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禽戏、八段锦和易筋经看导引术的发展
健身气功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

健身气功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健身气功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气功是一种古老的中华传统养生方式,以调气养身、强健体魄为目的。
其中,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被公认为最为经典的几种气功练习方法。
本文将介绍这四种气功的起源、特点以及对健康的益处。
一、八段锦八段锦是一种流传了千年的健身气功,它以八个循环的动作经过,锻炼全身的肌肉和筋骨系统。
据说,八段锦是宋朝采摘和杂耍锻炼的功夫演练而形成的。
它包括了“弘扬天机、伸展骨气、排毒增益、提神定志、恢复脾胃、稳定空气、增强免疫、增进灵性”八个方面。
练习八段锦可以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并有助于调节情绪,平衡身心。
二、易筋经易筋经被认为是古代武术大师达摩祖师所创,它以柔软的动作和精神集中为特点。
易筋经通过舒展肌肉和筋骨,增加灵活性,并能增强腰背部力量。
这项老少咸宜的运动有助于改善姿势,预防骨关节疾病,提高身体的协调性。
易筋经的功效不仅体现在身体上,还有提高注意力和心理平衡的作用。
三、五禽戏五禽戏源自南朝宋刘庆时期,是一种以模仿五种动物的动作,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的养生方法。
五禽戏包括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通过慢慢模仿它们的动作,可以帮助我们锻炼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提高柔韧性和肌肉的协调性。
五禽戏特别适合中老年人和办公室族,有助于改善颈椎、腰椎及手腕疼痛的问题。
四、六字诀六字诀是以一个六个字的口诀,结合适当的动作,通过调整呼吸和集中精神,达到平衡身心、防病健身的功效。
这个六字诀是:“容颜结、虎容正、灵龟甲、捧腹都、吞言阖、三六齐”。
按照六字诀的口诀和动作,可以调节呼吸,促进气血循环,增强免疫力,减轻压力,提高睡眠质量。
总之,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和六字诀都是养生健身的好方法。
无论选择哪种气功,坚持练习都可以改善身体的柔韧性、力量和协调性,并能帮助调节心理和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健身气功不仅是一种健身运动,更是一门智慧,通过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自己的身体和内心。
老年人多练练中医导引术

老年人多练练中医导引术⊙广州中医药大学 陈思炀近年来,我国老年人群体正在迅猛增长,65岁以上人口已达到总人口的14%以上。
在这一宏大群体中,又有75%人口患有1种或1种以上疾病,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老年人存在着精神心理问题,更有一些老年人因疾病等原因处于失能和半失能状态,这不仅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因此,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运动作为强身健体的重要手段之一,已经受到越来越多老年人的追捧。
但对于年岁较大的老年人来说,不宜进行运动量过大的项目。
而中医导引术具有强度低、作用温和的特点,特别适合老年人开展。
导引,大家听上去可能会感到很陌生,但要说起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大家就耳熟能详了,其实这些都属于养生保健的导引术。
导引又称为“导引行气”,“导”指导气,导气令和,“引”指“引体”,引体令柔,主要是指以经络脏腑气血理论为依据,通过肢体有规律的、柔和松静的运动和心意的调控,引导气血在经络脏腑中正常地流通运行,以达到预防和治疗身心疾病的功效。
应用导引治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
