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学第一讲
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讲义(2019年版)

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讲义(2019年版)目录第一讲什么是中国历史地理 ................................................................. 1 第二讲空间与政权——中国历史政区与地方行政制度 (1)第一节分封制——分土而治 (2)第二节郡县制——分民而治 (2)第三节行政区划的原则............................................................................6 第三讲千古足音——中国古代交通道路与军事地理 (7)第一节北京与周围地区交通道路 (7)第二节川陕交通............................................................................ (8)第三节西南交通............................................................................ .. (9)第四节丝绸之路............................................................................ (10)第五节运河与长江流域主要交通路线 (10)第六节越岭通道............................................................................ ............ 12 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 (12)第一节黄河河道变迁及其主要原因 (12)第二节历史上长江中游河道与主要湖泊的变迁 (16)第三节海岸线变迁............................................................................ ........ 18 第五讲五千年冷暖——近五千年中国气候变迁与全球变化 (20)第一节近五千年气温变迁 (20)第二节近五千年前湿润程度的变迁 (21)第三节全球变化与气候变暖...................................................................... 22 第七讲国脉民生——中国古代农耕区的扩展与农业地理 .. (22)第一节地区开发............................................................................ . (22)第二节中国古代农作物种植制度 (24)第三节中国古代农作物种类 (24)第四节畜牧业产生与草原游牧方式.......................................................... 25 第八讲都邑春秋——中国古代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 (26)第一节中国古代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 (27)第二节古代都城位置变化 (28)第一讲什么是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内容及中国历史地理的发展历程:1. 两汉时期:《史记》中《河渠书》、《货殖列传》;《汉书》中《地理志》传统中国历史地理成熟;2. 1909年:张相文“中国地学会”成为近代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地理的开端;3. 1934年:顾颉刚、谭其骧创办“禹贡学会”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进入一个更高阶段;4. 侯仁之阐释了历史地理学与沿革地理学之间的区别;中国历史地理的定义:是现代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的活动和影响而产生的。
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一讲

b、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在自然环境基础上,由人类形成的 地理环境,包括工农业、交通和城镇居民点等生产 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况。
c、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是由人类社会本身构成的一种地理 环境,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 文化等各方面的地域分布特征和结构关系,还涉及不 同社会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山海经》 (战国时期)
最早自然地理著作《管子· 地员篇》(春秋战国时期) 最早旅游地理著作《穆天子传》(战国时期)
2、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时期
表现:
从《汉书· 地理志》开始正史中出现了地理志、郡国志、 州郡志; 魏晋以后地理总志开始出现,如晋代的《太康三年地志》、 北魏阚骃《十三州志》等; 区域性和系统性的地理著作,如《吴越春秋》(东汉赵晔所
1、文献资料分析法:
主要是依靠历史文献资料进行研究。 历史文献包括:历代正史(二十五史)、地理总 志、地方志、游记、野史笔记、诗、文集、会典会要、 历代类书、明清档案、历代地图、绘画、民族民俗调 查材料、少数民族语言文献资料等等。 文献资料分析法是历史地理学传统的研究方法。
2、实地考察法
