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君子之风简答题及答案
论语复习【六】—君子之风

具体内容:
7·6、15·18、15·9、6·11、7·16、7·19、14·28、6·23、8·7,君子之质(内在修养)。
4·16,义与利。
4·9,小人耻恶衣恶食。
17·15,小人患得患失、无所不至。
12·8,文质之别。
7·38,君子之文(外在表现) 。
总的思想内容:
君子具备的道德素养(风范):文质兼美。“文”,就是外在的行为表现;“质”就是内在的修养。
14·28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提问:孔子强调的“君子道者”三个方面他认为自己没能做到,而子贡却说是“夫子自道”,这到底是孔子谦虚,还是子贡夸大事实?
答案:力图做到和真正做到,这之间总会有一定的距离。孔子认为自己在仁、智、勇方面还不能做到不忧、不惑、不惧,这并不是故意谦虚,他只是把君子理想的道德境界提出来,作为大家一起努力的方向罢了。理想境界与现实之间一定会有距离,而这差距正好激起了人们的理想和追求。不过,在子贡看来,孔子在仁、智、勇这些方面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他也并没有故意夸大事实。
“质”的具体要求:一要坚守道义,讲求诚信;二要见利思义,安贫乐道;三要乐以忘忧,做到不忧、不惑、不惧;四要动静适宜,心胸广大,意志坚毅。
“文”的具体要求:要行为有礼,态度谦逊。
与“君子”相对的是“小人”,小人见利忘义,贪生怕死,贪图享受,又患得患失。
(课后练习一第一问):从7·16、7·19两章中来看,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你怎样看) 安贫乐道的思想和乐以忘怀的心境的?
7·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君子之风(答案).doc

《君子之风》练习(一)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曾了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终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1)综合上述5段材料说说在传统儒家看来,作为一个优秀的人应具有哪些素养?应具有如下素养:坚守正道,心怀仁爱之心,心胸开阔,意志坚毅,博学多才。
(二)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1了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旦贵,于我如浮云。
”%1叶公问孔了于了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的“苦乐观”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用形象的比喻表述安贫乐道的思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自己乐以忘忧的心境。
2浮云可以使人联想起许多比喻义,有人说,浮云虚无缥缈,不可捉摸,孔子以此比喻不义得来的富贵也具有虚无、难以捉摸的特点。
对此,你是怎样理解“浮云”这一比喻义的?答题参考:聚散无常,喻不义得来的富贵,瞬间即逝,极为短暂;云在天上,高不可及,比喻不义得来的富贵与己无关,用不着汲汲而求之;浮云轻飘淡然,喻不义得来的富贵无足轻重。
孔子在这里用比喻表明了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
(三)阅读下列文段,同答文后问题。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请你谈谈对“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理解。
答题参考:把实行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的确责任重大;为之奋斗一生,的确路途遥远。
这正所谓任重道远。
这样的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这样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人生,是值得我们学习并终生追求的。
君子之风

《君子之风》思考题一、阅读材料7.6(第一章),回答问题。
请简要说明“道”“德”“仁”“义”四者的关系。
答:①就孔子而言,道、德、仁是第一位的追求,“艺”属于末事;②孔子一以贯之的“道”及“夫子之道”的“道”均指“仁”。
“仁”的具体表现为“德”,道、德、仁三者一义;③“艺”是实现“道”“德”“仁”的具体手段之一。
二、阅读17.15(第六章),然后回答问题。
1、孔子将什么人斥“鄙夫”?为什么?答:患得患失的人。
因为这种人在没有得到东西时,总担心得不到,一旦得到又怕失去,为此,他就会不择手段地做任何事情,以至于不惜危害他人。
2、“其未得之也,患得之”一句,一般解释为“患不得之”,但也有人认为是“害怕得到”,你是怎么理解的?请联系实际简要陈述。
答:我认为“患得之”是“害怕得不到”的意思。
这些人贪得无厌,为了得到东西可以不择手段,所以孔子斥之为“鄙夫”。
三、阅读材料①4.16(第四章)②7.16(第八章)和下面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③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1、从这几段文字看,孔子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是什么?答: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是看他注重道义还是注重利益。
2、孔子认为君子的“义利观”是怎样的?请加以概括。
答:重义轻利;见利思义;追求财富符合道义,不符合道义的财富不去追求。
