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5-卢沟桥烽火(类文)

合集下载

《卢沟桥烽火》用

《卢沟桥烽火》用

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
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从此,一场伟大的抗日战 争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一二八淞沪抗战
平型关战役
台儿庄战役
百团大战
地雷战 地道战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清.徐锡麟)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唐.李白
大刀队劈穿‚铁围脖‛
为了对付29军大刀队,日军进行了 专题研究。研究的结果是,给每个士 兵装备一个铁围脖,即:用一块半月 形的铁片,将其折成半圆,在上沿两 头打两个洞,用铆钉铆在钢盔上,戴 上钢盔时,铁围脖即围在后脖子上面。 铁围脖的不便让日军在近战时捉襟见 肘,大刀队对日军如砍瓜切菜 。
赵登禹将军:‚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六安市长安小学
同学们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吗? ①“烽火”指什么? ②“卢沟桥烽火”是什么意思? ③卢沟桥在哪里?
卢沟桥位于天安门西南 十五公里的永定河上,它是 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一座 多孔联拱大石桥,距今已有 八百年历史。
六安市长安小学
我能行
fēnɡ wànɡ wěi hóu xù
烽 妄 伪 喉 蓄
卢沟桥是 平津通往 南方的咽 喉要道
“九一八”事变之后的局 势和卢沟桥所处的重要战 略位置。
卢沟桥烽火
边读边想,哪几个自然段是具体 写卢沟桥事变过程的?按什么顺序来 写的?用笔划出文中表示顺序的词语。
仔细品读2-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敌我双方 举动的关键词语,然后就其中一个时间段里的战事情 况进行小组讨论,把讨论的结果填在表格里 。
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
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 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 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顷刻间刀 光闪闪,鲜血四溅。

(六年级语文教案)卢沟桥烽火说课稿

(六年级语文教案)卢沟桥烽火说课稿

卢沟桥烽火说课稿六年级语文教案●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卢沟桥烽火》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正义必胜”。

本课再现了那段令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叙述了____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二)教学目标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和以往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六年级的学生肯定知道抗日战争就是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把侵略者赶出中国,至于卢沟桥事变与抗日战争有什么联系,它具体是怎么回事,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学生并不了解。

毕竟现在的孩子距离抗战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已很久远。

因此,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攻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根据教材写法的特点——条理清楚,按照时间和事情发展的顺序,生动具体地描述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同时也为了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落实课后习题,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训练学生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教学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加上本单元的主题是“正义必胜”,因此,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攻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二、教学理念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

在教学中,要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鼓励”“引导”留给自己,把“阅读”“领会”“品味”“感悟”还给学生。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卢沟桥烽火》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卢沟桥烽火》教案、教学设计
3.导入新课:《卢沟桥烽火》这篇课文,将带领我们一起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了解先烈们的英勇事迹,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二)讲授新知
1.生字词学习: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讲解字义、词义,帮助学生掌握词汇,提高语文素养。
2.课文内容解析:详细讲解课文,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结构脉络、修辞手法等。让学生了解卢沟桥事变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历史意义。
4.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有的学生可能表现出较强的领导力,有的学生则较为内向。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分配,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5.学生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适应程度:六年级学生对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较高的接受度,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必做作业:
-根据课堂所学,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卢沟桥烽火》课文内容的理解。
-撰写一篇关于卢沟桥事变的短文,要求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感悟,表达对英勇抗日先烈的敬意和爱国情怀。
2.选做作业: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卢沟桥事变相关的历史书籍或文章,了解更多的历史背景和细节,拓宽知识面。
-观看纪录片:鼓励学生观看与卢沟桥事变相关的纪录片,感受历史的真实氛围,增强对和平生活的珍惜。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卢沟桥烽火》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卢沟桥烽火》的历史背景、事件经过及历史意义,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如文章的主题思想、结构脉络、修辞手法等。同时,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2.技能方面:培养学生朗读、感悟、表达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对历史文化的认识。

《卢沟桥烽火》课文原文

《卢沟桥烽火》课文原文

《卢沟桥烽火》课文原文(一)“九一八”事变后,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蚕食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

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被日和伪控制,位于北平西南郊的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

一支全副武装的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士兵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

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

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日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队开起火来。

“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

中国守立即开枪还击。

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第二天凌晨,日向宛平城发动进攻。

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鬼子人仰马翻。

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

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

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哇哇”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

