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导读:本文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论文题目:吴兴三沈诗歌研究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三沈指的是生活在北宋中期的沈括以及其从侄沈遘、沈辽。宋代文化兴盛,各种文体蓬勃发展,尤其是宋代诗歌,追求“自成一家”,遂于唐诗之外,别辟一家,形成以筋骨思理取胜的“宋调”。在宋调的形成过程中,除了主导文坛的欧阳修、王安石、苏轼以及黄庭坚等作出巨大贡献的大家之外,还有一些作家在宋诗的演进过程中也做出了具有开拓性的探索。其中,三沈就是北宋诗坛比较有特色的代表诗人。选择三沈这一家族文学团体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是因为他们处于北宋文学承前启后的阶段,各有特色,能够比较全面地展示此阶段宋代士大夫阶层或重经世致用,或崇尚隐逸超脱等突出的特点。其次,是因为他们出生于历史文化胜地钱塘,诗歌或多或少地受到钱塘地域文化的影响。将其三人置于钱塘地域文化中,可以深入考察地域这一因素对古代文人诗歌创作的影响。此外,三沈在北宋中期文坛上颇负盛名,诗歌风格各异,沈括清丽自然,沈遘清隽豪放,沈辽雄奇生峭。目前涉及三沈诗歌的研究,除沈辽已有专门的研究论著,如林阳华《北宋诗人沈辽研究》以外,对沈括多集中于与王安石关系以及《梦溪笔谈》一书的研究,对其诗歌研究尚不充分,而沈遘的研究多集中于创作考证以及综合叙述等方面,对其诗歌风格没有明确的把握。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文献资料及研究现状(一) 作品存佚与生平资料1、《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十七记载沈括著有文集《长兴集》四十一卷,南宋时收入《沈氏三先生文集》,今已有阙佚,现存十九卷(或为十六卷),有明覆宋刊本,清康熙间吴允嘉校补、光绪丙申浙江书局重刊本,《四库全书》本。《梦溪笔谈》二十六卷、《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现存元刻本、明弘治刻本、崇祯刻本,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5年出版有胡道静校点本,上海古籍出版社有胡道静校点本。《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一首,《全宋诗》卷八六八录其诗一卷,《全宋文》卷一六八四至一六九七收其文十三卷。《宋史》卷三三一有传。2、《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十七记载沈遘著有《西溪集》十卷,南宋时收入《沈氏三先生文集》,今存明覆宋刊本,清康熙间吴允嘉校补、光绪丙申浙江书局重刊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诗》卷六二八至六三零录其诗三卷,《全宋文》卷一六一九至一六二八收其文十卷。《宋史》卷三三一有传,《临川先生文集》卷九三《内翰沈公墓志铭》记载其事迹。3、黄庭坚《沈睿达墓志铭》记载沈辽著有《云巢编》二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十七记载南宋时《沈氏三先生文集》收《云巢编》十卷,遂为定本。现存有明覆宋刊本,清康熙间吴允嘉校补、清光绪浙江书局重刊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诗》卷七一六至七二零录其诗五卷,《全宋文》卷一七二四至一七三二收其文九卷。《宋史》卷三三一有传,黄庭坚《沈睿达墓志铭》记载其事迹。(二) 研究现状1、关于沈括的研究较多,内容涉及其生平事迹、文学创作等方面,具体情况如下:

(1)关于其生平的研究,主要有张家驹《沈括》(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李裕民《沈括的亲属、交游及佚著》(《山西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祖慧《沈括评传》(南京大学1999年版)、《沈括与王安石关系研究》(《学术月刊》2003年第10期),《沈括研究》(杭州大学宋史研究室编),王育济《宋代王安石家族及姻亲》(《东岳论丛》2002年第3期),徐规《沈括前半生考略》(《中国科技史杂志》1989年第3期),多集中于其生平或者与王安石关系而言。(2)关于《梦溪笔谈》的研究,现存的主要有各种校点本,如影印元大德本《梦溪笔谈》(1976年文物出版社出版),李群《梦溪笔谈选注》(科学出版社1975年出版),李文泽《梦溪笔谈选译》(巴蜀出版社1991年出版),侯真平校点的《梦溪笔谈》(岳麓出版社1998年出版)等,影响的当属胡道静先生的《梦溪笔谈校证》、《新校正梦溪笔谈》。(3)关于其诗歌的研究,主要有胡道静《沈括诗词辑存》(上海书店1985年版)、吴宗海《沈括诗补》(江海学刊2003年第3期)、《沈括诗句订误》(江海学刊2003年第1期)、刘永良《且为沈括论杜诗一辩》(《杜甫研究学刊》2003年第3期),主要是诗歌辑佚与辨析工作,罗昌繁《论沈括的诗歌观与诗风》(《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刘晓凤《沈括中的杜甫及其诗歌》(《杜甫研究学刊》2011年第4期),林阳华《钱塘地域文化对三沈诗歌创作主题的影响》(《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12年第2期)虽论及沈括诗歌创作的特点,但或集中于其诗学思想,或集中于其对杜甫的继承与发展,或仅就地域文化因素对其的影响而言,多集中于一个方面;虽有邓婷《吴兴沈氏三先生诗歌

研究》(四川大学2006年)、邵玉洁《沈括文学研究》(辽宁大学2013年)进行了综合论述,但前者将沈括作为三沈之一,结合人生经历探讨其诗歌,过于综合,没有明确点出沈括诗歌的艺术特点,后者虽然全面论述了沈括诗歌,但概括的过于简单,沈括诗歌的整体风格没有涉及。2、关于沈遘的研究较少,主要有邓婷《吴兴沈氏三先生诗歌研究》(四川大学2006)中将沈遘作为一部分论述,周小山《补沈遘诗六十四首》(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2年第2期)对其诗歌创作进行辑佚,林阳华《钱塘地域文化对三沈诗歌创作主题的影响》(《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12年第2期)论地域文化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尚无专门著作论其诗风。3、关于沈辽的研究,比沈遘略丰富,主要集中于沈辽生平、或者某一阶段心态的研究。沈辽生平的研究,主要有林阳华《沈辽年谱简编》(《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沈辽文化心态的研究,有林阳华《沈辽贬谪的双重心态与永州地域文化》(《船山学刊》2011年第3期),《沈辽的隐逸心态与池州地域文化之关系》(《池州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沈辽诗歌的研究,主要有邓婷《吴兴沈氏三先生诗歌研究》(四川大学2006年)、林阳华《钱塘地域文化对三沈诗歌创作主题的影响》(《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12年第2期),将沈辽作为部分论述,或仅结合经历谈诗歌,比较空泛,或仅谈其地域影响因素。此外,虽然有关于沈辽的专著,如林阳华、常先甫、李懿的《北宋诗人沈辽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对沈辽的生平、诗歌及散文创作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但对沈辽诗歌艺术特色的把握略微简单,不够全面,没有概括

出其在情感表达方面所变现出的一些突出特点。三、论文研究计划1、创新角度本文拟以沈括与沈遘、沈辽文本为基础,在阅读其所有存世诗文创作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结合三沈生平经历、性格特征、文化心态、为学为文以及所处的地域文化背景与特定的历史环境,尽可能清晰勾勒三沈诗歌创作的真实面貌,对其情感内容和艺术上的独特性进行分析,并结合当时的文化背景,剖析其诗歌作品中的文化现象和内涵。通过对三沈诗歌进行较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以期对三沈及其诗歌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进而对宋诗的风貌有更丰富、完整的认知。2、写作提纲题目:吴兴三沈诗歌研究绪论:研究综述第一章钱塘地域文化对三沈诗歌创作的影响作为北宋中期的诗人,三沈的诗歌创作有其深刻的背景。无论是其故乡钱塘特有的地域文化因素,还是宋代特有的时代背景,都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章从钱塘这一地域的特殊性出发,并结合三沈的家族背景以及个人努力等众多因素,从而系统地阐释三沈诗歌创作兴盛的原因。第一节地域因素关于文学创作的地域色彩,古人早有所涉及。刘勰《文心雕龙》中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是质朴稽古之作,而南方的《楚辞》“瑰诡而慧巧”,“耀艳而深化”,是瑰丽奇谲之作,初步谈到地域因素对文学风格的影响。唐代魏徵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于《隋书?文学传序》中写道“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明确指出了地域对作

