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爱人》教学实录高品质版
《仁者爱人》学习教案高品质版

《仁者爱人》教课设计作者:奉化高级中学王波平教课目的:经过多方式朗读来理解“仁”的丰富内涵,2,商讨研究“ 5——11”则详细内容,从语气语调来商讨人物的性格进而理解“仁”的含义研究“仁者爱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并踊跃累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第一教时一:导入从“仁”字导入新课:“仁”字在论语中出现频次极高。
展现ppt1仁字在《论语》中共出现109次,有58章波及,儒学甚至被称为仁学。
展现ppt2《论语》中对于“仁”的论述有好多,比方: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人由已,而由人乎哉?”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克己复礼》学生齐读ppt2。
孔子事事讲“仁”,到处讲“仁”,为政讲“德政”,做人讲“仁人”,他以其言行向人们明示:仁爱怜悯是人间正道,做人的基来源则就是:仁者爱人。
展现 ppt3过渡:好!今日我们就一同走进《论语》来领悟孔子是如何“仁者爱人”的,大家把书翻到页,总合十一则,今日我们来商讨一个问题就是:展现ppt4“仁者”如何实现“爱人”?(研习 5—11则)二:研习第五——十一则(一)、请学生自由朗诵 5——11则,把重要字词画出来(二)、研习第五则搭建齐读第五则(一读)。
这则内容是各言其志。
2.请大家比较讲解疏导文意,自由朗诵三人的理想,展现ppt5。
(二读)思虑:认真推测这三人的语气,这三人的“理想”应当怎么读?为何这样读?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诵,而后剖析,在朗诵剖析中商讨三个人不一样的个性。
并插入要点字词的理解。
(三读)孔子的理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为何用这三个动词?能交换么?为何?不一样年龄不一样的需要,反应了孔子从心里深处真实关怀人。
思虑:比较这三位仁者各从什么角度来表现“爱人”的?学生思虑,ppt6展现参照答案。
子路:(豪迈)侠义之气,义胆忠肠,乐以助人,物质上共享来表现“爱人”之心。
(完整版)仁者爱人教案(用)

《仁者爱人》教学目标:1、理解“仁”的丰富内涵及其对于生命的尊重。
2、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归纳宾语前置的类型。
3、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的区别4、明确现代社会中继承仁爱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1、掌握“病、伐、趋、微、其、经”在文中的意义,并重点掌握“立、达、盍、诸”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明确“忠恕”的内涵。
3、背诵重点章节。
4、正确理解孔子“仁"的含义。
5、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教学难点:1、归纳宾语前置的类型。
2、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论语》中关于“仁"的阐述有很多,《论语》共21,469个字,其中“仁”字出现 109次,这也就是说,《论语》中,平均十几个字中就出现一个“仁”。
回顾学过的部分,有关“仁"的阐述比如: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人由已,而由人乎哉?"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
2章P9)今天,我们来学习《仁者爱人》以进一步探究“仁”的内涵,深入了解儒家的仁爱观。
二.释题题目“仁者爱人”也是出自于《论语》里的一章: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孔子是大教育家,因材施教,樊迟是孔子的一个不怎么聪明的学生,因此孔子用最浅显的语言跟他讲道理,只教他“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
那么仁者具体该如何去“爱人”呢?我们学习课文的章节来探讨.三、朗读1—4章.1、你的声音原来可以这样美:学生大声自由朗读1—4章。
2、我们的声音原来可以这样美:齐声朗读一遍。
四、研习文本(一)“仁"的具体内涵有哪些?仁之本:孝悌(修身要务,德育为先,智育为后)(研读1.6)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
仁者爱人教案(用)

仁者爱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仁者爱人”的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3. 引导学生将“仁者爱人”的理念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二、教学重点1. “仁者爱人”的概念和意义。
2. 如何培养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仁者爱人”的深层含义。
2. 将“仁者爱人”的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仁者爱人”的概念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实例。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将“仁者爱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内容1. 第一部分:讲解“仁者爱人”的概念和意义。
1.1 介绍“仁者”的定义和特点。
1.2 阐述“爱人”的含义和重要性。
1.3 分析“仁者爱人”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 第二部分: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2.1 讲述关爱他人的方法和技巧。
2.2 分享乐于助人的实例,引导学生学习借鉴。
2.3 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落实“仁者爱人”的理念。
3. 第三部分:将“仁者爱人”的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1 分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3.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仁者爱人”的态度和方法解决问题。
3.3 举例说明如何在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场合践行“仁者爱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仁者爱人”的寓言故事,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仁者爱人”的概念和意义。
3.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真实故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正能量。
4. 小组讨论:分组让学生就如何将“仁者爱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展开讨论,并提出具体建议。
5. 总结提升: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强调“仁者爱人”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中的重要性。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对“仁者爱人”理念的理解和认同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等方面。
论语《仁者爱人》优秀教学案例

1.情境教学法的巧妙运用
