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心理视角的网络广告效果评价分析研究
消费者心理学中的广告效果分析

消费者心理学中的广告效果分析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消费文化的普及,广告成为企业宣传和促销的重要手段之一。
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或服务之前,通常都会接触到各种形式的广告。
广告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销售业绩和品牌形象,因此,广告的设计和传达必须在消费者心理学领域上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来达到最佳的广告效果。
一、情感营销的重要性情感营销是指通过触发、引导和控制消费者情感状态,从而达到营销目的的一种营销手段。
情感营销已经成为广告领域中一种颇具竞争优势的手段。
感性的广告设计更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而冷静问题的理性广告设计则相对较难。
情感营销的理念在广告中普遍应用,尤其在品牌广告中。
品牌广告旨在达到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品牌认知度,使消费者对品牌保持高度的信任感和认可感,从而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
例如,苹果公司在iPhone的广告中通常采用优美的音乐和高度关注用户的故事情节,通过打动消费者的情感,以此加深与用户之间的连结,进而强化用户的品牌忠诚度。
广告中的正向情感体验,一般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心理,这种情感体验值得广告人在设计广告时更多地思考。
二、产品营销的设计广告的设计除了要体现出品牌的特点、卖点和形象,也需要与消费者心理—和偏好结合起来。
一般来讲,产品营销的广告设计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情境感受的植入广告人应该借助情感营销的手段,让消费者更加愿意购买所宣传的产品,而不是强制性地推销商品。
产品营销广告中,对情境感受的植入是广告的一个重要设计方向。
例如,一些汽车广告会将各种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穿插在产品介绍之中,这样更容易让消费者去理解产品的功能和使用场景,也能产生与新车相联系的情感感知,利于消费者购买。
(2)品牌主张的宣传广告中的品牌宣传利于增强网民对新产品的信任感。
品牌宣传可以让消费者从中感受到品牌的优秀价值和品质保障,从而提高品牌忠诚度。
在广告宣传中,品牌主张的呈现更应该显露出所处理的是什么,可以紧扣品牌特点,让消费者感受到品牌的肌肉和实力,注重品牌情感价值的传递。
消费者对网络广告的认知与态度研究

消费者对网络广告的认知与态度研究引言:网络广告作为一种新兴的广告形式,已经成为当今市场推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消费者对网络广告的认知和态度对广告的有效传播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消费者对网络广告的认知和态度,并提出一些建议,以帮助广告商更好地应对消费者的需求。
一、消费者对网络广告的认知网络广告的认知是指消费者对广告信息的感知和理解程度。
消费者对网络广告的认知涉及广告传达的内容、形式和效果等方面。
1.1 广告内容认知消费者对网络广告的内容认知是指他们对广告所传递的信息和产品的理解程度。
消费者对广告内容的认知取决于广告的表现形式和语言表达,这包括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等。
因此,广告商应根据目标受众的需求和特点,精心设计广告内容,使其易于消费者理解和接受。
1.2 广告形式认知消费者对网络广告的形式认知是指他们对广告呈现方式的感知和理解程度。
广告形式存在多样性,包括横幅广告、弹窗广告、原生广告等。
消费者对不同广告形式的认知程度不同,因此,广告商应根据不同广告形式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广告形式来传递信息。
此外,广告商还应充分考虑广告形式对用户体验的影响,避免过度侵入用户的浏览过程。
1.3 广告效果认知消费者对网络广告的效果认知是指他们对广告对自己购买行为的影响程度的感知和理解。
消费者对广告效果的认知包括广告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可信度等。
广告商应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强调广告的价值和效果,提供准确的信息,增强广告的可信度和可接受度。
二、消费者对网络广告的态度消费者对网络广告的态度指的是消费者对网络广告的观点、评价和喜好程度。
2.1 感知广告的干扰程度消费者对网络广告的态度常常受到广告对其浏览体验的干扰程度的影响。
过多的广告弹窗或冗余的广告信息会对消费者的浏览体验产生负面影响,消费者可能会感到烦躁和不满。
因此,广告商应根据目标受众的需求和兴趣,控制广告的数量和频次,以减少对消费者的干扰,提高广告的接受度。
2.2 接受程度和行为意愿消费者对网络广告的态度还包括对广告的接受程度和对广告的行为意愿。
消费者心理对广告效果的影响研究

消费者心理对广告效果的影响研究第一章前言广告是一种商业营销方式,常用于推销产品、品牌或服务。
广告通过传递信息,引起潜在客户的兴趣,提高产品或品牌的知名度,并最终促进销售。