通过对一些历史遗迹、遗物、民间传说的实地考 察,获取相关的历史地理信息从事研究。 通过实地考察不仅能获得文献记载以外的信息, 还可甄别文献记载的正误。 实地考察法也是历史地理学较为常用的研究方法。
(二)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辅助学科
主要理由有四个:
1、历史地理学研究对象为历史地理环境; 2、在中国地理学会下,设置有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 3 、当前我国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历史地理学是地 理专业的一门课程; 4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人员中,地理学学者占有很大的 比例。
中国地理历史十五讲

中国地理历史十五讲《中国地理历史十五讲》是一本涵盖中国历史地理重要问题的书籍,全书分为十四讲(请注意,尽管标题为“十五讲”,但实际上可能只有十四讲,这可能是出版或编辑时的误差)。
以下是各讲的主要内容概述:1.第一讲为绪论,主要讨论人类对地理的认识以及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畴。
2.第二讲关注史前时期人与环境的关系,特别是史前聚落的环境选择以及这种选择与人类生产方式的关系。
3.第三讲从地理视角探讨中国历代疆域变迁,包括“中国”含义的变化、疆域变化的地理基础,以及清代晚期的疆界条约与疆域变迁等。
4.第四讲和第五讲主要关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和植被地理分布,以及这些变化对农业生产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其中第五讲还探讨了农业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
5.第六讲至第八讲属于历史农业地理的范畴,分别讨论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与北方移民的技术贡献、长江中下游湖泊的变迁,以及畜牧业的地理空间与草原游牧方式。
6.第九讲和第十讲聚焦于历史政治地理,主要探讨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与行政区,以及行政区划界原则与历史渊源。
7.第十一讲至第十三讲属于历史交通地理的领域,但在这段概述中并未具体提及它们的主题。
8.第十四讲关注历史军事地理的内容,但同样没有具体描述。
当然,我会尝试继续补充《中国地理历史十五讲》可能包含的内容,但请注意,由于我没有实际的书籍在手边,我只能基于类似的出版物和常见的中国历史地理知识来进行推测。
9.第十二讲:历史时期的水运交通o讲述中国主要河流如黄河、长江、珠江等在古代水运中的作用。
o探讨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及其对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o分析海港的发展,如泉州、广州等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地位。
10.第十三讲:古代陆路交通与通讯o追溯古代陆路交通的发展,包括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
o讨论古代驿站系统的建立及其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o探讨长城在军事防御和交通通讯中的双重功能。
11.第十四讲:历史军事地理与战略要地o分析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战役及其地理背景,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
中国历史地理学概论

中国历史地理学概论绪论历史地理学简介及其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一、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一)、学科性质:顾名思义,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的科学。
自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学术界一直在讨论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属性)。
最近,这方面的文章经常出现在报纸和杂志上。
归来起来,主要的观点有四种:第一,认为历史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演变规律,属于地理学。
第二,历史地理等于历史加地理,历史地理学是介于历史与地理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或交叉学科),其又与历史、地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三,由于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是整个历史的一部分,所以属于历史学。
第四,认为历史地理学既不属于历史学的范畴,也不属于地理学的范畴,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近年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对学位授予点的划分增加了历史地理属性讨论的复杂性。
根据修订后的学科分类,历史地理学在历史一级学科下被视为二级学科,但在地理一级学科下,没有历史地理学的二级学科,只有人文地理学被视为二级学科。
就全国高校的研究生培养而言,历史地理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大多是历史(例如,历史地理学已经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接受过培训)1在理科博士学位中,只有北京大学授予理科博士学位。