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
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导引术可分为肢体动作导引和心意静态导引两种,前者为动中求静,后者为静中求动,两者皆动静相间,形神兼备,各有所长而互为补益,缺一不可,可做到调息、调身、调神相统一,起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作用。
这对于精血耗竭、气血亏虚、神气浮弱、脏腑功能衰退的老年人来说,再合适不过。
临床研究证实,坚持练习导引,有着非常积极的健康意义。
提升生理机能在呼吸吐纳过程中,胸廓随之活动,可疏通上焦气机,使肺气肃降、朝百脉、化气行水;还能带动腹部肌肉进行运动,改善腹腔血液循环,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脾胃运化功能,进而濡养脏腑。
研究发现,传统养生功法如八段锦、易筋经,无论是对提高年人握力、平衡能力以及灵敏性等身体素质,还是增强血压调节、平和呼吸等生理机能都很有帮助。
从五禽戏、八段锦和易筋经看导引术的发展

从五禽戏、八段锦和易筋经看导引术的发展导引术是中国传统养生术和体疗方法之一,它以肢体运动、呼吸运动与自我按摩相结合,以强身健体、预防疾病、修身养性等为目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优秀遗产。
五禽戏、八段锦和易筋经作为中国导引史上分别代表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典性导引术,它们虽有着各自的功法特点、目的和作用,但从发展轨迹来看,足以窥视古代导引术发展的基本线索。
导引术从早期的一些散式仿生术发展成完整的导引体系五禽戏是东汉时期的华佗以仿生导引术为基础,将其简约精编,归纳提炼,创编成为一个结构完整、易学易练的养生导引术,这代表了汉代时期古代导引术发展的最高水平。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早期的导引术势多是模仿动物活动的动作,力求获得动物的某些灵性和能力。
“熊经鸟伸”一类肢体运动的原型可能是模仿动物活动的巫舞,而“吹嘘呼吸”一类呼吸运动则可能与巫医的移精变气理论与治疗方法有关。
但此时的导引术多为一术,多为针对一病或多病的散式功法,1972年出土的马王堆的导引图清楚说明了这一点。
直到东汉末年五禽戏的出现,改变了这种散式功法的状态。
八段锦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宋代,这是导引术发展成熟的标志。
八段锦在五禽戏的基础上,动作数量增加到了八个,而且每个动作都有其动作名称,这对后来易筋十二式的发展产生了历史影响。
八段锦将不同导引术势汇编成套并以歌诀这种易传易记的形式而广泛流传。
“易筋十二势”继承了八段锦的特点,但在其基础上有所变化,主要体现在如:有的动作刚劲有力,刚中有柔,讲究刚柔相济,阴阳平衡;有的动作讲究意随气走,力由气生。
总而言之,导引术发展至明代的主要变化是:第一、导引术的功法较前更为丰富;第二、导引术与武术相结合,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内炼系统。
其主要特点是“外炼筋骨皮,内炼精气神”,讲究身架沉稳,劲力贯串,刚柔相济,筋强体壮,运气发力。
导引术的锻炼目的从一般的医疗养生发展为锻炼筋骨肌肉、强身健体东汉时期的华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与养生家。
八段锦和五禽戏讲解

“八段锦”在宋代就已有流传,是一种站式武术导引功法。
此后衍生成多种流派。
大约在明代初年,出现了“坐式八段锦”,于是将“站式八段锦”称谓“武八段锦”,或“外八段锦”,而将“坐式八段锦”称泪“文八段锦”或“内八段锦”。
“坐式八段锦”传入篙山少林寺后,被辑人《卫生易筋经》、《内功图说》中,称其谓“易筋经十二段锦”。
现将《中国武术实用大全》中收录的“武八段锦”的练法,摘录整理介绍于下预备势:直立垂臂,全身放松,舌抵上腭,两目平视。
第一段两手托天理三焦动作:两手心朝上,两臂从体侧缓缓上举至头顶上方,手指相交叉,内旋翻掌朝上撑起。
同时两脚跟尽量上提,仰头,眼看手背(图1)。
然后,两掌外旋翻转手心向下,屈肘松肩,分手垂臂。
同时脚跟下落着地。
还原成直立预备势。
