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教案(公开课使用)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春 大赛获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春 大赛获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春大赛获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1春知识目标,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理清行文思路。

能力目标,品味优美语句,揣摩关键词句,积存语言;深入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

情感目标,体会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之情。

第1课时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本文思路。

(重点)2.把握春草、春花、春雨、春风等景物的特征。

(重难点)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

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

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现代散文大师朱自清先生的《春》,看他是如何通过自己的眼睛,用他的语言描绘春天、歌颂春天的。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理清写作思路1.课文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春”的?你能划分出文章的结构层次吗?明确: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

运用总分总的结构,第一至二自然段盼春,第三至七自然段绘春,第八至十自然段赞春。

2.细读第三至七自然段,交流讨论:具体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如果将这些景物看成一幅幅的春景图,你能不能分别给它们拟一个恰当的三个字的小标题?明确:分别从草、花、风、雨、人五个方面具体描绘春天,这五幅画面分别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3.你认为笔下哪幅画面最美?美在哪里?你能为你最喜欢的画面配上一句古诗吗?明确:示例一:春草图——这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令人见之则精神振奋。

可配“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句古诗。

示例二:春花图——这是一幅百花争艳的画面,色彩明媚。

可配“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或“乱花渐欲迷人眼”。

目标导学二:把握景物特点1.比较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的特点,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表格。

图画名称,景物特征,描写角度(或顺序)春草图,嫩、绿、多、软,由景到人春花图,多、艳、甜,由高到低(树上—花下—遍地)春风图,和煦、芳香与悦耳,触觉、嗅觉、听觉、视觉春雨图,细密、轻快,由物到人、由近到远迎春图,春到人欢,由景及人2.为什么把“迎春图”放在最后面写?明确:细致绘春,前面的草报春、花争春、风唱春、雨润春为人迎春做铺垫,用春的美好提醒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计划要早早做好安排,告诉人们抓住人生的大好春光,奋发向上。

《春》优质课教案 (2)

《春》优质课教案 (2)

《春》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春季的特点和变化。

2.能够用简单的词语描述春季的变化。

3.发现并观察春季的生物和植物。

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的爱护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春季的特点和变化。

2.春季的生物和植物。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观察和描述,了解春季的特点和变化。

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PPT课件:包括春季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实物图片:春季的花朵、昆虫等生物照片。

3.讲义:学生可以记录观察和描述的内容。

4.活动道具:放大镜、显微镜等观察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些春季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回答一些问题,例如:这些图片中的事物是什么?有什么特点?2. 导入讨论•教师向学生引导,提出春季的特点和变化,例如:阳光明媚,温度逐渐升高,植物开始生长等。

3. 观察春季植物•教师出示春季的花朵图片,让学生观察花朵的颜色、形状等特点,并描述出来。

•学生们可以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花的细节。

•学生可以记录观察到的内容,并和同学分享。

4. 观察春季生物•教师出示春季的昆虫图片,让学生观察昆虫的形态和行为。

•学生可以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昆虫的细节。

•学生可以记录观察到的内容,并和同学分享。

5. 小结和评价•教师总结春季的特点和变化,并帮助学生归纳出关键词,例如:阳光、温暖、花朵、昆虫等。

•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进行评价,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教学延伸活动1.实地观察春季的植物和昆虫。

2.组织学生在校园中搜集春季的植物和昆虫的图片和信息,并制作展板展示给全校师生。

七、板书设计春季的特点和变化: - 阳光明媚 - 温度逐渐升高 - 植物开始生长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春季的特点和变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用简单的词语描述春季的变化。

同时,教学中的观察和描述环节,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在活动中,学生通过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等观察工具,能够更仔细地观察春季的生物和植物。

《春》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春》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春1. 教学目标•了解春天的特点和鲜花的特点。

•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意境、情感和语言。

•掌握用富有感情的语言写出春天的意境的语言表达法。

2. 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春天的特点和鲜花的特点。

•理解诗歌中的意境、情感和语言。

2.2 教学难点•用富有感情的语言写出春天的意境的语言表达法。

3. 教学内容及方法3.1 内容•春天的特点和鲜花的特点。

•杨绛《春》的诗歌。

3.2 方法•演讲、讲解、阅读、写作等。

4. 教学过程4.1 课前准备•准备教案和教材。

•复习相关课程知识点。

4.2 导入用《春》这首诗歌导入课程。

4.3 老师讲解1.老师针对春天的特点进行讲解。

2.分析和讨论鲜花的特点。

3.讲解杨绛《春》的诗歌,分析其中意境、情感和语言。

4.4 学生研读1.学生自己研读杨绛的《春》诗歌。

2.学生对自己研读的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进行探讨和分享。

4.5 课堂练习让学生练习用富有感情的语言写出春天的意境的语言表达法。

4.6 课后作业布置学生阅读课外阅读材料,深入了解春天的特点和鲜花的特点,以及如何用富有感情的语言表达春天的意境。

5. 教学评价与展望5.1 评价本次教学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掌握了春天的特点和鲜花的特点,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意境、情感和语言,并且掌握用富有感情的语言写出春天的意境的语言表达法。

