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法案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校园的和谐稳定。
为了严厉打击校园暴力,我国于2016年12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校园暴力法》(以下简称《反校园暴力法》),旨在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校园暴力案件——“小明事件”为例,对《反校园暴力法》进行法律案例分析。
二、案件简介2019年3月,某中学发生了一起校园暴力事件。
受害者小明(化名)在课间休息时,被同班同学小李(化名)等人围殴,导致小明头部受伤、肋骨骨折。
事发后,学校及时报警,警方介入调查。
经查,小李等人因与小明发生口角,一时冲动,遂对小明进行殴打。
三、法律分析1. 违法行为定性根据《反校园暴力法》第二条,校园暴力是指在学校、幼儿园等教育机构及其周边,学生之间因个人恩怨、报复等原因,以殴打、侮辱、恐吓、诽谤、跟踪、偷窃等手段,侵害他人人身、财产权益的行为。
在本案中,小李等人对小明进行殴打,符合《反校园暴力法》对校园暴力的定义。
2. 法律责任追究根据《反校园暴力法》第四条,对实施校园暴力的学生,由学校、家庭、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依法进行教育和处理。
对于小李等人的违法行为,应依法承担以下法律责任:(1)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小李等人构成故意伤害罪,应承担刑事责任。
(2)民事责任:小明可以要求小李等人赔偿医疗费、误工费等损失。
(3)行政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公安机关可以对小李等人进行行政处罚,如警告、罚款等。
3. 学校责任根据《反校园暴力法》第八条,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预防和制止校园暴力。
在本案中,学校在事件发生后及时报警,并积极配合公安机关进行调查,履行了相应的责任。
然而,学校在平时也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以预防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四、案例分析结论通过对“小明事件”的法律分析,可以看出《反校园暴力法》在预防和打击校园暴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与启示

不良行为习惯
青少年可能存在吸烟、酗 酒、偷窃等不良行为习惯 ,这些行为容易诱发更严 重的犯罪行为。
缺乏自我约束能力
青少年自我约束能力较差 ,容易受到外界诱惑和干 扰,走上犯罪道路。
04
青少年犯罪预防措施探讨
家庭预防策略
家庭教育
强化家庭教育功能,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 德观。
亲子沟通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及 时发现并解决孩子的问题。
为。
家庭教育缺失
父母对子女缺乏关爱、教育和引导 ,容易使青少年形成不良行为习惯 和价值观,增加犯罪风险。
家庭经济困难
家庭经济条件差,父母忙于生计, 无暇顾及子女教育,导致青少年缺 乏正确引导和监督,易于走上犯罪 道路。
学校因素
01
02
03
学校教育缺失
学校教育过于注重知识传 授,忽视德育教育和心理 辅导,导致学生缺乏道德 约束和自我调节能力。
时进行干预和治疗。
THANKS
感谢观看
犯罪后果严重
青少年犯罪给受害者带来身心 创伤,破坏家庭和社会和谐,
影响社会稳定。
犯罪原因复杂
青少年犯罪成因复杂,包括家 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
。
02
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
案例一:校园暴力事件
事件概述
某中学发生一起校园暴力事件, 多名学生对一名同学进行殴打、 辱骂等恶劣行为,导致该同学身
心受创。
原因分析
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和建议,减少 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呼吁社会各界关注青少年犯罪问题, 加强对青少年的关爱和教育。
