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开题报告:古代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古代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古代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浅谈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一、研究或设计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目的:关汉卿是元代剧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关汉卿创作了大量的妇女题材的杂剧,他笔下的女性形象都是受压迫的但又具有反抗意识的,性格是刚强的,善良的,有个性的,有活力的。

关汉卿在塑造女性人物形象时,下意识地把女性分为悲剧和喜剧两大类,悲剧中又包含歌妓和寡妇形象。

无论是悲剧人物还是喜剧人物,她们都处于社会的最低层,蒙受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凌辱和迫害。

但是我们从她们的悲惨遭遇中看到的不是她们的懦弱与妥协,而看到的是她们的正直、忠诚、聪明、机智,对爱情从一而终,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反抗的精神。

我的论文就将从悲剧、喜剧两个方面来分析他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二、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戏曲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论戏剧性》谭霈生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戏剧史讲座》周贻中国戏剧出版社《宋元戏曲考》王国维中国戏曲出版社《学习关汉卿》郭沫若人民日报《关汉卿女性群像的典型意义》乔志慧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学院《元杂剧故事集》凌嘉霨江苏人民出版社《浅析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苟莹莹重庆技术学院学报三、研究或设计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关汉卿是中国戏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序》中即推举他为元曲四大家之首,明代的贾仲明称他“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韩邦奇更将他与司马迁比肩。

然而古代的关汉卿研究只存在于一些吉光片羽的记载中,从这些零散的资料中,我们很难全面把握一个真实的关汉卿。

20世纪关汉卿研究也正是在此时逐渐活跃起来。

在王国维、吴梅等第一批学者的努力下,以考据学方法为主导的关汉卿研究初具雏形。

建国后,胡适、王季思等第二批学者力图从杜会学的角度研究关汉卿,为当时的学界注入一股新鲜的空气。

特别是1958年关汉卿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提名为世界文化名人,学界以此为契机展开了大规模的研讨活动。

古代文学开题报告

古代文学开题报告

古代文学开题报告古代文学开题报告范文论文题目:论曹禺剧作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观的形成一、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课题的目的和意义: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仅要注重经济发展,而且还应当注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的发展,尊重女性,人人平等。

改革开放以来,女性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一股新兴的奋斗集团,正如曹禺笔下的女性,敢于与封建礼教做抗争,敢于反对一切就得,过时的,束缚人思想的文化。

研究的基本内容:本论文主要分两个部分论述曹禺剧作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观的研究:第一部分从女性形象的塑造来说,繁漪,金子,愫芳是作者正面歌颂,肯定的人物,她们大胆,叛逆,想自己主宰和控制自己的命运。

体现了现代女性的不畏净胜。

第二部分从曹禺的`女性观的形成及其成因来说,又可分为两小点。

一是观点形成的社会原因。

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束缚禁锢了女性的性意识,压抑了性观念,女性尤其丧失了作为人的自我价值,她们只是男人的附庸,生儿育女的工具。

二是个人的原因。

曹禺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其家庭本身就是一个集专制,黑暗,虚伪,丑陋于一体的恶之网。

在这个网中,曹禺早就目睹了人欲横流道德的沦丧。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本论文主要通过从曹禺笔下先进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对曹禺女性观形成的原因分析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希望能唤起现代人重新认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残骸,以此来警示人们,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更应该尊重女权,提倡人人平等。

二、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研究步骤:1、确定论文题目:介于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及个人的兴趣爱好,初步选定了研究方向;并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初步确定论文题目,经导师指导研究,最终确定论文题目。

2、制定研究计划:搜集相关资料、确定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3、撰写论文初稿:对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构思论文提纲,开始撰写论文。

硕士古代文学开题报告

硕士古代文学开题报告

硕士古代文学开题报告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人文内涵。

作为一个热爱古代文学的学生,我决定在我的硕士研究中深入探讨古代文学的某个方面。

本文将介绍我对古代文学研究的开题报告,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背景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还承载了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然而,由于历史的长河和时代的变迁,古代文学的研究一直存在着许多争议和未解之谜。

因此,我希望通过我的研究,能够对古代文学做出一些新的贡献,揭示其中的奥秘。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古代文学的深入研究,探讨其在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具体而言,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 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分析,我将探讨作品创作的背景和历史意义,以及它们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 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和风格:我将研究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和风格,探索其中的美学价值和表达方式。

3. 文学作品中的思想与情感:古代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情感,我将深入挖掘其中的哲学思考和情感表达。

