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蛙读书心得感悟

合集下载

蛙读后感600字

蛙读后感600字

蛙读后感600字《蛙》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年轻男子与一个年轻女子之间的爱情故事。

小说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而闻名,被誉为日本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读完《蛙》,我深受感动,对爱情、人生和自我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小说中的男主角是一个年轻的医生,他在一次度假中遇到了一个年轻女子。

两人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产生了感情,但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的爱情并不顺利。

男主角在一次事故中失去了记忆,而女主角也因为身体的原因无法和他在一起。

小说通过男主角的视角展现了他对于爱情、生活和自我的思考,同时也展现了女主角对于爱情和生活的态度。

通过这个故事,川端康成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复杂,以及爱情的伟大和不易。

在读完《蛙》之后,我对爱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小说中的男主角在失去记忆后,对于自己和周围的人产生了很多的疑惑和困惑。

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身份和价值,对于爱情和生活也感到迷茫和无助。

而女主角则是一个坚强和乐观的人,她用自己的行动和态度去证明了爱情的伟大和坚韧。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爱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需要双方的坚持和努力,更需要对于自己和对方的理解和支持。

只有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才能真正地感受到爱情的价值和意义。

此外,小说中对于生活和自我的思考也给了我很多启发。

男主角在失去记忆后,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他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和价值,对于生活和未来也感到迷茫和不安。

而女主角则是一个乐观和坚强的人,她用自己的行动和态度去证明了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需要我们用心去体味和珍惜,更需要我们对于自己和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只有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才能真正地感受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读完《蛙》让我对爱情、人生和自我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更加珍惜和感恩身边的一切。

我相信,只有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才能真正地感受到爱情和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莫言 蛙 读后感

莫言 蛙 读后感

莫言蛙读后感《蛙》是莫言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对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家庭在政治风暴中的命运变迁,以及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扭曲与挣扎。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田晓霞的女孩,她的家庭在大革命时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她的父亲因为被认定为“右派”而被迫害,母亲则在政治运动中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田晓霞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她经历了家庭的破裂、父母的悲惨命运、自己的心灵挣扎,最终走上了一条充满痛苦和折磨的道路。

小说通过对田晓霞一家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大革命时期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政治运动对人们的影响和摧残。

莫言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和隐喻,通过对蛙的描写,表达了人们在政治风暴中的无助和挣扎。

蛙在小说中象征着人们在政治运动中被迫害和扭曲的灵魂,它们无助地挣扎着,最终却被命运所摧残。

莫言通过对蛙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心灵状态,以及他们在政治运动中所受到的摧残和伤害。

小说的语言也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莫言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和生活用语,使得小说的语言更加贴近生活,更加真实和鲜活。

同时,他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小说的语言更加富有诗意和艺术感染力。

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使得小说的艺术魅力更加突出,更加深入人心。

《蛙》是一部充满人性关怀和思想深度的作品,它通过对一个家庭在政治风暴中的命运变迁的描写,展现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扭曲与挣扎。

莫言通过对蛙的象征性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们在政治运动中所受到的摧残和伤害,以及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所经历的心灵挣扎。

同时,小说的语言也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莫言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和生活用语,使得小说的语言更加贴近生活,更加真实和鲜活。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蛙读后感范文五篇

蛙读后感范文五篇

蛙读后感范文五篇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也一时洛阳纸贵,闲来无事抽空看了其代表作《蛙》,这部被誉为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读后感受颇多。

下面有小编来给大家分享蛙读后感,欢迎大家来参阅。

蛙读后感1以前的诺贝尔奖老让中国人添堵,现在莫言获奖中国人终于可以激动一把了,其作品自然也是水涨船高,洛阳纸贵,全国人民趋之若鹜,争相阅读。

我自然也难免俗,拜读了莫言的名作《蛙》。

该文讲述一位杰出的妇产科医生姑姑在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中曾经铁面无私,严格执法,导致无数未出生的或者已经出生的生命丧生,甚至母子俱丧,全家遭受灭顶之灾。

到了晚年,姑姑回想自己的罪过,无限悔恨,只得以捏泥人来进行心灵的自我救赎。

看完这篇文章,我不禁迷惑:人的生命尊严在和计划生育政策发生矛盾的时候到底孰轻孰重呢?民生福祉和国家利益之间是相互矛盾的吗?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是否该得到尊重呢?作为每个普通人,传宗接代似乎自古以来就是理所当然的,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显然并不仅仅是个封建残余的理念问题,而是人的生存权的一种体现。

