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十论阅读报告
《人生十论》读后感精选五篇

《人生十论》读后感精选五篇【第一篇】一、“生活”是人生的第一步骤人的生活如衣食住行,它的意义和价值是来维持和保养我们人的生命存在的。
我认为每个人都向往富裕的生活,在满足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需求后,还想不间断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买车购房等,但是大鱼大肉和粗茶淡饭、高楼大厦和陋巷平房,双方的意义和价值是相同的,都只限于生命的维持上,其实大可不必过分追求物质生活,只要快乐就好,以免徒增烦恼,如攀比他人造成心里不平衡,拼命劳作累心伤身,为了物质享受而贪污犯罪等。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专为吃饭,专为穿衣,专为住房子,专为行路的。
我们应除了衣食住行以外,另有我们的人生行为,兼及事业,此始是人生之主体所在。
二、行为和事业是人生的第二步骤钱先生对行为和事业的解读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不是一职业,修身是个人的,也是平等的、自由的、独立的。
修身是第一步,第二步是齐家,只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好合,这样才是人生中有意义的生活。
这需要我们有意义的行为来达成,才能齐家。
修身齐家之外还有治国平天下,要治国一定要从修身齐家起。
修身齐家是我们的行为,治国平天下可算是我们的事业。
中国人从古到今都讲修身,修身是基础,只有先修身,后齐家、才有机会达到治国、平天下。
修身即道德修养,亦是做人,可是如何修身呢,我想还是个人慢慢感悟,渐渐修养吧。
我们为什么要修身?为什么要齐家?这就讲到了人生第三个步骤,即人生的归宿。
三、归宿是人生的第三步骤我们如果能圆满我的天性,完成我的天性,自会得到安乐两字做我们人生最后的归宿。
只要我们的行为合乎我们的天性,尽可不问境遇,自得安乐。
中国人常言德性,德就是性,性就是德,古人谓之性命,我们人生最后的归宿就要归宿在此德性上面,如能做到天人合一,即为圣人。
钱先生利用古人的观念为我们解读了人生三步骤,即一为“生活”(物质文明)、二为“行为和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为“归宿”(德性性命)。
钱先生说:“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像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
钱穆人生十论读后感

钱穆人生十论读后感
读完钱穆先生的《人生十论》,心生感慨。
这本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首先,钱穆先生对人生观的阐述令我印象深刻。
他认为人生的价值不仅在于物质的追求,更在于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
人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品德素质,追求内心的安宁和真正的幸福。
这使我深思,我在生活中是否过于追求功利和物质上的满足,是否忽视了内心世界的建设。
其次,书中关于人际关系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
钱穆先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真正尊重他人,才能与人和谐相处。
在当今社会,人际关系常常因为争斗和利益冲突而紧张,我们应该学习钱穆先生的观点,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最后,书中关于追求真理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考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钱穆先生认为人应该不断地追求真理,践行自己的理想,并力求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应该学会勇于承担责任,积极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而言之,钱穆先生的《人生十论》是一本富有哲理和智慧的书籍。
通过阅读他的观点和思考,我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对自己的生活和行为有了新的启示。
我会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追求真理,与人和谐相处,为社会的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读《人生十论》

读《人生十论》报告时间:2012年12月1日报告人:肖霄关于作者:钱穆九岁入私塾,1912年辍学后自学,任教于中小学。
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
钱穆居北平八年,先后授课于北京、清华、等名校,与学术界友人时相切磋。
抗战军兴,辗转任教于西南联大、武汉大学、华西大学、齐鲁大学、四川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
撰写《国史大纲》,采取绵延的观点了解历史之流,坚持国人必对国史具有温情和敬意。
1949年4月,为避赤祸,迁居香港,不久在香港的亚洲文商学院出任院长。
