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郭学军

合集下载

(完整版)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郭学军

(完整版)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郭学军

五种房颤类型之间的关系
---2010ESC指南
房颤的分类---基于临床应用
分类 急性房颤 (acute AF)
无症状性房颤 (asymptomatic AF) 孤立性房颤 (lone AF)
临床特点
备注
指发作时间≤48h,患者症状明 显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房颤。 包括:首诊房颤和阵发性房颤的 发作期,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 颤的加重期。
一般迷走神经介导的房颤更为常见,常发生在夜间或餐后, 而肾上腺素能诱导的房颤常发生在白天或器质性心脏病的患 者。
备注 治疗一过性因素或 急性疾病,房颤可 能不再出现
治疗这些疾病可能 减少或者避免房颤 的发生发展
以年轻人多见
房颤发作前,反映 自主神经张力波动 的心率变异性就已 经开始出现变化。
房颤的分类---基于房颤的自然病史及不同阶段
促发 因素
房颤基质 (电及结构重构)
房颤
房颤发病电生理机制的经典学说
对于房颤的发生机制有众多的假设和学说,较为经典的学说包括多发子波折 返和局灶激动学说。
机制主要特点Fra bibliotek成功临床实践
备注
多发子 波折返
心房内存在多个折返形成 的子波,且相互间不停地 发生碰撞等,新的子波不 断形成,进而形成房颤。 维持子波折返需要一定数 量的心肌组织。

反复发作
预防复发,控制心室率及必要 时抗凝和导管消融治疗
持续性房颤 (Persistent AF)
持续时间>7天,非自 反复发作 限性,一般不能自行转 复,常需药物或电转复
控制心室率,必要时抗凝和或 转复和预防性抗心律失常(药 物治疗或选择导管消融治疗)
长期持续性房颤 (Long-standing Persistent AF)

郭继鸿教授谈信房产动摇物质聊得几个临床问题

郭继鸿教授谈信房产动摇物质聊得几个临床问题

郭继鸿教授谈:心房颤动药物治疗的几个临床问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2008-8-30 14:24:42 点击:次发表评论文字大小:大中小文章号:W023895关键词:郭继鸿心房颤动药物治疗心律失常β受体阻滞剂除室性早搏外,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第二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房颤在一般人群中发生率0.4%,在心血管病患者的发生率4%,而严重的心血管病患者房颤的发生率高达40%。

因此,有效的治疗心房颤动是内科医生的基本功。

本文重点讨论房颤药物治疗时常遇到的十个临床问题。

一.房颤并非良性,需积极治疗心房颤动的危害已被熟知,常归纳为以下几点。

1.死亡率高Framingham的一项长达26年的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去除一切可能的影响因素后,心房颤动组的死亡率是窦性心律对照组的2倍。

因此,心房颤动是增加死亡率的一个独立因素。

2.致残率高资料表明,心房颤动患者的体栓塞率比窦性对照组高出4~18倍,高发生率的体栓塞必然引起高比例的器官功能损害及致残率,这将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3.损害心功能正常时心脏的功能需要具备良好的心房和心室的同步性,其中心室完成心功能比例的65%~85%,称为主泵,而心房完成心功能比例的15%~35%,称为心脏的辅助泵。

心房辅助泵的作用表现在舒张期P波引起的跨二尖瓣血流形成的A峰,心房颤动时随着P波的消失,患者舒张期跨二尖瓣血流形成的A峰将消失,只剩下E峰,使心功能明显受损。

4.引起一定比例的猝死体内植入式自动除颤器(ICD)记录的资料表明,需要ICD放电治疗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时,高达18%的室颤因心房颤动介导而发生,进而形成了心房颤动-心室颤动-猝死的新疾病链。

房颤蜕化为室颤的原因包括心房颤动时较高的心室率能损害心功能,并在一定的程度激活交感神经,以及房颤时常出现的长短周期现象等都是引发猝死的可能原因。

因此,心房颤动并不是一种良性心律失常,其存在多种重大的危害,应当给予积极的治疗,尤其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更是这样。