家文风的影响。而钱塘作为典型的南方盛地,自古以来就是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柳永《望海潮》“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则是对钱塘生动地描述。钱塘的优美风情、发达经济对三沈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钱塘自古繁华—钱塘优美风物与发达经济 1.1诗情画意—钱塘风物天下无钱塘美景颇多,尤其是钱塘江大潮与西湖,为历代文人所流连忘返。吴自牧《梦粱录》卷四记载:“观潮: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翫殆无虚日。西有湖光可爱,东有江潮堪观,皆绝境也。”钱塘江为天下第一奇观,壮观雄伟,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记载:“观潮,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定,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西湖更是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驻足观赏,唐代诗人白居易与一代文豪苏轼都留下了优美的篇章。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2丰足富裕—户盈罗绮竞豪奢欧阳修《有美堂记》:“钱塘自五代时,不被干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乐。十余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海商贾,风帆浪泊,出入于烟涛杳霭之间,可谓盛矣!”钱塘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商业高度发展,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令杭州在隋代成为“川泽沃衍,海陆之饶,珍异所聚,商贸并凑”的富庶之地。吴越时期采取的各项政策,更是

进一步促进并繁荣了杭州的经济。钱塘发展至北宋,便“富甲天下”。总结:故土钱塘之美好,在三沈的诗歌创作里时有提及。如沈括《雨中过临平湖》“绿蒲浅水清回环,浪头雨急声珊珊。画桡惊起远近雁,宿霭欲乱高低山”描写了江南水乡特有的美丽场景;沈遘《将至钱塘先寄施侍郎》“江南地暖霜无力,橘绿蒪丹蟹自肥”记录了钱塘宜人的气候与富饶的物产,《五言沈沔天隐楼》“吴兴富山水,吴兴盛人物。风流自南朝,德誉世不没”则又表现了对故乡钱塘的赞扬。

2、江南佛国—钱塘独特的文化传统钱塘古刹众多。吴越国统治时期,历代帝王为保境安民,在杭州境内大肆兴建寺庙,使杭州城内宝塔林立,佛教文化兴盛。苏轼《海月辩公真赞》“钱塘佛者之盛,盖甲天下”记录了钱塘佛学的兴盛。钱塘独特的文化传统深刻影响了三沈的相关诗歌创作,突出表现在沈遘与沈辽两兄弟身上。沈遘“学佛只为摆脱烦恼” 《南漪堂》、《法喜堂诗叙》、《吊普济大师》等; 沈辽“学佛以致羽化飞仙” 《题上天竺》、《天竺白云堂》、《禅老阁》、《寄题僧荣妙胜斋》、《留题广教安素堂》、《过扬子望金山怀南屏师》等。第二节家学传统与以学问治身1、书香门第王安石《内涵沈工墓志铭》记载“沈氏……武康之族,犹独显于天下”。《贵池主簿沈君墓表》中写些道“唐代以来,为尚书、刺史、节度使者,代不乏人,列于国史”。钱塘沈氏历代为官,注重以学问治家,出现了沈周、沈同、沈振、沈扶、沈披等文学名人,形成了严谨治学的家风。2、学问治身《宋史?沈括传》“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王

安石《内翰沈公墓志铭》称沈遘“文辞敏丽可喜,强记精识,长于议论。”沈辽自幼嗜读《左传》、《汉书》,《宋史?沈辽传》谓其“幼挺拔不群,长而好学尚友。”第二章沈括诗歌研究第一节沈括的生平与仕履沈括,字存中,号梦溪居士,杭州钱塘人。生于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卒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沈括的生平经历可以熙宁十年,出知宣州为界粗略地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至和元年至熙宁九年; 至和元年,沈括以父荫初仕为海州沐阳县主簿,由此步入仕途。二年,摄海州东海县令。任职期间,广修水利,造福民众,初步显示了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嘉佑八年,登进士第,受扬州司理参军,正式步入仕途。此后,沈括平步青云,在变法期间,受到王安石重用,于熙宁六年达到人生顶峰。“身轻几欲随风去,却恨恩深不得仙”充分表现了此阶段沈括的心境。第二阶段:熙宁十年至绍圣二年; 熙宁十年,沈括因为支持变法,为蔡確弹劾,罢权三司使,出知宣州; 元丰五年十月永乐城兵败,沈括贬谪随州,凄凉悲苦; 元丰八年,哲宗即位,大赦天下,沈括得以内迁秀州; 元祐三年,隐居润州。第二节:沈括的诗学思想1、诗主人物据《梦溪笔谈》卷十四“艺文”记载,沈括认为“诗人以诗主人物”,也就是说诗歌是用来表现人和物的。就沈括现存诗歌而言,主要集中于描写物这一方面,而且主要是描写自然景物,但沈括笔下的景物,并不是独立存在,而是寄托着诗人的思想情感,或抒发闲适,或抒发悲愤,以景观情,更加具体生动,真挚动人。如:新晴渡口百花香,石子池头鸭弄黄。捲幔夕阳留不

住,好风将雨过梅塘。(《姑孰溪》二首其一) 空堂无人日长哦,风松助我涧云和。苍颜古木喜相似,爱子亦有凌云柯。欢然相对默终日,意得那须言强多。我身未得从心老,嗟尔系此成蹉跎。(《十松亭》) 2、重视诗歌技巧锤炼在沈括看来,只有经过精心锤炼技巧,才能写出好的诗篇。沈括认为“虽小诗,莫不埏蹂极工而后已。所谓旬锻月炼者,信非虚言。”又认为“小律诗虽末技,工之不造微,不足以名家”。沈括尤其重视诗歌的艺术技巧,在其现存的为数不多的诗歌中,几乎每一篇都渗透着这种思想。如《峨眉亭》:双峰秀出两眉弯,翠黛依然鑑影间。终日含颦缘底事,只应常对望夫山。秀丽的峰峦,翠绿的树木,含情脉脉的眼神,好一个峨眉亭!诗人巧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细节描写,将峨眉亭那种像少女般的美描写得活灵活现,令人欲罢不能。又如《叠嶂楼》:飞宇橫天末,回栏下水滨。捲帘千嶂月,凭槛一溪春。这首诗先是写天空中的飞宇,接着笔峰一转,写水下的回栏,上天入地,大开大合,前两句都是名动名的结构,“飞宇”对“回栏”,“横”对“下”,“天末”对“水滨”,及其有气势。后两句“千嶂月”与“一溪春”,更是将叠嶂楼的雄伟壮观渲染的淋漓尽致! 3、清丽自然的诗风沈括论诗,讲求“清丽”二字。无论是评价他人创作,还是在自我的创作实践中,沈括都体现出了对“清丽”的追求。在评价他人创作时,沈括喜欢用“清丽”一词。如“海州士人李慎言……有《抛曲》十余阙,词皆清丽”,又如“唐韩偓为诗极清丽”,再如“狄侍郎棐之子遵度……诗句清丽,皆为人所传。”从侧面表现出了沈括对“清丽”

的追求。在其诗歌创作中,以写景状物诗为主,大多语言平易自然,意境清新优美。如:柳色青天雨乍晴,鸭头细草绕堤生。林间野日依依见,水底春光寸寸明。(《游秀州东湖》) 绿蒲浅水清回环,浪头雨急声珊珊。画桡惊起远近雁,宿霭欲乱高低山。(《雨中过临平湖》) 春泉竹径烟曈昽,画桡落处江如云。(《宣城双溪阁》) 第三节沈括诗歌题材类析1、写景纪游《慈老矶》、《峨眉亭》、《承天观》、《姑熟溪》、《雨中过临平湖》等2、咏史怀古《润州甘露寺》、《陈丞相故宅》、《丹阳楼》、《钓台》、《苏小小墓》等3、品鉴书画《图画歌》第四节沈括诗歌艺术剖析1、清新自然的诗风沈括的诗歌,重视意境刻画,语言平易,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清新自然之美。如《江南曲》:新秋拂水无行迹,夜夜随潮过江北。西风捲雨上半天,渡口微吟含晓碧。城头鼓响日脚垂,天际笼烟锁山色。高楼索莫临长陌,黄竹一声无北客。时平田苦少人耕,唯有芦花满江白。这首诗描写初秋时节,行雨了无踪迹,湿润了大地,满江的芦花随着潮水飘来飘去。语言平易自然,浅显易懂,“天际笼烟锁山色”刻画行雨时的场景清新自然。又如:豹堂春水緑泱泱,谢市云深柳线长。睡熟不知潮信过,船头晚雨打菰蒋。(《姑孰溪》二首其二) 日暖闲园草半薰,不堪春兴蝶纷纷。山烟梦鬆成微雨,关月簾纤出断云。(《延州柳湖》其三) 2、情景交融、含蓄蕴藉沈括的诗歌,于景物中寄托了自己的思想情感,无论是仕途得意时的轻快,还是失意时的落寞与愁苦,均可以在其诗歌中找到。如《秋千》:香入熏炉禁火天,芙蓉深苑斗秋千。