3、你认为君子的“义利观”对商品经济社会中的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答:在商品社会里,会出现拜金主义思想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但面对金钱财富,我们要“义”之当头。
不义之财,虽贫不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通过作“义”之事,获得利益。
四、阅读①15.9(第三章)②4.16(第四章)③7.16(第八章)和下面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④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1、谈谈你对此处孔子提及的“乐”的内涵的理解。
答:为心中的坚定信念(道德修养、仁的追求)而乐,为能够坚守“乐”而乐。
2、从上述几章看儒家价值观的核心是什么?说说这些观点对你现实生活的启示。
《论语》新考题5——君子之风相关语句及练习

《论语》新考题5——君子之风相关语句及练习(五)君子之风——高尚的道德修养(1)君子之风君子之风即儒家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的品质,包括以“道”“德”“礼”“义”“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六艺”的知识技能。
具体有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重视个人修养,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等等。
这些品质对我们今天重视个人的修养、追求完美人格有借鉴意义。
(2)“浮云”的比喻义用“浮云”来比喻,形象地表明孔子的富贵金钱观。
正当的富贵、金钱是人们凭借创造得来的,用不正当手段谋得的富贵、金钱是可耻的,而且终有被暴露、清算的一天。
《红楼梦》中用《好了歌》来形象阐明金钱、富贵对人生来说犹如“过眼烟云”。
杜甫的《丹青引》中写道:“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3)孔子的“义利观”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他反对见利忘义,但并不反对以正当手段求利。
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可见孔子倡导诚信经商。
(4)“仁者”和“知者”孔子所说的“仁者”和“知者”不是一般的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
孔子希望人们能做到“知”与“仁”,只有具备了这些品质,才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深刻。
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迂;有智慧的人通晓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一样不停地流。
[语篇摘译]1.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绝不贪生怕死而损害仁道,只会牺牲生命来成全仁道。
”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3.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颜回多么有道德啊!一筐饭,一瓢水,住在狭窄的小巷里,别人受不了那种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论语君子之风

君子的修身除了守义、求知并具有自强 不息的精神外,还包含什么?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7.6】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 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5?18 】
——朱熹:
《君子之风》
君子具有了这些内涵和并实践之 后,将体现出怎样的特性来?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读解】
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又 深刻。
朱熹在 《论语集注》里面的评论:没 有对仁和智极其深刻的体悟,绝对不能作 出这样的形容。
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 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 故乐山。
《君子之 风》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 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 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大学》
《君子之风》
1、孔子的安贫乐道是否有“酸葡萄”心理? 2、如何真正理解颜渊和孔子的“乐” ?
《君子之风》
1、孔子的安贫乐道是否有“酸葡萄”心理?
子路子贡相与言曰:“夫子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 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 ……弦歌鼓琴,未尝绝 音,君子之无耻也若此乎?”
孔子曰: “是何言也!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 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 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 ,霜雪 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隘,于丘其幸乎!”
《君子之风》
2、如何真正理解颜渊和孔子的“乐” ?
