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

合集下载

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现行教案的内容虽然要求高,但是教学方式并不复杂。

在每天进入课堂授课时,老师早早就会准备好教案课件。

教案可以为老师做教学研究提供第一手的最为详实详细的资料,怎么去寻找优秀的教案教案呢?经过搜集并整理,编辑为你呈上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本页!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篇1)第一单元:单元教学方案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内容:第3课时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内容:第4课时认识线段教学内容:课本5页及练习一第7、10题。

教学目的: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理论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才能、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能。

教学重难点: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用具: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假设干,如:牙膏盒、吸管、绳子等。

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引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拟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1、感知线段的直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丝等。

学生汇报。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设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场,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

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必背知识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必背知识点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厘米cm 米m
我们已经学习了厘米和米两个常用的单位。

2.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200厘米=2米
1米30厘米=130厘米
320厘米=3米20厘米
3.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

4.量比较短的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

(橡皮的长度)
5.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操场的长度)
6.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7.线段是直的,可以测量长度。

8.三角形由三条线段组成,长方形、正方形由四条线段组成。

9.两点之间可以画一条线段,线段有长短。

10.线段是直直的,两个端点圆圆的,画它一定用尺子,写上长度别忘记。

11.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子来量。

12.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一般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

13.测量物体时一般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

物体的一端对着3厘米,另一端对着8厘米,则物体长度为5厘米。

(大数减小数)
14.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大的两位数是99,最小的一位数是0,最小的两位数是10,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两位数和最小
的两位数的差是89,和是109。

15.1厘米,很淘气,仔细找,才见你,指甲盖1厘米,伸出手指比一比,长短和我差不多,大约就是1厘米,100个我是1米,我是米的小兄弟,物体长了别用我。

要不一定累死你。

小学数学人教二年级上册1长度单位第1单元长度单位

小学数学人教二年级上册1长度单位第1单元长度单位

第1单元长度单位一、单元教材分析: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五、单元教法设计: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

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六、课时安排:4课时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二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的知识点

二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的知识点

《二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的知识点全面解析》1. 概述在二年级的数学课上,学生将开始接触长度单位的概念。

长度单位是衡量物体长短的标准,是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重要一步。

本文将全面解析二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的知识点,让学生和家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内容。

2. 什么是长度单位长度单位是用来衡量物体长短的标准,例如:米、厘米、分米等。

在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上,学生将学习这些基本的长度单位,并学会如何用它们来衡量物体的长度。

3. 米的概念米是衡量长度的基本单位,通常用于衡量较长的物体,比如房屋、大街等。

学生需要了解1米有多长,可以通过教室的长度或者操场的宽度来进行形象化的理解。

4. 厘米和分米的概念厘米和分米是较小的长度单位,通常用于衡量较小的物体,如书、桌子等。

学生需要学会将米换算成厘米和分米,以便在实际生活中更灵活地运用长度单位。

5. 结合实际生活在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通过量尺寸、量物体的方法来学习长度单位。

可以在教室里选择一些物体,让学生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并用所学的长度单位进行表示,以便加深他们的理解。

6. 总结与回顾通过本文的讲解,相信学生和家长对二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的知识点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巩固这些知识,例如:测量物体的长度、比较不同物体之间的长度等。

只有在真正理解和应用的情况下,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这一知识。

个人观点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帮助和指导。

对于长度单位这一知识点,老师和家长都应该共同努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并掌握这一知识。

应该鼓励学生多动手实践,多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

通过本文对二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的知识点的解析,相信学生和家长对这一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便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至此,全文结束。

(一)在学习长度单位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换算方法,还应该了解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1500字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和种类,并能正确运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2. 学会将常见物体的长度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比较。

3. 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熟悉并正确运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2. 学会将常见物体的长度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比较。

教学难点:1. 运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比较的能力培养。

2.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具:尺子、图纸、画笔、常见的物体(书、椅子、桌子等)。

2. 教师准备一个小组练习题和一个小测验。

教学过程:导入:(10分钟)1.教师出示一本书,请一个学生估计一下这本书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然后让另一个学生用尺子测量一下,并说出测量结果。

2.教师指着尺子上的厘米单位,简单地解释一下厘米是长度单位之一。

然后让学生观察一下尺子上还有其他的长度单位。

讲解:(20分钟)1.教师将尺子上的其他长度单位依次介绍给学生,如毫米、米等,并擦除尺子上的数字,让学生猜测一下每一个单位有多长。

2.教师解释每个长度单位的意义和用法,并让学生用尺子测量一下教室里的某个物体的长度,然后让学生用正确的长度单位来表达测量结果。

3.教师找来一些常见的物体(如书、椅子、桌子等),让学生估计一下这些物体的长度,并用尺子测量一下,然后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来表达测量结果。

练习:(15分钟)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随机分发一份小组练习题,让学生合作完成。

