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气象博物馆概况
云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的简介

云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的简介
位于中国云南省首府昆明的云南博物馆是一座世界级的博物馆,拥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遗产。
在这座博物馆中,有一个被誉为“镇馆之宝”的珍贵展品,那就是“大理石棺”。
大理石棺是一件出土于云南大理地区的古代葬具,也是云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这个大理石棺是由一块完整的大理石雕刻而成,形状类似于一个长方形的棺材,长约2米,宽约1米,高约0.7米。
整个棺材表面采用了精细的雕刻工艺,刻有各种图案和文字,展现了古代大理地区的生活和文化。
大理石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是当时大理地区贵族的葬具之一。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大理石棺展现了古代大理地区贵族文化与艺术的精华,是研究该地区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见证。
除了精美的雕刻工艺,大理石棺内还出土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器物。
这些文物包括陶器、青铜器、玉器等,反映了古代大理地区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些珍贵的玉器,如玉璧、玉琮、玉饰等,它们的制作工艺和纹饰精美绝伦,展示了古代大理地区的玉器制作技艺和审美追求。
大理石棺的发现对于研究大理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大理地区的社会、经济、宗教等各个方面。
同时,它也展示了古代大理地区的艺术成就和文化传承,为观众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和体验古代文明的机会。
云南博物馆的大理石棺不仅是一件珍贵的文物,也是云南地区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
它的珍贵价值和文化意义让它成为云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吸引着各国学者和游客的关注。
通过欣赏和研究大理石棺,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云南地区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世界气象馆

世界气象馆气象馆基本信息场馆主题:为了人民的平安和福祉荣誉日:5月9日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展馆位置:B片区目录∙·概况∙·建筑外观∙·展示内容∙·亮点∙·展馆风采∙·最新动态概况世界气象组织、地球观测组织、欧洲气象卫星应用组织共同参与了世界气象馆的设计布展工作。
展馆似“云中水滴”,由四个扁圆球体结合而成,形如云状;外墙采用亮白色膜结构,膜布上喷雾点全部开启时,整个建筑如一团云雾,阳光合适时展馆周围将出现彩虹。
场地周边为浅水池,建筑“漂浮”在水池中央。
建筑设计充分融入了节能减排理念,采用的材料可全部回收再利用。
外层膜结构和雾状喷泉设计可以起到降温、节能、环保的作用,堪称“会呼吸的皮肤”。
展馆解读建筑外观从气象概念出发,以“云”为构思的基本出发点。
以四个大小各异、方向不同的白色的扁圆球体相结合,形成的组合体从各个角度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朵云。
亮白色的膜结构造整个建筑外形,简单轻便,节省材料,符合临时建筑定位,又有展览建筑需要的亮丽外观。
膜布上均匀布满点,当喷雾都开启时候,整个建筑呈现一团云雾的效果,如果阳光高度角小于42度,在中间步行广场上的观展游客,面向气象馆,还可能看到包围建筑的彩虹。
东北部设咖啡厅,咖啡厅外膜采用透明膜,让咖啡厅可以直接借“特钢大舞台”等景观,且不会引进过多的太阳辐射。
展示内容气象馆中,游客可体验“气候变化长廊”,体验球幕4D电影,“小球大世界”、“全球综合观测系统演示”、“气象卫星模型展示”等展项。
气象馆将以树立世界气象组织、中国气象局致力于提高气象防灾能力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能力和贡献为主要形象的展览主线,用展馆主题“为了人民的平安和福祉”来契合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云南博物馆介绍范文

云南博物馆介绍范文云南博物馆是位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的一座大型专题性博物馆,成立于1951年,是云南省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藏品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云南博物馆致力于展示云南地区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和民族风情,是了解云南各个方面的综合性展览场所。
云南博物馆的馆藏丰富多样,包括文物、动植物标本、石刻等,涵盖了云南的古代历史、自然景观、民族风情等多个方面。
文物类藏品中包括陶瓷、壁画、青铜器、石器、玉器等,代表了云南的古代文明和艺术成就;动植物标本则展示了云南的独特的自然生态,包括珍稀动物和动植物遗骸化石;石刻与石窟则展示了云南佛教的发展历程和石窟艺术。
