着很深的造诣。钱钟书对该译本给予了高度赞扬,并为此书写了序。他在序中提到“相信经过荒井先生与中岛夫妇的手笔,定能使我的作品脱胎换骨,超凡入圣”。①因此,该译本完全可以成为中日文学作品中的代表之作。译本在处理那些机智俏皮、尖锐深刻、幽默诙谐的比喻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我试图以《围城》的日译本为例,验证意义翻译与传达翻译在中日文学作品的比喻翻译中的可行性。

二、纽马克及其翻译理论

彼得·纽马克是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他在分析和总结各家各派的翻译思想的基础上,将文体论、话语分析、符号学、格语法的理论、功能语法和跨文化交际理论应用于翻译理论和研究,对于翻译理论、翻译教学及翻译技巧都进行了精辟的论述。纽马克翻译的理论核心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也是其翻译翻译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在语义翻译中,纽马克认为目标文本应在目标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源文本的语境意义。它与直译的区别在于,直译后的译文只将源文本词语的基本意义译了过来,虽然符合目标语的句法结构,但未考虑源语用词的语境因素,不尊重语言的使用场合。在语义翻译中,译者首先必须忠实于原作者,服从源语文化,只在源文本的内涵意义构成理解障碍时才加以解释。

在交际翻译中,纽马克认为目标文本所产生的效果应力

论纽马克理论在中日文学作品翻译中的适用性

(山东政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钱展

41

许渊冲经典诗句翻译[超级打印版]

关雎 Cooing And Wooing 关关雎鸠, By riverside are cooing 在河之洲. A pair of turtledoves; 窈窕淑女, A good young man is wooing 君子好逑. A fair maiden he loves. 参差荇菜, Water flows left and right 左右流之. Of cress long here, short there; 窈窕淑女, The youth yearns day and night 寤寐求之. For the good maiden fair. 求之不得, His yearning grows so strong, 寤寐思服. He can not fall asleep, 悠哉悠哉, But tosses all night long, 辗转反侧. So deep in love, so deep! 参差荇菜, Now gather left and right 左右采之. Cress long or short and tender! 窈窕淑女, O lute, play music bright 琴瑟友之 .For the bride sweet and slender! 参差荇菜, Feast friends at left and right 左右芼之. On cress cooked till tender! 窈窕淑女, O bells and drums, delight 钟鼓乐之. The bride so sweet and slender! 垓下歌XIANG YU’S LAST SONG 项羽 XIANGYU 力拔山兮气盖世, I could pull mountains down, oh! With main and might 时不利兮骓不逝。 But my good fortune wanes, oh! My steed won’t fight. 骓不逝兮可奈何! Whether my steed will fight, oh! I do not care. 虞兮虞兮奈若何! What can I do with you, oh! My lady fair!

许渊冲经典诗句翻译[超级打印版]

关雎Cooing And Wooing 关关雎鸠, By riverside are cooing 在河之洲. A pair of turtledoves; 窈窕淑女, A good young man is wooing 君子好逑. A fair maiden he loves. 参差荇菜, Water flows left and right 左右流之. Of cress long here, short there; 窈窕淑女, The youth yearns day and night 寤寐求之. For the good maiden fair. 求之不得, His yearning grows so strong, 寤寐思服. He can not fall asleep, 悠哉悠哉,But tosses all night long, 辗转反侧. So deep in love, so deep! 参差荇菜, Now gather left and right 左右采之. Cress long or short and tender! 窈窕淑女, O lute, play music bright 琴瑟友之.For the bride sweet and slender! 参差荇菜, Feast friends at left and right 左右芼之. On cress cooked till tender! 窈窕淑女, O bells and drums, delight 钟鼓乐之. The bride so sweet and slender! 垓下歌XIANG YU’S LAST SONG 项羽XIANGYU 力拔山兮气盖世,I could pull mountains down, oh! With main and might 时不利兮骓不逝。But my good fortune wanes, oh! My steed won’t fight. 骓不逝兮可奈何!Whether my steed will fight, oh! I do not