1950年钱穆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使流亡学生得以弦歌不辍,而办学有成,亦获香港政府尊崇,于1955年赠予香港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1956年,他与胡美琦在香港结婚。
1960年应邀讲学于美国耶鲁大学,又获颁赠人文学名誉博士学位。
1965年正式卸任新亚书院校长,应聘马来亚大学任教。
钱一生以教育为业,五代弟子,冠盖云集,余英时、严耕望等人皆出门下。
1967年10月,钱穆应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之邀,以归国学人身份自港返台。
1969年,应张其昀之邀任中国文化学院(中国文化大学)史学教授。
1968年膺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晚年专致于讲学与著述,虽目力日弱仍随时提出新观点,赖夫人诵读整理出版,谦称为《晚学盲言》。
1990年,发生素书楼事件,钱穆搬离素书楼。
同年8月30日于杭州南路寓所过逝关于本书:本书篇章分别作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是先生讨论人生问题的随笔和讲演词。
全书共分三辑,一为“人生十论”;一为“人生三步聚”;一为“中国人生哲学”。
先生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征诸当今潮流风气,语句随和,娓娓道来,全然是中国学问切己体察、虚心涵泳的味道,所以本书不仅是为学者所作,更多的是为青年、为每一个对生活寄予期望的普通人所作。
读书体会:1. 对国学的补课曾经,我们的文明一度失落。
于是,我们犹如砌墙的砖头,后来而欲居上。
打倒“孔家店”的那一课是一个鲜明的旗帜:我们要与过去决绝。
爱默生人生十论读后感

爱默生人生十论读后感一、关于自信与独立。
爱默生特别强调个人的自信和独立,这一点让我感触很深。
他就像是在对着那些总是畏畏缩缩、看着别人眼色行事的人喊:“抬起你的头,你自己就是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在这个社会上,我们很容易就被别人的看法牵着走。
比如说,现在流行某种穿搭风格,好多人就一股脑地跟着穿,也不管适不适合自己。
爱默生肯定会不屑地说:“你自己独特的审美呢?干嘛要跟着别人的潮流跑。
”我觉得自己有时候也是这样,在做决定的时候,总是担心别人会不会觉得我傻。
读了他的书后,我就想,我得学着像他说的那样,相信自己内心的声音,做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别人思想的复制品。
二、自然的启示。
他谈到自然对人的影响,这部分真的很美妙。
他把大自然描写得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里面装满了智慧和力量。
想想看,当我们走进一片森林,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鸟儿在唱歌,小溪在潺潺流淌。
爱默生告诉我们,这时候大自然就在和我们对话呢。
可我们平时总是匆匆忙忙,忽略了这些美好的暗示。
就像我,住在城市里,每天面对的是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都快忘记了大自然的那种宁静和力量。
读了这部分,我就想多去外面走走,去听听大自然到底想告诉我什么秘密,说不定还能从一朵小花那里得到生活的灵感呢。
三、精神的成长。
爱默生在书中对精神成长的论述,有点像一个心灵导师在给我们指引方向。
他说精神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这就好比我们种一棵小树苗,得天天浇水施肥,还得给它除虫,精神成长也是这样,要不断地学习、思考、反思。
我有时候就想走捷径,想要一下子变得很有智慧、很成熟。
读了他的话,我就知道自己太天真了。
而且他还提到要接受不同的思想,就像一个美食家要品尝各种不同的美食一样,我们也要让各种思想在自己的脑袋里碰撞,这样才能让自己的精神更加丰富。
四、友谊与社交。
说到友谊,爱默生的观点很独特。
他认为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两个独立灵魂的相互欣赏之上的。
现在很多所谓的“朋友”,可能就是一起吃喝玩乐的伙伴。
人生十论读后感

人生十论读后感《人生十论》是中国古代文学家吕洞宾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该书通过十篇文章,探讨了人生的种种境遇和哲学思考。
在阅读完这部著作后,我深受启发,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了新的收获。
首先,书中的第一篇《性命之谜》探讨了人生的起源和生命的意义。
作者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物质的追求,而是在于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第二篇《性情之理》则着重探讨了人的情感和性格。
作者认为,人的情感和性格是由天生的性情和后天的环境所决定的。
这让我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情感,而要做的就是要学会接纳和理解他人的差异。
第三篇《生死之谜》则深入探讨了生死的真相。
作者认为,生死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人应该接受生死的存在,不要过分畏惧或者执着于生死。
这让我明白了生死是不可逃避的命运,而要做的就是珍惜眼前的生活,不要为未来的死亡而焦虑。
第四篇《忧乐之理》则探讨了人生的忧乐之源。
