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转偏向力(实验)
地转偏向力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地转偏向力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通过实验验证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和作用;3. 掌握地转偏向力的计算方法;4. 分析地转偏向力对实际现象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地转偏向力是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力,对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作用。
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垂直于物体的运动方向,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地转偏向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速度、纬度和地球自转角速度有关。
三、实验器材1. 地球仪;2. 水平尺;3. 毛线;4. 量角器;5. 计算器。
四、实验步骤1. 将地球仪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确保地球仪的赤道线与桌面平行;2. 用毛线将地球仪上的一个点(如北极点)固定在桌面边缘,使毛线与桌面垂直;3. 将水平尺紧贴地球仪的赤道线,确保水平尺与桌面平行;4. 在水平尺上标记出地球仪上的一个纬度(如30°N),并在该纬度处用毛线固定一个物体(如小球);5. 沿着纬度线将小球向赤道方向水平拉动,使其做匀速直线运动;6. 观察并记录小球运动过程中的偏转角度;7. 改变小球的运动速度和纬度,重复实验步骤,记录不同条件下的偏转角度;8. 利用计算器计算地转偏向力的大小。
五、实验数据1. 纬度:30°N;2. 小球运动速度:v1 = 0.5 m/s,v2 = 1.0 m/s,v3 = 1.5 m/s;3. 偏转角度:θ1 = 4°,θ2 = 6°,θ3 = 8°。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地转偏向力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成正比,速度越大,偏转角度越大;2. 地转偏向力与纬度有关,纬度越高,偏转角度越大;3. 地转偏向力使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七、实验讨论1. 地转偏向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洋流、季风、气旋等;2. 地转偏向力对地球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影响;3. 如何减小地转偏向力对实际现象的影响。
八、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验证了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和作用,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了解了地转偏向力的计算方法以及影响因素。
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的验证实验

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的验证实验
傅科摆
一、傅科摆
1851年的一天,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和他的两个助手一同走进巴黎先贤祠,其中一个年轻的助手将绳子一端系在大梁上,另一个助手将一个黑色的圆球悬吊在绳子末端,接着又在地板上沿南北方向画了一道白线,然后沿白线方向使劲把铁球推向前去。
过了几个小时,铁球仍在摆动,但是摆动的方向逐渐从东向西偏转了,这就是著名的傅科摆实验,目睹过傅科的实验相信地球自转的人逐渐增多。
北京天文馆的傅科摆
二、地转偏向力及其验证实验
地转偏向力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它会使地球表面物体的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下面的验证实验由本人在封闭无风的房间里完成。
实验了三次,结果都发生了偏转。
地转偏向力验证小实验
三、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地转偏向力对六大风带的风向、气旋(台风)与反气旋(冷空气)的形成及运移路径、洋流与河流的运动方向以及其它许多自然现象有着明显的影响。
例如,北半球河流多有冲刷右岸的倾向,高纬度地区河流上浮运的木材多向右岸集中等。
在一战期间,德军用他们引以自豪的射程为113千米的大炮轰击巴黎时,懊恼地发现炮弹总是向右偏离目标。
直到那时为止,他们从没担心过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因为他们从没有这样远距离的开火。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是指地球自转引起物体在地球表面上偏离直线运动的现象。
要突
破这一难点,可以进行以下实验。
实验材料:
1. 地球仪
2. 细线
3. 一个小球
实验步骤:
1. 将地球仪放在平坦的桌面上,调整好方向,使得地球仪北极朝向地理北方,而南
极朝向地理南方。
2. 在地球仪的赤道附近取一点,用细线系好小球。
确保小球可以自由地沿着地球表
面旋转。
3. 用手或者其他工具手轻轻推动小球,使其开始旋转。