青少年犯罪现状及危害
01
02
03
04
犯罪率上升
预防校园暴力学生安全教案七篇

预防校园暴力学生安全教案七篇预防校园暴力学生安全教案七篇预防校园暴力学生安全教案都有哪些?研究显示,与未经历欺凌的旁观者相比,被欺凌者在学业表现上更差。
不仅如此,被欺凌者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还可能发生逃课甚至辍学行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预防校园暴力学生安全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预防校园暴力学生安全教案篇1为有效遏制中小学生之间的欺凌和暴力事件,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现制定焦作六中防治学生校园欺凌和暴力工作方案如下。
一、积极有效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1.切实做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落实《中小学生守则》,引导全体学生从小知礼仪、明是非、守规矩,做到珍爱生命、尊重他人、团结友善、不恃强凌弱,弘扬公序良俗、传承中华美德。
落实《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开展“法治进校园”巡讲活动,让学生知晓基本的法律边界和行为底线,消除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的错误认识,养成遵规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
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积极心理品质,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切实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注重家风建设,加强对孩子的管教,注重孩子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从源头上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发生。
2.认真开展预防欺凌和暴力专题教育。
学校强化学生校规校纪教育,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班团队会、主题活动、编发手册、参观实践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对欺凌和暴力行为严重危害性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做到不实施欺凌和暴力行为。
研制学校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手册,全面加强教职工特别是班主任专题培训,提高教职工有效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的责任意识和能力水平。
青少年犯罪案例

青少年犯罪案例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青少年犯罪案件也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针对几个典型的青少年犯罪案例展开讨论,希望能够引起社会的重视,并为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
案例一,校园暴力事件。
在一所中学,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校园暴力事件。
一名学生因为与同学发生矛盾,竟然持刀对同学进行了袭击,导致严重伤害。
经调查得知,这名学生在家庭教育不善、缺乏社会适应能力的情况下,长期受到同学的欺凌和排斥,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案例二,网络诈骗行为。
某市警方破获了一起网络诈骗案件,涉案人员多为未成年人。
这些青少年通过网络平台,以虚假身份进行诈骗活动,涉及金额巨大。
调查发现,这些青少年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对网络诈骗行为缺乏足够的认识,最终误入歧途。