本教学案例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仁爱精神的重要性。这种情境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加直观地理解仁者爱人的内涵,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问题导向激发学生思考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贯穿整个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思考。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仁爱思想,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融入生活实践,提高道德素养
本案例强调将仁爱精神融入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提高道德素养。通过案例分析、实际操作等教学手段,使学生认识到仁爱精神在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主动践行仁者爱人。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特定问题进行讨论。例如,让每组分析一个与仁爱相关的案例,讨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仁爱精神,并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悟。此外,小组之间可以进行互动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四)反思与评价
教学过程中的反思与评价是促进学生自我提升的重要环节。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进行以下反思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有道德、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仁爱精神的重要性。例如,通过讲述发生在校园里的关爱故事,让学生思考如何将仁爱融入日常生活。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与仁爱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加直观地理解仁者爱人的内涵。
仁者爱人教案(用)

仁者爱人教案(用)第一章:仁者爱人的概念1.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仁者爱人的概念,例如:“你们认为什么是仁者?什么是爱人?仁者如何爱人?”1.2 讲解:解释仁者爱人的含义,强调仁者是指有仁爱之心的人,爱人是指关心和爱护他人。
引用《论语》中的相关经典语句,如:“仁者爱人”(《论语·颜渊》)来支持解释。
1.3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仁者爱人的理解和观点,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参与讨论。
1.4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历史上的仁者爱人的案例,如孔子、孟子等,让学生分析他们的行为如何体现仁者爱人的精神。
第二章:仁者爱人的实践2.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仁者爱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例如:“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展现仁者爱人的精神?”2.2 讲解:解释仁者爱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方法,如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宽容他人等。
引用一些经典故事或寓言来说明仁者爱人的实践意义。
2.3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仁者爱人的经验和感受,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参与讨论。
2.4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制定一个关于如何在校园或社区中实践仁者爱人的计划,如组织公益活动、帮助弱势群体等。
第三章:仁者爱人的价值观3.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仁者爱人的价值观,例如:“你们认为仁者爱人的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重要吗?为什么?”3.2 讲解:解释仁者爱人的价值观在个人和社会中的重要性,如促进和谐社会、提高人际关系的质量等。
引用一些现代社会的例子来说明仁者爱人的价值观的实践意义。
3.3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仁者爱人价值观的理解和看法,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参与讨论。
3.4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在不同场景下展现仁者爱人的价值观的情景,如在家庭、学校、社区等环境中。
第四章:仁者爱人的挑战4.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在实践仁者爱人时可能遇到的挑战,例如:“你们认为在实践仁者爱人时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4.2 讲解:分析在实践仁者爱人时可能遇到的挑战,如自我利益的冲突、他人的不理解等。
《仁者爱人》优秀教案

•课程介绍与目标•文本解读与赏析•仁爱思想内涵探讨•跨文化对比:东西方仁爱观念异同目•当代社会中践行仁爱精神途径和方法•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录《仁者爱人》背景及意义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阐述儒家思想中“仁”的核心地位,以及“仁者爱人”作为儒家道德观的重要体现。
历史背景分析《仁者爱人》产生的历史背景,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思想纷争。
文化价值探讨《仁者爱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建设的深远影响,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仁者爱人》的思想精髓,并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仁者爱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思想,理解儒家仁爱观的内涵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促进个人品德的全面提升。
教学目标与要求课程安排与时间课程安排时间安排原文朗读及注释原文朗读注释教师对难懂的字词及句子进行注释,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仁爱思想礼制观念中庸之道030201主题思想阐释艺术手法欣赏写作风格语言特色分析本文的写作风格,如以记言为主、言简意赅等,体会作者如何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
结构布局仁爱观念起源与发展01020304儒家仁爱思想核心内容仁者爱人忠恕之道孝悌之义中庸之道现代社会中仁爱观念应用构建和谐社会01培育良好品德02推动社会公益事业03东西方文化中仁爱观念比较东方仁爱观念西方仁爱观念不同文化背景下仁爱实践案例分析东方仁爱实践西方仁爱实践全球化视野下仁爱观念传播与影响全球化对仁爱观念的影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东西方文化交融,仁爱观念在跨文化交流中得以传播和丰富。
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全球性问题,如环境保护、国际援助等,体现出全球化的仁爱精神。
仁爱观念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实践在全球范围内,人们通过国际组织、民间团体和跨国企业等多种渠道践行仁爱。