三、研究方法为了实现以上的研究目的,我将采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通过阅读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和相关研究文献,我将对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进行深入了解,并找出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2. 专家访谈:我计划与一些古代文学领域的专家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古代文学的看法和观点,从中获得一些有价值的研究启示。

3. 比较研究:通过对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我将探讨其共同之处和差异之处,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

4. 文本分析:我将对选定的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揭示其中的内涵和意义,从而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做出一些新的贡献。

四、研究意义我的研究对于推动古代文学的研究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分析和研究,我将揭示其中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和人民的生活。

有关古代文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精选多篇

有关古代文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精选多篇

有关古代文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精选多篇有关古代文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精选多篇我国古代文学辉煌灿烂,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下面是学习啦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古代文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精选多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摘要:中国是有着千年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演变过程当中,中国先民留下了十分丰富的文化成果。

古代文学作品的种类繁多,类型也多种多样,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学作品中对于人物的描写以及文化形象的塑造都有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本文将结合古代文学各个时段的作品分析人物以及文学形象。

关键词:古代文学;人物形象;文学形象1引言在人类的生活当中,由于人们的身份、社会地位、性格和命运存在着不同,使得人们在文学表现手法上存在着差异,可能会运用不同的文学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个十分鲜活的人物形象。

中国的古代文学非常具有研究的价值,通过对历代文学作品的研究可以很好地了解到古代先民的文化修养,并且能够对现在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更多借鉴。

2古代文中各个时期作品中人物以及文学形象研究人类是生活的主角,文学作品更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此文学作品如果离开了人物,就如同水离开了源泉,树木离开了其根本。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创作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物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一个中心,是整个文学作品的灵魂所在,在诸多的文学作品中,对于人物肖像的描绘、人物文学形象的塑造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

这些差异的存在或是由于作者个人的思想,作者不同的命运以及不同的时代背景所导致的。

纵观中国文学几千年的历史,由最开始的几百字的短文,到上千字的著作,无一不重视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刻画出来的人物形象存在着差异。

中国文学作品的起源是《诗经》,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契机所在。

在《诗经.魏风》有一篇佳作名字叫做《硕鼠》,在这个小故事中,刻画了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是勤劳劳动的奴隶,一个是贪得无厌的大老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古代文学的开题报告范文

古代文学的开题报告范文

古代文学的开题报告范文一、引言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创作内容与形式,对于了解古代社会、思想、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探讨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主要创作流派及其特点,以及对后世文学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二、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1. 先秦文学时期先秦文学时期主要以诗经、楚辞等为代表,体现出对自然、生活、爱情等主题的情感表达,形式上注重韵律和音韵的演绎。

2. 魏晋南北朝文学时期魏晋南北朝文学时期以乐府诗、曲子为主要形式,充分发展了音乐与文学的结合。

此时期的文学作品多以描写社会动荡与人情世态为主题,表现了时代变迁对人们情感与生活的影响。

3. 唐宋文学时期唐宋文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时期,以诗歌为主要表现形式。

唐代的诗人李白、杜甫等以豪迈的气质和对人生的思考而闻名,宋代的文人陆游、杨万里等则注重以细腻、含蓄的笔触表达内心感受。

4. 元明清文学时期元明清文学时期,戏曲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元代的杂剧。

其创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表现出社会风貌与人性的真实揭示。

三、古代文学的主要创作流派1. 诗歌流派诗歌流派包括乐府、古体诗、绝句、律诗等。

不同的流派表现出不同的创作风格,乐府以豪放为主,古体诗注重对古代文学传统的延续与发展。

2. 词都流派词都流派主要有南宋苏洵、苏轼、辛弃疾等以豪放派为代表,以及晚明杨慎、杨慎、张石等以豪放抒情派为代表。

这些流派注重对爱情、人生的表达,具有音乐性强、情感丰富的特点。

3. 戏曲流派戏曲流派主要有元曲、京剧等,元曲以其多样性、多元化的表现手法而著名,京剧则是中国传统戏曲形式的代表,注重音乐、唱词与表演的结合。

四、古代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 文学题材与创作风格古代文学中的题材与创作风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世的文人学士们不仅承袭了古代文学的题材,如对历史、爱情、自然的描绘,同时也发展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延续的基础。

