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烽火

合集下载

5《卢沟桥烽火》

5《卢沟桥烽火》

起因
发展 高潮
结尾
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 精心策划的。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军将 士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侵略者遭到可耻 的惨败。
写话练习:
站在卢沟桥头,
搜集一个战争故事,绘声绘色 地讲给其他同学听,从中体会军队 的善战和战士的英勇。
九一八事变:
日本帝国主义 为武装侵略中国东北制 造的事件.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 北境内的关东军,蓄意炸毁难满铁路沟地 区桥梁一段,诬称中国军队有意破坏,以次 为借口,突然向沈阳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 营发动进攻。19日占领沈阳,接着分兵侵 占了辽宁其他地区以及吉林,黑龙江两省, 至1932年2月,关东军占领了我东北全境。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 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 又逐步蚕食华北,妄图把侵略的 魔爪伸向全中国。至1937年上半 年,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被 日军和伪军控制,位于北平南郊 的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 咽喉要道。
东北三省
“九一八”事变 之后,日本占 领了我国的东 三省,又妄图 将魔爪伸向全 中国。
时间 敌军 我军
1937年7月7日
第二天凌晨 当天晚上
时间
敌军
我军
1937年7月7日 全副武装 偷偷摸来 深夜
严词拒绝 开 枪还击 气势汹汹 恼羞成怒
可以体会出日军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的狰狞 嘴脸,事变的发生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 策划的。
日军开始炮轰
时间 敌军
我军奋起抵抗
我军
第二天凌晨 人仰马翻 “哇哇”吼叫同仇敌忾 奋起还
疯狂扑来 狼狈而逃 哭爹喊娘 击 举起 冒着 冲 出 砍去
可以体会出日军遭到我军的迎头痛击和我国守 军不畏强敌,勇抗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卢沟桥烽火》教案

《卢沟桥烽火》教案

《卢沟桥烽火》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发生背景、过程及历史意义。

2. 学生能够分析事变中的英雄事迹,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3. 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评价事变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事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学生通过观看相关视频资料,增强对历史事件的直观感受。

3.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历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2. 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信念。

3. 学生学会珍惜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二、教学内容1. 卢沟桥事变的背景:日本侵华野心及中国的抗日准备。

2.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事变的爆发、冲突升级及全国性抗战的爆发。

3. 卢沟桥事变的历史意义: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全民族抗战的象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卢沟桥事变的背景、经过及历史意义。

2. 事变中的英雄事迹和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1. 卢沟桥事变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

2.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事变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资料自主学习卢沟桥事变的背景、经过及历史意义。

2.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事变中的英雄事迹,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3. 视频教学:观看相关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直观感受。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发表自己对事变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评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卢沟桥事变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及历史意义。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事变中的英雄事迹,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4. 视频教学:观看相关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直观感受。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发表自己对事变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评价。

6. 总结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事变的历史意义,强调爱国主义精神。

卢沟桥烽火

卢沟桥烽火

《卢沟桥烽火》主讲稿六年级语文组袁晓红教材分析:《卢沟桥烽火》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正义必胜”。

本课再现了那段令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叙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设计理念: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

在教学中,要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鼓励”“引导”留给自己,把“阅读”“领会”“品味”“感悟”还给学生。

教学目标: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和以往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六年级的学生肯定知道抗日战争就是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把侵略者赶出中国,至于卢沟桥事变与抗日战争有什么联系,它具体是怎么回事,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学生并不了解。

毕竟现在的孩子距离抗战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已很久远。

因此,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攻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材写法的特点——条理清楚,按照时间和事情发展的顺序,生动具体地描述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同时也为了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落实课后习题,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训练学生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加上本单元的主题是“正义必胜”,因此,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攻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卢沟桥烽火

卢沟桥烽火

学习单1:
1.读二三自然段,抓住文中关键词,说说这夜 发生的事情。 2.再次默读2、3自然段,圈画描写敌我双方举 动的词语,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写批注。
1937年7月7日深夜
日军 全副武装 偷偷地 摸 气势汹汹 恼羞成怒 首先 我军 喝问 严词拒绝 还击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 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 沟桥摸来。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发现了 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日 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 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这显然是蓄 谋已久的挑衅行为。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 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卢沟桥事变背景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 侵占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把 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 沟桥事变。
学程单1
1.读读下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2.给下列两个多音字注音,并用另外一个读音 组词。 魔爪 喝问 3.说说第三、四组词语的感情色彩有什么不同? 4.交流词语的意思,有不理解的和同桌一起探 讨。 时间:5分钟
对比下面两个句子中带点词语的感情色彩, 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用词。
1.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2.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 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
对比下面两个句子中带点词语的感情色彩, 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用词。
1.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a.从“全副武装”、“气势汹汹”、
“恼羞成怒”这些词中,可以看出日军 是有备而来,蓄意挑衅。 b.“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 卢沟桥桥面上。”写出了敌人的心狠手 辣,一心臵我守桥军队于死地。 c.“大声喝问”、“当即严词拒绝”、 “立即开枪还击”,写出了中国守军正 义凛然,誓死保卫祖国。