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及筛查

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及筛查

心房颤动的筛查
筛查工具
目前的筛查工具包括
• 心电图 • 动态心电图 • 可植入电子设备 • 心脏电生理检查
心房颤动的筛查
筛查工具
基于移动医疗模式的房颤监测:
• 记录心电图,如手持设备、穿戴式贴片、生物纺 织材料、智能手机和智能手机相关的装置。
• 基于非心电图的mHealth技术, 如脉冲光学体积 描记技术、示波测量法、机械心动图、非接触式 视频容积描记技术、智能音箱等,均有助于发现 房颤患者。
心房颤动的筛查
筛查的成本与效益
房颤筛查的检出率并不取决于年龄界限,但≥ 65岁的患者系统性及机会性筛查比未筛查的 成本- 效益更高,机会性筛查可能比系统性筛 查成本-效益更好。
应选择适当的筛查工具和环境,脉搏触诊、手 持心电图设备及具有识别功能的智能手机在 筛查项目中成本-效益更好。
心房颤动的筛查
高危人群的筛查
应针对房颤高危人群开展筛查,包括:
• 高龄 • 心衰 • 肥胖、 • 高血压 • 糖尿病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
心房颤动的筛查
高危人群的筛查
应针对房颤高危人群开展筛查,包括:
• 结构性心脏病 • 心脏手术后、 • 隐源性卒中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 遗传性心律失常 • 特殊职业人群(职业运动员)
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
病理生理学机制
神经调节机制
• 神经活动对房颤的发生与维持常产生影响。 • 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可以增加乙酰胆碱敏感性,影响乙
酰胆碱敏感性钾电流,缩短动作电位时限。 交感神经 张力增高可通过增加钙离子流,增加心肌自律性。 • 快速心房起搏可以诱导神经芽生,且该现象左心房较 右心房明显,针对心脏神经丛的消融可增加房颤消 融成功率的结果,也明确提示神经重构参与了房颤的 发生与维持。

心房颤动(房颤)发病机制

心房颤动(房颤)发病机制

心房颤动(房颤)发病机制2008-12-01 23:01近十年对心房颤动(房颤)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三大经典机制的再认识;2、对房颤时心房结构重构、电重构、离子重构的认识;3、对房颤基因机制的认识。

一、对经典机制的再认识在近代对房颤发生机制的研究中,先后提出了多种假设或学说,较为经典的有:多发子波折返假说、主导折返环伴颤动样传导理论、局灶激动学说(图1)。

图1 三种经典房颤机制假说模式图左为多发子波折返假说;中为局灶激动学说,右为主导折返环伴颤动样传导理论虽然有不同的研究分别证实三种学说都有其合理性,但在最近的半个世纪里,多发子波假说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局灶激动学说则长期未受到重视。

1998年,法国的Haissaguerre等[1]发现,心房及肺静脉内的异位兴奋灶发放的快速冲动可以导致房颤的发生,而消融这些异位兴奋灶可以使房颤得到根治。

这个研究发现了肺静脉在房颤发生中的重要性,也使局灶激动学说重新受到重视[2]。

近10年来,国内黄从新等通过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完整地论证了局灶激动学说,即入心大静脉内有肌袖,肌袖内含有起搏细胞,后者可自发产生电活动,这些电活动可以以很快的频率(可高达每分钟几百次)传入心房并驱动心房的电活动,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便形成房颤[3-11]。

但是针对心房异位兴奋灶的点消融术和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术(SPVI)只对阵发性房颤有一定效果,对慢性房颤成功率低,故而,局灶激动学说不能完全解释房颤的发生机制。