古代文学的开题报告范文_开题报告_

古代文学的开题报告范文_开题报告_

古代文学的开题报告范文一、网络穿越小说的写作与研究现状、选题依据20xx年和20xx年在网络中被称为“穿越年”,这两年中层出不穷的穿越小说涌入人们的视线。

而这些穿越的作者大都是80,90后的年轻人。

穿越小说在网络上大行其道的现象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

中国最早的穿越小说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中“刘阮遇仙”就是一例。

此外,齐梁时期吴均《续齐谐记》“刘阮洞记”、南朝.齐祖冲之《述异记》“王质烂柯”都是讲穿越的故事。

近代此类小说有吴研人的《新石头记》和陈冷的《新西游记》也是穿越类型的小说。

叙述古代人穿越到现代,并引发的一系列故事。

但是,现在网络流行的穿越小说大都是现代人穿越到了古代,引发的一连串悲喜交加的故事。

当代中国台湾作家席绢19xx年出版的《交错时光的爱恋》对当今网络穿越小说的创作影响极大。

在她的启发下,穿越小说就如雨后春笋包围着我们。

其中知名的如:《宫》、《步步惊心》、《绾青丝》、《跨越见年来爱你》、《若相惜》、《潇然梦》、《歌尽桃花》等。

在文学研究中,穿越小说并不是热点,但也有不少研究问世。

如:《网络穿越小说的流行及价值局限》、《网络穿越小说的审美特色》、《网络穿越小说热潮原因解析》、《欲望的伪装——架空历史小说欲望叙事》、《捧喝穿越小说:谁在扼杀历史写作》、《穿越时空编制现代女性白日梦》、《穿越小说及其社会文化心理》、《从穿越小说看网络类小说的传播动力要素》等。

这些研究分别从网穿小说的流行价值、审美特色、热潮原因、作者欲望、模式特点、传播要素等发面对穿越小说蹿红原因、未来发展、社会心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论述。

提出了穿越小说在当代网络文学中是一朵奇葩,绽放着属于它自己的光辉。

以独特的写作模式,大胆创新,满足了很多女性读者的理想爱情向往。

同时,在网络上闯出一片天地的穿越小说,开始进军大荧幕,不断出现在电视和电影中等观点。

为人们认识穿越小说作了很好的铺垫。

对于穿越小说大量饮用的现象也有研究,如《从古典诗词中看古代闺阁女性的娱乐活动》、《网络时代诗意如何栖居》,但集中针对宋词频现与穿越小说进行探讨的并不多见。

最新-2019中国古代文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精品

最新-2019中国古代文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精品

2019中国古代文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墨翟是墨家思想的创立者及集大成者,他和他的弟子根据他的言行所成的著作>全面体现了他的墨家思想,构建了完整的墨家体系。

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学派主要思想观点都被收录在《墨子》一书中。

《墨子》是我国先秦时代学术思想集大成之作,堪称包罗中国古代各门学说的百科全书。

其论述涉及政治、经济、逻辑、语言、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军事等诸多学科领域。

墨子创立的墨家学派,在战国时期,与孔子创立的儒学,并称显学。

儒墨两个学派在当时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拥有众多的学徒。

在战国后期的一段时间内,墨家学派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在中国封建文化时代牢牢占据主流文化地位的儒学,在当时有天下非杨朱即墨的说法,更是引起了儒学大师孟子的不安。

但墨学的显赫只维持了一两百年,秦汉以后突然衰落无闻。

直到清中期以后,才被一些学者发掘、搜索并加以整合和研究,使墨学重新回到世人的面前。

从秦汉到清中叶,墨学中绝长达两千年之久。

20世纪前,墨学研究主要成就在清代,研究的主要成绩有二一是《墨子》文本整理。

二是《墨辩》研究的兴起。

秦汉以来,由于当权者对文化统治政策的变化及其它原因。

墨学失去了与儒学并称显学的地位。

文人传承不盛,从秦汉开始至元代一千五百多年间,墨学著作的整理仅10种包括佚书;明代270余年,墨学著作整理26种;清代260余年,墨学著作整理达到了52种。

秦汉以来,自刘向校书后,《墨子》一直没有被系统的整理过,故脱、讹、衍等现象十分严重,以至不可读。

至清代,文人毕沅、孙诒让等人的校释整理,才使《墨子》成为了可读可解之作,为20世纪墨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墨子》文本。

然而,清代墨学的主要研究成果在于《墨子》的文本整理,而系统的义理研究专著几乎是空白。

在这方面,当时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也是整个中国古代典籍研究通病——重校释轻义理,有待于现当代研究来匡正和补救。