《琵琶行》的原文及注释译文

《琵琶行》的原文及注释译文 (诗前小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 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 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 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 琵琶行。郑重作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又作《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1/9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注释 〔1〕左迁:贬官,降职。 〔2〕明年:第二年,指下一年。 (3)铮铮:形容金属、玉器等相击声。 〔4〕京都声:指唐代京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5〕倡女:歌女。倡,古时歌舞艺人。 〔6〕善才:当时对琵琶师或曲师的通称。是“能手”的意思。 〔7〕委身:托身,这里指嫁的意思。 〔8〕为:做。 〔9〕贾(gǔ)人:商人。 〔10〕命酒:叫(手下人)摆酒。 〔11〕快:畅快。 〔12〕悯然:忧郁的样子。 〔13〕漂沦:漂泊沦落。 〔14〕出官:(京官)外调。 〔15〕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 (16)迁谪:贬官降职或流放。 〔17〕为:创作。
2/9

许渊冲经典诗句翻译

导读:8月2日,在柏林举办的第二十届世界翻译大会会员代表大会上,许渊冲教授荣获国际译联2014年“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FIT“Aurora Borealis”Prize for Outstanding Translation of Fiction Literature),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一起去看看许老的那些“神翻译”! 关雎 Cooing And Wooing 关关雎鸠, By riverside are cooing 在河之洲. A pair of turtledoves; 窈窕淑女, A good young man is wooing 君子好逑. A fair maiden he loves. 参差荇菜, Water flows left and right 左右流之. Of cress long here, short there; 窈窕淑女, The youth yearns day and night 寤寐求之. For the good maiden fair. 求之不得, His yearning grows so strong, 寤寐思服. He can not fall asleep, 悠哉悠哉, But tosses all night long, 辗转反侧. So deep in love, so deep! 参差荇菜,

Now gather left and right 左右采之. Cress long or short and tender! 窈窕淑女, O lute, play music bright 琴瑟友之. For the bride sweet and slender! 参差荇菜, Feast friends at left and right 左右芼之. On cress cooked till tender! 窈窕淑女, O bells and drums, delight 钟鼓乐之. The bride so sweet and slender! 垓下歌 XIANG YU’S LAST SONG 力拔山兮气盖世, I could pull mountains down, oh! With main and might, 时不利兮骓不逝。 But my good fortune wanes, oh! My steed won’t fight. 骓不逝兮可奈何! Whether my steed will fight, oh! I do not care. 虞兮虞兮奈若何! What can I do with you, oh! My lady fair! 回乡偶书 HOME-COMING 贺知章 He Zhizhang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的翻译及赏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的翻译及赏析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 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 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 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从_琵琶行_英译试论许渊冲与杨宪益翻译思想的差异