案例三,盗窃行为。
一些青少年因为家庭贫困或者受到不良影响,选择了盗窃行为来获取生活所需。
他们在超市、商场等公共场所实施盗窃,给社会治安带来一定的影响。
这些青少年缺乏正确的法治观念和职业道德,导致了盗窃行为的频发。
针对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既有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
因此,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组织和政府部门等。
首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家长应该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法律意识。
其次,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的心理辅导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最后,社会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成长空间和发展机会。
总之,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和特点,为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政策。
校园暴力与青少年犯罪校园暴力行为与后续犯罪行为的关联

校园暴力与青少年犯罪校园暴力行为与后续犯罪行为的关联在近年来的社会中,校园暴力与青少年犯罪之间的关联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校园暴力是指在校园内发生的身体或心理上的恶意伤害行为,青少年犯罪则是指未满18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在法律意义上犯下的违法行为。
虽然二者在定义和性质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之间确实存在明显的关联。
本文将从心理、社会和犯罪学角度分析校园暴力与青少年犯罪之间的联系,并探讨其原因和对策。
一、心理因素引发暴力行为青少年犯罪与校园暴力行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关联。
研究表明,心理压力、自尊心缺失、情绪问题等因素是青少年展开暴力行为的重要诱因之一。
校园暴力行为往往源于情绪失控,当青少年无法处理他们内心的负面情绪时,会选择以暴力行为来发泄。
这种情况下,校园暴力行为往往成为他们抒发情绪和调节内心压力的一种方式。
同时,校园暴力行为也可能是一种自卫心理的表现,当青少年对自己的安全感有所威胁时,他们往往会通过暴力手段来保护自己。
二、社会因素促使犯罪行为滋生除了内在的心理因素之外,一些社会因素也会推动校园暴力与青少年犯罪的关联。
首先是社会环境的影响。
激烈的竞争、家庭矛盾、权力关系不平等等问题,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校园内暴力的发生。
特别是在家庭教育的缺失下,青少年可能缺乏正确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观念,进而容易受到社会上消极行为的影响。
同时,社会舆论的渲染和影响也不能忽视。
媒体对暴力事件的报道以及明星偶像的负面影响,都可能对青少年形成误导和误解,进而引发他们模仿和效仿的行为。
三、犯罪学理论分析从犯罪学的角度来看,校园暴力与青少年犯罪之间还可以通过一些犯罪学理论来解释。
例如,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通过模仿和学习而形成的,如果青少年在校园内接触到暴力行为,并且没有受到及时的教育和警示,他们也有可能模仿这些行为并将其延伸到犯罪。
再如,控制失调理论认为个体在面临一些刺激和诱因时,如果没有得到正常的控制和约束,就容易产生犯罪行为。
校园暴力案例分析

校园暴力案例分析城关派出所陶家岗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触目惊心,为什么这些正值青春年华的在校学生竟然变得性格乖戾、行为冲动、甚至动辄刀棍相见,血溅当场……那么校园暴力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哪些人群最易沦为校园暴力的牺牲品呢?——也许我们早一点意识到,早一点给他们以更多的关心和温暖,早一点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那么也许结果不会是这样。