)基于此,有人认为历史地理学应该属于历史,或者只能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成为地理学的第三学科。
据我所知,目前我国历史地理学界多数学者都赞成第一种观点,如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侯仁之先生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和《历史地理学刍议》(《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2年第1期)等文章中,最早阐明了历史地理学属于地理科学的基本观点。
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向后伸延的部分。
随后,从事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著名学者谭其骧、史念海等先生也都从各自的研究实践中论述了历史地理学的地理属性,于是此观点基本上成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共同认识,甚至在1991年于上海召开的历史地理学研讨会上,“与会者一致同意??它是地理科学的一部分。
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

这一讲主要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谭其骧指出,随着科 技手段的不断更新和学术研究的深入,历史地理学将会在多个领域得到更广泛的 应用和发展。他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和展望,例如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合 作、深入研究一些热点问题等。
第八讲:编著《中国历史地图集》的几点体会与使用方法
这一讲主要介绍了编著《中国历史地图集》的几点体会和使用方法。谭其骧 指出,《中国历史地图集》是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工具之一,它可以帮助研究者更 好地理解历史时期的疆域、政区等地理信息。他还介绍了如何使用《中国历史地 图集》进行研究和教学工作。
谭先生分析了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区域和交通情况。他指出,中国历史上的经 济区域主要分为南方、北方和西部三个部分,而交通则主要依靠河流和陆路。谭 先生还强调了经济区域和交通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例如:对于国家的经济和文化 交流、军事策略的制定等方面的影响。
阅读感受
《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历史地理著作,作者谭其骧先生 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这本书以讲座的形式,从多个方面 深入浅出地诠释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精髓,对于我这样的历史地理学门外汉来说, 既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又激发了我对历史地理学的浓厚兴趣。
内容摘要
第三讲到第十讲,谭其骧先生分别选取了中国历史上的十个重要地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 些问题包括:黄河的变迁、长江的源流、海岸的变迁、沙漠的形成、佛教的传播、民族的迁徙、 都市的兴衰、文化的传播、自然环境的变迁等。他对每个问题的研究都深入细致,引用了大量的 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资料,分析了这些问题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揭示了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 变化规律。 《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这本书是一部重要的历史地理学著作,它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和深入的研 究。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研究方法和重要问题,也可以领 略到谭其骧先生的学术思想和卓越成就。这本书对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是一本不 可或缺的经典著作。
《中国历史地理学》课件

目录
• 历史地理学概述 •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 •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应用价值 •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前沿问题与展望
01
历史地理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及其与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
详细描述
详细描述
历史地理学最初以描述性研究为主,随着学科的发展 ,逐渐进入分析性阶段,开始深入探究地理环境变化 的内在机制。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 展问题的凸显,历史地理学不断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 ,呈现出跨学科和全球化的趋势。目前,历史地理学 在自然灾害、城市化、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领 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重要的 科学支持。