即使在动物界,生存也是最高法则,为了繁衍生息,有的雌性动物甚至把雄性吃掉,繁衍需求显然高于个体生命的存在。

生存权的研究早在多年前就是中国学者对付外国学者的一个利器,成就了不少中国学者。

但是,在计划生育的政治任务面前,繁衍权似乎远远没有完成任务更重要,所谓“上吊不解绳儿,喝药不夺瓶儿”,无数的家庭在这种极端残酷的高压政策下家破人亡,姑姑作为一个出色的妇产科医生,为了保证完成任务,曾经将孕妇赶到河里淹死,曾经将无数即将分娩的生命扼杀,她自叹双手“沾满了腥臭的鲜血”。

尤其是在中国的养老制度还不健全的时候,这种计划生育制度存在残酷性的同时还充满了欺骗性。

一开始宣传说:没有孩子不要紧,国家给你养老送终。

后来,又说:养老不能单靠国家,要自己承担一部分。

再后来又说:养老金缺口太大,要延长退休年龄。

《蛙》读后感13篇

《蛙》读后感13篇

《蛙》读后感13篇《蛙》读后感1今天终于看完了的《蛙》,感觉很平淡,像一个人在唠唠叨叨的讲述自己人生的往事。

一个能得诺贝尔奖的大师写出的作品就像是刚入门的新手似的,毫无欣赏性。

一,故事很平淡,叙述也很平淡,而且主角并不明朗,到底是“姑姑”还是“蝌蚪”?二,人物性格描写也不突出,甚至自相矛盾。

难道这是得“茅盾文学奖”的原因?文中的人物大都没受过高等教育,却有时能出口成章。

故事中的人物好像都有精神病。

三,有几处细节未交待清楚,例如“小狮子”为要孩子假装大肚子四,文中对“蛙”及“婴儿”的描写确实有些“魔幻”,但我觉得更多的是“魔”,是精神病人的眼中世界,由此我怀疑莫言是否受过什么刺激,而“蛙”则是他在不正常的状态下写成的。

五,文中以文学后辈“蝌蚪”对“杉谷义人”所写书信的形式来写作,确实有对“诺贝尔文学奖”献媚之嫌。

总之,这是一本不值得阅读的破书。

后记;只看过莫言的这一部作品,或许评价有偏颇,待看过其更多作品后再对莫言评论吧。

但《蛙》确实写得太平淡,包括文字。

不能算是一部好作品。

《蛙》读后感2带着钦佩之情,我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拜读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代表作《蛙》。

这部作品,作者用了十年之久,三易其稿,是以写信的口吻诉说了所在的乡村,为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所发生的一些事情。

小说的名字叫《蛙》,听说莫言取这么个貌似奇怪的题目显然有着深刻的寓意:首先,蛙和“娃”读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的“杀人魔头”,说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娃娃有关;其次,青蛙和叫声和孩子的哭声很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的孩子,立刻变得神神叨叨,备受煎熬。

因此,晚年的姑姑在老伴的支持下,做了无数个泥人,她说这都是她“毁”了的孩子,现在都有了别的去处。

这是姑姑一辈子留下的忏悔,也许没有人同情她,但是真的,她心里的无奈恐怕也只有看到过这些泥人的人才会懂。

蛙读后感简短

蛙读后感简短

蛙读后感简短《蛙》读后感。

《蛙》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一部作品,通过讲述一个家庭的故事,展现了日本社会在战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所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这部小说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深深地触动了我。

小说以一只蛙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家庭在战后日本的生活。

在这个家庭中,父亲是一个传统的日本人,母亲则是一个具有现代思想的女性。

他们的儿子则是一个典型的战后日本青年,面对社会的变革和家庭的期望,他陷入了矛盾和迷茫之中。

小说通过这个家庭的故事,展现了日本社会在战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所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日本社会在战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内心的矛盾和迷茫。

主人公面对社会的变革和家庭的期望,陷入了矛盾和迷茫之中。

这种矛盾和迷茫,正是当时许多日本人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深刻地揭示了当时日本社会的现实和人们内心的挣扎。

另外,小说中对传统与现代的对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小说中,父亲代表了传统的日本价值观,而母亲则代表了现代思想。

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正是当时日本社会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作者通过这种对立,深刻地揭示了当时日本社会在价值观念上的分歧和冲突。

