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卢沟桥烽火
5卢沟桥烽火

“烽火”是古代边防人员为报警而在高处点燃的烟 火,借指战火或战事
②“卢沟桥烽火”是什么意思?
③卢沟桥在哪里?
卢沟桥位于北京天安门西南十五公里的永定河上, 它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多孔联拱大石桥, 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卢沟桥位于天安门西南 十五公里的永定河上,它是 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一座 多孔联拱大石桥,距今已有 八百年历史。
逐步:
(1)同学们读带有“逐步”的句子。
(2)文中的“逐步”是什么意思?
(3)我们可以说逐步怎么样? (4)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
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 精心策划的。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军将 士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侵略者遭到可耻 的惨败。
搜集一个战争故事,绘声绘色 地讲给其他同学听,从中体会军队 的善战和战士的英勇。
(1)读第二段,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⒈1937年7月7日深夜 ⒉第二天凌晨 ⒊当天晚上
(2)细读第二段,画出描写敌我双方的 关键词语。
1937年7月7日深夜:
日军 全副武装 气势汹汹 首先 我军 喝问 严词拒绝 还击
(2)细读第二段,画出描写敌我双方的 关键词语。
第二天凌晨:
日军 人仰马翻 狼狈 我军 同仇敌忾 举、冒
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 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 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 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1)自由读课文,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反馈。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九·一八事变指1931年9月18日在中国东北 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冲突双方是中 国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根据冲突爆发的日期, 史称“九·一八事变”。由于当时中国东北地区 称为满洲,因此日本方面将这次事变称为“满洲 事变”。
5.卢沟桥烽火(课文复习要点)

练习1
一、背诵4句拟人句。
二、背诵12个成语。
5.卢沟桥烽火
一、字音
魔爪(zhǎo)咽(yān)喉挑衅(xìn)如火如荼(tú)歼(j iān)灭二、仿写词语:
咽喉:手足心肝心脏口舌
蚕食:瓜分鲸吞蚁附狐疑
气势汹汹:小心翼翼得意洋洋生机勃勃硕果累累
生死存亡:古今中外阴晴圆缺喜怒哀乐
三、中国守军:奋不顾身同仇敌忾(褒义)
日本侵略者:气势汹汹鬼哭狼嚎抱头鼠窜人仰马翻(贬义)
四、“卢沟桥事变”发生的时间是1937年7月7日,又称“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
“卢沟桥事变”的伟大意义: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从此,一场伟大的抗日战争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五、抗日战争于1945年结束,一共进行了8年。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
5卢沟桥烽火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 九一八”事变后, 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 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 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 接着又蚕食华北,妄图把侵略 蚕食华北 接着又蚕食华北,妄图把侵略 的魔爪伸向全中国。 1937年 的魔爪伸向全中国。至1937年 上半年,北平的东、 上半年,北平的东、北、西三 面都被日本侵略者控制, 面都被日本侵略者控制,位于 北平西南郊的卢沟桥便成了平 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咽喉要道 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1937年 日深夜: 1937年7月7日深夜:
第二天凌晨: 第二天凌晨:
当天晚上: 当天晚上:
这显然是赤裸裸的挑衅行为。 这显然是赤裸裸的挑衅行为。 挑衅行为 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 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 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1937年 日深夜,星光暗淡,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 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 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 偷偷地向卢沟桥 向卢沟桥摸 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当天晚上, 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 腰佩手榴弹, 悄悄地向卢沟 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 进发。 桥进发。
月 日 深 夜
敌军 全副武装 气势汹汹
我军 喝问 严词拒绝 还击 敌
7 7 第 二 天 凌 晨 当 天 晚 上
首先
链接相关资料: 链接相关资料: 【毛泽东】 毛泽东】 向全国发出《 向全国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 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平津危急, 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平津危急, 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 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保卫平 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津!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蒋介石】 蒋介石】 一方面派人向日本提出抗议, 一方面派人向日本提出抗议, 一方面派人向日本密谈。 一方面派人向日本密谈。抗议是做 给人民和国际上看, 给人民和国际上看,密谈才是主要 意图。 意图。
5.卢沟桥烽火ppt课件完美版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哪几个自然段是具体 写卢沟桥事变过程的?按什么顺序来 写的?用笔划出文中表示顺序的词语。
“九一八”事变后——1937年7月7日 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
(1) 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 略地位。 (2-5) 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6-8) 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 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挑 衅 寡 不 敌 众 狼 狈而逃
fēnɡ wànɡ wěi hóu
烽妄 伪喉
烽火 妄图 虚伪 咽喉
líng lónɡ diē jiān
凌聋爹 歼
凌晨 耳聋 爹娘 歼灭
❖ 烽火 妄图 伪军 咽喉要道 凌晨 震耳欲聋 哭爹喊娘 呐喊 歼灭 侵占 蚕食 慰劳 声援 魔爪
❖
星光暗淡 万籁俱寂 全副武装 气势汹汹 蓄谋已久 严词拒绝 恼羞成怒 众寡悬殊 同仇敌忾 奋起及防 鬼哭狼嚎 抱头鼠窜 生死存亡 大声疾呼 团结一致 夜以继日
❖ “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 沟桥桥面上。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但由 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 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小鬼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个个 人头滚落,尸横桥头。这时,我们的援军又从 敌人背后杀来,两面夹击,打得日寇鬼哭狼嚎, 抱头鼠窜。
时间
敌军
我军
(9) 写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 发。