根据众多青少年犯罪的案例,专家们分析:符合以下十种情况越多的青少年越有可能出现暴力犯罪行为。
一,性格严重内向性格严重内向一般会导致与他人交流产生障碍,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与他人交流、向外界发泄自己的情绪,有利于人的心理问题自我调节。
而由于自身性格过于内向,不喜欢或者难以与其他同学、老师、家长交流包括生活、学习、感情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而使所有事情全部压积于内心,其中有许多困惑、难以解决或痛苦的问题,得不到他人帮助,自己反复思索而无以解答,最终易导致钻牛角尖或思维扭曲。
久而久之,容易造成看待其他问题过于偏激,而且一个人自身承受压力的程度是有限的,长久无法得到释放,一旦爆发极可能产生非常冲动的后果。
案例:山西初二学生泼硫酸案。
初二学生陈某平时不爱着惹人,性格内向,遇事时不愿意白白地受气挨打,但也不愿向他人诉说或向家长老师校方申诉,当再次遇到其他学生挑衅时,将硫酸泼向对方,导致13人毁容。
对有这种表现的学生,家长和校方应主动努力与之沟通,或请教心理学专家,帮助其调整心态,使之能向他人敞开心扉,表达心情,诉说心事,使他们能更好的平衡心理,通过外界的帮助来完善思维,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从而避免遇事激烈冲动、自作主张。
二,家庭不和睦每个人的性格、行为、举动、思维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他的家庭环境。
一个温暖幸福和睦的家庭,无疑会对孩子的成长起到极好的影响;而一个冰冷分裂残缺的家庭,对孩子的心理极易产生不良影响。
不少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家庭生活都不幸福,他们要么从小失去父母关爱,要么家庭生活不正常(如争吵,家庭暴力等),造成他们的性格极端。
初中生触碰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现象日益严重,尤其是初中生触犯法律的事件层出不穷。
这些事件不仅给受害者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也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初中生触碰法律案例,揭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危害以及预防措施,以期为青少年提供警示,促使全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成长问题。
二、案例一:校园暴力事件1.案例简介小明(化名),15岁,某初中生。
因与同学发生矛盾,小明纠集其他同学对受害者进行殴打,致受害者多处受伤。
事后,小明等人被公安机关抓获。
2.案例分析校园暴力事件是初中生触碰法律的一个典型案例。
小明等人的行为严重违反了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的相关规定。
校园暴力不仅给受害者带来身心伤害,还可能导致受害者产生心理阴影,影响其正常学习和生活。
3.成因分析(1)家庭教育缺失:小明等人的家庭环境较为复杂,父母忙于工作,缺乏对子女的关爱和引导,导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不良价值观。
(2)学校教育不足: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存在不足,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不够,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3)社会环境影响:网络、影视作品等媒体中充斥着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
4.危害分析(1)伤害他人:校园暴力事件给受害者带来身心伤害,严重者甚至导致残疾或死亡。
(2)影响社会和谐:校园暴力事件破坏了校园环境,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
