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杜甫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九日杜甫阅读答案

九日杜甫阅读答案

九日杜甫阅读答案【篇一:杜甫《月夜》阅读训练附答案】【篇二:河北百校联盟2016届高三新课标大联考(一)语文试题】ass=txt>语文试题(一)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聚落考古在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标志性、概括性意义,在文明起源研究中有着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

不过文明起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体系工程,大型聚落和城市只是文明起源过程中的一个结晶。

在文明形成过程中,聚落和城市可以理解成文明体的表层结构,是文明的结果与呈现。

支持表层结构进步与改变的,是与生产直接相关的技术因素的发展——特别是导致集约化生产出现的关键性技术因素的突变,以及由此引起的基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建立在其上的社会文化形态的形成。

因此,技术因素在文明起源过程中,提供了原生动力,是文明起源的内因。

技术因素、基础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可以理解成驱动文明这辆马车前行的两轮,相互支持,互为表里。

从世界文明史发展的视野看,决定不同区域文明特质的常常是那些文明体的表层结构,而驱动文明马车前行的技术因素在不同文明体中通过交流存在明显互动性,存在着趋同现象。

和其他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成熟一样,夏文明体的出现并非偶然,是外因和内因交互作用的结果。

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开始以来,西方文明因素向中原地区汇集的步伐加快,使这里演变成文化的接触与交融的漩涡地带。

整个公元前3千纪的下半叶数百年间,中原文明已经孕育了深层的变革,至2千纪初前后,夏文明诞生。

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西方文化因素向中原频繁汇集,更多学者不断举出南方以水稻种植文化的北传和对黄河流域农业文化产生的深刻的影响来进行说明:源于中国境外更多的文化因素这一时期传至中原,对中原文明形成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所起的作用,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实际上,这些外来文化因素引起中原地区的社会变化更为深刻,甚至是革命性的,所以近来有学者立足于青铜技术的西东向传播的史实,用“青铜革命”来概括这一时期社会的变化。

《九日》赏析

《九日》赏析

《九日》赏析九日杜甫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杜甫诗鉴赏此诗是大历二年(767)重九日杜甫在夔州登高之作。

诗人回溯两年来客寓夔州的现实,抒写自己九月九日重阳登高的感慨。

首联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

诗人客居异乡,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重阳秋色。

诗人酷好饮酒、热爱生活的情态,便显见于字里行间了。

颔联诗笔陡转。

重九饮酒赏菊,是古代高士的传统,可是诗人因病戒酒,虽“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因此也无心赏菊。

于是诗人向菊花发号施令起来:“菊花从此不须开”!这一带着较强烈主观情绪的诗句,妙趣神来,似乎有些任性,反而证明诗人既喜饮酒,又爱赏菊。

而诗人的任性使气,显然是他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使然。

这一联,杜甫巧妙地使用借对即沈德潜所谓“真假对”),借“竹叶青”酒的“竹叶”二字与“菊花”相对,“萧散不为绳墨所窘”(《诗人玉屑》),被称为杜律的创格。

颈联进一步写诗人瞩目遐思,触景伤情,牵动了万千愁绪。

诗人独自飘泊异地,日暮时分听到一声声黑猿的啼哭,不免泪如雨下。

霜天秋晚,白雁南来,更容易引起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

诗中用他乡与故园的物候作对照,很自然地透露。

原来诗人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并不只是由于病肺,而是因为乡愁撩人啊!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漂零寥落之感。

上句由雁来感伤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

诗人一边诅咒“干戈”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抒发出更多的不满情绪。

这正是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这首诗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怀,进而触发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

结尾将诗的主题升华:诗人登高,不仅仅是思亲,更多的是伤时,正所谓“杜陵有句皆忧国”。

此诗全篇皆对,语言自然流转,苍劲有力,既有气势,更显性情。

九日蓝田崔氏庄 阅读附答案

九日蓝田崔氏庄 阅读附答案

九日蓝田崔氏庄阅读附答案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①,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②远从千涧落,玉山③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莱萸仔细看。