本文按照 时间 和 事情发展 顺序,生动具体地描述了1937年 7月7日“卢沟桥事变 ”的经过, 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 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 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 略者的顽强精神。
九一八事变:
日本帝国主义 为武装侵略中国东北制造的 事件.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境内的关 东军,蓄意炸毁难满铁路沟地区桥梁一段,诬称 中国军队有意破坏,以次为借口,突然向沈阳中 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19日占领沈阳, 接着分兵侵占了辽宁其他地区以及吉林,黑龙江 两省,至1932年2月,关东军占领了我东北全境。
5 卢沟桥烽火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 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 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 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 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 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学习第一段
理解词语
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比喻逐步侵吞。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平津危急! 华北危急! 中华民族危急!
(1)三个感叹号表明当时中国 形势非常严峻,中华民族到了生死 存亡的时候了。
(2)不能调换顺序,因为这 是按范围的从小到大安排的,说 明中国的领土正在被日寇逐渐蚕 食。
(1)平津、华北、中华民族 危急! (2)平津危急!华北危急! 中华民族危急!
第二句更能表明当时形势的严峻, 感情更强烈。
(1)“序幕”比喻重大事件的开端。 在文中,“序幕”指的是抗日战争。 (2)如火如荼,形容旺盛、激烈。 在课文中体会到抗日战争的持久与 激烈。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述了“卢沟桥事 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 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 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 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 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卢沟桥烽火
卢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处丰台区永定河上。 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
烽火:本义是 古时边防报警 点燃的烟火, 现在用来比喻 战火或战争。
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n 烽火 伪军 妄图 凌晨 挑衅 xì 驻守 呐喊 倾泻 歼灭 咽喉要道 万籁俱寂 全副武装 鲜血四溅 震耳欲聋 大声疾呼 众寡悬殊 cù 猝不及防 恼羞成怒 气势汹汹 蓄谋已久 人仰马翻 哭爹喊娘 狼狈而逃 鬼哭狼嚎 抱头鼠窜 同仇敌忾 夜以继日 如火如荼 tú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卢沟桥烽火

课文原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蚕食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
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被日军和伪军控制,位于北平西南郊的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
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士兵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
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
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
“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
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
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第二天凌晨,日军向宛平城发动进攻。
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
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
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
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哇哇”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
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
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
到了桥头,大刀队员们齐声呐喊:“小鬼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个个人头滚落,尸横桥头。
这时,我们的援军又从敌人背后杀来,两面夹击,打得日寇鬼哭狼嚎,抱头鼠窜。
激战一直持续到9点凌晨,侵占桥头的日军全部被歼,卢沟桥重又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中。
但是,日寇亡我之心不死,继续向平津一带调集兵力,不断对中国军队发起攻击。
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全国军民团结一致,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
5.卢沟桥烽火

卢沟桥烽火
读一读
烽火 妄图 魔爪 咽喉 凌晨 号召 歼灭 挑衅 万籁俱寂 众寡悬殊 震耳欲聋 同仇敌忾 恼羞成怒 狼狈而逃 鬼哭狼嚎 抱头鼠窜 猝不及防
卢沟桥烽火
自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 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 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卢沟桥烽火
第一部分(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 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部分(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部分(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 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 与声援。 第四部分(9):写“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抗 日着战争的全面爆发。
时间
敌军
我军
1937年7月7日 全副武装 气势汹汹
深夜
恼羞成怒 首先开火
大声喝问 严词拒绝 立即还击 暂时退守
第二天凌晨
人仰马翻 吼叫 疯狂扑来
同仇敌忾 奋起还击
当天晚上
哭爹喊娘 狼狈而逃
举起 冒着 冲出 砍去
猝不及防 鬼哭狼嚎
抱头鼠窜
手握 腰佩 悄悄进发 齐声呐喊
卢沟桥烽火
1937年7月7日深夜
英雄气概。
卢沟桥烽火
当天晚上
当天晚上
日军
我军
抱头鼠窜 悄悄进发
鬼哭狼嚎 两面夹击
可以体会 出日军在正 义面前遭到 惨败的下场 和我军的英 勇无敌。
卢沟桥烽火
学习第三部分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1.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 2.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急之时所发 挥的巨大作用。 3.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及 声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937年7月7日深夜
日军
我军
全副武装 喝问
5、卢沟桥烽火ppt

líng
nà
挑衅(xìn) 众寡(guǎ)悬殊 狼狈(bèi)而逃
魔爪(zhuǎ
zhǎo
) 咽(yān
yàn)喉
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比喻逐步侵占。 蓄谋:早有这种计谋(指坏的)。 挑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众寡悬殊:众,多。寡,少。悬殊,相差很远。双
方人力多少相差很远。 同仇敌忾:忾,愤恨。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1) 华民族危急!
