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义词论文识同法论文:古汉语同义词识同方法浅谈

合集下载

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的同义连用现象分析

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的同义连用现象分析

在古 汉语 神祀 类 同义 词 的辨 释 当 中我 们 发 现 ,
由单音节 的词复合而成 的双音节词所表示的词义绝 大多 数都 是 同义连 用 , 由单 音 节 词 组合 而 成 的双 即 音节词的词义都与原来的单音节词的词义相同。但 是, 正如我们强调同义词绝大多数都是 同中有异一 样, 双音节词与单音节词 的词义还是有“ 别” 微 的, 更何况原来 的两个单音节词 的词义 本来就存在着 “ 中之异 ” ! 同 呢
收 稿 日期 :0 00 — 2 1-31 3
段注 : 此 合 三 字 会意 也。……统 言 则祭 祀 不别 “ 也。 徐灏笺:无牲而祭日荐 , ” “ 荐而加牲 日祭。…… 浑言则有牲无牲 皆日祭也 。 《 ” 广韵 ・ 祭韵》 “ , :祭 享
基金项 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 目, 目编号 : J Z D 40 8 项 0 A J 70 1 。 2 作者简介 : 曾昭聪 ( 99 ) 男 , 16 一 , 湖南洞 E人 , 1 文学博士 , 暨南大学 中文系教授 , 博士生导师。研究方 向 : 汉语训诂研究 。


双音 同义复合词的词义分析
词语 , 即通义词语。 有学者通过对《 ” 尔雅》 《 、 说雅》 、 《 楚辞通故》 《 、 郑雅》 四部书所释词语进行 了定量分 析, 发现 文化 词语 与通 义 词语 之 比是 2 l - 这 也 : 。2
说 明 了文 化词 语在 古汉语 词 汇 系统 中所 占的重 要位 置 , 应 地 , 化 同义 词 的 重 要 性 也 就 提 高 了 。另 相 文 外, 由于汉 语词义 的继 承性 及其 变化 的关 系 , 我们 这 里所说 的古汉语 , 以先 秦 为基 础 和重 要 组 成 部 分 是 的一个 比较 宽泛 的 阶段 。 在 古汉语 同义词 研 究 上 , 于 其 中 占重 要 位 置 对 的文化 同义 词 , 人 已经 比较 重 视 了 ; 过 , 古 不 由于客

古汉语同义词的认定方法

古汉语同义词的认定方法

v 12 o3 o.3N .
Ma .0 2 r20
20 0 2年 3月
古 汉 语 同义 词 的 认 定 方 法
周 文德
( 四川 大 学 文 学 与 新 闻学 院 , 川 成 都 606 ) 四 104
摘 要 : 汉语 : L 有 自己的 独 特 性 , 古 司,词 其研 究 方 法 和研 完 手段 与 现代 汉 语 的 不 完奎 相 同。 确 定 词 的 同卫 关 系的依 据 只 能
国外学者也有类似的看法 , 如莱 昂斯在《 理论 语言学 导
或所指称对象须保持一致( 等义词“或基本一致( 近 指“ ) 指“
义词”。有学 者认 为这 种方法是要为 同义词“ ) 寻拨一个形 式
Hale Waihona Puke 论》 中认为: 同义现象可以这样来下定义: 如果一个句子中某  ̄i拿 另一个词 替换 而意思不 变, -  ̄ 1 这两个 词就 是 同义 词。 “ 嘈 换法 是学者们使用得最普遍的方法, 这种 但“
是 词 在 语 言 运 用 中的 实 际 情 况 。 古 汉语 专 书 同卫 词 的 认 定 方 击 应采 用 盟 重 印 证 法” 这 种 方 击 的根 本点 是 :一 ) 经典 文献 。 ( 从
原 文 中找 . 据 , 定 专 书语 词 同 j关 系的 最 直接 、 可 靠 的 依据 是 专 书原 文 。( ) 用 训 诂 材 料 对 从 经典 文 献 原 文 中考 察 出 I 蟊 确 L 最 二 利
研 究同义词 , 一个重要的 问题是 : 确定哪些是同义词 , 确
下: 设给定语言单位为“ 丙”其意义为“ ; + 甲+ , 丁”如果 乙
丙 的意义也 等於或 基本 等 於 “ ( 丁” 即甲 +丙 =乙 + = 丙 丁)那 么 ,甲” 乙 为同义词。采用这种 方法的学者主要 , 与“ 有:

