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容易犯的语文错误(词语运用)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之语病辨析及修改专题突破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之语病辨析及修改专题突破

语言文字运用之语病辨析及修改专题突破辨析语病一、语感审读法辨析病句,可以依靠语感,从语感上察觉出语病。

一般来说,按习惯的说法觉得别扭的地方,常常是有语病的地方。

病句类型中的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意重复、句式杂糅,都可以用此法辨析。

二、标志规律法有些句子本身有一定的标志词,其语病往往会出现在那些标志词之处,如果我们能把握规律,抓住标志词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就能较快、较准地辨析。

1.关联词(1)关联词位置是否得当。

分句主语相同时,关联词在前一分句主语的后面;分句主语不同时,关联词在前一分句主语的前面。

2.数量词(1)数量词与中心词搭配是否得当。

数量词与中心词搭配不当,易产生歧义。

【典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一个语文老师关心的问题。

分析:数量词“一个”位置不当造成歧义,是“一个语文老师”,还是“一个问题”,不清楚,应将“一个”放在“问题”前。

(2)“减少”“降低”等词是否与倍数搭配。

【典例】该站平时的日客运量都有两三万人,但今年受有关因素的影响,日客运量只有六七千人,比往年减少了三倍。

分析:“减少了三倍”应改为“减少了约70%”或“减少了约七成”。

(3)表约数的词有没有连用。

如“约……左右”“近……左右”等连用造成语病。

【典例】据一项最新调查,我国约近65%左右的青年认为“诚实守信”“助人为乐”是优秀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准绳。

分析:“近”是“接近”的意思,“接近”就是“不足”的意思,也就是不超过某个数量;而“约”“左右”则有“接近”或“超出”两种理解,因而造成语意的矛盾。

3.介词(1)搭配是否得当。

遇到介词,尤其是介词和方位词(上、中、下)连用时,要判断它们搭配是否得当。

【典例】我在同学们的帮助中获得自信。

分析:应把“在……中”改为“从……中”。

(2)介词用在开头是否造成语病。

俗称的“介词吃主语”是主语残缺的一种常见的类型。

句首滥用的介词通常有“在、当、从、对于、为了、通过、经过”等。

【典例】通过大家的帮助,使我取得了好成绩。

中考语文:“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题型的解题技巧!

中考语文:“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题型的解题技巧!

中考语文:“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题型的解题技巧!“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作为中考语文的必考题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出错率却极高,很多同学在做题过程中毫无头绪,全凭感觉答题,结果可想而知。

“词语辨析”只能靠死记硬背吗?不,其实这类题也是有技巧的,只要掌握解题方法,答题也可以很轻松!考点归纳词义的解释;同义词或近义词的辨析;具体语境中词语不同含义的理解;关联词的使用;成语的理解与运用等。

解题思路(1)仔细辨析词语的细微区别,可从使用的范围、场合、程度以及固定搭配等方面考虑。

(2)对于成语,一要了解其意思,二要从其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使用范围、前后搭配、比喻义、具体语境等方面思考使用的正确与否。

包括准确理解基本义、褒贬义、引申义、比喻义以及深层含义和特殊意义等。

基本概念1正确理解词义词有单义和多义之分。

单义词大多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科学术语、外来词和新造词。

汉语中大量的词是多义词。

凡是表示多种相互联系的不同意义的词叫多义词。

一个多义词不论它的义项有多少个,其中必有一个是本义,其它的意义是从这个本义发展变化而来。

意义发展变化的途径有两种:引申和比喻。

2引申和比喻引申义:由词的本义演变发展而产生的意义。

因此引申义与本义在意义上或多或少有一种“子与母”、“流与源”的关系。

学习时要记住本义,学会引申。

比喻义:通过基本义的比喻,用法逐步固定下来的新义。

词的比喻义和修辞上的比喻不同。

词的比喻义虽然最初是通过比喻用法逐渐形成的,但它已经成为词的一个新的固定意义,为群众所接受;而比喻修辞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打比方;本体和喻体间无固定搭配关系。

一个本体可以有多个喻体。

做题时要结合语境对词语的含义进行具体分析。

3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的感情色彩分为三种: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

褒义词是带有赞许、肯定、喜爱、尊敬等感情色彩的词。

如秀美、壮丽、谦逊、刚强等。

贬义词是带有贬斥、否定、厌恶、鄙视等感情色彩的词。

如笨、奸诈、卑劣、渺小等。

不能带宾语的成语误用解析

不能带宾语的成语误用解析

成语误用解析——“不能带宾语”的成语误用高考语文试题考查成语误用的类型中有这样一种情况:某些成语从语法功能或约定俗成的使用习惯上看不能带宾语,命题者却让它带了宾语,导致使用不当。

