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烽火
5卢沟桥烽火

“烽火”是古代边防人员为报警而在高处点燃的烟 火,借指战火或战事
②“卢沟桥烽火”是什么意思?
③卢沟桥在哪里?
卢沟桥位于北京天安门西南十五公里的永定河上, 它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多孔联拱大石桥, 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卢沟桥位于天安门西南 十五公里的永定河上,它是 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一座 多孔联拱大石桥,距今已有 八百年历史。
逐步:
(1)同学们读带有“逐步”的句子。
(2)文中的“逐步”是什么意思?
(3)我们可以说逐步怎么样? (4)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
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 精心策划的。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军将 士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侵略者遭到可耻 的惨败。
搜集一个战争故事,绘声绘色 地讲给其他同学听,从中体会军队 的善战和战士的英勇。
(1)读第二段,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⒈1937年7月7日深夜 ⒉第二天凌晨 ⒊当天晚上
(2)细读第二段,画出描写敌我双方的 关键词语。
1937年7月7日深夜:
日军 全副武装 气势汹汹 首先 我军 喝问 严词拒绝 还击
(2)细读第二段,画出描写敌我双方的 关键词语。
第二天凌晨:
日军 人仰马翻 狼狈 我军 同仇敌忾 举、冒
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 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 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 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1)自由读课文,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反馈。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九·一八事变指1931年9月18日在中国东北 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冲突双方是中 国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根据冲突爆发的日期, 史称“九·一八事变”。由于当时中国东北地区 称为满洲,因此日本方面将这次事变称为“满洲 事变”。
卢沟桥烽火

日本帝国主义为武装侵略中国东北制造的事件。 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驻中国东北 的军队炸毁了沈阳近郊的一段铁路,不但诬陷 是中国军队炸毁的,还诬陷中国军队袭击日军。 于是他们炮轰沈阳军事重地北大营,进攻沈阳 城。更让人羞耻的是,国民党主席蒋介石却下 了“绝对不抵抗”的命令,使得卑劣的日军在 一夜之间就占领了沈阳城,四个多月就侵占我 国辽宁、吉林、黑龙江东北三省。日寇的虎狼 之心并没有满足,他们又接着逐步蚕食华北, 妄图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于是,日本又 策划了蓄谋已久的挑衅,发动了“卢沟桥烽 火”。
5 卢沟桥烽火
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是古代边防人员为报警而在 高处点燃的烟火,借指战火或战事。
位于北平西南郊的卢沟桥是 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卢沟桥位于天安门西 南十五公里的永定河上, 始建于1189年,它是北 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一座 多孔联拱大石桥,距今已 有八百年历史。
日本侵略者 蓄谋已久, 卑鄙无耻, 含贬义。
3.读下面句子,说说体会。
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 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 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顷刻间刀光闪闪,
4.读下列句子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1937年7月7日深夜, 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 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 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当天晚上,大刀队 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 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 桥进发。
“偷偷地”和“摸”是
贬义词,讽刺挖苦日本侵略 者的侵略行为。
“悄悄地”和“进发”是 褒义词,表现了足智多谋、 英勇善战,赞美中国军队正 义反击侵略行为,含褒义。
自学展示三
自由读课文第6—9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卢沟桥烽火

卢沟桥烽火1. 引言卢沟桥烽火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也是日本入侵中国的重要转折点。
这场战役的发生和发展对中日两国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卢沟桥烽火战役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2. 背景2.1 事前紧张局势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步伐日益加快。
而中国民族主义情绪也与日俱增,对日本的侵略行为愈发不满。
卢沟桥位于中国首都北京西南郊,是中国抵御外敌入侵的重要据点之一。
因此,中日双方在卢沟桥周边的紧张局势日益升级。
2.2 事件爆发1937年7月7日,就在卢沟桥上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冲突。
当天,一支日本军队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
然而,事发当天发生了一系列误会和误判,最终导致了一场激烈的战斗爆发。
双方互相开火,战斗持续了数个小时,造成了大量伤亡。
3. 战役经过3.1 日本军队的侵略卢沟桥战役开始后,日本军队快速增援,向中国军队展开全面攻势。
他们利用技术和装备的优势,展开了有计划的进攻。
中国军队在人数和装备方面处于劣势,但他们表现出顽强的抵抗精神。
3.2 中方坚决抵御尽管中国军队在装备、人数上处于明显劣势,但他们表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
在日本军队的猛烈进攻下,中国军队采取了多种战术手段,包括地雷、炮击和持续抵抗,最大限度地削弱了日本军队的实力。
3.3 最终日本获得胜利尽管中国军队表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但日本军队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
他们在兵力和装备上的优势最终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卢沟桥烽火战役以中国的失败告终。
4. 影响4.1 中方教训卢沟桥烽火战役使中国意识到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性。
中国政府在战后加强了对军队的整顿和装备的提升,为抵御日本的侵略做出了更大的努力。
4.2 国际关系转变卢沟桥烽火战役是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开始,也是中日两国关系的重要转折点。
战役使中日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奠定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基础。
4.3 抗战爆发卢沟桥烽火战役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
战役的失败使中国政府和人民认识到,单靠外交手段无法解决日本侵略问题,只有通过武力的抵抗才能保卫国家。
卢沟桥烽火的读后感受幼儿园

