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感人故事三则

合集下载

抗美援朝战争的感人故事

抗美援朝战争的感人故事

抗美援朝战争的感人故事以下是 6 条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感人故事:故事一:黄继光,那个英勇无畏的战士啊!你能想象在枪林弹雨中,他毅然决然地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枪眼的情景吗?当战斗激烈进行时,战友们都着急万分,黄继光大喊一声:“我上!”,然后就像一只猛虎般冲向敌人。

他的勇敢和坚定,就如同黑夜中的明灯,照亮了胜利的道路。

故事二:邱少云啊,他忍受着烈火的灼烧,一声不吭,这是多么顽强的意志呀!当时,火势凶猛,可邱少云为了不暴露目标,咬紧牙关,强忍着剧痛。

周围的战友们看着心疼不已,但他就是那样坚定地趴在那里,好像一座不朽的丰碑。

难道这不令人敬佩吗?故事三:还记得那个“冰雕连”吗?战士们在极度寒冷的条件下,依然坚守阵地。

他们一个个就像雕塑一样,一动不动,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的是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天哪,这是怎样的一种坚守啊!故事四:有一位老班长,他为了让战士们能吃饱,自己却饿着肚子。

有战士问他:“班长,你咋不吃呢?”他笑着说:“我不饿,你们吃。

”他的无私奉献,不正像那温暖的阳光,照耀着每一个战士的心吗?故事五:战斗中,有一个小战士受了重伤,可他还坚持要战斗。

他说:“我不能倒下,我还要为战友们报仇!”他那倔强的表情,仿佛在告诉敌人,我们永不退缩!难道我们能忘记这样的他吗?故事六:有一次,部队被敌人包围了,情况十分危急。

一个战士站出来说:“让我去引开敌人!”他的勇敢就像一把利剑,刺破了敌人的包围网。

大家都为他揪着心,而他却那么义无反顾。

这是怎样的一种担当啊!这些英雄们的故事,让我们明白,是他们的牺牲和付出,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们必须永远铭记他们的功绩,传承他们的精神。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事迹简介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事迹简介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事迹简介抗美援朝的英雄故事1、黄继光堵枪眼。

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身边已无弹药,身体又多处受伤,他顽强爬向火力点,冲着敌军狂喷火舌的枪口,挺起胸膛,张开双臂,扑了上去。

刹时,敌军正在喷吐的火舌熄灭,正在吼叫的机枪哑然失声。

黄继光用年轻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

2、邱少云放弃自救。

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2年10月12日因美军燃烧弹发落在邱少云潜伏点附近,火势蔓延全身,为避免暴露,放弃自救壮烈牺牲,年仅26岁。

3、杨根思切断敌军退路。

朝鲜战争中,已负伤的杨根思毅然抱起一个5公斤的炸药包,拉燃导火索,纵身向敌群冲去,炸死了爬上阵地的敌人,完成了切断敌军退路的任务,自己壮烈牺牲,时年28岁。

4、孙占元与敌人同归于尽。

上甘岭战役中,两腿被炸断的孙占元在弹药用尽后,爬到敌军尸体堆里,解下手榴弹投向敌群。

当敌人扑到身边时,他毅然滚入敌群,拉响了最后一颗手雷,与敌人同归于尽。

5、奇袭白虎团。

1953年7月13日晚,夏季反击战役金城战役打响了,杨育才奉命率侦察班12名战士,以化装奇袭手段,歼灭南朝鲜军“精锐师团”——首都师第1团(白虎团)团部。

他们冒着敌军密集的炮火,沿着侦察路线,直插敌军308高地,进入“虎口”415高地。

抗美援朝英雄人物故事事迹胡修道的英雄事迹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第31师第91团第5连战士胡修道,在抗美援朝战争上甘岭战役中,奉命坚守阵地,连续打退敌军进攻。

在班长调往其他阵地、战友负伤的情况下,孤胆奋战,激战一天,击退敌军数十次冲击,毙敌200多人。

胡修道的英雄事迹传到国内后,赞颂信象雪片一样,从祖国四面八方飞向朝鲜前线,一致赞扬胡修道的英雄行为。

抗美援朝英雄人物有哪些抗美援朝中的英雄人物有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彭德怀、杨根思、黄继光、伍先华、许家朋、孙占元、邱少云、李家发、杨连第、杨春增、杨育才、胡修道等。