要求:上撑动作要有“托天”之意,两手向上相交叉时吸气,翻拿上托时呼气;叉手下降至头顶时吸气,分手下垂还原时呼气。
如此反复练习数遍。
第二段左右开弓似射雕功作:左脚向左松开一步、屈膝呈马步,同时两臂屈肘抬起,右外左内在胸前交叉,眼看左手。
左手拇食二指撑开呈八字,其余三指屈曲扣回,内旋塌腕成掌心向外,向左侧平推。
同时右手松握拳,向右平拉,势如开弓。
眼仍注视左手(图2),此渭“左开弓”。
然后,两手回复于胸前交叉,左手在外右手在内,眼看右手,再做“右开弓”,动作同于“左开弓”,唯左右方向相反。
要求:要模仿拉弓射箭的姿势,开弓时两手用力缓缓撑拉,回收时亦似撑着弓弦缓缓放松。
以吸气配合开弓,以呼气配合收回,如此左有反复数遍,回复至预备势。
第三段调理脾胃单举手动作:并步直立,两手屈肘抬至胸前,手心向下,左手内旋上举至头顶上方,手心向下,眼看上举之手;同时右手下按至右胯侧,手心向下(图3),此谓“左举手”。
然后,左手落下,右手抬起,双手平至胸前,再右手上举至头顶上方,左手下按至左胯侧,做“右举手”。
要求:以呼气配合上举下按,以吸气配合两手平至胸前,如此反复数遍,回复至预备势。
导引术的发展简史 (1)

导引术的发展简史根据《黄帝内经》记载上古人以種呼吸,这是导引术特有的自我保健的练功方式,可见,我国在很早以前就有的导引术的应用,古时还称“吐纳”、“桥引”、“修仙术”等,都是应用来自我保健养生的本能锻炼,起源公元前3000年-2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在青海省出土的陶器上就有导引的人形图案。
导引术真正起源何时,没有直接的文献资料,根据以下几个间接文献来简单说明一下: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及后来的《史记》、《孟子》记载着在4000年前尧舜时期中国中原地区洪水泛滥成灾,空气潮湿寒冷,人类气血郁带患上疾病,于是就用舞蹈相互按摩来宣导气血,治疗疾病,导引按桥就此成为人们保健除病的常用方式了,到后来《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就对防病治病用导引按桥有了记载。
1975年考古发现在青海省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罐等物品上的人形图案就有吐纳、导引等姿势,据今5000多年了,综上所述,导引术起源于原始人的自我保健意识而形成的,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文化,导引术与古代信奉神灵修仙练道的各类社会人士有密切关系,《封神榜》中就记载了商周时代导引术的盛行,修仙练道的阐截、二教里人物都通过导引修练达到常人无法想象的地步,当然这只是传说,在那同时期留下的历史文物和庙宙等不难说明,确实有用导引术修练者达到高能的人,他们助人除病,行善积德,宏扬正气,传播善良。
这类人物被人们建庙供奉,事迹广为流传,便如泰山上“碧霞元君”当然在古时也有利用导引术来骗人的巫师,巫医等社会不良分子,春秋战国时期神医扁鹊曾提六不治,其中之一就是“信巫不信医者”不治,可见古代巫师经常利用各种把戏欺骗人们,让正常懂医术,学道法的正人君子非常痛恨。
由于古人无法形容人在做导引修练时产生的引力、电波等,所以统称为气,只是正统修道者对气做了简单的说明“气者破也,迅生速失,无形而浮动,望众莫痴迷逞强”。
就这样的钟告还是难以杜绝有后来人得到导引高能量后为利益创办各种会或教来迷惑百姓,还有人自称气功大师,“气”者何在,真是迅生速失者见多,我们祖先的好文化应正确传承,弘扬正气,传播善良,无私奉献,才是真道。
中国传统养生功法(六字诀、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

中国传统养生功法(六字诀、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六字诀功法1 、 简介:健身气功六字诀中的“嘘、呵、呼、呬、吹、嘻”六个字表示了人体呼吸的口型动作。
如“嘘”字诀的口呼动作,即为嘴角紧缩后引,槽牙 ( 即磨牙 )上下平对,中留缝隙,槽牙与舌边亦有空隙。
发声吐气时,气从槽牙间、舌两边的空隙中缓缓呼出体外。
再如“呼”字诀的口呼动作,即舌体中部下沉,舌的两侧上卷,口唇撮圆,正对着咽喉,气从喉出后,在口腔中形成一股中间气流,经撮圆的口唇缓缓呼出体外,等等。
健身气功六字诀中的六个字,也表示了不同口形动作所发出的不同的音,这可以在古书中找到解释。
如《声类》曰:“出气急曰吹,缓曰嘘”。
“吹”,即快速有力地吐出气流;“嘘”则为慢慢地呼气。