乐,并非以箪食、瓢饮、在陋巷或疏食、 饮水、曲肱枕之而乐,乐是因为作为君 子能够坚守自己心中的信念——道义, 而不以贫累其心、改其乐。
高考论语选读复习——君子之风

安贫乐道,为了精神的追求而不在意物质生活的窘迫。
一、
浮云的比喻义
1、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之“过眼 云烟”。 2、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 3、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
二、
现实生活中患得的情况并不少见。有的是比
较了得到之后的付出和收获,认为不合算而 患得;还有的是对得到以后的责任有畏难情 绪,害怕不能胜任而患得。
颜回的一举一动,在孔子看来,都合乎心意。所以孔子常常以颜回的事 如果不“义”,就是再富贵也 没有意思,相反, 例来教育其他学生。 只要心中有“义”,就是吃粗茶淡饭,睡觉连枕 颜回,字子渊,所以也叫颜渊。 颜回乐什么? 头都没有,那也是快乐的。 有一次,孔子对学生们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三、
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的价值观,完全是功
利主义的。他们崇尚竞争、崇尚实力,否定 道德和文化教育的价值。这种主张可以一时 达到富国强兵之效,它把人们追求势利而引 发的竞争和冲突合法化、绝对化,毒害了人 们的思想,破坏了人际关系,败坏了社会风 气,从长远来说,会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 战国时期的秦国就是这样。理想的价值观应 该是义利统一观。
难点突破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
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 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 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 犹犬羊之鞟。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
如果一个人的内在质朴多于外在的文 采,那么就会粗鄙野蛮,如果外在的文采 多于内在的质朴,那么就会虚浮,惟有两 者协调,才能称得上君子。
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题。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 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 也。”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君子之风 Word版含解析

《孟子·离娄》篇曾提出“禹、稷、颜回同道”的观点,说:“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
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
”在孔子称为“贤”的两种人中,包含了他的两大理想:立功与立德。
立功就是推行仁道,造福天下,实现大同世界;立德则是建立一种乐道自足的强大精神境界,富贵贫贱,始终如一。
所谓“孔颜乐处”,就是指立德。
人生的一切欲望,归纳起来是两种:精神欲望和物质欲望。
为了满足这两种欲望,相应地就产生了两大追求: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
庸人、小人把物质欲望当做人生的全部,所以没有多少精神的追求。
君子贤人精神的欲望特别强烈,但是却也不能没有物质的欲望,所以他们得承受这两种欲望的激烈冲突,他们比庸人、小人多承受一份根本的人生痛苦。
只是他们最终能以精神欲望居于主导地位,达到一种有伟大包涵力的崭新的心理和谐。
这种有伟大包涵力的崭新的心理和谐,就是“安贫乐道”。
因此,安贫乐道是激烈的内心冲突的产物,同时又是精神力量强大的表现。
它是“安于贫”,而不是“乐于贫”;之所以“安贫”,是为了“乐道”。
所以程颐说:“颜子之乐,非乐箪瓢陋巷也,不以贫窭(jù)累其心而改其乐也。
”为什么付出“安贫”这样大的代价来“乐道”呢?一是所为和所得不相应,无功受禄,靠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富贵,这些都是不合理的,因而不仅不能给人带来快乐,反而会令人心怀不安;二是精神的快乐是最高的快乐,它不是物质享受的快乐所能相比的,它值得人们忍受物质生活的贫穷来换取。
扬雄《法言·学行》篇中说,有人认为“穿朱红色衣服(即大官),怀里揣着黄金,那种快乐妙不可言”;但也有人说,“穿朱红色衣服,怀里揣着黄金的快乐,远不如颜回那样的快乐”。
孔颜乐处,只有不以一己的物质舒适为心灵满足的人才愿意,才能够享受!1.字音字形(1)一箪.食(dān)(2)弘.毅(hónɡ)(3)鞟.(kuò)(4)曲肱.而枕之(ɡōnɡ) (5)棘.子成(jí)2.重要词语(1)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据,执守;游,广泛涉猎(2)君子义以为质.:根本,基础(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懂得,明白(4)既得之,患.失之:担心,忧虑(5)人不堪.其忧:经得起,忍受(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喜好(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心胸开阔;毅,意志坚定(8)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修饰。
语文版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资料之06.君子之风

第六课 君子之风引人入胜西方人讲“绅士风度”,要求男性在公众交往中注意自己的仪容举止,风姿幽雅,能给人留下彬彬有礼和富有教养的印象。
我们中国古人提倡的是“君子之风”。
有人说:“绅士风度是外国有钱人在讲究;而君子之风却是人人适用,无论是穷是达。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看来“君子之风”比“绅士风度”要好得多,它适用范围更广。
那么,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行修养,才算有“君子之风”?它对我们有哪些要求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六课——《君子之风》。
……[课 前 预 案]……一、文言知识(一)正字音孙.以出之(x ùn ) 一箪.食(d ān ) 曲肱.而枕之(g ōng ) 虎豹之鞟.(ku ò) (二)通假字1. 礼以行之,孙以出之(“孙”通“逊”,谦逊。
)2.女奚不曰(“女”通“汝”,你。
)3.知者不惑(“知”通“智”,智慧。
)4. 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与”通“欤”,语气词。