摘要:杨宪益与许渊冲在中国古典诗词译论上的差异主要是译文忠实观的差异。这一差异的产生在于两人文学翻译标准的不同。许渊冲主张为了读者的审美感受可以破除一切限制,而杨宪益的翻译标准建立在“信”的基础上,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原文的文化特质。 关键词:《琵琶行》许渊冲杨宪益翻译思想差异 许渊冲与杨宪益并为我国翻译界德高望重的翻译大家。特别是两位前辈都致力于把中国优美的古典诗词译成英文,且成绩斐然。然而在翻译理念上两位大师又大相径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译风。现结合对二人都曾翻译过的七言古诗《琵琶行》的文本,对他们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思想的差异作一述评。 首先,两位译者对于译文的形式美有各自不同的追求。许渊冲曾这样评价自己:“世界上唯一把中文诗翻译成英法韵文的。”中文古诗词平仄、韵律及句数的要求非常严格,就像“戴着手铐脚镣跳舞一样”。许渊冲在翻译中也自觉地戴上了这副“手铐脚镣”,他主张译诗除了要传达原诗内容外,还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形式和音韵,使译文拥有和谐统一与美感。在论及译诗“意美”、“音美”与“形美”这三者的关系时,许渊冲认为:“三美的重要性不是鼎足三分的。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次是‘形美’。押韵的‘音美’和整齐的‘形美’是必要条件,而‘意美’既是必需条件,又是充分条件。”[1](P131)这首《琵琶行》的英译也正体现了他的上述艺术追求。许译是以古法文诗的“亚历山大体”,即每行含十二个音节的抑扬格来译七言诗的。通篇成对押韵,而且对一些汉语特有的语言手法也应尽量照顾到。如把“弦弦掩抑声声思”译为“the note on note she struck with pathos deep and strong.”,连续两个“note”的叠用不仅保持了原文的形式美,而且很好地向读者传达了琵琶女在音乐中感情的起伏。再如“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许译作“but the stream seemed so cold as to congeal the string,and from congealed strings no more sound was heard to ring.”把原作的顶真格很自然地表现了出来。 杨宪益认为译诗并不必须要与原作诗词的形式美相契合,以诗译诗固然是可供选择的翻译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以诗译诗是以决不损害原意为前提的。在这首《琵琶行》的翻译上,杨宪益通篇用散体翻译。不过,在有些诗句的翻译上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他对形式美的考虑。如“添酒回灯重开宴”一句,杨宪益译作:“Call for more wine,trim the lamp and re-sume our feast.”与原作句子结构一致,同时也对应了原作中欢快的情绪。可以明确的是,两人翻译理念在译诗形式美的问题上并无冲突。只是许强调形美音兼备(在三者不可得兼得的情况下,那么,可以先不要求音似,也可以不要求形似),而杨更强调意在形先而已。 其次,在翻译的忠实观方面,许渊冲认为翻译的忠实包括内容﹑形式﹑风格三个方面。既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又忠实于原文的形式是直译,但是在有些情况下直译只能做到明确(意似)和准确(形似),而无法做到精确(神似)。这个缺憾要靠只忠实于原文内容而不忠实于原文形式的意译来弥补,所以他提出直译、意译并用以求通顺。“如果符合对等原则的译文,不如再创论和神似论的译文更能使人知之、好之、乐之,那么,应该修改或放弃的是对等原则的译文,而不应该是再创论和神似论的译文”。[2](P55)而杨宪益的翻译观大体上可归入直译一类。他强调“译者应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形象,既不要夸张,也不要夹带任何别的东西”。[3](P287-288)必须非常忠实于原文是他翻译实践中一贯的原则,从他的翻译实践来看,他对忠实于原文的内容与形式考虑较多,而对忠实于原文的风格考虑较少或作次要处理了。两人的这种翻译观同样在这首英译的《琵琶行》中得到了体现。如“主人忘归客不发”一句。杨译完全按原文直观的意思译出:“the host forget to turn back,the guest de-lays going.”而许渊冲译作:“I forgot go home and the guest stood spell-bound.”为什么主人忘了回家客人也不走了呢?是被琵琶曲的魅力吸引住了,所以许译就补出了原文内容所有而原文内容所无的东西,这按许氏译论说来就叫传神。应该明确一点,杨译是直译,而非硬译(宁信勿顺),他对原作形式的忠实并不是亦步亦趋的。比如起首两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句诗的诗眼也是翻译的难点都在最后的三个字上。“瑟瑟”,乃指风吹枫荻的声音。这句诗纯由名词短语相缀。杨宪益变通地把“瑟瑟”转成了形容词形式:“chill the autumn,red the maple leaves and in flower the reeds.”许渊冲则把“瑟瑟”转成了动词“叹息”把这句译为:“One night by riverside I bade a friend goodbye/In maple leaves and rushes au-tumn seemed to sigh.”当然,把秋天拟人化的表达更能表现秋意萧索、醉不成欢的气氛,尽管这种表达是原作所无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许渊冲翻译观中对语言美的不遗余力的追求。他认为翻译是艺术而非科学,既然是艺术,就要勇于为了语言美而突破各种清规戒律。优化的译文不仅要达意,更要传情。杨宪益主张为了达意而有限的变通,而许渊冲主张为了传情可以破除一切限制(达意在他看来只是一个低标准)。再举两个例子。“未成曲调先有情”杨译作:“Touching our hearts before even the tune is played.”许译作:“Before a tune was played we heard her feelings sing.”“先有情”是说在琵琶声中听众被演奏者流露出的情感所打动。两人的译文都做到了达意。但“we heard her feelings sing”显得更轻灵隽永,在传情上更胜一筹。“说尽心中无限事”杨宪益是这样译的:“as if voicing the disillusion of a lifetime.”原诗中的“无限事”在意义上涵盖了女主人公值得同情的个人遭遇,但只是含蓄地说“无限事”,就收到了不言辛酸而辛酸自见的艺术效果。而原文的这种微妙的表达形式是不可能对等译出的。杨宪益以达意为最高要求,于是就在译文中直接明确地用“生活的幻灭”替换了原作的语言形式。而许渊冲显然不愿接受以艺术感染力的丧失为代价换取的达意:“on and on to pour out her over-flowing heart.”“overflowing heart”一词既含蓄,又赋予无形的愁绪以形象感,可谓深得原诗情韵。 最后,文化信息理解的重构问题。许渊冲赞同袁霈的观点,认为中国诗词富有情韵美,而西方对等的词语只能译出这些词语本身原来的含义,无法译出诗化的各种感情和韵味,所以只能用再创作的方法才能解决真与美的矛盾。中文的优势是含意丰富,英文的优势是精确,在翻译的时候就要尽可能发挥译语的优势,把模糊的原文译为明确的英文。而杨宪益认为:“在文学中有许多其它的因素构成原文的某些含义,要在翻译中把这些涵义传达给文化不同的人则是根本不可能的。例如:对中国读者来说,中国诗词中的一棵垂柳就有某种油然而生的联想,已成另一种语言,则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引起这种联想。”[3](P287-288)既然在翻译中传达一种文化意义是不可能的,所以杨宪益反对过分强调创造性。“因为这样一来,就不是翻 从《琵琶行》英译试论许渊冲与杨宪益翻译思想的差异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流通管理系,重庆401120) 陈丽丽 40

