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
医学百科房颤

1拼音xīn fáng chàn dòng[返回]2英文参考auricular fibrillation[返回]3疾病别名房颤[返回]4疾病代码[返回]5疾病分类[返回]6疾病概述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房律紊乱。
它几乎见于所有的器质性心脏病,在非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发生。
年龄在16~50 岁的健康男性中房颤发生率为0.02%~0.004%,包括任何年龄、任何性别的成人房颤患病率为0.3%~0.4%。
65 岁以上老人房颤的发生率为3%~5%。
60 岁后每10 年发病率增加一倍,80 岁后发病率可达8%~10%。
[返回]7疾病描述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房律紊乱。
它几乎见于所有的器质性心脏病,在非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发生。
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和动脉栓塞,严重威胁人民健康。
临床上根据房颤的发作特点,将房颤分为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颤动发生时间小于7h,常小于24h,可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持续性心房颤动(心房颤动发生时间大于2 天,多需电转复或药物转复),永久性心房颤动(不可能转为窦性心律)。
[返回]8症状体征(2)心律不规则:第1 心音强弱不均、间隔不一。
未经治疗的心房颤动心室率一般在80~150 次/min,很少超过170 次/min。
心率>100 次/min,称快速性心房颤动;>180 次/min 称极速性心房颤动。
有脉短拙。
(3)可诱发心力衰竭或使原有心力衰竭或基础心脏病加重,特别是当心室率超过150 次/min 时,可加重心肌缺血症状或诱发心绞痛。
(4)血栓形成易感性增强,因而易发生栓塞并发症。
心房颤动持续3 天以上者,心房内即可有血栓形成。
年龄大、有器质性心脏病、左心房内径增大、血浆纤维蛋白增加均是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心房颤动名词解释

心房颤动名词解释
心房颤动,又称为房颤或心房纤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心脏节律紊乱的疾病,通常由心脏电活动异常导致心房不规则而快速地收缩的状态。
以下是对心房颤动相关名词的解释:
1. 心房:心脏的上腔,布满心房肌,是心脏的两个腔室之一。
2. 心房颤动:心房在不停止的抖动,导致不规律而快速的心脏收缩。
3. 颤动:快速而不规律的震颤运动,对心房颤动来说,指心房的抖动。
4. 心动过速:心脏搏动的速度过快,对心房颤动来说,指心房的快速收缩。
5. 心律:心脏跳动的节律和规律性。
6. 电活动:指心脏中发生的电信号传导和激活的过程。
7. 紊乱:指无规律性、混乱和无序性。
8. 心脏节律:心脏搏动的节奏和规律性。
9. 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10. 心房扑动:一种类似心房颤动的心脏节律失常,更规则但仍然快速。
11. 心房颤动发作:指心房颤动出现和进行的过程。
12. 心房颤动时限:心房颤动的持续时间。
13. 心房电图:检测心脏电活动的方法,用于确诊心房颤动。
14.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通过导管激光和放射频信号,将异常的心脏组织烧灼,以恢复正常心律的手术治疗方法。
15. 抗凝治疗:使用药物抑制血液凝结的过程,减少心房颤动患者发生栓塞的风险。
以上是对心房颤动相关名词的解释,希望能够帮到您!。
心房颤动定义名词解释

心房颤动定义名词解释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简称 AF)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它表现为心房的过速、杂乱的收缩,可能导致室性期前收缩。
这种心脏病的发作可能会对患者的心脏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据统计,AF发病率在发达国家已经高达 2%,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发病率可能高达 5%。
AF一种全球性的疾病,在世界范围内范围内普遍存在。
AF多种不同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室外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慢性室外颤动(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PeAF)和稳定性室外颤动(Permanent Atrial Fibrillation,PAF)。
室外颤动(PAF)是一种短暂的,突发的心律失常,它的持续时间一般在 24时以内,有时甚至只持续几分钟。
它有时会自行结束,但也可能需要通过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法来控制,以便达到痊愈的效果。
慢性室外颤动(PeAF)是一种持久的心律失常,它的持续时间一般在 24时以上,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它一般不会自行结束,必须通过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法来控制。
稳定性室外颤动(PAF)是一种持久的心律失常,它的持续时间一般持续超过一年。
它的病情通常稳定,不会变化,因此也被称为“恒定性室外颤动”。
它一般不会自行结束,必须通过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法来控制。
除了这三种常见类型以外,还有另外几种较少见的类型,例如,恒定性窦房综合征(CWP)和窦房复搏综合征(CPT)。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
它可能会对患者的心脏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一旦出现这种症状,应立即就医,以确保及早诊断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
心房颤动具有多种不同的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有室外颤动、慢性室外颤动和稳定性室外颤动,也有一些较少见的类型,例如恒定性窦房综合征和窦房复搏综合征。
心房颤动的认识和治疗建议