)(三)一词多义①志于道.,据于德(正道)②夫子自道.也(说)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⑤任重而道.远(道路) ⑥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主张,思想) ①孙以出之,信.以成之(诚信) ②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信.夫(确实) ③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信任,相信) ④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副词,诚然)①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庸俗浅薄)②蜀之鄙.有二僧(边远的地方)③子路性鄙.,好勇力(粗野)④我皆有礼,夫犹鄙.我(轻视) ①君子义以为质.(根本,基础) ②文犹质.也,质犹文也(本质) ③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底子) ④质.明,避哨竹林中(副词,刚刚) ①君子义以.为质(介词,把) ②礼以.行之(介词,按照) ③孙以.出之(介词,用) ④有杀身以.成仁(目的连词,来) ⑤乐以.忘忧(连词,相当于“而”) ⑥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介词,把) ①曲肱而.枕之(连词,表修饰关系) ②不义而.富且贵(连词,表转这关系) ③任重而.道远(连词,表并列关系) ①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作为) ②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语气助词,呢) (四)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饭.疏食,饮水(吃) 不义.而富且贵(守道义) (2)名词的意动用法曲肱而枕.之(以……为枕) 2.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以……为乐) 耻.恶衣恶食者(以……为耻)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曲.肱而枕之(使……弯曲) (五)古今异义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六)文言句式1.宾语前置句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仁以为己任何以文为2.状语后置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叶公问孔子于子路3.主谓倒装句贤哉,回也!4.省略句未足与议也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七)成语积累1.杀身成仁: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子之风》一、核心解读:君子一词在孔子以前的文献如《尚书》《诗经》中就已提及。
它最初的涵义是指大夫以上的当权者,当时并无明显的人格特征。
孔子借用了这一称谓,并赋予它新的内涵,使之成为儒家培养人才的规范标准,成为儒家的理想人格。
在《论语》中前后总共有一百多处提及“君子”。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君子?什么是君子的风范呢?纵观全文,可以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文”和“质”兼美。
所谓“文”就是外在的行为表现,所谓“质”就是内在的道德修养。
先说“质”。
具体要求有:一要坚守道义,讲求诚信。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甚至“杀身以成仁”。
二要见利思义,视不义之富贵犹如浮云。
三要安贫乐道,乐以忘忧。
做到不耻恶衣恶食;不患得患失,不忧不惑不惧。
四要心胸广大,意志坚毅。
君子不可以不弘毅,当自强不息。
再说“文”。
要行为有礼,态度谦逊。
孔子自己身体力行,他“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就是“文”的杰出代表。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从孔子的这句话可知,君子之道有三个最重要的特质,那就是仁、智、勇。
与君子相对的便是小人。
小人贪生怕死,贪图享乐,见利忘义,患得患失。
孔子将这种人斥为鄙夫,认为这种人为了个人的利益,什么手段都用得出来,不可与其共事。
二、名句填空:0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02·君子喻于义,。
★03·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贤哉,回也!★0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不义而富且贵,。
”★05·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
”★06·知者乐水,。
知者动,。
,仁者寿。
”★07·曾子曰:“,任重而道远。
,不亦重乎?,不亦远乎?”★08·子曰:“志于道,,依于仁,。
”09·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既得之,。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10·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知者,勇者。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三、字词注音:孙.以出之(xùn)恶.衣恶食(è)曲肱.而枕(gōng)知者乐.水(yào)鄙.夫(bǐ)仁者乐.山(yào)驷.不及舌(sì)虎豹之鞟.(kuò)何以文为.(wéi)一箪.食(dān)从下列句子中提取成语,并解释:(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志士仁人:有德行、有志向、为理想而献身的人——杀身成仁: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
现指为维护正义或崇高的理想而牺牲生命。
(2)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患得患失:忧虑爵位的得失。
后引申为一味担心得失,斤斤计较个人的利害——无所不至:指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
(3)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箪食瓢饮:用箪盛饭吃,用瓢舀水喝。
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不堪其忧:不能忍受那样的愁苦。
——不改其乐:不改变自有的快乐。
指处于困苦的境况仍然很快乐。
(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曲肱而枕:枕着弯曲的胳膊睡。
形容人生活恬淡,无忧无虑。
——富贵浮云: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漂。