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

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

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篇一:《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一)恳请辨析以下各组同义词:1.骗人、筹钱2.更、改为3.作、为4.恳请、求5.至、致6.锐、利7.完、备8.贫、穷9.三、参10.十、什11.时、世、期12.官、吏13.权、衡、度、量1.假:上古只用“假”表示“借用”,不用“借”。

借:中古多用“借”而不是“假”。

2.更:改变、调换、替代、交替。

改:改变。

3.作:本义为东站出来,用作“搞”时候也常所含“蓬勃发展”、“缔造”、“创建”。

为:只表示“做”或“治理”。

4.恳请:恳请对方容许我搞某事。

谋:恳请对方搞某事。

5.至:“到”,不及物动词,“招致”、“导致”。

致:“使到来”,及物动词,“到来”。

6.锐:锋芒锋利。

利:刀刃慢。

7.完:全,侧重完整。

备:全,侧重数量上“什么都有”。

8.贫:缺少衣食金钱,与“富”矛盾。

愁:无法贵戚,与“通达”矛盾。

此外:困穷=贫困。

9.三:则表示1+2的数目,或极数。

参:只用作“三分”或“再分而为三”。

10.十:用于基数词和序数词,可表示“十倍”、“十分”,不作为表示单位的“十”。

什:不用作基数词和序数词,可以则表示“十倍”、“十分”,可以做为则表示单位的“十”。

11.时:四时时令→时间、时候、时代。

期:固定的时期→期限、时间。

世:时代。

12.官:机构职务,后代可指称一般行政职务。

吏:指人,上古包括大官小官,后代专指政府办事人员,有时也可以指代高级官员。

13.权:秤锤。

衡:秤杆。

度:长度。

量:容量。

(二)恳请辨析以下各组同义词:1.归属于、还2.游等、游3.改采、改采、彩、彩4.振、震5.援、持、操、把、秉6.征、伐7.获、获8.帝、王、皇9.众、庶10.谏、身11.领有、颈12.仇、雠1.归:特指回家、回国。

还:回来。

2.游:与水有关,无法译成游等。

游等:与奔跑有关,都可以译成游等。

3.采:本字,即采取。

彩:彩色的“采”的分化字。

采:采摘的“采”的分化字。

古汉语同义词辨析方法初探

古汉语同义词辨析方法初探
“ 岐” 山名 , 山有 两 歧 , 以 为 名 焉 。 ( 文 选 -张 , “ 因 ”《
衡 ( 京 赋 ) 薛 综 注 ) 此 “ ” 其 叶子 支 散 歧 出 西 》 因 芰 因 而名, 李时珍 《 本草 纲 目》 三 十 二 “ 实 ” : 其 叶 卷 芰 云 “ 支散 , 故字 从 支 。 本 指 叶子 , 大而指 整 个植 株 。 由 ” 扩 此 可见 , 献 中二词 虽 然用 以指称 同 一种 植 物 , 它 文 但
同 义词丰 富 是 词 汇 发 达 的 重 要标 志 , 义 的 同 狭 义词 指两 个词 意 义完全 相 同 , 即等 义词 , 广义 的 同义 词除 了包 括等 义 词 外 , 还包 括 意 义相 近 的 词 。 由于
种植 物 。“ 从 “ ” 声 , 凌 ” 菠” 凌 得 “ 又从 “ ” , 麦 ” 麦 声 “ 声之 字 多 有 “ 凸 ” , “ ” 形 容 高 耸 突 兀 ; 尖 义 如 崦 , “ ” 物 体 的尖 角 或 凸起 的 条 状 物 ; 崆 ” 大 土 山 , 棱 , “ , 亦为 高耸 之物 。“ 耸 ” “ 凸” 通 。 可 见 “ ” 高 与 尖 义 菱 当取 义于 果实 有 尖锐 的角 。《 草纲 目》 本 卷三 十二 即 日 : 其 角棱 峭 。故 谓 之 菱 , 俗 呼 为 菱 角 。 敦 煌 写 “ 而 ” 本《 俗物 要名 林 》 十六 “ 子 部 ” “ , 果 实 。 也 卷 果 :菱 水 ”
NO . 2 0 V 0 6
第 8 第6 卷 期
Vo. No 6 I8 .
古 汉 语 同义 词 辨析 方 法 初 探
朱 惠仙
( 浙江工业大学 人文学 院 。 浙江 杭州 3 0 3 ) 1 0 2

