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成分一览表第一部分生物碱
中药化学成分·生物碱

中药化学成分·生物碱生物碱主要分布于植物界,在动物界中少有发现。
生物碱绝大多数存在于双子叶植物中,已知有50多个科的120多个属中存在生物碱。
生物碱在植物体内多数集中分布于某一器官或某一部位,如金鸡纳生物碱主要分布在金鸡纳树皮中。
目前较新的分类方法是按生源途径结合化学结构类型分类。
主要要求掌握以下五种基本母核类型生物碱的结构特征。
(1)吡啶类生物碱:此类生物碱多来源于赖氨酸,是由吡啶或哌啶衍生的生物碱。
(2)莨菪烷类生物碱:此类生物碱多来源于鸟氨酸,由莨菪烷环系的C3-醇羟基与有机酸缩合成酯。
(3)异喹啉类生物碱:这类生物碱来源于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系,具有异喹啉或四氢异喹啉的基本母核,在植物中分布广泛。
主要类型有简单异喹啉类、苄基异喹啉类、原小檗碱类、吗啡烷类。
(4)吲哚类生物碱:这类生物碱来源与色氨酸,其数目较多,结构复杂,多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
根据其结构特点,主要分为以下四类:简单吲哚类、色胺吲哚类、单帖吲哚类、双吲哚类。
(5)有机胺类生物碱生物碱的理化性质(1)形状:多数生物碱为结晶形固体,少数为非结晶形粉末。
(2)旋光性:含有手性碳原子或本身为手性分子的生物碱都有旋光性,且多呈左旋光性。
(3)溶解性:生物碱的溶解性与生物碱分子结构中氮原子的存在状态、分子大小、分子中极性基团的种类和数目以及溶剂的种类有关(4)碱性是生物碱的重要性质之一。
(5)大多数生物碱在酸水或稀醇中与某些试剂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络合物或复盐,这一反应称为生物碱沉淀反应,这些试剂称为生物碱沉淀试剂。
(6)某些生物碱能与一些试剂反应生成不同颜色的产物,这些试剂称为生物碱显色剂。
生物碱的显色试剂较多。
含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1)麻黄:麻黄中含有多种生物碱,以麻黄碱和伪麻黄碱为主,前者占总生物碱的40%-90%。
(2)黄连:黄连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生物碱,已经分离出来的生物碱有小檗碱、巴马汀、黄连碱、甲基黄连碱、药根碱和木兰碱等。
中药制剂中各类化学成分分析

中药制剂中各类化学成分分析中药制剂是指将中药药材经过一系列加工和制备工序,制成具有一定疗效的药品。
中药制剂的药效主要来自于其中所含的各类化学成分,对中药制剂中各类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可以有助于我们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和药效成分,从而提高中药的合理应用和研发。
1.酚类物质:酚类物质是中药中常见的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多种生物活性。
酚类物质主要包括鞣质、黄酮类、黄连素等。
鞣质具有收敛止血、抗菌消炎等作用,如栀子、五味子等中药中含有较多的鞣质成分;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肿瘤和抗炎等作用,如黄柏、黄芩等中药具有较高含量的黄酮类成分;黄连素是一种酮醇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炎等作用,如黄连中的黄连素是其主要活性成分。
2.生物碱类物质:生物碱类物质是中药中具有较强生物活性的成分,多具有镇痛、镇静、抗菌等作用。
生物碱主要包括苦参碱、黄连素、阿片类等。