(3)败坏社会风气:校园暴力事件让青少年产生错误价值观,败坏社会风气。
三、案例二:网络诈骗事件1.案例简介小王(化名),14岁,某初中生。
利用网络平台,冒充商家,诈骗他人钱财。
经调查,小王诈骗金额达数千元。
2.案例分析网络诈骗是初中生触碰法律的另一个典型案例。
小王的行为严重违反了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
网络诈骗不仅给受害者带来经济损失,还可能导致受害者产生心理阴影,影响其正常生活。
3.成因分析(1)法律意识淡薄:小王等初中生对法律知识了解不足,法律意识淡薄。
(2)家庭教育缺失:小王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问题,父母未能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校园暴力事件典型案例

校园暴力事件典型案例校园暴力十大典型案例这十大典型案例是从全国各法院征集筛选出的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件。
其中包括故意伤害、寻衅滋事、抢劫案、绑架案、强制猥亵、强奸。
希望用以案说法的形式,给广大中学生上一堂法制教育课,也希望广大师生在搞好教学、研究的同时,能够自觉加强法律知识研究,不断提高法律意识,防范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案例一:值日未扫致人死亡XXX、XXX、XXX与被害人XXX系同班同学,2012年7月,因XXX但未打扫,XXX便以此为由与XXX发生口角,后XXX、XXX、XXX某某使用了木棒、木质扫帚把、钢板等作案工具,造成了XXX头部重伤,后经求治无效死亡。
一审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分别判处三名被告人,有期徒刑2年至7年不等的刑罚。
一审宣判后,XXX、XXX提起上诉,二审法院维持原判。
案例二:操场踢球生口角致伤2014年2月10日,XXX在兰州市某中学操场踢球时,与被害人XXX发生口角争执后继而相互殴打,XXX用脚踢打XXX腹部。
后经司法鉴定,XXX所受损失属重伤二级。
法院以被告人XXX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缓刑2年。
案例三:无事生非随意打伤人2014年12月20日,被告人XXX与XXX、XXX等9人在某招待所饮酒。
当晚,XXX等人来到网吧因看不顺眼正在上彀的XXX等三人,便纠结XXX、XXX等人对其实施暴力殴打,造成XXX等三人均为轻微伤。
法院一审以挑衅滋事罪判处众被告人应有的刑罚。
案例四:结伙抢劫连续作案2013年11月16日晚,被告人马某等三人在清水县西关与清水县某中学学生XXX等三人相遇,并将三人拉到一巷道内强行搜身,搜呈现金12元及两张银行卡,并从银行卡中掏出1300元现金后逃离现场。
随后,被告人马某某也被拉来“入伙”,作案数起。
因二被告犯罪时系未成年人,且具有自首情节,一审法院以抢劫罪分别判处了两名被告人缓刑,并处罚金。
案例五:辍学少年绑架勒索2011年10月25日晚,被告人XXX与XXX、XXX预谋绑架其舅舅的孩子以勒索钱财用于网络游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名青少年犯罪─校園暴力作者林昀靚。
國立中興高中。
一年六班陳睿琦。
國立中興高中。
一年六班曾琬雯。
國立中興高中。
一年六班壹●前言近年來,青少年的犯罪事件已有日漸增加的趨勢。
常在報章雜誌、網路上、新聞中甚至是同儕之間聽聞青少年的校園暴力事件,是否因為「幫派」此名詞已深入校園之中?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青少年正處於性情衝動、輸不起的年紀,很容易受同儕、朋友、成人的影響。
舉例來說:高雄縣甲仙國中一名女學生因為沒有依規定穿運動服到學校,被老師罰跑操場,女學生一氣之下,竟然找來十七歲男友,用機車大鎖把女友的班導師打成重傷,左眼恐怕有失明之虞。
(註一)同學之間為了報仇或得到保護,而加入幫派。
在這媒體渲染的社會裡,我們應該如何協助青少年了解正確的價值觀,避免誤入歧途。
希望藉此找出防範校園暴力的方法或發生的原因,對於這份工作能盡點心力,以減少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
我們可以藉由電視新聞上、報章雜誌、網路資料所報導的案例,或訪問相關人事等方法,來了解校園暴力的事因及解決辦法。
貳●正文一、「校園暴力」的定義:「暴力」乃指以語言、或明顯的肢體動作侵犯他人, 使對方感受到威脅、痛苦或身體上受到傷害。
