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合集下载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调 动学 生 阅读 课 文、 寻找 答案 的主 动性 , 活跃 了学 生思维 ,
深 化 了学生 知识记 忆 , 出现课 堂教 学 的一个 高潮。
看 来 ,课 堂上 艺术性地 发 问对 于成功 教 学 多么重要 。
其 实 , 文教 学 中, 语 每一 篇课 文的学 习, 生通过 预 习之 后 学 都会 有 一些似 懂 非懂 ,这 时候 教 师于无疑 处 生 出疑 问来 , 引起 学 生的 思考 , 就会 刺 激 学 生的探 究欲 望 , 发他 们 研 激 读 的 兴趣。 通过恰 当的提 问, 师明确展 示 了自 己的教 学 教
二、 怎样做 到 阅读教 学 中提 问的艺术 化 1 问题具 有针 对性 。射箭 打靶 , 置 问题 也 要切 准要 . 设
就 不学” 。这 必 然导致 我们 大部 分教 师把语 文 学科教 学 的
害。 堂提 问要 根据本 课教 学 目标 , 课 重点难 点。 以教学 重点 难点 为方 向 , 设计 问题 要直 奔主题 , 干脆 利 落。 学唐代 文 教 学家 柳 宗元 《 石 潭记》 提 问“ 篁竹 , 小 时, 隔 闻水 声 , 鸣佩 如
人担 忧。 当前 , 中语 文教 学 的根本 弊端表 现 为教 师是“ 初 考
什 么就教什 么, 不考 就 不教” 学 生则“ , 考什 么学 什 么 , 考 不
目的 , 凭此有 效地 控制课 堂进程 ; 问题解 决 的过程 中, 学生
自主地 思考 、 品味、 感悟 , 为学 习的主 人。 成
方法。 因此 可 以说 , 问不 只是 一种教 学 方法 , 是 一 门较 提 更
语 十则》 的导语 , 这样 设计 的 :火之光 , 亮世 间 的道 我是 “ 照 路; 思想 之光 , 照亮人 的精神 世界 。 能 谁是 世 界上 最伟 大的

阅读课堂教学中提问艺术论文

阅读课堂教学中提问艺术论文

浅议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中图分类号】g424一位美国教学法专家曾说:“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查出来。

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技巧,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

”由此可见,提问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教学艺术。

这绝不是一篇论文所能涵盖得了的。

这里仅浅谈自己平时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要求使用提问时的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重视提问艺术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及意义语文课通常被人们称为“豆腐课”或“弹簧课”,采用“发胖式”的分析或“题海式”的战术,这种情况的出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艺术性的忽略。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

”说明课堂提问是教师整个业务功底、全部教学经验的公开亮相;又是对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的驾驭。

因此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是一项不可拖延的任务。

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能否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决定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

传统的语文课,教师的教学步骤常常作如下安排:介绍作者——范读课文——齐读课文——正音解词——教师分析——布置作业,一节课中教师不由自主地唱了独角戏,课堂气氛往往显得沉闷,缺乏高潮,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根本没调动起来。

这样的一节课只能说是以失败告终,而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

优秀语文教师的实践表明,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越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这说明了课堂上艺术地发问对于教学来说是多么重要,因为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每开始一次学习时,都不是从零开始,往往在一种似懂非懂的状况下,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读懂了,学明白了,这时教师于无疑处生出疑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就会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激发研读兴趣。

并且通过提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各自的作用:恰当的提问,使教师的教学目的明确地被学生掌握,教师也能凭此有效地控制课堂的进程;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是被“填喂”的鸭子,更是有了自己的问题,自主地思考、品味、感悟,成为学习的主人。