(1)三个感叹号表明当时中国 形势非常严峻,中华民族到了生死 存亡的时候了。
(2)不能调换顺序,因为这是 按范围的从小到大安排的,说明 中国的领土正在被日寇逐渐蚕食。
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北平 市民成群结队地前往部队慰劳,长 辛店的铁路工人夜以继日地帮助军 队修筑工事。各地民众、海外华侨 也纷纷来电声援并送来了大批慰问 品。
时间
敌军
我军
当天晚上 猝不及防
鬼哭狼嚎
人头滚落
抱头鼠窜
手握 腰佩 悄悄 进发 呐喊 两面夹击
可以体会出日军在正义面前遭到惨 败的下场和我军的英勇无敌。
自学指导2:
自由读课文6—8自然段,从哪些
词句能感受到全国军民团结,把日本 侵略者赶出中国的。
平津危急! 华北危急! 中华民族危急!
比较:
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 族危急!
时间
敌军
我军
1937年7月7 全副武装 偷偷摸来 严词拒绝 日深夜
气势汹汹 恼羞成怒 开枪还击
可以体会出日军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的狰 狞嘴脸,事变的发生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 心策划的。
读下面句子,说说体会。
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 中国军队开起火来。“嗒嗒 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 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卢沟桥烽火教材分析:课文反映了中国现代史上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卢沟桥事变,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在六年级学生心中,抗日战争就是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把侵略者赶出中国,至于卢沟桥事变具体是怎么回事,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学生并不了解,毕竟现在的孩子距离抗战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已很久远。
因此,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3.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4.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1.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2.通过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有感情地品读中体会“偷偷地”、“摸”;“悄悄地”、“进发”等不同词语的感情色彩。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2月17日(14)课时目标:1.初读课文,学会9个生字及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教学重难点:1.弄清“喉、凌、歼”的字形。
2.查字典、观察图画以理解词语的意思。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北京西郊有一座桥名叫卢沟桥(图片展示),它不仅因桥上的狮子多而闻名,还因为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人。
它清清楚楚地记载着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战争。
它拉开了中国人民八年抗日的序幕。
2.教师简单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把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3.揭题,《卢沟桥烽火》一课就再现了那段令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
指名读“烽”(fēng),注意读准后鼻音。
“烽火”指什么?比喻什么?“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4.设疑:“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对我们有哪些启示?让我们学习课文。
(设计意图:学习这类文章得让学生提前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政治背景,这对学生学习课文有很大的帮助。
)二、初读课文,发展情感1.初读感知,要求:(1)自读课文,读通课文。
(2)边读边想,课文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卢沟桥烽火的呢?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给课文分段。
2.检查讨论:(1)分别指名读课文。
(分小节)(2)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指导识字。
(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识字的能力,让学生在读中识字并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感受词语不同的感情色彩,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交流分段:第一段(1)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第二段(2—5)经过。
第三段(6-8)号召。
第四段(9)历史地位。
3.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地方?(卢沟桥事变的经过)说说为什么?4.全课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自主总结,将主动习得的知识系统化,更有效的感悟学习方法。
)三、指导书写,布置作业(一)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复习认读。
2.指导描红,临写、交流难写易错的字,相机范写:喉、歼。
