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
六年级上册语文必备知识点

六年级上册语文必备知识点一、词语辨析1. 宫与宫殿- 宫:指皇帝住的地方,如故宫。
- 宫殿:指由宫所在的建筑群,如紫禁城由太和殿、午门等组成。
2. 系与河- 系:指大河流经的支流,如汉水是长江的主要支流之一。
- 河:指大量的水流汇成的水道,如黄河、长江等。
3. 奏与造- 奏:指表达、展示,如奏乐、奏效。
- 造:指创造、制作,如创造、制造。
二、语文常识1. 文言文与白话文- 文言文:是古代汉民族最早使用的文字,以古代汉民族的语言形式写成,语言较为复杂,如《孙子兵法》。
- 白话文:即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文字,以现代汉民族的语言形式写成,语言简洁明了,如《红楼梦》。
2. 古代诗词- 古代诗词分为唐诗、宋词、元曲等多种形式,常见的有《李白全集》、《辛弃疾词全集》等。
三、修辞手法1. 比喻-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把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用一个事物来形容另一个事物,以增强表达的艺术感染力。
如《满江红》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 拟人- 拟人是一种修辞手法,把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点和行为,使其具有生命感。
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等。
四、经典名著1. 《红楼梦》- 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小说之一,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写。
以贾府四大家族的兴衰为线索,展示了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和人性的缺陷。
2. 《西游记》- 是明代作家吴承恩所写,以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为主线,描绘了抗击妖魔鬼怪、战胜艰险的故事。
五、成语故事1. 卧薪尝胆-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描述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冒充马车夫,与项羽一起受辱,躲在炊烟中,薪尝寒苦的经历。
2. 桃李满天下- 出自《后汉书·鲁恭王传》。
描述汉代宰相许负功绩卓越,培养出很多有才能的学生,使其名声远播。
六、常见谚语1. 笨鸟先飞,聪明鸟迟到。
- 意思是说笨鸟虽然聪明度不高,但由于它们先行动,所以先成功。
2. 朝闻道,夜死可矣。
- 意思是说只要能够在一天之内不断学习,就足够了,可以在晚上死去。
六年级上册语文重要知识点

六年级上册语文重要知识点一、诗歌1. 诗歌的特点诗歌以优美的语言表达情感和思想,具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它可以用形象、比喻等修辞手法来描绘事物,使人们产生共鸣和美感。
2. 五言绝句五言绝句是一种常见的诗歌形式,每首诗由四句组成,每句五个字,一般可表达情感、描写景物等。
3. 七言绝句七言绝句与五言绝句类似,由四句组成,每句七个字。
它比五言绝句更加丰满,可表达更多的情感与意境。
4. 诗歌的韵律诗歌在表达情感时,通过使用韵律来增强语言的魅力。
常见的韵律有平仄、押韵等。
二、古诗文1. 古文的特点古文是指古代的文学作品,以文言文为主。
它注重表达思想和哲理,语言庄重、简练。
2. 古诗的创作古诗是一种用文言文写成的诗歌形式,注重对自然、人情的描绘。
在创作过程中,常使用象征、对仗、夸张等修辞手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 史记阅读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夏朝到西汉的历史事件。
在阅读史记时,我们要了解历史文化背景,理解作者的观点,并且学会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
三、文言文修辞手法1. 比喻手法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文言文中被广泛使用。
通过将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类比,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章的意境。
2. 夸张手法夸张是一种夸大事物程度或形容事物特征的手法。
通过夸张,可以达到强调和吸引读者的效果。
3. 对仗手法对仗是指在句子结构、词语选择上进行呼应和呼应的修辞手法。
对仗能够给文章增加音乐感,使整篇文章更具韵律。
四、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应用1. 描写自然景物在写作中,我们可以借助修辞手法来描绘自然景物,如使用比喻、夸张手法等,使得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2. 表达情感通过修辞手法,我们可以更好地表达情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比如使用对仗、比喻来凸显感情的强烈和深远。
3. 创设情境使用修辞手法可以创造各种情境和意境,让读者获得视觉、听觉、嗅觉等多重感受,提升阅读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五、课文阅读技巧1. 分析课文结构在阅读课文前,我们需要了解课文的结构层次,明确主题和主线,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六年级语文上册全部知识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全部知识点语文是学生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掌握好语文知识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至关重要。
下面将为大家系统总结六年级语文上册的全部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掌握。
