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学前儿童的感知觉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
一、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
感知觉属于心理活动中较低级的形式,它出现早, 发展快。许多感知觉在婴幼儿期已达到成人水平。
“孩子并不是无知无能的白板,他们比我们想象的要 能干的多。”有 72种无条件反射。(
味觉(对于不同的味道,糖水和柠檬汁有不同的表 情。)
嗅觉(能分辨出香蕉和臭鸡蛋味)
第三章、学前儿童的感知觉
1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一、感觉和知觉的定义 1、 感觉和知觉的定义:
感觉(sense)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 (形状、大小、颜色、软硬、气味、声音)
“苹果”、“水仙花” 知觉(perception)反映的是事物的各种属性有机
组成的事物的整体属性。 感觉是知觉的成分和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有机
36
▪ 时间知觉在教育的过程中发展,有规律的 幼儿园生活能帮助儿童建立时间观念。
▪ 通过图片和故事能帮助儿童掌握时间概念。 ▪ 四季:自然界的变化,穿衣的变
37
38
视追随
39
40
41
三、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和培养
(一)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 1、观察的目的性:目的性和自觉性在逐渐发展。 2、观察的持续性:幼儿观察的持续时间逐渐增
1、方位知觉:对物体所处的空间位置的知觉。 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的辨别。
3岁辨上下、4岁辩前后、5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左右、 6岁能完成以上项目,但左右方位的相对性辨别仍 然很困难。 7岁后才能以他人为中心辨别左右。 幼儿辨别方位空间是以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客体 为中心辨别。教师在舞蹈、体育等活动中要做镜面 示范。
加。三、四岁:6分;五岁:7‘6;六:12 分 3、观察的细致性:随年龄增长越来越细致 4、观察的概括性:系统和本质在逐渐增长。
学前心理学:感知觉

7岁
对不同感官的协调组织和控制能力才发展到成 人水平,开始形成抽象思维模式。
儿童的感知觉能力
决策和交互
孩子的交互以及决策的制定需求 自我认识和个性的表达。
社交和游戏
孩子们从互动中学习到渴望,尝 试,一个人的地位,以及如何为 一个人的行动付出代价。
绘画和工艺美术
儿童所进行的画画和工艺活动大 部分在如何感知信息以及如何选 择使用的能力上。
学前心理学:感知觉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能力是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觉基础的发展, 促进学前儿童探索世界,认识自身,发展全面的认知、感性和动手能力。
感知觉的定义
认知体验
感知觉是人类获取、认识世界和 自我的认知体验之一,使我们能 够“看、闻、听、尝、触”世界万 物。
感知与运动
感知觉是孩子认识周围事物的基 础,也推动了孩子的身体和大脑 的发育,并与运动的发展密切相 关。
多感官体验
感知觉不仅是感官器官对刺激做 出反应,它的本质是人体视觉、 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感官 系统整合后的多感官体验。
感知觉的发展过程
新生儿时期
视觉、听觉、触觉均表现出极大的不成熟性, 只有尚未成熟的基本功能。
6个月后
感官系统不断成熟,儿童对各种刺激有更全面 的反应。
3岁
儿童逐渐学会了摆脱对感官刺激不必要的注意, 而选择对自己有用的注意。
儿童能够通过音乐会等节目体验 不同的音乐风格和艺术形式。
科学博物馆
科学博物馆里的多样感官性刺激 不仅能够使孩子对未来的职业产 生热情,还能够激发创造力和好 奇心。
总结和重点
1 感知觉的定义
感知觉是人体多感觉系统对周围环境进行整 合、加工、选取、提炼、识别的过程。
自考《学前儿童发展》复习资料(学...

