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地球的形状
小学科学认识地球的形状课件ppt

测绘技术为地球科学研究提供了精确的测量数据,有助于人们更加准确地了解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虚拟现实技术让我们更直观了解地球
虚拟现实技术
利用计算机生成的三维环境,模拟地球的真实场景,使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 地球。
地球模拟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人们可以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运动,更加深入地了解地 球的运动规律和形状特征。同时,还可以模拟不同地理位置的气候、环境等条件 ,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古代中国哲学家
如庄子等,也对天地形状 进行了哲学思考,但并未 形成明确结论。
古代天文学家观测方法及结论
肉眼观测
古代天文学家通过肉眼观测太阳 、月亮和其他星体的运动,来推
测地球的形状。
仪器观测
虽然古代缺乏现代天文仪器,但一 些文明如古埃及、古巴比伦等,已 经能够使用简易的观测设备来观测 天体。
观测结论
多数古代天文学家认为地球是球形 的,但这一结论在当时并未得到广 泛认可。
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对于地球观念影响
丝绸之路
通过丝绸之路等贸易和文化交流 渠道,东西方文明开始相互了解
和交流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佛教传播
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也将印度的 地球观念带到了中国、日本等地
。
西方科学传入
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和西方列强 的入侵,西方的地球观念开始传 入中国等东方国家,并逐渐取代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04
地球形状变化原因及影响因素
地球自转和公转导致形变
地球自转
01
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导致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高出约21千米,
形成椭球体形状。
地球公转
【信息素养】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六课地球的形状 课件+教案 (希沃白板专用+PPT图片版)

【信息素养】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六课地球的形状课件+教案(希沃白板专用+PPT图片版)(共25张PPT)教学设计学段:三年备课教师:学校:课题地球的形状目标确立依据课标要求内容要求: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教材分析《地球的形状》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第六课。
通过前面5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特征,知道两者的形状都是球形,同时也建立起地球的形状是球形的科学概念。
而本节课学生将经历古人探究地球形状的过程,并通过两个模拟实验来推理出地球的形状。
聚焦板块,通过情景设置,重回古人探究时代,设问古人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发思考。
探索板块,环节一从“天方地圆”说的猜测入手,了解古人是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猜想。
环节二尝试用模拟实验证明“球形”说的猜想,通过实验来寻求证据。
通过模拟实验,观察船模在球面上和平面上移动进行观察,收集“地球是球形”的证据,环节三通过麦哲伦的环球航海旅行实地测试,学生尝试“航海”一周,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环节四,通过月食的形成,模拟实验,证明“地球的影子”,推理地球的形状。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对本节课的模拟实验观察到的信息,进行推理论证,通过寻求能够验证猜想的证据,根据证据推理出地球是球形的。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学习重点模拟实验探究月食的成因,理解“地球投射在月球的影子上总是圆形”。
学情分析学生已知太阳和月球都是球形,初步建立地球也是球形的前概念。
但是他们并不了解人类探究地球形状的过程,比较迷信书本,不善于提出质疑,缺少通过寻求证据支撑猜想的能力。
通过本课,让学生明白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经历了猜想、验证、实践漫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求真的过程。
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推理,尝试用证据来验证猜想。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学习难点模拟实验探究月食的成因,理解“地球投射在月球的影子上总是圆形”。
学习目标 1.理解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
小学科学天文地理知识点大全

小学科学天文地理知识点大全一、地理知识点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地幔是地壳下面的岩石层,地核则是地幔之下的炽热金属层。
2. 大地形和水文系统地球上的大地形主要有高山、平原、丘陵、盆地和河流等。
水文系统包括河流、湖泊和海洋等水体的分布和特点。
3. 气候和气象现象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降雨、风向等。
气象现象包括雨、雪、雷电、云朵等天气变化和表现。
4. 生物和生态系统生物是指地球上的各类生命,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
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相互关联的生态单位,包括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
5. 国家和地理位置学习地理知识还包括了解各个国家的位置,国界等重要地理信息,例如中国的位置和重要的省份、城市。
二、天文知识点1. 星星和星座天空中的星星有很多不同的亮度和颜色,它们组成了各式各样的星座。
著名的星座有大熊座、小熊座和猎户座等。
2. 行星和太阳系太阳系由八大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以及其他行星和小行星组成。
3. 月球和行星运动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围绕地球运转。
行星也有它们自己的运动方式,例如地球绕太阳运动,形成了四季的变化。
4. 日食和月食日食是指太阳被月球遮挡的现象,而月食是指地球阻挡住太阳光照射到月球上的现象。
5. 太阳能和星际空间太阳是一颗恒星,它是地球上生命的能量来源,例如太阳能。
星际空间还有许多神秘的星系、星云和黑洞等待我们去探索。
以上是小学科学天文地理知识点的大致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太阳系和宇宙的奥秘,培养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同时,地理知识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各个国家的人文地理特点,增长见识,拓宽视野。
让我们一起去探索科学的奇妙之旅吧!。
小学科学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案)