英勇的中国守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

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

到了桥头,大刀队员们齐声呐喊:“小鬼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个个人头滚落,尸横桥头。

这时,我们的援又从敌人背后杀来,两面夹击,打得日寇鬼哭狼嚎,抱头鼠窜。

激战一直持续到9点凌晨,侵占桥头的日全部被歼,卢沟桥重又回到了中国队的手中。

但是,日寇亡我之心不死,继续向平津一带调集兵力,不断对中国队发起攻击。

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全国民团结一致,把侵略者赶出中国。

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

北平市民成群结队地前往慰劳,长辛店的铁路工人夜以继日地帮助队修筑工事。

小学语文《卢沟桥烽火》教案

小学语文《卢沟桥烽火》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理解课文中描述的事件。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和平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敢、坚强、团结的品质。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珍惜和平,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理解课文中描述的事件。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卢沟桥事变历史背景的理解。

(3)课文中某些描述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教案。

2. 生字词卡片。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4. 相关历史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卢沟桥事变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卢沟桥事变?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通过课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过程,理解课文中描述的事件。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描述的事件,讨论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卢沟桥烽火课件(含过渡语)

卢沟桥烽火课件(含过渡语)
•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5课——卢沟桥烽火 。板书课题。(红笔写 “烽火”)
5
卢沟桥烽火
• (1)“烽”是本课的一个生字,烽火是什 么意思?(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战 争。) • (2)描写战争的文章,读的时候要气势宏 伟,悲壮有力。教师范读,齐读。
• 看,这就是卢沟桥现在的照片,从它的桥 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 3.坑坑洼洼,它就是卢沟桥烽火的见证,让 我们把思绪拉到80年前,了解一下卢沟桥 烽火发生的背景。
• 如果你是驻守在桥头的中国士兵,你会怎 样做? • 2.正像你们一样,1937年7月7日,驻守在 桥头的中国士兵也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 文章哪些自然段向我们描述了这些无名英 雄的壮举(3-5) • 3.下面的时间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一部分, 去感受我们中国守军的英勇、顽强。
默读3——5自然段 (1)用“——”画出描写日寇的句子, 用“﹏﹏﹏”画出描写我军的句子, 谈体会。 (2)同桌合作读,一人读日军,一 人读我军。 (3)讲一讲守城的经过。 (4)看26-27页插图,说说从这幅图 上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又 感受到了什么?
• 读一读第1段,看看“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为什 么会选择侵占卢沟桥呢? • 2.指名汇报。引导学生从侵占、蚕食、妄图、魔 爪等词体会日寇的侵略行径和狼子野心。 • 3.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会选择在卢沟桥打响全面 侵华战争的第一枪呢?继续读第1自然段的第2句 话,你会找到一个关键词。(板书:咽喉要道) • 4.理解“咽喉要道”。(形容地位重要或形式险 要的通道。)“要道”已经能说明重要性了,为 什么要加上“咽喉”?(病毒一旦进入咽喉,就 会在全身蔓延)日军一旦强占了卢沟桥,他们的 魔爪就会怎样?
• 让我们翻开那厚厚的历史长卷,一起去看 看那卢沟桥烽火,请大家打开课本,读准 课后的生字,读通课文。

六年级语文卢沟桥烽火

六年级语文卢沟桥烽火
继续
(1) 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 略地位。 (2-5) 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6-8) 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 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9) 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序 幕。
烽火 妄图 伪军 凌晨 呐喊
歼灭 震耳欲聋 蚕食 挑衅
哭爹喊娘 狼狈而逃 抱头鼠窜
苏教版小语教材第十二册
5、卢沟桥烽火 中间大的是小约翰·施特劳斯,底端的是施拉莫尔。其余自顶端顺时针依次为:约瑟夫·兰纳,约
卢 沟 桥