而「校園暴力」若從廣義來說:應是指發生於校園內的所有暴力行為, 包括同學彼此間或老師與同學之間﹝體罰﹞、以及學生對學校的破壞行為等。
然而在我國發生最多的是學生間的暴力行為, 所以狹義的校園暴力是專指學生對學生暴行。
二、「校園暴力」的型態:並不一定非限定於要造成身體或物質的傷害, 舉凡口語恐嚇、辱罵、被強迫做自己不喜歡的事、被故意侵犯身體、被故意陷害、強借物品乃至毆打、恐嚇、勒索等均應包含在內。
(註二)三、「校園暴力」的原因:犯罪人與被害人之關係圖:(一)個人方面:1. 攻擊行為的學生有社會認知缺陷的現象,他們對人際互動情境中的訊息歸因、問題解決策略方面都出現僵化、不夠豐富等現象。
其他如腦神經功能的失調、長期的慢性疾病等也都與攻擊行為有一定的相關。
2.享樂主義,需要金錢花用時,用暴力向他人索錢,滿足個人需求。
3.仗著認識一些幫派大哥人物,有靠山而欺侮人。
4.被不良幫派吸收,湊錢孝敬老大,或為組織籌錢,進行恐嚇勒索行徑。
5.模仿電視、電影暴力動作,幻想自己當老大而耍狠,或以暴力解決人際間的磨擦。
6.感覺家庭欠缺親情溫暖、學校缺少真情關懷、社會功利又無情,因而反抗家庭、社會、學校,胡作非為,鋌而走險。
7.由於家庭的過度呵護、學校過度的容忍和姑息、加上社會的過度保護,使多數的青少年形成溫室的花朵,只知收獲而不知耕耘;只要享受權利,卻不願去盡義務和責任;過份自我中心而無法尊重他人;好爭辯或強詞奪理,面對困難不願解決,只知反抗逃避,使得與父母、師長或非我族類的朋友衝突不斷。
8.此時的青少年情緒控制能力不如成人來得控制自如,在遭遇情緒不穩定、挫折或攻擊時,往往會失控而訴諸暴力,以發洩自己不愉快的情緒。
9.自信不足,而變得自我封閉,不願與人互動往來,整日沉默寡言,與外界隔絕,缺乏同儕的良性刺激,是值得令人正視的問題。
10.缺乏適當的溝通技巧,說話長不經修飾脫口而出,甚至習慣以「吐槽」的方式互動,令人感到難堪而引發衝突。
11.缺乏成就感的一種轉移,學業的挫敗、師長中的危險份子、生活中的不如意,只有藉打架等暴力行為來壓過別人的氣勢,以獲得贏的優越感,證明自己不是無用的人。
12.以暴制暴,有時認為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或被冤枉,覺得難以忍受及不平衡,所以選擇暴力解決,或認為自己長大了,可以承擔責任,所以常喜歡替人抱不平,以證明自己是有能力的。
(註三)(二)家庭方面:1.父母和家庭因素與暴力行為問題有關的包括:父母的健康情形、管教方式、或親子互動關係等﹝Short 1993﹞。
父母忙於工作:疏於督促孩子上學,導致孩子到處遊蕩,結交不良友伴,生活缺少重心,學習沒有目標。
2.管教方式不當:如過於嚴格易導致反抗攻擊;過於柔弱易養成子女說謊或欺騙行為;放任不管則易使子女任性、放肆;期望過高易造成子女不必要的心理壓力;父母管教態度不一致,則易使子女無所適從而緊張不安或投機取巧;父母「棒下出孝子」的打罵方式,易使孩子學會以武力解決問題。
3.親子關係疏離:在冷漠、拒絕的家庭關係中,子女情感的舒解與淨化、處理情緒問題的行為模式,將受到不良的影響。
如與人保持距離、以冷漠猜忌的態度對待他人,如此與人很難建立親密的關係,將使其一直生活在不快樂的陰影下。
4.破碎、單親家庭:根據以往研究,自幼失去父或母親,會造成缺乏性別認同之人格發展上的困難,不論國內外的調查均發現:暴力青少年屬於破碎家庭的比例較一般的為高。
家庭教育功能不彰:父母對子女態度形成影響比父母給子女的遺傳因子影響更大。
因此,如何培養青少年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應是每一為人父母者關心的首要課題。
5.貧困、失和家庭:國內外調查均顯示:青少年暴力犯罪來自貧困家庭的比例較高。
另一方面,夫妻常久失和會造成子女緊張不安、阻礙其正常情緒的發展,促使其向家庭外尋求補償,往往因結交惡友或忌妒或攻擊他人以為補償。
6.住居環境不良:住居環境不良會對成長其間的青少年產生錯誤示範或誘發犯罪等負面影響,因此,昔日孟母三遷是具有現代科學證據支持的正確作法。
7.言語暴力:父母以諷刺或刻薄的口氣責罵孩子,對孩子的自尊心產生很大的殺傷傷力,孩子容易經由模仿使用相同的語言暴力對待同學,極易引發人際衝突。
(註四)(一) 學校方面:1.學校無法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不適當不適應有因果關係。
學校無法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不適當標記學生、不一致的行為管理、不實用的課程、不當的體罰、及缺乏有效的增強等,都是造成學生暴力行為的因素。