像名词性成语和形容词性成语的后面显然不能带宾语,这两种情况考查的不多;而某些动词性成语也不能带宾语,如“耳濡目染”“漠不关心”“听而不闻”等,命题者往往故意在此设置陷阱,考生必须密切关注。

什么样的动词性成语不能带宾语呢?请各位同学试作探究,并举例分析。

某些成语中的动词后面已有宾语,该成语自然不能再带宾语。

例1.这个贪官在位时就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然而他善于伪装,经常求全责备他人要做人民的公仆。

【解析】“求全责备”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

它由两个动宾结构“求全(追求齐全)”和“责备(要求齐备)”联合构成,其后就不能再带宾语。

该句中让它带了宾语“他人”,这不合语法,使用不当。

某些成语的后半部分是动词,此动词能带宾语,有人就错误地以为该成语可以当做独立的动词来使用,让它带上宾语,这就造成了错误。

例2.这幅漫画对某些政府部门里办事推诿、漠不关心百姓疾苦的“当事诸公”讽刺得入木三分。

【解析】“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感情冷漠,一点儿不关心。

它能作谓语,虽然其中的动词“关心”能带宾语,但“漠不关心”这个成语却不能带宾语,这是约定俗成的用法。

此句中的相关语意可表述为“对人民疾苦漠不关心”,使介宾短语作该成语的状语。

某些由几个动词联合构成的成语如果带上宾语,切分时就会破坏原有成语的固定结构,因此这样的成语就不能带宾语。

例3.他时常阅读有关市场经济理论的新书,却视而不见书中阐述的新观点和新方法。

【解析】“视而不见”,尽管睁着眼睛看,却什么也没看见,指不重视或不注意。

“视”和“(不)见”两个动词性成分被连词“而”连接构成,句中让其带上宾语“书中阐述的新观点和新方法”,这样该成语就被生硬地拆分,造成表意不当。

因此它不能带宾语,但可作谓语,上句可改成“对……视而不见”。

语文常见病句类型

语文常见病句类型

常见病句的类型【知识点】1.搭配不当句⼦是由词和短语组成的,词(短语)与词(短语)之间的搭配既有⼀定的规范性,又有⼀定的约定俗成性,如果违背这些规律,就会出现搭配不当的错误。

常见搭配不当的语病主要有以下⼏种情况: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修饰成分和中⼼语搭配不当;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下⾯通过⼀些例句具体分析:①主谓搭配不当【例】这个法律职业培训基地由省司法厅和南海⼤学合作建⽴,是全国⾸家有效联合政府⾏政职能和⾼校教育资源⽽成⽴的培训机构。

【解析】句⼦的前半句没有问题,后半句的表述结构为“xx是xx”,我们先把“的”字前面的内容省去得到“培训基地是培训机构”,基地是指⼀个地⽅不可能是“机构”,所以这个句⼦犯了主谓搭配不当的⽑病。

②动宾搭配不当动词和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动宾短语,动词和宾语的搭配是汉语中最活跃的⼀种现象。

在使⽤中也形成了很多的应⽤规则,如果不了解这些规则,就会出现动宾不当的问题。

审读病句的时候,我们可以先抓住动词,然后再观察辨别对应的名词是否搭配得当。

如果有修饰成分,先把修饰成分去掉。

【例】挪威国宝级乐队“神秘园”将再度来京演出,实现了外国演出团在京演出超过7次的纪录,在其演出的艺术历程中也是唯⼀的⼀次。

【解析】抓住动词“实现”,去掉修饰成分“……的”,找到了和它对应的名词“纪录”,“实现……纪录”,很显然应当是“创造……纪录”。

这属于⼀个动词对⼀个宾语的搭配不当,它考查的是⼀些动词习惯的用法。

③修饰成分和中⼼语搭配不当修饰成分包括定语、状语、补语,它们在修饰中⼼语时也有⼀定的规则,这些规则⽐动宾搭配的规则的要简单的多,但是有不少⼈不容易发现这⽅⾯的语病,因为⼤部分的语病都处在主⼲上,对于修饰成分很少有⼈关注。

