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月大师 老舍
老舍的人生经历_150字

老舍的人生经历_150字
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
襁褓之中的老舍,家曾遭八国联军的意大利军人劫掠,还是婴儿的老舍因为一个倒扣在身上的箱子幸免于难。
老舍九岁得宗月大师资助始入私塾。
1913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
于1918年毕业。
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絜青、絜予、口青等笔名。
因为老舍生于阴历年底,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含有庆贺新春、前景美好之意。
舒庆春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
含有舍弃自我,亦有忘我的意思。
老舍这一笔名,是他在1926年发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时首次使用的。
在舍予前面添老字,而后面去掉予字,便成了现今人们熟知的老舍。
这个老并不表示年龄大,而是含有一贯、永远的意思,合起来就是一贯、永远忘我。
他用老舍这一笔名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以致不少人只知道他的笔名。
老舍宗月大师读后感

老舍宗月大师读后感《老舍与宗月大师》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所著的一本小说,以虚构的方式描写了一位名叫宗月的虚构人物与老舍的真实人生之间的故事。
这本小说曾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许多读者对于宗月大师的人生智慧和老舍的历程表示了深深的敬佩和钦佩。
在我读完这本小说后,我也深受触动,对于人生的意义和追求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小说通过讲述宗月大师的一生来展现人们对于生活、自由和人性的思考和追求。
宗月大师是一位天才的艺术家,他对于自由和真实的追求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他不断地思考和探索自己的生活,试图摆脱传统习俗和世俗观念的束缚,追求真实和自由。
他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于世界和人生的理解,通过他的作品传达出一种独特的思想和精神力量。
小说中的宗月大师在追求自由和真实的道路上经历了种种困难和挫折。
他与家庭和社会的矛盾、个人与自我的矛盾、爱情与自由的矛盾等都成为了他探索人生的障碍。
但宗月大师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他从自己的一生中汲取了许多智慧和力量,最终实现了自己对于真实和自由的追求。
与宗月大师不同,老舍则以一种冷静而客观的态度来描述宗月的生命历程。
老舍用他独特的笔触描写了宗月大师的一生,让读者可以深入地了解他的人生思考和追求。
老舍通过对宗月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于人生、自由和艺术的思考和感悟。
尽管宗月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和挫折,但他仍然保持着对于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他通过艺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苦闷转化为作品中的灵感和力量。
我深受《老舍与宗月大师》这本小说的感染和启发。
在宗月大师的一生中,我看到了勇敢和坚持所能带来的力量和希望。
尽管他面临了种种困难和挑战,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勇敢地面对并寻找解决办法。
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勇敢地面对,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愿望。
宗月大师

• 老舍在自己的一生中常常是以“宗月大师” 的向善、助人做为自己学习和效法榜样的。 他不仅在青少年时期曾经积极地参加过一 些佛教的慈善活动,而且即使到了晚年也 仍保持着助人为乐的品格,以至于老舍挚 友萧伯青在听了“宗月大师”的事迹后脱 口而出的第一句话就说:“老舍先生就是 宗月大师”。如果说对老舍青少年时期影 响最大的人首先是他的母亲的话,那么第 二个人就是“宗月大师”了。
• 物质上:帮助我上学;生活上关照我 • 精神上:平等待我;行动上引领我向善
• 宗月大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结合文本简 略作答。
• 性格豪爽、豁达开朗,不懂得算计,常常 受骗,付之一笑,不以为意。 • 乐善好施、舍己为人。 • 不以“富”傲人,平等待人。
结合上下文,说说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 我像一条不体面的小狗似的,随着这位阔 人去入学。
• 文章通篇以“刘大叔”来称呼宗月大师, 直到文章结尾才称呼他“宗月大师”,请 分析这样写的意图。
• “刘大叔”是作者对宗月大师的一贯称呼, 从幼年就开始了,自然、亲切。宗月大师 这个称呼,表明作者对他的感激和崇敬之 情,是画龙点睛之笔。称呼的前后变化, 意味着作者对宗月大师善行的由衷理解和 认同。
宗月大师
• 宗月大师(1880-1941),姓刘,名寿绵,满 族,是京城粤海刘家的独生子。刘家是内 务府人,因祖上曾在广东负责海外贸易, 所以冠以“粤海”二字。宗月大师可以说 是地地道道的富家子弟,师,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不惜自己及 家人受苦,也要帮助穷人。
• 他的笑声照旧是洪亮的。
• “不体面”含蓄地写出了“我”的贫穷,表 现了“我”这个苦孩子的敏感于自卑。 • “照旧”写出宗月大师财产被骗之后,心 态和原来一样,没有改变,突出他不论贫 富,心态始终乐观的特点。
老舍与宗月大师

