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6《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概说教案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论语”全部课文教案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论语”全部课文教案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从今天开始,咱们就开始学习《先秦诸子选读》。
那么什么叫先秦诸子呢?在这里所说的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
春秋时期,教育开始普及,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叫新士人。
他们能文能武,博学多才,多给大夫做家臣。
这个阶层还包括大批受过教育最终抛进平民阶层的没落奴隶主贵族。
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
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他们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
二、先秦诸子散文概论先秦诸子包括儒、墨、名、法、道、阴阳等,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主要学习儒、道、墨、法四家的著作。
下面就儒、道、墨、法四家及其代表人物作一些简介。
1、儒家是由孔子开创。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论语》《孟子》2、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
《墨子》3、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老子》《庄子》4、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韩非子》先秦的诸多经典,都是我国文化的宝贵遗产。
从文体上看,它们都基本上属于议论文。
以它们所代表的文章,对于后人来说,可以说是具有无穷的魅力。
这些著作流派众多,而且其中充满了卓越的智慧。
这一时期就流派风格之多、哲思之深、影响这远、原创作之强而言,是空前的,也可以是绝后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散文选读》第一单元第三课《论语》之《知之..

《论语》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篇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第1、7、8、9、11、12、13则选文,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
2、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夫子矢之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领会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
2、理解句式“予所否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平等、友爱的师生之情,感受圣人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和掌握重点字汇:矢之……难点:鉴赏9、13则选文【教学时数】二课时课型:选修课专题【教学方法】1、吟咏法,反复诵读;导读法 2、启发探究式【课前准备】1、课前完成导学学案2、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使用一些内涵丰富、盔炙人口的成语,比如“欲速则不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道不同,不相为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
可是,你是否知道这些成语就出自孔子之口呢?你是否意识到仅仅是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就足以说明孔子的智慧之光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闪耀呢?二、语段解读:(1)第一则:结合文章的内容,我们应该如何来对等自己的“无知”呢?(2)第二则:根据文章的内容,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3)第三则:孔子在这一句话中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4)第四则:(第六则、第七则)同学们在读了“无欲速,无则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之后,联系自己的实际,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5)第五则:第八则:(第11、12、13则)孔子善于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一到两处,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体悟探究:联系课后课后两则材料,孔子提倡“诚信”的重要性,其前提是什么?谈谈孔子所说的“信”的原则。
四、课堂小结:孔子的智慧最终落实为一种行动着的生动的精神,贯穿在立身处世的各个方面。
它常常由平凡甚或平淡发端,渐渐至于伟大或神奇。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论语》选读6有教无类教案8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有教无类1教学目标评论: 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
2学情分析评论: 《有教无类》是人教版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六课。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孔子的《当仁,不让于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篇目,对孔子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
第一课时学生疏通了文意,了解了文章内容,所以在第二课时的讲解中,学生接受能力较强。
3重点难点评论教学重点: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教学难点:探究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4教学过程4.1 第二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导入课文评论师: 2005年9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从2006年起由山东省和济宁市政府每年出资15万美元(首期为5年),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孔子教育奖”。
这是该组织最高级别的奖项,也是在世界范围里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义设立的教育奖项。
中国的教育家有千千万万,为何独以“孔子”为名设立教育奖?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有教无类》,从中寻找“理由”或“答案”。
活动2【讲授】二、教学过程评论师: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字词句的学习,疏通了选文大意,选文部分主要向我们阐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大家一起说说。
生:有教无类 (一起)教师板书课题:有教无类师:很好,这节课我们来探究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散发的理性光辉。
首先,我们来看选文第一则师:请同学们齐读第一则。
师:同学们,第一则的核心,只有四个字,那就是“有教无类”,我们怎么去理解这四个字呢?生: 按照书上的解读就是“只有教育的普遍推行,没有类别的区分”。
师:对,换句话说就是孔子什么样的学生都教。
这是有据可查的。
(课件展示)《荀子·法行》记载: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
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之侧多枉木。
是以杂也。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一单元六有教无类教案2含解析

①、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
②、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补充孔子学生的来源: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
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括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
——《荀子》“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
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史记》三、有教无类思想根源:首先来自他对人性和教育作用的认识。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其中的"习"指后天习染,包括教育和环境影响.孔子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的习染不同,才相距悬远.根据这一认识,孔子曾极具挑战性地认为:"雍也可使南面."(《雍也》)雍即冉雍,字仲弓,孔子的学生.虽然冉雍的父亲是"贱人",但因为有良好的德行,孔子认为他可担当君主之大任.此言一出,对其弟子和后儒影响极大.颜渊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说:"涂之人可以为禹."这些肇始始于"性相近,习相远"的认识结论,体现了人生而平等的政治意蕴.孔子认为平民通过教育和实践亦可达致大境界,可以有大作为,这是他把平民列入教育对象的认识基础。
其次,也来自他的仁爱思想。
据《左传·昭公十年》记载,到春秋时期,在统治集团中,仍奉行"人分十等"的等级制度,马夫牛牧等底层民众被列在十等之外,几近不人.而孔子则坚持主张"仁者爱人"。
《论语·乡党》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情:"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 '不问马."马匹是当时的主要运载和耕作工具,历史上有"匹马束丝"换五名奴隶的记载.在马厩工作的,当是马夫和驭者之类.孔子从朝庭下班后发现家中的马厩失火,首先关注的是伤人没有,既体现了他对人的重视。
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教学设计人教版