小学科学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案)引言: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的形状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
本节课,我们将探索地球的形状及其特征,并了解这些特征是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
一、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以及背后的科学原理;2.理解地球形状对地球其他特征的影响;3.探索地球形状的实际应用。
二、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球的形状是椭球体;2.理解地球为什么呈现椭球形状;3.了解地球形状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地球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以下问题: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你们是怎么判断的?2.地球的形状与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步骤二:呈现(10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介绍地球的形状,并解释地球是一个椭球体。
提醒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特征,并让他们思考为什么地球的形状是椭球体。
步骤三:探索(15分钟)1.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地球形状的原因,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理论。
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形状是否对地理现象产生影响,并让他们提供一些具体例子。
3.组织学生进行小实验,通过辅助工具(如地球仪、纸张、尺子等),以及测量和绘制地球的形状,从而更好地理解地球是如何呈现椭球形状的。
步骤四:讲解(10分钟)回顾学生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并讲解地球的形状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离心力造成的。
解释地球的赤道略大于极点,并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地球的自转速度和离心力。
步骤五:应用(15分钟)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地球形状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具体问题,例如:为什么地球上的季节会有变化?为什么地球上存在日食和月食?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展示,让他们通过海报、图片、实物等形式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分享他们对地球形状的理解和地理现象的影响。
步骤六:总结(5分钟)通过讨论和学生的展示,全班共同总结地球的形状是一个椭球体,并对地球形状对地理现象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四、作业要求学生回家观察和记录与地球形状相关的现象,并以图文形式提交。
小学六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知识点整理2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1、地球的形状1、古时候,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了(“天圆地方”)的猜想。
2、(“盖天说”)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宇宙学说,认为天像(一个锅),是(半圆的);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
3、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认为: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居于内。
天表有水,水包地,犹如卵壳裹黄。
这种学说被称为(浑天说)。
4、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现象分析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
5、人站在海岸看远处的航船,先看到进港船只的(桅杆),再看到(船身);出港船只则是(船身)先消失,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面下,这是因为地球是(球形)的。
6、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者是(葡萄牙)的(麦哲伦),他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7、(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搭乘(“东方一号”)飞船在太空中绕地球飞行,这是人类第一次在遥远的太空观察到了地球;(1969年),(美国人)登上了月球,清晰地拍摄到了地球的照片。
8、2003年10月,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在太空中绕地球飞行了(14)圈。
2005年10月,(“神舟6号”)把(费俊龙)和(聂海胜)送入太空。
9、最早算出地球大小的是公元前3世纪的古希腊地理学家(埃拉托斯特尼)。
地球赤道周长是(40091千米),地球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地球表面积是(510067866平方千米)。
10、(郑和)是我国(明)代著名的航海家。
2、地球的表面1、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利用(卫星)在空中拍摄地面,使获得的图片更(清晰)、更(精确)。
2、地球表面的形状各种各样,有高原、山地、海洋与岛屿、平原、峡谷等。
3、地球仪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表形态,地球仪上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耕地、平原和森林,(白色)表示冰川,(黄色)表示山地和沙漠。
4、地球上的七大洲是(北美洲)、(南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四大洋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小学《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一等奖