抗法援朝战场上的感人故事三则

抗法援朝战场上的感人故事三则

抗法援朝战场上的感人故事三则在抗法援朝的战场上,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这些故事展现了中国军人的英勇和坚韧,以及他们对国家和人民的无私奉献。

下面是三个令人动容的故事。

1. 火线创业张华是一名年轻的军医,在抗法援朝战场上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旅程。

他跟随中国志愿军进入朝鲜,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战斗中。

一次战斗中,由于敌人的猛烈炮火,张华所在的医疗后方遭受到严重的损失,许多伤员急需救治。

在医疗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张华毅然决定在火线上建立一个临时医疗站,亲自为伤员进行救治。

他无视危险和炮火的威胁,带领着团队进行救治工作。

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许多伤员得以及时获救,不少生命得到了挽救。

张华的勇敢行为感动了所有人,他的事迹被大家称为“火线创业”。

2. 铁血战士刘明是一名坦克车长,他在抗法援朝战斗中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英勇的战斗精神。

一次战斗中,他的坦克遭遇了敌人的猛烈炮火,坦克车组成员受伤严重,无法继续作战。

面对敌人的追击,刘明毅然决定留在坦克上,独自与敌人展开搏斗。

他用准确的炮火击毁了多辆敌方坦克,并成功挡住了敌人的攻势。

最终,刘明的英勇行为为大部队争取到了撤退的宝贵时间,保护了更多的战友生命。

他被誉为“铁血战士”,成为大家研究的榜样。

3. 生死相依邓华是一名年轻的战地记者,他在抗法援朝战斗中记录了许多感人的瞬间。

有一次,他跟随部队进行侦察任务时,遭遇了敌人的埋伏。

部队成员被困在敌人的包围圈中,面临着生命危险。

邓华决定不离不弃,与战友们一同冲出包围圈。

在困难的过程中,他用相机记录了战友们的英勇和坚韧。

不幸的是,他在冲出包围圈的过程中负伤。

然而,他依然坚持继续记录,不让一丝战斗的细节被遗漏。

最终,邓华成功逃生,并将这段感人的故事带回了国内。

他的报道激励了无数人,成为了战斗的象征。

这三个故事反映了抗法援朝战场上中国军人的英勇和无私奉献精神。

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爱,为实现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篇篇恸心的英雄故事

一篇篇恸心的英雄故事

一篇篇恸心的英雄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英勇无畏的英雄人物,他们的事迹令人感动,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以下是一篇篇恸心的英雄故事。

1.黄继光:抗美援朝战争时期,黄继光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名战士。

1952年10月,在朝鲜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口,以自己的牺牲为代价,为部队争取了胜利。

黄继光英勇无畏的精神,成为了中国军人的楷模。

2.邱少云:抗美援朝战争时期,邱少云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名战士。

1952年10月,在朝鲜上甘岭战役中,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被大火吞噬,英勇牺牲。

邱少云的英勇事迹,展现了中国军人的坚毅品质。

3.雷锋:雷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普通士兵,他虚心好学、勤奋刻苦,关心他人,无私奉献。

雷锋的事迹传遍全国,成为了中国军人的光辉榜样。

4.杨根思: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杨根思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名连长。

1950年11月,在朝鲜长津湖战役中,杨根思率领部队英勇作战,最后英勇牺牲。

杨根思的英勇事迹,展现了中国军人的英勇无畏精神。

5.苏宁:苏宁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工程师,他致力
于军事科学研究,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9 1年,苏宁在实验中不幸牺牲,他的英勇事迹,成为了中国军人的光辉榜样。

这些英雄故事,让我们铭记英雄的英勇事迹,感受到他们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精神。