浅谈同义词辨析

浅谈同义词辨析

浅谈同义词的辨析【摘要】古代汉语中有大量的同义词。

同义词之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要想正确理解古代汉语词汇、增强阅读古文的能力,就要学习辨析同义词。

反过来,对同义词进行辨析,也是研究同义词的重要方法,本文就是从意义、色彩、用法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如何辨析同义词,以达到理解并灵活辨析同义词的目的。

【关键词】同义词、意义、色彩、用法同义词,顾名思义就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它分为等义词和近义词两种,但广义上的同义词就是近义词。

由于古代汉语同义词与现代汉语同义词的不同特点,《古代汉语词汇学》(赵克勤)中给古汉语同义词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它们所包含的一个意义相同,而在其他的意义、风格特征、感情色彩或用法上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就叫同义词。

我们所说的同义词辨析其实就是近义词的辨析。

古代汉语中同义词的差别是多方面的,从不同角度分析,就可能发现不同的差别。

辨析同义词我们只要从主要方面的差别进行辨析即可,而同义词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意义、色彩、用法上。

下面,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古代汉语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同义词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意义上的差别,而词义差别又表现在很多方面。

主要有两点:(1)有些同义词概念的内涵不一样。

概念不同表现为概念内涵和外延的不同。

“枉”和“曲”的概念内涵存在区别,“枉”本为木不直,《礼记·投壶》:“某有枉矢哨壶”,孔颖达疏:“枉,谓曲而不直也。

”“曲”的本义是弯曲的受物器。

《说文》:“象器曲受物之形也。

”其实两者的本义不同,但在后来的“弯曲”“不正直”等意义上成了同义词。

“驰”和“驱”在概念的外延存在区别,它们都有“赶马快跑”和“马快跑”的意思,《诗经·鄘风·载驰》:“载驰载驱”,“驰”“驱“连用都是指“马快跑”;《诗经·大雅·板》:“无敢驰驱”,“驰”“驱”连用都是指“赶马快跑”。

但是后来“驰”主要沿着“快跑”这个意思发展下去;而“驱”主要沿着“使快跑”的意思不断发展。

古汉语同义词形成途径探析

古汉语同义词形成途径探析

古汉语同义词形成途径探析同义词是指处于同一语言系统某一共时平面中的,有一个义位相同的一组词。

本文对古汉语同义词进行了探析,认为古汉语同义词形成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词义引申的途径、方言词进入通语的途径、新词新义与旧词旧义共存的途径、词义渗透的途径等等。

标签:古汉语;同义词;途径;同义词是指处于同一语言系统某一共时平面中的,有一个义位相同的一组词。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古汉语中的这些词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形成了同义的关系呢?本文就对古汉语同义词进行了具体的探析,试图找出它们形成的各种途径。

根据笔者目前的研究,古汉语同义词形成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词义引申的途径、方言词进入通语的途径、新词新义与旧词旧义共存的途径、词义渗透的途径等等。

具体分析如下:1.词义引申形成同义关系两个词本义并不相同,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它们的引申义相同了或者是其中一个词的本义与另外一个词的引申义相同了,而人们在使用它们的时候不再细加区分,那么,它们就形成同义关系了。

我们以同义词“追、逐”为例来说明这种现象。

根据许伟建编纂的《上古汉语词典》:“追”的意义为追逐,且对象多为人;“逐”的意义有两项,一为追逐,一为驱逐。

作为“追逐”义,甲骨文的“逐”多为追逐兽类。

《甲骨文合集》10348:“戊戌卜贞:王往逐麋,获。

”杨树达说:“余考之卜辞,追逐二字用法划然不紊。

盖追必用于人,逐必用于兽也。

”由此可见,“追”的本义是追人,“逐”的本义是追逐兽类。

但是,随着词义的引申,“追”的对象也可以是兽类,“逐”的对象也可以是人。

我们经过调查发现:在《左传》中“逐”的对象已经可以是人了,如“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左传·庄公十年》),而“追”的对象还只能是人,没有1例是以兽类为对象的;在《孟子》中,“追”有3例对象为人,1例对象为兽,如:孟子曰:“今之与杨、墨辩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从而招之。