2000年,Pappone等[12]报道了另一种基于肺静脉的术式――环肺静脉消融(CAPV),这种术式不在肺静脉内消融,而是在左心房内环绕肺静脉消融,比肺静脉内消融有更高的成功率,尤其是对慢性房颤的成功率可以达到70%左右。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加做左心房消融径线如左房顶部径线、左房峡部径线可以提高CAPV的成功率。

这些研究提示左房在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

【科普】心房颤动的常识

【科普】心房颤动的常识

【科普】心房颤动的常识2014-04-03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作者:北京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姚焰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下面针对患者最关心的具有代表性的相关问题进行简要阐述,希望对广大患者有帮助。

1,为什么会得房颤?房颤说到底是心房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纤维化而产生了异常的电活动,而且,由于解剖特点,使得绝大多数都发生在左房。

一般房颤的发生大多经历了房性期前收缩(房性早搏)-房速-房扑-阵发房颤-持续房颤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当然,这个过程的进展快慢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需要数十年,有人在很短时间之内即可达到持续性房颤阶段。

总体而言,只要活得足够长寿,人人都有得房颤的可能。

引起房颤的原因很多,包括基因变异、甲亢、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肌病等疾病,长期饮酒、过度劳累、抽烟等也是常见原因。

一些患者会在较年轻的阶段就发作,最年轻的甚至10来岁即发生,一般来说,发病越早,和基因变异的关系越大。

近年来,长期酗酒引起的房颤越来越多,这一类型房颤比较难治。

临床上大多数房颤患者往往找不到一个单一明确的原因,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特发性房颤。

接受心脏外科手术之后早期有些病人会出现房颤,不过,这种房颤往往是心脏手术引起的,过后可能会消失很长时间不再发作。

北京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姚焰2,房颤都有哪些症状?房颤的症状因人而异。

最常见的是心慌心跳,也有些人可能会感觉胸闷、气短或者出汗。

部分人会多尿,之后因低钾而较长时间自觉乏力。

但这些症状变化较大,很多人往往这次发作有症状,下次又似乎不明显,甚至有些人(尤其是男性)只是在例行体检或者因为别的病就诊才偶然发现房颤的。

房颤有一种比较常见的类型是平常心跳偏慢,但房颤发作时则比较快,我们称之为慢快综合症,也有部分患者平常心跳基本正常但房颤发作又转正常的时候出现心脏停跳几秒,甚至导致晕倒或者眼前发黑。

其原因在于心房有左右两个,右心房上长着负责正常心跳的窦房结,如果右房有纤维化病变,就导致窦房结功能降低,出现窦缓或者窦性停搏,而左房的纤维化病变就会导致房速、房扑房颤等。

房颤射频消融的热点关注新

房颤射频消融的热点关注新
左房内一根导管 易于 操作
不会与LASSO导管相 互影响
LASSO指引下消融
肺静脉隔离证据清楚 对GAP位置判断准确 目前本中心多使用该
术式
LASSO指引下清楚显示肺静脉电位是否隔离
消融右上肺静脉前电位
LASSO指引下清楚显示肺静脉电位是否隔离
继续在该位置消融 直至LASSO导管上电 位完全消失 出现分离电位证明已隔离
肺静脉前庭特有电位 肺静脉前庭电位高尖
杂乱,是心房电位 (a)和高尖的肺静 脉电位(pvp)融合 而成的
确定肺静脉前庭:电生理标测
沿前庭分布双电位感 CARTO图上可见导
管在肺静脉口处明显 的左右摆动
肺静脉定口心得
阻抗 肺静脉内阻抗较高(大约140欧姆 病人间存
EnSite Array: 窦性心律
RL
三维思想考虑电生理
二维
三维
感谢聆听
单导管消融 vs LASSO指引下消融
肺静脉造影心得
LAO50
RAO30
RAO30
LAO50
肺静脉造影心得
右肺静脉造影: 在RAO 30°可以清楚判断肺静脉前庭高低
肺静脉造影心得
左肺静脉造影 左肺静脉造影鞘管尽量
指向后上方,防止造影 剂进入心耳影响肺静脉 显影 在LAO 35-40°可以清 楚判断左肺静脉前庭
On ECG lack of P waves irregularity of R waves
Atrial Fibrillation: Catheter ablation of PV focus
The fluoroscopy images show the ablation catheter (ABL) in the left anterior oblique (LAO) and right anterior oblique (RAO) projections.