作文-许渊冲唯美的诗文翻译汇总

许渊冲唯美的诗文翻译汇总 20XX年8月2日许渊冲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系首位获此殊荣亚洲翻译家。下面是xx为大家整理的优秀英语作文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金岳霖当年翻译《毛泽东选集》时,译到“吃一堑,长一智”,一时犯了难,不知如何下手。钱钟书遂支招,译作A fall into the pit,a again in your wit。译文跟中文一样对仗而且押韵,实在翻译中的上品了。 金岳霖有个学生,叫做许渊冲。 许渊冲,生于江西南昌。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 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六十本,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 20XX年8月2日许渊冲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系首位获此殊荣亚洲翻译家。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许渊冲译: A Great Wind Liu Bang A great wind came forth, the clouds rose on high. Now that my might rules all within the seas, I have returned to my old village. Where will I find brave men to guard the four corners of my land?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许渊冲译: Tune: Sunny Sand Autumn Thoughts Ov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s fly

《边城》英译本中杨宪益的翻译策略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浅析《瓦尔登湖》中的生态思想 2 美国黑人社会地位的历史演变 3 4 海明威《雨中猫》的文体分析 5 关于高中生英语听力理解中非语言因素的研究 6 一场失败革命的反思——《动物庄园》的主题浅析 7 《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观 8 An Analysis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ranslation 9 基于精细加工理论的英语词汇学习研究 10 生态翻译学视野下《背影》两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11 The Horror Elements in 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 12 “龙”和“Dragon”的语义与文化内涵比较 13 14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冲突 15 Multiple Interpretations of Love in Charles Dickens’s A Tale of Two Cities 16 从《一间自己的房间》看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 17 福克纳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以《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和《士兵的报酬》为例 18 简析译者文化背景对其处理习语翻译的影响--《水浒传》赛珍珠译本中的习语翻译 19 The Comparison of Diet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20 从《劝导》看简?奥斯汀创作思想的发展 21 透析《劝导》中的新女性形象 22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rketing 23 中西文化对红颜色的理解及翻译 24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5 化妆品商标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26 Pragmatic Consciousness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27 28 汉语公示语英译之跨文化交际研究 29 从《绝望主妇》各主角看美国家庭问题 30 广告语篇中的预设分析 31 从接受美学看广告翻译 32 从《唐老鸭》看赵健秀的男性主义 33 中美隐私观的跨文化视角分析 34 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中应用的调查 35 艾米丽?狄金斯诗歌死亡主题分析 36 李清照“声声慢”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3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8 任务型教学理念下的教材分析--以《牛津高中英语》为例 39 EFL Learning Strategies on Web-based Autonomous Learning 40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兴趣教学法 41 科马克?麦卡锡的小说《路》中的象征艺术手法 42 从翻译角度浅析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问题