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发向前。

抗美援朝的感人英雄故事5篇_抗美援朝的英雄烈士事迹

抗美援朝的感人英雄故事5篇_抗美援朝的英雄烈士事迹

抗美援朝的感人英雄故事5篇_抗美援朝的英雄烈士事迹抗美援朝是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的一部分,仅指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阶段,也包括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抗美援朝的感人英雄故事5篇,欢迎大家阅读!钟樟彩的故事在1953年朝鲜战场夏季反击战中,志愿军某部三连接替了友军的防务,上了938.2高地主峰的前沿阵地,对面不到百米处就是美国鬼子。

美军不甘心938.2高地被我友军夺取,天天向我方阵地前沿和纵深实施狂轰滥炸,隔一两天就以数十人或百余人的规模,在炮兵和坦克掩护下向刚接防的三连等阵地反击。

那时,处在山沟里的炊事班送饭到前沿阵地,即使在夜间,也是三天两头有伤亡。

不要说一天三餐,一天一餐也难保证,两三天才能送上一次饭。

战友们回忆说:吃饭难,还有压缩饼干可以啃几口,抵一阵子饥饿,但饮水难时刻威胁着战士的生命。

接防上阵地那天早晨,每人都背了一壶水。

有的战士在通过炮火封锁区时,水壶就被敌人机枪打中,水漏光了。

多数人在炎热的夏天打了一天仗,没到下午,一壶水早已喝光。

到了晚上,大家渴得唇干舌燥。

上阵地第四天,天刚黑下来,指导员余发荣跑到三排十班的猫耳洞,对班长钟樟彩说:“没有水,战士们快渴死了,有的人已经接小便喝了。

你负责的活动小分队,除了到敌前侦察敌情抓‘舌头’(俘虏)外,要加一项任务,就是到山沟里找水源。

只要找到了水,拼上命也要把水背上来。

”钟樟彩时年24岁,入朝后在烟台峰打坑道中光荣负伤,刚立过功。

指导员走后,他随即就叫战士到各班收集了30多个军用水壶,背上冲锋枪和水壶,离开猫耳洞奔往前沿阵地的山沟。

在泛着少许白光的小路上,他仔细辨认路痕,确认没有埋着地雷后,加快速度走几步,又低下头仔细查看一段再走几步,就这样辨认一段走一段。

当跑下80余米时,山坡上已逐渐有些灌木和青草了,他放慢了速度,仔细搜索,特别注意听水流声音。

猛然间,他发现不远处的小树丛里横着两段似原木一般的东西……他猫着腰手提冲锋枪警惕地向那两段东西走去。

抗美援朝英雄事迹五篇

抗美援朝英雄事迹五篇

抗美援朝英雄事迹五篇1950年10月8日,朝鲜政府请求我国出兵援助。

我国审时度势,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迅速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

接下来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抗美援朝英雄事迹,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抗美援朝英雄事迹1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为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犯,保卫中国安全,派出志愿军于1950年6月至1953年7月赴朝进行的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继续在军事上援助蒋介石,同时扶持朝鲜、越南等国的反动势力,建立针对中国的包围圈。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

美国即采取武装干涉政策。

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声明,宣布出兵朝鲜,并命令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

同日,联合国安理会在美、英等国的操纵下通过决议,联合国会员国要派兵随从美国军队入朝。

6月28日,毛泽东发表讲话,号召“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

”同日,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强烈遣责美国侵略朝鲜、台湾及干涉亚洲事务的罪行。

号召“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正义和自由的人类,尤其是东方各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一致奋起,制止美国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新侵略。

”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在北京成立,并在14日发出《关于举行‘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周”的通知》。

抗美援朝运动开始播及全国,形成第一个高潮。

1950年9月15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75000人在朝鲜西海岸的仁川港登陆。

此后,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损失严重,转入战略退却。

10月1日,美伪军越过三八线,随后侵占平壤,并继续向中朝边境的鸭绿江进犯。

从8月27日起,美国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进行侦察和轰炸扫射。

面对这种形势,中共中央根据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

1950年10月8日,毛泽东代表中央军委命令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

致最可爱人——抗美援朝感人英雄事迹材料三篇

致最可爱人——抗美援朝感人英雄事迹材料三篇

致最可爱人——抗美援朝感人英雄事迹材料三篇致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感人英雄事迹材料1炸死敌军的一级爆破英雄伍先华伍先华(1927~1952),遂宁县三联乡人。