05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前沿问题与展望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运用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利用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历史时期地理环境重建 和空间分析。
数字人文技术
结合数字技术进行历史地理数据的数字化处理、可视化和交互,提 高研究效率和成果展示效果。
分子地理学技术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迁徙、遗传和基因交流等 。
历史地理学以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探究地理现象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以及这些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 响。它具有综合性、动态性和跨学科性的特点,需要综合运用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环境学等多个学科的理 论和方法。
研究目的与意义
总结词
历史地理学旨在揭示地理环境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为人类更好地适应和利用地理环境提 供科学依据。
02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起源与早期发展
起源
历史地理学基础教程

历史地理学基础教程李孝聪第一章历史地理学基础理论第一节历史地理学的认识论基础和研究对象一.历史地理学的认识论基础一门独立学科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是有区别的,认识论指的是这门学科研究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一门学科的基础,对这门学科的发展起着指导性的定性、定位。
方法论往往随着科学的进步而不断更新,认识论则相对稳定。
历史地理学的认识论基础:地球的表面、气候、植物界、动物界以及人类本身都在不断地变化。
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包括人类自身的活动所引起自然界的变化及其反馈作用在内,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的活动和影响而产生的。
二.历史地理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历史地理学(Historical Geography)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其规律的科学,这个地理环境既指自然地理环境,也包括人文地理环境。
所以历史地理学就其学科性质而言,它是一门地理科学,是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由于历史地理学在地理学内建立了一个详尽的以时空结构为中心的社会理论,从而使地理学成为一个整体的学科。
目前在中国教育或学术部门的学科分类法中,将历史地理学划入历史学科(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
历史地理学教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了解人类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变迁及其规律,从时间的延展和空间的差异上,通过对比的方法,把握人类社会在发展历程中的空间组织结构,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历史地理的研究对象:根据目前学者所关注或涉及的内容,历史地理的研究对象大致划分为:历史自然地理: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动物分布与植被变迁,湖泊水系演变,海岸变化,地貌(沙漠)景观的推移、人地关系与环境等。
历史人文地理:历史时期的国家疆域和行政区划沿革,人口分布与移民,民族的分布与迁移,工商业及其市场网络,水陆交通道路的开辟,城市的选址、形态和兴衰,各个地区的开发过程,文化区域的形成和演变。
历史地理学的一些原理:1.地理学永远是一门历史性的基础学科,为了认识现代地理,有必要考虑往日,所以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中心。
历史地理教案

巩固练习:通过课堂练习、 小组讨论等方式加深学生对
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归纳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 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巩固练习
课堂练习:提供相关历史地理 题目,让学生现场作答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历史地理 题目,让学生在家完成并提交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地理环境对战争的影响:地理环境 在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地形、地貌、气候等因素对战争 的胜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影响:地理环境 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还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 统。