琵琶行重点字词及翻译

琵琶行重点字词及翻译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琵琶行》重点字词及翻译 1.翻译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天,我送客人到湓浦口,正值夜晚,听到船中有人弹奏琵琶。听那乐音,铮铮的竟有京城流行的乐曲声韵。询问那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着名乐师学弹琵琶,后来年岁增长,容貌衰老,就嫁给一个商人做妻子。我于是叫人摆上酒席,让她畅快地弹几支曲子。曲子弹完后,她显得十分忧郁,自己诉说起年轻时欢乐的往事,可如今漂泊沦落,面容憔悴,在各地辗转迁徙。我被贬官离京出任江州司马已有两年了,觉得淡泊宁静,安于现状,却被这个歌女的话触动了,这天晚上才感觉到被贬官外放的失意之情。因此写了这首七言古诗,吟咏并赠送给她,一共六百一十六字,取名叫《琵琶行》。 夜晚来临,我来到浔阳江边为客人送行,枫叶和荻花在秋风中瑟瑟作响。我和客人一同下了马来到船上,举起酒杯想畅饮却没有音乐相伴助兴。虽然喝醉了,心情却并不愉快,因为将与朋友分别心里悲伤,这时江面茫茫一轮明月沉浸在江水之中。这时,忽然听到水面上传来琵琶声,我顿时忘记了回家,客人也忘记了开船出发。 我追寻着声音悄悄问弹奏琵琶的是谁琵琶声停了下来,琵琶女想要答话却又有些迟疑。我移近船只请她过来见面,添上酒把灯光拨亮些,再一次摆开酒宴。千呼万唤琵琶女才走出船舱来,还怀抱着琵琶羞涩地遮住半边脸庞。她转动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三两声,还没有奏出曲调就已先有了情意。声声弦音低沉抑郁,充满愁思,好像在诉说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她低着眉头随手连续地弹,说尽了心中无限伤心的往事。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先奏《霓裳》,接着弹《绿腰》。粗弦声音沉重抑扬犹如暴雨,细弦声音轻细细碎好似窃窃私语。沉重轻细的声音交错弹奏,如同大大小小的珠子散落在玉盘上发出清脆圆润的声音。(那声音)一会儿像黄莺在花下啼叫一样婉转流利,一会儿如同泉水在冰下艰难地流动时发出的声音时断时续。像冰下的泉水又冷又涩不能畅流,弦似乎凝结不动了,弦凝结不动声音暂时停歇了下来。停歇中另有一种幽愁暗恨在产生,这时虽是无声却胜过有声。突然间如同银瓶破裂水浆溅射,又像铁甲骑兵突然冲出,刀枪碰撞轰鸣作响。乐曲终了,琵琶女用拨子对着琵琶 中心划了一下,四根弦同时发出如同撕裂丝绸一样的声音。东西两条船上悄然无声,只见那倒映在江心的秋月又白又亮。 琵琶女深思片刻,放下拨子插入弦中,然后整理好衣裳,起身站立,显出庄重的神色。她诉说自己本来是京城的女子,家住在虾蟆陵下。十三岁时就学会了弹奏琵琶的技艺,名字编在教坊第一队里。一曲弹罢曾让琵琶大师佩服,梳妆后的貌美常常被同行歌伎嫉妒。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争相赠送锦帛,弹完了一支曲子,得到的红绡不计其数。镶着金花的银钗因随着乐曲打拍子而被敲碎,猩红的罗裙被泼翻的酒玷污。欢乐的日子一年又一年,美好的岁月就这样白白地虚度了。弟弟从军去了,鸨母也死了,随着时光的流逝容貌衰老了。门前冷清下来,很少有车马光顾,年纪大了,只好嫁给商人作妻子。商人只看重钱财而不在乎别离,上个月去浮梁县买茶做生意去了。他走了以后,我在江口独守空船,围绕着船儿陪伴我的只有这明亮的月亮和寒冷的江水。深夜里我忽然梦见我年轻时候的往事,梦中哭得搽了胭脂粉的脸上红色泪痕纵横交错。