作者: 曾广灿
出版物刊名: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45-45页
主题词: 老舍;大师;青少年时代;劳动妇女;母亲
摘要:在老舍青少年时代的心灵上,烙印下最深刻形象的人物,第一要算是他的母亲,第二呢,“宗月大师”恐怕就属得上了。
老舍的母亲,这位农家出身的劳动妇女给过老舍什么影响,老舍又如何孝敬这位普通的母亲,人们可以从他的一些片断回忆记载中知道一些,此处暂不述及;而提到“宗月大师”与老舍发生过怎样的关系,不少人就感到陌生了。
宗月大师阅读答案

宗月大师阅读答案:洪亮宗月大师宗月大师老舍小候,因家贫而身体很弱,我九岁才入学。
因家贫体弱,母亲有候想叫我去上学,又怕我受人家欺侮,更因交不上学费,所以一直到九岁我还不识一个字。
说不定,我会一辈子也得不到读书的机会。
因为母亲虽然知道读书的重要,可是每月三四吊钱的学费,实在让她为难。
母亲很爱我,但假若我能去做学徒,或提着篮沿街卖樱桃而每天赚几百钱,她或许就不会坚决的反对。
穷困比爱心更有力量。
有一天刘大叔偶然的来了。
我说”偶然的”,是因为他不常来看我们。
他是一个极富的人,尽管他心中并无贫富之别。
他的财富使他终日不得闲,几乎没有工夫来看穷朋友。
一进门,他看见了我。
”孩子几岁了?上学没有?’他问我母亲。
他的声音是那么洪亮,他的衣服是那么华丽,他的眼是那么亮,他的脸和手是那么白嫩肥胖。
我们的小屋,破桌凳,土炕,几乎禁不住他的声音震动。
等我母亲回答完,刘太叔马上决定:”明天早上我来,带他上学,学钱、书籍,大姐你都不必管!”我的心跳起多高,谁知道上学是怎么一回事呢!第二天,我像一条不体面的小狗似的,随着刘大叔去入学。
学校是一家改良私塾,在离我家有半里多地的一座道士庙里。
庙不甚大,而充满了各种气味……学校是在大殿里。
大殿两旁的小屋住着道士和他们的家眷。
大殿里很黑、很冷。
神像都用黄布挡着,供桌上摆着孔圣人的牌位。
学生都面朝西坐着,一共有三十来人。
西墙上有一块黑板。
老师姓李,一位极死板而极有爱心的中年人。
刘大叔和老师”嚷”了一阵,而后教我拜圣人及老师。
老师给了我一本《地球韵言》和一本《三字经》。
我于是就变成了学生。
自从做了学生以后,我常到刘大叔的家中去。
他的宅子有两个大院子,院申几十间房屋都是出廊的。
院后,还有一座相当大的花园。
宅子的左右前后全是他的房屋,若是把那些房子齐齐地排起来,可以占半条大街。
此外,他还有几处店铺。
每逢我去,他必招呼我吃饭,或给我一些我没有看见过的点心。
老舍宗月大师读后感