”(《孟子·尽心章句下》),“逐”只出现1例,用于追赶兽类;在《韩非子》中,“追”还只是用于追赶人,而“逐”既可以用于追人又可以用于追赶兽类;在《史记》《论衡》中,“追”和“逐”都是既可以用于追人又可以用于追赶兽类。

[整理]古代汉语近义词

[整理]古代汉语近义词

古代汉语近义词同义词及其辨析一、古代汉语同义词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陶渊明《杂诗》二)徒结千载恨,空负百年怨。

(鲍照《代东武吟》) 1、同义词的定义同义词就是彼此可互训,在某一个意义上相同或者相近的一组词。

偷、窃:“偷”在古代汉语中的常用义是苟且,得过且过,又有刻薄、不厚道义。

如张衡《东京赋》“示民不偷”;窃,古代常作谦词,表私自、私下,又用作副词,表暗中、暗暗地,但从两汉以后,在“暗中盗取他人财物”上,它们是相同的,《孔乙己》“窃书不算偷”。

学习同义词应注意问题A、同义词是相对的,古汉语同义词是随着词汇的历史发展而变化的,因而它具有一定的时代性。

有些词可能在上古同义,到了中古或近古则不同义,反之,有些词在上古可能不同义,到了中古或近代却变成了同义词,因此对于古汉语同义词,既要从共时的方面去考查,又要从历时的角度去考虑。

好、美好:上古两义:美,特指女子貌美;良、善、优义。

《国策· 赵》“鬼侯有子而好”;《陌上桑》“秦氏有好女”;《列子· 杨朱》“贤愚好丑,成败是非”;但后来“美丽” 这个意义消失了,只剩下“良、善、优” 义,跟“坏、劣、差”相对,不再与“美” 构成同义关系了。

徐、慢徐的本义是慢走,慢的本义是怠慢、傲慢。

从本义来说,不是同义词。

后来慢引申为缓慢,在这个意义上与徐构成了同义词。

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苏轼《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徒、步本义是步行,《易· 贲卦》“舍车而徒”;《庄子· 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

后由于引申,两词意义越来越远,“徒”由“步行”引申为名词步兵、徒众、门徒:《左传· 宣2》“倒戟以御公徒”;《论语· 微子》“是鲁孔丘之徒与?” 又为形容词空:《孟子· 离娄上》“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步”由“步行”引申为“脚步”:《东京赋》“驾不乱步”(驾:驾车的马);量词,举足两次为一步:《荀子· 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六尺:《史· 秦始皇本纪》“六尺为步”。

古汉语专书同义词反义词研究方法的异同

古汉语专书同义词反义词研究方法的异同

古汉语专书同义词\反义词研究方法的异同作者:殷宏雁郭伦来源:《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19期摘要:在汉语史研究方面,古汉语专书同义词、反义词研究逐渐得到学者们的重视,并且已经取得较大的成就,目前,对于重要的先秦典籍,大部分已经做过同义词和反义词的专书研究,同时,对于专书研究中,同义词和反义词的定义、确定、分析等已经产生一些比较成熟的术语和方法。

本文主要以此为基础,分析古汉语专书同义词、反义词研究方法的异同。

关键词:同义词反义词研究方法古汉语专书同义词、反义词研究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同义词和反义词的研究联系紧密,研究方法互相影响、互相借鉴。

这两种词聚的研究方法有同有异,因此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其研究方法的差别和联系,以更好地促进同义词和反义词研究。

同义词和反义词研究方法比较相同的方面是一些基础性的方法,主要有“义项归纳法”和“义素分析法”。

古汉语专书同义词、反义词的界定中,都强调要有一个义项的相同或相反。

因此古汉语专书同义词、反义词的认定中都是以词的义项(义位)为基础的,需要科学、严谨地归纳词的义项,而在典籍中的词展示的都是词的义位变体,对它们的训示一般为文意训释,文意训释不能用来作为专书同义词、反义词界定的基础。