许渊冲诗句翻译

许渊冲诗句翻译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导读:8月2日,在柏林举办的第二十届世界翻译大会会员代表大会上,许渊冲教授荣获国际译联2014年“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FIT“Aurora Borealis” Prize for Outstanding Translation of Fiction Literature),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一起去看看许老的那些“神翻译”! 关雎 Cooing And Wooing 关关雎鸠, By riverside are cooing 在河之洲. A pair of turtledoves; 窈窕淑女, A good young man is wooing 君子好逑. A fair maiden he loves. 参差荇菜, Water flows left and right 左右流之. Of cress long here, short there; 窈窕淑女, The youth yearns day and night 寤寐求之. For the good maiden fair. 求之不得, His yearning grows so strong, 寤寐思服. He can not fall asleep, 悠哉悠哉, But tosses all night long, 辗转反侧. So deep in love, so deep! 参差荇菜, Now gather left and right 左右采之. Cress long or short and tender! 窈窕淑女, O lute, play music bright 琴瑟友之. For the bride sweet and slender! 参差荇菜,

许渊冲唯美的诗文翻译汇总

许渊冲唯美的诗文翻译汇总 导语:XX年8月2日许渊冲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系首位获此殊荣亚洲翻译家。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英语作文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金岳霖当年翻译《毛泽东选集》时,译到“吃一堑,长一智”,一时犯了难,不知如何下手。钱钟书遂支招,译作A fall into the pit,a again in your wit。译文跟中文一样对仗而且押韵,实在翻译中的上品了。 金岳霖有个学生,叫做许渊冲。 许渊冲,生于江西南昌。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 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六十本,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 XX年8月2日许渊冲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系首位获此殊荣亚洲翻译家。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许渊冲译: A Great Wind Liu Bang A great wind came forth, the clouds rose on high. Now that my might rules all within the seas, I have returned to my old village. Where will I find brave men to guard the four corners of my land?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许渊冲译: Tune: Sunny Sand Autumn Thoughts Ov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s fly evening crows;

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美

中文摘要 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是一门艺术,是意境美、音韵美和形式美的和谐统一。这些美感在其英译中不但不能丧失,而且还要尽量体现。翻译难,译文学作品尤难,译诗更是难上加难。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尤其是在再现原文“三美”这方面,其困境早已是译界的共识,尽管如此,译界依然不乏具有研究价值的古典诗词英译的上乘作品。本文就精选一些出自大家手笔的中国古典诗词的译作,并联系一些理论,从多个角度分析原作的意美、音美、形美是如何在其英译中体现的,并结合自己的启迪,将北朝民歌《木兰辞》在原译者的基础上改译,以求进一步体现原作的美感。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美感;英译;体现 Abstract The production of Chinese classic poetry is a kind of art, which contains the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temperament and form. When the Chinese classic poetry is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the beauty of the poetry is not only to be reserved, but also to be embodied. In term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 poetry, the reappearance of the “three beauties” is esp ecially a difficult work, and there are, however, still a lot of valuable English versions of Chinese classic poetry. This paper displays some excellent English versions of Chinese classic poetry by famous translators, and expounds how the “three beauties” are embodied in English translation through deep analysis. And this paper also contains a revised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classic poem “Mu Lan Ci” to further reappear the beauty. Key words: Chinese classic poetry; beauty; English translation; reappearance 一、引言 诗歌美学认为,诗歌美是由三维组成的复合艺术系统,三维是指意象美、音乐美、绘画美[1](P65)。中国古典诗词更是如此,它形象生动,音调和谐,节奏鲜明,含蓄婉约,耐人寻味,是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宝库的精品。而在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方面,林语堂先生在《论翻译》一文中,除了提出翻译的忠实标准和通顺标准外,还着重强调了美的标准。他认为翻译家应当将翻译视为一种艺术,必须兼顾到美感这一方面。笔者十分认同林先生的观点,因为诗的首要条件就是美感。所谓“美感”,就是原文所体现的意境之美、音韵之美和形式之美。也就是许渊冲先生所说的诗词“三美”——意美、音美、形美[2](P68)。而从文艺美学和诗美艺术的角度来看,诗词翻译就是原文审美特质和艺术魅力的再现。本文分别从意美、音美和形美三方面分析和阐述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如何在英译中体现。 二、“三美”在英译中的体现 (一)、意美:内容的再现 何谓“意美”?对于诗歌之意,中国古典文论中有精辟论述:“诗有内外意,内意欲尽其理,外意欲尽其象。” [3](P77)诗词翻译中“意美”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意义美”,而且还包