2.教师对学生的答题过程进行指导和纠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总结:(10分钟)1.教师让学生总结一下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给予肯定和评价。

2.教师出示一个小测验,让学生用尺子测量图纸上的一些物体的长度,并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来表达测量结果。

然后教师进行批改并记录学生的成绩。

拓展:(5分钟)1.教师让学生观察一些非常长的物体(如长江、中国境内的高山等),并讨论一下用什么单位来测量比较合适。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米”。

2.能够用尺测量长度并用厘米表示。

3.能够用米表示物体的长度。

4.能够相互转换长度单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识别并掌握长度单位“厘米”、“米”。

2.进行长度单位的转换。

难点1.掌握长度单位的转换单位方法。

2.理解不同长度单位的用途和特点。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尺子、米尺、教材、黑板、彩色粉笔等。

2.学生:准备好练习册、铅笔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让学生观察教室中不同物体的长度,并对其进行简单测量。

二、讲解新知识•介绍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以及它们的关系和应用。

三、示范操作•让学生用尺子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进行厘米表示。

四、练习•让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巩固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知识•让学生回顾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知识点。

二、引入新知识•讲解长度单位的转换方法,例如:1米=100厘米。

三、示范操作•让学生通过实例练习,掌握长度单位的转换。

四、绰解疑点•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疑惑进行解答和讲解。

第三课时一、小结•对本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讲解。

二、讲解扩展•介绍长度单位的更深层次应用,如米和千米的关系。

三、师生互动•与学生一起探讨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和实际意义。

五、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册中关于长度单位的练习。

2.测量家中任意物体的长度并用厘米和米表示。

六、教学反思本单元以“长度单位”为主要内容,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基本概念和转换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拓展长度单位的应用场景,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
单位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的物体通常以厘米为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通常以米为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5、线段
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
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
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
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
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
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
第1章 长度单位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新知导入 课程讲授
知识应用 随堂练习
新知导入
读一读
很久以前,想知道物体的长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人们常常用身体的 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一拃(zhǎ)
课程讲授
试一试:
请你用拃(zhǎ)作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
课程讲授
想一想:
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6
7
从( )到( )还是1厘米。
知识应用
3 试一试,量一量
毛笔长约(16)厘米,
铅笔长约( 5)厘米。
随堂练习
1 1
估计下图中的实物各有几厘米长,再量一量。
估计:( )厘米 测量:( )厘米
1厘米
估计:(
测量:(
)厘米 )厘米
随堂练习
2
下图中的铅笔有( 8 )厘米长,量一量。
01 234 56 7 89
பைடு நூலகம்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我知道了……

庹(tuǒ)
拃(zhǎ)
请你用这些长度单位量一量生活中物体的长度。
(1)数学书长约( 2)拃。 (2)课桌长约( )5拃。
4
20
(3)黑板长约( )庹。 (4)教室长约( )步。
知识应用
2 找一找、量一量
01 234 56 7 89
尺子上从刻度0到1的长度就是1厘米,
从( 2)到( )3 也是1厘米,
课程讲授
看一看:
刻度
01 234 56 7 89 数据
尺子是我们测量长度的工具。请你认真观察尺子,看看尺子上都有 些什么?
课程讲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探究旗杆的高度
3、解决问题
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米。
4、验证判断的正确性
一支新铅笔都不止13 厘米,旗杆绝对不会那么 矮,所以旗杆的高度应该 是13米。
归纳总结
选择长度单位时,可以利用单 位和数据相结合的方法或借助参照 物去判断。表示短的物体用“厘米” 作单位,表示较长的物体用“米” 作单位。
错解改正:米 错误分析:错在没有正确判断足球场的长度。 90厘米的长度只能走两步的距离,足球场不能 这么小,所以足球场的长度应该是90米。
运用图示法解决重叠在一 起的物体长度问题
解答:5+5 -1=9(米) 总结:求两个物体接在一起的长度,就是用两个物 体的长度和减去重叠部分的长度。
线段的特征及测量
线段有哪些特征?
1、直观感知线段
拿一根线,用手捏住线的两端, 用力拉紧,这时这根线就可以看做 一条线段。
2段。
短,所以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可以用“厘米” 作单位。
量一量你们书本的宽度
1、明确测量工具及单位
要想知道较短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 位的尺子进行测量。
2、探究测量方法
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应做到:一放正,二对“0”,三读数。
归纳总结
1、厘米是较小的长度单位,在厘米 尺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是1厘米。
温馨提示:判断距离的长短时,可以结合实 际经验,以自己的步长为参照进行判断。
运用画示意图法解决剪绳子问题
解答:绳子剪成了3段。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的批评指导!
谢 谢!
让我们共同进步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运用分类法解决数线段问题
解 答 : 3+2+1=6 ( 条 )
运用分类计数法解决两点之间画线段问题
解答:3+2+1=6(条) 提示:在画线的过程 中,两点之间只有一 条线段,不要重复画。
恰当选择长度单位的方法
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
1、读题,理解题意
要解决问题是判断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
学生的拃: 老师的拃:
学生的拃比老师的拃短一些; 老师的拃比学生的拃长一些。
发现:不同人的拃长度可能是不同的。(
3
不同人的拃的长短可能不同, )
用它作为长度单位去量物体的长 得
度,就会出现不同的测量,要想 出
得到同样的测量结果,就需要统 结
一长度单位。