浅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浅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了课 堂 上 艺 术 地 发 问对 于 教 学 来 说 是 多 么 重 要 。
二、 怎 样 提 高 阅 读 教 学 的提 问 艺 术
记》 时, 学 生认 识到作者抨击 社会离乱 、 追求 自由幸 福的生活。 教师提 问: “ 你愿做 陶渊明这样的人吗?”
很 多学 生都认识 到“ 假如人人如此 , 那么社会就谈不 上 发展 ” 。 这 就很 自然 地 引 出 了 陶 渊 明消 极 避 世 的 一 面。 在 以“ 追求” 为话题 的作文训练中 , 有学生提 出具 体化为 流水 , 因其一生都奔流不 息 , 始终追求着 自己 的梦想 。 很多学生都对这一提法 表示赞 同。 教师在这 时候提示 : “ 流水 的这种追求必须 以何为依托呢? ” 学 生 明确了“ 地势上从高 往低” 后, 马上有学生提 出 了 不 同看法 : 流水尽 管永 不停 息的追求着 , 然而它每况 愈下 ,失去 自我 ,所 以它谈不上有高远的 目标与理 想, 只是 对现实的一种无奈 的臣服。
一 一

襟这一深意。 教学 中提 出“ 从 苏轼 自比闲人 中我们读 出了什么?” 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可明确这一点 。 ( 二) 问题 的提出要有 曲折性 如果课堂的提 问只是一 味地直来直去 ,学生就 会觉得索然无 味 , 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思维 的发展 。 假如把 问题 以“ 曲问” “ 活 问” 的方式提 出 , 就能迫 使 学生开动脑筋 。所谓 的“ 曲问” , 就是变提 问的角度 , 让思路 “ 拐一个弯 ” , 从 问题的侧翼或者 反面寻找 思 维的切人 口, 朱熹说 过“ 读 书无疑须教有疑 , 有疑 者 却要无 疑 , 到此方是长进” 。 阅读教学中 , 有时学生初 读课 文后就说 “ 全懂 了” “ 没问题 ” , 那 么事实是否果 真如此 呢? 此时就需教师能提出出人 意料 的问题 , 使 教学平 中见奇 。 如教学《 我爱这土地》 时, 我设计 了这 样 的一个 问题 : 同样是热爱我们伟大 的祖 国, 为什 么 作者 的眼里常含泪水 , 而我们却面带微笑呢? 学生在 思考 回答这个 问题时 , 必须联系诗歌 的写作背景 , 这 样不 仅能体会到诗人 深沉的爱 国情感 之“ 真” , 更会 珍惜现在 的美好时光 ,同时也懂得 如何去鉴赏一首 诗 。这一 曲问 的妙处是直接问这首诗表达 了作者怎 样 的思想感情是不能 比的。教学《 走一步再走 一步》 时, 全文 学完 了 , 但教师提出了这样一 问: “ 老师认为 文 中有一处交代不清—— 我的父亲又怎会知道我被 困小悬崖呢?” 于是学生先对 当时的情形作 了想象 。 接着教师又提出 : “ 文中没有交代这些你认为是作者 的失误吗? ” 学生在思考后明确了这是文 中结构上 的 详略取舍。这样的提问与教师对文章详略得 当的写 法分析相 比, 其效果不言而喻。 ( 三) 问题的提出要 能培养学生 的发散性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 ,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 同 时, 训练 和提高思维能力 , 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 同的 角度启 发学生 ,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 同一问题的多 种解答 方法 , 既拓宽思维的空间 , 又能培养发散型思 维能力。教 学中要善 于把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 联系起来思 考 , 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 。教学《 桃花源

谈谈语文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谈谈语文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谈谈语文教学中提问的艺术作者:陶凌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2017年第06期高效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是每一位教师的追求,而课堂中的提问艺术也成为了教师们努力学习且掌握的专业技艺。

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初中语文教师要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与针对性,并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就必须具备应有的提问艺术。

一、了解学情,精心设问吃透教材与了解学情是教师进行设问的前提,教师在授课以前,要全面深入了解语文文本的内容与内涵,确保后续的课堂提问中所有问题都具备针对性,并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推动与开展,能够紧密围绕当时的课堂学习难点,体现重点,除了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以外,还要明白为什么。

与此同时,问题的设置最好能为后续的讲述进行铺垫,并逐渐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探索文本,渐入佳境,体会作品语言文字运用的巧妙性,产生置身其中的喜悦感。