教学方法
第四章
讲解法
定义:通过教师的讲解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 特点: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适用范围:适用于传授事实性和概念性知识 注意事项:讲解要生动有趣,避免枯燥乏味
评价与反馈的作用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 况,发现不足并加以改进
促进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方 法
为学校和家长提供有关学生 学习进展的反馈,加强家校
沟通
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 习动力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介绍历史地理学在现实生 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介 绍中国的地理 位置、地形地 貌等基本情况
气候条件:介 绍中国气候带 分布、特点及 其对农业、生 活等方面的影
响
自然资源:介 绍中国的矿产、 水能、土地等 资源分布及利
用情况
人口分布:介 绍中国人口分 布特点及形成
原因
历史事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了解世界历史地理的演变过程和趋 势
添加标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仰韶文化之前,新石器文化又通称为 前仰韶文化。
• 比较《夏小正》与《礼记· 月令》所记春 秋两个季节中相同物候的时间差异: • 因为这两个季节的物候对气候差异比较 敏感,同时又是物候现象较多的季节。 • 《夏小正》的物侯比《礼记· 月令》的物 候反映的气候更温暖。 • 由此可知夏代末的气候比春秋时期更温 暖,当时的自然带大约比现代北移了3个 左右纬度。
栎树
《渤海湾西北岸全新世海侵问题的初步探讨》
• 河北平原距今8000-5000年,比今天高 二至三度。
• 辽河流域发现了以栎树为主的阔叶林。 • 河南淅川下王刚新石器时代遗址:孔雀、猕 猴、苏门犀、亚洲象等等动物。
• 距今8500-3000年,晚更新世最后一次 冰期以后,进入全新世。 • 世界性气候转暖,称全新世大暖期。
• 历史文献证据: • 中原地区喜暖动物南迁 • 《吕氏春秋· 古乐篇》: • “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以师逐之, 至于江南。”
• 《孟子· 滕文公下》: • “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 君,……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 由此可见,武王伐纣时正是犀牛和野象成 群活动退出黄河流域的关键时期。 •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一现象应是自然条件 急剧转变的表征,并非周武王的武力所致。
• 五代中叶中国东部气候开始转暖,出 现第一个暖峰。 • 970年以后中国东部气候向偏冷方向转 变,出现第一个冷谷。 • 1010年后,中国东部气候又向温暖转 化,十一世纪后五十年中温度达最高, 形成第二个暖峰。
• 五代中叶以来辽代在西辽河流域有 大规模的农田开发。 • 北宋中后期,杭州湾以北出现相对 高海面,造成水环境的重要改变。
• 北宋太湖水利问题,应从气候变化及相关海 平面上升出发,也可揭示为何此时长江口两 岸最终形成统一海塘。
• 人地关系 • 作为人类社会依赖的地理背景,气 候是其中最活跃的一个因素。 • 中国历史时期长期稳定存在农业社 会,农牧业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气 候的种种影响。 • 比较气候变化与历史社会变化的对 应关系: • 永嘉之乱发生于魏晋南北朝期间第 一个寒冷事件高峰的前沿。
• 《礼记· 月令》中所载物候比现代提前。
• 《月令》虽为战国晚期作品,但据近人考订, 它所反映的星象是公元前600年前后的现象。 • 亚热带植物梅树的分布位置比现代偏北。 • 东部河流稳定封冻的南界偏北,鲁国冬天无 结冰现象。 • 植物孢粉分析也可证明。
《诗经秦风》中有“终南何 有?气温 比现代低。 • 霜雪初、终日期异常: • 初霜日期提前,终霜日期推迟。 • 石榴包裹才能过冬。 • 225年扬州运河结冰。
• 一种认为隋唐时期一直处于气候偏暖的温暖 期,且延续到北宋初。
• 从竺可桢先生《近五千年来中国的气候变迁》 开始,王育民先生持此看法,吴宏岐、党安 荣等也著文支持。 • 其证据包括宫廷梅树和柑桔种植、长安驯象, 冬无雪记载较多。
• 而这种调整有时会引起社会的混乱。 • 如旱灾、瘟疫、游牧民族大举南下等。 • 从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地区出发,探讨 那些对气候变化响应强烈的地区。
• 如,气候偏寒或寒冷事件对北南双方的 影响不同:
• 北方,存在“死冬”,影响小,可能引 起的社会变化也小。
• 南方,如长江流域亚热带作物的影响较 大,柑桔冻死,河湖结冰,生长季缩短, 双季稻失败等。 • 又如气候转旱或持续旱灾对农牧过渡地 带影响很大。 • 耕作农业出现很大困难,可能激化社会 矛盾,甚至导致社会结构瓦解。
• 1100年代以后,中国东部气候转入寒 冷阶段。 • 在1110至1135年间,东部地区相当集 中地出现一系列寒冷事件,如:
• 福州荔枝冻死,太湖地区河水尽冰, 洞庭山桔树皆冻死,太湖结冰可行, 江汉冰凝不解,深厚数尺等。