【例】如果想刻画⼀种语⾔具有什么特征,拿另⼀种语⾔来跟它进⾏⽐较是最好的⽅法,通过⽐较可以很好地发现并感受语⾔的差异。

【解析】“刻画……特征”属动宾搭配不当,这很好理解。

很多⼈没有发现“很好地地发现”这样的短语也有些问题。

高考语文病句错误类型

高考语文病句错误类型

病句是常考的一个题型,我们只有对不同的错误有认识,做起题来才能胸有成竹。

下面是一些病句题目中常见的错误。

1.用词错误:用词不当是病句中最常出现的错误之一,主要体现在混淆对象、感情色彩不符、风格不协调、搭配不当等方面。

【例题】这种刚由一家留学归国人员研发的新药用起来十分方便,效果很长。

解析:“效果”同“长”不能配合,可把“效果”改为“有效期”。

2.语法错误:语法方面的错误有多种表现形式,以下我们分别举例说明。

(1)词性误用。

所谓词性误用,是把甲类词当乙类词用,如动词当形容词用,名词当动词用,动词当副词用等。

【例题】她的这个很不经意的举动,带着多么惹人可爱的孩子气,以致让人觉得站在眼前的就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解析:“可爱”是形容词,这里当动词用了,可改为“喜爱”。

(2)代词使用不当。

代词使用不当一般存在两种情况:一是代词错用,二是代词指代不清。

这两种情况都会让人产生语义的误解。

【例题】《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是刘恒的一篇反映现实平民生活的小说,他用诙谐的语言表现了市井寻常百姓的生活。

解析:此句存在着指代不清的问题,句中的“他”可以理解为小说的主人公张大民,因为张大民是一个极诙谐有趣的人,也可以指代作者,应将此句中的“他”给以明确化,改为“小说中的主人公”,这样整个句子意思通顺,指代清楚。

(3)介词使用不当。

介词使用不当一般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用错介词,二是介词同宾语搭配不当。

【例题】诗中运用对比手法,对揭露敌人本质与表现我军力量上起了重大作用。

解析:“对”也不能同“上”搭配,可删去“上”。

(4)连词使用不当。

此处所指的连词,也包括常用的一些关联词。

连词出现的错误常见为搭配不当。

【例题】只有汽车没有油,它就不能够行驶了,汽车也就成了一堆不能运动的钢铁物件。

解析:句中的连词“只有”,是一个必要条件的连词,应该使用一个表达充分条件的关联词,应该将“只有”改成“如果”,即“如果汽车没了油,它就不能够行驶了”。

咬文嚼字公布今年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2)

咬文嚼字公布今年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2)

咬文嚼字公布常犯语文差错最容易被写错的成语是:美轮美奂。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美轮美奂”也成为新闻媒体在相关报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形容词,但其中的“轮”往往被写成了“仑”或“伦”。

美轮美奂指建筑物高大美观,“轮”的意义是“高大”。

最常被写错的地名是:黄浦江。

“黄浦”和“黄埔”音同形近,人们往往把黄浦江错写成“黄埔江”。

经常被混淆的词是:截止/截至。

“截止”的意思是活动已经停止,一般用于某一时间之后;用于某一时间之前的应当是“截至”,如“截至昨日,已有上千人报名”。

体育报道中经常用错的词是:囊括。

2010年广州亚运会举办期间,“囊括”一词频频见诸新闻,例如“中国军团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囊括金牌199枚,位居金牌榜首位。

”语言文字专家指出,“囊括”的意思是无一遗漏,只要不是将所有的金牌都收入囊中,就不能用“囊括”。

新闻报道中容易用错的词是:侧目。

如:“他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令世界为之侧目。

”这里的“侧目”应改为“瞩目”。

所谓“侧目”,是指斜目而视,形容愤恨或者畏惧的样子。

繁体字容易误认的是:晝。

“晝”是“昼”的繁体字,常被误认作“書”(书)或“畫”(画)。

2010年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便把古诗名句“花市灯如昼”误读为“花市灯如书”。

选入某教材的古文名篇《昼锦堂记》,也被误作《画锦堂记》。

书名或栏目名称最常见的差错是:“精粹”误为“精萃”。

不仅电视台、报纸的时事、文摘栏目喜欢用“精萃”为名称,连许多书名也跟着犯错。

其实,“精”指经拣选的好米,“粹”指纯净而无杂质的米,两者并列,引申指提炼出的好东西。

而“萃”常用义为集聚,是动词,如“荟萃”“集萃”等,没有精华的意思。

最容易被误读的古诗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人们普遍认为它描写的是冬天的景色,梨花开放透露出春天的消息,央视“青歌赛”上就曾出现这样的理解。