2.生活挫折多於成就:對於學業低成就的學生而言,是爹不疼、娘不愛、師不理的一群,來自家庭、學校、同儕間的挫折,往往使其更加自我放棄、或認同於不良的次文化,而將成就感建立在拳頭上。
3.同儕團體的壓力:很多的案例顯示,青少年發生破壞學校公物火打群架等行為,常都受同儕壓力的影響或為了得到同儕的認同,而盲目的跟從別人從事一些攻擊行為。
4.學校輔導制度不夠落實:老師無法有計畫的輔導行為偏差的學生,造成彼此感染、彼此學習模仿,上課搗蛋習慣、下課打架滋事,無視校規存在。
5.老師輔導能力及熱誠不夠:老師本身欠缺輔導的知能,無法有效的輔導學生,而有的老師熱衷於收入高的副業,卻放了教育工作者應有的責任,未能真心誠意的關懷學生,也是一大主因。
6.老師權威的低落:由於家長的教育水準大幅提昇,使得老師的知識水準看起來微不足道,再加上電視及報章等媒體的氾濫,並提供比老師所教的還更新奇刺激的訊息,使得老師的專業權威日漸低落,而無法產生有效引導學生的力量。
7.師為尊,生為卑:師生雙方建立在權力基礎上,誰有權力誰贏,一旦學生也有權力,如表達不滿、暴力相向、黑函詆譭等,便不法容忍,兒導致雙輸的場面,因此,現代的老師應拋開尊卑觀念,培養願意聆聽、尊重及接納的態度。
(註五)(四)環境方面:1.傳播媒體的氾濫:暴力電影、電視、群眾抗爭、國會肢體衝突等,讓青少年在英雄崇拜的過程中,錯誤的相信:暴力是解決事情的最佳途徑,「大哥」很酷而且有很多「漂亮的妹妹」,並可在現實生活裡,有機會模仿、認同與實現英雄崇拜的錯誤信仰。
遊樂場所充斥:誘使學生進出,或為享樂或為尋歡,或為排遣寂寞,學生看多了,不只個人生活態度奢靡,也學會巧取豪奪及暴力相向。
2.不諳法令:青少年心智未成熟,做決定常採立即性滿足,很少考慮行為的後果,根本沒想到暴力行為所可能引發的法律問題及後果。
3.重智重利的價值觀:對於其他的德育、美育沒有太多的時間去培養訓練,故每當孩子犯錯時,師長常以責備、寫悔過書的方式解決,有時青少年只為避免處罰而做妥協,在過程中沒有真正的成長學習,很容易又再犯相同的錯誤。
4.黑道勢力的猖獗:因治安的敗壞,青少年學習與模仿到以黑道來撐腰,認為只要有後盾,什麼事情都不用擔心,並可在金錢及他人的畏懼中獲得甜頭。
(註六)(五)人的方面:1.被害學生的特質:﹝陳皎眉民85﹞<1>被嫉妒型:因成績優良、家境富裕、面貌姣好等,而遭人嫉妒加害。
<2>自大型:態度傲慢看不起別人、說話及行為誇大,易與同學產生糾紛衝突。
<3>自卑型:覺得自己是弱小、笨拙或多病的,易受同學欺侮。
<4>孤獨型:單獨上下學、獨來獨往,易落單成為受害者。
<5>凱子型:常上福利社、常帶貴重物品、常拿錢給同學、常請吃東西。
<6>好欺侮型:凡事忍氣吞聲、不追究。
2.受害老師特質:﹝江淑如民78 陳皎眉民85﹞<1>嘮叨型:因對學生期望多、要求多, 而常嘮叨的老師。
<2>諷刺刻薄型:常貶低、看不起學生,對學生不抱期望,並在言語上多所諷刺打壓的老師。
<3>體罰管教型:當有歧見時,即以作為要脅的手段,並要求學生順從。
<4>喜怒無常型:教師本身心理失調、情緒喜怒無常,任意施罰責罵學生。
3.加害學生的特質:﹝高金桂謝文彥民85﹞<1>懷恨報復型:與他人有衝突或受到欺侮、或覺得老師處罰不公不當,因此心存不滿或懷恨在心,以報復來討回公道並消除憤怒。
<2>遊戲作弄型:因模仿、惡作劇、好玩或為了與眾不同,而產生欺侮同學或破壞公物的行為。
<3>投機取利型:為了生活享樂,在校內勒索他人金錢或物品,若有不從則暴力相向,使被害人心生恐懼而就範。
<4>防衛過度型:銀不滿同學對其違規行為的舉發,或預測自己可能受到攻擊與欺侮,或受到對方的挑釁,於是事先召集幫手,伺機埋伏襲擊對方。
(註七)四、「校園暴力」的預防:(1)請家長過濾電視節目。
(2)拒絕暴力影片,防止學生模仿成人的攻擊行為。
教師謹言慎行,避免不良示範。
(3)減少體罰,以防學生以為暴力是正確的處理方式。
(4)利用個人基本資料,記錄目前交遊狀況,與家長密切聯繫;觀察班上學生的出入,若與素行不良份子來往,則立即勸阻,單純化其交友狀況。
(5)鼓勵家長建立良善的親子關係。
(6)從事法律教育宣導,讓學生了解犯罪後需承擔的罰責。
(7)建立學生申訴管道。
(註八)五、「校園暴力」事件的處置:(一)施暴者:1.輔導諮商:會談,建立治療者與當事人的良好關係,支持和再教育,以改變青少年暴力的價值、態度和情感。
加強其人格的成人部分。
2.現實治療:幫助其建立負責任的行為,設計各種當事人的遊戲活動,並加強其人格的成人部分。
3.轉介、改變環境:關心環境和個人的改變,以提昇人格的發展。
4.團體輔導:經由團體的討論發展出深入的瞭解,利用活動、遊戲來教導解決問題、自我控制和社會責任,以幫助其人格的重建。
5.親職教育:訓練父母討論、關心他們孩子的行為問題,建立起一個24小時全時的環境,以幫助引起改變、成長和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