民国16年(1927)生。

家贫困,父玉恩,抬滑竿养活五个孩子。

先华念两年私塾后务农,15岁时被拉壮丁入伍。

不久,父母相继去世。

先华在国民党军队里受尽折磨,幸于1949年12月获得新生,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次年,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1年3月,响应“保家卫国,抗美援朝”的号召,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去朝鲜。

1951年4月至6月第五次战役中,先华冒着敌人疯狂的扫射和轰炸,把受伤的班长背下阵地,又急返战场与两个战友狠击敌人,打退了三次反冲击,荣立三等功。

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此次战役后,先华所在部队向北转移。

他调到连部照料重病的连长。

夜行军,他搀扶连长;淌水过河,他背着连长;爬山岗,他让连行靠在自己肩膀行走;敌人炮弹打来,他用身体护卫连长。

不久,任二连一排三班班长。

部队接到修筑防御工事的任务,先华班挖交通壕时,他采用先掏空底层再砸上层的办法,提高工效两倍半;修穿石坑道时,找窍门使爆破进度由30公分提高到50公分;修工事、劈木柴的斧头不够用,他让战士休息,自己顶风冒雪彻夜干;收工后,他让战士休息,自己则下山挑水;晚上,等大家睡觉后,还给战士刮掉鞋上的冰块,烤干湿鞋;战士脚冻,他把得奖的袜子送给战士穿,而自己却用破布包脚;班里少灯油,他以青去皮压碎烤干代灯的办法,解决了燃眉之急。

先华带领战士出色完成了修筑工事的任务,又荣获三等功。

连队到新坪附近练兵,先华班住在一户朝鲜老乡家。

这家只有老俩口和两小孙。

老人70多岁,干活吃力;小孙几岁,需人照料。

于是,他和战士们研究,想出结合练兵为老人家做事的办法:爬山演习,每人背回一捆干柴,一趟比老大娘半月拾的还多;冲锋演习,把粪背上山;打野外,把玉米收回家;晚上谁站岗,谁就给牲口添把草,省得老大爷半夜起来。

战士爱老乡,老乡也爱战士。

抗美援朝三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抗美援朝三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抗美援朝三个催人泪下的故事抗美援朝战争中有很多感人肺腑的故事,本文整理了其中三个,欢迎阅读。

罗盛教1952年1月,朝鲜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风雪弥漫,气温降到零下2摄氏度以下。

2日,一位朝鲜少年崔莹在栎沼河上滑冰,不慎摔倒,压破冰层,掉进2.7米深的冰窟窿里,一瞬间就没了顶。

刚刚投弹训练归来的罗盛教见此情景,像接到战斗命令,毫不犹豫地冲上去。

他边跑边脱掉棉衣,纵身跳进冰洞,潜入水底寻人。

在剌骨的冰水中,罗盛教一连两次沉入水底,摸到崔莹,几次用力把他托出水面,只因冰洞四周的冰层太薄,崔莹无法爬上去,又塌进冰水中。

罗盛教第三次潜入水底摸住崔莹,双脚蹬着河底的碎石,使出最后一点力气,用头将崔莹顶出水面,战友赶来协助救出。

崔莹得救了,罗盛教却被冲到远处的冰层下,再也没有出来。

邱少云1951年3月25日,邱少云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渡过鸭绿江。

到达朝鲜后不久,军队在一个村庄休息,遭到敌机轰炸。

全村立即成了火海,战士们立即展开营救工作。

邱少云不顾生命危险,冲进一间燃烧的小屋,一名女子不幸遇难。

邱少云抱起死者身边的两个可怜的孩子,冲出了火场。

看到美帝国主义的暴行,邱少云大发雷霆。

他决心为打败美国侵略者作出一切贡献。

1952年10月,邱少云的连队接受了从平康到金华391高地消灭敌军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不过,391高地地形独特,防守容易,进攻困难。