九一八事变:
日本帝国主义 为武装侵略中国东北制 造的事件.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 北境内的关东军,蓄意炸毁难满铁路沟地 区桥梁一段,诬称中国军队有意破坏,以次 为借口,突然向沈阳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 营发动进攻。19日占领沈阳,接着分兵侵 占了辽宁其他地区以及吉林,黑龙江两省, 至1932年2月,关东军占领了我东北全境。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 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 又蚕食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 伸向全中国。至1937年上半年, 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被日本 侵略者控制,位于北平西南郊的 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 喉要道。
lài
kài
万籁tú
猝不及防 鬼哭狼嚎 如火如荼
魔爪(zhuǎ zhǎo ) 咽(yān yàn)喉
快速浏览2—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 表示时间关系的词句。
1937年7月7日深夜 第二天凌晨 当天晚上
读一读:
魔爪 咽喉 挑衅 日寇 众寡悬殊 硝烟 呐喊 处在 妄图 同仇敌忾 控制 歼灭 震耳欲聋 狼狈而逃 如火如荼 万籁俱寂 哭爹喊娘 猝不及防 夜以继日 人仰马翻
; / 投资加盟好项目 教育项目加盟 教育培训加盟 ;

小学六年级下学期语文《卢沟桥烽火》PPT课件

小学六年级下学期语文《卢沟桥烽火》PPT课件

1937年7月7日 全副武装 气势汹汹
深夜
恼羞成怒 首先开火
大声喝问 严词拒绝 立即还击
第二天凌晨
人仰马翻 吼叫 疯狂扑来
同仇敌忾 奋起还击
当天晚上
哭爹喊娘 狼狈而逃
举起 冒着 冲出 砍去
猝不及防 鬼哭狼嚎
抱头鼠窜
手握 腰佩 悄悄进发 齐声呐喊
根据上述表格中的内容,你能讲述“卢沟桥事变”
发生的经过吗?
例革:(毛主席(弯下腰))写字。)(

(1)爸爸(
()看起报纸来。

(2)小白兔( )走进家门。 5.练
席 )(
写生字。
14.梅兰芳学艺
)划
) )) (
在靖国神社里有许多东西都是展示日本帝国军人的“好战功绩”,有16面浮雕,其中 有10面与侵略我国有关,又是“奉天入城”,又是“占领南京”等等。振惊中外的“南京 大屠杀”在这里面竟成了天皇及他部下的丰功伟绩了,令中国人民不堪入目。现在靖国神 社已成为战刀与征战、侵略的象征了。 二、军国主义阴魂不散
日本国会成员每年春、夏、秋均会参拜,每次约有180多人,占整个议会60%,近些 年来小泉不顾社会舆论,多次以首相的身份参拜靖国神社,引起亚洲各国人民极大愤恨与 伤心,这是向爱好和平的人们公然示威。
5
卢 沟 桥 烽 火
卢沟桥是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快速浏览2—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 表示时间关系的词句。
1937年7月7日深夜 第二天凌晨 当天晚上
仔细品读2-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敌我双方举动的关键词语,然后就其 中一个时间段里的战事情况进行小组讨论,把讨论的结果填在表格里 。
时间
敌军
我军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引导质疑 1. 板书课题,齐读。 2. 讨论: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语文5-卢沟桥烽火(类文)
吴光辉

边城的天亮得早,笨鸡们早就不约而同地伸长脖子一起报晓。

黑龙江北岸的东大营早已站满了戎装待发的东北军将士,战旗高扬在大营的练兵场号令台前。

1932年5月15日清晨,身材矮小、穿着将服的马占山命令部队出发。

就在这时,号令台上闪现出穿着戏服的姨太太筱荷来,只见她一身虞姬的扮相,凄厉地道白:“妾妃出丑了……”她将“了”字拖得很长,然后就从马占山的腰间拔出长剑,边舞边唱起了西皮二六板:“劝君王饮酒听虞歌,解君忧闷舞婆娑。

嬴秦无道把江山破,英雄四路起干戈!”她又舞了一番长剑,满脸泪水地哭道:“哎呀,大王啊!愿以大王腰间宝剑,自刎君前,免得挂念妾身!”随后真的要用那把利剑去自刎。

马占山一把夺过长剑,将她紧紧地抱在怀里。

他的两眼终于忍不住涌出了两行泪水。

可筱荷嘴里还在唱着:“哎呀,大王啊!妾身岂肯牵累大王……”全场将士被她这么凄凄惨惨地一唱也全红了眼睛。

这筱荷是个闻名东北的京剧刀马旦,是喜欢京剧的马占山到此出任黑河警备司令、步兵第三旅旅长之后认识的。

他们一来二去,就有了感情,他就娶了筱荷做自己的姨太太。

马占山原本是个绿林好汉,后来被东北军收编,一路提升上来。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兵不血刃地侵占了我国东北的辽宁、吉林两省,接着又集中兵力向黑龙江省大举进犯。