4. 观察小球在地球仪表面上的运动轨迹。
可以看到小球不再沿着直线运动,而是呈
现出螺旋形的旋转轨迹。
5. 可以尝试在不同纬度上进行实验,观察小球在不同纬度上的旋转轨迹的变化。
实验原理:
地球自转引起地球表面上的地转偏向力,会使得物体在地球表面上不再沿着直线运动,而是向东偏转。
这是由于地球自转速度较大,而地球表面上的物体与地球一起转动,而惯
性使物体向前运动,导致物体相对于地球表面向东偏移,表现为偏向东方的转动轨迹。
实验目的: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加深对地球自转与地转偏
向力的理解。
通过调整纬度观察实验结果的变化,可以加深对地球纬度对地转偏向力影响
的理解。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时要确保地球仪底座稳固,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2. 选择一个较小的小球,以便观察其在地球表面上的旋转轨迹。
3. 实验结束后要将地球仪复位,以免影响下一次实验。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自转对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突破这一地理概念的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二、实验原理地球自转对地转偏向力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地球围绕自转轴自西向东自转,因此地球上的气流、水流和移动物体都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即在北半球,气流、水流和移动物体会被偏向向右;在南半球,这些物体会被偏向向左。
这是由于地球自转所造成的离心力和科里奥利力的综合作用所致。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1. 实验材料准备- 地球仪- 面积较大的室内空间- 一张透明的玻璃板- 蓄水池- 水- 一些小球2. 实验步骤(1)将地球仪放置在室内空间的中央,使其自转轴与地球自转轴垂直。
(2)在地球仪上标注出地球的自转轴,并在玻璃板上标注出地球仪的位置。
(3)将蓄水池放置在地球仪旁边,将透明玻璃板平放在水面上,确保玻璃板平整。
(4)将一些小球放置在玻璃板上,让它们自由滚动。
(5)缓慢地旋转地球仪,观察小球的运动轨迹。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中可以观察到,当地球仪轻轻旋转时,小球的运动轨迹呈现出一定的偏向。
在北半球,小球会向右偏向;在南半球,小球会向左偏向。
这说明地球自转会对室内环境中的物体产生一定的偏向力。
这与地球自转导致的地转偏向力的概念相符。
五、实验总结与拓展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地球自转对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加深对地理概念的理解。
学生也可以通过调整实验条件、改变地球仪的自转速度、改变小球的质量等来观察偏向力的变化规律,从而进一步拓展对地球自转对地转偏向力的理解。
六、实验意义通过这个关于地球自转对地转偏向力的实验,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自转对地转偏向力的现象和规律,提高他们的地理学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实践技能,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的兴趣和热情。
地转偏向力(实验)

地转偏向力规律验证【实验背景】地转偏向力是中学地理知识结构上一个较为重要的组成,首次提到这一概念是在讲地球的自转的意义时涉及到,在之后,学习大气的运动和海洋水的运动时也有涉及到,而且,地转偏向力对后面的学习大气和海洋运动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基础,若是没有理解到地转偏向力的概念和规律,原理的话,这样对于后面的学习比较吃力。
作为后面知识的基础知识,地转偏向力本身也比较难懂,特别是它的作用原理,学生往往很难理解,若是单靠老师在课堂上的文字、图片讲解往往是不够的。
所以相关的验证试验不仅能让学生加深对地转偏向力的理解,更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思考能力。
【实验原理】地球是由西向东旋转的,赤道地区旋转的线速度最大,随着纬度越高,线速度越来越小,到了极点减为零。
设想空气或洋流从低纬度地区移向北极:在最初,空气或洋流具有与源地相同的向东的速度;当接近极点时,地球转动线速度几乎为零,而这股空气或洋流由于惯性,仍保持着它原来的向东的速度,于是它会相对于北极转向东面。
这样,即使空气以相当直的路线向极地方向前进,相对于地球,它看起来却是同时朝东偏转,即相对于空气出发时的方向向右偏转。
同理,空气自极地向赤道方向移动时,空气向东的速度很小。
向赤道方向移动过程中仍保持原来很小的向东的速度,而地球向东的线速度一直在增大,于是,空气相对于地球向西偏转,相对于空气的出发时的方向,也向右偏转了。
在南半球同理可推出是向左偏转了。
如果没有地球的旋转,风或洋流将会径直从极地流向赤道。
地转偏向力存在条件:非赤道地区对于地面拥有水平运动方向速度分量的物体地转偏向力的大小计算:f=2mvωsinφ(后附证明)m为物体质量,f为地转偏向力的大小,v为物体的水平运动速度分量,ω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sin是正弦函数,φ为物件所处的纬度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垂直于物体速度的水平分量方向,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实验器材】可选用有轴的球状(面)物,如地球仪、塑料球、撑开的雨伞等,水、清水,红墨水等。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地球自转偏向力是地球自转运动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也是地球上的一个重要地理概念。