敌我阵地之间有一个3000多米宽的空地,是敌人的炮兵封锁区。

这种远程火炮的冲击将导致更大的伤亡,影响战斗的顺利进行。

上级决定采取秘密行动。

进攻前一天晚上,他们把部队藏在敌人阵地前,出乎意料地抓住了敌人。

生物界可以等待很长时间,在敌人的眼皮底下隐藏数百人20多个小时,没有任何目标暴露。

邱少云和战友们不怕打仗。

临走前,邱少云立下钢铁誓言:要打赢这场仗,他愿意把一切都给自己。

深夜,500多名身穿迷彩草网的士兵以雷电的速度埋伏在青蒿的空地上。

11日清晨,敌人在391高地的层层铁丝网和鱼群中,没有透露我军的秘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感人故事三则
钟樟彩的故事
在1953年朝鲜战场夏季反击战中,志愿军某部三连接替了友军的防务,上了938.2高地主峰的前沿阵地,对面不到百米处就是美国鬼子。

美军不甘心938.2高地被我友军夺取,天天向我方阵地前沿和纵深实施狂轰滥炸,隔一两天就以数十人或百余人的规模,在炮兵和坦克掩护下向刚接防的三连等阵地反击。

那时,处在山沟里的炊事班送饭到前沿阵地,即使在夜间,也是三天两头有伤亡。

不要说一天三餐,一天一餐也难保证,两三天才能送上一次饭。

战友们回忆说:吃饭难,还有压缩饼干可以啃几口,抵一阵子饥饿,但饮水难时刻威胁着战士的生命。

接防上阵地那天早晨,每人都背了一壶水。

有的战士在通过炮火封锁区时,水壶就被敌人机枪打中,水漏光了。

多数人在炎热的夏天打了一天仗,没到下午,一壶水早已喝光。

到了晚上,大家渴得唇干舌燥。

上阵地第四天,天刚黑下来,指导员余发荣跑到三排十班的猫耳洞,对班长钟樟彩说:“没有水,战士们快渴死了,有的人已经接小便喝了。

你负责的活动小分队,除了到敌前侦察敌情抓‘舌头’(俘虏)外,要加一项任务,就是到山沟里找水源。

只要找到了水,拼上命也要把水背上来。

”钟樟彩时年24岁,入朝后在烟台峰打坑道中光荣负伤,刚立过功。

指导员走后,他随即就叫战士到各班收集了30多个军用水壶,背上冲锋枪和水壶,离开猫耳洞奔往前沿阵地的山沟。

在泛着少许白光的小路上,他仔细辨认路痕,确认没有埋着地雷后,加快速度走几步,又低下头仔细查看一段再走几步,就这样辨认一段走一段。

当跑下80余米时,山坡上已逐渐有些灌木和青草了,他放慢了速度,仔细搜索,特别注意听水流声音。

猛然间,他发现不远处的小树丛里横着两段似原木一般的东西……他猫着腰手提冲锋枪警惕地向那两段东西走去。

待走近了,才看清那是两具尸体,仔细一看,在紧靠上面那具尸体边的岩缝里,向上喷涌着一股清水,水量还不小。

他高兴极了,随即将靠近泉边的尸体移开几步,看清楚了那是个穿志愿军服装的年轻战士,身上背着枪和一些水壶,手里拿着一个军用水壶伸向喷涌的泉水。

他判定这两个战士是到这里灌水时,遭敌人封锁水源的机枪扫射而牺牲的。

他怕美军机枪再次射击,不敢怠慢,连忙趴下喝饱了泉水,又急速卸下身上背着的全部水壶,很快将所有水壶灌满。

水背回之后,看着连里战士轮流传递水壶,喝着那甘甜泉水时的高兴劲,钟樟彩也乐了。

自从那天背水成功以后,他又每隔一两天去背过三次水。

每次都遇到定向、定点打到泉水附近的机枪子弹和炸弹,但钟樟彩都根据美军打枪打炮的规律避过去了。

他也因背水荣立了三等功。

罗盛教的故事
罗盛教,湖南省新化县相子村人,1931年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里,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志愿军47军第141侦察队文书。

他高举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旗帜,昂首挺胸踏上了朝鲜的土地,一直向南急行军,迎接战火的洗礼。