王宁先生认为随文释义中的单训,即以单词来解释另一单词的训释方式,也不能直接作为词的义项。

因为一旦离开语言环境,这种形式的局限性是很明显的:用甲训乙时,究竟采用的是甲的哪个义项,没有相关的标志可以显示,又没有语境可以补足,特别是当同一个义项用不同的词语做训释词时,更难归到一起。

因此“义项归纳法”对于同义词和反义词研究都是很有必要的。

具体来说,“义项归纳法”首先就是准确把握词的文意训释,即义位变体。

其次是把义位变体归纳为义位,具体方法为苏宝荣先生在胡明扬等先生的基础上提出的,一是断层区分法,“义项在多义词的整个系统内部是相对独立的,但是义项之间又有联系,因此原则上应当在意义联系最薄弱的地方划分义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义词论文识同法论文:古汉语同义词识同方法浅谈
摘要:古汉语同义词研究是进行识同辨异。

同义词分为两类:异称词和一般同义词。

对异称词我们采用“同一概念”识别法、“同一对象”识同法找出同义词。

对一般同义词,则利用训诂材料或根据文献通用情况确定同义关系。

关键词:同义词;异称词;识同法
同义词研究要做的工作是识同辨异,而迄今的古汉语同义词理论研究的专文专书,大多都强调对同义词的研究重点在于“异”而不在于“同”。

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识同是辨异的前提。

识同准确,辨异才能精准透彻。

若识同有误,那么辨异肯定就会出现问题。

因此,识同是决定同义词辨释优劣的前提。

一、同义词划分标准
识同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同义词之同的标准。

王力在1953年提出:“同义词,就是意义相同的两个或更多的词。

”到1956年,他在《汉语讲话》中又重申:“同义词,是指同一意义可由两个以上的词为代表。

”同义词是“一义多词”。

上世纪80年代在他的《同源字典》的前言中他又写道:所谓同义,是说这个词的某个意义和那个词的某个意义相同,不是说这个词的所有意义和那个词的所有意义都相同。

这种“一义相同”就是同义词的划分标准。

二、同义词的分类
同义词按词义相同的程度来分,分为异称词和一般同义词两类。

异称词有两个特点,一是所指为同一概念,即内涵和外延均相同,不能有细微的差别。

二是所指为同一对象。

这种同一对象,必须是具体的某一事、某一物,不能是同一种、同一属的。

一般同义词也有两种情况:理性意义有异而附加意义相同者,理性意义有异而附加意义也有异者。

这种一般同义词虽有两种情况,但是词义是以理性意义为主的,附加意义的异同不关词义的基本性质,所以它们本质上是理性意义有异者。

三、同义词的识同方法
(一)异称词识同方法
1.“同一概念”识别法
较早提出同义词以概念相同作为同义词的区别标准,是上世纪50年代苏联的语言学家。

不达哥夫说:“所有同义词总起来则能从各个方面表达出一个概念的全部丰富意义来。

”中国学者接受并发挥了这一思想。

石安石指出:“同义词,正确地说,应该是概念相同但词义有所不同的词。

同义词间意义的差别不能大到概念间的差别,只能是在同一概念的情况下的细微差别,或所谓‘补充意味’的差别,例如感情色彩上的、风格上的、运用范围上的,等等……如果意义差别超出了一个概念的范围,那么它们的意义无论怎么‘相近’,也不是同义词。