生活质量是衡量个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对于心房颤动患者来说,生活质量的 高低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
心房颤动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症状与生活质量
心房颤动会导致心悸、胸闷、乏力等症状,这些症状会影响 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从而降低生活质量。
心理负担与生活质量
心房颤动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管理,这会给患者 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如焦虑、抑郁等,从而进一步降低生 活质量。
心房颤动的认识和治疗建 议
2023-10-26
目录
• 心房颤动概述 • 心房颤动的诊断 • 心房颤动的治疗建议 • 预防和治疗后的管理 • 心房颤动与生活质量 • 心房颤动的并发症及预防
01
心房颤动概述
心房颤动的定义
心房颤动是一种心律失常,其特征是心房肌肉纤维化,导致 心房收缩功能下降,心率不规则。
抗心律失常药物
转复窦性心律,常用药物包括胺碘酮、普鲁卡因 胺等。
非药物治疗
导管消融
通过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 可根治疾病,适用于症状明显
、药物效果不佳的患者。
心脏起搏器
对于有症状的永久性心房颤动患 者,可考虑植入心脏起搏器。
外科手术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 外科手术治疗,如肺静脉隔离、左 心耳闭合等。
心肌梗死等并发症及预防
总结词
心房颤动可能伴随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预防措施包 括控制心室率、抗凝治疗和使用血管保护剂。
详细描述
心房颤动时,心房失去有效收缩,血液容易淤积在心房 内,导致血栓形成并脱落。如果血栓堵塞冠状动脉,就 会导致心肌梗死。为预防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医生 会建议心房颤动患者控制心室率、进行抗凝治疗和使用 血管保护剂。这些措施有助于降低血栓形成和脱落的风 险,从而降低心肌梗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

医生需要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心律 、心脏听诊等。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电解质、肝功能、甲状腺功能等, 以排除其他全身性疾病。
心房颤动的特殊评估手段
心脏超声检查
心脏超声可显示心房结构异常、心脏功能下降等情况,有助于评 估心房颤动的严重程度。
CT和MRI检查
对于病因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对于结构性心脏 病的诊断。
折返机制
心房内某些部位出现异常电活动,形成折返环路,导致心房颤动发作。
神经机制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心房颤动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炎症机制
心房颤动可能与炎症反应有关,如白介素、C反应蛋白等炎症因子的释放。
03
心房颤动的诊断和评估
心房颤动的诊断标准
典型的临床表现
01
心房颤动患者通常有心悸、头晕、心前区不适等症状,严重者
AF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同时长期反复发作还会 引起贫血、心力衰竭、心肌病等疾病。
02
心房颤动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心房颤动的病因
心脏结构异常
如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 等。
心脏外疾病
如肥胖、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 等。
家族遗传因素
部分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可能与 基因突变有关。
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
可出现心力衰竭、脑卒中等。
常规心电图检查
02
心电图可发现心房颤动的特征性波形,如P波消失,代之以小
而不规则的f波,一般心率在100~160次/分。
动态心电图监测
03
对于常规心电图未能发现心房颤动的患者,可进行动态心电图
监测以明确诊断。
心房颤动的一般评估
病史采集
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心悸、头晕 等临床表现以及可能的诱因。
心房颤动名词解释

心房颤动名词解释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特点是心房颤动性心搏。
当颤动发生时,心房的肌肉不会收缩,而是收后无力地抖动。
它可以是心排血量减少时引起的窦性心律失常,也可以是由心肌损伤、先天性心脏病或不明原因引起的非窦性心律失常。
它会带来左心室负荷增加而引起的收缩压升高和/或舒张压降低,从而影响心脏的工作效率和血液在心室中的流动。
它可以反复发作,或发作时间比较长。
心房颤动可以细分为窦性心房颤动和非窦性心房颤动。
窦性心房颤动是由窦性心律不齐引起的,心室的肌肉细胞突然停止收缩而抖动。
而非窦性心房颤动是由非窦性心律不齐引起的,由于心肌损伤、先天性心脏病或不明原因,心房细胞同时收缩,并且收缩时间较长,较短暂停或无暂停。
心房颤动的症状是发生时会有搏动感,可能伴有心悸、乏力、出汗等症状。
长期发作可能会限制心脏血流量,导致心衰、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临床检查中通常可以发现心房律动音改变。
心房颤动的诊断大多局限于实验室检查,其中包括心电图检查、血液检查以及超声心电图。
心电图检查可以显示出心房网络和心室网络的活动情况,可以评估心房颤动的存在及其严重性。
血液检查可以检查血脂水平,超声心电图可以显示心脏形态和功能改变,可能存在的心脏病变以及心肌损伤。
心房颤动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心电治疗、外科治疗及调节治疗等。
其中,应根据不同患者的个体情况,采用最佳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是最常用的方法,其目的在于控制心房颤动的发作以及减轻症状。
心电治疗通过心律失常和心室颤动的消除来改善心脏功能,减少症状。
外科治疗包括心房结扎、植入心外膜电凝分流装置和心脏起搏器等。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采用调节治疗(如膳食调节、心理调节等)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
总之,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特点是心房颤动性心搏。
但它可以通过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多种治疗方法得到有效治疗。
因此,一旦发现心房颤动,应及时就医,接受相应的检查和治疗,以预防心脏病发展,保护心脏健康。
心房颤动简洁版ppt课件