自考《学前儿童发展》复习资料(学...《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课程代码:12340 2013年版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导论1、广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出生到小学之前(0-6岁)或从受精卵开始到上小学之前的儿童。
狭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到上小学之前(3-6岁)的儿童。
一般将正式进入小学学习阶段之前的儿童统称为学前儿童。
2、发展指的是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所发生的系统的(整体)、有规律的(有序)、持续性(时间上的延续)的变化。
3、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目标是描述学前儿童发展的特征和规律、解释学前儿童发展变化的机制、优化学前儿童的发展。
4、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学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
5、学习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1)理论价值:充实和丰富人类发展科学的理论体系;(2)实践意义:为学前儿童教育提供依据,为学前儿童的卫生保健工作提供相关的学科知识,为涉及儿童的其他工作领域提供知识指导和智力支持。
6、学前儿童发展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生物性(先天遗传)与社会性(后天教养);主动(积极参与者)与被动(被动接受者);连续性和阶段性;普遍性和差异性。
7、学前儿童发展的共同规律和趋势:(简答)(1)从简单到复杂;(2)从具体到抽象;(3)从被动到主动;(4)从零乱到成体系;8、通常认为,2-3岁是儿童口语学习的关键期,4岁是儿童图形知觉发展的关键期,5岁左右是儿童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5-6岁是儿童掌握词汇最快的关键期。
9、研究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原则:(重点)(选择)客观性原则(充分考虑儿童生活的客观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以充足的客观事实为依据,避免主观性);发展性原则(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学前儿童,注意那些刚刚萌芽的发展特点和趋势,避免用孤立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教育性原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负责,必须符合教育的要求)。
10、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研究设计:横断设计(同一时间点研究不同年龄阶段的被试)、追踪设计(某一时间段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反复观察)、时间序列设计(将横断设计和追踪设计结合起来)。
学前心理学第周第三章 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

学前心理学第周第三章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1. 儿童感觉发展的基本特征1.1 感觉器官的发育儿童的感觉器官在出生后就开始发育,在经历了几个月的时间之后,它们开始发挥作用。
例如,视力和听力是两个大多数人很容易认可的感觉,但是直到孩子六个月大的时候,他们的眼睛和耳朵才能完全发育完成。
1.2 儿童的感觉区域在儿童身上,感觉器官像他们的肌肉、关节等之类的身体部位一样,都比成年人的要小。
这意味着,当儿童感觉到某种刺激时,他们所感觉到的范围也会比成人更小。
1.3 儿童易受外部刺激的影响儿童的感觉器官比较脆弱,因此儿童对外部刺激的照射很敏感。
比如,在弱光和弱声音的环境下,孩子们能够看到和听到的东西更加清晰。
而在强光和强声音的环境下,他们可能会不适应或产生不良反应。
2. 儿童知觉发展的基本特征2.1 儿童知觉发展的特征儿童在认识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他们的知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不断经历各种不同的刺激之后,他们逐渐的认识到了一些基本的概念,并从中学习到了一些知识和技能。
2.2 儿童知觉误差儿童的知觉并不总是正确的,他们可能会犯一些知觉误差,而这些误差多半是由于他们庞大感觉器官范围的缘故。
比如,当一只鸟在树上飞过时,孩子们可能会觉得它从下方飞来,而不是从上方飞来。
2.3 儿童从感觉到认知儿童的感觉和认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孩子们通过感知来获取信息,同时,这些信息也在不断地改善和调整儿童的直觉和认知。
3. 儿童感觉和认知的发展需求3.1 多样化的感官体验孩子们需要不断地接触各种类型和不同强度的感官刺激,这样可以促进感觉器官的成长和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也必须学会接受新的经验,从而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3.2 探索和尝试孩子们需要尝试新的事物和事情,比如摆弄新的玩具、探索陌生的环境、观察不同的人或事物。
这样就可以让他们的感觉和认知逐渐得到发展。
3.3 展示和分享孩子们需要分享他们的感觉和认知经验,通过与别人交流和分享,可以获得不同的观点和反馈。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

整理课件
16
