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卢沟桥烽火

合集下载

5卢沟桥烽火

5卢沟桥烽火
同学们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吗? ①“烽火”指什么?
“烽火”是古代边防人员为报警而在高处点燃的烟 火,借指战火或战事
②“卢沟桥烽火”是什么意思?
③卢沟桥在哪里?
卢沟桥位于北京天安门西南十五公里的永定河上, 它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多孔联拱大石桥, 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卢沟桥位于天安门西南 十五公里的永定河上,它是 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一座 多孔联拱大石桥,距今已有 八百年历史。
逐步:
(1)同学们读带有“逐步”的句子。
(2)文中的“逐步”是什么意思?
(3)我们可以说逐步怎么样? (4)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
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 精心策划的。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军将 士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侵略者遭到可耻 的惨败。
搜集一个战争故事,绘声绘色 地讲给其他同学听,从中体会军队 的善战和战士的英勇。
(1)读第二段,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⒈1937年7月7日深夜 ⒉第二天凌晨 ⒊当天晚上
(2)细读第二段,画出描写敌我双方的 关键词语。
1937年7月7日深夜:
日军 全副武装 气势汹汹 首先 我军 喝问 严词拒绝 还击
(2)细读第二段,画出描写敌我双方的 关键词语。
第二天凌晨:
日军 人仰马翻 狼狈 我军 同仇敌忾 举、冒
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 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 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 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1)自由读课文,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反馈。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九·一八事变指1931年9月18日在中国东北 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冲突双方是中 国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根据冲突爆发的日期, 史称“九·一八事变”。由于当时中国东北地区 称为满洲,因此日本方面将这次事变称为“满洲 事变”。

五年级下《卢沟桥烽火》语文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五年级下《卢沟桥烽火》语文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卢沟桥烽火》语文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卢沟桥烽火》的内容,认识生字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入分析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英勇顽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体会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英勇顽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引发学生思考:卢沟桥烽火意味着什么?2.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2)教师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对生字词进行讲解。

3.理解课文(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学生复述课文,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4.分析课文(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抗日英雄人物形象,感受他们的英勇顽强。

5.课堂活动(1)分组讨论:如果你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你会如何为祖国做贡献?(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6.课堂小结(2)学生谈收获,表达自己的感悟。

四、作业设计1.抄写课文,熟读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抗日战争时期英勇人物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课堂气氛活跃。

2.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较深刻,能体会到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英勇精神。

3.课堂活动设计合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4.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资源1.课文《卢沟桥烽火》2.卢沟桥事变历史资料3.抗日战争时期英勇人物事迹七、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他们深入分析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3.课堂活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英勇精神。

5.卢沟桥烽火(课文复习要点)

5.卢沟桥烽火(课文复习要点)

练习1
一、背诵4句拟人句。

二、背诵12个成语。

5.卢沟桥烽火
一、字音
魔爪(zhǎo)咽(yān)喉挑衅(xìn)如火如荼(tú)歼(j iān)灭二、仿写词语:
咽喉:手足心肝心脏口舌
蚕食:瓜分鲸吞蚁附狐疑
气势汹汹:小心翼翼得意洋洋生机勃勃硕果累累
生死存亡:古今中外阴晴圆缺喜怒哀乐
三、中国守军:奋不顾身同仇敌忾(褒义)
日本侵略者:气势汹汹鬼哭狼嚎抱头鼠窜人仰马翻(贬义)
四、“卢沟桥事变”发生的时间是1937年7月7日,又称“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

“卢沟桥事变”的伟大意义: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从此,一场伟大的抗日战争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五、抗日战争于1945年结束,一共进行了8年。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

卢沟桥烽火

卢沟桥烽火

卢沟桥烽火1. 引言卢沟桥烽火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也是日本入侵中国的重要转折点。

这场战役的发生和发展对中日两国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卢沟桥烽火战役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2. 背景2.1 事前紧张局势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步伐日益加快。