苦参碱是中药苦参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抗疟等作用;黄连中的黄连素具有抗菌、抗炎作用;阿片类化合物具有镇痛、镇静作用,如鸦片中的吗啡就是一种阿片类物质。
3.多糖类物质:多糖类物质是中药中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成分,多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肿瘤、抗炎等作用。
多糖主要分为天然多糖和蛋白结合型多糖两类。
天然多糖主要包括石斛中的石斛多糖、枸杞中的枸杞多糖等;蛋白结合型多糖主要包括冬虫夏草中的冬虫夏草多糖等。
4.挥发油类物质:挥发油类物质是中药中常见的具有强烈气味的成分,多具有抗菌、抗炎、平喘等作用。
挥发油主要包括薄荷脑、丁香油、香叶醇等。
薄荷脑是清凉解表的活性成分,可用于感冒药物中;丁香油具有抗菌、止痛等作用,可用于止痛药物中;香叶醇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可用于抗感染药物中。
5.生物多糖:生物多糖也是中药制剂中常见的一类活性成分,其不同于前面所提到的多糖类物质,生物多糖是由多种糖分子通过特定化学键结合而成的复杂高分子化合物。
生物多糖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增强免疫力、抗肿瘤、抗炎等。
中药化学《生物碱》重点总结及习题

生物碱的碱性强弱与pKa的关系:pKa<2为极弱碱,pKa2~7为弱碱,pKa7~11为中强碱,pKa11以上为强碱
3.影响碱性强弱的因素
(1)氮原子的杂化方式:SP3>SP2>SP1
四氢异喹啉(SP3pKa9.5) 异喹啉(SP2pKa5.4) 氰类(SP 中性 )
③碱性极弱的生物碱(酰胺类生物碱)和酸生成的盐不稳定,其酸水溶液用氯仿萃取时,生物碱可转溶于氯仿而被分离。
表10-2 生物碱溶解性规律
水 酸水 碱水、甲(乙)醇、 苯 乙醚 CHCl3、 CCl4石油醚
亲脂性生物碱-+-++ (++)-
亲水性生物碱++++--
生物碱盐 ++-+--
※两性生物碱、酰胺类生物碱、内酯型生物碱:既可溶于酸水,也可溶于碱水中,其余同脂溶性生物碱。
二、旋光性
大多有旋光(不对称碳原子或不对称中心),且多呈左旋性。通常左旋体的活性大于右旋体。
三、溶解性
1.游离态 指大多数的仲胺、叔胺类生物碱,多为亲脂性的,极性较小。
2.盐 为离子型,极性大。
生物碱盐溶解性规律:
①无机酸盐的水溶度大于有机酸盐的水溶度。
②无机酸盐中,含氧酸盐的水溶度大于卤代酸盐。
③卤代酸盐中,盐酸盐的水溶度最大,氢碘酸盐的水溶度最小。
附注:用方法二分离时,应采用多缓冲纸色谱(分配原理)进行先导分离。
* 碱性弱的生物碱易游离(脂溶性,易于CHCl3)。
** 碱性强的生物碱易成盐(离子型,易于水)。
(2)利用生物碱的极性(溶解性)差异分离
分子结构的不同 极性的差异 对特殊溶剂的溶解性能不同而分离
中药化学成分与疗效的关系

中药化学成分与疗效的关系一种中药往往含有许多的化学成分,但并不是所有的成分都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根据医药工作者长期实践经验和现在的科学认识水平,通常将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分为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两类。
所谓有效成分一般是指具有生物活性,能用分子式和结构式表示并具有一定的物理常数(如熔点、沸点、溶解度、旋光度等)的单体化合物,也称有效单体,如麻黄碱、小檗碱、延胡索乙素、黄芩苷、槲皮素等。
如尚未提纯成单体而只是某一种结构类型的混合物者,一般称为有效部位,如麻黄生物碱、人参皂苷、芸香油等。
对中药化学成分所作的这种划分是相对性的。