身轻几欲随风去,却恨恩深不得仙。诗的前两联通过对比,刻画了寒食节宫内欢声笑语,而宫外凄凉寒冷的景象,极力渲染了自身所蒙受的恩宠,由此引发出一种“身轻几欲随风去,却恨恩深不得仙”的感慨,以调侃的语调委婉地表达了此时的欢快与得意。又如《汉东楼》:野草黏天雨未休,客心自冷不关秋。寨西便是猿啼处,满目伤心悔上楼。野草丛生,秋雨淅沥,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诗人处于这种环境中,又听到猿的啼叫声,一种悲凉凄苦油然而生,将景与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3、用典灵活,对仗精工沈括博学多才,在其诗歌中经常引用典故。沈括的用典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引用前人事迹,如《钓台》:渔钓非良业,相期遁姓名。太平虽不仕,故旧岂无情。七里林泉好,三公位貌轻。片帆湍石下,谁不仰先生。严子陵,东汉隐士,颇负才气,与汉光武帝刘秀为少年好友。后刘秀称帝,多次召严子陵为谏议大臣,严子陵委婉拒绝,于临泉间放浪形骸,终老一生。诗人借严子陵事迹,表达了一种归隐山林的美好愿望。又如:不堪世俗看支遁,曾有篇章忆惠连。(《赠天台冲寂道人》) 烟波千里去,谁识魏牟心。(《光化道中遇雨》) “惠连”指柳下惠与少连,皆古时节行超逸之士,诗人借此二人,赞扬冲寂道人品行高洁。魏牟,战国时魏国人,《吕氏春秋》称其“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诗人借其表现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二是化用前人诗句。如:天围故越侵云尽,潮上孤城带月回。(《秀州秋日》) 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延州诗》) 第一首显然化用刘禹锡《石头城》中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渲染了一种寂寞凄凉;第二首则化用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生动具体地写出了石油的颜色、形态。除了用典之外,沈括的诗歌大多对仗工整,令人读起来,有一种琅琅上口的感觉。如《雨中过临平湖》:画桡惊起远近雁,宿霭欲乱高低山。“画桡”与“宿霭”相对,“远近雁”与“高低山”相对,一个“欲”字更是传神之笔,令“宿霭”的调皮跃然纸上。此外,还有“七里林泉好,三公位貌轻”、“飞宇橫天末,回栏下水滨”、“林间野日依依见,水底春光寸寸明”、“绿槐楼阁山蝉响,青草池塘野燕飞”、“鹳雀楼头日暖,蓬莱殿里花香”等。第二章沈遘诗歌研究第一节沈遘生平经历沈遘,字文通,杭州钱塘人。生于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卒于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沈遘为人和谨,勤于接下,通达博识,才干超群,明于吏治,所到之处,恩威并用,令行禁止,多有建树。沈遘初以祖荫补郊社斋郎。皇祐元年第二人进士及第,除大理评事,通判江宁府。此后,历任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士等重要官职。纵观沈遘的一生,基本都处于仕宦生涯,仕途可谓是一帆风顺。在本章中,根据《宋史?沈遘传》、《内翰沈公墓志铭》以及《续资治通鉴长编》,同时结合沈遘出使辽国这一特殊经历,粗略地将沈遘的人生经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皇祐元年进士及第至出使辽国之前,主要是在馆阁中任职; 第二阶段:嘉佑四年出使辽国直至去世。第二节沈遘诗歌题材类析1、诗酒酬酢主要分为三类:(1)送别友人《五言送刘泌归建州》、

《七言送沈景休知常州》、《七言送诗僧思齐归吴》、《五言天台山送僧象微归山》等。(2)馆阁唱和《七言何公南祕阁公会》、《五言和杨乐道省中述怀》、《七言和陈和叔祕阁会话》、《七言和邵兴宗还馆》等。(3)日常交往《五言赠梅圣俞柑实》、《七言赠杨乐道建茶》、《七言访净因琏上人一首》、《吊普济大师》等。2、游赏风物《七言滑州新修东园》、《七言得偃松院》、《五言得异亭》、《南漪堂》、《山光寺一首》、《甓社湖》、《淮山》、《鑑湖》、《七言和吴仲庶延艺阁后牡丹花》等。3、纪行记事主要是出使辽国。《十一月二十二日朝辞》、《五言出都》、《五言出都日大雪》、《五言陈桥驿》、《五言信武殿》、《五言道中见新月寄内》等。第三节沈遘诗歌艺术新探1、清隽豪壮的诗风《四库总目提要》谓其诗歌“清俊流逸,不染俗韵”。沈遘重经世致用,恪守“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其诗歌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清隽含蓄的风格。如《五言王景彝省舍孤竹》:濯濯青玉竿,矫矫孤云姿。潜根失其托,憔悴非故时。主人幸加怜,曷不从所宜。岁寒风霜节,无愧君子知。诗歌的前两句,化用左思“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竹”自喻,暗示了自己高尚的品格,委婉地表达出了不得志的愤慨。语言清丽,意味深长。又如《山光寺一首》:高台已倾曲池平,江都宫殿野草生。隋家事远不须问,淮南非复旧时城。高台已倾,曲池已平,江都宫殿杂草丛生,到处一片颓废衰败的景象。此情此景,诗人不禁发出“淮南非复旧时城”的感慨,一种历史的沧桑之感油然而生! 沈遘的诗歌于清隽中偶见豪壮之风。如《七言和吴冲卿省舍观苏才翁题

壁》:空堂老壁隃尘昏,苏子之迹世所珍。龙虎变化生风云,孥石攫木力万钧。斯人豪奇迈伦群,平生慷慨半道沦。高辞壮论胡不存,惜哉独以技艺闻。这首七律写得极为豪壮,“龙虎变化生风云,孥石攫木力万钧”两句,气势磅礴,梗概多气! 又如《次韵和孙少述润州望海楼》:北固峨峨铁瓮完,京江浩浩海门连。鹏抟羊角来天外,鳌戴方壶献几前。西府旌旗犹壮睹,南朝宫殿尽苍烟。登临不用成悲感,自得开襟一旷然。这首诗气象阔大,雄健豪迈,结句画龙点睛,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开阔胸襟。3、浅易平近的语言沈遘的诗歌,语言大多平易自然,浅显易懂。如《和少述春日四首》其一:春日融融二月晴,春风蔼蔼百花明。少年嬉逐正应急,何处歌萧走马声。在一个晴朗的春日,春风和煦、百花齐放,少年游走嬉戏,好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语言通俗易懂,“融融”、“蔼蔼”两个形容词,形象地刻画出了春日的特点。此外,“青天淡无云、白水平无波”、“每怜荷折盖,犹爱菊包金”、“归飞自隐故有期,何必于此空叹欷”等诗句,语言也通俗自然,浅显易懂。3、真挚动人的情感正如《毛诗序》所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是用来抒发思想情感的。沈遘的诗歌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其诗歌中,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愤慨,也有对亲人的思念,还有面对困境时的豁达与乐观……情感真挚动人。如:“离别始十日,已若十岁长。行行见新月,淚下不成行”、“一日不见君,中怀始徊徨”、“对岸不堪文墨弊,离群长恨笑言疏”、“故人扰扰谁相好,世事悠悠我特醒”等。第四章沈辽诗歌研究第一节