 【注】①吹帽:此处用“孟嘉落帽”的典故。

孟嘉,东晋名士、官员,其性风流蕴藉。

《晋书》记载:(孟嘉)“为征西桓温参军,温甚重之。

九月九日,温燕龙山,僚佐毕集。

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不之觉。

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

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着嘉坐处。

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

”②蓝水:即蓝溪,在蓝田山下。

③玉山:即蓝田山。

 14、本诗表现了作者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
 15、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5分)
 参考答案:
 14、①怀才不遇,晚境凄凉。

诗人虽有孟嘉之才,现在却羞露短发,不敢与古人相比。

②强颜自宽,不拘形迹。

诗人欣慰赴约,宴会上得意尽欢,豁达乐观。

③心怀隐忧,借酒浇愁。

山水永恒,病体难料,想明年今日,自己还能健在吗?(每条2分,有道理即可)
 15、①反衬(以乐写哀、侧面描写、以事写情):以兴至尽欢、笑请旁人为自己正冠,反衬(侧面表现)自己老境颓唐的悲凉;以山水无恙反衬人事无常。

②用典:用孟嘉落帽典故,以孟嘉风流蕴藉之态,反写自己悲凉、落寞。

试析杜甫《九日》诗中的竹叶

试析杜甫《九日》诗中的竹叶

试析杜甫《九日》诗中的竹叶作者:王勤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7年第12期江苏省姜堰中学(225500)王勤[摘要]杜甫的《九日》,是一首七言律诗,主要讲述了杜甫重阳登高的感慨,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怀,进而表现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的这样一首诗歌。

其中的“竹叶”应注解为竹叶曲。

[关键词]杜甫;九日;竹叶[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34003101鉴赏题:杜甫《九日五首》(其一)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往,干戈衰谢两相催。

注:竹叶,即竹叶青酒。

根据前两联,回答诗人当时的处境怎样。

答:孤独、老病、重阳登高而忧愁无法排解(因病不能多饮酒而无心赏菊)。

上题注解和括号中的内容让我疑窦重生。

首联既然说“独酌杯中酒”,为什么颔联接着说“竹叶青酒跟我无缘分了”呢?答案更玄,“因病不能多饮酒”,明明与“既无分”相左。

查《唐诗鉴赏辞典》,解释如下:这一联,杜甫巧妙地使用借对(亦即沈德潜所谓“真假对”),借“竹叶青酒”的“竹叶”二字与“菊花”相对,“萧散不为绳墨所窘”(《诗人玉屑》),此被称为杜律的创格。

菊花虽是实景,“竹叶”却非真物,然而由于字面工整贴切,特别显得新鲜别致,全联遂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

原来注解和答案就是脱胎于此。

但我的疑惑仍没有得到解决。

“竹叶”代指“竹叶青酒”在情理上似乎很说得通。

首先,重阳节在秋天,诗人自然不会去赏竹。

其次,竹叶青酒在唐代非常流行,白居易有“瓮头竹叶经春熟,阶底蔷薇入夏开”,骆宾王有“竹叶离樽满,桃花别路长”,可见,竹叶青酒在唐朝的名气之大,流传之广。

杜甫在此以“竹叶”代指“竹叶青酒”,非常自然。

在诗里却说不通:“既”表明戒酒有一段时间了。

那登台前后这短暂的时间应该配不起“既”这个词吧。

《九日蓝田崔氏庄》《采桑子 扁舟去作江南客》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

《九日蓝田崔氏庄》《采桑子 扁舟去作江南客》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

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阅读答案附赏析【阅读理解题目】:九日蓝田崔氏庄杜甫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请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注释]①蓝田:即今陕西省蓝田县。

②强:勉强。

③倩:请。

④蓝水:即蓝溪,在蓝田山下。

⑤玉山:即蓝田山。

⑥茱萸:草名。

古时重阳节,家家户户都要饮茱萸酒。

14.本诗所写的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节。

(1分)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颔联化用“孟嘉落帽”的典故,传神地表达诗人风雅洒脱的情态。