一、词语辨析1. 同音字和多音字区分2. 同义词和反义词辨析3. 意义相近词语的选择二、词语的组成1. 前缀、后缀的认识和应用2. 合成词、变异词等的辨析三、词语的拼写1. 元音字母的拼写和规则2. 辅音字母的拼写和规则3. 不规则拼写词语的记忆和运用四、词语的运用1. 词语在句子中的词性和作用2. 词语的搭配和用法五、短文阅读1. 了解文章的基本要素:标题、导语、正文、结尾等2. 掌握短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3. 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理解六、应用文写作1. 书信的写作格式和要素2. 通知、告示、广告等应用文的写作规范和技巧七、古诗词鉴赏1. 学习名句,理解诗句的意境和表达方式2. 学习古诗词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八、句子的书写和运用1. 句子的基本成分:主语、谓语、宾语等2. 句子的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等分类和用法九、修辞手法的运用1. 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2. 使用修辞手法进行作文写作十、成语故事背诵1. 了解成语的意义和来源2. 背诵常用成语及其故事十一、阅读理解1. 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回答问题2. 掌握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以上是六年级语文上册的全部知识点概述,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大家要坚持每天学习,多读好书,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祝愿大家在语文学习上取得优异的成绩!。
六年级语文上册每课知识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每课知识点
以下是六年级语文上册每课的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稻草人》
1. 生字:略
2. 词语:田野、看守、稻草人、稻子、麦子、开心、眼睛、身体、晚上。
3. 多音字:略
4. 近义词:悲伤-悲痛;居然-竟然;精心-用心;透明-清澈。
5. 反义词:模糊-清晰;黑暗-明亮;悲伤-快乐。
6. 重点句子:略
7. 中心思想:略
第二课:《寓言两则》
1. 生字:略
2. 词语:发现、著名、统治、稳固、根基、焦急、聪明、自相矛盾。
3. 多音字:略
4. 近义词:著名-有名;稳固-稳固;焦急-着急;聪明-伶俐。
5. 反义词:著名-无名;稳固-动摇;焦急-悠闲;聪明-愚蠢。
6. 重点句子:略
7. 中心思想:略
第三课:《卖火柴的小女孩》
1. 生字:略
2. 词语:火焰、温暖、饥饿、寒风、圣诞、拖鞋、围裙、火炉。
3. 多音字:略
4. 近义词:温暖-温和;明亮-光亮;闪烁-闪耀。
5. 反义词:温暖-寒冷;明亮-黑暗;闪烁-熄灭。
6. 重点句子:略
7. 中心思想:略
第四课:《凡卡》
1. 生字:略
2. 词语:莫斯科、老板、礼拜、生锈、抽屉、墨水、礼拜、指望。
3. 多音字:略
4. 近义词:悲伤-悲痛;指望-期望;欺凌-欺负。
5. 反义词:悲伤-开心;指望-失望;欺凌-保护。
6. 重点句子:略
7. 中心思想:略。
六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整理

六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整理一、字词。
1. 生字表。
- 会写的字:毯、陈、裳、虹、蹄、腐、稍、微、额、抛等。
要准确掌握这些字的笔画顺序、字形结构,例如“毯”是半包围结构,笔画较多,要注意“毛”字的最后一笔横的长短。
- 多音字:如“蒙”(mēng、méng、měng),“薄”(báo、bó、bò)等。
要根据不同的语境正确读音,“蒙骗”中读mēng,“蒙古”中读měng,“蒙蔽”中读méng;“薄片”中读báo,“薄弱”中读bó等。
2. 词语。
- 重点词语:绿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拘束、羞涩、摔跤、天涯、清晰、插嘴、分辨、抚摸、介绍、新疆、陷入等。
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能够正确运用。
例如“渲染”是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在描述草原景色时“一碧千里的草原上,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
- 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如“洒脱——潇洒”“羞涩——害羞”“拘束——拘谨”等。
- 反义词:如“清晰——模糊”“热闹——冷清”“大方——羞涩”等。
- 词语搭配:如“(清新)的空气”“(明朗)的天空”“(无边)的绿毯”等。
- 四字词语:翠色欲流、襟飘带舞等。
要理解其含义并能在写作中运用,“翠色欲流”形容绿到了极致,好像要流淌出来一样。
二、句子。
1.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把“草原”比作“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原的美丽和羊群的动态美。
- 拟人:“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赋予“骏马和大牛”“回味”的人类行为,表现出草原的美好让动物们陶醉。
2. 句式转换。
- 把字句与被字句:例如“他把我的书拿走了。
”可转换为“我的书被他拿走了。
”在转换过程中要注意主客体的变化。
六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

六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一、基础知识1、生字词会认会写课本中的生字,理解其意思,能够正确组词造句。
注意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如“薄”“糊”“模”等多音字,“辩”与“辨”、“燥”与“躁”等形近字。
2、词语解释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能够结合语境准确运用。
掌握词语的感情色彩,如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
3、句式把字句与被字句的转换。
陈述句与反问句的转换,要注意语气和标点的变化。
扩句和缩句,保持句子的原意不变。
4、修辞手法比喻:使描写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动,如“月亮像一个大圆盘”。
拟人: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其人类的动作和情感,如“小鸟在枝头欢快地歌唱”。
排比:增强语势,使表达更有节奏感,如“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
5、标点符号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引号等的正确使用方法。
特别注意引号的用法,如直接引用、间接引用等。