沈辽生平经历沈辽,字叡达(一作睿达),钱塘人。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卒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沈遘初试不中第,以其兄沈遘之荐监寿州酒税,迁监内藏库。神宗熙宁初,为审官西院主簿,出监明州市舶司,迁太常奉礼郎,后改监杭州军资库,摄华亭县事。又因受人弹劾,削职为民,流放永州。后遇赦徙池州,筑室于齐山,名为“云巢”,与好事者往来,与曾巩、苏轼、黄庭坚相酬唱。卒于此。沈辽志趣高尚,不喜进取,追慕陶渊明般的隐逸生活。虽在官场,然心在野外。据《宋史?沈辽传》、《沈睿达墓志铭》以及《云巢诗并序》,在本章中粗略地将沈辽的人生经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其母翟氏服丧毕之前在此期间,沈辽不喜仕进,流连于山水、古刹之中,陶冶情性、加深了其对佛道思想的领悟。第二阶段:入朝为官第三阶段:隐居池州第二节沈辽诗歌主题分类1、写景纪游《澧阳大水》、《雪后》、《洞庭山雪》、《愚溪》、《禅僧岩》等2、感物抒怀《绿发》、《春霖》、《黄鹂》、《庭下菊》、《闻杜鹃》、《崇山》等3、送别亲友《将行寄蒋三》、《奉送景升西上》、《送荣叔归萧山》、《送唐道士游南岳》、《寄陆九》、《过扬子江望金山南屏师》等4、咏史怀古《郦生传》、《昭君操》、《屈平》等5、品题书画《赠磻翁龙尾砚》、《赠清道》、《戏呈庆复乞画》、《走笔奉酬伯昌示潇湘烟竹图》、《德相所示论书聊复戏酬》等6、反映民俗《龟兹舞》、《踏盘曲二首》第三节沈辽诗歌艺术手法探析1、雄奇生峭的主体诗风《四库总目提要》“然辽诗实主于生峭,与陶诗蹊径颇不相类,观其

生平,屡与黄庭坚唱和,而庭坚亦称其‘能转古语为我家物’。知为豫章之别派,非彭泽之之流矣。”为了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沈辽经常会化用一些神话故事,采用一些罕见的意象,从而令诗歌呈现出一种雄奇生峭的诗风。如“仙官委蛇剑佩肃,霓旌羽盖光漼漼”、“鹤驭欲下风作媒,雪猿白凤势欲颓”、“仙人毒其危,禺强资巨鳌”、“麻姑朝按行,洪崖莫相招”等。2、以议论为诗的表现手法沈辽对佛学颇有研究,因此其诗歌在注重情感表达的同时,也蕴含着一些人生哲理,具有议论化的倾向。如《山西》:山西谁家桃李树,半是少年行乐处。去年花谢今年开,惟有人生不如故。花谢花开,本是万物更替的自然规律,诗人由物及人,阐明了人终究会衰老,走向死亡的人生哲理。此外,《读郦生传》通过追溯郦食其的悲惨命运,既表达了诗人对其人格的高度赞扬,也抒发了诗人想隐居山林的美好愿望。议论与抒情融为一体,互相辉映。3、章法齐整,语言新奇沈辽的诗歌,比较注重结构布局,突出表现在咏物诗与咏史怀古诗这两种类型。咏物诗,一般是先状物,然后由物及人,将物的特点与人的特点结合在一起,从而令整首诗显得章法齐整、中心突出。如《水车》“车轮十丈围,飞湍半天落。雁翅插修筦,随流得深酌”先是描写水车的特点,利于农事,接着又写“人间有机事,由来生巧恶。善彼汉阴老,忘怀报淳朴”,巧用典故,由水车联想到汉阴老,阐释了“一个人活在世上首先要内心自始至终保持一颗纯洁而平和的心,绝不能怀揣机巧,急功近利”这一深刻思想。其咏史怀古诗,如《郦生传》、《昭君操》等通常是先追溯其事迹,循

循善诱,最后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从阐述事迹到抒发情感,结构完整,章法谨严,令人心生佩服! 除了章法,沈辽的诗歌语言非常新奇,如《禅僧岩》中描写禅僧岩的形态时所用的“巉巉”、“突兀”、“蛇窦”、“山花斑斓”等词语,给人一种奇峭之感,将禅僧岩的险状描写得惊心动魄。此外,沈辽还喜欢用一些佛家用语。结语:钱塘自吴越时期就是经济文化重镇,历史文人众多,尤以钱惟演为首的钱氏家族著称。三沈作为继钱氏家族的又一文人团体,集文人、学者、官僚于一身,学识渊博,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细究之,吴兴三沈,各具特色:沈括博学多才,天文、历史、文学无所不通,其诗歌重视意境刻画,用典灵活,诗风清丽自然,颇有唐人遗韵;沈遘以儒为宗,重经世致用,仕途可谓一帆风顺,诗歌以游历、酬唱、赠答为主,诗风清隽豪放,语言平淡自然,情感真挚动人;与沈遘不同,沈辽崇信佛老思想,具有强烈的出世倾向,仕途坎坷,因此诗歌主要抒发人生感悟,喜用佛家用语、神话传说,语言新奇,诗风雄奇生峭,议论鞭辟入里。四、主要参考文献[1]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8. [3][清]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 [4][清]厉鹗.宋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5][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93. [6][宋]王安石著.刘振鹏主编.王安石文集[M].沈阳:辽海出版社, 2010.

[7][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8][宋]欧阳修著.洪本健校.欧阳修诗文集校笺[M]. 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2009. [9][宋]袁韶著.钱塘先贤传赞[M].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10][宋]沈遘.沈括.沈辽撰.沈氏三先生文集[M].四部丛刊三编本.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 [11][宋]沈括著.胡道静校注.新校正梦溪笔谈[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2][宋]沈括著.侯真平校点.梦溪笔谈[M].长沙:岳麓出版社,1998. [13][宋]沈括著.杨渭生新编.沈括全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14][明]陶宗仪.朱谋垔撰.书史会要[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15]傅璇琮等.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6]曾枣庄.刘琳.全宋文[M].成都:巴蜀书社,1994. [17]曾枣庄主编.李文泽,吴洪泽副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M]. 北京:中华书局, 2004. [18]傅璇琮.辛更儒主编.宋才子传笺证.北宋前期卷[M].沈阳:辽海出版社,2011. [19]吴文治.宋诗话全编.第一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20]杭州大学宋史研究室编.沈括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5. [21]祖慧.沈括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2]张家驹.沈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23]林阳华.常先甫.李懿著.北宋诗人沈辽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1. [24]萧庆伟著.北宋新旧争与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25]吕肖奂.宋诗体派论[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26]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5. [27]张高评.宋诗特色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2. [28]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M].成都:巴蜀书社,1997. [29]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7. [30]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31]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2]祝尚书.宋代文学探讨集[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 [33]韩经太.宋代诗歌史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34]陶文鹏.唐宋诗美学与艺术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35]王毅.宋代文学家庭[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6]张剑.吕肖奂.周扬波.宋代家族与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7]张兴武.两宋望族与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38]张剑.宋代家族与文学——以澶州晁氏为中心[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39]邓婷.吴兴沈氏三先生诗歌研究[D].四川大学,2006. [40]邵玉洁.沈括文学研究[D].辽宁大学,2013. [41]罗昌繁.论沈括的诗歌观与诗风[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1). [42]祖慧.沈括与王安石关系研究[J].学术月刊,2003,(10). [43]刘晓凤.沈括《梦溪笔谈》中的杜甫及其诗歌[J].杜甫研究学刊,2011,(4). [44]周小山.《补〈全宋诗〉沈遘诗六十四首》质疑[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2,(2). [45]林阳华.沈辽年谱简编[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2). [46]林阳华.沈辽贬谪的双重心态与永州地域文化[J].船山学刊,2011,(3). [47]林阳华.沈辽的隐逸心态与池州地域文化之关系[J].池州学院学报,2013,(2).