其实这两句诗出自唐朝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它们是千古咏雪名句,写的是“胡天八月即飞雪”,并非实写梨花,也不是形容冬景。

初中150个常用易错词语

初中150个常用易错词语

精心整理老师整理:初中语文各类考试出错率最高的150个成语(附错误实例)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成语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主要在基础知识部分进行考查(如病句等)。

有位初中语文老师整理了初中语文各类考试出错率最高的150个成语,还附上了各类考试中的”。

”。

就别无长物了。

”【不耻下问】不可用于与自己相当和比自己高明的人。

误例:在学校上课要认真听讲,有疑难要不耻下问,老师一定会耐心解答。

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

【不孚众望】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贬义。

这两个成语常被混用。

误例: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负众望,结果落选了。

【不胫而走】【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态度蛮横或愚昧无知。

容易误解为不可理解。

误例:这些办事的规矩,在我们看来早已习惯成自然了,可对那些初到中国的外国朋友来说简直是不可理喻的。

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

指的是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对角色的把握恰如其分。

这是一个赞扬演员演技好的褒义词。

常被误用表示商品销售不够火爆。

误例:离6月1日“限塑令”执行的日子越来越近,省城多家超市也早已推出了环保袋。

但记者近日采访时发现,超市的环保袋销售意1.2.【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不能理解为“不能刊登、发表”。

误例:这篇文章内容粗俗,只有华丽的辞藻,竟然在报刊上发表,简直是不刊之论。

【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

现也指一言不发。

不能理解为“不说一句赞成的话”。

误例:我对任何邪教组织的言论不赞一词。

【不绝如缕】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不能误认为“连续不断”。

误例:大街上,商场里,到处是游玩购物的人,熙熙攘攘,不绝形容拘谨畏惧的样子。

易误解为“不屑正眼相看,瞧不起人”。

误例:有些人工作中刚取得一点儿成绩就对别人侧目而视,骄傲自满。

【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水平不一致,不用于时间等。

误例:一个测试下来,有人轻松跑完了全程,有人勉强完成,有人却没跑下来。

专题02:词语(成语)运用(专题过关)-七年级语文下学期(部编版)(原卷版+解析)

专题02:词语(成语)运用(专题过关)-七年级语文下学期(部编版)(原卷版+解析)

专题02 词语(成语)的运用1.(2022春·河北唐山·七年级统考期中)下面句子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被誉为“圣人”,在中国几乎妇孺皆知....。

B .小艾沥尽心血....,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C .他办事喜欢鲜为人知....,不考虑后果,常常妨害大家的利益。

D .对于地球环境污染的加剧,仍有人不以为然....,漠不关心。

2.(2022春·湖南长沙·七年级校联考期中)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由于近日疫情形势较为严峻,七年级某班决定召开防疫主题班会。

班会课上,班主任李老师向大家讲述了白衣天使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号召同学们一定要戴好口罩,注意手部卫生,保持安全距离。

有些同学听得认真,但有部分同学心不在焉....,对李老师说的防疫要求不以为然....,觉得这些要求妇孺皆知....,是生活常识了,实在没必要再提起了。

A .可歌可泣B .心不在焉C .不以为然D .妇孺皆知3.(2022春·四川绵阳·七年级统考期中)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神舟八号”像一支离弦之箭,气冲斗牛....,直上云天,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成为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B .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C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非常有人格魅力,他在篮球场上驰骋、带女儿吃刨冰的形象早已家喻户晓,但鲜.为人知...的是,奥巴马还写过诗。

D .魔术大师们的魔术被热衷解密的网友们炒得河翻水翻,但魔术的真相仍是扑朔迷离....。

4.(2022春·湖北孝感·七年级统考期中)下列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B .他在班会演讲时,引经据典....,赢得了同学们阵阵掌声。