5.2 展望继续加强学生诗歌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学艺术,提高其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小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1《春》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1《春》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1《春》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写景的基础上,表达对春的赞美。

2、理解作者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听朗读带、老师范读、学生诵读等各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抓住春的特点,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图的生动形象语言。

揣摩恰当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来增强语言表现力的效果。

三、知识与技能1、积累“酝酿”、“欣欣然”、“烘托”、“卖弄”、“花枝招展”等词语并理解它们在文中的含义。

2、课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揣摩“钻”、“闹”、“静默”等词语。

3、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某些景物的写作方法,在作中能熟练恰当使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直至背诵全文。

2学情分析在本册教材中,生动优美的语言散发着芳香,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

学生刚升入七年级,感悟能力较差,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思考来揣摩、欣赏精彩语段,并摘抄下来直至背诵。

学生作文内容空洞、语言枯燥无味、结构杂乱,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多研究精美文章的写作手法,例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等,提升学生写作技巧。

学生活泼可爱,表现欲望强烈,上课时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人。

3重点难点1、朗读课文,直至背诵,了解思路。

2、运用生动形象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1、多媒体展示春天的景色,引出标题,吸引学生的兴趣。

2、用PPT课件检查学生预,打通文字关,了解作者。

⑴、字词略⑵、作者:XXX,字佩弦,当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重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名篇散文有:《背影》、《绿》、《荷塘月色》。

2【活动】反复朗读1、口述:大家边听边看全文。

放音频、视频文件范读课文。

2、教师范读,提出问题:这篇文章结构是如何安排的?应该分几部分?3、指导学生朗读:用欢快跳跃的语调读出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声调里充满喜悦之情,节奏可缓慢一些,语气要轻快。

《春》公开课优质教案

《春》公开课优质教案

《春》公开课优质教案《春》公开课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的朗读,感知春意;2.通过多角度品读,感受春趣;3.通过质疑析读,感悟春情。

教学重点:通过多角度品读,感受春趣;教学难点通过质疑析读,感悟春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金文春,让学生猜这是个什么字?(春),然后出示解释:春,推也。

草字头中间一个屯字下面一个日字。

屯字像一个幼芽破土而出,即在阳光的推动下,幼芽破土而出。

草长出的季节就是春,表示万木生长,充满生机。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走近《春》,去感受春的魅力、春的神韵吧。

二、朗读,知春意1.自由朗读课文,思量:作者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是带着什么感情描绘这些景物的?明确:作者描写了春天的草、春天的花、春天的风、春天的雨、春天的人。

是带着热爱和赞美的感情描绘这些景物的。

2.那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去读呢?明确:用轻松、欣喜的语气读,语调要上扬。

朗读节奏是应该轻盈还是缓慢呢?明确:朗诵节奏是由文章的思想内容决定的。

普通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节奏可以轻盈一些;平静、庄重、悲哀、沉重的内容节奏可以缓慢一些。

这篇文章处处充满着轻松、明快的气息,应该带着欣喜的语气去读,整体节奏是轻盈的,中间又有舒缓的地方,这样就给人回环往复的美感。

3.老师范读其中一段。

如1-2段。

4.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5.指名读课文段落。

三、品读,感春趣1.(过渡语)同学们,草绿了,花开了,风吹着,雨下着,平时由于习惯,我们对此视而不见,知而不新,但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会发现朱自清先生把这些表现的新鲜、可爱、温和,叫人欢欣,令人惊喜,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散文学会会长林非曾经说: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古文字学家、语言学家朱德熙曾经说: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绝不放松。

2.同学们,我们在你最喜欢的段落中找找哪些句子通过精确的观察、讲究的用词写出了春天的新鲜、可爱、温和,叫人欢欣,令人惊喜?3.生来交流,老师作评价。

《春》教案(优秀5篇)

《春》教案(优秀5篇)

《春》教案(优秀5篇)《春》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感。

2.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3.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课前准备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收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设计一.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2.感知内容① 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② 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轮廓春草图草报春春花图花争春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春雨图雨润春迎春图人迎春二.研读与赏析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3.潜心精读问题组① 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②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赏析好词好句)③ 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

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在理清了文章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

文章开头写盼春,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

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4.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

初中语文《春》教案

初中语文《春》教案

初中语文《春》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春》,使学生了解春天的特点和美好。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的文字表达和句式结构。

2.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来描写春天。

三、教学难点:1.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来描写春天的美。

2.能用细腻的语言描写春天的细微变化。

四、教学准备:1.课本《语文》。

2.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1.师生共读课文《春》,了解整体内容。

2.讨论问题:春天有什么特点?春天给人的感觉是什么?二、课文学习:1.课文解读: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解读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语言点讲解:教师解释课文中的一些重难句,帮助学生理解意思。