例如鞣质,在多数中药中对于治疗疾病不起主导作用,被视为无效成分,而在地榆、五倍子等中药中因其具有收敛、止血和抗菌作用,故为有效成分。
确定中药某些化学成分是否为有效成分,也有一个认识过程。
例如早年认为黄酮类为无用的色素,现在知道是一类具有多方面生物活性的成分。
对糖类、氨基酸、鞣质以前不甚了解其药用价值,随着研究的深入及水平的提高,对其活性的认识愈加丰富。
凡临床用之有效而尚未发现其有效成分的中药,应以疗效为基础,进一步寻找其有效成分,不可盲目的否定其药用价值。
对中药化学成分的认识不能被目前的研究水平所局限,随着药理实验和临床应用的不断进展,将会发现更多的有效成分。
无论有效成分还是无效成分,都应进行研究。
某些无效成分亦可有药用意义。
如一些有机酸生物活性尚不明了,但因其能与本来不溶于水的有效成分生物碱结合,生成可溶于水的生物碱盐,就可使生物碱在液体制剂如汤剂、口服液中充分溶解从而使药效得以发挥。
另外,为了提取有效成分去除无效成分。
也需对药物的各种化学成分有全面的了解。
某一中药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即可产生不同的作用,如甘草含有的甘草次酸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含有的黄酮苷可产生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作用;罂粟壳含有的吗啡、可待因、罂粟碱可分别产生镇痛、镇咳、扩张血管作用。
这正说明了中药功效和应用的多样性,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讲,一味中药也就是一个小复方。
[执业药师] 考试必备:中药一《中药化学各成份》汇总
![[执业药师] 考试必备:中药一《中药化学各成份》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380495d82cc58bd63186bd8e.png)
中药一《中药化学各成份》汇总!全是精华、全是心血赶紧背吧!迫在眉睫啊!!!中药化学各成份的定义一、生物碱:来源于生物界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
二、糖:是多羟基醛或酮,是组成糖类及其衍生物的基本单元。
三、苷:又称配糖体,是糖或糖的衍生物(如氨基糖、糖醛酸等)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
四、醌:具有aβ-a‵β‵不饱和酮的结构的化合物。
五、苯丙素类:基本母核具有1个或几个C6-C3单元的化合物。
六、香豆素:母核为苯骈a-吡喃酮。
七、木脂素:由2分子C6-C3结构构成。
八、黄酮:由2个苯环通过中间3个碳原子(C6-C3-C6)连接而成,多具有酚羟基。
九、萜:由甲戌羟酸衍生而成,基本碳架多具2个或以上异戌二烯单位(C5单位)结构特征的不饱和程度的衍生物。
十、挥发油:可随水蒸气蒸馏,与水不相溶的挥发性油状液体,大多具有芳香嗅味。
十一、皂苷:为具有螺甾烷及其相似生源的甾族化合物或三萜类化合物。
十二、甾体:具有环戌烷骈多氢菲的甾体母核。
十三、有机酸:含-COOH的一类酸性化合物。
十四、鞣质:为复杂的多元酚类。
一、生物碱绝大多数存在于双子叶植物中。
生物碱在植物体内除以酰胺形式存在外,仅在少数碱性弱的生物碱以游离形式存在,如:那可丁。
绝大数生物碱的存在形式是有机盐。
一、分类:可分为吡啶类、茛菪类、异喹啉类、吲哚类、有机胺类五种:1、吡啶类:多来源于赖氨酸,分简单与双稠两类。
a、简单吡啶类:分子较小,结构简单,多呈液态。
B、双稠吡啶类:具有喹喏里西啶的基本母核。
2、茛菪类:多来源于鸟氨酸,由茛菪烷C3-醇羟基与有机酸缩合成酯。
如:茛菪碱、古柯碱。
3、异喹啉类:多来源于苯丙氨酸与酪氨酸,可分为简单类、苄基类和原小檗碱类、吗啡烷类四种:a、简单异喹啉类:如:萨苏林。
b、苄基异喹啉类:如:罂粟碱、汉防已甲素。
c、原小檗碱类:如:小檗碱、延胡索乙素。