总的来说,川端康成的《蛙》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细腻描写的作品。

通过对一个家庭的故事的描写,作者深刻地揭示了当时日本社会在战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所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同时,作者对传统与现代的对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小说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当时日本社会的现实困境,以及人们内心的挣扎和迷茫。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当时日本社会的现实和人们内心的挣扎。

蛙读后感800字(通用7篇)

蛙读后感800字(通用7篇)

蛙读后感800字(通用7篇)蛙读后感800字篇1莫言的《蛙》应该是去年深秋就要读的,当时朋友推荐给我,我正忙着读毕飞宇的《推拿》,就耽搁下了,要不是莫言获诺奖,我也许还想不起要去读它,现在再读,就有点追风的嫌疑了。

大概是“书非借不能读”的缘故,我在忙碌的工作间隙里,竟然只用了两三天的时间,就把书读完了。

合起书来,想想初读印象,大概可以用九个字来概括吧:一个人、一段情、一场梦。

一个人。

这个人是全书的主人公——姑姑,名字叫做万心。

万心卫校毕业,一辈子跟妇女打交道。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她是接生员,无论多么困难的分娩,只要经她接手,就会转危为安,就连母牛难产,大家都请万心出马,那时候,她是四里八村妇女的大救星,活菩萨。

到了八十年代,她一下子由天使变成了魔鬼。

张拳的老婆因她溺死水中,她侄子万足的老婆王仁美被她大义灭亲引产失败大出血死了,袖珍美人王胆在被她追赶的途中所幸生下女孩陈眉,但王胆的命也没保住……当时人口膨胀得厉害,可能带来灭顶之灾,万心就是计生工作的推土机,开到哪儿都压死一片,虽然讲法不容情,但我还是极端地厌恶这个时期的万心,以至于厌恶到要放弃读下去的地步。

万心那种惨绝人寰的围追堵截实在是太血腥了,有谁愿意欣赏这样一个灭绝师太赶尽杀绝的表演呢?妇女工作本是最神圣的,可是,万心却被时代扭曲成了一个杀人恶魔,后来她途经芦苇地,被无数的蛙围攻,撕碎衣服,咬破耳朵,喷射黏液甚至是精液,再后来,她夜夜失眠,猫头鹰的叫声被她幻化成蛙的惨叫,她觉得这是那些无辜的生灵来讨债了。

“蛙”,就是“娃”啊,万心的这双手,接生了上万个娃,又残害了多少个娃啊!如果她不仅仅是一个妇女工作者,如果她能在当嫁的年纪嫁掉,在该生的年纪生产,她的心就不会这么硬,这么冷。

可惜,她年轻的时候与那个英俊的飞行员擦肩而过,后来在她徐娘半老的年纪里,戏剧性地嫁给了郝大手,一辈子接生了上万个孩子,却没有一个属于她,这也许就是对她作恶的报应吧?万心,愿你来生做一个完整的女人。

蛙读后感简短

蛙读后感简短

蛙读后感简短
《蛙》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一部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与蛙
之间的交流,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与珍视。

读完这部小说,
我深受启发,感悟颇深。

首先,小说中的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不同于一般的蛙,它有着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能够与人类进行交流。

它对自然的敏感
和对生命的珍视让我深受感动。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忽视了自然
界的声音,忽视了身边的生命。

而蛙的存在让我重新审视了自然界
的美好,让我意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

其次,小说中的主人公与蛙之间的交流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主人公通过与蛙的对话,渐渐懂得了生命的可贵,懂得了人与
自然之间的关系。

这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忽视了与自
然的交流,忽视了与动物的交流。

我们应该像主人公一样,去倾听
自然界的声音,去与动物交流,去珍视每一个生命。

最后,小说中的情节和描写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通
过细腻的描写,将主人公与蛙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让我
感受到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情,也让我对生命和自然充满
了敬畏和珍视之情。

通过阅读《蛙》,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感受到了与自然的交流的重要性。

我也意识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珍视每一个生命的重要性。

这部小说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对生命和自然有了更深的理解。

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行动,去珍视每一个生命,去与自然和谐共处。

蛙读书心得

蛙读书心得

蛙读书心得蛙读书心得1花了两天时间一口气把《蛙》读完,实在地觉得是部引人入胜的好作品。

姑姑、蝌蚪、小狮子、王仁美等人形象跃然纸上,个个角色或浓妆或淡抹几乎都诠释地恰到好处。

小说到最后,也讽刺地写出了社会的畸形。

在中国乃至放眼世界,生殖崇拜都是一脉相承的。

计划生育稍稍地阻挠了这一脚步,但是只要国家在进步,人民生活安居乐业,这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就源源不断。

