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春日》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春日》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春日》是宋代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创作的一首诗。此诗表面上看似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全诗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构思运笔堪称奇妙。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春日》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春日》原文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译文:

风和日丽之时游览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让人耳目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的面貌,万紫千红,到处都是百花开放的春景。

注释:

胜日:指春光明媚的日子。

寻芳:春游赏花。

滨(bīn):水边。

泗(sì)水:水名,在山东。

无边:广阔无垠。

等闲:随意,不经意。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春日》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把握“胜日”、“寻芳”、“等闲”等词语的意思;略知古诗词的长吟,能投入地朗读诗句。

2、想中、说中感受“无边光景”,感受春天的万紫千红,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

3、理解诗句中暗含的“劝学”道理,初步感知《观书有感》。

4、理解感悟“万紫千红”的喻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喜欢春天吗?为什么?

2、出示图片:这是怎样的春天?(并揭题。)

二、诵读:

1、自由读。

2、范读。

3、个别读。

4、交流学习心得。(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地方读不懂?)

重点把握:

(1)“胜日”、“寻芳”、“等闲”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了解作者。

三、想象:

1、作者胜日寻芳泗水滨,看到了“无边光景一时新”,他看到了什么?(自由说)

2、出示图片: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3、小结反复朗读“无边光景一时新”。

四、说理:

1、面对如此美丽的春天,作者陶醉了,我们也陶醉了,一阵微风拂面而来,作者灵感一动,涌出了一句千古佳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为什么会“等闲识得东风面”?

3、反复朗读“万紫千红总是春”。

4、“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姑娘翩翩而来,挥舞剪刀,裁剪出了“千

万条绿丝绦”,裁剪出了“千万朵鲜艳的红花、紫花、白花、黄花”,裁剪出了“万象更新”的春天,裁剪出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因此,“万紫千红”这个词语就有了新的含义。

5、出示各类报刊出现的与“万紫千红”有关的标题。读中感受理解“万紫千红总是出春”的另一意义。

6、除了这些,还有哪里也是万紫千红的?

7、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中暗含的“孔子”儒家思想“万紫千红”,书本的知识“万紫千红”,懂得诗句中“劝学”道理。

8、初步感知《观书有感》,懂得读书。

五、总结:

万紫千红总是春,等闲识得唐宋诗!

[篇三]小学三年级语文《春日》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试图沿着“诗意语文”所倡导的让学生整体把握古诗的意境,在意境中去理解、去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在给一下两个方面处理的很好:

一、与学生配合读诗。轻轻松松的使得学生掌握了读诗的节奏,找到了读诗的感觉。

二、在对“东风面”的讲解时,虽然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东风面”是什么意思,但通过引导、举例使得学生明白了“东风面”实际上就是春天里所能看到的、能代表春天的所有景物。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深深感到了自己身上的诸多不足:

1、知识点讲得很细,但总是缺少最后的总结,导致把学生思维发散出去了,让学生们说了很多,做了很多,最后却不知道所说、所做的这些是为什么服务的。

2、在对学生的评价时,学会了倾听,能及时发现并表扬学生发言过程中的优点,但缺少引导性的评价语言,使得学生在发言时无法出现一个比一个说的更好、更准确的场面,导致我在上课时经常会出现提问了很多学生,但谁也不能给出我想要的答案的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