老舍宗月大师读后感《宗月大师》是老舍先生的一部小说,小说以佛教宗月大师的一生为主线,描写了宗月大师在尘世中的坎坷经历和对佛法的理解与实践。
通过宗月大师的一生,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智慧、慈悲、坚韧的佛教大师形象,同时也表达了对尘世的批判和对人生的思考。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感动,对宗月大师的一生和他所表达的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宗月大师是一个智慧、慈悲的佛教大师。
他在尘世中经历了种种坎坷和磨难,但始终保持着对人的慈悲和对佛法的信仰。
在小说中,宗月大师以他的智慧和慈悲感化了许多人,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他对人的慈悲和对佛法的理解,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习宗月大师的慈悲和智慧,对待他人要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对待生活要多一份平和和坦然。
同时,宗月大师的一生也让我对尘世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宗月大师的经历和对话,揭示了尘世中的种种痛苦和迷惑,以及人们对于生死、痛苦和欲望的追求。
宗月大师在小说中不断地跳出尘世的框框,对尘世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
他告诉我们,生活中的痛苦和迷惑都是因为我们对欲望的执着和对生死的恐惧,只有超脱这些执着和恐惧,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和平静。
这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不再被欲望和恐惧所困扰。
总的来说,读完《宗月大师》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感悟。
宗月大师的智慧、慈悲和对尘世的批判,让我受益匪浅。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努力学习宗月大师的慈悲和智慧,对待他人要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对待生活要多一份平和和坦然。
同时,我也会努力超脱对欲望和恐惧的执着,活出真正的快乐和平静。
感谢老舍先生创作了这样一部优秀的小说,让我受益匪浅。
老舍的简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本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原姓舒舒觉罗氏,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
文革期间受到迫害,1966年8月24日深夜,老舍含冤自沉于北京西北的太平湖畔,终年67岁。
夫人胡絜青(1905-2001)。
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
襁褓之中的老舍,家曾遭八国联军的意大利军人劫掠,还是婴儿的老舍因为一个倒扣在身上的箱子幸免于难。
老舍九岁得宗月大师资助始入私塾。
1913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
于1918年毕业。
曾任小学校长(北京东城区方家胡同路小学)、中学教员(北京市第一中学)、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讲师,任教5年。
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絜青、絜予、口青等笔名。
因为老舍生于阴历年底,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含有庆贺新春、前景美好之意。
舒庆春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
含有“舍弃自我”,亦有“忘我”的意思。
“老舍”这一笔名,是他在1926年发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时首次使用的。
在“舍予”前面添“老”字,而后面去掉“予”字,便成了现今人们熟知的“老舍”。
这个“老”并不表示年龄大,而是含有一贯、永远的意思,合起来就是一贯、永远“忘我”。
他用“老舍”这一笔名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以致不少人只知道他的笔名。
1、北京的风俗文化、市民形象、人生步履与作者的主观情愫水乳交融,三位一体,调配出老舍小说特有的“北京味儿”。
2、以通俗化得幽默为重要特征的讽刺色彩,是老舍小说的又一重要特色。
这一特色是狄更斯等英国讽刺小说中夸张、廓大、漫画化的讽刺手法与北京市民文化中的“打哈哈”两者糅合而成得。
这种幽默既是以笑代愤,又是一种自我解嘲,即老舍自己所说的把幽默看做生命的润滑剂。
3、叙事语言和人物语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老舍《宗月大师》读后感