小说把镜头定格在了农村,更加突出了这一矛盾。

通过蝌蚪与日本作家的来信来贯穿整个始终,虽然比较传统,但也很好地引出了姑姑这条线。

特别是姑姑在小说中多次不同场合不同语气,每每搬出与日本人作斗争的事情,让人会心一笑,可爱与可悲。

比照现实,周遭也存在很多这样的人,一件事从小讲到大,每次都能恰如其分的表达。

而故事的开始就新颖逗趣地写到“命名”。

名字在每个娃娃身上,可真是人生的头等大事。

如此重要的事,在高密乡这个地方,居然以如此普及如此诙谐的形势存在,好像我们小时候随口给别人起的外号。

故事从一开始的阴暗到后来的荒诞,只是从蝌蚪与小狮子的来回高密乡就完成了,又通过堂吉诃德来串烧,虽然我觉得衔接有点困难,尤其是蝌蚪性格的变化让人惊讶,作为一名军人,怎么会被一小破孩追跑,而这人早前还能用军人的身份劝架?总之,最后我觉得是愈往荒诞发展,可通读下来,也能与现实接轨,不得不说现实与荒诞也许只隔一线。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那部《百年孤独》,通篇的荒诞奇幻,真真假假,演绎了触目惊心的现实。

总之,这也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小说,值得一看。

蛙读书心得2最近有幸拜读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一篇长篇小说《蛙》,该小说属于莫言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曾经获得过获得过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小说讲述的是乡村医生“姑姑”的一生。

“姑姑”的父亲是八路军的军医,在胶东一带名气很大。

“姑姑”继承衣钵,开始在乡村推行新法接生,很快取代了“老娘婆”们在妇女们心中的地位,用新法接生了一个又一个婴儿。

“姑姑”接生的婴儿遍布高密东北乡,可丧生于“姑姑”之手的未及出世的婴儿也遍布高密东北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蛙读书心得感悟
蛙读书心得1
忙里偷闲地看完了莫老爷子的《蛙》,总体上的感受不是很舒服。

《蛙》以乡村妇产科医生姑姑的一生为主线,为我们展现了国家人口政策的历程,展现了时代变迁给人们精神上、物质上带来的巨大变化。

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是挣扎的,邪恶的东西源于美好,而看起来美好的东西却孕育着更邪恶,这就是让人感觉不舒服的原因。

《蛙》,据说是莫老爷子四年磨一剑,无疑是成功的。

一部成功的小说一定是基于对人性的深刻剖析、甚至是揪心掏肺的挖掘之上的,至于非要让其承载所谓的历史使命则大可不必。

当然,大气之作是无法脱离历史而孤立存在的。

对人性的剖析,就如同将一个人放在手术台上,放在高倍显微镜下,把轻易不容发觉的东西淋漓尽致地、暴露无遗地、血淋淋地展现出来。

其过程是痛苦的,更是不堪的,如同把心掰开,再揉碎。

更像是把人放在油锅里煎熬,直至水分全无,让人产生一种透过表皮看到灵魂般的感觉。

只有这样,小说中的人物才鲜
活,才有冒着热乎气般的真实,读者才会有对号入座的冲动,才会与作者共鸣。

让读者对号入座、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小说就是好小说,《蛙》就是这样一部小说。

蛙读书心得2
说起来有点儿惭愧,今早读完的莫言的《蛙》,才是我今年完整看完的第二部书籍。

就是这样一本不算厚的书本,却也整整看了2个星期有余。

作为一本“新世纪和谐文学”的代表作,莫言花了大半笔墨描写了一个高密县东北乡的普通妇产科女医生--我的姑姑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

而记叙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又能微言大义,通过“姑姑”内心的挣扎,反映时代的变革堕落,人内心的矛盾变化,无疑在选题上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书本的题目叫《蛙》,如果没有看过书,光看这个题目,想必是怎么也不会和妇产科医生联系到一块儿去的。

但莫言取这么个貌似奇怪的题目显然有着深刻的寓意,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阐释:首先,蛙和“娃”读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说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孩子有关;其次,青蛙和叫声和孩子的哭声狠
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孩子,立刻变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备受煎熬。