比如在学习《变色龙》一课,教师首先要明白是不是所有学生都在日常生活中对现实存在的“变色龙”有一定的了解,如果很多学生没有见过“变色龙”,那么将难以保证学生对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性格的感悟,于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通过简短记录片的形式展现真实的“变色龙”。

随后循序渐进地设置如下问题:奥楚蔑洛夫的性格表现是什么?他表现出来的善变体现在哪些方面?从他不断转变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唯一不变的地方是什么?他一变再变的原因又是什么?作者塑造这个奥楚蔑洛夫的形象用意何在?这五个问题有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关系,有助于帮助学生逐渐深入地认识、了解人物个性,同时也能逐渐感悟到作者对作品的用意,这个过程也真正开启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思维。

二、掌握程度,科学提问当前很多初中学校的课堂教学采用的是大班教学模式,面对众多的学生,遵循学生学习个体的差异性,教师的教学就要保证有层次有梯度,提问的具体对象也要有所选择,预防因为少数学生过于踊跃而忽略其他学生的情况发生。

教师提问方式的选择可以通过个别代表或分组讨论的形式展开,也可以由学生进行抢答,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性,比如针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要确保提问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面对学困生,就要适当降低提问的难度。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阜宁县沟墩中学赵夕丹主题词:阅读教学设问巧妙追问连续加强探究质疑互动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对话过程,提问是教师指导学生设疑解难、激疑促思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

提问的问题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忆性问题,主要指向“知识和能力”目标,只要求学生回忆、再现具体的事实或信息,只回答“谁”、“是什么”或“对”、“不对”。

一类是发展性问题,主要指向“过程和方法”目标,通常需要经由理解、比较、联系、想象、重组等心智活动,对事实作出推理、判断和评价,或者把已有的知识运用于新的情境。

找准切入点,设问要巧妙。

设计问题要找准切入点,富有启发性或探究性。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既要力避肤浅琐碎的“是”或“不是”的“满堂问”现象,也要避免设问得过深,学生无从作答,因此,要讲究设问的巧妙。

在文本的关键处设问。

《药》中夏瑜“这大清的天下是大家的”和“可怜可怜”两句话?如何理解?在内容矛盾处设问。

《鸿门宴》中项羽不杀刘邦,有人认为表现了项羽的“妇人之仁”,而有人却认为这恰恰表现了项羽的“君子风度”,你认为如何?在内容的对比处设问。

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因为狗主人的变化,他的态度也变来变去,但在这不断变化中,他有没有不变的地方?在文本的重复处设问。

《纪念刘和珍君》中两次出现:“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有何深刻用意?在课文的细节处设问。

《荷花淀》中水生嫂默默地吮吸着弄破的手指这一细节,对刻画人物性格起什么作用?在文本深刻蕴涵处设问。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恩格斯用“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来类比马克思的发现,有什么作用?在学生不经意却又不可忽略处设问。

《老王》中“他简直像从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一描写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在字面背后深层含义处设问。