B.颈联从色彩、空间等角度写景,气势宏阔,又给人高危萧瑟之感。

C.尾联的“知谁健”表达了山水无恙,人事难料的深重的忧虑之情。

D.整首诗前三联对仗工整,抑扬顿挫;尾联,一问一答,意味深长。

16.首联情感的表达曲折多变,请简要赏析。

(4分)【参考答案】:14.(1分)重阳15.(3分)A16.(4分)示例:人已老去,是一悲,对秋景更生悲,诗人只有勉强宽慰自己。

今日重九遇见老友,姑且把悲伤藏起来,陪友人尽欢。

情感复杂而多变。

【赏析】:此为杜甫七律中的代表作。

本诗首联就用对仗,读来十分婉转。

“老去”停顿,“悲秋”停顿,“强自宽”又停顿;“兴来”停顿,“今日”停顿,“尽君欢”又停顿。

诗意层层变化,错落有致。

颔联用“孟嘉落帽”的典故,把诗人内心悲凉而又强颜欢笑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颈联更是不同凡响,描山绘水,气象峥嵘,尽显大师风范。

寥寥数语,既点出深秋的时令,又给人以高危冷峻之感。

诗句在豪壮之中透着几分悲凉之气,笔力挺峻,实在令人叹服。

尾联看似平淡,实则饱含深意。

诗人抬头仰望秋山秋水,低头思索人生诸事,感觉山水无恙,而人事却难以预料,自己现在已经是头发稀疏的老人了,还能在人世间存活多久呢?于是他趁着酒醉时,把茱萸仔细端详,期待明年再来相会。

上句一问,含有悲天悯人之意;而下句的“醉看”,则鲜明地刻画出诗人醉眼蒙眬的情态。

九日蓝田崔氏庄诗词阅读原文附答案

九日蓝田崔氏庄诗词阅读原文附答案

九日蓝田崔氏庄诗词阅读原文附答案《九日蓝田崔氏庄》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律。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九日蓝田崔氏庄》诗词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九日蓝田崔氏庄》诗词阅读原文九日蓝田崔氏庄杜甫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①,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②远从千涧落,玉山③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莱萸仔细看。

【注】①吹帽:此处用“孟嘉落帽”的典故。

孟嘉,东晋名士、官员,其性风流蕴藉。

《晋书》记载:(孟嘉)“为征西桓温参军,温甚重之。

九月九日,温燕龙山,僚佐毕集。

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不之觉。

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

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著嘉坐处。

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

”②蓝水:即蓝溪,在蓝田山下。

③玉山:即蓝田山。

《九日蓝田崔氏庄》诗词阅读题目14、本诗表现了作者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15、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5分)《九日蓝田崔氏庄》诗词阅读答案14、①怀才不遇,晚境凄凉。

诗人虽有孟嘉之才,现在却羞露短发,不敢与古人相比。

②强颜自宽,不拘形迹。

诗人欣慰赴约,宴会上得意尽欢,豁达乐观。

③心怀隐忧,借酒浇愁。

山水永恒,病体难料,想明年今日,自己还能健在吗?(每条2分,有道理即可)15、①反衬(以乐写哀、侧面描写、以事写情):以兴至尽欢、笑请旁人为自己正冠,反衬(侧面表现)自己老境颓唐的悲凉;以山水无恙反衬人事无常。

②用典:用孟嘉落帽典故,以孟嘉风流蕴藉之态,反写自己悲凉、落寞而又强颜欢笑的情态。

③烘托(借景抒情):以开阔萧瑟、气象峥嵘之景烘托内心的豪壮、感奋。

④设问:尾联首句发问,引发读者感慨,凸显诗人沉重的心情和深广的忧伤。

⑤神态(动作)描写:醉把茱萸细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人事难料的感慨。

(任选三条作答,答对一条给1分,答对两条给3分,答对三条给5分。

其他有道理亦可)《九日蓝田崔氏庄》诗词鉴赏此为杜甫七律中的代表作。

九日原文及赏析

九日原文及赏析

九日原文及赏析九日原文及赏析杜甫《九日》全诗赏析去年登高郪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

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

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

以下是有关九日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日原文及赏析1原文: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

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

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

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

翻译:今天云彩飘飘,景色迥然,流水更绿,青山更明亮。

我手携一壶流霞酒,采撷一朵黄菊花,欣赏这菊花凌霜不凋的品行。

这里山石偏僻,松树古远,快乐的管弦乐随风飘洒。

酒杯当明镜照耀我欢乐容颜,独自一个人喝酒,自得其乐。

望着山月独自起舞高歌,任帽儿被舞风吹落,哥们,你们在那里?你们还好吗?赏析: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此诗是李白九月九日在庐山登高饮酒时所作。