卢沟桥烽火的读后感受幼儿园第一篇嘿,小伙伴们!我跟你们说哦,我最近读了一个超级厉害的故事,叫《卢沟桥烽火》。
一开始呀,我都不太懂这是啥意思。
但是看着看着,我就好像走进了那个时候。
我看到了卢沟桥,它可漂亮啦!可是呀,那些坏人居然想欺负我们。
他们带着枪呀炮呀,太坏太坏啦!我们的战士叔叔们可勇敢啦!他们一点都不怕,就冲上去和坏人打架。
我想,他们一定很疼很疼,但是他们还是不放弃。
我心里可着急啦,一直在心里给战士叔叔们加油。
我多希望我也能变得很强大,去帮他们一起打坏人。
读完这个故事,我知道了我们现在能开开心心地玩,能在幼儿园里学好多好多东西,都是因为战士叔叔们的勇敢。
我要谢谢他们,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勇敢,保护我的小伙伴们。
小伙伴们,你们说,我们是不是要很珍惜现在的生活呀?第二篇亲爱的小伙伴们,我来和你们讲讲我读《卢沟桥烽火》的感受哟。
你们知道吗?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就像走进了一个很紧张的世界。
卢沟桥那里本来是很平静很美的,可是突然来了一群坏家伙,想要抢走我们的东西,破坏我们的家。
我看到我们的中国军人叔叔们,他们马上站出来,面对那些坏家伙,一点都不害怕。
他们的眼神好坚定呀,好像在说:“谁也别想欺负我们!”我觉得他们太酷啦!我在想,如果我在那里,可能会吓得哭鼻子。
但是叔叔们却那么勇敢,一直在战斗。
这个故事让我知道,我们的国家以前受过很多苦,但是大家都没有放弃。
现在我们能在幼儿园里一起玩耍,一起唱歌跳舞,都是因为有很多很多勇敢的人在保护我们。
我要好好听话,好好长大,以后也做一个能保护大家的人!小伙伴们,我们一起加油好不好?。
第二单元六年级语文

第二单元课文《卢沟桥烽火》1.文章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来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事情发展的脉络“九一八”事变后—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
)2.补充积累,中国历史上还有:“西安事变”、“台儿庄事变”、“皖南事变”等。
3.课后第二题!(感受我军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与敌军的卑劣行径、用心险恶。
)4.通过事变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5.关于“卢沟桥事变”的重大意义。
6.“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位置不能换,因为。
《半截蜡烛》1.本文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发生的以“半截蜡烛”为叙事主线的故事。
2.文章以“半截蜡烛”为题是因为:(A.这不是半截普通的蜡烛,而是……;B.全文以其为叙事主线;)3.从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描写中感受一家人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机敏与那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家人都有:机智勇敢、从容镇静的特点,小女儿最后能成功还因为她善于利用自己<可爱的>特点;德军:搜查严密、动作语言凶狠。
)4.课后第二题。
(详见课堂笔记)。
5.全文以“半截蜡烛”为主线的描写起了紧张氛围烘托环境的作用,从而反衬出伯诺德夫人一家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爱国。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1.本课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经过:救出—照料—送回—谢恩)2.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中日友谊的使者”?为什么称他是“活菩萨”?(详见课堂笔记。
)3.课后第二题。
《练习二》1.知道诗句所用农具。
2.背得(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诗《夏日绝句》。
知道表她人生价值取向的句子,及这首诗所表达的是其对当时时政的抨击和感慨。
对项羽这种不屈不挠,悲壮豪迈高尚气节的钦佩与敬慕“以古喻今”。
读《卢沟桥烽火》有感三篇