心房颤动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者:王增夏王贺邱承杰司春婴赵亚楠关怀敏解金红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18年第15期[摘要]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本篇主要从房颤的电生理机制(局灶触发机制、多发子波折返等)和病理生理机制(电重构、收缩重构、结构重构等)出发对房颤的可能发病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房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或方向。

[关键词] 心房颤动;发病机制;电重构;结构重构;炎症;氧化应激[中图分类号] R541.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8)05(c)-0026-04Research progress on pathogenesis of atrial fibrillationWANG Zengxia1 WANG He2 QIU Chengjie2 SI Chunying2 ZHAO Ya′nan1 GUAN Huaimin3 XIE Jinhong21.The First Shool Clinical Medicine,He′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e′nan Province, Zhengzhou 450000, China;2.the Third Ward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e′nan Province, Zhengzhou 450000, China;3.Heart Center,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e′nan Province, Zhengzhou 450000, China[Abstract] Atrial fibrillation (AF) is the most common arrhythmia diagnosed in clinical practice. Now, precise mechanisms that lead to the onset and persistence of AF have not completely been elucidated. This paper mainly from the electr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cluding focal triggering mechanism, multiple wavelet hypothesis, etc.) and pathological physiological mechanism (electrical remodeling, contraction remodeling,structural remodeling,etc.) explain the possible pathogenesis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basis or direction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Key words] Atrial fibrillation; Pathogenesis; Electrical remodeling; Structural remodeling; Inflammation; Oxidative stress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目前房颤患病率为0.77%[1],随着全球老龄化,预测房颤到2050年将影响美国600万~1200万人口,到2060年将影响欧洲1790万人口[2],房颤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房颤患病率的增加,加大了患者的死亡风险。

(完整版)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郭学军

(完整版)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郭学军

房颤时当心室率持续超过120130bpm时,可能导致心动过速性心 肌病。
心脏扩大、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的患者, 如伴有心室率较快的房颤,应考虑是否 存在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可能。小规模 的研究显示,拟诊扩张型心肌病且合并 房颤的患者中,心脏扩大可全部或部分 归因于心动过速的可占25-50%
房颤治疗方式的变迁
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
房颤定义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临床常 见的心律失常,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 序的房颤波。可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结果,其中,心室律(率)紊 乱、心功能受损和心房附壁血栓形成是房颤患者的主要病理生 理特点¨ ;目前的观点已将其认为是一种“疾病”,而不仅仅 是单纯的心律失常。
促发 因素
房颤基质 (电及结构重构)
房颤
房颤发病电生理机制的经典学说
对于房颤的发生机制有众多的假设和学说,较为经典的学说包括多发子波折 返和局灶激动学说。
机制
主要特点
成功临床实践
备注
多发子 波折返
心房内存在多个折返形成 的子波,且相互间不停地 发生碰撞等,新的子波不 断形成,进而形成房颤。 维持子波折返需要一定数 量的心肌组织。
心脏的神经支配:交感神经支配心脏各 个部分(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 心房肌和心室肌)。迷走神经支配窦 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及其 分支;心室肌也有迷走神经支配,但纤 维末梢的数量远较心房肌中为少。
迷走神经可缩短心房肌的不应期,增大离散度, 利于折返的形成;交感神经可增加心房肌的自 律性,并缩短动作电位时限在房内形成微折返 而引发房颤。
相互促进,互为因果。轻、中和重度 心力衰竭者的房颤发生率分别为5%、 10-26%和5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