云南博物馆的展览分为常设展和临时展两部分。
常设展包括《云南自然地理展》、《古代云南部分历史文化展》、《云南古代冶金展》、《云南的古代社会与信仰展》、《云南的民族风情展》等。
这些展览通过展示丰富多样的藏品和文物,向观众展现云南的地理、历史、民俗、民族等方面的特点,帮助观众了解云南的独特文化。
临时展则根据具体主题不定期举办,如举办云南特色民族服饰展、云南古代文明交流展等。
云南博物馆还开设了许多教育活动,如工作坊、讲座、专题研究等。
这些活动旨在通过亲自参与展览和研究,加深观众对云南历史文化的理解和研究。
此外,博物馆还开设了学术研究机构、图书馆和档案馆,为研究者提供学术交流和知识储备的场所。
值得一提的是,云南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也是具有特色的。
博物馆外观巍峨大气,富有浓厚的云南民族特色。
建筑材料摘自云南本地的红砖白墙,采用了传统宫殿式建筑风格,配以木雕、石雕和彩绘等装饰,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貌。
在博物馆的建筑中融入了传统文化元素,使其成为既具有现代感又具有传统韵味的建筑。
总之,云南博物馆作为云南省最大的博物馆之一,通过丰富的馆藏、多样的展览和丰富的教育活动,向人们展示了云南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多个方面,为人们了解和研究云南的历史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它不仅是一个展览场所,也是一个学术研究机构,为广大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云南、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云南博物馆文物介绍

云南博物馆文物介绍云南博物馆是位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成立于1951年,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博物馆之一,也是中国国家一级博物馆。
该博物馆展示了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数十万件文物,代表了云南地区的历史,人文和自然资源。
一楼展厅主要展示了云南地区的自然资源、地质形态、矿物资源、生物多样性等。
展览的精华是一头直径50厘米、重达150千克的巨型玳瑁,以及一具保存完整的史前猛犸象化石骨架。
同时还展示了云南境内的各种山脉、湖泊、水系、森林、草原等地貌景观和各种规模的自然保护区,是一次领略自然美的盛宴。
二楼展厅主要集中展示了云南较早的历史时期,距今约6000-1000年。
展览中,有彩陶,石器,铜器等各种文物展示岩画和遗址挖掘中的工具,再次深化了公众的文化认知。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感受到云南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有趣历程。
三楼展厅主要展示了云南的近现代历史,强调了云南与中国革命历程的密不可分关系。
展览中有昆明会战、滇西抗日等多项主题,让观众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大历史面貌,感悟那段反侵略历史中的民族精神。
同时,博物馆还设立了“异域文化馆”,介绍了傣族、彝族、哈尼族、藏族等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历史和传统民俗。
在整个博物馆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珍贵的文物。
其中一件是云南的国宝——晋宁金鼎。
该金鼎重约12.5公斤,高29.5厘米,口径36厘米,并保有其完整初炼的外形。
同时,博物馆还收藏了大量沙画、泼彩布、云南漆器、云南黄杨雕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文物古香古色,极具人文价值。
综上所述,云南博物馆是一座令人震撼、美轮美奂的博物馆。
通过展示云南地区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带领游客了解云南的优秀文化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这些珍贵的文物展现了中国民族的文化底蕴与历史底蕴,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水平。
在此处,人们可以深刻认识到文化的珍贵与重要性,也为今后的追求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参考。
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介绍

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介绍博物馆是保护、展示和研究文化遗产的重要机构,也是人们了解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的重要场所。
根据国家文物局的规定,博物馆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博物馆。
一、一级博物馆一级博物馆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和极高学术、艺术、科学价值的博物馆。
这些博物馆通常拥有丰富的藏品和研究成果,并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文化服务。
一级博物馆的评定标准包括:●藏品数量和质量在全国同类博物馆中领先。