二、阅读理解1、课文理解掌握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和写作手法。
能够分析文中人物的形象和特点。
2、阅读技巧学会快速浏览文章,提取关键信息。
仔细阅读题目,带着问题在文中找答案。
能够理解文中的关键词句,体会其深层含义。
3、古诗词背诵并默写课本中的古诗词。
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写作1、记叙文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能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一件事情写清楚,注意细节描写,使文章生动有趣。
2、想象作文发挥想象力,创造出独特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想象要合理,有一定的逻辑性。
3、应用文学会写请假条、留言条、通知等常见的应用文,格式要正确,语言要简洁明了。
四、口语交际1、倾听与表达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能够理解其主要内容。
能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注意语言文明、得体。
2、讨论与交流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尊重他人的观点。
学会在交流中解决问题,达成共识。
语文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语文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一、字词部分。
1. 生字词。
- 要求会写的字:如“邀”“俯”“瀑”等,要掌握其正确的书写笔顺、字形结构(如左右结构、上下结构等)。
- 多音字:如“蒙”(mēng、méng、měng),要能根据不同的读音组词,理解不同读音下的字义区别。
例如“蒙骗”(mēng)、“启蒙”(méng)、“蒙古”(m ěng)。
- 近义词和反义词:像“静谧 - 安静(近义词)”“茂盛 - 稀疏(反义词)”等,通过近义词和反义词的学习,加深对词语意思的理解。
2. 词语理解与运用。
-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如“德高望重”形容品德高尚,声望很高。
能够准确运用这些词语进行造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这位老教授德高望重,深受学生们的爱戴。
”- 积累四字词语,如“悬崖峭壁”“狂风怒号”等,体会词语所描绘的景象,并且在写作中恰当运用,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二、句子部分。
1. 修辞手法。
- 比喻: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使表达更形象生动。
例如“索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
”本体是“索溪”,喻体是“野孩子”,比喻词是“像”。
- 拟人: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事物人的动作、神态、思想等。
如“鸟儿在枝头唱歌。
”将鸟儿当作人,“唱歌”是人的行为。
- 排比: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在一起。
例如“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千尺”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瀑布的雄伟壮观。
2. 句子转换。
- 陈述句与反问句的转换。
例如“这是伟大的奇观。
”改为反问句是“这难道不是伟大的奇观吗?”反问句表达的语气更强烈。
- 把字句与被字句的转换。
如“我把作业做完了。
”转换为“作业被我做完了。
六年级上册语文单元知识点归纳

六年级上册语文单元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
一、课文内容。
- 作者:老舍。
- 主要内容:描绘了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俗风情,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情厚谊。
- 重点描写:- 草原景色:“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原比作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原的美丽。
- 蒙汉情深:“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 作者:宗璞。
- 主要内容:描写了丁香花的颜色、形状和气味,以及丁香结引发的联想,表达了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 丁香花的描写:“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
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从视觉和嗅觉描写丁香花的美。
- 丁香结的含义:象征着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又以豁达的态度看待这些“结”。
二、字词积累。
1. 易错字音。
- 蒙古包(měng)渲染(xuàn)迂回(yū)羞涩(sè)- 参差(cēn cī)单薄(bó)衣襟(jīn)2. 易错字形。
- “毯”:半包围结构,里面是“炎”。
- “裳”:上下结构,下面是“衣”。
- “微”:中间部分是“几”,不是“儿”。
3. 近义词。
- 清鲜 - 清新勾勒 - 勾画洒脱 - 潇洒静寂 - 寂静。
4. 反义词。
- 舒服 - 难受洒脱 - 拘束大方 - 羞涩静寂 - 热闹。
三、语文园地。
1. 日积月累。
第二单元。
一、课文内容。
- 主要内容: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
- 人物形象:- 班长马宝玉:沉着冷静,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这是我对照教参搜集整理的)1、《山中访友》是一篇散文,作者是李汉荣,题目点明了主要事件——(访友)和具体的地点——(山中)。
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一些自然界的朋友,这山林中的一切都是作者的朋友。
“撞了个满怀”形象地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那种感觉。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一声呼唤,一个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我脚下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