地球自转导致地球的赤道由于地球几何形状的不规则而与地球旋转轴不够垂直,这种偏向使得地球的旋转速度在不同纬度上有所不同。
而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存在对地理学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比如影响风向、形成季风、导致气候变化等等。
地球上的地转偏向力这一抽象概念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和亲身体验。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地球自转偏向力,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来进行教学。
下面是一个容易理解和操作的地转偏向力实验:实验材料:1. 一个平滑的大玻璃盘或者盆子2. 一瓶水3. 一颗小球(比如乒乓球)4. 一个柔软的垫子或毛巾实验步骤:1. 将大玻璃盘或盆子放在水平的桌面上,并确保其表面光滑平坦。
2. 将小球放在盘子中央,并确保它能够保持固定位置。
3. 轻轻地把水倒入盘子中,使其表面有一层薄薄的水膜覆盖。
4. 用柔软的垫子或毛巾轻轻拂动水面,使水开始旋转。
5. 观察小球在水面上的运动,可以发现小球受到了一种向外的力,使其离开旋转的中心。
实验解释:通过这个实验,可以模拟地球自转偏向力对物体的影响。
因为地球是自西向东旋转的,所以在赤道上的物体运动速度较大,而在极地上速度较小。
这样一来,相对于地球表面来说,在赤道上的物体会有向外的离心力作用,而在极地上的物体则没有。
这就是为什么实验中的小球会受到向外的力,离开旋转中心。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存在,并且增加了对地理学概念的亲身体验和感受。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偏向力对地球上的气候、风向等等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地转偏向力实验,可以根据学生的年级和掌握情况进行调整和拓展。
希望这篇2000字的文章可以帮助你。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地转偏向力是地球自转所产生的一种力,它对气流、水流等造成偏转和偏向,并且在地理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进行实验来直观地观察和了解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是非常有意义的,下面我将为你介绍一个关于地转偏向力的实验,帮助你突破这一难点。
实验材料:1. 地球仪或类似的模型。
2. 水槽。
3. 水。
4. 一个小船模型。
5. 一个指南针。
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地球仪或类似的模型,固定在水槽中央,使其自由旋转。
2. 在水槽中加入水,待水位稳定。
3. 将小船模型放置在水槽中,使其位于地球仪上方。
4. 将指南针放置在水槽旁边,以确定地球仪的朝向。
5. 轻轻旋转地球仪,观察小船模型的运动轨迹。
6. 反复旋转地球仪,可以尝试不同的速度和方向,记录小船模型的运动情况。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观察,你会发现当地球仪旋转时,小船模型的运动轨迹呈现出弯曲的趋势。
而通过指南针可以发现,地球仪的旋转方向和地球自转的方向一致。
这是因为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地转偏向力作用在水流上,使水流沿着地球表面的东西方向形成一个弯曲的路径。
实验解释: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机制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在地球表面上,同时受到地球的自身重力束缚,使得物体在地球表面移动时会受到一个向右偏转的力,即在北半球为向右偏转,在南半球为向左偏转。
这种偏转力就是地转偏向力。
在实验中,小船模型的运动就是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使其运动轨迹产生弯曲。
实验拓展:1. 可以尝试在不同纬度的地方进行实验,通过改变地球仪的倾角来观察偏向力的变化。
2. 可以将小船模型换成气球等轻物体,观察其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
3. 可以将地球仪换成竖直旋转的模型,观察偏向力对其他物体的影响。
通过以上的实验,你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地转偏向力对水流或空气流等物体的影响,加深你对地球自转和地理学中地转偏向力的理解。
通过实验的拓展,你还可以进一步探究地转偏向力对不同物体、不同环境的影响,丰富你的实验经验和科学知识。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地转偏向力是地球自转产生的一种力,它是地球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