卢沟桥烽火阅读训练及答案

卢沟桥烽火阅读训练及答案

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A huǎng B huàng)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
冲出了县城。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A xuè B xiě)四溅。


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1.给加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鲜血四
溅 A. xiě B.xuè正确答案:B2.给加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明晃晃 A.huàng B.huǎng正确答案:B3.“顷刻间”表示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很短很快 B.
慢慢地正确答案:A4.仿写词语,写两个含有两种动物的成语。

例:狼狈而逃(含有两种动物)答:答案解析:示例:鸡飞狗跳狼奔豕突龙盘虎踞。

卢沟桥烽火

卢沟桥烽火

卢沟桥烽火1. 引言卢沟桥烽火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也是日本入侵中国的重要转折点。

这场战役的发生和发展对中日两国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卢沟桥烽火战役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2. 背景2.1 事前紧张局势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步伐日益加快。

而中国民族主义情绪也与日俱增,对日本的侵略行为愈发不满。

卢沟桥位于中国首都北京西南郊,是中国抵御外敌入侵的重要据点之一。

因此,中日双方在卢沟桥周边的紧张局势日益升级。

2.2 事件爆发1937年7月7日,就在卢沟桥上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冲突。

当天,一支日本军队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

然而,事发当天发生了一系列误会和误判,最终导致了一场激烈的战斗爆发。

双方互相开火,战斗持续了数个小时,造成了大量伤亡。

3. 战役经过3.1 日本军队的侵略卢沟桥战役开始后,日本军队快速增援,向中国军队展开全面攻势。

他们利用技术和装备的优势,展开了有计划的进攻。

中国军队在人数和装备方面处于劣势,但他们表现出顽强的抵抗精神。

3.2 中方坚决抵御尽管中国军队在装备、人数上处于明显劣势,但他们表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

在日本军队的猛烈进攻下,中国军队采取了多种战术手段,包括地雷、炮击和持续抵抗,最大限度地削弱了日本军队的实力。

3.3 最终日本获得胜利尽管中国军队表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但日本军队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

他们在兵力和装备上的优势最终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卢沟桥烽火战役以中国的失败告终。

4. 影响4.1 中方教训卢沟桥烽火战役使中国意识到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性。

中国政府在战后加强了对军队的整顿和装备的提升,为抵御日本的侵略做出了更大的努力。

4.2 国际关系转变卢沟桥烽火战役是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开始,也是中日两国关系的重要转折点。

战役使中日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奠定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基础。

4.3 抗战爆发卢沟桥烽火战役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

战役的失败使中国政府和人民认识到,单靠外交手段无法解决日本侵略问题,只有通过武力的抵抗才能保卫国家。

卢沟桥烽火课件

卢沟桥烽火课件

fēnɡ
wànɡ
wěi
hóu

烽火

妄图

虚伪

咽喉
lí ng
lónɡ
diē
jiān

凌晨

耳聋

爹娘歼歼灭源自咽喉要道 蓄谋已久 恼羞成怒 奋起还击 明晃晃 两面夹击 生死存亡 长城内外
万籁俱寂 挑衅 众寡悬殊 人仰马翻 哭爹喊娘 鬼哭狼嚎 夜以继日 共赴国难
气势汹汹 严词拒绝 同仇敌忾 震耳欲聋 猝不及防 抱头鼠窜 大江南北 英雄凯歌
这显然是蓄谋 已久的挑衅行为。
默读3——5自然段 (1)用“——”画出描写日寇的句子, 用“﹏﹏﹏”画出描写我军的句子, 谈体会。 (2)同桌合作读,一人读日军,一 人读我军。 (3)讲一讲守城的经过。 (4)看26-27页插图,说说从这幅图 上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又 感受到了什么?
平津危急!华北危急!
5
卢沟桥烽火
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驻中 国东北的军队炸毁了沈阳近郊的一段 铁路,不但诬陷是中国军队炸毁的, 还诬陷中国军队袭击日军。于是他们 炮轰沈阳军事重地北大营,进攻沈阳 城。更让人羞耻的是,国民党主席蒋 介石却下了“绝对不抵抗”的命令, 使得卑劣的日军在一夜之间就占领了
沈阳城。这就是令中华民族感到耻辱 的“九一八”事变。此后,四个多月 的时间日军就侵占了我国辽宁、吉林、 黑龙江东北三省。然而,日寇的虎狼 之心并没有满足,他们又接着逐步蚕 食华北,妄图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 国。接着,日本又策划了蓄谋已久的 挑衅,发动了本文所描写的“卢沟桥 烽火”。
中华民族危急!
团结一致
同仇敌忾 众志成城 齐心协力
(1)“偷偷地” “摸”揭示了 日本军队的险恶用心及卑鄙行径, 带有鄙视和唾弃的感情色彩。 (2)“悄悄地” “进发”表现 了我国守军的足智多谋、英勇善 战,含有表扬、赞许之意。