③道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道德修养,追求道德高尚。
3.儒家思想与当代价值观的关联
①仁爱:儒家思想的仁爱观念与当代的爱心、尊重他人等价值观相符合。
②礼仪:儒家思想的礼仪观念与当代的文明礼貌、尊重他人等价值观相符合。
③道德:儒家思想的道德观念与当代的诚实守信、公正公平等价值观相符合。
5.加强学生反馈:我将加强对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板书设计
①仁爱: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强调关爱他人,尊重他人。
②礼仪:儒家思想强调遵循礼节,以礼待人。
③道德: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修养,追求道德高尚。
2.儒家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①仁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关爱家人、朋友和他人,尊重他人。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儒家思想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能力层面,大部分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较强,能够顺利地完成课文朗读和内容解析的任务。但部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有待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和引导。此外,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在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中加强训练。
在素质和行为习惯方面,大部分学生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但也有部分学生自律性较差,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一单元六有教无类教案3含解析

天我们通过学习,来了解孔子有关的教育思想。
这些思想虽然已经过去几千年了,但是他们对于今天仍然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
一、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1、可以语上也2、无愠色3、崔子弑齐君4、陈文子有马十乘5、不悱不发6、学而不思则罔7、思不而不学而殆(提示:yù、yùn、shì、shèng、fěi、wǎng、dài)二、解释下列加红词语在语句中的含义。
1、闻斯行诸2、由也兼人3、三已之4、无愠色5、弃而违之6、不愤不启7、不悱不发8、学而不思则罔9、思不而不学而殆10、贫而无谄(提示:1、就;2、一人顶两人、超过别人;3、罢免;4、生气、怨恨的脸色;5、离开;6、有疑难问题而想弄明白;开导、启发;7、想说而说不出来;8、迷惑;9、危险;10、讨好、奉承别人)三、找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并指明通什么字。
1、于吾言无所不说(“说”通“悦”)四、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和用法。
1、闻斯行之2、三已之3、之一邦(提示:1、代词2、代词3、动词)五、指出下列语句中加红词语的特殊用法。
1、求也退,故进之2、由也兼人,故退之(提示:1、2均为使动用法)六、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中上等天赋的人,可以同他研究高深的学问;中下等天赋的人,不可以同他讨论高深的学问。
”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子路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做?”冉有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听到就做。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做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也问‘听到就做吗’,您却说‘听到就做’。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六有教无类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 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先秦诸子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先秦诸子的重要性和意义。
2. 拓展要求:
(1)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通过阅读、观看视频、查阅网络资源等方式,深入了解先秦诸子的思想。
(2)读书笔记: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先秦诸子思想的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加深对先秦诸子思想的认识。
(3)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与同学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观点,互相交流和学习,提高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学情分析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方案之前,我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
1. 学生层次
我所教的高中生在知识层次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但程度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先秦诸子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而有的学生则相对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先秦诸子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先秦诸子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教案第一单元六有教无类(5)