作者认为,忧乐的源头在于人的内心,而非外在的物质条件。
这让我明白了忧乐是自己内心的体验,而要做的就是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从内心寻找快乐。
第五篇《得失之理》则探讨了人生中的得失。
作者认为,得失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这让我明白了人生中的得失并不是最终的结果,而要做的就是要学会从得失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不要为得失而沮丧或得意忘形。
第六篇《贫富之理》则探讨了贫富对人生的影响。
作者认为,贫富并非决定一个人幸福与否的关键因素,而是一个人内心的态度和修养。
这让我明白了贫富并非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而要做的就是要学会珍惜眼前的生活,不要过分追求物质的财富。
第七篇《荣辱之理》则探讨了人生中的荣辱。
作者认为,荣辱是外在世界的评价,而并非一个人真正的价值。
这让我明白了荣辱并不是决定一个人的尊严和价值,而要做的就是要学会坦然面对外界的评价,不要过分在意他人的眼光。
第八篇《善恶之理》则探讨了人生中的善恶。
《人生十论》读后感

《人生十论》读后感《人生十论》是一本富有启示和思考的好书。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体会到人生的真谛和价值,也悟出了一些人生的道理。
首先,这本书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作者在书中提到,人生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活着,更重要的是发现和创造新的事物。
生活中应该有追寻的目标和奋斗的动力,只有这样才能活得充实和有意义。
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取决于我们对于自己的追求和努力。
其次,这本书还强调了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人生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但是只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就一定能够走得更远。
作者在书中提到,乐观的人生态度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意识到,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境,都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
此外,《人生十论》还告诉我们,人生的快乐不是源自物质享受,而是来自内心的满足。
作者强调了物质追求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只有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满足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
这让我深思人生的真正价值是什么,是追求物质的财富还是追求内心的满足。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内心的满足和平静才是真正的快乐所在。
另外,这本书还让我深入思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作者在书中指出,人际关系的质量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往往是情感的交流和沟通的体现。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学会与别人相处,并运用正确的沟通方式来维系人际关系。
此外,《人生十论》还让我深入思考了时间的价值。
作者在书中指出,时间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时间的流逝是不可逆转的,我们不能浪费时间,应该利用好每一分钟,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总之,读完《人生十论》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和触动。
通过这本书,我认识到人生的真谛和价值,也悟出了一些人生的道理。
这本书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人生的快乐源于内心的满足,人际关系的质量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时间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爱默生人生十论读后感

爱默生人生十论读后感他谈自立,这可太戳我了。
在这个世界上,大家都在互相比较,今天看这个人买了大房子,明天瞧那个人升了大官。
可爱默生告诉我们,要自立,就像一颗独立生长的树,不要总是依靠别人的眼光和评价活着。
我就想到自己有时候做事情,总是担心别人会不会觉得我傻,读了他的话才明白,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才是最该被重视的。
就好比我喜欢画画,可之前因为有人说我画得不像专业的就想放弃,现在我就想,哼,我画我的,关你什么事,这是我的表达,我的自立之道。
还有他关于精神世界的论述。
我们每天忙忙碌碌,在物质的世界里打转,追求着金钱、名誉、地位。
爱默生却提醒我们,精神世界才是真正丰富且永恒的宝藏。