在《庄子》里早有“吹口句呼吸,吐故纳新”的说法。
在此,“呼”其义为吐气,与“吸”相对。
可见,健身气功六字诀中的六个字,既表示人体对六个字的呼吸动作和六种具体的呼气口型,也表示六种不同的口型动作所发出的六种不同的音。
2 、如何理解健身气功六字诀中的“补”与“泻”?六字诀现存最早的文献《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篇》中记载:“纳气有一,吐气有六。
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
……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寒,呬以解极。
”同时指出:“心脏病者,体有冷热,吹呼二气出之;肺脏病者,胸膈胀满,嘘气出之;脾脏病者,体上游风习习,身痒痛闷,唏气出之;肝脏病者,眼疼愁忧不乐,呵气出之。
”该文献中的六字与脏器虽然与健身气功六字诀有所不同,但可以看出六字诀的吸气方法只有一种,用口吐气却有吹、呼、唏、呵、嘘、呬六种,而这六种吐气不但可以去热、风、烦、寒等邪气,还可以散出脏器的胀满、痛闷等气结。
这说明六字诀的吸气与六种吐气,按照传统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它是一个祛邪泻实又扶正的吐纳调气法。
那么健身气功六字诀所具有的扶正之补与祛邪之泻,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健身气功六字诀的扶正、补气主要是:发音吐气后的吸气;动作导引中两手外开、外拨后的内收、内拢及捧掌内翻;练功后的收功;练功过程中的身心合一。
【知识】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太极拳,中医健身功法练起来!(附视频)

【知识】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太极拳,中医健身功法练起来!(附视频)中医导引是凝聚着古人智慧的运动方式。
导引可以改善气血、提升阳气,从而提高机体抵抗力,以达到健体防病的目的。
今天,小编为大家总结了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太极拳四种中医导引功法,快和家人朋友一起练起来吧!【知识】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太极拳,中医健身功法练起来!(附视频)第一式两手托天理三焦重心右移,左脚向左迈开一步,两脚掌心约与肩同宽,平行站立。
两手从体侧捧气向前,掌心向上,双手十指交叉于小腹前。
手掌体前捧气上托,当两臂抬至肩、肘、腕相平时,在胸前翻手掌向外再向上,双臂伸直,上托于头顶,两脚踩地,停顿数秒。
松开交叉的双手,自体侧向下划弧拢气,慢慢落于体侧,左脚收回。
接着重心左移,右脚向右迈开一步,重复以上动作,左右交替6~9次。
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重心右移,左脚向左迈开一步,大致两肩宽,双腿屈膝下蹲成马步,两手自体侧拢气上升,抬至胸前交叉,左手在外呈剑指,右手在内握固。
接着向左做拉弓状,剑指指尖向上,转头凝视远方,拉至极致,停顿片刻。
两腿直起,两手臂伸展向下划弧拢气,还原体侧。
再换右侧,重复如上动作,左右交替6~9次。
第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重心右移,向左迈开一步,两脚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内。
两手捧气上升,指尖相对,置于中脘穴。
右手转掌心向下,左手上托,至胸前指尖向右,至面部指尖向前,至头侧指尖向左,至头上方指尖向后,至臂伸直指尖向右,与此同时右手下按,逐渐转指尖向前,置于右大腿侧,停顿片刻。
左手自左上方缓缓划弧拢气下落,右手顺势划弧转掌心向内,随后收回左足,两手向下划弧拢气,自然下垂,置于体侧,还原到预备式。
再出右脚,重复如上动作,如此左右交替6~9次。
第四式五劳七伤往后瞧两脚并拢,两手从体侧拢气回收,两手重叠,敷于肚脐(掌心向里,男左手在里,女右手在里)。
逐渐从上向下转动脊椎,向左侧背后望去,保持肩和胸不动,感受颈椎和胸椎形成二争力,随后胸椎从上向下缓缓向左转,保持腰椎和胯不动,感受胸椎和腰椎形成二争力,再将腰椎和胯缓缓向左转,保持脚踝不动,感受周身与脚踝形成二争力,停顿片刻。
八段锦,易筋经……这些中国的引导术比瑜伽更养生!