心房颤动的分类
阵发性房颤:发作后7天内能够自行或者干预后终止的房颤,其发作频率不固定。 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超过7天的房颤。 长程持续性房颤:持续房颤超过12个月的房颤。 永久性房颤:特指医生和患者共同决定放弃恢复或者维持窦性心律的一种房颤类型。(反应医生和患者对于房颤的一种治疗态度,而不是房颤自身的病理生理特征,如重新考虑节律控制,则按照长程持续性房颤处理。)。 首诊房颤:首次检测到的房颤,不论是否首次发作、有无症状、是何种类型、持续多长时间、有无并发症。 非瓣膜病房颤:无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机械/生物瓣膜置换、二尖瓣修复(关闭不全、腱索断裂等原因) 瓣膜性房颤: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机械/生物瓣膜置换、二尖瓣修复术后等。 孤立性房颤(原指无器质性心脏病如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肌病等的年轻房颤患者,但该定义过于宽泛,目前已不建议使用)、无症状性房颤等。
*
体格检查
心律绝对不齐 心音绝对不等:第一心音强弱不等 脉搏短绌;颈静脉搏动不规则 注意:心室律突然规整应该考虑 1):恢复窦性心律 2):演变为房速或者房扑呈2:1或4:1下传 3):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者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如使用洋地黄,考虑洋地黄中毒。
*
心电图特征
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及振幅变化不定的f波;频率约350~600次/分。 QRS波节律绝对不规则,表现为RR间期不匀齐。 QRS波群形态正常,若因室内差异性传导或旁路前传时而变宽。 心室率极不规则,通常在100~160次/分。洋地黄减慢心室率,儿茶酚胺类药物、运动、发热、甲亢等均可缩短房室结不应期,使室率加速。
*
影响INR的因素
Vit K、利福平、泻药、苯妥英钠、苯巴比妥、螺内酯等
阿司匹林、红霉素、胺碘酮、奎尼丁、他汀类、丹参、水蛭等
什么是心房颤动、心房颤动名词解释