”这一说法用来识别异称词非常有用,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同一概念”识同法。

也就是说,如果一群词的概念义相同,即其内涵和外延都相同,则可知它们就应该是概念相同但词的附加意义有异的异称词。

如“亡、殁、终、绝、故……”它们都表示死的概念,是概念相同的异称词。

“岁、年、祀、载”都表示一个回归年的概念,也是概念相同的异称词。

而“肥、胖”虽是同义词,但它们表示的不是同一概念:“肥”是指“动物含脂肪多”,“胖”是指“人含脂肪多”。

所以它们不是概念完全相同的异称词,而是一般同义词。

2.“同一对象”识同法
这种方法指的是,如果一群词有共同的指称对象,这个对象必须是具体的某一事或物,那么这群词也是异称词,即理性意义等同的同义词。

如“爸爸”和“父亲”理性意义等同。

再如,在宋代以前,“母、孃”都是母亲之称,为异称词。

杜甫《兵车行》:“爷孃妻子走相送”,而“妣”指称死去的母亲,所指对象和“母、孃”不相等,因此和它们两个不构成异称词。

“汞(鸿)、水银”所指对象相同。

《广雅释器》:“水银谓之澒”,《正字通》以“澒”是“俗鸿字,道家改作汞”,汞是丹砂经过煅烧还原出来的水银,因煅烧后还原出的汞呈现出银白色光泽的液态物,故称水银。

可见二词指的是同一事物,是异称词。

(二)一般同义词识同方法
1.“浑言通义”识同法
一般同义词在古代传统的同义词辨释中,属于浑析通别词,即古人常用浑言析言、散言则通对文则别这些训诂术语来研究、表示这些同义词的同与异。

如《说文》段注,《日部》:“暑,热也”,段注:“暑与热浑言则一,故许以热训暑。

析言则二,暑之义主湿,热之义主燥”。

这种浑言是它们的同,而析言则是辨同义词之异。

这种浑言通义能够概括一组词的某一个共同点。

我们利用训诂材料或根据文献通用情况,找出浑言通义,就获知了它们的理性意义的主要、基本部分都相同,成为它们的共同义,它们就是理性意义有异类的同义词,这种识别古汉语同义词的方法就叫做“浑言通义”识同法。

如《说文》疒部:“病,疾加也”,“疾,病也”。

段氏在下注:“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亦病也。

”由此可看出,病和疾的共同点就在于病也是疾,疾也可以称为病。

“疾、病”为一组同义词。

2.“训诂文献材料”识同法
此种方法包括互训、同训、递训、同义连用、同义对文、异文等。

互训就是同义词相互训释。

这在古代的辞书如《说文》中就很多。

凡是互训词一定是同义词,可以作为同组的依据。

如:“逐,追也”,“追,逐也”;“讽,诵也”,“诵,讽也”;“亡,逃也”,“逃,亡也”;“珍,宝也”,“宝,珍也”。

“追、逐”;“讽、诵”;“珍、宝”各成同义关系,但是它们
是理性意义有异的一般同义词,而不是异称词。

同训指的是不同的词用同一个词来训释,如《说文辵部》:“遭,遇也”,“逢,遇也”,“逢、遭、遇”三者同义。

递训是用同义词递相训释。

即a同b,b同c,a、b、c可能构成一般同义词。

如《说文》:“逝,往也”,“往,之也”,“逝、往、之”在到义上是同一词。

但应注意一般一递还可利用,二递以上多是近义词了。

如《说文》:“祉,福也”,“福,祐也”,“祐,助也”,“祉、福、祐”在福义上同义,而“助”则是另一义了。

异文是同一典籍的不同版本,或不同文献记载同一事物,相应的不同词往往同义。

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会梁孝王卒”,《汉书司马相如传》:“会梁孝王薨”,“卒、薨”同义。

同义连用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同相近甚至相类的词并列连用的语言现象。

如《史记燕召公世家》:“国大乱,百姓恫恐”,《索隐》曰:“恫,痛也;恐,懼也”。

王念孙谓“小司马分恫恐为二义,非也。

恫亦恐也……《苏秦传》:‘秦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喝,骄矜而不敢进’,小司马以恫为恐懼是也。

疑亦恐也。

或言恫恐,或言恫疑,其义一也”。

“恫、恐”可由此判定为同义关系。

同义对文也是判定同义词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如杜牧《寄浙西李判官》:“青云满眼应骄我,白发浑头少恨渠”,满、浑对文,浑即满也。

另外还有避讳。

避讳改字,用同义替换是主要的方法。

因此,避讳字也就成为了确定同义的一个依据。

如汉高祖刘邦,以“国”替“邦”,“邦、国”即为一组同义词。

唐太宗李世民,“民”改为“人”,原字和改字构成同义。

三、结语
以上,我们简单的讨论了一下同义词识别同义关系的方法。

对于异称词,我们可以采取“同一概念”和“同一对象”两种方法来鉴别,而对于一般同义词,我们则要依靠训诂材料或根据文献通用情况找出它们的同义关系。

参考文献:
[1]黄金贵.古汉语同义词辨释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郭在贻.训诂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