●科研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拥有高级的研究设备和人才。
●展览和教育活动具有很高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
●管理和运营水平卓越,具有高效的运营团队和完善的管理制度。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一级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北京,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国家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珍贵文物和历史遗迹。
●故宫博物院:位于北京,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建筑群和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
●上海博物馆:位于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以展示上海及周边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为主。
二、二级博物馆二级博物馆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学术、艺术、科学价值,为公众提供较全面的教育和文化服务。
评定标准包括:●藏品数量和质量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内同类博物馆中领先。
●科研水平处于省(自治区、直辖市)内领先地位,具有一定的研究设备和人才。
●展览和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
●管理和运营水平较好,具有较为完善的运营团队和管理制度。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二级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西安,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博物馆之一,收藏了大量珍贵文物和历史遗迹。
●辽宁省博物馆:位于沈阳,是中国重要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以展示辽宁及周边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为主。
●苏州博物馆:位于苏州,是中国重要的艺术和文化遗产博物馆之一,展示了苏州及周边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三、三级博物馆三级博物馆在地区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学术、艺术、科学价值,为公众提供一定的教育和文化服务。
评定标准包括:●藏品数量和质量在地区内同类博物馆中领先。
云南博物馆文物介绍

云南博物馆文物介绍一、博物馆概述云南博物馆是中国云南省的一座重要博物馆,位于省会昆明市。
建于1951年,是中国西南地区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
云南博物馆以收藏、研究、展示云南地区的文物和历史文化为主要任务,是了解云南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二、文物概览云南博物馆收藏了丰富多样的文物,包括青铜器、陶瓷、织锦、竹木牙角器、雕塑、绘画等。
这些文物是云南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珍贵遗存,展示了云南地区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
1.青铜器云南博物馆的青铜器收藏丰富多样,其中包括了商代至秦汉时期的铜鼎、铜镜、铜饰等。
这些青铜器精美绝伦,造型独特,是研究古代手工艺和社会文化的重要资料。
2.陶瓷云南地区自古以来就以陶瓷制作闻名,云南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陶瓷文物。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元代的景德镇青花瓷和明代的宣德瓷。
景德镇青花瓷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图案而闻名于世,而宣德瓷则以其高雅的造型和精美的装饰而备受赞赏。
3.织锦云南博物馆的织锦文物也十分珍贵。
云南地区的织锦工艺源远流长,历史上曾是皇家贡品。
云南博物馆收藏的织锦作品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展示了云南地区独特的纺织技艺和文化传统。
4.竹木牙角器云南博物馆还收藏了大量的竹木牙角器文物。
这些文物是云南地区古代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竹编器具、木雕工艺品、牙雕艺术品等。
这些器物精致细腻,体现了云南地区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5.雕塑在云南博物馆的展厅中,还展示了许多精美的雕塑作品。
这些雕塑作品有佛教造像、人物雕塑、动物雕塑等。
它们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展现了云南地区雕塑艺术的独特魅力。
6.绘画云南博物馆的绘画收藏也非常丰富。
其中包括了古代壁画、字画、民间绘画等。
这些作品以其精湛的绘画技艺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而闻名,是了解云南地区绘画艺术发展历程的重要参考。