当年,他参加了阵地防御作战。

1952年1月,朝鲜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风雪弥漫,气温降到零下2摄氏度以下。

2日,一位朝鲜少年崔莹在栎沼河上滑冰,不慎摔倒,压破冰层,掉进2.7米深的冰窟窿里,一瞬间就没了顶。

刚刚投弹训练归来的罗盛教见此情景,像接到战斗命令,毫不犹豫地冲上去。

他边跑边脱掉棉衣,纵身跳进冰洞,潜入水底寻人。

在剌骨的冰水中,罗盛教一连两次沉入水底,摸到崔莹,几次用力把他托出水面,只因冰洞四周的冰层太薄,崔莹无法爬上去,又塌进冰水中。

罗盛教第三次潜入水底摸住崔莹,双脚蹬着河底的碎石,使出最后一点力气,用头将崔莹顶出水面,战友赶来协助救出。

崔莹得救了,罗盛教却被冲到远处的冰层下,再也没有出来。

王万金的故事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二师五一农场一处农家小院里,原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王万金蹒跚走来,由于脑梗塞,他的半边身体有些僵硬,但还可以勉强行走。

古稀之年的他回忆起了那段不同的经历——和特务斗争的日子。

加入民警连
王万金,甘肃天水人,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3月入朝作战。

刚开始,王万金被分到了步兵连,但是让王万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1953年停战以后,他加入了民警连。

1953年,敌我双方停战后,以三八线为界,各自撤出两公里,中间让出来4公里地方为公共区域。

这个公共区域不能进部队,为非军事区。

我军为此成立了专门的民警连,在这个区域巡逻。

由于各方面比较优秀,加之反应快,王万金被调进了民警连。

王万金回忆说,当时他们的巡逻时间是每天20时至第二天早上6时,而夜里职守的范围也不是漫山遍野地跑,就守在山下的路口附近。

他们一般是3个人一个小组,轮流巡逻。

而巡逻的主要任务,就是监视检查,看敌人会不会放特务过来。

据了解,那时虽然是停战期间,但是为了窃取我军情报,想混进我军队伍的特务很多。

而且这些特务很多都经过专门的武装训练,长的跟中国人差不多,又说着一口流利的汉语,一旦混入我方阵地,可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和特务相处
就在这紧张的时期,王万金所在的民警连进来一名30多岁的男子。

王万金说,这个人是从对方阵地过来的,说是我们的战士,战时和队伍失散了。

他穿着志愿军军服,说着普通话,乍一看,确实没什么破绽,就被放行了。

“其实啊,只要从对方阵地过来的人,大家都很怀疑。

”王万金说,那名男子就被安排进连队后,大伙就盯上他了。

头两天,不管这个人走到哪,干什么,王万金和战友们都在观察。

这一看,还真看出了点问题。

“这个人穿的军装虽然样式、颜色和志愿军服差不多,但细看一看,他的衣服下摆比我们的宽了一个边。

”王万金回忆说,此外,到早上出操时,战士们一到时间,就能在几分钟之内整理好内务,迅速整队并投入训练。

晚上吹了熄灯号,大家也都统一睡觉。

可这个人却跟不上趟,往往是大家都排好队了,他还在找裤子,而大家都睡觉了,他还在磨磨这弄弄那。

特务现原形
这样格格不入的情况多了,大家都开始议论。

连长看在眼里,对此人进行了批评教育。

“我们志愿军一般没这么散漫,而且听了领导批评肯定改正。

”王万金说,可是这个人听了连长的话,真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丝毫没有变化。

这下,他的异样就更加被凸显了出来。

不久后的一天,王万金和战友们看到这名男子被带走了,之后就再也没见过。

王万金说,后来他听人说,此人遭到怀疑后,连里领导就问他在哪个部队干过,所在的部队去过哪些地方。

“你可别小瞧这些问题。

”王万金说,因为在朝作战时,部队的番号很多,而且经常转移阵地,所以基本上只有真正的志愿军战士,才能把自己所在部队的番号和去过的地方对上号。

盘问的结果,此人一问三不知,立即暴露,现出特务的原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