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用奇谋孔明借箭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8课_用奇谋孔明借箭》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2)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8课用奇谋孔明借箭》同步练习卷(2)一、巧练基本功1. 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2. 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3. 比一比,再组词。
4. 填空。
《孔明借箭》这篇课文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
孔明是________的字,他是三国时期的________和________“三国”即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国家。
5. 选词填空。
果然既然显然不然自然谁能在三天内造出十万支箭呢?________这是周瑜在刁难诸葛亮,如果三天内交不出十万支箭,诸葛亮________要有杀身之祸。
________诸葛亮很清楚周瑜的阴谋,为什么还要答应呢?原因有两个:一是诸葛亮这时只能团结周瑜,________就会影响联吴抗曹的大计;二是诸葛亮才智过人,一定会用计谋战胜周瑜。
后来诸葛亮________借箭成功,挫败了周瑜的诡计。
6. 用简要的语言对下列人物特进行评价。
孔明:________;周瑜:________;鲁肃:________;曹操:________。
7. 阅读理解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
一次,他在海滨游泳,一青年问他:“怎样才能获得知识?”苏格拉底将这个青年带到海里,海水淹没了年轻人,他奋力挣扎才将头探出水苏格拉底问:“你在水里最大的愿望是什么?”“空气,当然是呼吸新鲜空气!”“对,如果使上这股劲儿,还怕不能获得知识?”(1)“还怕不能获得知识?”这句话的意思是()A.怕不能获得知识。
B.不能获得知识。
C.一定能获得知识。
(2)判断:“如果使上这股劲儿”指的是:淹没在水里的人拼命挣扎的劲儿。
________(3)这段话主要写怎样才能获得知识。
________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冀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8课用奇谋孔明借箭》同步练习卷(2)一、巧练基本功1.【答案】biàn 便利,shǎo多少,chà相差,zhī一只,pián大腹便便,shào少年,chāi差遣,zhǐ只要【考点】组词用奇谋孔明借箭【解析】此题考查重点字的字音辨析和组词。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8用奇谋孔明借箭人物简介诸葛亮素材冀教版

小学语文教学学习资料
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
后来东晋政权推崇诸葛亮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等,并改造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的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成都有武侯祠,杜甫作千古名篇《蜀相》赞扬诸葛亮。
1。
“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的前半部分,有删改。
本文的主人公诸葛亮,字孔明,早年隐居在襄阳隆中,他二十七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使得这位“躬耕陇亩”的“布衣”一举登上当时风云变幻、群雄角逐的政治舞台。
在他的辅佐下,刘备联合孙权,共抗曹操,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鼎足三分天下的形势。
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赤壁大战之前。
全文以“借箭”为线索,按照“为什么借箭”“怎样去借箭”“借着箭没有”的思路展开故事的情节,记叙人物的言行,突出地表现了诸葛亮的才智过人,也写出了周瑜的妒贤嫉能、鲁肃的忠厚老实、曹操的谨慎多疑。
“为什么借箭”,这是故事的起因(第1、2自然段)。
文中写周瑜对诸葛亮的才干心怀妒忌,故而要他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而诸葛亮已心中有数,以大局为重,立下了军令状。
“怎样去借箭”,这是故事的经过(第3—7自然段)。
先略写诸葛亮为借箭做的准备(第3自然段):他深知鲁肃的为人处世,因而向前来探听情况的鲁肃借了船只、军士等物,并请鲁肃对周瑜保密。
后详写诸葛亮妙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全过程(第4—7自然段):在出发时间的选择上,先写第一、二天都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再写直到“第三日四更时分”,才见“孔明密请鲁肃到船中”。
这就造成一个悬念: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出发?读至后文,疑虑顿消,原来“是夜大雾漫天,……对面不相见。
”这是由于诸葛亮通晓天文,料定第三天的这个时候江面必有大雾,在这样的情况下,用兵谨慎的曹操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只得放箭迎战。
由此,我们也可以明白:为什么当初周瑜限十天造好箭时,诸葛亮偏要减至三天;为什么三天时间已很紧迫,诸葛亮在前两天却按兵不动。
在行动步骤的安排上,一写诸葛亮吩咐把借来的二十只船用绳索连接起来驶向北岸;二写他等船靠近曹军水寨时,下令调头,一字儿摆开;三写他又叫船上的军士擂鼓呐喊;四写他在草船的一边受箭之后,又下令把船掉过来,再次逼进曹军水寨去受箭;五写他再下令叫船驶向南岸;六写他在船的两边都受满箭之后,吩咐军士们向曹操道谢。
28.用奇谋孔明借箭(教案)(2)

28.《用奇谋孔明借箭》教案教学要求: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对照注释和使用工具书等方法理解课文中文言文词语的意思。
2.联系课文内容,把握诸葛亮、周瑜、鲁肃等课文人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学习,提出疑问,共同想办法解决问题。
2.在了解课文故事背景的基础上,了解“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理清文章的线索,练习复述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品读故事,能对故事中的人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拓宽阅读视野。