然而,广告效果往往受到消费者心理的影响,因此了解消费者心理对广告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
第二章消费者心理消费者心理是指人们对于购买商品或服务时的思想、情绪和行为。
消费者的简介,敏感度,情感和动机等心理因素都会影响其对广告的反应和决策。
2.1 消费者受众分类首先,消费者可以分为目标受众和非目标受众。
目标受众是广告所针对的人群,而非目标受众则是不属于目标受众群体的人。
在此之上,消费者还可以根据其购买能力,年龄,性别,居住地等特征进行分类。
2.2 消费者心理特征消费者的心理特征也影响其对广告的反应。
消费者心理特征包括动机,态度,个性,社会经验和文化差异等方面。
例如,一位消费者可能因为其强烈的环保意识而对环保类产品广告产生兴趣和好感。
第三章广告效果广告效果是指广告对消费者购买意向和销售业绩的影响。
广告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广告的内容、形式、时机、目标受众等方面。
以下是广告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3.1 广告内容广告内容是广告传递信息的核心。
一份好的广告内容应该清晰明确,吸引人并能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
广告内容应该与目标受众的需求和心理相匹配,从而更有效地引导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
3.2 广告形式广告形式指广告的表现形式,例如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
广告形式不同会对消费者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图片广告能够直观地呈现产品特点,有助于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而视频广告能够展示产品的更多细节和优点,有助于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3.3 广告时机广告时机指广告发布的时间和地点。
广告时机与消费者心理和行为习惯相关。
例如,人们在购买礼物的节日或季节通常更加敏感,因此在这个时候发布广告可能会更有效。
第四章消费者心理对广告效果的影响消费者心理对广告效果有着深刻影响。
广告行业中的消费者心理分析与广告创意设想

广告行业中的消费者心理分析与广告创意设想一、消费者心理分析1.1 消费者决策过程在广告行业中,了解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是非常重要的。
消费者决策过程通常可分为六个阶段:需求引发、信息搜索、评估比较、购买决策、购买后评价以及再购买。
通过了解这些阶段,广告创意可以更准确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1.2 消费者心理驱动力消费者的心理驱动力会影响他们对广告的反应。
其中包括认知因素(例如知觉、注意力、记忆)、情感因素(例如态度、情绪)和社会因素(例如群体影响)。
了解这些心理驱动力有助于广告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来吸引消费者。
1.3 个体差异与目标受众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体差异,如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和文化背景等。
目标受众定位对于广告创意至关重要,不同群体对广告的接受度不同,因此需要根据目标受众来调整广告内容和表达方式。
二、广告创意设想2.1 利用情感吸引消费者情感因素在广告中起着重要作用。
利用欢乐、温馨、幽默等情感元素可以让广告更容易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并加强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连接。
2.2 突出产品特点和优势广告创意应该突出产品或服务的特点和优势,以便让消费者了解其独特之处。
通过强调产品的功能、性能、质量或创新等方面来吸引消费者。
2.3 引起观众兴趣和好奇心在设计广告时,应该注重通过视觉效果或故事性来引起观众的兴趣。
这可以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一个有趣的场景或使用令人惊艳的视觉效果等。
2.4 提供针对目标受众的个性化体验个性化体验对于吸引消费者至关重要。
利用数据分析以及精准定位,为不同目标受众提供个性化的广告体验,从而满足他们的需求并增强他们与品牌之间的联系。
2.5 利用社交媒体与消费者互动社交媒体是当下最重要的营销渠道之一。
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与目标受众进行互动,提供有趣的内容和具有吸引力的广告创意,以增加品牌知名度和吸引更多潜在消费者。
2.6 利用明星或名人代言邀请合适的明星或名人代言产品可以极大地提升品牌形象和产品认可度。
我国网络广告效果评估调查报告

我国网络广告效果评估调查报告根据对我国网络广告效果的评估调查,我们就广告受众触达、广告引起消费意愿和广告传达准确性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以下是调查结果和结论:1. 广告受众触达:调查显示,我国网络广告的受众触达率较高。
在受调查的人群中,百分之六十的人在过去一年里曾通过网络广告了解过新产品或服务。
这表明,网络广告具有较高的曝光度,能够有效地触达潜在消费者。