而中国民族主义情绪也与日俱增,对日本的侵略行为愈发不满。

卢沟桥位于中国首都北京西南郊,是中国抵御外敌入侵的重要据点之一。

因此,中日双方在卢沟桥周边的紧张局势日益升级。

2.2 事件爆发1937年7月7日,就在卢沟桥上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冲突。

当天,一支日本军队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

然而,事发当天发生了一系列误会和误判,最终导致了一场激烈的战斗爆发。

双方互相开火,战斗持续了数个小时,造成了大量伤亡。

3. 战役经过3.1 日本军队的侵略卢沟桥战役开始后,日本军队快速增援,向中国军队展开全面攻势。

他们利用技术和装备的优势,展开了有计划的进攻。

中国军队在人数和装备方面处于劣势,但他们表现出顽强的抵抗精神。

3.2 中方坚决抵御尽管中国军队在装备、人数上处于明显劣势,但他们表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

在日本军队的猛烈进攻下,中国军队采取了多种战术手段,包括地雷、炮击和持续抵抗,最大限度地削弱了日本军队的实力。

3.3 最终日本获得胜利尽管中国军队表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但日本军队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

他们在兵力和装备上的优势最终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卢沟桥烽火战役以中国的失败告终。

4. 影响4.1 中方教训卢沟桥烽火战役使中国意识到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性。

中国政府在战后加强了对军队的整顿和装备的提升,为抵御日本的侵略做出了更大的努力。

4.2 国际关系转变卢沟桥烽火战役是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开始,也是中日两国关系的重要转折点。

战役使中日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奠定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基础。

4.3 抗战爆发卢沟桥烽火战役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

战役的失败使中国政府和人民认识到,单靠外交手段无法解决日本侵略问题,只有通过武力的抵抗才能保卫国家。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卢沟桥烽火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卢沟桥烽火

课文原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蚕食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

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被日军和伪军控制,位于北平西南郊的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

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士兵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

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

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

“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

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

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第二天凌晨,日军向宛平城发动进攻。

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

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

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

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哇哇”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

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

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

到了桥头,大刀队员们齐声呐喊:“小鬼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个个人头滚落,尸横桥头。

这时,我们的援军又从敌人背后杀来,两面夹击,打得日寇鬼哭狼嚎,抱头鼠窜。

激战一直持续到9点凌晨,侵占桥头的日军全部被歼,卢沟桥重又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中。

但是,日寇亡我之心不死,继续向平津一带调集兵力,不断对中国军队发起攻击。

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全国军民团结一致,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

5.卢沟桥烽火

5.卢沟桥烽火
5 卢沟桥烽火
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指某些 词除了根本意义之外,还带有人 们主观评价的色彩,表达喜爱或 憎恶,肯定或否认,赞许或贬斥 的感情,这 叫做词语的感情色彩。
词语的感 情色彩
褒义词 肯定、赞许、喜爱 中性词 既不褒,又不贬 贬义词 否认、贬斥、厌恶
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
. . . . . 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 . . . . . . 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
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早有防范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
描写敌我双方时选用了 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
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指某些词除了根本意义之外,还带有人们主观评价的色彩,表达喜爱或憎恶,肯定或否认,赞许或贬斥的感情,这 叫做词 语的感情色彩。
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 城内去“搜查〞。
. . . . 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
队开起火来。
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
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 . . . . . . . 早有防范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 . . . . 奋起还击,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
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
. . . . . 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
不同感情色彩的词语,能 早有防范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
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指某些词除了根本意义之外,还带有人们主观评价的色彩,表达喜爱或憎恶,肯定或否认,赞许或贬斥的感情,这 叫做词 语的感情色彩。 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
够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爱 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

5、卢沟桥烽火

5、卢沟桥烽火

词语解释万籁俱寂: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万籁:自然界中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寂:静。

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

驻守:驻屯防守蓄谋已久:蓄,很久。

谋,谋划,计划。

处心,存心。

积虑,蓄谋很久。

指为了某件事情谋划很久,处心积虑的意思。

挑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同仇敌忾:指全体一致地痛恨打击别人。

日寇(kòu):日本军猝不及防:猝:突然,出其不意。

形容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

慰劳:慰问犒劳;安慰问候如火如荼:荼:开白花的茅草。

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

原比喻军容之盛。

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

背景资料卢沟桥:卢沟桥位于北京市西南约15千米处丰台区永定河上。

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

卢沟桥是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

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分段和段意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地点。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我军和日军激烈的交锋。