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地转偏向力通常被用来解释风的产生以及海洋和大气循环等自然现象。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转偏向力,下面将介绍一种实验方法。
实验材料:1. 一个小型的旋转平台或电动练习自行车2. 一个小型的水槽和水3. 一个小型的塑料球实验步骤:1. 将旋转平台或电动练习自行车放置在平稳的地面上。
2. 将水槽放在旋转平台或电动练习自行车的中心位置,并往水槽里加入适量的水。
3. 将塑料球放入水槽中,让它浮在水面上。
4. 开启旋转平台或电动练习自行车,使其缓慢旋转起来。
5. 观察并记录塑料球的运动情况。
实验原理:地转偏向力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它的方向垂直于地球自转轴。
在实验中,旋转平台或电动练习自行车的旋转可以模拟地球的自转。
当旋转平台或电动练习自行车开始旋转时,水和塑料球也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实验观察:在实验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现象:1. 当旋转平台或电动练习自行车开始旋转时,水会产生一个向外的离心力,使水向外面的边缘聚集。
2. 塑料球会被离心力推向水槽的边缘,并以一个几乎和水面平行的轨迹绕着水槽旋转。
实验结果解释:这一实验结果可以解释地球上的自然现象,比如风的产生。
地球自转会产生地转偏向力,使气流在经度方向上产生偏转。
根据费氏定律,气体在转动的参考系下会显示出偏离原本直线运动的曲线运动。
同样地,水和塑料球也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而产生曲线运动。
实验拓展: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实验拓展,比如调整旋转平台或电动练习自行车的旋转速度,观察塑料球的运动情况。
可以观察到当旋转速度增加时,塑料球的运动轨迹会更加明显地成为一个圆形。
可以使用不同大小和重量的塑料球进行实验,观察它们的运动情况是否有所不同。
总结: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机制。
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学生可以理解地转偏向力对自然现象的影响,并进一步应用到相关的地理知识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转偏向力规律验证
【实验背景】
地转偏向力是中学地理知识结构上一个较为重要的组成,首次提到这一概念是在讲地球的自转的意义时涉及到,在之后,学习大气的运动和海洋水的运动时也有涉及到,而且,地转偏向力对后面的学习大气和海洋运动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基础,若是没有理解到地转偏向力的概念和规律,原理的话,这样对于后面的学习比较吃力。
作为后面知识的基础知识,地转偏向力本身也比较难懂,特别是它的作用原理,学生往往很难理解,若是单靠老师在课堂上的文字、图片讲解往往是不够的。
所以相关的验证试验不仅能让学生加深对地转偏向力的理解,更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思考能力。
【实验原理】
地球是由西向东旋转的,赤道地区旋转的线速度最大,随着纬度越高,线速度越来越小,到了极点减为零。
设想空气或洋流从低纬度地区移向北极:在最初,空气或洋流具有与源地相同的向东的速度;当接近极点时,地球转动线速度几乎为零,而这股空气或洋流由于惯性,仍保持着它原来的向东的速度,于是它会相对于北极转向东面。
这样,即使空气以相当直的路线向极地方向前进,相对于地球,它看起来却是同时朝东偏转,即相对于空气出发时的方向向右偏转。
同理,空气自极地向赤道方向移动时,空气向东的速度很小。
向赤道方向移动过程中仍保持原来很小的向东的速度,而地球向东的线速度一直在增大,于是,空气相对于地球向西偏转,相对于空气的出发时的方向,也向右偏转了。
在南半球同理可推出是向左偏转了。
如果没有地球的旋转,风或洋流将会径直从极地流向赤道。
地转偏向力存在条件:非赤道地区对于地面拥有水平运动方向速度分量的物体地转偏向力的大小计算:f=2mvωsinφ(后附证明)m为物体质量,f为地转偏向力的大小,v为物体的水平运动速度分量,ω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sin是正弦函数,φ为物件所处的纬度
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垂直于物体速度的水平分量方向,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实验器材】可选用有轴的球状(面)物,如地球仪、塑料球、撑开的雨伞等,
水、清水,红墨水等。
【实验步骤】
1、为了观察地转偏向力,可用一个地球仪使地轴垂直地面,先在北半球高纬度处滴一至两滴红墨水,在地球仪不转动的情况下,观察红墨水的运动情况,并记录。
记录:红墨水沿经线向低纬度流动并留下墨迹。
2、然后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再在高纬某点滴一滴红墨水,你就会发现红墨水流动的方向发生了改变,从北极上向下观察。
记录:发现红墨水留下向右偏转的墨迹。
3、同样将地球仪倒转过来,南极向上,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进行演示,从南极上向下看观察。
记录:可发现墨迹向左偏转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可证明地球表面的物体在做水平运动时,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
【实验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