3.课文感悟:学生回答问题:课文通过怎样的描写方式表现春天的美?有哪些词语或句子让你印象深刻?三、语言分析:1.单词和句子操练:教师出示课文中的生词,引导学生朗读,并组织句子断句练习,培养学生的语感。

2.造句练习:教师给出词语或句子,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句子结构和词语,造出新的句子。

四、语感培养:1.诗歌朗诵:教师选择一首与春季相关的诗歌,要求学生朗读并感受其中的美。

2.画面描述:教师出示一幅春天的图片,要求学生用文字描写出图片中的细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细腻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巩固练习:1.课文填空:将课文中的一些词语或句子提取出来,要求学生填充到空格中,检验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2.阅读理解:出示一段关于春天的短文,要求学生读后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拓展延伸:1.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回家观察春天中的一件事物,并用细腻的语言写出来,展示给同学们。

七、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春天的美有了怎样的认识?也巩固了哪些语言知识?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对春天的关注和学习兴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初中语文春电子教案

初中语文春电子教案

初中语文春电子教案年级:初中一年级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一些生字词。

3. 分析并欣赏课文中描绘春天景色的优美语句。

4.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春天的景色。

5.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1. 课文中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2. 分析课文中描绘春天景色的语句。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 课文中难句的理解。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生字词卡片。

3. 课文插图或相关春天的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对春天的印象,比如说春天的天气、春天的景色等。

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新学期的期待和愿望。

二、课文朗读与理解(15分钟)1.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2.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的大意。

3.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学习生字词(20分钟)1. 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跟读并尝试记忆。

2. 学生分组进行生字词接龙游戏,巩固记忆。

3. 教师选取一些生字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其意思。

四、欣赏与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描绘春天景色的语句。

2.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文中描绘的春天景色。

3. 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

2. 引导学生思考春天的意义和价值。

二、课文朗读与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的大意。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写作练习(20分钟)1. 教师提出写作要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春天的景色。

2.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评价和鼓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教案(公开课使用)
公开课教案
内容:《春》第一课时时间:2014.11.6 主讲:黄科
—I-R

【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词并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能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3.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
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学法指导】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语言生动,优美,学习本文首先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到作者对于春天的喜爱,并且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在品味的过程中应当注意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抓住春的特点,有层次地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

【知识链接】
作者及背景: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

朱自清是一个很有骨气的人。

1948年6月,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国民党反动派屈
服,拒绝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

8月12日病逝于北平, 享年51岁。

对此,毛泽东给予了高度评价:“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

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他的散文秀丽朴素、真挚质朴、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以于叫土* 提前下发,学生自学完成。

课前预习
一. ----------------------------- 导(预习自学,导入新课一一
1.我一定能把下面加点的字词拼音写准确。

嗡嗡()散在()酝酿()应和• • • • • •
()
黄晕()蓑()笠()抖擞• • • • •
()
风筝()
我认为重要的生字新词还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一定能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欣欣然:朗润:卖弄:
酝酿:抖擞:应和:
烘托:花枝招展:婉转:
3.关于文章的作者我了解不少呢!
《春》的作者是原名,号
____________ 后改为自清,字__________ 。

原籍浙江绍兴人,现
代的_ , _______ _ , ________,他的________________
__ , __________ , _______ 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二.学(美美的听)
1.感知课文内容
请大家闭上眼睛,用你们的耳朵去聆听,敞开你们的心房去感受朱自清笔下春天美的所在。

(听后交流感受)
感受:春天是一幅幅美妙的画卷,我走进了___________ 图,看到了(听到了、嗅到了、感受到了)
2.理清文章思路
文章按怎样的思路来描绘春天?假如你是画家,你想根据本文画哪幅图?
三.品(美美的品读)
1.齐读第3、4自然段。

2.品读文章第3、4自然段。

①请用你喜欢的读书方式美读课文。

朗读技巧指导:
②在读的过程中圈、点、勾、画出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并加以品味与玩味,想想精彩之处在哪?
品析语言方法指导:
我觉得“__________ ^一句很精彩,用了 ___________ 修辞手
法, _____ 写出了______ (事物什么样的特点)
我觉得“______ ”词用得好, ______ 写出了 ___________ (事物什么样的特点)表达了 _________________ 、想情感(主要内容)。

抛砖引玉:
我觉得“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这一句精彩,从嗅觉生动形象地写出春风的芳香。

③合作、交流、展示
写作技巧总结:
四.测(美美的写)
选择秋风、秋雨、秋阳、落叶等秋景中的一个方面来写,用优
美的语言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和感受写下来。

温馨提示:在写的过程中用上本课学到的写作技巧。

五.作业
1.积累描写春天的优美诗句或者带春字的四字词语
2.背诵3、4自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