2. 广告引起消费意愿: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网络广告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有积极的影响。
约百分之七十的受调查者表示,网络广告能够引起他们购买相关产品或服务的意愿。
这说明网络广告对于推动消费者转化为实际购买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 广告传达准确性:调查结果显示,网络广告的传达准确性有待提高。
约百分之四十的受调查者认为,网络广告在传送产品或服务相关信息时存在一定的不准确性。
这主要表现为广告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或者以夸大其词的方式吸引消费者。
因此,网络广告需要更加准确和真实地传达产品或服务的信息,以提高广告的可信度和效果。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我国网络广告在受众触达方面表现较好,具有较高的曝光度。
2. 网络广告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有积极的影响,能够引起消费者购买意愿。
3. 网络广告的传达准确性有待提高,需要更加真实和准确地传递产品或服务的信息。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建议:1. 广告主应更加注重广告内容的准确性,避免夸大其词,提高广告的可信度。
2. 广告平台和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网络广告的监管,确保广告内容与实际情况相符,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3. 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新的广告评估方法,以更好地评价网络广告的效果,为广告主提供更准确的数据和参考。
通过对我国网络广告效果的评估调查,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广告在受众触达、消费意愿和传达准确性方面的表现,并提供相应的建议和指导,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网络广告的效果和质量。
4. 广告受众特征:在对广告受众进行进一步分析时,我们发现网络广告的触达面较广,涵盖了不同年龄段、职业和地域的受众群体。
互联网广告营销的消费者心理浅析

互联网广告营销的消费者心理浅析互联网广告的兴起和普及,不仅给企业带来了更多的营销渠道,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便利。
然而,随着广告数量的增加和信息碎片化的加剧,消费者心理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本文将从互联网广告消费者心理的角度,对当前的趋势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信息过载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互联网广告的盛行使得信息的获取变得轻而易举,消费者不再缺乏选择。
然而,过多的信息却常常给消费者带来困扰和犹豫。
当广告数量过多时,消费者难以辨识,往往会出现视觉疲劳和忽视广告的现象。
此外,过多的信息也使得消费者在做出决策时容易陷入选择困难,产生决策焦虑的情绪。
二、广告个性化与用户体验的平衡互联网广告以其个性化的特点而备受推崇,通过用户画像和大数据分析,广告商能够更精准地为目标用户投放广告。
然而,消费者也越来越关注个人隐私和信息保护的问题。
如果广告个性化过于强调,消费者可能会感到被侵犯隐私,产生不信任感。
在这一点上,广告商需要在个性化广告与用户体验之间寻找平衡点,关注用户需求,提供更具价值和质量的广告信息。
三、社交媒体的影响力随着社交媒体的崛起,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朋友圈、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
在这些平台上,广告商能够更好地将广告融入用户的社交关系中,通过社交化的方式进行传播。
消费者在进行购买决策时,更容易被自己的社交网络所影响,从而受到社交媒体广告的影响。
因此,广告商需要善于利用社交媒体的影响力,通过增强用户体验和社交化传播,提升广告的效果。
四、互动式广告的崛起互动式广告是近年来新兴的广告形式之一,通过用户参与感知、参与体验等手段,引导用户参与到广告中,提升广告的影响力。
正是由于互动式广告的引入,消费者在接受广告信息时获得了更多的参与感和暂时消遣的乐趣。
然而,互动式广告也存在着用户参与度不高、内容单一等问题。
广告商需要创新设计,提供更具互动性和娱乐性的广告形式,以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和留存率。
五、品牌形象与消费者心理互联网广告不仅是产品的推广手段,同时也是企业塑造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之一。
消费者视角下的网络广告营销策略分析

消费者视角下的网络广告营销策略分析概述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网络广告已成为各大企业推广品牌和产品的重要手段之一。
为了提高广告效果和达到营销目标,企业需要从消费者角度出发来制定营销策略。
消费者心理特征分析消费者对网络广告有自己的看法和反应,因此需要了解消费者心理特征。