《拿来主义》中“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怎样理解这种进步?在文本总结概括处设问。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导学 生 对 杨 二嫂 、 土这 两 个 人 物 的 言 行 、 质 分 析 比较 , 深 了学 生 组小 问题 , 层 深 入 , 环 扣一 环 地 问 , 步 引 导 学 生 向思 维 的纵 深 发 闰 品 加 层 一 逐
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认识。
展 , 样 的提 阅 处理 , 生 肯定 乐 于接 受 。如 教 学 《 色龙 》 文 , 师 这 学 变 一 教
问题 : 准 埋 的碗 碟 ? 这 个 问 题 很新 奇 , 容 易 引起 学 生 的兴 趣 。 学 生 的 思 维 能力 。在 实 际 操 作 中 , 师 可 以 根 据 教 材 特 点 , 生 的 实 际水 “ ” 很 教 学 为 了解 开谜 团 , 真 阅 读 课 文 , 力 从 字 里 行 问 找 线 索 。教 师 同 时 诱 平 , 难 问题 分 解 成 易 理 解 、 有 趣 的小 问题 , 者 把 大 问题 分 解 成 一 认 努 把 更 或
先 提 出 问题 : 楚 蔑 洛 夫 的基 本 性 格 是 什 么 ? 这个 问 题 学 生 较 容 易 回 奥
2 相 机 适 时
答 出来 — — “ 变 ” 然 后 再 问 : “ 变 ” 特 征 表 现在 哪 些 方 面 ? 这 善 ; 他 善 的
课 堂 上 不 能 满 堂 问 , 应 在 那 些 重 点 难 点 之 处 相 机 而 问 。 在 教 下 学 生 的热 情 高 涨 , 纷答 “ 得 快 ” “ 复 无 常 ”、 蠢 ” “ 笑 ” ; 而 纷 变 、反 “ 、好 等 《 福 》 , 导 学 生 先 理 清 情 节 , 后 要 求 他 们 复 述 故 事 , 谈 感 受 。 在 此 基 础 上 , 师继 续 问 : 虽 变 来 变 去 , 有 一 点 是 没 变 的 。 是 什 祝 时 指 然 再 教 他 但 那

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文 却 能 使 学 生 学得 饶 有 趣 味 , 键 在 于教 者 如 何 结 合 教 材 实 际 , 关
抓 住 突破 口 , 它 转 化 成 学 生感 兴趣 的 问题 。 把
二 、 直 问为 “ 变 曲提 ” 引 导 学 生 深 入 分 析 。
不 同 的 角 度启 发学 生 ,可 以使 学 生 掌 握 解 决 同一 问 题 的多 种 解 答 方 法 , 拓 宽 思 维 的 空 间 , 能 培 养 发 散 思 维 能 力 。例 如 对 一 既 又 篇课 文 的段 落 划 分 , 时是 不 只一 种 划 分 的 . 么 就 可 以 引 导 学 有 那 生思 考 ; 如 按 其 它 标 准 , 该 如 何 划 分 呢 ? 生 通 过 这些 训 练 , 假 又 学
就会 明确 原 来 解 决 问题 的方 法 有 时 不 是 单 一 的 。他 们 在 以后 的
学 习生 活 中 , 自然 会 举 一 反 三 , 活 变 通 。 灵
课 堂 的提 问如 果 只 是 一 味 地 直 来 直 去 . 发 性 就 不 强 , 而 启 久 久之 . 生 对 这 样 的 提 问会 感 到 索 然 无 味 , 在一 定 程 度 上 妨 碍 学 并 了思 维 的发 展 。 如 我 们 把 “ 问 ” 成 “ 提 ” 就 能 迫 使学 生开 假 直 换 曲 . 动 脑 筋 。 《 橘 灯 》 文 中写 道 : 低声 问 :你 家 还 有 什 么 人 ? 如 小 一 我 “ ”
、o . No . 厂 1 2
轰抖爱暴启 }
LI BERAL ARTS FANS
F b u r 2 0 e ray 0 9

论初 中语 文课 堂教 学 中的提 问艺术
张 俊

刍议中学语文教学的提问艺术

刍议中学语文教学的提问艺术

刍议中学语文教学的提问艺术摘要:良好的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为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提供桥梁,能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

关键词:中学;语文;提问艺术作者简介:陶同萍,任教于安徽当涂二中。

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可以说和教学相生相伴。

《论语·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记载了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启发学生谈志的事例,其中已有提问的成分。

如今,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是教学语言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好的提问,能结合学生探究新事物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加深对所学知识印象,“必令学生远其才智,勤其练习,纯然之功弥深。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中存在的问题1.过直、过浅教师提问主要是在学生思考探究问题时起铺路搭桥的作用。

问题太直接,学生往往不用怎么思考甚至用课文中现成的词句就可以直接回答,课堂气氛看似活跃,实际上这些问题并未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问题太浅显,学生只能有浅层次的认识,这种肤浅的认识会冲淡学习的兴趣,并不能达到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

2.过难、过深教学的提问太难太深,即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实质上没有联系,从而很难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如坠云雾之中,辨不清问题的方向和重点,也就很难达到提问本身的目的。