一二句写秋高气爽,三四句写饮菊花酒,五六句写庐山登高时的所见所闻,末四句写诗人的饮酒雅兴,流露出寂寞之感。

诗中反映了重阳登高饮菊花酒的风俗,也表现了诗人虽在政治上遭挫折多年,却怡情自然的旷达襟怀。

诗中的“落帽”,涉及重阳登高的一个典故。

据《晋书·孟嘉传》记载,孟嘉是东晋权臣桓温部下的参军。

九月九日桓温游龙山(今安徽当涂东南),他属下的官吏都参加游宴,并且都穿上整齐的军装。

不料一阵风来,竟将孟嘉的帽子吹落,孟嘉自己并不觉察。

桓温便叫孙盛写了一段文章嘲笑他。

孟嘉看到文章后,也写了一段文章回答,而且写得非常优美,在座的人无不赞叹。

从此,“孟嘉落帽”变成一个著名典故,喻文人不拘小节,风度潇洒,纵情诗文娱乐的'神态。

李白在诗中引用这一典故和风流韵事,是欲说明即使他在政治上很不得志,屡遭挫折,也还是保持着怡情自然“醉山月”的旷达胸怀。

九日原文及赏析2九日范仲淹〔宋代〕欲赋前贤九日诗,茱萸相斗一枝枝。

可怜宋玉情无限,争似陶潜醉不知。

绿鬓爱随风景变,黄华能与岁寒期。

登高回处狂多少,笑杀襄阳拍手儿。

完善译文及注释译文想像前代贤人一样在重阳佳节写诗,此时一枝枝的茱萸竞相生长。

杜甫《九日》阅读训练及答案

杜甫《九日》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九日杜甫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注】①此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重九日杜甫在夔州登高之作。

②竹叶:竹叶青,酒名.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诗人流寓西南,重阳节到来,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秋佳色。

B.颔联重九饮酒赏菊,本是古代高士的传统,可是诗人“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于是迁怒菊花:“菊花从此不须开”!C.颈联诗人日落时分听到黑猿的啼声,晚秋霜天,白雁南来,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很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D.此诗语言自然流转,句句讲诗律却不着痕迹,直接发议论,丝毫不令人感到枯燥。

1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6分)参考答案:15.B,“迁怒”二字表述不当,情感太过浓烈。

诗人好像有些任性,恰好证明既喜饮酒,又爱赏菊。

诗人如此表达,是他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使然。

16.①孤寂飘零之感。

首联“重阳独酌”,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飘零寥落之感。

②思亲怀乡之情。

颔联中霜天秋晚,白雁南来,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

③伤时忧国的情怀。

尾联中诗人一边诅咒“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感情直接流露。

④贫病交加之痛。

(每点2分,三点共6 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不吝惜给满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日杜甫阅读答案
九日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14.颈联中提到“玄猿”和“白雁”,有什么作用?(5分)15.结合尾联,简要分析这首诗表现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6分)
参考答案:
14.“玄猿”——他乡日暮,一声声黑猿的啼鸣,凄清哀怨(写出意象特点的1分),诗人漂泊异地,思乡情浓,难免泪下沾襟(写出情感特点得1分)。

“白雁”——霜天秋晚,白雁南来(写出意象特点的1分),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写出情感特点得1分)。

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乡愁撩人啊!(写出作用得一分,共5分)
15.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飘零寥落之感(1分)。

上句由雁来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1分)。

诗人一边诅咒“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

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4分,其中分析2分,结论2分)(1)杜甫是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因此他被后人尊为“”,他的诗被称为“”。

(2分)(2)结合前两联,简要说明诗人当时的处境。

(2分)
(3)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6分)参考答案:
古诗词鉴赏(10分)
12.(1)“诗圣”;“诗史”(各1分)(2)客居他乡,贫病交加,孤独无友的凄凉处境。

(“病”“孤”每点1分)(3)思亲怀乡的愁思、年老多病的感伤、遭逢战乱忧国忧民的情怀。

(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