1.广告干扰:大多数消费者在上网时会对广告页面进行快速浏览,他们不喜欢被广告强制性打断,容易产生反感情绪。
2.广告可信度:品牌形象和信息来源是消费者判断广告可信度的重要因素,因此广告需要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供真实可靠的产品信息。
3.广告看法:消费者对广告的看法会影响他们对产品和品牌的看法,而消费者并不总是相信广告所传递的信息,广告必须通过不断创新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和共鸣。
网络营销策略的制定1.定位目标消费群体:企业需要准确掌握目标消费群体,以便根据消费者喜好和需求来定位广告。
2.强化品牌形象:品牌形象是广告的关键,企业需要通过各种媒介传达品牌形象,强化品牌形象。
3.创新广告内容:创新广告内容是吸引消费者的必备条件,这样可以变得更有趣、有意思,并且可以引起消费者的共鸣。
4.优化广告投放:根据特定消费群体的喜好和地理位置等调整广告内容和投放渠道,为广告的到达率和转化率提供保障。
广告效果评估指标1.点击率:指广告展示次数中被点击的占比。
可能会反映用户对广告感兴趣的程度。
2.转化率:指广告展示次数中转化为营销效果的占比。
可以评估广告的实际效果。
3.曝光率:指广告展示次数占预设展示次数的占比。
可以通过曝光率评估广告投放的效果。
总结网络广告营销策略需要根据消费者喜好、地理位置等情况进行调整。
强化品牌形象、创新广告内容、优化广告投放和定期评估广告效果是制定网络营销策略的关键点。
对于企业来说,只有真正以消费者为中心,才能在互联网营销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网络生活中的网络广告与消费心理

网络生活中的网络广告与消费心理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的生活与消费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与此同时,网络广告也成为了商家宣传和推广产品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网络广告对消费者的心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及如何适应网络生活中的广告冲击,这是我们需要讨论和探究的问题。
网络广告无处不在,无论是浏览网页、使用社交媒体还是观看视频,我们都可能接触到各式各样的广告。
网络广告通过精准的投放和个性化的推送,使得消费者在网络空间中无法逃避广告的魔爪。
这种广告的频繁出现会引起我们的视觉疲劳,这是因为我们在电子设备前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眼球疲劳程度也越来越大。
因此,为了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广告商必须采取更具创意和引人注目的方式,使广告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然而,网络广告的频繁出现也引发了消费者心理的变化。
一方面,网络广告的大规模普及使得消费者更加善于辨别和筛选广告信息。
在面对众多的广告推送时,消费者会根据自身需求和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点击和浏览,忽略对其无用的广告。
这种针对性的消费心理使得广告商需要更加研究用户的喜好和行为,以便在广告推送时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另一方面,网络广告的普及也引发了消费者冲动消费和负担过重的问题。
网络广告往往伴随着限时折扣、限量发售等手段,诱导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和焦虑,从而促使消费者立即购买该商品。
当消费者因为冲动消费而导致财务负担过重时,会对网络广告产生负面情绪,并反应在消费选择上。
因此,广告商应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以确保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网络广告体验,广告商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和心理变化。
首先,广告商可以加强与消费者的互动,例如通过问卷调查、社交媒体互动等方式,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反馈。
其次,广告商可以优化广告内容的质量,注重创意和内容的个性化,使得广告更加符合消费者的兴趣和需求。
此外,广告商还可以采取合适的频次和推送方式,避免让消费者产生视觉疲劳和厌恶感,从而提高广告的点击率和转化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卷第4期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6 (4> VOL. 6, NO. 42006年12月Journalof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 (SocialSciencesEdition> Dec. , 2006基于消费者心理视角的网络广告效果评价研究吕鸿江1, 2 ,程明1的消费者的一些新需求,即个性化消费、关键词:网络广告。
心理效果。
评价模型中图分类号: F063.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1一、引言趣味性、吸引力、感知度、感染力、易识易记性、信息针对性>。