就像“姑姑”独白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作品中,“姑姑”性格非常鲜明,一个敢作敢当,雷厉风行的女子。

她是一名光荣的党员,她果敢地执行着国家政策,忠实于党的方针战略,甚至为了这一点,牺牲了自己的声誉,甘心被他人唾骂。

“姑姑”强行让张拳的老婆、让蝌蚪的妻子王仁美,让陈鼻的妻子王胆强行去做人流的一幕幕,至今时刻在我的脑海浮现,但“姑姑”显然不是一个泯灭人性的人,她爱孩子,喜欢自己的事业,事实上,她做这项残酷的工作,受到的折磨肯定要比寻常人去做多得多。

从迎接新生命到扼杀新生命,“姑姑”内心实有不忍,但坚决执行“计划生育”的信念却从来都没有动摇过。

所以,我也时常陷入沉思,“姑姑”到底有没有错,她在晚年时的内疚、失眠,罪魁祸首到底是谁。

是那些思想愚昧,重男轻女的农村人,是“计划生育”方针的制定者,还是执着的、不讲情面的姑姑本身?还是三者都有一定的成分掺杂其中。

而可怜的“姑姑”,却显然是错生了一个时代,成了那个时代国家政策和家族利益冲突对立的代罪羊和牺牲品。

没错,她的选择是“反政策”的,但谁又能说政策本身不是呢,谁又能说明知这个政策还怀着侥幸心理偷生的男人女人不是呢?
蛙读书心得3
读完了两遍莫言著作《蛙》,每一次读完都是不一样的收获,第一次读完后我想的是陈鼻,第二次读完后我想到的是姑姑。

这次读完《蛙》我合上书脑子里谁都没有出现,似乎一切很朦胧,也像是在思考什么。

一开始我真的觉得挺好看的,所以才会坚持看下去。

看到姑姑的执着,心里既是敬佩又是难以理解,这么坚持的一个人,坚持是不是意味着少了很多人情味?看到王仁美死了,我哭啊,半夜三更在自个床上拿了本书抹着眼泪,有点傻劲。

可是我真的伤心的哭了,你说一个天真的王仁美,只想再要个孩子而已,而那个孩子已经在肚子里5、6个月了,都成形了呀,却要被硬是拿出来,扼杀掉,悲剧的是,连王仁美一同去了,多么美好的生命,在当时的政策和医术下,就这样走掉了。

真心心痛。

这时候,还真恨那个姑姑啊。

最不理解的是,我觉得书中的小跑对王仁美,并没有王仁美那么爱他,而是在王仁美走了之后,用一种怀念、思念来想念他的好。

王仁美不值得啊!更是娶了小狮子后,被小狮子“荡漾起伏”的胸给征服了。

王仁美是天真、没有心眼的。

小跑是有思想的,也许在这一点上小狮子跟贴合他。

结果,到了晚年,姑姑开始“忏悔”了,毁了多少孩子啊,用一种迷信的方式、疯傻的行为来弥补自己当年几近疯狂的举动。

国家是要感谢她的,她是为国家奔波前后的、她心里只有国家这
一个政策。

可晚年,她还是忏悔了,站在人性的角度,她怕了。

年轻时,她是“大我”,晚年了,她回归了“小我”。

这是多么矛盾的一对结合,以至于她内心的纠结把她整得有点痴了。

书中还有一些“痴傻”之人,痴傻之人自有可敬之处,他们的感情更为单一、纯洁,目标更为明确。

作为一个正常人,都是有矛盾的.、有犹豫的、有退缩的、有点自私的。

可是他们没有,所以我远远的敬重他们,却不敢靠近!
蛙读书心得4
这是一篇通过以作者写给杉谷先生关于姑姑事迹的信为原型,向我们展示高密东北乡的风土人情以及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计划生育在大陆实行过程中,那些为国家倾尽一生,努力完成国家改革任务的底层干部的朴实、顽强形象。

作者以其自身的经历,从侧面描述了姑姑的一生,作者的一家都是充满着浓厚的红色色彩。

作者的大爷爷是一名革命烈士,他是八路军的医生,是诺尔曼·白求恩的弟子,在当时的名声很大,不仅八路军知道,就连敌区平度城的日军也知道,所以就有了后来日军派人把老奶奶、大奶奶、姑姑一起抓到平度城做人质的故事,但是大爷爷一点都不为日军的威胁所动,还是依旧一心搞革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