教学重点:借助课文注释和查阅资料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体会故事中人物的不同性格。
在读书交流活动中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教学准备:《三国演义》的视频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开门见山,名著引入。
1.师: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人物,你一定知道关于他的许多故事。
说一说你知道哪些故事。
(学生应该会说出“空城计”、“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故事。
)2.这些故事都出自我国哪个名著呢?(《三国演义》)师:今天我们学习的《用奇谋孔明借箭》就是节选自我国最早的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3.板书课题。
二、咬文嚼字,初读课文。
1.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师:在预习过程中同学们一定感觉到了,这篇课文和我们原来学习过的课文有很大的不同。
这种文体叫做文言文,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古文。
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可以知道许多精彩的故事。
文言文语言简练典雅,抑扬顿挫,读起来琅琅上口。
希望同学们能在学习上有收获。
2.学生分小组学习。
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理解课文的文言文词句。
方案一:学生能通过自己学习和小组交流理解课文中的文言词语的意思。
在该环节,教师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并指导学生交流。
让学生按照课文内容,用讲故事的方式说一说课文的意思。
方式是选择某个小组讲述故事的某个部分,可以是选一个代表说,其余同学补充;也可以是小组学生一人说一句。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8《孔明借箭》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3y

子,并写下你的体会。
(二)学生交流,相机指导。
小学高段的教学应更多
知天文
的立足于篇章的教学,所以教
句子一(展示课件第六屏)
学设计应从全局着眼,防止支
1.自由读句子。
离破碎。在此教学环节中以孔
3
语文(S)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8 孔明借箭
2.这句话是抓住孔明的什么进行描写? 明的“神机妙算”为文眼,从
点。 5.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对名著《三国演义》的认识加深、扩大。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把握孔明、周瑜
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1
语文(S)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8 孔明借箭
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2.《三国演义》的视频资料。 3.课件。
语文(S)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8 孔明借箭
语文(S)教学设计
教 材:语文(S)五年级下册 课 文:28 孔明借箭 板 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孔明借箭》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 奇谋孔明借箭,献密技黄盖受刑”的前半部分。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斗智故事, 着力赞扬了诸葛亮的超人智慧。
什么意思吗?
4. 用这两个字练习扩词。
(三)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借助字典
等工具书,理解课文的文言文词句。
1. 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同学交流,
帮助理解。
2
语文(S)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8 孔明借箭
2. 小结: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一定感觉到
了,这篇课文和我们原来学习过的课文有很大
三国演义用奇谋孔明借箭读后感

三国演义用奇谋孔明借箭读后感读后感一嗨,朋友们!今天我想跟你们聊聊《三国演义》里“用奇谋孔明借箭”这一段,真的是太精彩啦!诸葛亮那叫一个聪明绝顶!曹军气势汹汹,大家都慌了神,可他却淡定自若,想出了这么奇妙的借箭之计。
这得有多大的胆量和智慧呀!你想想,他就带着那么几条小船,还有一些草把子,就敢往曹操的眼皮子底下跑。
这要是我,估计吓得腿都软了。
可诸葛亮不怕,他算准了天气,算准了曹操的心思,这才敢这么大胆地行动。
再说曹操,他也是够小心谨慎的。
看到有船来,不敢轻易出兵,只敢射箭。
结果呢,白白让诸葛亮得了那么多箭。
他这一谨慎,反倒成全了诸葛亮的妙计。
这场借箭,真的是把双方的心思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诸葛亮的智谋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而曹操的谨慎也让人看到了他作为一方霸主的小心。
读完这一段,我就在想,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难题的时候,是不是也能像诸葛亮一样,冷静思考,想出巧妙的办法来解决呢?我觉得这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地方。
好啦,今天就跟大家聊到这儿,你们要是有什么想法,也快来跟我分享分享!读后感二亲爱的小伙伴们,我刚看完《三国演义》里孔明借箭那一段,心里那叫一个激动,忍不住要跟你们唠唠。
哇塞,孔明先生简直就是智慧的化身!面对周瑜给出的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不但没有退缩,反而巧妙地利用了曹操的多疑和大雾的天气,成功地借到了十万支箭。
你看他在船上悠然自得的样子,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我都能想象到他心里在说:“这点小困难,可难不倒我诸葛亮!”这自信,这气魄,真的太让人着迷了。
而且啊,他对人心的把握简直绝了。
知道曹操不敢轻易出兵,只会用箭来防御。
这一洞察,让他的计划进行得无比顺利。
再想想那些士兵们,一个个紧张又期待的样子,肯定心里都在为孔明先生捏把汗。
可孔明先生呢,稳如泰山,这份淡定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读完这一段,我觉得自己好像也跟着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