[48]林阳华.钱塘地域文化对三沈诗歌创作主题的影响[J].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12,(2). [49]邓婷.沈遘的使辽诗初探[J].今日南国,2009,(17). [50]张剑.宋代以降家族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及文

献问题[J].文学评论,2010,(4). [51]张剑.家族文学研究的分层与守界原则[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3). [52]林阳华.宋代钱塘沈氏家族文学研究[D].四川大学,2012.

中国古代文学史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饭粒小童鞋的心血呦~ 一、总绪论问题 中国文学演进的特点:1.首先,文学发展的不平衡。一、文体发展的不平衡。二、朝代的不平衡。 三、地域的不平衡。2.其次,一些因素的互动作用对文学演进的影响。雅俗、文体之间的渗透、复 古与革新、文道的离合。 二、中国文学史分期 上古期:先秦、两汉中古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中叶近古期:嘉靖初期至五四运动爆发 三、上古神话 1、神话概念:“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注:人民的 幻想:神话思维。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后来的文学家有意识使用的塑造文学形象的方法:夸张、变形、拟人等。神话对于原始先民的意义是生存性的。) 2、神话分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发明创造神话(注:会举例 说明) 3、中国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深重的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先民的反抗精神 4、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以已观物,以已感物、具体、形象、伴随强烈的情感体验、隐喻性、象征 性 四、《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 2、整理方式:献诗、采诗、删诗 3、《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释义:

风:“风”为音乐曲调。“国”为地区、地域。“国风”即地方音乐曲调。诗经有十五国风105篇。 雅: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大雅31篇,是西周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年,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大雅多为上层贵族之作。小雅74篇,西周晚期作品居多,也有东周作品。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还有地位卑微者。 颂:宗庙祭祀之乐。有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4、《诗经》内容:祭祖颂歌、农事诗、宴飨诗、怨刺诗、战争诗(武功诗、徭役诗、厌战诗)、婚姻爱 情诗 5、《诗经》艺术特点: (1)赋比兴(注:赋——铺陈直叙比——比方兴——触物兴词) (2)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3)重章叠韵:一唱三叹,旋律回环往复,抒情程度的加深和事件进度的加强。 (4)叠字·双声·叠韵:拟声、状物,富有表现力;增强诗歌的音乐美感。 (5)押韵方式:通常韵脚在句尾,隔句押韵,押偶句韵。 (6)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段。 6、《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立足现实,抒情言志:《诗经》开辟了我们诗歌的抒情传统。 (2)“风雅”精神:风,国风,雅,大小雅。“风雅”精神,简单说,就是文学关注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是后世优秀文学家的共同追求。 (3)比兴传统:《诗经》开创的中国古典诗歌的比兴传统,指诗歌形象思维的特点和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 五、《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论文

神魔皆具人情 ——《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形象比较研究(文学院汉语言文学赵聪0610012020) 【摘要】具有“幻想小说”和“游戏小说”之称的《西游记》,不仅故事情节具有象征性,而且在人物形象上也极具象征意味。“三打白骨精”中,作者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神魔皆具人情,唐僧是凡俗化得高僧,孙悟空是聪明、正义的好徒弟,猪八戒则是有着自然本性和本能的小私有者的象征。 【关键字】三打白骨精孙悟空唐僧猪八戒形象象征 一、解决一个问题:《西游记》主题考辨 《西游记》自诞生至今,作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奇书而光辉灿烂。对西游记的研究也可谓灿若星海,四百年来,对西游记主题的讨论从未停止,而其主题定位关系着对《西游记》主旨、写作手法以及书中人物形象等多方面的理解和判断。 在探讨“三打白骨精”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的形象之前,首先,我对《西游记》研究以来的诸种主题论断做分类分析,并提出我的看法。 (一)“神魔小说”与“幻想小说” 此说自明清开始发端,明清虽无神魔小说之名,但谢肈浙在《文海披沙》卷七中有言:“俗传有《西游记演义》,载玄奘取经西域,道遇魔祟甚多,读者皆嗤其俚妄。余谓不足嗤也,古已有之。” 称其为神魔小说,始自鲁迅,近人又称之为“神话小说”、“童话小说”,主要是因为《西游记》构成了一个非现实的艺术世界1。这种说法,强调关注《西游记》的象征性、抽象性和超现实性,不对人物和事件作实讨论。 (二)寓言、哲理小说 此说自《西游记》研究之始即有,如:世本陈元之《序》中有“此其书直寓言者哉!”李评本叶昼在评点中说:“《西游记》极多寓言。” 那么《西游记》到底有什么寓意呢?明代谢肈浙提出“收放心说”,即:《西游记》曼衍虚诞,而有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深,以猪为意之驰,其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进展,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并且也为中小学教育开发了广大的前景。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进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刻,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可以上,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上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进展,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怎么有效地利用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络的现代教学模式是一具迫切研究的咨询题,而开展络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算是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所以,开展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探究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办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经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络教学的设计研究要紧是对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能够说,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时期,还有不少咨询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究。例如,在络环境下怎么利用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索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制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但是,与传统教学相比,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别够完善、健全。怎么保证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具行之有效的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络教学研究的一具重要课题。时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怎么保证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于2000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但是,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怎么组织评价、怎么猎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怎么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络教学的进展,提高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络教学能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上能够学到最新的知识,所以是教学改革进展的方向。经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具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别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能够依照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咨询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络教学的质量。 2、寻觅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进展教学设计理论 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别仅是教学环境的别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经过本项目的研究,可以解决络环境下,教学怎么进行教学设计,怎么调控教学过程,怎么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

医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总结报告模板

医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病人倒地呼救智能开关设计 (一)选题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们对于身体健康保障的要求越来越高。医`学教育搜集整理当病人突出心脏病、脑溢血、低血糖、癫痫病等突发性疾病时,病人的生命安危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病人能否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救助。由此自然促进了急救业务的发展和常用急救知识的普及。但是在国内,整个急救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的很多隐患可能在病人突发症病后影响急救效率。例如,如果一个心脏病人在路边散步时突然发病倒在路过该怎么办?打?如果附近没有公共呢?找人帮忙?一旦被非专业人员错误处理,导致延误治疗很可能弄巧成拙。打车送医院?资料表明,当病人心跳停止后 5-10min脑细胞就开始死亡。换句话说: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让专业急敌人员尽快到场才能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从这个角度进行思考,我提出了这么一个设想:能不能设计一种装置使得病人因突然发病而跌倒到医生赶到救治的过程得到尽快的简化呢? 我在专利局查阅有关资料之后,发现国内目前尚没有此类产品的设计。一个类似创意的设计是:在一个瓶子内设置两个金属接点,瓶子内部灌一些水银。当人站立时,水银集中在一个接点处,电路断开。当人倒地时,瓶子的倾斜使水银同时接触到2个接点,电路被触发,瓶子内置的警报器发出警报,示意求助。这个设计显然是很粗糙的。 (1)它只是通过身体倾斜的角度来决定是否报警,而不是按照真正的生理状况,必然会出现很高的误报率。 (2)它无非是在最短时间内引起了别人注意,却并没有使整个过程简化,所