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二)注意的稳定性与幼儿的活动 幼儿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及幼儿的自身状态都有关
系。 注意的稳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注意:
◆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注意:
1.活动开始时,运用多种方式引起幼儿的兴趣,让幼儿的注意转移到当前活 动中来。
2.活动中,运用语言指导让幼儿明确活动的目的,主动转移注意。
3.引导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能帮助发展其注意转移的能力 。
整理课件
18
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
(四)注意的分配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集中到两种或两种以上
第一节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三)婴儿注意的发展 1. 1-3个月
(1)偏好复杂的刺激物多于简单刺激物 (2)偏好曲线多于直线 (3)偏好不规则的图形多于规则的图形 (4)偏好轮廓密度大的图形多于密度小的图形 (5)偏好具有同一中心的刺激物多于无同一中心的刺激物 (6)偏好对称的刺激物多于不对称刺激物 (7)偏好熟悉的刺激物 (8)偏好新奇的刺激物
整理课件
10
整理课件
11
整理课件
12
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三、幼儿注意的发展
(一)幼儿无意注意的发展
1.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然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 2.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有密切关系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 无意注意的原因 3.幼儿的无意注意随年龄增长不断稳定和深入
第三章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和注意

幼儿中期: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 梯形
幼儿晚期: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 梯形、在成人的帮助下可以认识菱形、平行四边形、 椭圆
3.大小知觉的发展趋势: 3.1大小知觉的发展特点
6个月前的婴儿,已能辨别大小 2岁半至3岁孩子,已能按语言指示拿出大皮球或者小皮球 3岁以后,判断大小的精确度有所提高 3.2大小知觉的发展趋势 2岁半—3岁是孩子判别平面图形大小能力急剧发展的阶段 4—5岁幼儿在判别立体实物的大小时,要借助触摸才能确定 6—7岁幼儿借助于经验可以单凭视觉判定立体实物的大小
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知识经验 、受语言指导的影响
(四)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条件发生变化时,知觉的印象仍然保持相 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 、形状恒常、亮度(明度)恒常、颜色恒常。
(1)形状恒常性:当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 ,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射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但我们知 觉到的物体形状并没有显出很大变化。
感觉种类
绝对感觉阈限
视觉
看到晴朗夜空下30英尺外的一支烛光
听觉
安静环境下听到20英尺以外表的滴答声
味觉 嗅觉 触觉
可尝出两加仑水中加入1茶匙糖的甜味 闻到散布于3居室一滴香水的气味 感觉从1厘米高处落到脸颊上蜜蜂的翅膀
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
感觉
视觉 听觉 味觉 嗅觉 肤觉
内部感觉
运动觉 平衡觉 机体觉
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以 及深度知觉等。
(1)形状知觉
形状知觉是依靠视觉、触摸觉和动觉来进行的。人对物体形状
的知觉具有相当稳定的恒常性。只要你以前对某种物体比较熟 悉,无论从什么角度去知觉它,都不容易出现差错。
学前心理学教材课后题及答案[1]
![学前心理学教材课后题及答案[1]](https://img.taocdn.com/s3/m/69d120addd36a32d737581fe.png)
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二五”规划教材学前儿童心理学(第二版)钱峰汪乃铭主编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一、掌握以下概念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客观环境遗传素质1无条件反射P7: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由遗传而来的反射2条件反射P7: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习得的反射3客观环境P8:人所处的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涵盖很广;社会环境则包括家庭、团体、各种人际关系、社会规范、风俗习惯等。