读《卢沟桥烽火》有感三篇导读:本文读《卢沟桥烽火》有感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读完《卢沟桥烽火》这篇文章,我心中充满自豪与怨恨,文中那一个个精彩的情节不断浮现在我的眼前。
这篇文章写的是1937年7月7日,深夜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企图侵占宛平城。
双方交火,最后我军战士从敌人手中夺回卢沟桥。
再现了那段令中国人名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
当我读到‘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
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
日本鬼子端着上了*的步枪,“哇哇”吼叫着,疯狂地向宛平城扑来。
”的时候,我觉得日本鬼子猖狂到了极点,他们没有把我们中华儿女当人看,真是可恶之极。
接着,我又读到“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刀光闪闪,鲜血四溅。
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的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这一段时,我的眼前出现了中国守军不怕牺牲,英勇杀敌的动人场面,我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仿佛听到我军那荡气回肠的杀喊声,仿佛看到了那哭爹喊娘的狼狈样,我此时无比自豪。
同时,也讴歌了我*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决不能让历史重演。
天下兴亡,是我自己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每一个公民自己的责任。
我们不要忘记历史,我们一定有起来,共同创造中国的新历史。
让我们重温历史,牢记历史,不忘国耻!为了让我们的国家更,我们要时刻牢记“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篇二】今天,太阳公公终于露面了!天空终于晴朗了!而我的心情也跟着今天的天气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地。
今天,汪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了第五课《卢沟桥烽火》,同时也再一次领略了当年中*队和日本抗战的场面。
我们也看的是胆战心惊。
卢沟桥烽火又称“七七事变”。
而卢沟桥就位于*西南15公里的永定河上。
因横跨卢沟桥(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多孔联供大石桥。
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十个桥墩,十一孔,整个桥身都是石桥结构,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卢沟桥烽火(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卢沟桥烽火(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基本情况和历史背景;2.理解“卢沟桥烽火”的意义;3.掌握文化类短篇阅读的基本技巧;4.通过阅读评析,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感情认知能力;5.培养学生的国家责任和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文化类短篇阅读的基本技巧;2.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感情认知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卢沟桥烽火”的意义;2.通过阅读评析,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感情认知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导入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卢沟桥在哪里吗?以前发生过什么历史事件吗?”让学生谈谈卢沟桥事变,不了解的学生不妨让其他学生分享他们的知识。
2. 阅读文本《卢沟桥烽火》让学生认真阅读这篇文章,了解卢沟桥事变的背景、结果和影响,并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3. 语言分析教师可以教一两个词语或者句子的语言分析,如“硝烟弥漫”、“祖国那么大,我想着居然成了一座桥”,让学生理解语言的多义性和文化熟悉性。
4. 阅读评析1.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事件、情感等进行阅读评析;2.通过对文章的评析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感情认知能力;3.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家乡”等概念的关系。
5. 总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谈论今天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将今天的重点、难点、收获、感受等方面进行总结,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方法通过导入、阅读文本、语言分析、阅读评析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感情认知能力。
五、教学媒体1.课件;2.教学录像。
六、课后作业1.复述文章;2.了解其他的历史事件;3.体会教育局的指导性文件、领导讲话等对学生的影响。
七、教学心得体会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地认识到文化类短篇阅读对学生思维发展和情感认知的重要性,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媒体手段和评价机制,以提高教学效果。
《卢沟桥烽火》教案设计