老舍《宗月大师》读后感宗月大师读后感(一)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
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与意义。
他是不是真的成了佛?我不知道。
但是,我的确相信他的居心与言行是与佛相近似的。
我在精神上物质上都受过他的好处,现在我的确愿意他真的成了佛,并且盼望他以佛心引领我向善,正像在三十五年前,他拉着我去入私塾那样!“这是老舍先生在《宗月大师》中的最后一段话。
语言质朴而又真诚。
看完文章,真是让人唏嘘不已,心潮难平:世上竟有如此悲天悯人的人,如此默默奉献、不计名利的人,如此之”傻“,抛却家业、救济穷人的人……古人总说,”德怨两忘,恩仇俱泯“”扶公却私,种德修身“,然而,人生在世,恩恩怨怨,爱恨情仇,怎能是一句话能化解得了的?真正能置身于名利之外、情仇之外的人究竟有多少?也许我们都是凡人,我们无法像宗月法师一样豁达、一样牺牲一切去救济劳苦大众,但我们却能深深地感受到宗月大师的慈悲为怀、物我两忘的人格魅力。
在此之前,谁会相信世上还有这样的人?宗月大师的出现,却让我看到了一位真正拥有坦荡心胸、高尚人格的人,正如老舍先生自己所说,是宗月大师以佛心引领他向善。
老舍先生对宗月大师的描写,没用什么华丽的语言,整篇文字再朴实不过。
先是说到他幼时上不起学的情景,于是一个”偶然“,他上学了。
再就讲到恩人刘大叔(宗月大师)如何为救人,竟至倾家荡产,又丧子,继而一家人都入了空门。
文字语言普通简练,就如同与人在闲谈,讲述一件极普通的事情似的。
正是在这样朴实的叙述之中,我们看到,是刘大叔牵着幼年老舍的手,带他一步步走进文学的殿堂;是刘大叔不计回报的资助,帮助老舍从一个只字不识的孩童变成一个杰出的语言大师,并成为一个一生都在为人民说话的”人民艺术家“。
是宗月大师不惜一切救济穷人的无私行为教会了老舍什么才是真正的”舍“,怎样才能真正的”得“,什么才是真正的佛家慈悲心肠。
”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我想把这句话用在宗月大师身上,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舍在自己的一生中常常是以“宗月大师”的向 善、助人做为自己学习和效法榜样的。他不仅在 青少年时期曾经积极地参加过一些佛教的慈善活 动,而且即使到了晚年也仍保持着助人为乐的品 格,以至于老舍挚友萧伯青在听了“宗月大师” 的事迹后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就说:“老舍先生 就是宗月大师”。如果说对老舍青少年时期影响 最大的人首先是他的母亲的话,那么第二个人就 是“宗月大师”了。
另一位宗月大师姓刘,是帮助老舍走上 读书之路的大恩人。他是个极富有的人, 乐善好施,经常帮助穷朋友。因家里穷, 老舍到九岁还没上学。刘大叔偶然来家, 就热心帮着给老舍出学费,买书籍,亲自 带老舍进了一家改良的私塾。刘大叔的出 现,改变了老舍的人生道路,他成为家里 唯一读书识字的文化人。
宗月大师的简介
出家以后,他不久就做了一座大寺的方丈。 可是没有好久就被驱除出来。他是要做真 和尚,所以他不借变卖庙产去救济苦人。
“佛家忠臣,师门孝子”这一称号,宗月大 师是当之无愧的。面对日本侵略者,宗月 大师表现出中国人的民族气节,确实是国 家忠臣,体现了佛教的大无畏精神;面对 穷苦百姓,宗月大师表达了无限的怜悯, 并进行了竭尽所能的救济,是佛教慈悲精 神的最好说明。
老舍从佛教中汲取的主要是佛的慈悲与拯 世救世的思想意识;从基督教教义中主要 吸收了博爱和牺牲精神。而老舍的信仰是 立足于平民的现实人生的。
The end
老舍眼中的母亲
我自幼便是个穷人,在性格上又深受我 母亲的影响——她是个楞挨饿也不肯求人 的,同时对别人又是很义气的女人。穷, 使我好骂世;刚强,使我容易以个人的感 情与主张去判断别人;义气,使我对别人 有点同情心。有了这点分析,就很容易明 白为什么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我 失了讽刺,而得到幽默。
宗月大师 –老舍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 日),本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 红旗人,原姓舒舒觉罗氏,中国现代著名 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新中国第一位 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文革 期间受到迫害,1966年8月24日深夜,老舍 含冤自沉于北京西北的太平湖畔,终年67 岁。
幼年时期,有两个人对老舍的一生影响颇 大,一位是他的母亲在北京得胜门外的一个农家,也 是旗人,属正黄旗。她不识字,是一位典型的中国劳动妇 女,具有许多劳动妇女可贵的品格。正像老舍所说:“母 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这一点事实却极 重要,因为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之为我恐怕也 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母亲一年到头,从早忙到晚, 给人家洗衣服,缝衣裳,手终年是红肿的。艰难的生活并 没有消磨掉她的好习惯,她爱清洁,爱养花,热情好客, 倔强有骨气。母亲这种软而硬的性格传给了老舍。
宗月大师(1880-1941),姓刘,名寿绵, 满族,是京城粤海刘家的独生子。刘家是 内务府人,因祖上曾在广东负责海外贸易, 所以冠以“粤海”二字。宗月大师可以说 是地地道道的富家子弟,原本北京西直门 大街一半都是他家的产业
无论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这位刘大叔都给 过他莫大的恩泽。刘大叔家财万贯,一生助人为 乐,豁达、豪爽,最后为了救助穷人,荡尽家产, 出家当了和尚,号称“宗月大师”。老舍从他身 上体味到了帮助别人的乐趣与意义。这也是老舍 人生的一大收益。学生时期,他就曾在刘大叔办 的慈善机构中帮忙做善事。1922年,老舍正式接 受洗礼加入基督教,目的也是为了帮助受苦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