以对于提高救护效率不会起到实质影响。 结合我自己的设想和现有设施的缺陷,我希望做出一套“倒地后急救体系”:当病人倒地之后,用一个监测装置感知病人诸如血压、脉搏等生理状况并进行数值分析。医`学教育搜集整理一旦确定病人已经发病,就发出无线电信号给最近的急救站,急救站通过gps定位病人的位置并以最快的速度调度急救人员。 但是,经过两个多月的探讨,几乎没有任何进展,我几乎到了要放弃的地步。但是,在老师不断的鼓励和启发下,有一天,灵感幸运地光顾了我的大脑——声光求助,有线、无线报警都是成熟的技术,关键在于没有一个能判断病人因其他原因跌倒与突然发病而跌倒的智能开关装置。 一旦这个设计能够实现,将会具有重大的实际价值和社会价值。首先它使病人在急救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上得到了最大的保障,很大程度降低了突发性疾病的危险性;其次,它会使急救行业出现新的概念、新的运营模式,也会促进相关产品(如gps)的普及和推广;另外,它可以使众多患有突发性疾病的中老年人以轻松、乐观的情绪面对生活,参与更多的社会活动,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将非常可观。 (二)研究方案 1.纵观整个设计思路,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阶段:到医院进一步收集有关病人(尤其是老年人)发病摔倒时候的具体生理反应的资料,比如倒地姿势,血压、脉搏的变化状况等。这一阶段的关键任务就是要通过资料分析抓住普通状况下摔倒和因病倒地的不同。而资料估计将以心电图和血压数值的收集为重点。 第二阶段:选择适当的方式接收所需的生理信号。这一阶段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当的传感器以接收相对微弱的生理信号。估计这一阶段要考虑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性能的传感器和如何分布传感器,以达到最理想的试验效果。 第三阶段:设计分析电路。这一阶段的任务就是要通过逻辑电路对传感器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识记:一、神话的概念::所谓神话,就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马克思语)。 二、上古神话的保存:《山海经》,《诗经》,《楚辞》,《淮南子》 理解:一、上古神话的分类:(P35-39) ◆创世神话——盘古的故事 ◆始祖神话——女娲的故事 ◆洪水神话——鲧禹父子《山海经?海内经》 ◆战争神话——黄帝和炎帝《史记?五帝本纪》 ◆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 除了以上这些类型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二、中国神话的民族特色:(与西方神话比较)(P40-41) (一)深重的忧患意识(如: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的享乐精神更为明显。 (二)厚生爱民(如: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不重视普通民众,体现鲜明的天神(或英雄)情结。 (三)为公为群(如:尧杀子让位等神话) 西方神话突出个人英雄行为,张扬自我。 (四)主张顽强抗争(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争神等神话) 西方神话宣扬命定。 总的来看:1.中国神话重点突出人本身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西方神话重点突出命运的主宰力量和人的自然本性。 2.中国神话的实质是将人神化,着眼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中心是“人”;西方神话将神人化,着重表现神的故事,中心是“神”。 第二章《诗经》 识记:一、《诗经》概况:包括数量、编订、分类、采集、传播等(P51-53)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 编订——1.采诗说——派官员到民间收集民歌; 2.献诗说——很大部分由卿大夫所献; 3.删诗说——《诗经》经孔子删定。 分类——1.风,国风,各地的民歌; 2.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符合礼仪规范的乐曲; 3.颂,祭祀所以的音乐,歌颂祖先的功德。 用诗——政治参考书,社交工具书,国学教科书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论述题

1、试论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贡献 欧阳修在北宋的诗文革新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北宋中叶文坛的领袖。论宋代古文者,莫不知欧阳修之后有曾、王、三苏。曾、王与欧阳修皆江西人,三苏皆出欧阳门下。作为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文论和创作实践,对当时及后代的影响却不容低估,足可与“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韩愈相媲美。 欧阳修之所以能成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与他杰出的创作实践密不可分。为纠正雕刻过甚的昆体偶丽之文的流弊,他身体力行地实践了自己“其道易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的创作主张,撰写出了大量平易生动的古文,成为人们学习的典范。在欧阳修的文学创作中,散文取得的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他的散文以学习韩愈相标榜,但却能学韩而自出变化。欧阳修摒弃了韩文艰涩怪奇的一面,发展了其“文从字顺”的一面,建立起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章风格。这是他对宋代散文的最大贡献。他的散文叙事简括有法,议论纡徐有致,多用语助词,不用冷僻怪异的字,大量化用骈文语句;注意语气的轻重和声调的谐和,善于利用文句的长短变化、语气的停顿转换,以加强文句间的联系,使语句圆融轻快,文气流转条达. 无滞涩窘迫之感。在写作技巧上,欧阳修善用宕笔、疏笔,吞吐夷犹而抑扬顿挫。他善于从平易近人处出发,从入情入理的具体事物出发,从极平凡的道理出发。其散文创作倾心于风神姿态,偏于阴柔之美,纡徐委备而婉曲有致,诗味醇浓而情韵绵邈,含蓄蕴藉而平易自然,其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欧阳修的诗歌创作呈现明显的散文化倾向。他利用诗歌议论时政、评说历史、探讨学术问题、鉴赏文物书画,而且在诗歌中歌咏和表现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事物,在命意上追求深刻创新。故欧阳修的诗歌开创了取材广泛、命意新颖、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一代新风,这是对传统诗歌表现范围的解放,代表着当时诗歌发展的新方向,体现了宋代诗人的创造精神。因此,在由唐诗至宋诗的转变过程中,欧诗为一枢纽,他一方面保留了诗体相对整齐凝炼的传统,一方面使诗体形式具有弹性,在不丧失整齐的情况下,使诗的节奏多变,语言自然流畅,可以畅所欲言,接近散文那样流动自然的风格。他使诗歌创作具备修养深厚的人文品格,更多地贯注着人文意趣,诗中的人文意象开始取代自然意象占据主导地位。 2. 试论苏轼对宋词的贡献 苏轼的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突破了传统词作的题材限制,扩大了词境;他的以诗为词,指出作词的向上一路,促进了词体的变革。相比于他的散文、诗歌,苏轼在词的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更大。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人知东坡古诗、古文卓绝百代,不知东坡之词尤出诗文之右。”苏轼对词体的全面革新,提高了词体的地位,便宋词能与唐诗并列而无愧色,以至被人们视为有宋一代文学的代表,这是他对宋代文学发展的巨大贡献。 苏轼以诗为词对词体革新的贡献,主要表现于: (1)苏轼将作诗的本领用于作词,“以诗为词”是他革新词体的关键。 (2)其“以诗为词”的主要特点,在于把词与诗看成是同等地位的文学样式,有意识以诗的意境、诗的创作方法人词,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把依赖于音乐传播的歌辞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促成了词体的解放。 (3)苏轼使词由“歌者的词”转变为“士大夫”的词,侧重表现作者的旷达襟怀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较深人地反映了一个饱经忧患而襟怀开阔的士大夫文人的精神风貌。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结课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结课论文) 唐代诗词赏析 唐诗简介 摘要:千百年来,人们总是把一个朝代的名称——“唐”,和一种文学的体裁——“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专有名词——“唐诗”。在后人心目中,“唐诗”这个名词自身就标志着登峰造极的诗歌成就。中国有一句俗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了三百首唐诗,就能具备基本的写诗能力,可见国人对唐诗的推崇。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强大兴盛的朝代,唐传二十帝,历二百九十年(其间有武则天革唐为周十六年)而亡。唐代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经济繁荣,政治相对太平,外交也很发达,唐朝与周边的区域、国家的交流都非常频繁,成为当时世界经济贸易和文化的中心。而且在思想上也是相对解放的,统治者不仅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兼容并蓄,而且允许人民对时政展开批评。所以唐朝是封建社会中一个经济富足,社会安定,政治开明的朝代,就是在这样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中,中国古典文学走向了成熟和繁荣,而唐诗则是唐代文学的代表和最高成就。 关键词:唐代诗词李白诗词杜甫诗词对比白居易诗词 正文: 李白诗歌与杜甫诗歌的赏析比较 假如从诗歌的成就来比较李杜的诗歌,我觉得没有可比性。一个被称为天才,一个被称为地才;一个被称为天上的诗人,一个被称为人民的诗人;一个如天上翱翔的鹰,一个如地上狂奔的虎。他们都是诗坛的强者,尽管他们也是好朋友,但他们谁也不能取代谁,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所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既然我们无法对比两人的成就,那么,我们就来比较一下他们诗歌的风格差异,诗歌的思想内容的差异以及诗歌的艺术手法的差异。 一.李杜诗歌的比较:(一)创作上:李白写虚,杜甫写实。1.李白乐观、豪放、自信,他是天之骄子,盛世的歌手,所以写出了“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些虚幻的诗句。2.杜甫生在危机四伏的盛世和创痍满目的乱世之中,他过的是屈辱艰难,颠沛流离的生活。所以他忠实记录了严峻的现实。如《悲陈陶》中“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2)象征寓托上:1.因为李白性格纯真,崇尚自然,洒脱不羁、傲世独立,又有老庄的浪漫主义思想,所以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大鹏凤凰·黄河大江·青山明月·仙境醉乡等。如写大鹏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他用大鹏自比,大鹏的自由豪迈,扶摇直上,都是他向往的。如写黄河大江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涛似山喷雪来”,在气势磅礴的江河之间的壮美意境中抒发豪情壮志。如写青山明月的“天门中断楚山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着意追求光明澄澈之美,在秀丽的意境中表现天真的情怀。如写仙境醉乡的“半壁见海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诗中有诗人的幻想,