读《卢沟桥烽火》有感三篇

读《卢沟桥烽火》有感三篇

读《卢沟桥烽火》有感三篇导读:本文读《卢沟桥烽火》有感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读完《卢沟桥烽火》这篇文章,我心中充满自豪与怨恨,文中那一个个精彩的情节不断浮现在我的眼前。

这篇文章写的是1937年7月7日,深夜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企图侵占宛平城。

双方交火,最后我军战士从敌人手中夺回卢沟桥。

再现了那段令中国人名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

当我读到‘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

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

日本鬼子端着上了*的步枪,“哇哇”吼叫着,疯狂地向宛平城扑来。

”的时候,我觉得日本鬼子猖狂到了极点,他们没有把我们中华儿女当人看,真是可恶之极。

接着,我又读到“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刀光闪闪,鲜血四溅。

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的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这一段时,我的眼前出现了中国守军不怕牺牲,英勇杀敌的动人场面,我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仿佛听到我军那荡气回肠的杀喊声,仿佛看到了那哭爹喊娘的狼狈样,我此时无比自豪。

同时,也讴歌了我*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决不能让历史重演。

天下兴亡,是我自己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每一个公民自己的责任。

我们不要忘记历史,我们一定有起来,共同创造中国的新历史。

让我们重温历史,牢记历史,不忘国耻!为了让我们的国家更,我们要时刻牢记“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篇二】今天,太阳公公终于露面了!天空终于晴朗了!而我的心情也跟着今天的天气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地。

今天,汪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了第五课《卢沟桥烽火》,同时也再一次领略了当年中*队和日本抗战的场面。

我们也看的是胆战心惊。

卢沟桥烽火又称“七七事变”。

而卢沟桥就位于*西南15公里的永定河上。

因横跨卢沟桥(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多孔联供大石桥。

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十个桥墩,十一孔,整个桥身都是石桥结构,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卢沟桥烽火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照时间顺序初步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罪行,我军的英勇无畏及捍卫家安全时强烈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罪行。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齐读课题。

烽火什么意思?描写战争的文章,读的时候要气势宏伟,悲壮有力。

教师范读,齐读。

2、看,这就是卢沟桥现在的照片,从它的桥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3、坑坑洼洼,它就是卢沟桥烽火的见证,让我们把思绪拉到74年前,了解一下卢沟桥烽火发生的背景,你知道吗?
4、提到背景,我们不得不提到另中华民族感到耻辱的“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驻中国东北的军队炸毁了沈阳近郊的一段铁路,不但诬陷是中国军队炸毁的,还诬陷中国军队袭击日军。

于是他们炮轰沈阳军事重地北大营,进攻沈阳城。

更让人羞耻的是,国民党主席蒋介石却下了“绝对不抵抗”的命令,使得卑劣的日军在一夜之间就占领了沈阳城,四个多月就侵占我国辽宁、吉林、黑龙江东北三省。

日寇的虎狼之心并没有满足,他们又接着逐步蚕食华北,妄图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

于是,日本又策划了蓄谋已久的挑衅,发动了本文所描写的“卢沟桥烽火”。

请大家打开课本,读准课后的生字,读通课文。

5、检查音、义、形。

(学生自读、个别读,齐读)
6、PPT 第一段:读一读第一段,看看“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为什么会选择侵占卢沟桥呢?(学生自读,教师作图)我们来看一下卢沟桥的战略位置是怎样的?
7、我们来看一看文中描写卢沟桥烽火具体过程的是2——几自然段,那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呢?请迅速找出战争进程的时间。

板书: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9日凌晨
(这里面有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大家发现了吗?都是在夜里)8、请大家看看卢沟桥在各个时间分别在谁的手中。

板书: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9日凌晨
日军日军日军我军
10、让我们来具体看一看当时的战况。

PPT2——3段
11、认真读一读这两段,看看这一段中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12、看看这一句话你理解吗?(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为什么这样说呢?
(蓄谋已久是什么意思?
这代指什么?
为什么说日军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
是蓄谋已久的行为?
挑衅是什么意思?
从哪里看出日军的行为是在挑衅?
蓄谋已久的挑衅就是赤裸裸的侵略。