4遗传素质P9:遗传素质是指有机体通过遗传获得的生理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二、.什么是心理的实质答:1.脑是心理的器官 2.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3.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三、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答:P9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遗传方面的因素(如低能儿、痴呆儿),另一面是环境方面的因素(狼孩玛卡)。
实例省略。
第二章:学前儿童的注意一、掌握以下概念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答:无意注意P13: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就是我们常说的“不经意”,既没有自觉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的努力。
有意注意P14: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就是我们常说的“刻意”。
它具有自觉的目的,并和意志努力相联系。
注意的范围P16: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
是指在同一瞬间所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P17:注意稳定性指有把握对象的时间的长短。
二、注意与人的心理活动有什么关系请结合具体情况加以说明。
答:P17注意对于动物来说具有极重要的生存意义;对人类来说,由于人的心理活动中有了语言的参与,注意更具有了特殊意义。
概括说,注意有下列三种功用:其一,选择功用。
(听课)。
其二,保持功用。
(画画)。
其三,调节和监督功用。
(搭积木)由上可知,注意对于人的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使人能随时察觉外界的变化,集中自己的心理活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更好地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
学前班学前心理学第三章感知觉练习题

学前班学前心理学第三章感知觉练习题学前心理学第三章感知知觉练习题学前儿童的感知和知觉是他们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和学习的基础。
在学前班阶段,为了促进孩子的感知和认知能力的全面发展,我们需要针对不同感知方面进行练习和培养。
以下是一些与学前班学前心理学第三章感知觉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家长和老师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感知觉发展,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1. 视觉感知:家长可以在房间中放置一些有鲜明颜色和各种形状的对象,引导孩子观察并尝试用手指指向或说出它们的名称。
比如可以用红色苹果、黄色香蕉、蓝色球等来进行游戏。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形状和颜色辨识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注意力。
2. 听觉感知:在教室或家中播放一段有节奏的音乐,让孩子闭上眼睛,用耳朵仔细听。
然后停止音乐,询问孩子刚才听到了什么样的乐器声音。
通过这样的活动,帮助孩子训练听觉的敏感性和判断力,同时也增强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3. 触觉感知:利用纸张的不同质地,向孩子展示一些有粗糙、光滑、柔软等不同质感的纸张,让他们用手触摸并说出感觉。
家长或老师可以鼓励孩子使用形容词来描述纸张的触感,如“柔软如棉花”、“光滑如丝绸”等。
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孩子的触觉感知能力和丰富他们的词汇量。
4. 味觉感知:选取一些常见的食物,如苹果、橙子、葡萄等,让孩子尝试,并描述它们的味道。
可以引导孩子用甜、酸、苦等词语来描述食物的味道。
这样的练习可以帮助孩子发展味觉感知,并丰富他们的词汇和口味。
5. 嗅觉感知:在房间里放置一些有特殊气味的物品,如香皂、鲜花、咖啡等,让孩子尝试用鼻子闻,并说出它们的味道。
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孩子对不同气味的辨识能力和嗅觉感知能力。
在进行上述练习题时,家长和老师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鼓励他们自主思考,并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感知和知觉的习惯。
此外,还应该根据儿童的个体差异,结合他们的兴趣和特长,设计适合他们的感知觉练习,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对物知觉:空间知觉(形状、方位、深度、 大小)、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 社会知觉:他人的知觉、自我知觉、人际 知觉
• 3.根据知觉内容是否符合客观现实 • 正确知觉、错觉(形重错觉、运动错觉)
• 五、感知觉的规律
• (一)感觉的规律 • 1.感受性
• 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受性是用 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 三、触觉
• 新生儿和1岁儿童,口腔是主要的触觉器官。之后手为主。 • 眼手协调出现的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 四、痛觉
• 新生儿痛觉低,儿童痛觉感受性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成 人对儿童的疼痛情绪可以起暗示作用。
• 五、空间知觉 • 方位:上下2-3岁、前后4岁、左右5岁
• 形状:难到易,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 五边形、梯形、菱形。