10月10日,马占山接到张学良任命他代理黑龙江省主席兼军事总指挥的电报后,面对大片国土被侵占的现状,面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他决心要与日寇血战一场。

他知道装备精良的日军数倍于己,自己又是孤军奋战,早就做好了战死沙场的准备。

因而,被人称为“马小个子”的马占山对全体将士说:“吾奉命为一省主席,守土有责。

一息尚存,绝不敢使半寸土地沦于异族!”
就在10月19日这天清晨,他亲率步兵团从黑河出发,去齐齐哈尔宣誓就职,然后出征迎敌,从而在江桥打响了中国武装抗日的第一枪,但最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这是一支抱着赴死决心的复仇之师,他们知道自己踏上征程后就会一去不回,也都明白此战必败,但没有一人退缩,也没有一人临阵脱逃。

他们就是为失败而战,就是为悲壮而战的。


1932年,北国的雪花浸染着寒风,阴灰的天空豪放地飘洒着寒冷的悲情。

穿着一身伪军将服的马占山,在嫩江边的一家俄式酒馆里,与手下的军官们悲愤狂饮。

他肯定不是在饮酒,而是在饮恨。

几天前,他被日本关东军任命为伪黑龙江省省长。

此前,日军采取各种手段对马占山进行诱降,甚至威胁要掘他原配夫人的坟墓、杀他的妻妾儿女。

而此时马占山领导的抗日军队,在没有任何援军的情况下,已经陷入日军的重重包围之中。

马占山决定以假投降的方式逃过此难。

然而,对自己的诈降,全国百姓不能理解。

这些日子,声讨他的浪潮席卷了全中国,被激怒的爱国民众向他讨还爱国捐款,驻黑河的部队发生集体哗变,黑河马占山公馆也被抢劫一空。

马占山回想自己3个月前打响抗日第一枪后全国的声援盛况:全国各地寄发的电文和慰问信有如雪片飞来,全国各界慰问团奔赴前线慰问自己的官兵,著名的教育家、诗人陶行知为自己写下《敬赠马占山主席》:“神武将军天上来,浩然正气系兴衰。

手抛日球归常轨,十二金牌召不回。

”每每想起这些,他就情不自禁地落下了委屈的眼泪。

这时,他“神武将军天上来”的英雄气概已经荡然无存。

马占山望着雪景便想起了那年冬天,第一次见到原配妻子杜赞义的情景。

那个冬天也是大雪封山,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妇领着一个10岁的小女孩,来到马家乞讨,还要将这小女孩送给马家当童养媳。

这个小女孩就是杜赞义。

马占山家一贫如洗,比马占山大3岁的杜赞义与他一起同甘共苦。

马占山12岁那年,母亲在饥寒交迫中去世了,杜赞义就盘起了头发,算是过了门,承担起了繁重的家务。

马占山后来当上了东北军的将领,先后娶了四房姨太太,但他对杜赞义始终感情深厚。

马占山要求妻妾们不能忘本,勤俭持家。

马占山穿的衣服都是妻妾们缝的,家里吃的腌咸菜也都是妻妾们做的。

马占山外出上班,家中大小事务都由杜赞义负
责管理。

每次外出回家,他首先到杜氏房中洗脸、进食,调查了解家里发生的大小事务。

1929年,杜氏病危时,马占山正在外地检查指导工作,得知消息后,立刻日夜兼程赶回家中。

不久,杜氏去世了,马占山极度悲痛。

他给妻子磕头、守灵,一直将她送到坟地。

他为妻子买下了14亩地,墓坑用青砖砌成,并在墓边建了3间房,作为守墓之所,四周又遍栽杨柳,以表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对于马占山和杜氏的深厚情感,日本关东军间谍组织特高课得知之后,威胁他要掘开杜氏的坟墓,这也使马占山找到了诈降的由头。

马占山再举抗日大旗后,日军四处搜寻马占山的家属,有汉奸出卖了位于柳家沟的杜夫人坟墓,于是上演了一出掘坟刨尸、鞭骨扬灰的惨剧。

到了这时,马占山的“将军别妻”也就包括泪别亡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