《卢沟桥烽火》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卢沟桥事变的背景、过程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意义。
2. 学会分析史料,提高史料实证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卢沟桥事变的相关史料。
2. 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民族精神。
2.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卢沟桥事变的背景、过程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意义。
2. 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
难点:1. 如何在教学中深入解读卢沟桥事变的相关史料。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卢沟桥事变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卢沟桥事变的过程及其意义。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卢沟桥事变的史料,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5. 史料实证:学生展示史料实证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卢沟桥事变的教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卢沟桥事变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史料实证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的提升。
3. 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卢沟桥烽火》2. 史料:关于卢沟桥事变的文献、图片、视频等。
3. 网络资源:相关历史网站、论坛、文章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热爱历史、探索真理的热情。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卢沟桥事变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事件的真实氛围。
2. 问题驱动: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卢沟桥事变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3. 史料实证:组织学生搜集、整理关于卢沟桥事变的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卢沟桥烽火
学习第一段
卢沟桥烽火
学习第二段
默读第二段,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1937年7月7日深夜
第二天凌晨 当天晚上
卢沟桥烽火
1937年7月7日深夜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 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 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驻守在卢沟桥 的中国军队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 “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 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 到宛平城内去“搜查”。这显然是蓄 谋已久的挑衅行为。面对敌人的无理 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写话练习: 站在卢沟桥头,
卢沟桥烽火
比较下面两组词语: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 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 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 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
卢沟桥烽火
“偷偷地”和“摸”是贬义 词,讽刺挖苦日本侵略者的侵略 行为。 “悄悄地”和“进发”是褒 义词,赞美中国军队正义反击侵 略行为。
卢沟桥烽火
读一读
烽火 凌晨 妄图 呐喊 伪军 歼灭 咽喉 挑衅 哭爹喊娘 狼狈而逃 猝不及防
万籁俱寂 同仇敌忾 如火如荼
众寡悬殊 恼羞成怒 鬼哭狼嚎
卢沟桥烽火
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 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 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卢沟桥烽火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 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 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 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 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可以体会出日军的蛮横无理,不可一 世的狰狞嘴脸,事变的发生是日本侵略者 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
卢沟桥烽火
第二天凌晨
第二天凌晨,日军向宛平城发 动进攻。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 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本鬼子人 仰马翻。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 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 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日本鬼子端 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哇哇”吼叫 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
卢沟桥烽火
1937年7月7日深夜
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 队开起火来。“嗒嗒嗒……”密集的 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 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但由于众 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 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卢沟桥烽火
1937年7月7日深夜
1937年7月7日深夜 日军 我军 全副武装 喝问 气势汹汹 严词拒绝 首先 还击
卢沟桥烽火
平津危急!
华北危急!
中华民族危急!
卢沟桥烽火
比较
(1)平津、华北、中华民族 危急!
(2)华北危急!平津危急! 中华民族危急!
卢沟桥烽火
比较
(1)三个感叹号表明当时中国 形势非常严峻,中华民族到了生死 存亡的时候了。
(2)不能调换顺序,因为这 是按范围从小到大安排的,说明 中国的领土正在被日寇蚕食。
卢沟桥烽火 自由读第一段
学习第一段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 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 着又逐步蚕食华北,妄图把侵略 的魔爪伸向全中国。至1937年上 半年,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 被日军和伪军控制,位于北平西 南郊的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 方的咽喉要道。
卢沟桥烽火
学习第一段
理解词语
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比喻逐步侵吞。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卢沟桥烽火
当天晚上
可以体 会出日军在 正义面前遭 到惨败的下 场和我军的 英勇无敌。
当天晚上 日军 我军 抱头鼠窜 悄悄进发 鬼哭狼嚎 两面夹击
卢沟桥烽火
学习第三段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1.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 2.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急之时所发 挥的巨大作用。 3.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及 声援。
卢沟桥烽火
卢沟桥烽火
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位于北平南郊的卢沟桥是平 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卢沟桥烽火 这显然是赤裸裸的挑衅行为。
【卢沟桥事变前】1931年8月,日军借口有 一个日本军官在东北失踪,把大批军队调 入东北。9月18日,他们炸毁一段铁路,并 诬赖是被中国军队破坏的。当夜,日军聚 集军队,炮轰沈阳城,发动“九· 一八”事变。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以日本官兵2人在 上海虹桥军用机场被击毙为借口,出动大 批海陆军和飞机进攻上海,发动“八一三” 事变。
卢沟桥烽火
第二天凌晨
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 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 冲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 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 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 喊娘,狼狈而逃。
卢沟桥烽火
第二天凌晨
第二天凌晨 日军 我军 人仰马翻 同仇敌忾 狼狈而逃 奋起还击 可以体会出日军遭
到我军的迎头痛击 和我国守军不畏强 敌,勇抗侵略者的 英雄气概。
卢沟桥烽火
学习第四段
卢沟桥事变的历史意义: 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 战的序幕。从此,一场伟大的抗日 战争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卢沟桥烽火
(1)“序幕”比喻重大事件的开端。 在文中,“序幕指的是抗日战争。 (2)如火如荼,形容旺盛、激烈。 在课文中体会到抗日战争的持久与 激烈。
卢沟桥烽火
小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