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
“在它们走向泥土……”这句中它们指的是落花和落叶,仪式指的是落花、落叶从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过程。
2、《山雨》是一篇散文,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
作者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通过合理而新奇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出山雨带来的(音韵美)和(色彩美),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表达了作者对山雨、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草虫的村落》是一篇散文,作者郭枫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热爱自然、关爱生灵)4、《索溪峪的“野”》课文先用一个字概括了索溪峪(“野”)的特点,采用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方法,从四个方面写出了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
野在课文中指的是(指索溪峪的山、水没有任何人工修饰的痕迹,是纯天然的自然美。
)“走进张家界的索溪峪,脑子里只剩下一个字:野。
”这句话起到点题的作用,同时统领全文。
“人们,在这山水中返璞归真了。
”这句话起到点明中心的作用。
返璞归真的意思是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
这里指人们接受了大自然的洗礼,不经意间一举手、一投足,都显得非常纯真、质朴。
5、《詹天佑》按照先概括介绍、再具体叙述的方法安排材料的。
詹天佑的爱国精神贯穿全文。
课文围绕“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一中心句写出了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过程中的三件事,这三件事分别是(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赞扬了詹天佑对工程一丝不苟、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不怕艰难险阻的勇气、为国争气的坚强决心。
他杰出的成就长了中国人的志气,灭了帝国主义者的威风。
6、《怀念母亲》作者季羡林。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7、《彩色的翅膀》赞扬了海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
本文以小昆虫为线索,我随小高上宝石岛一路的见闻为顺序展开。
8、《中华少年》是一首(诗),作者李少白,诗中选取来自(高原)、(宝岛)、(草原)、(黄土坡)四个地方的(藏族)、(高山族)、(蒙古族)、(汉族)儿童作为代表,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雪莲喻指纯洁,乳燕喻指勇敢乐观,雏鹰喻指抱负远大,山丹丹喻指热烈顽强。
9、《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短篇小说。
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勤劳、淳朴、善良,同情穷人、关心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本课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表现(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二是赞颂(穷人富于同情、热心助人的美德)。
全文以(桑娜的内心矛盾)为主线,围绕(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这件事,前后设置了两个悬念:(渔夫是否平安回家?)(渔夫回家后能否同意收养孩子?)两个悬念交替展开,推动故事向前发展。
课文多处使用了省略号。
“……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他会揍我的……”这里的省略号表明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
“十下,十一下……”这里的省略号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
“回来啦。
……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这里的省略号表示语意的跳跃。
“我嘛……缝缝补补……”这里的省略号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
10、《别饿坏了那匹马》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了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人的深深感激之情。
11、《唯一的听众》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
课文中唯一的听众是指(自称耳聋的老妇人——老教授)。
12、《用心灵去倾听》课文采用(儿童的视角观察事物),真实地记录了我与问询处工作人员苏珊交往的过程,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去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对苏珊的(怀念之情)。
13、《只有一个地球》采用科学小品文(文艺性说明文)的形式,用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爱护环境,保护地球)。
课文从(宇航员遥望地球)引入,接着从(地球的渺小)、(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三个方面来说明(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最后告诉人类(要保护地球)。
14、《鹿和狼的故事》告诉我们自然界里的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角色,人类要尊重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