• 十二世纪前50年间,降雪南界南移一个 纬度,寒冷气候对岭南影响较大。 •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周去非《岭外 代答》等中都有记载。 • 十二世纪大部分时间,长江下游地区河 港结冰现象较频繁。 • 赵彦卫《云麓漫钞》、元好问《中州 集》、袁说友《东塘集》、赵蕃《淳熙 稿》中均有载。 • 十二世纪末绍兴一带冬小麦收获日期比 现代晚。
• 前述十三世纪初茶、橙等南方作物和冬麦种 植地区的北移,暖温带、亚热带北界北移。 • 《农桑辑要》中记载的柑桔类果树和苎麻年 收三次的分布位置比现代北移一个纬度左右。 • 金正大八年(1231)十二月:“江路已绝, 黄河不冰。”
• 1232年,蒙古兵从西夏地直指关中 地区,金朝急撤“秦蓝诸隘”的守 备,专防潼关一线。 • 这时“同、华、阌乡一带军粮数十 万斛,备关船二百余艘,皆顺流东 下。”
• • • • •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考古时期 物侯时期 方志时期 仪器观测时期
第二节 历史气候研究成果
气候类型是:温暖湿润的气候
比今天高2º C-3º C
• 西安仰韶半坡遗址(距今6000年左右) • 发现了獐、竹鼠、貉等至今生活在气候温暖 湿润地带的长江流域。
• 京津唐地区发现了阔叶树种花粉带。 • 渤海湾西北岸发现了阔叶林树种。
• 石榴和栗两种果树冬季需包裹防冻, “不尔冻死”。
• 冬麦种植北界一度北移。
• 十一世纪后期开封一带水稻安全齐穗期提前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皇帝召辅臣观稻日 期推算水稻安全齐穗期)。 • 制糖用甘蔗的经济种植北界比现代偏北近两个 纬度(宋初和元朝前期)。 • 金朝茶树种植北界北移。
• 十三世纪桔树种植北界北移。 • 北宋初和南宋末期,两广南部椰子 结实北界比现代偏北约一个纬度。 • 南宋后期杭州春季物候比现代提早, 相当于气候带南移一个纬度。
• 华北平原北部渤海湾大范围海侵,并形成海侵 地区的文化遗址留存中断。 • 黄河中下游地区西汉中叶出现严重河决。 • 西汉时温度比现代高些,东汉后气候略有转冷, 但仍与现代水平相当。 • 《汜胜之书》4月10日可种水稻,比今天提前5 天。 • 《史记》“渭川千亩竹”,比今天靠北。 • 总体上与今天的气候相当。
第一节 历史气候研究背景
• 人类对全球环境变化重视的导因: • 全球气候20世纪以来逐渐变暧,世 界各地气候异常,原因通常认为是 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 • 与人造氯氟烃有关的臭氧空洞。
• 预测将来气候变化及可能带来的 环境影响的方法: • 数学模拟 • 历史类比
• • • •
中国为典型的季风气候 季风气候的变异性——严重灾害 农业生产对气候条件的依赖性 可使历史认识更接近真实,举例:
• 黄河中下游地区小麦收获期比春秋时期大大 推迟。 • 《吕氏春秋》《管子》《四民月令》中的记 载说明,初夏和早春气温回升时期推迟。 • 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全部出现,是在《淮南子》 写作时,虽为天文节气,但在名称表达上用 了很多物候现象。霜降在公历10.24,今天 则是10.30,提前了6天。
• 当时的霜降比今天的日期要提前大 约半个节气。 • 冬季河流封冻的南界南移(偏南)。
• 因为按当时人类驾驭自然的能力来 看,在短期内用人力把喜暖动物赶 出黄河流域是根本做不到的。 • 史文只不过把自然界的现象与周公 的功德凑一起而已。
• 文艺表征: • 在传世和出土的大量青铜礼器上有各种 大象写实花纹。 • 据研究这种花纹通行于西周前期或商末。 • 自西周中期以后,这种写实的象纹逐渐 被淘汰,这说明文艺所依赖的客观环境 条件已消失。 • 人们已不能从自然环境中体验到这种艺 术创造的源泉,因此相应的艺术表达也 逐渐被淡忘。
• 36年间可靠记载太湖严重冰冻四次, 此后逐渐转暖。 • 康熙末至乾隆间气候相对较暖。 • 1790年前后气候又向寒冷方向转变, 进入明清时期的第三次寒冷阶段。 • 光绪十八年(1892)的寒冬过后气 候转向温暖,开始进入二十世纪较 温暖时期。
• 殷墟出土的动物群骨骼和甲骨文记载中的亚 热带动物成分是今天安阳及其附近地区的原 产。 • 如獐、竹鼠、犀、象等,并有当时亚热带植 被成分的佐证。 • 它们的存在表明,在公元前十四至前十一世 纪这个全新世大暖期的最后阶段里,黄河中 下游地区的气候比现代温暖。
• 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第一层,未见喜暖的动 物遗骸。 • “驱虎豹犀象而远之” • 《竹书纪年》长江汉水结冰 的记载
• 大象在中原地区的消失在文字衍生义的 发展上也留下了痕迹。 • 甲骨文字中“象”仅实指大象,没有其 它含义。 • 我们现在则常用一个衍生义用法,也就 是“相似”的意义,这是在西周以后出 现的。 • 战国人士韩非子认为这个衍生义的出现 是中原地区仅见大象骨骼,而人们“按 其图以想其生”而形成。
• 从此以后野象成群的活动再也没有 回到黄河流域。 • 华北地区的植被也同样没有恢复到 大暖期鼎盛时期的状态。
• 一种认为隋唐前期气候较暖和,而唐后 期则转寒。
• 论证认为宫廷种植和大象驯育带有人为 条件,不具有气候上的指示意义。 • 冬无雪不同于冬无冰。 • 寒冷事件频率增大,极端寒冷事件增多。
• 唐后期海州湾、莱州湾、苏北沿海多次 出现海冰。
• 文人诗文中多江冰记载。 • 唐末韩鄂《四时篡要》中记载京都 一带庄园中的葡萄种植冬季需全埋 土过冬。
• 各家就冷暖波动的基本特征意见一致, 但就具体各寒冷阶段起迄时间尚有差 异。
• 十四世纪前期气候已转向寒冷,持续 到明洪武初年。
• 洪武十年左右后气候条件可能有所改 善,持续到永乐初年。 • 1400年左右明清时期第一个寒冷阶段 开始,景泰四-五年(1453-1454)构 成该阶段第一冷峰。
• 弘治六年(1493)的严寒冬天构成 该阶段第二次冷峰,过后代表这一 寒冷阶段基本结束。 • 十六世纪前二十年寒暖交替出现, 但上海地区已有柑桔种植。 • 当时冬季气温应与现代较接近,并 一直持续到明末崇祯年间。 • 清初处明清时期第二寒冷阶段,顺 治十一年(1654)至康熙二十九年 (1690)为冷峰。
• 北魏政权从平城迁都洛阳,处于该时期 第二个寒冷事件高峰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