板书:侵略)
13、日军偷袭卢沟桥得逞了,这样能满足他们的虎狼之心吗?他们又有哪些卑劣的行为?
(PPT出示第4段。

请用横线画出日军行为的句子。


15、请学生读所划的句子。

16、读了之后,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日军呢?(不文明卑鄙无耻禽兽不如丧心病狂)
日军丧心病狂的行为归结到一点:这就是赤裸裸的侵略。

(板书:侵略)
谁愿意来读一下,日军的丧心病狂。

17、面对日军丧心病狂的侵略,中国士兵是怎样做的呢?请用波浪线划出相关语句。

18、请学生读句子,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我们的官兵呢?(不畏强敌奋勇抗击视死如归奋不顾身勇敢)
(我军的英勇行为,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那就是“爱国”板书)谁来读一下描写我军英勇战斗的句子。

19、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我军的英勇表现吗?
可以用上下面的词语。

第二天凌晨发动进攻吃了亏拉来大炮端着“哇哇”吼叫扑来
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人仰马翻明晃晃冒着刀光闪闪哭爹喊
娘狼狈而逃
20、学生练习复述。

检查复述。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设计理念:
《卢沟桥烽火》反映的是中国现代史上一起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课文叙写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强盗行经,歌赞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点明了伟大的抗日战争从此拉开了序幕。

在课上,我采用了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语言材料,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

先让学生根据课后作业3(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的要求自读课文,边读边想,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圈画出关键词语,感受敌我双方的表现,激发强烈的爱憎情感。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能通过品味文中的语言体会日军的勃勃野心、蛮横无理、可耻下场及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英勇。

3、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词语所包含的情感。

4、能随事件认清日寇的侵略罪行,感受我国军民英勇爱国行为的可敬。

教学重难点:
课文的二—五自然段,通过作者对敌我双方表现的描写,体会日寇的疯狂与可耻下场,感受我国军民的团结、机智与英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风雨沧桑,翻开了那段不堪回首的篇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卢沟桥事变。

通过学习,谁来说说这次事变的真正的原因。

2、用上“侵占、吞食、妄图、咽喉要道”说说事变的原因。

过渡:所以,敌人对此是如梗在咽,恨不得一举拿下,好扫平他们侵略全中国的障碍。

所以,课文中说,(出示):这是一次蓄意已久的挑衅行为。

“蓄意”什么意思?挑衅又是指什么?
二、自主学习,感悟文本。

1、快速浏览2—5自然段,画出表示时间关系的词句
1937年7月7日深夜
第二天凌晨
当天晚上
从这些时间可以看出这场激战发生在夜晚,比较句子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

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

当天晚上
4、学生自读、交流合作。

5、对照表格,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讲述时尽量用上课文上的词语。

6、学生各自练说。

指名说。

评议。

三、采用引读法学习6---7小节:
1、师引:日寇……,就在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中国共产党敏锐地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的浪子野心。

侵占平津就必然侵占华北,控制了华北就必然妄想吞灭整个中国。


2、共产党的大声疾呼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呢?引: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
3、你能用一些词语来描述刚才你读中的感悟?出示,面对侵略者,面对共产党的大声疾呼,中国军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众志成城、齐心协力、)
4、齐读上述词语,引发卢沟桥事变的意义:
(1)师引:卢沟桥事变拉开了…………。

从此,…………。

(2)“序幕”是什么意思?
(3)“如火如荼”是什么意思?能找几个词语替换一下吗?(红红火火、蓬蓬勃勃)
(4)总结:抗战之火,由卢沟桥的烽火点燃,卢沟桥上的石狮子见证了这段历史。

在同是中国人,同样爱祖国这根红线的连接下,抗战之火很快燃遍祖国各地。

经历了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军民才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的领土。

四、升华认识:(齐读课题)
同学们,由卢沟桥的烽火,由日寇的蛮横,不可一世,你有什么想说的?
历史,警醒世人;历史,催人奋进。

中华儿女永远不会忘记中华民族的耻辱日——1937年7月7日(齐读),不会忘记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多行不义必自毙!发动卢沟桥事变的日军头目没有一个有好下场——
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我们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和平与发展——这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心声,是亚洲各国人民的心声,这是时代的最强音。

希望大家将来能为维护中日和平、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
六、布置作业:
1、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了解卢沟桥事变后的战事情况;收集抗日战争中其他的重要历史事件。

板书:
5、卢沟桥烽火
敌军我军
1937年7月7日蓄意挑衅严词拒绝
第二天凌晨内发动进攻同仇敌忾
当天晚上猝不及防两面夹击
教学课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