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是印第安酋长西雅图的演讲稿,文章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表达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留恋和眷顾,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的爱。
并对即将统治这片土地的人提出了如果把土地转让了,希望他们能(善待河水)、(善待空气)、(善待动物)的要求。
课文大量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当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里行间充满着对这片土地的(珍惜和热爱),表达出对它们(无比眷恋)的感情,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16、《青山不老》让我们感受到了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17、《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
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课文先写“我”记忆中看瓜刺猹的闰土,接着写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
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四件事。
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
捕鸟,表现闰土的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看瓜刺猹,反映闰土的机智勇敢;拾贝壳、看跳鱼儿,表明闰土的生活丰富多彩。
听说闰土要来,我(期盼);挺他讲他的生活,我(羡慕);他要走了,我(恋恋不舍);他走了以后,我(想念)。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
课文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的四件事: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父热情救护和帮助黄包车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三。
用小标题概括为(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还是我的记性好”表面看是在夸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在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语气批评我读书太马虎。
“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连一点民主和自由都没有。
“碰壁”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
“严肃”“半天没动”“深深叹了一口气”表现了鲁迅多旧社会的痛恨和对劳苦人民的极大同情。
19、《一面》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鲁迅的爱戴之情。
课文对鲁迅的外貌描写由远及近,从粗到细,与整体到局部,紧紧扣住一个(瘦)字,从中体会到鲁迅夜以继日地为革命操劳而不顾惜自己的身体。
20、《有的人》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
通篇采用对比的表现方法,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了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这样的有价值的人。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 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前一句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后一句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21、《老人与海鸥》讲述的是一位老人和海鸥之间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
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
课文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全文抓住描写老人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以及海鸥的(动作描写),将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感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22、《跑进家来的小松鼠》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故事,使一只(聪明可爱、动作灵活)的小松鼠跃然纸上,表达我们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23、《最后一头战象》作者沈石溪,课文以(时间)为序,扣住四个感人的片段:(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把嘎羧生命最后的辉煌与庄严记叙下来,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24、《金色的脚印》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主人公正太郎的观察视角为明线,用(老狐狸夫妻俩设调虎离山只计营救小狐狸)和(老狐狸入虎穴做窝、喂养、营救小狐狸)两个具体的事例,表现了老狐狸(爱子情深),展现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亲情,歌颂了爱的力量。
同时,以正太郎与狐狸一家日益亲近的情感及行为变化为暗线,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
25、《伯牙绝弦》伯牙绝弦:绝,断绝。
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
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26、《月光曲》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