三、展览与教育活动云南博物馆定期举办各类展览和教育活动,为公众提供了更多了解云南历史和文化的机会。
这些展览和教育活动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领域,旨在传承和弘扬云南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
云南博物馆文物介绍

云南博物馆文物介绍云南博物馆是位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的一座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创建于1951年。
博物馆内陈列了丰富多样的文物,展示了云南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
云南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文物,包括青铜器、陶器、瓷器、书画、古籍和古钱币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云南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既有古代的礼器、乐器,也有农具和兵器。
这些青铜器不仅造型美观,而且制作工艺精湛,展示了古代云南地区的高超技艺和独特风貌。
云南博物馆还展出了丰富多样的陶器和瓷器。
这些陶器和瓷器既有古代的日常生活用品,如饮食器具、容器,也有装饰品和纪念品。
这些陶器和瓷器的制作工艺精细,纹饰丰富多样,展示了古代云南地区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追求。
云南博物馆还收藏了大量的书画作品和古籍。
这些书画作品包括传世名家的作品,也有云南地区的民间艺人的作品。
这些作品既有山水画、花鸟画,也有人物画和题诗题画。
这些书画作品不仅艺术价值高,而且可以反映出云南地区的文化风貌和艺术传统。
云南博物馆还展示了丰富多样的古钱币。
这些古钱币包括铜币、银币和金币,来自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
这些古钱币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而且展示了云南地区的货币文化和经济发展。
除了文物陈列,云南博物馆还设有临时展览和专题展览。
这些展览根据不同的主题和内容,展示了云南地区的自然资源、人文历史和民族文化。
通过这些展览,游客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云南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
云南博物馆作为一座大型综合性博物馆,收藏了丰富多样的文物,展示了云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
通过参观云南博物馆,游客可以深入了解云南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感受到云南地区的独特魅力。
昆明旅游必去的博物馆推荐

昆明旅游必去的博物馆推荐昆明旅游必去的博物馆推荐昆明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在这个充满魅力的城市中,博物馆是了解昆明历史和文化的最佳场所。
无论是对于历史爱好者还是对艺术文化有兴趣的人来说,昆明的博物馆都是不可错过的景点。
本文将为您介绍昆明旅游必去的几个博物馆,让您在旅行中更深入地了解这座城市。
1. 云南省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位于昆明市呈贡区,是云南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
博物馆建筑独具特色,结合了现代建筑和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外观宏伟而典雅。
馆内陈列着丰富多样的文物、艺术品和历史资料,展示着云南的自然景观、民族风情和历史发展。
在游览云南省博物馆时,您可以通过展品的观看和解说,深入了解云南丰富多样的文化和历史。
2. 昆明市博物馆昆明市博物馆位于昆明市中心,是了解昆明城市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场所。
博物馆展厅分为多个主题区域,包括昆明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艺术文化等内容。
您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各种文物、珍贵图片和实物模型,了解昆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和发展。
此外,昆明市博物馆还定期举办各种特色展览和文化活动,为游客提供更丰富多样的体验。
3. 云南民族博物馆云南民族博物馆位于昆明的西南部,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民族博物馆之一。
博物馆展示了云南的各民族文化遗产,包括民族服饰、工艺品、音乐舞蹈等。
您可以在这里观赏到丰富多样的手工艺品和传统乐器的演奏,感受到不同民族的多元文化。
云南民族博物馆还设有互动展览和体验区,让游客亲身参与,更好地了解云南的民族风情。
4. 云南文化博物馆云南文化博物馆位于昆明市官渡区,是一个以展示云南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
馆内陈列着大量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包括书画、青铜器、陶瓷等。