2019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2019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论文题目:基于仿真理论及虚拟化技术的虚拟覆盖网络模型研究 一、立题依据(包括研究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需结合科学研究发展趋势来论述科学意义;或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来论述其应用前景。附主要参考文献 目录)(很多于800字) 研究目的 现有 Internet 网络功能强大,服务类型多样,但是随着网络规 模指数型的增大,以及应用需求的多样化,我们也逐渐开始意识到Internet 正逐渐步入僵化。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一个基于 仿真理论及虚拟化技术的虚拟覆盖网络模型。 研究意义 对虚拟化覆盖网络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 Internet 的僵化已经不 能适合网络指数级的增长以及用户的多样化服务需求。与此相反,虚 拟化覆盖网络却能建立起一个更独立、更安全、更灵活、并能支持地 理位置与用户身份分离的网络体系模型。这样,网络能够为用户提供 更多的私有网络服务,包括应用层和应用层以下的各种服务。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网络规模日益膨胀的今天,Internet架构已经开始出现僵化, 当网络规模增大时,对硬件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厉害,而且当用户的需 求变得多样化时比如,用户可能需要提供自己的私有服务,或者用户 想建立自己的测试环境等,Internet 已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本文提出的基于仿真理论及虚拟化技术的虚拟覆盖网络模型仍处 于研究阶段,仅仅一个研究的模型。虽然对该网络实行了初步的仿真 及性能参数评估,并探讨了该网络模型的实际应用,但要将其真正应

用实际生活和科研中,或让其能应用于更多的系统,支持更多的网络新技术,还需要在多方面对虚拟覆盖网络模型实行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1]喻健坤,杨树堂,陆松年,李铎峰,支持多用户并发访问控制的虚拟网络模型研究,信息技术,2007年第8期,1~2页。 [2] IEEE Std 802.1Q-1998, Draft Standard for Virtual Bridge Local Area Networks,May 16, 1997. [3] IEEE Std 802.1Q?, 2003 Edition IEEE Standards for Local and metropolitanarea networks Virtual Bridged Local Area Networks, May 7, 2003. [4] Dr. V. Rajaravivarma, North Carolina A&T State University, Virtual Local AreaNetwork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System Theory, 1997., Proceedings of theTwenty-Ninth Southeastern Symposium on 9-11 March 1997 Page(s):49 - 52. [5] P. Ferguson, G. Huston, What is a VPN?, Technical Report, Cisco Systems, March1998. [6] Stanford High-Performance Networking Group,Stanford Virtual NetworkSystem(VNS)。 [7] Martin Casado, Nick Mc Keown. The Virtual Network System, ACM SIGCSEBulletin, 2005, Volume 37, Pages 76 - 80. [8]王涛,用Net Sim组建虚拟网络实验室,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4卷3期,46-48页。 [9] Galan F., Fernandez D., Ruiz J., Walid O., Use of virtualization tools in computernetwork laborato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ased Higher Education andTraining,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 1、今天我们见到的《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照其它本子形成的。 2、在思想内容上,《战国策》的特点有:极其重士、崇尚实利、崇尚权便 3、出自先秦诸子散文的寓言故事有:揠苗助长、涸辙之鲋、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4、楚辞《九歌》包括:《湘君》、《大司命》、《河伯》 5、汉赋作品中,属于骚体的有:《吊屈原赋》、《士不遇赋》、《服鸟赋》、《长杨赋》、《刺世疾邪赋》 6、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家 7、最早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是:孟子 8、提出“通天下者一气”观点的先秦思想家是:庄子 9、荀子曾游学稷下10、《归田赋》抒情小赋的先驱晚 11、枚乘《七发》在汉赋发展史上的意义是: 转折性作品、结构格局上为大赋奠定了基础、后世有许多模仿性作品 12、被唐人称做“通儒之文”的作家是:董仲舒、刘向13、“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古弹歌》记载在:《吴越春秋》 14、葛天氏,操牛尾,歌八阕”记载于:《吕氏春秋》 15、“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这句歌谣见于:《周易》 16、原始抒情诗《候人歌》,一般认为产生于:大禹时代17、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作家是庾信 18、《诗经》“风、雅、颂”中,“颂”的本意是:舞容 19、《诗经》作品中,与“野合”的原始婚俗有关的是:《野有蔓草》 20、《诗经》作品中,《桑柔》不属于婚恋题材。 21、据文献记载,我国有典有册的历史起于:殷商时期22、“若网在钢,有条而不紊”的比喻出自《尚书》中的:《盘庚》 23、《春秋》的记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 24、《左传》的记事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25、将神话形象西王母改造为雍容文雅的女性形象的作品是:《穆天子传》2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论语》中的:《子罕》 27、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家 28、最早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是:孟子 29、为古代议论文基本样式奠定了基础的是:《荀子》30、被清人喻为“后世弹词之祖”的作品是:《成相》 31、据文献记载,“楚辞”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汉武帝时 32、“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出自于《九歌》 33、“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出自屈原的:《招魂》34、宋玉的《九辩》保存在:《楚辞章句》 35、汉大赋的特征是:主客问答、铺陈状物、喻本相间 36、西汉作品《士不遇赋》的作者是:董仲舒 37、指出“赋家之心,包括宇宙”说法的是:司马相如38、刘宋时期山水诗的代表人物有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 39、扬雄《太玄赋》属于:骚体赋 40、西汉时被认为作赋是“童子雕重”小技、“壮夫不为”的作家是扬雄 41、周诸子中,对儒家经典传授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是:荀子42、认为当时局势可谓“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的西汉政论文是:《陈政事疏》

古代文学史论文

浅谈李煜《阮郎归》 摘要:闺怨词虽然表达的是女子的孤单和寂寞,但是说来有趣,这些词却大多出自男词人之手,这首《阮郎归》就是南唐后主李煜所写。与一般男词人写的闺怨词所不同的是,李煜的这首词并不是主要表达自己与情人的分离的苦痛,更不是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慨,这也许和他自己的身份有关,更和李煜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这首词中,爱情并不是唯一的主题,几句话,道出了李煜内心的繁复的情绪。 关键词:闺怨词阮郎归从善 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他在人们的眼里是一个懦弱,昏庸而无能的皇帝,他在政治家的眼里是一个无才无能的废人,他被无奈的卷入了历史,本知最后的结局又无力逃脱命运的魔掌。可是梦醒时分,又有谁看到他眼角的泪痕?谁又懂得这位宽厚仁慈的皇帝内心万千的焦虑和悲叹?莫要批判他,他有他的苦楚;莫要轻视他,他有他的才华;莫要曲解他,他有他的理由;莫要忘记他,他有他的奉献。我懂得李煜,更懂得他的《阮郎归》。 说起这首词,你也许会和李煜的情史联系到一起,想找到一些他为什么会写闺怨词送给从善的缘由。李煜的爱情有两段,“大周女英”,如果我是男子,有此二位美女相伴,一定会羡慕他坐享吉人之福。但是仔细想想,这两段美好的爱情,似乎不能让李煜心生怨恨,更多的是美好的回忆。那李煜为何要发出如深闺怨妇般的哀怨呢?在我看来,原因有很多。 “阮郎归”又名忆桃园,相传“刘晨、阮肇二人共入天台山,在西边遇到两个仙女,结为了夫妻。半年后出山回家,‘亲旧零落,邑屋改易,无复相识。问询得七世孙,传闻上世入山,迷不得归’。”从题目上来看,“阮郎归”表达的是人们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在乱世的厌恶和痛苦。李煜以此为题,赠给郑王十二弟从善,想必,他要表达的是另一种独特的深意。 十二弟从善,曾经在李煜还没有登机之前曾有过篡夺皇位的念头。在先帝驾崩之时,从善恰好是先帝身边唯一一个陪伴的皇子,他曾动过私改遗诏的念头,后因被拒和种种原因,而不得不断了这个念头。照理说,对待这样一个曾经有心对李煜不利的人,作为刚刚登基的皇帝,理应是该斩草除根,解除后顾之忧的把从善暗中处理掉的。但是李煜没有,他反倒是对从善越来越好,百般呵护,甚是珍惜这段兄弟情。从善也许是心生愧疚,被李煜的所作所为感化了,于是在李煜准备派人代表后周,出使北方去见赵匡胤的时候,从善主动请命,替兄长分担忧虑。谁知,就在从善见到赵匡胤的时候,就被扣留当了人质,成了赵匡胤金丝笼里的金丝雀,无法返回家乡。 这首词正是写在从善被当做人质之后,李煜所写。如果,从这段背景看,你会认为《阮