第2课时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 一、视觉
• 视敏度:即视力,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 一定距离以外的物体的能力。
• 4-5岁视力趋于稳定,5岁是视力发展的转折时期。
• 颜色视觉:即辨色力,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 力。3岁认清基本颜色,4岁开始认识一些混合色。
• 二、听觉
• 胎儿期有基本听觉能力,儿童出生第一天就有听 觉反应。12、13岁之前听觉敏感性在增长,成年 后逐渐降低。理想声强环境15-35分贝。
• 运动觉:反映身体各部分运动和位置的感觉。(行 走、劳动)
• 平衡觉:反映头部位置和身体平衡状态的感觉。 (速度、方向、旋转和震颤)
• 机体觉:机体内部器官受到刺激时产生的感觉(饥 饿、渴、窒息、气闷等)
• (二)知觉的种类 • 1.根据知觉过程中谁起主导作用分
• 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和肤知 觉。
• 二、学前儿童观察力培养的方法
• 1.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使幼儿具有相应 的知识准备;
• 2.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养成观察的习惯;
• 3.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充分培养儿童的观 察力;
• 4.发挥教师的言语指导作用,启发幼儿运用 多种感官参与观察。
• 三、感知觉在教学中的运用
• 在教学中提高感知效果,就需要直观教学手段。 • 1.实物直观 • 通过观察实物与标本、演示性实验、教学性参观等方式,
• 2.感觉阈限
• 阈限是指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变化的强 度或强度变化所需的量的界限或临界值。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而 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 最小差异量。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 差别感受性。
•。
• 3.感觉的适应
• 大小:对物体长度、面积、体积在量的方面变化的反映。 • 深度:“视崖”实验,表明婴儿已有深度知觉。 • 六、时间知觉
• 婴儿早期依赖条件反射、生物钟。幼儿初期与具体的生活 活动相联系。
第3课时 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和培养
• 一、学前儿童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 1.观察的方法 • 依赖外部动作,从无序到有序发展。 • 2.观察的目的性 • 随年龄的增长观察目的性逐渐加强。 • 3.观察的时长的发展 • 跟观察目的性提高呈正相关,随年龄增长而增长。 • 4.观察细致性的发展 • 从观察事物粗略轮廓和突出特征到逐渐抓住事物主要部分。 • 5.观察概括性的发展 • 从零散特征、孤立现象到有顺序系统完整的概括出本质。
观事物的属性反映;不存在孤立的感觉和知觉,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感觉
愈丰富、愈精确,知觉愈完整、愈准确。
Hale Waihona Puke 四、感知觉的分类• (一)感觉的种类
•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
•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 肤觉:触压觉、温度觉、痛觉。
• 嗅觉可以唤起人们的记忆和情绪
为知识的领会、理解提供感性材料。
• 2.教具直观 • 通过模型、仪器、图片、图表等手段 模拟实物形象而提
供感性材料。教具,图片、头饰、课件等
• 利用教具直观时注意事项: • 第一、制作和选择教具时,应依据幼儿的感知规律; • 第二、教师应根据教育教学活动内容选择和制作教具; • 第三、教具呈现的时机要合适; • 第四、教具使用不能流于形式。
• (二)知觉的规律 • 1.知觉的选择性 • 影响因素:对象与背景的差异、对象的活
动性、对象的特征、个人兴趣与需要。
• 2.知觉的整体性 • 影响因素:已有的知识经验 • 3.知觉的理解性 • 影响因素:已有的知识经验、言语、动机、
期望、情绪、兴趣等。
• 4.知觉的恒常性 • 类别:明度、大小、形状、颜色
第3章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
第1课时 认识感知觉
• 一、什么是感觉?
•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 性的反映。
• 二、什么是知觉?
•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 性的反映。
• 三、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
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同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
认识阶段;都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
• 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可 能提高(暗适应)也可能降低(明适应)
• 4.感觉的对比
• 同一感受器接收不同的刺激而使得感受器 发生变化。(同时对比、相继对比)
• 5.联觉现象
• 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颜色感觉容易产生联觉,例,红色象征 吉庆热烈、绿色象征春天表示健康和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