琵琶行原文及翻译

琵琶行原文及翻译 原文: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裂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衫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叫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首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期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声,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译文: 元和十年,我被贬到九江当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个夜晚,到湓浦口送一个朋友,听见船中有人弹琵琶,那声音,铮铮纵纵,很有京城里的韵味;问那个人,才知道她原来是长安歌伎,曾经跟曹、穆两位名师学弹琵琶。年纪渐大,姿色衰退,只好给一个商人当老婆。我便吩咐摆酒,让她畅快地弹几只曲子,她弹奏完毕,十分忧伤。叙述了年轻时候的欢乐情景;可是如今呢,飘零憔悴,在江湖中间辗转流离!我从京城里贬出来,已有两年,心情平静,安于现状;听了她的话,这天晚上,才感觉到被贬谪的味道,因而作了这首长诗送给她,共计六百一十二字(实际上全诗是六百一十六字),叫做《琵琶行》。 晚间在浔阳江边送别友人,枫叶荻花,在秋风里沙沙抖动。主人下了马,走进友人的船中,拿起酒想喝,却没有音乐助兴。 闷闷地喝醉了,凄凄惨惨地将要分别,将分别的时候,茫茫的江水里沉浸着

许渊冲翻译理论及作品分析

许渊冲翻译理论及作品分析 外国语学院 115班 3号 冯奕璇 许渊冲翻译理论及作品分析

在上了名家名篇赏析这门课之后,我们都知道了在中国古诗词翻译中,许渊冲有“诗译英法唯一人”的称号,同时他还总结了自己的诗词翻译理论。下面就让我们分析一下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理论以及他的作品。 首先是许先生所提出的“三美”理论,“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所谓意美,就是在翻译时要体现出原作的内容美;音美即要求译文押韵、顺口、好听;形美则是对诗的行数长短整齐,句子对仗工整的要求。以他翻译的《关雎》为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译文为“By riverside are cooing. A pair of turtledoves. A good young man is wooing. A fair maiden he loves”,先说意美,关关雎鸠的意思是“关关鸣叫的水鸟”,许先生的译文中用了“cooing”这个单词来表示水鸟,运用了“拟声”的修辞手法,将水鸟鸣叫这一景象描写的惟妙惟肖,“拟声”的手法同时也表现出了原文《关雎》的活泼的感觉,而“turtledoves”既有斑鸠的意思,也有情人的意思,暗示了这首诗为一首情诗,符合原文的意境。许先生用“a good young man”而不是“gentleman”表现出了原文“民俗歌谣”的特点,洒脱,不拘泥于形式。再说音美,译文中第一句的词尾“cooing”和第三句的词尾“wooing”读音相似,第二句的词尾“turtledoves”和第四句词尾“loves”读音相似。在音节上,第一句为七个音节,第二句五个,第三句又是七个,第四句五个。一三句押韵,二四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符合“音美”这一特点。第三个特点是“形美”原诗中四字一句,对仗极其工整,译文中也维持在四到六词一句,共四行,和原诗相符。 以上就是我所认为的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理论,除了“三美”理论之外,许先生还提出了另外一个著名的翻译理论“三化”理论。“三化”即“深化,等化,浅化”。“深化”就是原文为抽象、一般性的语言,译文则用形象、具体的语言对译,包括加词、分译等。“浅化”是原文为形象、具体的语言,译文则用抽象、一般性的语言对译,包括减词、“合译”等。“等化”基本上是采用直译的方法,原文为形象、具体的语言,译文也用相同形象、具体的语言。原文为抽象、一般性的语言,译文也保持相同抽象、一般性的语言,包括换词、“反译”等方法。以我们课上所学的许先生翻译的李商隐的《无题》为例。“相见时难别亦难,

《琵琶行》(诗词翻译赏析)

《琵琶行》 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撚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