例如,参与国际救援行动、推动全球教育公平、关注气候变化等,以实际行动践行仁爱精神。
仁者爱人教案(用)

仁者爱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仁者爱人”的含义,知道仁者爱人的表现。
(2)能够用自己的话解释“仁者爱人”的意义。
(3)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态度。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仁者爱人”的含义:(1)仁者:具有仁爱之心的人。
(2)爱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2.“仁者爱人”的表现:(1)关心他人的需求,乐于助人。
(2)尊重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
(3)关爱身边的人,传递正能量。
3.如何成为一个“仁者”:(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他人需求。
(2)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尊重他人。
(3)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
(4)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爱弱势群体。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关于“仁者爱人”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
(2)学生分享自己对“仁者爱人”的理解。
2.讲解新课:(1)教师详细讲解“仁者爱人”的含义和表现。
(2)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仁者爱人”的表现。
3.小组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成为一个‘仁者’?”(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4.角色扮演:(1)教师设计一个关于“仁者爱人”的场景。
(2)学生分角色扮演,解决问题。
5.实践活动:(1)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关爱弱势群体。
(2)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分享自己的感悟。
6.总结提升:(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四、课后作业1.思考题:(1)如何将“仁者爱人”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2)你认为“仁者爱人”在现代社会中有何意义?2.实践活动:(1)参加一次社会公益活动,关爱弱势群体。
《仁者爱人》教案: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仁者爱人》教案: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社交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展现的能力,也是现代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能力。
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不仅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也有助于他们在未来职场和生活中的成功。
本文根据《仁者爱人》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结合学科要求和教育实践,探讨一下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一、故事情节《仁者爱人》是一部以耕读传家为主题的历史剧,描述了清朝末年,一名富家子弟厌倦家族的贪婪和横征暴敛的行为,潜心研究医学和农学,并费尽心思为民族繁荣和人民幸福献身的故事。
在故事中,主人公顾大爷、周九良、阮佩仪等人的形象展现了他们的仁爱和慧智,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交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系列积极向上的特质和行为,为人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也给我们教育孩子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二、学科要求根据现行学科要求,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自我和觉察感受:孩子应该了解自己是谁,有哪些需要和欲望,以及什么会让自己感到高兴或不高兴。
2.理解和表达情感:孩子应该学会有效地表达情感,包括分享和理解别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感,以及采取适当的行动。
3.发展人际关系技巧:孩子应该学会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发掘共同点,处理冲突,表达感谢和欣赏,以及提供支持和帮助等。
4.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应该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制定目标,识别障碍,制定计划,执行计划,评价结果,以及调整行动等。
5.发展决策能力:孩子应该学会做出良好的决策,包括质疑有关信息,考虑不同的选择,衡量风险和利益,以及表达和支持自己的意见等。
三、教学实践针对以上学科要求,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展开:1.观察和引导孩子的感受和情绪:孩子需要学习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和与他人的情感交流。
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以及尊重和理解别人的情感和动机。
在《仁者爱人》中,顾大爷的形象展现了一个仁爱、深谋远虑、善于控制自己情感的榜样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者爱人》教学实录
教师:上虞丰惠中学刘建松
班级:高二(4)班(理科)
设计思路,正如夫子所言,观其言而察其行,夫言者,所以抒其匈而发其情者也,能行之士,必能言之,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
先从孔子关于仁的细节行动入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对文言文的本能的排斥,可以让学生先直观的感受仁,意识到仁是很生活化,很普通化。
很温度化。
而后深入研读仁的有关理论,易于整体把握。
师:在黑板上出示大大的仁字(无非是想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便捷无华的单刀直入)师:我们先来技术难度较低的,(停顿)给“仁“组词,多多益善。
(学生的答案,仁慈、仁爱、仁者,核仁、仁义,为富不仁。
)
师:何谓仁,从字面来看,就是两个人。
说通了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人与物的关系,就像同学们刚才的组词,两者的关系就是要爱,要慈,要讲义,仁字为何要在人旁加个二字,为什么不加一呢?(停顿)一说明一个人只要做好自己、管好自己就行了。
加二就是两个人,除了要管好自己以外,还要管好另外一个人。
那就产生了相互关系,发生了怎样相处、怎样相助、怎样相爱的问题。
仁就是用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关系变得和谐的方法。
你自己处好了,对人也好了,就是仁者了。
就是一句广告词,大家好生:才是真的好。
师:关于仁,老师想起了一位名人和蚂蚁的故事,有这样一位名人,交待后事时,他嘱咐:“当我呼吸停止时,要待热度散尽,再送去火化,身上就穿这破旧的短衣,因为我福气不够。
身体停龛时,要用四只小碗填龛四脚,再盛满水,以免蚂蚁爬上来,这样也可在焚化时免得损伤蚂蚁”。
这位名人叫李叔同,知道这个人吗?