这样的提问也很容易令课堂气氛变得死气沉沉,使学生面露倦色,无精打采,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能力。

所以提问一定要简明、准确、循序渐进,一般应掌握在“跳一跳,够得着”的程度。

二、如何优化课堂提问艺术1.要把握课堂的“度”(1)难易度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年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并注意提问对象的合理选择,从而使自己提出的问题既具有一定难度又能使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能够回答,以增进其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有所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发表时间:2013-08-06T09:48:04.950Z 来源:《中国教育教学理论研究》2013年6月供稿作者:杨君华[导读] 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

杨君华(大名县红庙中学河北大名 056900)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最有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说它常用,是因为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从新授到练习巩固,各个环节都可以运用;说它有效,是因为它利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养成敏捷的思考、迅速地回答问题的习惯。

另外,它还有利于训练口语,培养表达能力,对学生巩固知识和发展智力有一定的益处。

本文就教学中怎样使提问更艺术化提出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位美国教学法专家曾说:“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查出来。

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技巧,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

”由此可见,提问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教学艺术。

这绝不是一篇论文所能涵盖得了的。

这里仅浅谈自己平时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要求使用提问时的一点粗浅的体会。

1.重视提问艺术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及意义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

”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疑者,觉悟之机也。

”可见问题与认识紧密联系,如果没有问题,认识也就停止了。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明确这一点尤为重要。

因此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是一项不可拖延的任务。

比如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孔乙己》一课时,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谁?”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愚公移山》时,在解释“孀妻、遗男”两个词语时,问学生:“这个孩子去帮助老愚公移山,那孩子的爸爸让他去吗?”类似于这样的巧问、曲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课堂教学的高潮的出现。

2.怎样艺术阅读教学的提问
教师的提问要能围绕重点精心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

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

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

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

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

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

”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

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

教学中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明确了这一点。

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以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

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

问题的提出要有曲折性。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

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

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全文学完了,但教师提出了这样一问“老师认为文中有一处交代不清——我的父亲又怎会知道我被困小悬崖呢?”于是学生先对当时的情形作了想象。

接着教师又提出“文中没有交代这些你认为是作者的失误吗?”学生在思考后明确了这是文中结构上的详略取舍。

这样的提问与教师对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分析相比,其效果不言而喻。

问题的提出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

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

”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

在以“追求”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有学生提出具体化为流水,因其一生都奔流不息,始终追求着自己的梦想。

很多学生都对这一提法表示赞同。

教师在这时候提示“流水的这种追求必须以何为依托呢?”学生明确了“地势上从高往低”后马上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看法:流水尽管永不停息的追求着,然而它每况愈下,失去自我,所以它谈不上有高远的目标与理想,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的臣服。

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否能成为启发学生的思维,传授基本知识等重要手段,与对问题答案的评价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评价定型呆板,那么提问要艺术化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传统的考试题目中,有些题目不是鼓励死记硬背,就是刁钻古怪,近乎智力竞赛和文字游戏,答题时稍有不慎,就受骗上当,作出错误的判断。

这类题目要考查的其实不是实实在在的语文读写能力。

由于这些试题的答案标准统一,也就异致了课堂上唯一标准答案是求的阅读提问设计。

有人戏称“诱使学生就范”,如果学生不肯“就范”,那教师就只好尴尬地将自已的或教参的标准答案和盘托出了。

提问的动机应指向了解和优化思维过程而不是指向思维结果,因为思维结果并不是考虑思维质量的唯一指标。

教学《在山的那边》,“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教师提出了“山顶为何能诱惑我”一问。

有学生认为因为爬上了山顶就能望见海,这一思维的结果尽管尚有些偏差,但它同样是学生认真思考的结果。

这个时候教师并没有单纯的以对错来评判,而是继续引导:那么为什么是一座座山顶呢?学生思考后明确:我以为爬上山顶就能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都有诱惑力。

这样提问与评价是教师切切实实与学生对作品同其怀抱,品味咀嚼。

学生是凭自已的审美经验在感悟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