我突然意识到,有时候我虽然买了好多新衣服,吃了好多美食,但内心还是感觉空荡荡的。
反而是当我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或者去看一次画展的时候,那种内心的满足感是无法言喻的。
这就像是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了一片宁静的小天地,只属于自己的精神花园。
在谈友谊的时候,他又很深刻。
他说真正的友谊不是那种整天腻在一起吃喝玩乐的关系,而是灵魂上的共鸣。
这让我重新审视我身边的朋友。
有些朋友可能只是酒肉朋友,大家在一起的时候嘻嘻哈哈,但是真遇到事儿了,就不见踪影。
而有那么一两个朋友,我们可能不常见面,但是每次聊天都能直击心灵,互相理解和鼓励。
这才是爱默生说的那种珍贵的友谊啊。
爱默生在书中也提到了命运。
他说命运虽然看似不可捉摸,但我们其实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态度去影响它。
这就像玩游戏,虽然有游戏规则,但是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技巧和智慧去闯关。
以前我总是抱怨自己运气不好,比如找工作的时候总是碰壁。
但现在我觉得,也许是我还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没有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我应该像爱默生说的那样,积极面对命运,而不是一味地抱怨。
他讲的每一个观点都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脑海里那些之前被锁住的小房间。
有时候我读着读着会忍不住点头,就像在跟他说:“对对对,你可太懂了!”有时候又会陷入沉思,觉得自己之前的生活好像有些浑浑噩噩,没有按照这些智慧的指引前行。
钱穆人生十论读后感

钱穆人生十论读后感
《钱穆人生十论》是中国现代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钱穆的一部重要著作。
这本书主要是作者对人生道理的思考和总结,以十个论点为主线,深刻阐述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观。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钱穆在书中提到了“人生的价值在于实现自己的人格”的观点。
他认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物质的富有和地位的高低,而在于实现自己的人格,追求内心的完善和提高。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完善,而不是追逐外在的名利和物质。
其次,钱穆还提到了“人生的真谛在于忍耐与忠诚”的观点。
他认为,人生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而真正的人生智慧在于忍耐和忠诚。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而重要的是如何坚持忍耐和忠诚,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另外,钱穆还提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在于爱与善”的观点。
他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在于爱与善,而不在于权力和利益。
这一
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爱与善是人类最宝贵的品质,只有通过爱
与善,才能实现人生的最高境界。
总的来说,钱穆在《人生十论》中深刻地阐述了人生的真谛和
价值观,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阅读这本书,
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完善,而真正
的人生智慧在于忍耐和忠诚,而人生的最高境界在于爱与善。
这些
观点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实践,我一定能够实现人生的真谛和价
值观,过上有意义和幸福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十论》读书报告根据我的了解,钱穆先生是一位儒学者,他除了治学之外,还一直在不停的探索如何将儒家的理念与现实的大变化相互结合,从而找到一条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光明大道。
《人生十论》是钱穆先生经历了祖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后对自己的人生的思考与总结。
整本书前几章先讲什么是人生的追求与理想,后面再讲怎么实现人生的追求与理想,最后总结了作为一位儒学者,最终的归宿是道与命的天人合一。
在第一章人生三路向中,作者讲了人生就是要有向往,而有向往就要有向往的对象。
人也是一种动物,也需要满足自己的一些欲望,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追求一是恋爱,二是财富,也就是最基本的生理和物质的需求,除此之外还有对权利对金钱等其他方面的追求。
追求的目标越清晰、鲜明,那么追求的意志也就越坚定,人生就会越有动力,且会给自己带来一定的满足感。
但是这种人生也存在自身的缺陷,就像一座房子的中心支撑是一根粗壮的木桩,但房主却把重心放在最外面的一根细小的木桩上。