[3]张信和从网民心理角度出发,结合网我国网络广告市场已初步形成并加速膨胀,其络广告传播特性,对网络广告传播的接触主动性、时代气息及结构布局,从而构建了一个凸显网络特征的网络广告心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了评价模型。
据此,作者认为提高网络广告心理效果,应关注伴随网络发展带来希望获得感官享受、(1.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江苏南京210031。
2.南京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93>摘要:网络广告心理效果评价是推进网络广告发展的重要因素。
通过设计一套衡量消费者对网络广告产生心理反映的调查问卷并分析调查数据,得到了反映网络广告心理效果评价的九个因子,即购买信息、情感驱动、主题认知、适应能力、媒体运用、记忆效果、亲和程度、紧跟时代潮流及布局突出广告主题等。
-7465 (2006> 04 -0046 -05前景相当广阔已是不争的事实。
广阔的前景呼唤刺激多样性、时尚性、互动高黏度性四种心理效应一套完善的网络广告效果评价体系,但当前的评价进行阐述,并分析了这些心理效应是如何影响网络主要集中于网络广告产生的经济效果,对网络广告广告创作的。
[4]魏鹏程分析了在网络背景下广告使消费者产生的心理反应研究较少。
因此,进一步心理效应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提出了提高网络广告完善网络广告心理效果评价①显得尤为迫切。
心理效应的发展策略,同时还说明了如何应用消费近年来国外一些学者对网络广告的心理效果者心理来突出网络广告心理效应对消费行为的重进行了研究, Yang Kenneth通过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要作用。
[5]实验证明网络广告所包含的产品信息、广告的吸引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法研究了网络力及相关信息的驱动能力是影响消费者心理的重广告心理效果及其评价的一些指标。
但现阶段网要因素,且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对消费者产生影络广告心理效果评价的定量模型仍缺乏系统性,反响。
[1] Hyeseung Yang,Oliver,MaryBeth通过对网上映网络广告的特点不很明确。
本文准备在前人研究新闻广告可理解性的调查发现广告的可理解性对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更加凸显网络特征的网络广告心网络广告的心理效果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2]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形成相应的评价模型。
在国内,一些学者也对网络广告心理效果评价进行探讨。
江波、彭彦琴从消费者态度与行为出二、研究设计发,探讨现阶段我国消费者如何看待网络广告作品,通过调查分析最终得出各评价因素(行为度、本次调查共发放了600份问卷,(其中书面问收稿日期: 2006-10-09作者简介:吕鸿江(1975—>,女,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管理工程系教师,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
程明(1974—>,男,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讲师,硕士。
①网络广告心理效果评价是指网络广告传播后,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程度,进而产生购买的欲望和行动。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第4期吕鸿江,程明:基于消费者心理视角的网络广告效果评价研究的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特征根值大于1的因子共因此,本调查问卷所抽取的样本符合我们所研究的总体的自然特征,具有一定的年龄本文使用了SPSS13. 0统计软件。
首先,考虑45%。
基本接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2 了因子分析碎石图,根据图1可观察到在第九个因IC2006年1月发布的“第十七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子处出现一个拐点,拐点前是信息含量较大的公因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得出的网民的学历比例、子。
其次,使用了变量的协方差矩阵进行提取因子比例及性别比例。
①图1 碎石图卷300份,电子问卷300份>,回收了563份,问卷回收率为93. 8%,其中书面问卷全部回收。
除去无效问卷41份,剩余有效问卷522份,有效率92. 1%。
1.调查对象的选取本调查随机选取一些网站(搜狐,雅虎及新浪等>的在线网民,一些电子邮件用户及一些大中专院校部分在校学生和教师,一些企业员工为调研对象。
根据回收问卷的统计结果看:被调查者的学历分布为中专、大专、本科、硕士以上分别为33%、31%、30%、6%。
年龄分布是14岁以下、14—18岁、18—25岁、25—35岁、35岁以上分别为1%、26%、48%、20%、5% 。
性别分布是男性55%、女性代表性。