3.组织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二)布置作业1.认真完成《习字册》。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和作业,让学生能熟练掌握本课生字,对于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大有益处,并能再次熟悉课文内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2月21日(17)课时目标:1.能按时间先后顺序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了解卢沟桥的战略地位,以及卢沟桥事变的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重难点: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一、检查导入,导入新课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5课,齐读课题。
2.1937年7月7日,对于卢沟桥来说是极不平常的一天,为什么呢?(设计意图:质疑设问,让孩子快速进入课文事件,引发阅读兴趣。
)三、研读课文,感悟语言(一)学习2—3小节。
1.学生自由读2—3小节,说说你从这两小节中获得了什么信息?2.交流:要点:(1)敌人蓄谋已久,“搜查”只是借口,夺下卢沟桥是真实目的。
(2)抓“蓄谋已久”探究,感知句群:a.“1937年7月7日…………向卢沟桥摸来”;b.“日军恼羞成怒…………”体会“偷偷、摸来”中包含的作者的情感,感受日寇的卑鄙行径。
(3)感受驻军的正义:“严词拒绝”如何拒绝?“立即开枪还击”3.有感情朗读。
4.过渡:日寇的蓄意肇事,使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你如何认识我军的“暂时”退守?(结合下文的“早有防备”。
)(设计意图:语文课堂要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安排学生的自读、小组讨论、集体交流,从而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敌军的蓄意挑衅、无理取闹;我军的义正严词、正义凛然。
)(二)学习4—5小节。
过渡:面对敌人的再次进攻,我军是如何应战的呢?日寇又是如何顽抗的呢?1.自由读4、5两小节,用“——”划出写日寇的句子,用“~~~”划出写我军的句子,并简要写写你的收获。
2.学生按要求自学,写体会。
3.交流:要点:(1)日寇的疯狂:“日寇吃了亏,…………扑来”抓“扑”体会、想象,用词语描述日寇的“扑”:()地扑。
体会读。
(2)日寇的狼狈:“在硝烟和火光中……狼狈而逃”,“日寇猝不及防……尸横桥头”,“打得日寇……”。
体会读。
(3)在体会读的基础上归纳描写日寇的词语:人仰马翻、哭爹喊娘、狼狈而逃、猝不及防、人头落地、尸横桥头、鬼哭狼嚎、抱头鼠窜(4)我军的英勇、足智多谋,团结一致:“早有防备……”,“英勇的中国驻军……”,“当天晚上……”---体会“悄悄、进发”中包含的感情色彩。
“我们的援军……”体会朗读。
(5)在体会读的基础上归纳描写我军的词语:同仇敌忾、奋起还击、齐声呐喊、两面夹击4.引读体会: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激烈的夺桥之战…………过渡:虽然卢沟桥重又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里,但是……(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讨论、交流、汇报等多种形式铺开教学活动,学生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体会到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所要表达的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和对我国守军英勇顽强的敬佩之情。
)(三)采用引读法学习6---7小节1.师引:日寇……,就在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2.共产党的大声疾呼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呢?引: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3.你能用一些词语来描述刚才你读中的感悟?出示,面对侵略者,面对共产党的大声疾呼,中国军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众志成城、齐心协力、…………4.齐读上述词语,引发卢沟桥事变的意义:(1)卢沟桥事变拉开了…………。
从此,…………。
(2)“序幕”是什么意思?(3)你怎样理解这个“全面?”在学生谈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4)“如火如荼”是什么意思?能找及格词语替换一下吗?(红红火火、蓬蓬勃勃)(5)总结:抗战之火,由卢沟桥的烽火点燃,卢沟桥上的石狮子见证了这段历史。
在同是中国人,同样爱祖国这根红线的连接下,抗战之火很快燃遍祖国各地。
经历了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军民才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的领土。
(设计意图:明确卢沟桥事变对中国抗战的重要意义。
)四、升华认知,拓展想象同学们,由卢沟桥的烽火,由日寇的蛮横,不可一世,你有什么想说的?(设计意图:进一步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五、总结全文,巩固练习1.摘录文中描写日寇的词语。
2.准备复述这一历史故事。
(设计意图:巩固知识,牢记这一历史事件。
)板书设计:卢沟桥烽火我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英勇顽强齐声呐喊、两面夹击日寇:人仰马翻、哭爹喊娘、狼狈而逃、猝不及防、人头落地、尸横桥头、可耻下场鬼哭狼嚎、抱头鼠窜教学反思:教《卢沟桥烽火》的时候,我就注重了让学生深入地去了解时代背景。
我一开始就跟学生介绍——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
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
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
由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当晚日军便攻占北大营,次日占领整个沈阳城。
日军继续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进攻,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打铁趁热,我接着揭题:“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注意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逐步蚕食了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相机板书课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为的憎恨。
跟学生交代了这些背景材料,能够使他们更容易地理解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