d、吗啡烷类:如:吗啡、可待因。
4、吲哚类:来源于色胺酸,结构复杂,数目较多,大多有显著的生物活性。
中药成分表

中药成分表封毒刹痢(十味白头翁)白头翁:全草含白头翁素,根含三萜类皂甙约9%,葡萄糖,鼠李糖。
秦皮:秦皮甲素,秦皮乙素,秦皮甙,尚含鞣质。
黄连:黄连素(小檗碱)含量%—— % ,甲基黄连碱,药根碱黄柏:小檗碱(关黄柏含量 %—— %,川黄柏含量 %—— %),黄柏碱,掌叶防己碱,药根碱,黄柏酮木香:根含挥发油 %—— %(水蒸气蒸馏)或 4%—— 7%(溶液提取),木香碱 %,菊糖 18% 及甾醇,槟榔:含生物碱 %—— %(槟榔碱,槟榔次碱,去甲基槟榔碱,异去甲基槟榔次碱,)尚含鞣质 15%,脂肪油 14%,红色素槟榔红。
枳壳:牡丹皮:牡丹酚原甙(在干燥及储藏过程中易酶解成牡丹酚甙,牡丹酚),芍药甙,挥发油,苯甲酸地榆:鞣质,地榆糖甙Ⅰ、Ⅱ等甘草甘草甜素 6%—— 14%,(甘草酸的钾、钙盐)甘草甙,异甘草甙,甘露醇,葡萄糖,蔗糖,淀粉银败毒(清热解毒)生石膏:含水硫酸钙,含小量铝、硅、镁、铁及微量锶、钡等元素,杂质金银花:绿原酸,异绿原酸约 %,木犀草素,挥发油约 %玄参:哈巴甙生地:连翘:连翘醇甙 C、D,齐墩果酸,桦木酸,熊果酸,连翘甙,牛蒡子甙,松脂素栀子:环烯醚萜甙类(栀子甙 6%,羟栀子甙,山栀子甙)尚含京尼平甙酸,栀子黄素,番红花酸,熊果酸地丁:生物碱,香豆素或内酯甾体皂甙,酚性成分,树脂,挥发油,黄酮类成分黄芩:含多种黄酮类成分(黄芩甙,汉黄芩甙)少许游离甙元黄芩素,汉黄芩素,黄芩新素,多种氨基酸,甾醇类,糖类龙胆:龙胆苦甙,獐牙菜苦甙,当药苦甙,三叶甙,苦龙甙,四乙酰龙胆苦甙,龙胆黄碱,龙胆碱,龙胆三糖板蓝根:靛蓝,靛玉红,β -谷甾醇,腺苷,多种氨基酸。
知母:甾体皂甙,黄酮,多糖,生物碱,有机酸,微量麦冬:麦门冬皂甙甙元均为假叶树皂甙元,糖的部分,黄酮类,萜类化合物,萜甙双黄痢康(白头翁口服液)白头翁:全草含白头翁素,根含三萜类皂甙约9%,葡萄糖,鼠李糖。
黄连黄连素(小檗碱)含量 %—— % ,甲基黄连碱,药根碱黄柏:小檗碱(关黄柏含量 %—— %,川黄柏含量 %—— %),黄柏碱,掌叶防己碱,药根碱,黄柏酮秦皮:秦皮甲素,秦皮乙素,秦皮甙,尚含鞣质。
中药一生物碱总结

中药一生物碱总结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生物碱1.特点——环状结构、氮原子多位于环内、具有碱性,与酸成盐、显着的生理活性2.分布(1)双子叶——毛茛科、马钱子科、茄科、豆科、罂粟科、防己科、吴茱萸科、小檗科(宝马别逗罂粟,防己终于小破)(2)单子叶——石蒜科、百合科、兰科(3)麻黄生物碱——髓部;黄柏生物碱——树内皮(4)不用植物生物碱含量差别大;同科同属植物含相同结构类型的生物碱3.分类(1)简单吡啶类——槟榔碱、烟碱、胡椒碱(2)双稠哌啶类(喹诺里西啶)——苦参碱、氧化苦参碱(“苦”大“稠”深)(3)莨菪烷类——莨菪碱、古柯碱(4)异喹啉类——简单异喹啉类、苄基异喹啉(罂粟碱、汉防己甲/乙素)原小檗碱(小檗碱、延胡索乙素)、吗啡烷类(吗啡、可待因)(5)吲哚类——简单吲哚类、色胺吲哚类、单萜吲哚类(利血平、士的宁)、双吲哚类(长春碱)(6)有机胺类——麻黄碱、秋水仙碱、益母草碱(氮原子不在环内)4.性状(1)多为结晶形固体,少数非结晶性形粉末液体状:烟碱、毒芹碱、槟榔碱等简单吡啶类具挥发性:烟碱、麻黄碱具升华性:咖啡因具甜味:甜菜碱小檗碱、蛇根碱呈黄色,药根碱、小檗红碱呈红色显荧光:利血平(2)旋光性影响因素:手性碳、测定溶剂、pH、温度、浓度(3)溶解性:游离生物碱——亲脂性(多数仲胺碱、叔胺碱)易溶于酸水亲水性—季胺碱(离子型化合物)、含N-氧化物结构(氧化苦参碱)小分子生物碱(麻黄碱、烟碱)、酰胺类生物碱(秋水仙碱、咖啡碱)具有特殊官能团—具有酚羟基(吗啡)或羧基(槟榔次碱)的生物碱(两性生物碱)、具有内脂或内酰胺结构的生物碱(喜树碱、苦参碱) 