浅议中国古代文学形式研究的论文

浅议中国古代文学形式研究的论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摘要:文学“形式批评”的术语源于西方,但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文学语言及形式的论述是相当丰富的。本文简要论述了古代文论中有关形式批评的理论和观点。本文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形式研究,从形式推敲、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两个方面予以梳理. 关键词:古代文论;形式批评;研究 提到文学的形式研究,论者大多会把目光投向西方。似乎“形式”批评本是西方文论的产物。纵览二十世纪的西方文论,在文学语言研究方面的确取得了巨大成就。无论是以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为代表的“语言形式”,还是结构主义文艺理论的“结构形式”;无论是符号学理论的“符号形式”,还是神话原型批评的“原型”和格式塔理论的“格式塔”概念,这些形形色色的批评理论都可归之于“形式批评” 的范畴。六十年代以后的接受美学、解构主义、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等等,也都给文学语言问题以优先的地位和特别的关注,并且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观点。可以说,西方二十世纪文论是以文学语言的研究

为重要标志的. 中国古典诗学是以汉语言文字为基础的,汉语的独特性决定了中国诗歌在形式方面的天然优势。中国古典诗学在形式批评方面有诸多阐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古代文学创作的“形式”之美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形式美。而中国古代文论一方面强调“言志”、“宗经”、“载道”,另一方面又始终对诗歌语言问题相当重视,产生了大量的有关诗歌语言的论述,其成果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远超过了西方传统文论. 以唐诗为例,唐诗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高峰,其形式上的成就远远高于内容。几万首唐诗里表达的思想情感,如爱国思乡、友情爱情、春愁秋恨、山水隐逸等,在先秦至六朝的诗歌里已表达的很多了。哈罗德·布鲁姆说“:一部文学作品能够赢得经典地位的原创性标志是某种陌生性。”唐诗中的情感肯定已不存什么陌生性了,只有语言而且是不断翻新的语言,才使唐诗赢得了经典地位. 汉语的诗性也促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中国古典诗学是以汉语言文字为基础的,汉语的独特性决定了中国诗歌在形式方面的天然优势。王力指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最新)

一、论文名称、课题来源、选题依据 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 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 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 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 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 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 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 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 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 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 y=l∕ [1+a?exp(-b·t)] )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 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 t为时间自变量, 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 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 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 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 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 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 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 这样, 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先秦文学 上古传说文学 神话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与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与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 (一)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二)自然灾害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 (三)战争神话皇帝大战蚩尤 神话主要特征: 1、无论就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就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与英雄气概。 3、不论就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 《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1、婚恋诗 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 3、政治讽喻诗 4、史诗及其她

《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四言诗的典范 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与语言特色(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连绵词与叠字的大量运用) 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就是《尚书》,它以记言为主。 《左传》的叙事艺术: 它就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 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左传》的写人艺术: 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 《左传》的辞令艺术“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 《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整理 1、神话的基本特征: 2、简述我国古代神话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3、试论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4、《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5、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6、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7、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特色。(即《大雅》五篇史诗的主要内容) 8、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9、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10、简述《老子》的文学价值。 11、简述《论语》的文学特色。 12、简述《墨子》的文章特点。 13、简述《荀子》说理文特色。 14、简述《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极其寓言的特点。 15、试述《左传》的文学特色。 16、试述《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17、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18、试论《庄子》寓言特色。(即《庄子》的文学特色) 19、简述《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 20、简述《招魂》的艺术特色。 21、试叙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

22、试论楚辞的文体特点。 23、试论《离骚》的思想内容。 24、试论《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 25、试论《九辩》的艺术特色极其与《离骚》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26、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27、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8、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9、论述《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30、简述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31、简述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32、简述《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 33、论述杨雄大赋的创作特点。 34、论述王褒《洞箫赋》在咏物赋发展中的地位。 35、论述班固《两都赋》。 36、论述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37、试叙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38、试叙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39、试叙《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40、试叙《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41、简述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 42、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43、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古代文学作品论文

古代文学作品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包含了多个方面的人文精神,主要以诗歌、散文、戏曲、小说等形式流传,生动地再现了传统文化和精神世界,赋予了当代人文素质教育重要的内涵。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古代文学作品论文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论古代文学及当代人文素质教育的联系 摘要:文学创作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历史悠久,古代文学更是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无论经历多少朝代都依然会对当代人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主要从古代文学蕴含的人文精神入手,简要研究其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联系,以及如何实现古代文学与当代人文素质教育的紧密联系。 关键词:古代文学;人文素质;当代教育 在当代人文素质教育中,古代文学教学担负着重要责任,其不仅可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拓宽知识面,更能以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唤醒国人对中华民族由内而外的自豪感,坚守理想信念,完善人格。中国古代文学是传承历史、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长期以来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其本质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受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古代文学教育成为培养当代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渠道之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联系现代教学理念的纽带。 一、古代文学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如果说技术科学、社会科学、哲学是以理论、概念、范畴体系来理解和形容这个世界,客观地解释和看待事物的发展秩序,那么文学则是以情感的方式,用人类的主观情绪观察到的形象去表达、描述世界的客观发展规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生产力”,一本科学著作可帮助人们了解和认识世界的各项事物,以及人类活动规律,而文学著作则能牵动人们内心的情感,从理性及感性的角度帮助其全面地认知世界。中国古代文学包含了多个方面的人文精神,主要以诗歌、散文、戏曲、小说等形式流传,生动地再现了传统文化和精神世界,赋予了当代人文素质教育重要的内涵。 (一)关注现实世界的理性精神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西方古代文学多用虔诚、崇拜的心态表达对天堂、神明的向往和敬意,但中国古代文学更多地将目光放在人间而非天堂。虽然佛教、道教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但综合而言,其对文学表达方式上的影响是有限的。古代士大夫们将目光聚焦在现世,而不是地狱、天上等虚幻的事物,因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们高度统一的入世思想。中国古代,不同朝代具有不同精神的代表人物,以唐诗而言,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和诗佛王维就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人文价值观念,李白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等诗句表现了其洒脱自信甚至是自负的张扬个性,也表达了怀才不遇、极度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本质情感,充分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冲突;杜甫则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常见问题分析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常见问题分析在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高低的诸多因素中,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的质量决定着硕士论文的质量。因为,导致硕士论文写作质量低下的所有因素都出现在硕士论文开题报告阶段。笔者根据自己指导硕士研究生论文多年积累的经验,拟从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常见问题切入,对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和学理意识展开探讨,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硕士论文选题的首要依据:专业标准 学术研究始于选题,选题就是选择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的首要任务是选题。一个好的选题必须遵循两大标准:专业标准和问题标准。 何谓专业标准?即:一个选题必须在该研究生所攻读的专业范畴之内,必须是本专业公认的研究问题。此标准如何确定?首先要以国务院学位委和教育部制定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为准;其次,要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和教育部为各个一级学科及下辖二级学科规定的“学科概况”和“学科研究范围”为论文选题的唯一 依据一一这是学位论文不能逾越之规矩。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例,其“学科概况”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其“学科研究范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规律、功能、内容、方法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与基本经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思想政治 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新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规律与特点研究,经济全球化 条件下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案例研究,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与管理工作研究,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干部与群 众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1 ]据此可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论文选题必须在上述范围之内。可是,该专业研究生却有许多论文选题不符合上述规定。例如,有这样两篇开题报告:《福德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前教育问题探析》和《理工科大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一一以XX大学为例》。这两个选题肯定不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范畴,而属于教育学范畴的问题。又如:_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的硕士生开题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