当时,由于时代的原因,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梁启超的《子墨子学说》一改前人序跋、礼记、评说、眉批中述说墨家义理的传统做法,效法西方,引入比较学的方法,首开以学术专著的形式对墨家义理进行著书立说。

古代文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古代文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古代文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中国古代文学的产生发展同地域文化密切相关,学界一直比较重视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研究。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文学硕士论文,供大家参考。

古代文学硕士论文范文一:古代文学中情景运用探讨引言现代的许多文学作品均是在古代文学的基础上融入作者自身的感受及思想而产生的。

同时在古代文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作者写作时都是在特定的环境内对特定的事物突发感慨完成写作的。

由此可见,在古代文学创作中,情景运用是十分重要的。

一、什么是我国古代文学一般来讲,古代文学包括了欧州古代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两种,欧州古代文学主要包括了罗马古代文学和希腊古代文学。

而中国古代文学从时间来看可以大致分为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宋辽金文学以及元明清文学。

在所有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唐宋两代的文学作品最被人所熟知和运用。

二、古代文学的分类古代文学最早始于先秦作家们的作品,例如:孔子的《论语》,墨子的《春秋》,孙子的《孙子兵法》,孟子的《孟子》,庄子的《南华经》《逍遥游》,荀子的《荀子》32篇、《劝学》《天论》,韩非的《韩非子》《五蠹》《智子疑邻》《扁鹊见蔡桓公》,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列子的《列子》,屈原的《九歌》《九章》《天问》等。

随着古代文学史的发展及演变,至唐宋期间,古代文学主要以诗歌的形式表现于世,例如李白、杜甫两人就被当时民间诗人称为“诗仙”和“诗圣”。

由此不难看出,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处于昌盛时期。

三、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多半以抒情为主,即使是叙述事实的文学作品,其中都不乏带有抒情的意味。

例如:陆机所写的“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中,对所处的情景进行了描写,并抒发出了作者当时的心情及感受。

又如李白在《金乡送韦八之西京》中写道“狂风吹我心,西桂感阳树”不仅描写了当时的情景,还抒发了作者对世界的认知方式。

因此可以说,古代文学在写作时常常融入作者对一切事物的发自内心的感受,也就是说,由所看到的景物联想到一些潜在的环境感受,并以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导读:本文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论文题目:吴兴三沈诗歌研究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三沈指的是生活在北宋中期的沈括以及其从侄沈遘、沈辽。

宋代文化兴盛,各种文体蓬勃发展,尤其是宋代诗歌,追求“自成一家”,遂于唐诗之外,别辟一家,形成以筋骨思理取胜的“宋调”。

在宋调的形成过程中,除了主导文坛的欧阳修、王安石、苏轼以及黄庭坚等作出巨大贡献的大家之外,还有一些作家在宋诗的演进过程中也做出了具有开拓性的探索。

其中,三沈就是北宋诗坛比较有特色的代表诗人。

选择三沈这一家族文学团体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是因为他们处于北宋文学承前启后的阶段,各有特色,能够比较全面地展示此阶段宋代士大夫阶层或重经世致用,或崇尚隐逸超脱等突出的特点。

其次,是因为他们出生于历史文化胜地钱塘,诗歌或多或少地受到钱塘地域文化的影响。

将其三人置于钱塘地域文化中,可以深入考察地域这一因素对古代文人诗歌创作的影响。

此外,三沈在北宋中期文坛上颇负盛名,诗歌风格各异,沈括清丽自然,沈遘清隽豪放,沈辽雄奇生峭。

目前涉及三沈诗歌的研究,除沈辽已有专门的研究论著,如林阳华《北宋诗人沈辽研究》以外,对沈括多集中于与王安石关系以及《梦溪笔谈》一书的研究,对其诗歌研究尚不充分,而沈遘的研究多集中于创作考证以及综合叙述等方面,对其诗歌风格没有明确的把握。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文献资料及研究现状(一) 作品存佚与生平资料1、《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十七记载沈括著有文集《长兴集》四十一卷,南宋时收入《沈氏三先生文集》,今已有阙佚,现存十九卷(或为十六卷),有明覆宋刊本,清康熙间吴允嘉校补、光绪丙申浙江书局重刊本,《四库全书》本。

《梦溪笔谈》二十六卷、《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现存元刻本、明弘治刻本、崇祯刻本,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5年出版有胡道静校点本,上海古籍出版社有胡道静校点本。

《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一首,《全宋诗》卷八六八录其诗一卷,《全宋文》卷一六八四至一六九七收其文十三卷。