归纳总结
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 要使用同样的长度单位,也 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这样 才能得到同样的测量结果。
画线段
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画法一
(1)先确定一个端点; (2)再把尺子的刻度0与端点对齐; (3)从刻度0开始沿尺子画到刻度3的地方,标出右侧端点。 如下图:
画法二
先在纸上对应刻度0和3各画一个点,再沿尺子把这两个点连接 起来,即可得到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归纳总结
画线段时,通常以尺子的刻 度0为起点,是几厘米长的线段 就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
错解改正:② 错误分析:错在没有正确掌握线段的基本特征。线段的特征 是:一是直的,二是有端点,三是可以量出长度。①和③不是 直的,所以符合条件的答案只有②。
温馨提示:在判断是不是线段是,一定要满足三个条件: (1)线段是直的;(2)有两个端点;(3)可以量出长度。
错解改正: 错误分析:错在画出的线段没有标出左右两 端的端点。 温馨提示:在画一条固定长度的线短时,除 了按规定画好固定长度外,还要标出左右两端 的端点。
温馨提示:在比较长度时,一定要结合数 据和长度单位两方面考虑。长度单位不相同 时,先统一单位之后再比较。
运用数形结合法解决用缺 少的尺子测量长度问题
解答:他可以直接量出3种长度,分 别是3厘米、5厘米和2厘米。
总 结 : 测 量 物 体 的 长 度 时 , 通 常 以 尺子的刻度0为起点,物体的末端对准 尺子的哪个刻度就是几;也可以以其 他刻度为起点,再找到终点对应的刻 度,起点和终点对应的两个刻度差就 是物体的长度。
3、认识线段

这样直直
的,可以量出长度的线就是线段。
4、观察图形,总结线段的特征
(1)线段都是直的;
(2)有两个端点;
(3)可以量出长度。
5、探索量线段长度的方法
量线段长度的方法同量物体长度 的方法相同。
归纳总结
1、线段的特征:(1)线段是直的; (2)有两个端点;(3)可以量出长度。
2、量线段长度的方法:线段一端 与直尺的刻度0对齐,另一端对着刻 度就是线段的长度。
2、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时, 要把尺子的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 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 米、
7—2=5,该物体的长度是5厘米。
认识米及米与厘米量的关系
你知道1米有多长吗?
1、认识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 以用“m”表示。
2、感知1米有多长
(1)观察米尺,感知1米的长度。
(2)实物对比,感知1米的长度。
女孩1庹长约1米; 男孩的身高比1米 多一些。
在米尺上看看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
拿出米尺数一数,米尺上有100个小格,每 个小格的长度是1厘米,一共有100个1厘米。如图:
所以:1米=100厘米,反过来100厘米=1米,也 就是说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归纳总结
1、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米” 作单位。 2、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错误分析:错在用尺子量铅笔的长度时, 铅笔的左端对准的不是尺子的刻度0。
错解改正:×
温馨提示:用尺子量物体的长 度时,物体的一端要与尺子的 刻度0对齐,而不是与尺子的一 端对齐。
错解改正:<
错误分析:错在没有正确掌握米和厘米之间 的关系,只比较数的大小,而忽略了长度单位 厘米和米的不同。
长 度 单 位
问题导入:古代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呢?
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到长度单
位,古代的人们经常用自己身体的
某一部分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

为长度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介 古
把展开双臂后两首之间的最大

距离作为长度单位,叫做“庹 (tuo三声)”。
的 长
以张开手掌后大拇指和中指两端 的最大距离作为长度单位,叫做 “拃(zha三声)”。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
你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
1、观察尺子,认识厘米
厘米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长 度单位,“厘米”可以用“cm” 表示
2、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
图中拇指和食指间的距 离就是1厘米。直尺上每相邻 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3、借助实物感知1厘米的长度
4、观察上面的实物特点,发现规律 食指的宽、田字格的宽和图钉的长相对较
度 单
以脚掌的长度作为长度单位。

一块石头很大,人们用“庹”去量石头 的宽度,石头宽约□2 庹;用“柞”去量布的 长度,布长□5 拃;用脚长去量竹竿的长度, 竹竿长约□4 个脚长。
用拃作为长度单位量课桌的长度
(1)同学和老师一起用拃量课桌的长度。
发现:师生量的结果不同。
(2)比较学生的拃和老师拃的长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