而在获得满足后,使自己无法停止向前,一停止就会感到空虚,从而变为无限向前。
也就会不断从满足感转眼间就变为空虚感。
在我看来,这样的过程是许多人的常态,不断的前进、不断的去为了完成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向前。
这一章介绍了人生的三种不同的方向:第一种是向外的人生、第二种是向内的人生、第三种是中国儒家的人生。
第一种向外的人生,是一种追求外在饰物的人生,追求物质、金钱、权利等等能满足人的需求的事物,这是一种激进的态度,作者举了结婚与恋爱的例子,向外追求式的恋爱,会使恋爱完成后才开始有婚姻,那么婚姻就会把恋爱消灭毁掉,而结婚后又会有离婚;资本主义的向外追求会促起反资本主义,也就是共产主义。
我认为这种向外的人生也有好的一面,它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的繁荣、更加有创造力,不断发展为昌盛强大的国家。
西方人更倾向于向外追求的人生观念,从而产生了宗教等组织,用以追求精神上、心灵上的寄托。
第二种向内的人生,是一种洗刷内里、自我净化的人生,也就是对人生过程中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以平淡的眼光去看待,对任何事都要有一种无所求的态度,抛弃一切外在的事物。
就像中国佛教,内里达到一种虚无的状态,一切外物皆不存在,佛家将此称作一如不动。
但若真的抛弃一切外在的事物,那会使自己无法找到真正的自我。
于是有了禅宗,它似乎是一种中立的态度,不偏向外也不偏向内,一直保持中立,但是这种态度过于消极,无所作为。
西方人是不断向前进,而佛教是在不断向后退,虽然是不同的方向,但他们都有自己憧憬的远方,两个方向不在乎对错,就像那句话说的“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第三种中国儒家的人生,是一种可进可退、不虚无也不激进、不盲目追求外在也不盲目追求内在的人生,它追求的是一种顺其自然但又不碌碌无为,也有向往也有追求,且向往是立足于当下,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种中国儒家的人生观念产生了中国人的“福”的人生观,中庸调和、和谐共生才是真正的福,但是也不允许人们沉浸于现实的享受中,从而偏向向外追求的人生或是向内追求的人生。
在第二章适与神中,作者首先根据西方人提出的关于真善美的三个价值观说出来它们所存在的一些缺点。
第一,不能包括人生的一切。
第二,依据一种真善美的理论,有一些地方容易引人误入歧途。
第三,与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与人生观有出入。
关于第一个缺点,为什么不能包括人生的一切呢?因为西方人自始至终都是更加注重自然界,所以有较多的物质工业上的发明与创造;东方人则更加注重社会方面的,而中国人对这些价值领域早就提及过。
第二个缺点,怎么就引人误入歧途了呢?真善美应该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如果把它们认为是绝对的真理,就肯定会引人误入歧途,这是具有相对性的原因。
西方人认为的真善美是超越人类的客观存在的,但是真善美本来就是人心中产生的品德,如果抹去又如何来谈论真善美存在的问题呢?西方人认为真和美是全宇宙性的,真来自于科学,美来自于艺术,而只有善他们认为是来自与人的场合,他们只说了上帝创造世界的行为是善的,但却没有说上帝所创的万事万物也是善的。
而中国人是主张善的,且善是中国人的宇宙观中的第一个价值领域。
关于适与神的作用,若单看真善美来理解的话,也就是你认为是真的,我也可以认为是假的,你认为是善的,我也可以认为是恶的,你认为是美的,我也可以认为是丑的,这样看来世间万物都缺乏稳定性,但要是加上适与神后,适字让真善美能够因地制宜,从而避免了不稳定的因素,人生在得到适了之后,会得到一种短暂的终止,这种终止不妨害人生之永远向前,于是,就称他为神。
所以在融入适与神后,整个人生的价值领域就会更加完善。
在第三章人生的目的和自由中,作者主要讲了关于人生的目的与自由,不想那些很浅显的说着人为了什么样的目的而努力的活着的关于人生目的的文章,只会说一些大道理。
本文中,作者讲到人生要先分为自然的人生和人文的人生。
人类在处于原始社会时期时,人们没有一切外在约束的时候,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求生,这就是自然的人生,所以自然的人生就不存在自由。
当人类处于自然人生阶段的时候,他们就会像草木一样,没有意义的生活着,只为了活着,但是作为人,为了与其他生物区分开来,人就要活出个人样,活出自己存着的意义。
当人在完成了自然人生的意义后,在吃饱穿暖的情况下,在还未疲倦、没病没死的时候,还能做出一些其他的事情得时候,这就是人文、文化的人生。
文化的人生就是从自然的人生中演变出来的,这种人生是人类经历了几十万年艰苦奋斗的结果。
在文化的人生的最开始的时候,文化的人生的目的或作为是很有限的,人们的选择也是有限的,就是比自然的人生多了一点可选择的事物。
但在随着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这些可做的事情不断的增加,例如出现了文学、艺术、哲学、科学、宗教等不同种类的新鲜事物,这时人生的目的也就不断的增多了起来,人们也就有了许多不同选择的自由。
人生一旦出现了文化的人生,再回头看以前的情形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在原始社会里的人,他们是没有善恶之分的。
但文化人生的出现,使善恶有了明显的区别。
在文化人生里杀一人,我们要从许多方面来判断这个事情是否是正确的,从而来确定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善是恶。