生:不知道
师:就是唱长亭外,古道边。
生:荒草碧连天
师:后来出家了,当了和尚,世间就少了李叔同,佛门中多了个弘一法师。
师:同学们听后有什么想法(停顿)这便是“弘一法师与蚂蚁”的故事。
当然,和尚一生慈悲为怀,临终之际想到的是蚂蚁,勿让它们无端成为“冤死生灵”。
这便是佛心、神性吗?我想说,这是人性。
或以孔子所说的“仁”来表述,或以西方的“人道主义”来表述,这片仁慈,不愿伤害无辜的赤子之心,于今何其值得珍视!
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被于丹教授称为既有风度,又有温度的孔子,当然,孔子是我们教师的开山鼻祖,我们先走进孔子的课堂,感受有风度的老先生。
(学生朗读第五则,孔子和学生在一起的时候,是很喜欢问学生的理想,或者要报考什么专业,每时每刻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是天生的教师大师。
)
师:这里出现了孔子的两位很喜欢的学生?
生:颜回和子路
师:就是颜渊和季路,我们可以认为他们是当时的文科生和理科生的代表,说说谁是文科?谁是理科?
生:子路是理科,颜渊是文科。
师:我们一般认为理科是技术性人才,而文科是管理性人才。
我们看看两千年前他们的志愿,我们想象当时两位学生回答的表情。
当然孔子的问题是
生:盍各言尔志?
师:盍是
生:为何不的意思。
生:子路的回答很直接,很坦率,很冲,不假思索。
生:愿意拿出自己的衣服车马与朋友共享,即使用破了也不在意
师:哪个词语表示用破
生:敝
师:确切说是使动用法,使。
破。
师:品论一下,子路怎么样?
生:讲义气,够哥们。
生:义胆忠肠,喜善好施,对朋友看重,
师:在古代,车马不普通的东西,他是贵族官员才有资格享用的,裘不是一般衣服,是名牌的奢侈品,也不是一般老百姓能用的起,可见子路
生:对物质很轻视,很有爱心,注重友谊。
生:很大方,有行动。
师:看来子路很高调,捐钱物是赤裸裸的,就是所谓的裸捐,这里我不得不想起有争议的陈光标裸捐引发的争论,这些同学们知道吧。
被人称为暴力慈善陈光标表态“人在做,天在看”,称会将慈善进行到底。
对于陈关标,等会儿,我们在后文中还有涉及到。
师:颜渊怎么回答?
生:愿无伐善,无施劳
师:文科生就低调多了,伐是
生:夸耀的意思。
师:谁在夸耀?
生:子路
师:当然,如果不夸耀就不是子路了,这就是人物的个性,当然和涵养有关,我们也要容忍。
颜渊是典型的做好事不留名,两千前的活雷锋。
师:至于他们是好人吗,大家一定回答
生:是
师:要做仁,首先要做个好人,善人,所谓积善成德。
孔子作为他们人生导师,对心中的好人究竟是怎样的?这就是有名的十二字,(集体朗读,背诵)
师:相当精辟,孔子毕竟是孔子,境界就是高,高在哪里?
生:对年纪的大和小的都很关心,子路只关心朋友。
师:你理解得很仔细。
生:孔子很全面。
老者,少者代表年龄上的大众,朋友则代表人际关系上的大众,这三者就是社会上的所有人,
师:所以圣人以仁道来关怀信任他们,不正是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对人的体贴、关爱、和同情之心吗!朱熹引用程颐的话这样评介:“夫子安仁,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这是三人不同点。
共同点则是均无私吝之心,只是程度高下不同而已。
师:就是所谓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生: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师:根据这则活泼的课堂,我们初步接触了仁,这种仁情怀在以下哪些细节中体现出来?(确定6、7、8、9、10章节)
师:朗读第六节。
可能当时的消防设施比较简陋,发生了火灾,
在哪里发生火灾?