八段锦,易筋经……这些中国的引导术比瑜伽更养生!瑜伽,导引术,五禽戏,八段锦,传统医学,养生,健身,中医,经络瑜伽源于印度,和导引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有哲学思想的指导,有传统医学理论的支撑。
近几十年来,瑜伽和时尚紧密结合,受到了大众的青睐。
中医导引目前也开始在世界上流行,在法国、瑞士、美国、日本等地对中医导引的重视甚至超过中国。
那么,什么是导引呢?“导”指“导气”,导气令和;“引”指“引体”,引体令柔。
可见,导引是我国古代的呼吸运动(导)与肢体运动(引)相结合的一种养生术,与现代的保健体操类似。
瑜伽,导引术,五禽戏,八段锦,传统医学,养生,健身,中医,经络练习导引术和瑜伽术都有一些相同的要求,导引法强调三调合一,即调身、调息、调心的合一;瑜伽也存在体位法、呼吸、冥想三者的紧密联系。
调身的内容可概括为屈、伸、松、紧四个字,调身的基本要求可概括为形正、体松两方面。
导引术的调身和瑜伽的体位法都包含仿生动作。
瑜伽,导引术,五禽戏,八段锦,传统医学,养生,健身,中医,经络导引术中的五禽戏是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并结合中医学理论编创而成;瑜伽体位法中的蛇式、猫伸展式也是通过模仿动物的姿势发展来的。
其不同点在于导引术的调身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个整套动作,如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和峨眉十二庄等;而瑜伽的体位法则以单个动作为主,如举臂式、伸展侧角式、侧边强拉式等。
瑜伽,导引术,五禽戏,八段锦,传统医学,养生,健身,中医,经络调息方面,导引术和瑜伽的呼吸方法都可以分成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二者在动作熟练之后,都强调通过腹式呼吸的方法来练习。
二者都很重视呼吸和动作的配合,在导引术中体现为三调合一,瑜伽中也是强调了动作的拉伸,同时遵循规定的呼吸方法。
其不同之处是,导引术在有一定基础后,侧重于逆腹式呼吸,瑜伽术中未严格区分逆和顺的方法。
关于调心,导引术的调心和瑜伽的冥想都属于心理、精神调节的范畴,二者都很重视通过这样的调节达到内心的安静,排除纷繁的思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五禽戏、八段锦和易筋经看导引术的发展
导引术是中国传统养生术和体疗方法之一,它以肢体运动、呼吸运动与自我按摩相结合,以强身健体、预防疾病、修身养性等为目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优秀遗产。
五禽戏、八段锦和易筋经作为中国导引史上分别代表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典性导引术,它们虽有着各自的功法特点、目的和作用,但从发展轨迹来看,足以窥视古代导引术发展的基本线索。
导引术从早期的一些散式仿生术发展成完整的导引体
系
五禽戏是东汉时期的华佗以仿生导引术为基础,将其简约精编,归纳提炼,创编成为一个结构完整、易学易练的养生导引术,这代表了汉代时期古代导引术发展的最高水平。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早期的导引术势多是模仿动物活动的动作,力求获得动物的某些灵性和能力。
“熊经鸟伸”一类肢体运动的原型可能是模仿动物活动的巫舞,而“吹嘘呼吸”一类呼吸运动则可能与巫医的移精变气理论与治疗方法有关。
但此时的导引术多为一术,多为针对一病或多病的散式功法,1972年出土的马王堆的导引图清楚说明了这一点。
直到东汉末年五禽戏的出现,改变了这种散式功法的状态。
八段锦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宋代,这是导引术发展成熟的
标志。
八段锦在五禽戏的基础上,动作数量增加到了八个,而且每个动作都有其动作名称,这对后来易筋十二式的发展产生了历史影响。
八段锦将不同导引术势汇编成套并以歌诀这种易传易记的形式而广泛流传。
“易筋十二势”继承了八段锦的特点,但在其基础上有所变化,主要体现在如:有的动作刚劲有力,刚中有柔,讲究刚柔相济,阴阳平衡;有的动作讲究意随气走,力由气生。
总而言之,导引术发展至明代的主要变化是:第一、导引术的功法较前更为丰富;第二、导引术与武术相结合,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内炼系统。
其主要特点是“外炼筋骨皮,内炼精气神”,讲究身架沉稳,劲力贯串,刚柔相济,筋强体壮,运气发力。
导引术的锻炼目的从一般的医疗养生发展为锻炼筋骨
肌肉、强身健体
东汉时期的华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与养生家。
他所创编的五禽戏的功效是“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
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其基本理论是“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