什么是心房颤动、心房颤动名词解释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房颤时,心房内激动传导的方向不一致,频率快而且不规则,使心房丧失了有效的收缩功能。
房颤时心房的激动频率高达300~600次/分,虽然由于房室结的保护作用可使这些激动不能全部到达心室,但是心室率(心率)仍然可以达到100~160次/分,这比正常窦性心率快,而且节律绝对不整齐。
患者常有自觉心跳快且不规律,脉搏不整齐等表现。
阵发性房颤是指能在7天内自己转复为窦性心律者,一般房颤的持续时间<48小时;持续性房颤指持续7天以上,需要药物或电复律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者;永久性房颤指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者,或者医生和患者已经接受房颤持续存在不打算转复为窦性心律的;当房颤持续时间超过1年并考虑转复窦性心律(如拟行射频消融手术)时称为长程持续性房颤。
房颤的分类
初发房颤
首次出现或首次诊断的房颤,不论其持续时间和症状的严重程度。
阵发性房颤
在7天内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者,一般持续时间<48小时。
持续性房颤
持续7天以上,需要药物或电复律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者。
永久性房颤
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或者医生和患者已经接受房颤持续存在不打算转复为窦性心律。
长期持续性房颤
房颤持续时间超过1年并考虑转复窦性心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医科大学教案
(理论教学用)
山西医科大学
单位:
内科学教研室
教研室:
刘国英
任课教师姓名:
心血管内科学
课程名称:
授课时间:
1、病因
房颤的发作呈阵发性或持续性。
阵发性房颤可以见于正常人,在情绪激动、手术后、运动或急性酒精中毒时发生;心脏与肺部疾病患者发生急性缺氧、高碳酸血症、代谢或血流动力学紊乱时亦可以发生房颤。
持续性房颤发生于原有心血管疾病者,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肌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
房颤发生于无心脏病变基础者,称为特发性房颤或者孤立性房颤。
2、发病机制
房颤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各种致病因素引起心房肌细胞电生理的异常。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症状的轻重受心室率快慢的影响。
心室率慢时,患者甚至不察觉其存在;心室率增快,或者患者的心功能基础差,可以有心悸、气短、乏力、心前区不适感;心室率超过150次/分钟,患者可以发生心绞痛与充血性心力衰竭。
房颤时心房无机械收缩,血流淤滞,易形成左心房或心耳血栓,栓子脱落时易发生动脉栓塞事件。
尤以脑栓塞的发生率、致死率和致残率最高。
其中以风心病二尖瓣狭窄伴心房颤动患者最易发生。
2、体征
心脏听诊第一心音强度变化不等,心律极不规则。
由于部分心搏心排出量较少,常导致脉搏短绌、强弱不等和血压测量结果差异较大等。
一旦房颤患者心律变规则,应考虑是否恢复了窦性心律、房性心动过速、转变为房扑(房室传导比例固定)、出现房室交界性或室性心动过速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心电图检查有助确立诊断。
三、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特点:
1、P波消失,心房除极混乱,出现小而不规则的基线波动,形态和振幅均变化不定,称f波;频率约350-600次/分钟;
2、心室率极不规则,未接受治疗、房室传导正常者,心室率通常在100-160次/分钟;
3、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当心室率过快,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QRS 波群形态增宽变形。
四、治疗
应积极寻找心房颤动的原发疾病和诱发因素,作出相应处理。
1、急性房颤
初次发作的房颤且在24-48小时内,称为急性房颤。
通常可以在短时间内自行终止。
对于症状显著者,应迅速给予治疗。
最初治疗的目标是减慢快速的心室率。
可以静脉注射洋地黄、β受体阻
经上述处理后,房颤常在24-48小时内自行转复,仍未能转复者,可应用药物或电击复律。
如果患者发作开始时已经呈现急性心力衰竭或血压下降明显等表现,易紧急施行电复律。
ⅠA(奎尼丁、普鲁卡因胺)、ⅠC(普罗帕酮、氟卡尼)或Ⅲ类(胺碘酮)抗心律失常药静注均能有效转复房颤,但是奎尼丁可诱发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目前已很少应用。
ⅠC类药物亦可致室性心律失常,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不宜使用。
胺碘酮致心律失常发生率最低,目前应用最多。
在药物复律无效时,可改用电复律。
2、慢性房颤
根据其发作的持续情况,可分为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三类。
(1)阵发性:常能自行终止,急性发作的处理如上所述。
当发作频繁或伴随明显症状时,可口服普罗帕酮或胺碘酮,减少发作的次数与持续时间。
(2)持续性:不能自行转复。
复律成功的机会与房颤持续的时间长短、左房的大小和年龄有关。
一般应给予一次复律治疗的机会,以便患者从中受益。
氟卡尼、普罗帕酮、胺碘酮均可选用。
复律后复发的机会仍很高,上述药物亦可用做预防复发。
如选用电复律,应在复律前几天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预防复律后房颤的复发。
低剂量胺碘酮(200mg/d)的疗效和患者的耐受性均较好。
(3)永久性:慢性房颤经复律与维持窦性心律无效者,称为永久性房颤。
此时,治疗的目的是治疗过快的室率。
首选的药物是地高辛,可单独或者与β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合用。
但要注意这些药物的禁忌证。
3、预防栓塞并发症
慢性房颤患者有较高的栓塞发生率。
过去有栓塞病史、严重瓣膜病、高血压、糖尿病、老年患者(>65岁)、左心房扩大、冠心病等均属于发生栓塞的危险因素。
存在以上任何一种情况,均应接受长期抗凝治疗。
口服华法林,使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正常化比值(INR)维持在2.0-3.0之间,能安全而有效预防脑卒中发生。
不适宜用华法林者,以及无以上危险因素者,可改用口服阿司匹林(300mg/d)。
房颤不超过2天,复律前无需抗凝治疗。
否则应在复律前接受3周华法林治疗,待心律转复后继续治疗4周。
紧急复律可改用静注肝素抗凝。
4、其他治疗
对房颤发作频繁、心室率很快、药物治疗无效者,可以施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或房室结改良术。
其他方法还有外科手术、植入心房除颤器等。
房颤时心室率较慢,患者耐受性良好者,除预防栓塞,通常无需特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