C .这位年轻的班主任虽然工作很繁重,但看起来精神矍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是“报刊”,而不是“报刊 报刊” 而不是“ 杂志” 报刊显然包括了报纸( 杂志”。报刊显然包括了报纸(报)、 杂志( ),然而 包括《 然而, 杂志(刊),然而,包括《人民日 光明日报》 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 权威媒体在内的媒体上却经常出现 报刊杂志”的说法, “报刊杂志”的说法,这不能不说是 一种遗憾。我想,如果不嫌啰嗦的话, 一种遗憾。我想,如果不嫌啰嗦的话, 就是叫“报章杂志” 也不能叫“ 就是叫“报章杂志”,也不能叫“报 刊杂志” 刊杂志”。美轮美奂
“启用”的意思是“开始使用”,使用的对象是 启用”的意思是“开始使用” 启用 起用”的意思是“ 物;“起用”的意思是“重新任用已退休或免职的 人员” 使用的对象是人 象是人。 人员”,使用的对象是人。
13、 13、启用
11、“悬殊”不必加“相差”、 、 悬殊”不必加“相差” 很大” “很大” 悬殊:指相差很远,差别很大。 悬殊:指相差很远,差别很大。 指遥远、远隔, “悬”指遥远、远隔,“殊”指 差别。例如:某刊一文 某刊一文: 差别。例如 某刊一文:“居民收 入悬殊很小。 悬殊” 入悬殊很小。”既“悬殊”,意 即很大,何来很小? 即很大,何来很小?
2、标明·表明 、标明 表明
“标明”侧重于用文字或记号等 标明”侧重于用文字或记号等 标明 文字或记号 形式标注出来,使人明了, 形式标注出来,使人明了,多用于比 较具体的事物。 较具体的事物。 “表明”侧重于用语言、行为表 表明”侧重于用语言、 示出某种内在的思想 看法, 内在的思想、 示出某种内在的思想、看法,或事物 本身显示出某种内在的含意, 本身显示出某种内在的含意,常用于 比较抽象的事物。 比较抽象的事物。 必须”多指工作和事情非如此做不 必须 它是能愿动词 动词, 可,它是能愿动词,常跟其他动词合 必须认真学习” 同。如“必须认真学习”,“个人利 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 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 “必需”多指原料、物品、用途等 必需”多指原料、物品、用途等 原料 不可少的需要。 必需的日用品” 不可少的需要。如“必需的日用品”
四、是“见诸报端”,而不 见诸报端” 见诸于报端” 诸者, 是“见诸于报端”。诸者,之于 正确的用法应该是“ 也,正确的用法应该是“见诸报 见之于报端” 端”或“见之于报端”,而不应 该用“见诸于报端” 该用“见诸于报端”,否则就成 见之于于报端了” 了“见之于于报端了”。
五、是“所有的朋友”,而不是“所 所有的朋友” 而不是“ 有的朋友们” 有的朋友们”。经常听到一些主持人说 欢迎所有的朋友们” “欢迎所有的朋友们”,这句话其实是 不通的, 所有”显然包括了“ 不通的,“所有”显然包括了“们”, 一如“全体同志”不能用作“ 一如“全体同志”不能用作“全体同志 在通常情况下, 所有” 们”。在通常情况下,“所有”、“全 只能用其一种, 体”、“们”只能用其一种,而不能同 时用两种以上,比如,可以说“ 时用两种以上,比如,可以说“所有的 各位” 而不能说“ 人”、“各位”,而不能说“所有的人 各位来宾们” 们”、“各位来宾们”。
9、以致·以至 、以致 以至 “以致”多用在下半句的开头, 以致”多用在下半句的开头, 以致 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 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 以致” “以致”所引出的结果往往是不好的 或不如意的。 以致”强调因果关系. 或不如意的。“以致”强调因果关系. “以至”也多用于下半句的开头, 以至”也多用于下半句的开头, 以至 但强调程度的加深, 但强调程度的加深,而非强调因果关 系,且引出的结果不限于不好的或不 如意的。例如: 形势发展得如此快, 如意的。例如:“形势发展得如此快, 以至许多人感到要加强学习。 以至许多人感到要加强学习。”
最容易犯的语文错误 中国语文博大精深。 中国语文博大精深。有的人也许通 晓古今,甚至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晓古今,甚至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但我敢肯定地说, 但我敢肯定地说,恐怕没有一个人敢 说从不犯语文错误。事实上, 说从不犯语文错误。事实上,人们在 不经意间就会犯一种语文错误。 不经意间就会犯一种语文错误。 据我归纳, 据我归纳,以下语文错误是人们 最容易犯的: 最容易犯的:
二、是“凯旋”,而不是“凯旋 凯旋” 而不是“ 归来” 凯旋,意为胜利归来, 归来”。凯旋,意为胜利归来,也就 是说包含了归来的意思,因此, 是说包含了归来的意思,因此,在欢 迎某某代表团、 迎某某代表团、某某人胜利归来的时 凯旋”即可, 候,用“凯旋”即可,而不应该用 凯旋归来” 遗憾的是, “凯旋归来”。遗憾的是,我经常听 到一些主持人在一些大型晚会上欢迎 某某代表团或某某人“凯旋归来” 某某代表团或某某人“凯旋归来”。
10、鹜·骛 、 骛 “鹜”的下方是“鸟”,是禽类; 鹜 的下方是“ 是禽类; 像鸭子那样成群地奔跑过去, 像鸭子那样成群地奔跑过去,比喻 很多人争着跑去,多含贬义。 很多人争着跑去,多含贬义。 是畜类。 “骛”的下方是“马”,是畜类。 的下方是“ 主要有二义: 纵横奔驰。 “骛”主要有二义:①纵横奔驰。 本义指马乱跑。 追求。 本义指马乱跑。②追求。
7、灸·炙 、 炙 “灸”音jiǔ,本义是灼、烧的意思。 灸 ,本义是灼、烧的意思。 “炙”音zhì,作动词时意为熏烤; ,作动词时意为熏烤; 作名词时意为烤熟的肉食。 作名词时意为烤熟的肉食。
8、竟然·居然 、竟然 居然 “竟然”:着重指出乎意料之外, 竟然” 着重指出乎意料之外, 竟然 没想到。 竟然”一般无贬义 竟然” 无贬义,“竟然 没想到。 “竟然”一般无贬义 竟然” 仅表示“没想到”的意思, 仅表示“没想到”的意思, “居然”:着重指结果与预料的 居然” 相反, 相反,常用于主观愿望与结果的不一 居然”除表示“没想到” 致。 “居然”除表示“没想到”这 个意思外, 个意思外,还含有结果跟预想相反的 意思。 居然” 反差” 竟然” 意思。“居然”的“反差”比“竟然” 居然”则有时含有贬义。 大,“居然”则有时含有贬义。
12、望其项背:项:颈的后部。 望见他的颈项和后背。比喻赶得 上。(表示差距不大) 望尘莫及:莫:不;及:赶上。 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 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 面。(表示相差悬殊)
起用 扭转连年亏损的局面, 为了迅速 扭转连年亏损的局面,厂党委 起用) 业务, 决(启用 起用)精通 业务,有决策能 力的退休科技人员。 力的退休科技人员。
6、墨守成规·墨守陈规 、墨守成规 墨守陈规 “墨守”是个典故。 “成规” 墨守”是个典故。 成规” 墨守 指现行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和方法。 指现行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和方法。 陈规” “陈规”指陈旧的或已不适用的规 章制度。 墨守成规”固然不错, 章制度。用“墨守成规”固然不错, 墨守陈规”也说得通。 用“墨守陈规”也说得通。但作为 成语,还是以用“墨守成规”为宜。 成语,还是以用“墨守成规”为宜。
3、不负众望·不孚众望 、不负众望 不孚众望
“孚”:音fú,“孚”,意为使人信服。不能 孚 意为使人信服。 孚 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 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 “负”:负,意为辜负。音fù。不负众 意为辜负。 。 即不辜负群众的期望之意。 望”,即不辜负群众的期望之意。
4、 “反应” “反映” 、 反应” 反映” “反应”的意思是:①有机体受 反应”的意思是: 反应 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相应 的活动, 的活动,如“他接受注射后没有 什么不良反应。 什么不良反应。” “反映”的意思是:①映照, 反映”的意思是: 映照, 映衬。 映衬。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 现出来, 现出来,如:“这部文学作品反 映了现实的生活。 映了现实的生活。”
5、不消·不屑 不肖 、不消 不屑 不屑·不肖 “不消”即不需要、不用的意思, 不消”即不需要、不用的意思, 不消 不消几分钟工夫, 如:“不消几分钟工夫,这个消息就 传开了。 传开了。” “不屑”即认为不值得的意思,如 不屑”即认为不值得的意思, 不屑一顾” “不屑一顾”。 肖”:即为不孝。故有“不肖子孙” 即为不孝。故有“不肖子孙” 之说。 不肖”引申为“ 之说。后“不肖”引申为“不 ”“品行不佳 品行不佳” 贤”“品行不佳”。
一、是“启事”,而不是“启 启事” 而不是“ 启发、告知(别人), ),谓之 示”。启发、告知(别人),谓之 启示;启事, 启示;启事,则是指公开发表的说 明某事的文字, 明某事的文字,多登在报刊上或贴 在墙壁上,比如“招领启事” 在墙壁上,比如“招领启事”、 寻人启事” 然而, “寻人启事”等。然而,我在一些 报刊上却经常看到“征文启示” 报刊上却经常看到“征文启示”、 招聘启示”之类的文字, “招聘启示”之类的文字,这些显 然是错误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