同时也明白了,遇到困难不能慌,得像孔明先生一样,冷静分析,说不定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用奇谋孔明借箭主要内容

用奇谋孔明借箭主要内容《用奇谋孔明借箭》是《三国演义》中关于刘备在曹军军围蜀汉时,孔明发明出弓箭借给刘备,破解曹军封锁的英勇史诗。
事的背景是在蜀国建立后,刘备在西川建立政权,刘备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共同开启蜀汉繁荣发展的历程,但他们也遭遇了一次极具威胁的曹操作战。
曹操在关中定垒,建立大本营,以抵抗蜀汉军队。
刘备军队抵达时,曹操的防御线已经非常严密,整个营地都完全被曹操包围在内,以致无法突破,这时诸葛亮想出一个奇谋,他安排了两个护卫,让他们率领百姓把担架夹在厚的缎布中,装成伤兵抬轿的形式,潜入曹操大本营之中。
诸葛亮在被安排的担架里,藏起一把弓箭。
经过一番策略,担架轿到达曹军大本营,军士们搜查了伤兵抬轿,但伤兵和弓箭都在担架里面没有发现。
而这时,诸葛亮的担架把轿被归还给了他,他就把担架轿抬出曹军大本营,向刘备宣告了胜利。
最终,刘备用孔明借箭成功突破了曹军封锁,大获全胜,曹操在此次战斗中大败。
孔明的奇谋果然圆满成功,这次用奇谋借箭使刘备得以脱身,诸葛亮在此次战斗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他也被赞誉为“三国时期最聪明的军事家”。
“用奇谋孔明借箭”的故事由此形成,它从古至今都被人们所传颂,被人们所尊崇。
这里有诸葛亮的谋略,刘备的勇猛,再加上曹操的壮士断腕,一系列英雄主义的情节伴随着激情的战场而流传下来,至今也仍然受到广大民众的尊重和崇拜。
“用奇谋孔明借箭”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发生奇迹,只要具备自信、勇气和谋略,就能得到灵活的选择,克服困难、取得胜利,任何困境都可以被战胜。
正所谓“以巧取胜,谋定而动”,利用各个方面的优势,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智慧。
在实践中,只有有智慧、有勇气、有应变能力,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从而取得成功。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用奇谋孔明借箭》课文复习要点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用奇谋孔明借箭》
课文复习要点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用奇谋孔明借箭》课文复习要点
第二十八课用奇谋孔明借箭
易错音:两胁(xié)生翅遂(suì)命弩(nǔ)
1、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支箭
借箭的过程:准备→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
受箭→驶向南岸
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2、孔明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①诸葛亮精通天文,
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
②利用
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
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
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
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3、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水浒传》: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
《西游记》吴承恩,,明代小说家。
《红楼梦》曹雪芹,清代小说家。
4、书上注释里词语会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
9
2、思考
谁借箭?(原因) 跟谁借? 借多少? 怎样借?(经过) 结果呢?(结果)
我
10
28* 用奇谋孔明借箭
•
周瑜聚众将于帐下,教请孔明议事。孔明欣然而
至。坐定,瑜问孔明曰:“即日将与曹军交战,水路
交兵,当以何兵器为先?”孔明曰:“大江之上,以
弓箭为先。”瑜曰:“先生之言,甚合愚意。但今军
中正缺箭用,敢烦先生监造十万枝箭,以为应敌之具
。此系公事,先生幸勿推却。”孔明曰:“都督见委
,自当效劳。敢问十万枝箭,何时要用?”瑜曰:“
十日之内,可完办否?”孔明曰:“操军即日将至,
若候十日,必误大事。”瑜曰:“先生料几日可完办
?”孔明日:“只消三日,便可拜纳十万枝箭。”瑜
曰:“军中无戏言。”孔明曰:“怎敢戏都督!愿纳
军令状:三日不办,甘当重罚。”
我
11
• 瑜大喜,唤军政司当面取了文书,置酒相 待曰:“待军事毕后,自有酬劳。”孔明 曰:“今日已不及,来日造起。至第三日, 可差五百小军到江边搬箭。”饮了数杯, 辞去。鲁肃曰:“此人莫非诈乎?”瑜曰: “他自送死,非我逼他。今明白对众要了 文书,他便两胁生翅,也飞不去。我只分 付军匠人等,教他故意迟延,凡应用物件, 都不与齐备。如此,必然误了日期。那时 定罪,有何理说?公今可去探他虚实,预习过程中同学们一定感觉到了, 这篇课文和我们原来学习过的课文有很 大的不同。这种文体叫做文言文,也就 是我们平常说的古文。学习文言文可以 了解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可以知道许多 精彩的故事。文言文语言简练典雅,抑 扬顿挫,读起来琅琅上口。希望同学们 能在学习上有收获。
我
8
• 初读文言文,一定要对照注释。第 一遍请同学们对照注释读课文。
我
5
28*
我
6
• 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 《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 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 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 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 战。孙权手下的都督周瑜,智勇双全,可 是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因为 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之 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想借此整治和陷害 诸葛亮。故事因此展开。
早有预谋, 存心诱人上
军中正缺箭用,敢烦先生监造 钩
• 同学们,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名 著吗?