作者在文章中,将原始社会杀人与文化社会杀人,进行了对比,这让我看到了人们的思想,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的变化,人们想的越来越多,而做的却越来越少。
人们的顾虑开始变得越来越多,从而也学会了克制自己的欲望。
对于当今社会的每一个人来说,不管是他是步入校园,还是步入社会,都同样存在追求人生的目的的问题。
刚开始,都想着如何努力得去解决生活上的衣食住行的问题,在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后,就会想着如何赚钱买房买车,实现更高层次的生活需求。
所以人生的目的也是随着自身的条件不断的变化而变化,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有着不同的需求。
在如今这个竞争压力如此之大的社会中,要想满足自己的所有物质需求,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所以,我们要学会摆正自己的心态,努力做好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好当下的事情,不要去学习那种为了目的不择手段或消极悲观的方式来面对人生,这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艰难,我们要学会稳中求进,踏实进取,一步一个脚印的去踩实自己所走的道路。
在第四章物与心中,作者一共分了七小部分,用来解释什么是物,什么是心。
根据文章中所讲,物与心的关系我这样认为的,世界上先繁衍出了物质,然后物质中又出现了生命,最后,在生命中又孕育出一颗又一颗或强大或幼小的心。
也就是先有了物质再有生命,有了生命之后才有心灵。
一个人的生命一定是离不开身体的,一个没有生命特征的人也是算不上是一个有生命的人。
在一个群体中,伴随着一颗心的生命的诞生,老的生命的死亡也不会对新的生命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因此,对于人们而言,心灵也是可以因为寄托而获得延续延伸。
例如,一件秀美华丽的工艺品,它的珍贵的原因是,抛却他的外在的价值后,其内在更多的是,因为工匠们精湛的技艺和耗费的时间和心血。
所以,我们对一件物品的喜欢程度,在于我们对它倾注了多少心思,即使这个物品的本身并没有什么样的价值,但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它都有其特殊的意义所在。
比如一张桌子,它不仅是一个事物,它还包括了制作这张桌子的人的心血。
在社会中,我们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事物,都是人类的生命和人们的心的表现。
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来说,虽然是自然孕育了人类,但人类在活动中也不断的潜移默化的改造着自然。
还有我们人类如今的宏伟成就,都是建立在无数先辈们努力奋斗的基础上的。
其实整个自然界都有受到人类几千年的历史的影响才形成了现在的情景。
从文中可以知道人们的一举一动其实都是在不断的凝聚这人心的。
例如,人类穿衣服,那么衣服就成了我们皮肤的传承,我们用杯子喝水,杯子就成了我们双手的传承,以此类推,可以看出,我们的生命的孕育是如此的伟大,就像一个单独的个体不被外物所困。
即使身体的情况各有不同,但只要我们能够重视人心的力量就可以超脱于外,就算外部环境不好,条件糟糕,也不会失去自我。
文章还提到一个问题,动物的心和人类的心有什么不同?文章中也解释了认为人是地球上最高贵的动物,人是有智慧的高级动物。
最浅显的回答,人有两只手和十个指头,其他动物没有,所以人才能制造出许多的工具器械,从而促进时代的发展进步。
总之,人心是不同的,人是有思想的动物,具有一定的学习功能,会举一反三,最主要的是人有大我,而且也更容易了解生命的意义。
在第五章如何探究人生真理中,作者主要讲了从人类所知的有限和自然界的无限入手分析,人类所知道的事物是有限的,而他们所发现的真理肯定是在自己所知道的知识范围之内的,但自然界是无穷无尽的,是人类目前的知识所不能达到的,所以不能说人类发现的真理就是宇宙的真正的真理。
西方人文精神是向外倾的类型,西方人会先进入到无限的自然界中去寻找真理,然后把自己所找到的不知道是不是真正的真理用来指导人生,这种倾向是存在危险的。
中国人的人文精神是向内倾的类型,主要是要先寻找自我、解开自我,打好基础,然后再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向未知的外部世界。
中国人把对宇宙的迫切的求知需求放在解答人生的问题上,之后再慢慢更进一步的了解未知。
怎么样才能做一个好人?作者说要做好人就要明白清楚自己的内心所想,要追求内在的真善美,要有自知之明,世界如此之大,地域不同,时间不同,每个人也不同,在西方人们必然要寻求上帝、科学、哲学的帮助,而在中国,人们都求自己的良心,知道从自身做起,这样做既有限又无限。
人类要追求真理就要学会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从有限的可知的世界中去寻找,找准一个点不断向外扩展、扩大但也不能脱离实际,这样才能发展自己。
在第六章如何完成一个我中,作者主要讲述了怎么样才能成就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的附属品。
完成自我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知道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要学会拥有独立的个人意志,但这不是要我们一味地去和别人做不同的事,而是要追求自我的实现,完善自己的可贵之处,有自己的个性特点,让自己能与这个世界相同,有可以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