小学《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一等奖1、小学《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提出一些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现象,大胆想象,积极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
不迷信权威;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一些人们不断认识地球的资料,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融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于一瞬。
由教师准备一些直观教具:地球仪、黑板、粉笔头,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故事的意义。
学生收集有关人类探究地球的历史资料。
教学活动建议:课上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经历千年历史,充分调动他们的想象力,体会典型的历史片段,理解前人的不懈努力。
利用教材提供的是几个科学故事,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其所然还要帮助他们理解其所以然。
因此,本课教师准备一些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故事的意义。
例如借助地球仪、黑板我们可以让学生理解麦哲伦航海的意义,借助地球仪和粉笔头,可以模拟在海边看远处归来的航船的情景等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疑,导入新课1.谈话:提问:“人类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呢?”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讨论,交流。
二、探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1、介绍古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①谈话:古时候的人们对我们周围的世界还不了解,但是他们也在不断地观察,不断地研究学习,所以人们慢慢地掌握了很多的本领,比如学会用火,炼铁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肯定也在想我们脚下的这片大地到底有多大呢、它是什么样的呢。
你们知道他们对地球形状最初的解释是什么吗?②学生讨论,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
③课件播放“神话中的地球”。
④谈话:神话故事其实也反映了古时候的人对大自然的一种认识,因为条件限制,他们不可能弄清楚地球的真实面貌,那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一种没有依据的“猜想”,是对地球不科学的解释。
小学科学地球的形状教案

小学科学地球的形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道地球是一个近乎球体的形状。
2. 理解地球的形状和云图的关系。
3. 明白地球的形状与赤道、南北极的位置的关系。
二、教学准备:1. 平面地图和地球仪模型。
2. 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地球云图。
3. 小黑板或白板。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用世界地图图片或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描述地球的形状,并带领学生猜测地球的形状。
2. 探究(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常说地球是一个近乎球体的形状?(2)出示地球云图,向学生解释云图上的白色部分是云层。
询问学生想一想,云层形成的规律会与地球的形状有关系吗?(3)带领学生观察地球云图上的云的分布情况。
学生可以发现,云的分布大致呈现出一条曲线,这个曲线是等距的吗?引导学生思考这与地球的形状有什么关系?3. 概念理解(1)给学生普及地球是一个近乎球体的形状,即类似一个球。
(2)解释为什么地球的形状与云图的分布有关。
地球是近乎球体的形状,云层呈现的分布曲线正好是绕着地球中心,这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引起的。
4. 深化学习(1)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地球仪模型。
学生可以发现,地球仪上有两个特殊的点,一个是北极,一个是南极,两个点连接起来构成地球的轴线。
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点与地球的形状有什么关系。
(2)解释地球的形状与赤道、南北极的位置的关系。
地球的形状近似于一个椭球,在赤道附近最宽,南北极附近最窄。
5. 拓展应用(1)通过拓展问题引导思考:如果一个人站在地球正中心的话,他会怎么感受地球的形状?(2)通过展示不同角度俯视地球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地球在不同视角下的形状变化。
6. 归纳总结让学生简单总结地球的形状是近乎球体的,而赤道附近最宽,南北极附近最窄。
7. 检查评价可以通过给学生提问或出示相关练习题,对学生进行检查评价。
8. 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到地球是一个近乎球体的形状,还了解到地球的形状与云层分布、赤道、南北极的位置有关。
四、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使用地球仪或者地图去寻找自己所在的位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精选6篇)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3、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
教学难点:科学精神的培养。
教学导入:七年级语文《带上她的眼睛》里这样描述:“这个决定对她来说似乎很艰难,她的双手在太空服的手套里,握在胸前,双眼半闭着,似乎认为地球在我们这次短暂的旅行后就要爆炸了,我不由得笑出声来。
”这里所说的“地球”,大家了解它的形状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地球的形状。
教学过程:一、地球的形状阅读:“盖天说”与“浑天说”提问:1、什么是“盖天说”与“浑天说”?2、你认为古人是怎样证明他们的学说的?小结:盖天说认为地在下面,天在上面,自然就是认为地是平的,天像罩子一样罩在上面;浑天说认为日月星辰都绕着地在转,所以地就是蛋黄,天是蛋壳。
你相信他们说的吗?你能推翻他们的说法吗?我们来看看后人又是怎样推翻他们的说法的。
阅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提问: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了什么?小结:证明地球是圆的。
提问: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小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高望远;在海边看远处的帆船,首先看到的是桅杆,然后才是船体;人造地球卫星拍的地球照片。
至此,人类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终于确认地球是一个球体。
提问:地球是一个规则的球体吗?阅读:地球的真是形状讲述: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约长21千米,所以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