• 《西游记》、《水浒传》
• 《红楼梦》、《三国演义》
我
1
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
影 视 人 物 形 象
我
2
我
3
我
4
•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 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 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 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 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我
16
• 船到岸时,周瑜已差五百军在江边等候 搬箭。孔明教于船上取之,可得十余万枝 ,都搬入中军帐交纳。鲁肃入见周瑜,备 说孔明取箭之事。瑜大惊,慨然叹曰:“ 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后人有诗赞 曰:
• 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
• 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我
17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我
12
• 肃领命来见孔明。孔明曰:“吾曾告子 敬,休对公瑾说,他必要害我。不想子敬 不肯为我隐讳,今日果然又弄出事来。三 日内如何造得十万箭?子敬只得救我!” 肃日:“公自取其祸,我如何救得你?” 孔明日:“望子敬借我二十只船,每船要 军士三十人,船上皆用青布为幔,各束草 千余个,分布两边。吾别有妙用。第三日 包管有十万枝箭。只不可又教公瑾得知, 若彼知之,吾计败矣。”肃允诺,却不解 其意,回报周瑜,果然不提起借船之事, 只言孔明并不用箭竹、翎毛、胶漆等物, 自有道理。瑜大疑曰:“且看他三日后如 何回覆我!”
我
14
•
当夜五更时候,船已近曹操水寨。孔明教把船头西尾
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鲁肃惊曰:“倘曹兵齐
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
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
却说曹寨中,听得擂鼓呐喊,毛玠、于禁二人慌忙飞
报曹操。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
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又差人往旱寨
我
13
• 却说鲁肃私自拨轻快船二十只,各船 三十余人,并布幔束草等物,尽皆齐备, 候孔明调用。第一日却不见孔明动静,第 二日亦只不动。至第三日四更时分,孔明 密请鲁肃到船中。肃问曰:“公召我来何 意?”孔明曰:“特请子敬同往取箭。” 肃曰:“何处去取?”孔明曰:“子敬休 问,前去便见。”遂命将二十只船,用长 索相连,径望北岸进发。是夜大雾漫天, 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孔明 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
课文讲的是诸葛亮计 谋向曹军借箭的事。
我
18
诸葛亮为什么要去借箭?
周瑜为什么要陷害诸葛 亮?
再读文,边读边思考,理解内容
我
19
• 周瑜聚众将于帐下,教请
孔明议事。孔明欣然而至。
• 主要人物出场,以冠冕 堂皇的理由召集
坐定,瑜问孔明曰:“即日将
与曹军交战,水路交兵,当以
何兵器为先?”孔明曰:“大 江之上,以弓箭为先。”瑜曰: “先生之言,甚合愚意。但今
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 。
我
15
• 却说孔明回船谓鲁肃曰:“每船上箭约 五六千矣。不费江东半分之力,已得十万 余箭。明日即将来射曹军,却不甚便?”肃 曰:“先生真神人也!何以知今日如此大 雾?”孔明曰:“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 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公瑾教我十 日完办,工匠料物,都不应手,明白要杀我 。我命系于天,公瑾焉能害我哉!”鲁肃 拜服。
内唤张辽、徐晃各带弓弩军三千,火速到江边助射。比及
号令到来,毛玠、于禁怕南军抢入水寨,已差弓弩手在寨
前放箭;少顷,旱寨内弓弩手亦到,约一万余人,尽皆向 江中放箭,箭如雨发。孔明教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 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 回。二十只船两边束草上,排满箭枝。孔明令各船上军士 齐声叫曰:“谢丞相箭!”比及曹军寨内报知曹操时,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