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5)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发愤忘食: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
形容十分勤奋。
——乐以忘忧: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
——不知老之将至:不知道老年即将来临。
形容人专心工作,心怀愉快,忘掉自己的衰老。
(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乐山乐水: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
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
(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很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死而后已:死了之后才停止。
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8)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驷不及舌:驷:古时由四匹马拉的车;舌:指说的话。
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
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
七、翻译句子:(1)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做事以符合道义为根本,依照礼节实行它,用谦逊的语言说出它,用诚实的态度完成它。
这样才算君子呀!(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读书人立志于追求正道,却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这样的人就不值得和他谈论什么了。
(3)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君子只要本质好就行了,哪里用得着文饰呢?(4)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四匹马也追不回说出的话。
文饰如同本质一样重要,本质如同文饰一样重要。
(5)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孔子温和而严肃,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安详。
八、思考题:(一)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终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综合上述5段材料说说在传统儒家看来,作为一个优秀的人应具有哪些素养?2、你认为这些素养中哪种最重要?为什么?3、请谈谈你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答案】1、应具有如下素养:坚守正道,仁爱忠信,谦逊有礼,心胸开阔,意志坚毅,博学多才。
2、任选一种,言之有理即可。
3、作为士人必须要有开阔的胸襟和坚毅的意志。
因为把实行仁德作为自己终身的使命,任务重大而路途遥远,如没有宽阔的胸襟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必然难以做到。
这句话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和崇高远大的人生理想,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二)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②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③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请谈谈你对“浮云”这一喻体的理解。
2、这三章主要表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和心境?3、孔子和颜回这对师徒俩都能安于清贫,但是清贫本身并非可乐之事。
宋代理学大师程颐程颢两兄弟曾经求学于周敦颐,周敦颐教程氏兄弟“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孔子和颜回到底因何而乐呢?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浮云可使人联想起多种比喻义,如:①聚散无常,比喻富贵短暂如过眼烟云;②云在天上,高不可及,比喻富贵与自己无关;③浮云至清至淡,比喻富贵乃身外之物,无足轻重。
2、安贫乐道、不慕富贵的思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心境。
3、能扣住“乐在仁德”,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孔颜之乐,乐在仁德。
孔子和颜回都把人格的提升和道德的完善视为毕生最大的追求。
凡是有利于仁德完善之事,则乐而为之;凡是有损于仁德成就之事,则弃而绝之。
生活中的种种坎坷逆境、拂心之事,孔颜视之为进德修行的砥石,自然不怨不恨,泰然处之。
正是源于这样的知见和修养,所以孔子在陈蔡之厄中,依旧能弦歌不绝,讲学不辍;颜回身处陋巷,箪食瓢饮,依然能不改其乐。
因为,困境有助于铸就仁德,乐处逆境方显仁者本色。
(三)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4.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7.16)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1.孔子认为君子的“义利观”是怎样的?请加以概括。
(2分)2.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不能回避利益问题。
你认为君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3分)【答案】1、重义轻利,见利思义;追求财富符合道义,不符合道义的财富不去追求。
2、在商品经济社会,会出现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的思想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但面对金钱、财富,我们要“义”字当头。
合于“义”的“利”可取;不义之财,虽贫不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行义以达其利,通过做“义”之事,获得利益。
(四)请谈谈你对“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理解。
【答案】有智慧的人喜欢水,有仁德的人喜欢山。
因为有智慧的人认识和处理问题灵活迅疾而又变动自如,其特点有似于水;而有仁德的人坚守道义,稳重安定有似于山,所以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