第三段(第6-8自然段):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第9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展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

补充1、在《卢沟桥烽火》和《半截蜡烛》中分别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西方人民反抗侵略,热爱祖国的感情。

2012年是纪念抗日战争66周年。

2、“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又称“卢沟桥事变”。

“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搞抗战的序幕。

从此,一场伟大的战争便如火如荼的展开了。

” 这句话揭露了“卢沟桥事变”的重大历史意义。

3、卢沟桥位于北平西南郊,是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队向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

中国官兵足智多谋、英勇善战打败了有着险恶用心、卑鄙行径的日本军队。

5、卢沟桥烽火PPT

5、卢沟桥烽火PPT

回顾与思考
1、日军挑起9.18事变的行为是什么? 2、日军挑起7.7事变的行为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3、卢沟桥事变又叫什么事变?也是我国什么战争的
开始? 4、“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句中
的感叹号你读到什么? 5、“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 “蓄谋已久”意思是什么?“挑衅行为”指的是什
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
要道。
咽喉要道的意 思是什么
卢沟桥是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1)读第二段,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⒈1937年7月7日深夜 ⒉第二天凌晨 ⒊当天晚上
(2)细读第二段,画出描写敌我双方的 关键词语。
1937年7月7日深夜:
日军 全副武装 气势汹汹 首先
我军 喝问 严词拒绝 还击
(2)学生反馈。
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比喻逐步侵吞。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3)齐读本段。
“九一八”事变后,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
国东北三省,接着又逐
步蚕食华北,妄图把侵
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
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
的东、北、西三面都被
日军和伪军控制,位于
北平南郊的卢沟桥便成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 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 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 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 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同学们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吗?
①“烽火”指什么? ②“卢沟桥烽火”是什么意思? ③卢沟桥在哪里?
日本帝国主义 为武装侵略中国东北制造的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导入
精读精讲
1、出示词语,指名读。
魔爪咽喉挑衅
日寇控制号召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同仇敌忾猝不及防
万籁俱寂如火如荼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3)这一段写了什么?
(4)齐读第一段,小结:
这就是“卢沟桥事变”的起因。
3、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交流。
①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
②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③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自由读,齐读。
重读“迅速”、“成群结队”、“夜以继日”、“纷纷”、“大批”会我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4、.学习第四段。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第6—8自然段):
第四段(第9自然段):
学生练习写字
扬州市八里中心小学备课纸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描红。
板书设计
卢沟桥烽火
“九一八”事变
“卢沟桥事变”
团结抗战
揭开序幕
教学反思
扬州市八里中心小学备课纸
总课时第2课时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5、卢沟桥烽火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爱憎分明的感情。
2、能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中国军队是如何杀敌的。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爱憎分明的感情。
5、设疑。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对我有哪些启示?
学生听歌曲,谈感受
理解题意
带着问题去读书
学生自读课文。
扬州市八里中心小学备课纸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初读课文
指导写字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下列词浯:
总结全文:文章讲述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赞扬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卢沟桥烽火
“九一八”事变
“卢沟桥事变”
团结抗战
揭开序幕
教学反思
(1)自由读;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①序幕:本指多幕剧第一幕前的一场戏,用以介绍剧中
(3)我们可以说逐步怎样?
(4)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
自由读课文
讨论交流
自由朗读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
质疑
学生练习说话
扬州市八里中心小学备课纸
小结
总结全文
5、小结
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历史和剧情发生的原因。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军将士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侵略者遭到可耻的残败。
扬州市八里中心小学备课纸
总课时第1课时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5、卢沟桥烽火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会用“逐步”、“万籁俱寂”等造句。
2、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能给课文分段。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人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
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2、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3、揭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把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板书课题)
4、解题:指名读“烽”,注意读准后鼻音。
“烽火”指什么?比喻什么?“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
①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②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三、指导写字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再评讲。
读生字词。
读课文内容
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
2、学习第二段:
指导朗读第2、3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指名读评议,齐读。
学生读词语
说说主要内容
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交流讨论
学生读课文。
谈谈自己的感受
扬州市八里中心小学备课纸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