《宋史》卷三三一有传。

2、《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十七记载沈遘著有《西溪集》十卷,南宋时收入《沈氏三先生文集》,今存明覆宋刊本,清康熙间吴允嘉校补、光绪丙申浙江书局重刊本,《四库全书》本。

《全宋诗》卷六二八至六三零录其诗三卷,《全宋文》卷一六一九至一六二八收其文十卷。

《宋史》卷三三一有传,《临川先生文集》卷九三《内翰沈公墓志铭》记载其事迹。

3、黄庭坚《沈睿达墓志铭》记载沈辽著有《云巢编》二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十七记载南宋时《沈氏三先生文集》收《云巢编》十卷,遂为定本。

现存有明覆宋刊本,清康熙间吴允嘉校补、清光绪浙江书局重刊本,《四库全书》本。

《全宋诗》卷七一六至七二零录其诗五卷,《全宋文》卷一七二四至一七三二收其文九卷。

《宋史》卷三三一有传,黄庭坚《沈睿达墓志铭》记载其事迹。

(二) 研究现状1、关于沈括的研究较多,内容涉及其生平事迹、文学创作等方面,具体情况如下:(1)关于其生平的研究,主要有张家驹《沈括》(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李裕民《沈括的亲属、交游及佚著》(《山西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祖慧《沈括评传》(南京大学1999年版)、《沈括与王安石关系研究》(《学术月刊》2003年第10期),《沈括研究》(杭州大学宋史研究室编),王育济《宋代王安石家族及姻亲》(《东岳论丛》2002年第3期),徐规《沈括前半生考略》(《中国科技史杂志》1989年第3期),多集中于其生平或者与王安石关系而言。

(2)关于《梦溪笔谈》的研究,现存的主要有各种校点本,如影印元大德本《梦溪笔谈》(1976年文物出版社出版),李群《梦溪笔谈选注》(科学出版社1975年出版),李文泽《梦溪笔谈选译》(巴蜀出版社1991年出版),侯真平校点的《梦溪笔谈》(岳麓出版社1998年出版)等,影响的当属胡道静先生的《梦溪笔谈校证》、《新校正梦溪笔谈》。

(3)关于其诗歌的研究,主要有胡道静《沈括诗词辑存》(上海书店1985年版)、吴宗海《沈括诗补》(江海学刊2003年第3期)、《沈括诗句订误》(江海学刊2003年第1期)、刘永良《且为沈括论杜诗一辩》(《杜甫研究学刊》2003年第3期),主要是诗歌辑佚与辨析工作,罗昌繁《论沈括的诗歌观与诗风》(《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刘晓凤《沈括中的杜甫及其诗歌》(《杜甫研究学刊》2011年第4期),林阳华《钱塘地域文化对三沈诗歌创作主题的影响》(《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12年第2期)虽论及沈括诗歌创作的特点,但或集中于其诗学思想,或集中于其对杜甫的继承与发展,或仅就地域文化因素对其的影响而言,多集中于一个方面;虽有邓婷《吴兴沈氏三先生诗歌研究》(四川大学2006年)、邵玉洁《沈括文学研究》(辽宁大学2013年)进行了综合论述,但前者将沈括作为三沈之一,结合人生经历探讨其诗歌,过于综合,没有明确点出沈括诗歌的艺术特点,后者虽然全面论述了沈括诗歌,但概括的过于简单,沈括诗歌的整体风格没有涉及。

2、关于沈遘的研究较少,主要有邓婷《吴兴沈氏三先生诗歌研究》(四川大学2006)中将沈遘作为一部分论述,周小山《补沈遘诗六十四首》(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2年第2期)对其诗歌创作进行辑佚,林阳华《钱塘地域文化对三沈诗歌创作主题的影响》(《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12年第2期)论地域文化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尚无专门著作论其诗风。

3、关于沈辽的研究,比沈遘略丰富,主要集中于沈辽生平、或者某一阶段心态的研究。

沈辽生平的研究,主要有林阳华《沈辽年谱简编》(《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沈辽文化心态的研究,有林阳华《沈辽贬谪的双重心态与永州地域文化》(《船山学刊》2011年第3期),《沈辽的隐逸心态与池州地域文化之关系》(《池州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沈辽诗歌的研究,主要有邓婷《吴兴沈氏三先生诗歌研究》(四川大学2006年)、林阳华《钱塘地域文化对三沈诗歌创作主题的影响》(《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12年第2期),将沈辽作为部分论述,或仅结合经历谈诗歌,比较空泛,或仅谈其地域影响因素。