有教无类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2.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3.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孔子的了解,很多学生认为孔子思想迂腐,守旧,认为现在孔子的儒家思想已经过时,不能跟上时代,孰不知我们头脑中很多的思想都是儒家思想,让我们了解孔子,更好的认识孔子,了解孔子思想的先进。
三、重点难点1.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的教学重点;2.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教学难点3.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教学过程一、导入。
千古流芳诵名句(理解性默写)《论语》中“”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孔子认为向别人学习,发扬长处避免短处,那就是:“”《论语》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既来自其首创私学之功,更在于其"有教无类"(《卫灵公》)主张的提出和实践.所谓"有教无类"。
这四个字也是我们这整课的纲目,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的教学。
二、孔子教育思想“有教无类”理解。
我们怎么去理解这四个字呢?按照书上的解读就是“只有教育的普遍推行,没有类别的区分”,换句话说什么样的学生孔子都教。
“有教无类”不仅仅是不分类别(身份地位、地域种族)地进行教育。
所谓“有教则无类”,就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
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
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
这就叫“有教则无类”,简称“有教无类”。
这可以算另一层意思,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
通过教育来消除差别,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构想。
即对人无贫富贵贱愚智等差别一律给予教育,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弥合这些差别。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育平等思想。
【资料补充】:孔子学生来源孔子的学生来自不同的诸侯国,如曾子是鲁人,子张是陈人,子长是齐人,子游是吴人。
颜路与颜回,曾点与曾参,父子都同时是孔子的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6《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概说教案《论语》简介:《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
全书共20章、492篇,首创“语录体”。
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
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而《齐论》则在汉魏时期失传。
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
“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
”核心思想提要:一、为政以德文化思想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孔子认为,战争、刑名等途径无法解决社会问题,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人根本。
孔子提出了“均无贫”的思想,这与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有本质的区别。
孔子的“均无贫”是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而“均贫富”则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它的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
练习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一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孔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他的一种什么主张?这种主张体现了什么思想观?(2分)(2)你怎样评价孔子的这种主张?(2分)参考答案:(1)孔子主张通过道德、礼教来引导百姓,提高百姓的道德修养,让百姓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心。
这是人道主义思想观的体现。
(2)这个主张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教人避免犯罪,最彻底的办法是要使人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心;但是,在一定情景下,辅之以法制也是必要的,对某些人,仅用道德、礼教也不起作用,这时就必须辅之以法制。
2、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他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但他的主张却被当时的人们视为迂腐。
你怎么理解孔子的这种坚持?请简述之。
(不超过100字)(《为政以德》)答案要点:在历史进步与道德堕落的二律背反中,孔子毅然选择了以道德作为评价社会的价值准则。
从现象上来看,孔子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但他的真正目的是追求建立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
在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
3、下面是《论语》中的选段和名家评点,请阅读后完成题目。
(4分)《论语》选段:子曰:“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名家评点:程子曰“为政以德,然后无为。
”(《四书集注》)朱子曰:“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又曰:“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论语集注》)范氏曰:“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
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处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服众。
”(《论语集注》)请联系名家点评,说说以上内容表现了儒家学说怎样的治国思想?答案要点:治政要以德为首,以德治政首先要言正。
以德治政才能使天下归服。
以德治政才能凝聚人心。
4、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材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季康子和孔子分别持什么治国思想?(1分)(2)你怎么看待孔子的德政主张?参考答案:(1)(1分)季康子:以法治国(法治)。
孔子:以德治国(德治)。
(2)(3分)赞同。
治政要以德为首,以德治政才能使天下归服,以德治政才能凝聚人心。
统治者是老百姓效仿和学习的对象,老百姓是被统治者影响和化育的对象。
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成为老百姓的道德模范,并且还要主动用自己的德行来引导、教育、感化老百姓,改造思想,移风易俗,全国上下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而不是靠刑罚手段来强制实施统治,获取政治清明天下太平。
二、克己复礼文化思想明白“仁”与“礼”的关系。
孔子认为“礼”不只是钟鼓玉帛等外在的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这内核就是“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孔子用“孝悌”把“仁”和“礼”统一起来。
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在“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练习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3)(1)根据子路的话可以看出子路怎样的性格?(1分)(2)为什么孔子那么强调“正名”的重要性?(3分)参考答案(1)子路对孔子的回答不苟同,并且说孔子的观点何其迂腐,表现了他直率、淳朴的性格。
(2)孔子所处的年代,虽然周天子尚在,但礼乐已崩坏,当时的社会现实(实)已不符合西周的制度(名)。
孔子认为这些“实”的变化是不应该的,“名”和“实”混乱,社会就会引起混乱,礼乐就不能复兴,因此,他要用“名”(周礼的规定)去纠正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的“实”,“正名”,实际上是解决治国的指导思想问题。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材料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人焉。
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3.3)材料2: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16.3)材料3: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17.11)材料4: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8)材料5: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3.12)(译:祭祖就如同祖先真的在面前,祭神就好像神灵真的在面前。
孔子说,“我不参加祭祀,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根据以上几段文字,谈一谈你对孔子的“礼”的理解。
参考答案:(1)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
这个内核就是仁。
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
(2)对于个人而言,礼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是一种自身修养,既包括内在道德水平,又包括外在礼仪。
(3)遵循礼义,不应只表现在形式上,而且要发自内心,讲究诚意。
例如,当子女尽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祭祀祖先神灵,好像祖先神灵真的在那里。
3、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可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已可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
‛‚女安则为之。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宰我主张守孝一年,而孔子主张守孝三年。
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赞同孔子的观点。
理由:a、子女出生3年才能脱离父母,所以父母死后,子女也要守孝3年。
b、“孝”是“仁”和“礼”里的重要内容,孝敬父母是对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2)赞同宰我的观点A、影响礼乐。
因为“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B、影响农业生产劳动。
(3)都不大赞同。
不主张守孝。
理由:A、首先要明确古人是怎么守孝的。
古人要求在家守孝或在父母坟头筑房守孝三年。
B、现代还这么守孝会影响工作。
C、守孝关键在于心诚,只要心诚,异地守孝也是一样的。
D、儒家主张“仁”,“孝”是“仁”重要内容,忠于国家为人民做贡献,是“仁”更重要的内容。
古人就有“忠孝有两全”的说法,当“孝”与“忠”发生冲突的时候,要求首先选择“忠”,看来忠于国家人民比守孝更为重要。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
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
首先,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
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
其次,从斗争策略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
但同时我们要认识到,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模。
练习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省参考卷题目)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