您可以通过欣赏这些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了解云南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发展。
云南文化博物馆还定期举办各种展览和文化活动,为游客带来更多的精彩体验。
在您的昆明旅行中,不妨安排时间去参观这些博物馆,以增加对昆明历史和文化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气象博物馆概况刘金福,李振荣,杨新楼,甘露(昆明太华山气象站,云南昆明,650034)摘要云南气象博物馆是由陈一得先生创办的云南第一个、全国第二个国人私立测候所——“一得测候所”发展而来,承载着重要的气象历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一得精神”,是不可复制的文化遗产,被列为云南省重点保护文物,并先后被授予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称号。
经过精心组织、实施了抢救性修缮、一得墓区改扩建、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和精心布展等卓有成效的工作,打造出了一个宣传气象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的精品基地,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今天,当你再次登上昆明太华山顶、踏进云南气象博物馆的时候,你将不得不感叹:博物馆“变”了!环境变优美了,陈一得(以下简称先生)夫妇墓区变得宽敞了、肃穆了,一得楼修缮一“新”了,博物馆藏品变多了、展出内容变丰富了、涉及内容更广了……这一切变化,无不凝聚着昆明市政府的支持,凝聚着昆明市气象局领导的重视,凝聚着太华山气象人传承和建设气象文化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1 云南气象博物馆的由来1927年初,陈秉仁在昆明市钱局街53号自家院内,创办了云南第一个、中国第二个国人自办的气象站——私立“一得测候所”,秉仁遂号一得,从此一家人白天观气象,夜间观天文,坚持长达十年之久(图1)。
图1位于钱局街53号的一得测候所工作人员合影直到1937年,才在云南省政府的资助下,搬迁到昆明西山-太华山顶(现址),成立昆明气象测候所,气象业务持续至今(图2)。
图2 1937年建成的昆明气象测候所(今云南气象博物馆)从1953年开始,由于增加高空探测业务、建设713雷达楼等,原测候所的三层小楼(一得楼)逐渐取消了气象业务功能。
1999年成立“陈一得纪念室”,随后,一得楼被列为云南省重点保护文物,2008年12月18日,昆明市文化局授牌“云南气象博馆”,正式对外免费开放,并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云南省科学普及教育基地”等荣誉。
12博物馆修缮和重新布展工作2.1 建筑文物修缮从1936年建设一得楼开始,长期以来未进行过彻底、全面的维护维修,严重影响了开展科普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2012年获得中国气象局、昆明市财政的支持,进行了彻底的修缮,按照文物修缮修旧如故的原则,精心组织施工,于2013年底圆满完成(图3)。
刘金福,1971.10,云南禄劝,工程师图3 2013年彻底修缮后的云南气象博物馆2.2 追寻先生足迹,搜集、整理了大量珍贵的材料,并进行精心布展在硬件修缮完成后,我们来到了盐津县、昭通市,返回钱局街,访问过云南大学、云南陆军讲武堂、云南天文台、云南通志馆,拜访先生的后人……追寻着先生的足迹,收集了大量的历史材料,更正了一些记载,并组织召开了座谈会后,终于2014年3月完成了重新布展工作。
2.3 取得良好的效益通过这次彻底的维护修缮和重新布展,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主要包括:消除一项重大安全隐患(二楼横梁腐烂严重、即将塌陷)、有效保护和延续了云南气象历史的载体、为实现“一馆四基地”的功能提供良好平台。
3博物馆的布展原则和主要展出内容3.1 布展原则因受展出空间和博物馆建筑结构的限制,在展出内容的取舍和布局方面,我们遵循了两条原则:一是要力求全面反映先生的一生之贡献,重点进行概括性的描述,对重要事件又单独展示,同时增加了部分题词,使之更加丰富;二是把概括性的内容集中在一楼,二楼和三楼的各个房间从展出内容上形成相对独立的小展区,这样便于参观、讲解。
3.2 主要展出内容简介总结先生一生的贡献,我们将其主要划分为气象、天文、地震、科普、地方志、保护滇池、爱国事迹等七个主要方面。
3.2.1气象方面最早涉足气象测候并培养全省气象人才在先生任教于省农业学校时期,约于1915年开始研究气象测候、自行设所训练,后来即任农校、师范学校和航校之气象学教师,培养了全省各地的气象人员,为后来先生推行建设全省气象观测网提供了人才储备。
昭通地区气候分类 1919年先生出版的《昭通等八县图说》中,首次将昭通地区的气候定性地划分为四种类型。
创办私立一得测候所积累民国时期的气候实测资料 1926年,先生受到中央观象台髙鲁台长的“勉励”,从上海自费购置气象、天文仪器,于1927年春、在钱局街53号自家院内创办了云南第一个、中国第二个国人自办测候所,从此一家人开始了实测昆明气象、天文长达10年之久,为后人研究民国时期的昆明气候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创办省立昆明气象测候所 1936年,因抗战需要,省政府出资,由先生亲手设计、并带领工人靠人背马驮,在昆明太华山顶建设昆明气象测候所,1937年建成,先生为第一任所长,从此开启云南官办气象的新篇章。
制定第一套“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先生编制了《观测凡例》《组织简章》《办事细则》等一整套规章制度,确保气象观测工作规范、严谨。
全国首创用实测气象资料撰写方志·气候志的先例先生协助由云龙,在《高峣志》中,用实测气象资料撰写其气候志,应是我国首创。