生:马棚,
师:谁的马棚
生:孔子家的马棚。
师:老师刚才讲过,马是地位财富的象征,是当时官员们上班的交通工具。
孔子怎么表现出仁?
生:马厩失火,如果马烧死或烧伤,孔子势必只能徒行,而在马厩失火的情况下,孔子只关心的是人,不理会贵重的马。
师:这里的人是
生:就是马夫。
佣人,奴仆。
师:就这么一个细节,一个人的修养如何,体现在遇到突然事件之后不假思索的言行,在现实中很有教育意义。
我们看到新闻,前几个月,李双江儿子开宝马打人高喊谁敢报警”的消息在网上引起强烈反响。
纠纷本无特别,但是因为李双江与宝马的身份,因此有了更高的关注度。
同学们怎么看。
(学生发表不同观点,其中不乏偏激的)
师:仁慈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已经流失,残忍暴力统治了他的头脑,由于仁善的缺少,社会空气日益干燥,一点就爆,特别是不少底层人的内心,涌动着难以遏制的愤和怨,他们痛恨不公平、不平等,最痛恨特权,最痛恨欺凌,如果某些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继续耀武扬威,只会加剧社会对立,破坏和谐,玩火自焚。
我们要相信仁者寿,多行不义必自毙。
仁还有许多细节。
(学生自由评论,第7则,第8则一笔带过,从礼的角度来考虑,人而不仁,如礼何)
师:有一节大家读的时候会觉得很另类,孔子有些婆婆妈妈,唠唠叨叨,我们课后有个练习,有人评论孔子对待盲人乐师的叙述“说得极平实极浅易”,“活画出一个相师仪节来了”(牛运震《论语随笔》)。
说说这一章是运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动可感的。
如果这一章换成“孔子对盲人充满同情心,走路时提醒他注意脚下,坐后向他逐一介绍在座的人”之类说法,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师:先解释字面意思。
生:这是孔子和盲人乐师交谈的写照。
师:好多的乐师是眼睛瞎的,但耳朵特别灵敏,这也可能是上帝的特意的眷顾吧。
孔子怎样对这位音乐师,我们现在作为残奥会的优秀的志愿者,我们不妨模仿一下,(学生上台模拟,尽量要严肃、到位。
)
师:可能连子张都觉得有些过分了,有疑问
生:与师言之道与?
师:孔子的回答非常干脆。
生:然,固相师之道也。
师:固、相是什么意思
生:本来、帮助。
师:这种朴素的客观叙述,突出孔子尊重、体谅、关心人、特别是关爱弱者的“仁爱”精神。
就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用原汁原味、不加评论而用朴实的行动将孔子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呈现在我们面前。
这就是圣人“仁”的情怀的最原始的阐述。
师:《孔子家语》中记载孔子家的看家狗死了,用车篷包裹起来埋葬,可以看出对每个生灵的关爱。
第10则也体现了这一点。
(背诵)
师:这节讲的是孔子的业余爱好。
生:钓鱼和射鸟。
师:关于这一点,有位叫钱穆的学者就对此批评说“一鱼之与多鱼,飞鸟之与宿鸟,若所不忍,又何辨焉”。
同学们怎么看?
生:孔子是一位环保学者了,对资源取之有度。
不赶尽杀绝。
生:难道用一个鱼钩的鱼杆钓鱼和箭射空中飞鸟就不算杀生了吗?
生:因为在孔子看来,“纲”似乎比“钓”要残忍得多,射杀在巢中的鸟也不符合人道主义,所以孔圣人不忍为之。
那是因为孔子的“仁心”呀!
师: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不是假仁假义的不忍心,而是在于克制自己的欲望。
一钓可供饭需,就无须用纲捕大量的鱼。
而巢中的鸟,多为乳鸟。
渔猎时,不能斩尽杀绝,不能“竭泽而渔,焚林而猎”。
克制人对自然无穷无尽的欲望,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也是孔子“仁”的思想的体现吧。
师:这些充盈着仁字的小篇章,让我们觉得孔子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他是一位浑身散发着的温度能感动生灵的老人。
作业背诵第5则,预习前四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