此外,虽然有关于沈辽的专著,如林阳华、常先甫、李懿的《北宋诗人沈辽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对沈辽的生平、诗歌及散文创作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但对沈辽诗歌艺术特色的把握略微简单,不够全面,没有概括出其在情感表达方面所变现出的一些突出特点。

三、论文研究计划1、创新角度本文拟以沈括与沈遘、沈辽文本为基础,在阅读其所有存世诗文创作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结合三沈生平经历、性格特征、文化心态、为学为文以及所处的地域文化背景与特定的历史环境,尽可能清晰勾勒三沈诗歌创作的真实面貌,对其情感内容和艺术上的独特性进行分析,并结合当时的文化背景,剖析其诗歌作品中的文化现象和内涵。

通过对三沈诗歌进行较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以期对三沈及其诗歌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进而对宋诗的风貌有更丰富、完整的认知。

2、写作提纲题目:吴兴三沈诗歌研究绪论:研究综述第一章钱塘地域文化对三沈诗歌创作的影响作为北宋中期的诗人,三沈的诗歌创作有其深刻的背景。

无论是其故乡钱塘特有的地域文化因素,还是宋代特有的时代背景,都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章从钱塘这一地域的特殊性出发,并结合三沈的家族背景以及个人努力等众多因素,从而系统地阐释三沈诗歌创作兴盛的原因。

第一节地域因素关于文学创作的地域色彩,古人早有所涉及。

刘勰《文心雕龙》中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是质朴稽古之作,而南方的《楚辞》“瑰诡而慧巧”,“耀艳而深化”,是瑰丽奇谲之作,初步谈到地域因素对文学风格的影响。

唐代魏徵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于《隋书•文学传序》中写道“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

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

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

”明确指出了地域对作家文风的影响。

而钱塘作为典型的南方盛地,自古以来就是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柳永《望海潮》“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则是对钱塘生动地描述。

钱塘的优美风情、发达经济对三沈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钱塘自古繁华—钱塘优美风物与发达经济 1.1诗情画意—钱塘风物天下无钱塘美景颇多,尤其是钱塘江大潮与西湖,为历代文人所流连忘返。

吴自牧《梦粱录》卷四记载:“观潮: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翫殆无虚日。

西有湖光可爱,东有江潮堪观,皆绝境也。

”钱塘江为天下第一奇观,壮观雄伟,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记载:“观潮,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定,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西湖更是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驻足观赏,唐代诗人白居易与一代文豪苏轼都留下了优美的篇章。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2丰足富裕—户盈罗绮竞豪奢欧阳修《有美堂记》:“钱塘自五代时,不被干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乐。

十余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海商贾,风帆浪泊,出入于烟涛杳霭之间,可谓盛矣!”钱塘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商业高度发展,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令杭州在隋代成为“川泽沃衍,海陆之饶,珍异所聚,商贸并凑”的富庶之地。

吴越时期采取的各项政策,更是进一步促进并繁荣了杭州的经济。

钱塘发展至北宋,便“富甲天下”。

总结:故土钱塘之美好,在三沈的诗歌创作里时有提及。

如沈括《雨中过临平湖》“绿蒲浅水清回环,浪头雨急声珊珊。

画桡惊起远近雁,宿霭欲乱高低山”描写了江南水乡特有的美丽场景;沈遘《将至钱塘先寄施侍郎》“江南地暖霜无力,橘绿蒪丹蟹自肥”记录了钱塘宜人的气候与富饶的物产,《五言沈沔天隐楼》“吴兴富山水,吴兴盛人物。

风流自南朝,德誉世不没”则又表现了对故乡钱塘的赞扬。

2、江南佛国—钱塘独特的文化传统钱塘古刹众多。

吴越国统治时期,历代帝王为保境安民,在杭州境内大肆兴建寺庙,使杭州城内宝塔林立,佛教文化兴盛。

苏轼《海月辩公真赞》“钱塘佛者之盛,盖甲天下”记录了钱塘佛学的兴盛。

钱塘独特的文化传统深刻影响了三沈的相关诗歌创作,突出表现在沈遘与沈辽两兄弟身上。

沈遘“学佛只为摆脱烦恼” 《南漪堂》、《法喜堂诗叙》、《吊普济大师》等; 沈辽“学佛以致羽化飞仙” 《题上天竺》、《天竺白云堂》、《禅老阁》、《寄题僧荣妙胜斋》、《留题广教安素堂》、《过扬子望金山怀南屏师》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