日全食气象观测报告 1941年,先生赴甘肃临洮观测日全食之气象效应,应是我国第一次用气象仪表测定日全食气象效应的珍品。
倡导气象工作“三要”原则 1941年,先生在兰州倡导气象观测三要原则:第一是要有“恒”,第二是能“耐劳”,第三是要“忠实”。
首创为编地方志开展气象观测 1945年,先生主修《盐津县志》时,开展了2年气象观测,所获资料编入《县志》。
先后发表多篇文章、论文主要有《昆明市的雨量》(首次引入定量分析)、《民国二十年水灾与天气》《云南气象要素之分布》《最近十年昆明气象统计册》《云南之云》《云南气象谚语集》《云南气流之运行》等。
3.2.2 天文方面绘制“昆明恒星图”先生经过长期观测和查阅天文史料,于1927年绘制出“昆明恒星图”,后由其妻刘德芳女士用丝线绣在蓝缎子上。
创办云南第一个私立“天文台” 1927年初,先生创办了一得测候所,白天观气象、夜间观天文,这应是我省首个私立“天文台”。
首创步天规由先生研究、手工制作的天文观测仪器——步天规,免费提供给天文爱好者,供不应求。
为凤凰山天文台成立提供科学依据 1937年,因抗战爆发,紫金山天文台欲内迁,先生即撰文《昆明气象与天文观测》公开发表,得出结论为“昆明气象适宜天文观测,优于南京”,为凤凰山天文台(今云南天文台)成立提供了科学依据。
实测昆明经纬度和真子午线 1934年,由先生发起并参加在云南大学实测昆明经度、纬度和真子午线成功,后在测点处立“云南第一天文点”石标,现为省级文物,先生撰文记述。
临洮测日 1941年,先生赴甘肃临洮观测日全食,撰《临洮测日誌要》《观测日食回滇报告》。
倡导推行标准时先生积极倡导推行标准时,并作计算标准时简易法。
倡导推行公历作“公历月日歌”,在学校推广,由学生回家教给家长。
3.2.3 地震方面3.3.1 研讨大关地震 1917年昭通大关地震,“房屋倒塌,居民死者数千”,先生深入灾区查访,终得十证,说明其火山成因。
3.3.2 建议政府设避难场所3.3.3 做地震预报上世纪40年代,先生曾做过地震预报,但地震并未发生,昆明街头妇孺嬉称先生为“地震老爹”。
3.3.4 倡议颁行耐震建筑条例新中国成立后,先生倡议政府颁行耐震建筑条例,减少地震造成的灾害损失。
3.3.5 建议“加强建设地震带地震观测网”,倡导作“震前预报”。
3.3.6 解放后,云南工、矿各业上马,向先生“征求地震资料,愧无以应”,便深入剑川、丽江、弥勒等地考察地震,撰写《云南地震考察报告》供政府使用。
后又撰《一九五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云南丽江专区地震初步考察报告》、《一九五三年五月四日云南弥勒县地震初步考察报告》。
3.2.4 科普方面3.4.1 1924年,在土主庙创立昆明市第五小学期间,宣传风雨雷电等自然知识。
3.4.2 先生在第五小学任校长期间,设立气象观测点,开展校园气象科普。
3.4.3 先生在民众科学馆、五华学院等作过多次公开科普或学术演讲,讲《天有多高地有多厚》《牛郎织女相会吗》《谈谈阴阳历法》《公历月日歌》《二十四节气歌》《八大行星游行》《怎样知道流星雨要出现》《宇宙概论》等,深受欢迎,给昆明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2.5 地方志方面3.5.1 《昭通等八县图说》 1919年由先生编纂出版,涵盖了昭通地区地理、气候、矿产、人文、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广受欢迎。
《图说》展露出先生“重观测”“查物候”“重特产”“益民生”的务实倾向和博学多才,书中甚至还探讨防治匪患之策等。
3.5.2 协助由云龙编纂《高峣志》气候部分 1939年春,先生用实测气象资料、协助由云龙编纂《高峣志》之气候部分,应是我国用实测气象资料编纂地方志之首创。
3.5.3 《盐津县志》 1945年春,先生受聘主修《盐津县志》,他翻山越岭、涉滩过水,测地理、考古迹、访民情,务求获取实测第一手资料,秉承“崇实避虚”“不尚理论,务求实质”之宗旨,于1949年完稿。
该《县志》被云南史学界评价为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地方志。
3.5.4 《新纂云南通志》和《续云南通志长编》这是民国时期云南的主要省志,先生作为分纂员,负责编纂气象、天文两考,载入昆明恒星图、风向图、气象要素之分布、山川形势图等,引入《云南之云》、《云南气流之运行》等学术论文,增加了科学性。
3.2.6 保护滇池滇池被誉为“高原明珠”。
明清以来,多次有人提出“尽泄滇池,可得良田三百万顷”。
20世纪40年代,此论调又死灰复燃,甚嚣尘上。
先生积滇池地区的地质、气候研究成果,于1946年发表专文,痛斥“泄湖谋田之癫狂”,“有害无利”,并历数泄湖造田十大危害,为保护滇池立了功。
因此,先生被评为民国时期十大保护滇池名人之一。
3.2.7 爱国之心强国之梦先生是一位渴望真理、追求光明的战士,他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到新中国成立后,从满怀教育救国之情转而科学救国、科学强国到全身心地投入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中,他以毕生的精力践行了其“人生,当积极努力,用有限的生命,努力为人类社会谋幸福”之箴言。
3.7.1 反对修筑滇越铁路先生在云南高等学堂读书期间,目睹清王朝屈从法帝国主义,欲修筑滇越铁路、加快对云南的掠夺,他愤然写诗抨击。
3.7.2 反对出卖云南矿权清末,先生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公费留学比利时、欲选修铁路,然而恰逢清政府欲出卖云南矿权,遂登台演说、公开反对,故被取消留学资格。
3.7.3 科学救国之情先生以个人绵薄之力,创办一得测候所并坚持长达十年之久,而所获取的气象资料免费提供给政府、机关、院校使用。
3.7.4 三拒洋人彰显爱国先生所获取的气象资料,一方面是免费提供国人使用,另一方面是三次面对洋人(法国人、日本人、美国人)或高价或威逼利诱却不为所动,彰显了强烈的爱国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