2.调查问卷的编制本调查问卷的设计基于以下五个调查问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广告协会和《潍坊日报》联合组成的“广告作品评价研究组”编制的《电视广告作品评价标准调查问卷》[6 ]356、《报纸广告作品评价问卷》[6 ]362 ,李彬彬、沈大为进行广告媒体与消费心理的研究而推出的《广告媒体调查问卷》[7] ,樊志育编制的《平面广告评价检核表》[ 8]255和《报纸广告效果测试问卷》[8 ]259及《EDN China电子设计技术》发布的《杂志广告效果调查问卷》[9]。
以它们为参考性基稿,结合网络广告的特点及广告心理效果评价的内容、心理学指标和广告心理效果理论-DAGMAR理论②制定了“网络广告心理效果评价问卷”初稿,共包括46个问题。
三、构建网络广告心理效果评价模型本问卷中问题采用七级打分量化的方法。
剔除了“文字表达简练,有吸引力”这一指标,主要是经过统计分析这一指标与其中几个指标的相关度非常大。
这样,本调查共获得了45个指标。
1.统计与分析9个。
再次,根据统计分析前九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为60. 879% (见表2> ,从有关文献来看,这九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已达到国际上同类研究的解释水平[ 6 ]348 ,从而确定因子个数为九个。
另外,对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了α系数(Cronbach,L. J>检验,结果为M =0. 89,证明结果是比较可靠的。
确定因子个数后,再对45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平均正交旋转后,计算出各指标间的相关度、各指标共同度、完全变量解释、因子负荷矩阵、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等。
最后的统计结果显示,每个指标在对应因子上的共同度和载荷量均大于0. 40(见表1>。
①www. cnnic. net. cn/html/Dir/2006/01/17/3508. htm.②该理论指广告的目标是讯息传达而非销售目标。
广告应达到改变消费者态度的目标。
在改变态度过程当中分为未知、知名、理解、确信、行动五阶段。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6卷表1 各个指标共同度与载荷因子指标共同度载荷量因子指标共同度载荷量提供产品性能用途. 616 . 735运用动画、图片、声音等多种. 582 . 704因子1提供生产厂家名称和地点广告中标明产品价格. 609. 704. 690因子5色彩搭配有冲击力有相关联想的音乐出现. 551. 474. 618. 591包含公司经理或联系人提供产品质量信息. 570. 471. 603. 567下载速度快标题与动画、图片、音乐的统. 471. 461. 581. 438吸引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616 . 667不知不觉记住产品商标. 589 . 646消除消费者顾虑、坚定购. 496 . 644引起美好联想. 508 . 592因子2让消费者觉得“主品正合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509. 447. 600. 552因子6提供产品商标能给人留下印象. 580. 517. 513. 489通过广告能直接订货语言能打动人心. 516. 483. 513. 428. 435 . 407文字容易辨认. 548 . 666有熟悉亲切的画面. 561 . 680标题明显文字表达的意思准确. 504. 598. 611. 568因子7有方便顾客反馈的设计为消费者着想. 625. 515. 678. 495因子3文字表达便于理解. 636 . 545有进一步信息的链接. 408 . 463一看就清楚网络广告说. 442 . 468富于幽默感. 515 . 495文案生动. 438 . 422因子8出现的模特让人喜爱. 466 . 584着色得当. 474 . 407有助于观念更新. 539 . 537经常因节日、季节、新产. 489 . 681整体构思有新意. 570 . 649符合消费者风俗习惯. 416 . 584因子4寓意比喻等手法切合主符合社会公德. 427. 492. 535. 530因子9文字排列便于阅读广告大小适当. 661. 424. 537. 430不说过头话. 448 . 416动画情节不使人觉得荒. 484 . 402广告对准谁很清楚. 422 . 418考察了九个因子中的下一级指标分布情况及结合网络广告活动的具体特点,笔者对各个因子进调查问卷中各个指标测度的内容和代表的意义,并行了命名(见表2>。
表2 因子名称、特征值、贡献率及重要度因子序号因子一因子二因子三因子四因子五因子六因子七因子八因子九因子命名特征根贡献率累积贡献率相对重视度购买信息8. 41618. 70218. 7020. 307情感驱动3. 7769. 16927. 8710. 151主题认知2. 3226. 66134. 5320. 109适应能力2. 1105. 28939. 8210. 087媒体运用1. 7374. 76044. 5810. 078记忆效果1. 5314. 40248. 9830. 072亲和程度1. 4274. 17153. 1530. 069时代气息1. 3013. 89257. 0450. 064结构布局1. 2753. 83460. 8790. 0632.构建网络广告心理效果评价模型笔者运用线性加权求和模型来构建网络广告心理效果的评价数学模型。
①首先,确定评价因素①马谋超(1992>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并进行相关实验证明加权求和模型适宜作为广告评价的数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