动摇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臂如户枢不朽是也。
是以古之导引之事,熊经鸟伸,引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
”从中可以清楚看到华佗的观点是追求健康必须运动,但运动量应适度,不能达到极限。
运动能增强人体心血管系统
与内脏系统功能,预防疾病。
因此,华佗对于“引腰体,动诸关节”的适度运动养生理论予以高度肯定,并吸收其精华,模仿“虎鹿熊猿鸟”,以疏通气血、预防疾病、健康延年为目的创编了著名的导引术——五禽戏。
例如,五禽戏中的“虎扑”形成了脊柱的前后伸展折弯运动,能增强腰部肌肉力量,对常见的腰部疾病,如腰肌劳损、习惯性扭伤有预防作用;“鹿抵”可起到强腰补肾的功效等等。
导引术发展到宋元时期,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以八段锦为标志。
八段锦的创编是以练内功为主的动功。
肢体运动顺其自然,并注意意念的调节和呼吸的锻炼,以此达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平衡阴阳和增强调整脏腑的功能,进而增进身体的健康。
例如,八段锦中的“左右开弓似射雕”,不仅能有效地发展改善颈部血液循环和肢体末梢的微循环,预防肩、颈疾病,而且可以矫正一些不良姿势,如驼背及肩内收。
再譬如,“摇头摆尾去心火”可刺激膀胱经和大推穴,有疏经泄热的作用,利于祛除心火,预防便秘及痔疮。
导引术发展至明代,出现了《易筋经》,其中的“易筋十二势”与五禽戏、八段锦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易筋经将以“导气令和,引体令柔”为特点的养生导引术改造成了以增强筋骨为主的导引术。
例如“韦驮献杵”可提高肩、臂的肌肉力量,有助于改善肩关节的功能;“倒拽九牛尾”通过四肢上下协调活动,可提高四肢肌肉力量及活动功能。
导引术的身体活动、呼吸调节及意念的要求逐渐提高
无论是五禽戏、八段锦还是易筋经,都是通过伸展身躯,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但都各有特点,对动作与呼吸要求也各有不同。
五禽戏和八段锦在锻炼时显得轻松、柔和、缓慢,精神集中,心平气和,呼吸自然,其运动量较小,比较适合中老年人和体弱多病者及慢性疾病患者练习;而易筋经比较注重肢体运动,运动幅度较大,以加强对肌肉、关节、筋骨的牵拉,并能有效地发展肌肉力量,灵活关节运动,增强韧带弹性。
其运动量相对较大,比较适合青年人和身体强壮者练习。
具体来说,五禽戏主要是通过前俯、后仰、侧屈、拧转等不同姿势对颈椎、胸椎、腰椎等部位进行有效锻炼。
总的来看,此功法主要是以腰为枢纽,带动上下肢运动。
外形动作既要仿效虎之威猛,鹿之安舒,熊之沉稳,猿之灵巧,鸟之轻捷,又要力求蕴涵“五禽”的神韵,意气相随,内外合一。
如熊运,外形动作为两手在腹前画弧,腰腹部同步摇晃,实则要求丹田内气也要随其运使,呼吸之气也要按照提吸落呼的规律去做,以达到心息相依的要求。
八段锦和五禽戏具有相似性,以腰椎为轴带动四肢运动。
在八段锦练习时要加强屈伸肘膝,立掌顶腕,提踵踮足,加强对上肢的旋转,有助于畅通气血。
八段锦对呼吸的要求是动作与呼吸结合,“起吸落呼,开吸合呼,松吸紧呼,先吸后
呼”。
呼吸的练习是通过身体运动的配合,将日常的呼和吸引导到悠、缓、细、匀、深、长的腹式呼吸(呼吸时腹部凸起和凹陷的方法)。
腹式呼吸可有效地增加对肝、脾、胃的按摩,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提高消化功能。
在八段锦练习中,对于意念的要求是“心到意到,意到力到”,也就是将意念集中在动作上。
易筋经的出现,相对于五禽戏和八段锦来说是一个新的突破,其活动部位与幅度明显增大,对呼吸要求也更高。
功法中的每一个动作,不论是上肢、下肢还是躯干运动都要求充分地屈伸、外展内收、扭转身体,从而使人的骨骼及大小关节在传统定式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呈现多方位的活动。
通过拔骨达到抻筋,牵拉人体的各部位大小肌群和筋膜,以及大小关节处的肌腱、韧带、关节囊等结缔组织,促进活动部位软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软组织的营养代谢过程。
易筋经的主要运动形式是以腰为轴的脊柱旋转屈伸运动,如“九鬼拔马刀式”中的脊柱左右旋转屈伸动作,“打躬式”中的椎骨节节拔伸前屈。
从以上五禽戏、八段锦与易筋经的发展历史比较中可以看出,导引术经过了漫长岁月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立的成熟的锻炼身体、预防疾病、促进健康长寿的传统体育项目。
它们的特点表现为节奏缓慢,运动量不大,讲究心理与生理活动平衡与协调,同时还具有简单易学,不受条件和时间限
制等。
即使在当代社会,由导引术发展而来的健身气功,更是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健身效果明显的健身方法,为提高民众的身心健康做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