生物碱盐——易溶于水;少数难溶于水(小檗碱盐酸盐、麻黄碱草酸盐)(4)碱性碱性强弱常熟pKa值:pKa越大,碱性越强强碱(pKa>11):胍类、季铵碱中强碱(pKa7-11):脂胺、脂杂环类(SP3)弱碱(pKa2-7):芳香胺、N-六元芳杂环类(SP2)极弱碱(pKa<2):酰胺、N-五元芳杂环类影响因素:N原子的杂化方式(SP3>SP2>SP)——四氢异喹啉>异喹啉;可待因>罂粟碱电子云密度(电性效应)——诱导效应:苯异丙胺>麻黄碱>去甲麻黄碱(供电诱导,碱性增强;吸电诱导,碱性减弱)共轭效应:苯胺形(环己胺>苯胺)酰胺形(胡椒碱、秋水仙碱、咖啡碱)(共轭效应使碱性减弱)空间效应——莨菪碱>山莨菪碱>东莨菪碱(多一个6,7位环氧基,使碱性减弱)(空间效应使碱性减弱)分子内形成氢键(氢键效应)——钩藤碱>异钩藤碱(氢键使碱性增强)(5)沉淀反应沉淀试剂:碘化铋钾—黄色质橘红色碘化汞钾—类白色碘碘化钾—红棕色硅钨酸—淡黄色或灰白色饱和苦味酸—黄色雷氏铵盐—红色反应条件:酸性水溶液中进行(苦味酸试剂可在中性条件下进行)少数生物碱不与一般生物碱沉淀试剂反应:麻黄碱(鉴别反应)、吗啡、咖啡碱(均是仲胺碱)一些非生物碱类成分可与沉淀试剂反应:氨基酸、多肽、蛋白质、鞣质(6)显色反应Man delin(钒酸铵)-莨菪碱及阿托品(红)、奎宁(淡橙)、士的宁(蓝紫) Ma cquic(甲醛)-吗啡(紫红)、可待因(蓝)Frohde(钼酸钠)-吗啡(紫转棕)、利血平(黄转蓝)、小檗碱(棕绿)、乌头碱(黄棕)含生物碱类常用中药1、苦参(双稠哌啶类-喹诺里西啶)主要: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指标: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分子中有2个N原子,一个叔胺氮,一个酰胺氮极性大小:氧化苦参碱>羟基苦参碱>苦参碱生物活性:消肿利尿、抗肿瘤、抗病原体2、山豆根(双稠哌啶类-喹诺里西啶)主要: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指标: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生物活性:抗癌、抗溃疡3、麻黄(有机胺类)主要:麻黄碱、伪麻黄碱指标: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理化性质:无色结晶;均具挥发性;碱性强弱pKa:伪麻黄碱(形成氢键)>麻黄碱溶解性:伪麻黄碱(形成氢键)<麻黄碱(游离麻黄碱可溶水,伪麻黄碱难溶水)草酸麻黄碱难溶水,草酸伪麻黄碱易溶于水盐酸麻黄碱不溶于三氯甲烷,盐酸伪麻黄可溶于三氯甲烷鉴别反应:二硫化碳-硫酸铜反应(棕色沉淀)、铜络盐反应(加硫酸铜试剂,呈蓝紫色)生物活性:发汗、平喘,收缩血管,兴奋中枢神经,增加汗腺及唾液腺分泌,缓解平滑肌痉挛4、黄连(异喹啉类-原小檗碱-季胺碱)主要:小檗碱、(甲基)黄连碱、药根碱、巴马汀、木兰碱指标:盐酸小檗碱理化性质:黄色针状结晶,易溶于热水和热乙醇鉴别反应:丙酮加成反应(黄色结晶)、漂白粉显色反应(樱红色)生物活性:抗菌、抗病毒、解痉5、延胡索(异喹啉类)主要:延胡索甲素、延胡索乙素(四氢巴马汀)指标:延胡索乙素生物活性:镇痛(醋制效果更强)(慢性持续性疼痛和内脏钝痛)6、防己(异喹啉类)主要:汉防己甲素(粉防己碱)、汉防己乙素(防己诺林碱)指标:粉防己碱、防己诺林碱生物活性:汉防己甲素—抗心肌缺血;汉防己乙素—抗炎镇痛7、川乌(二萜类)主要: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指标: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生物活性:镇痛、消炎、麻醉毒性炮制变化:双酯型生物碱→单酯型生物碱(乌头次碱)→醇胺型生物碱(乌头原碱)毒性:可中毒,2-4mg致人死亡。
执业中药师中药化学

(一)生物碱的分类及结构特征(1)常用的生物碱沉淀试剂6.显色反应试剂糖的分类:单糖(1个糖):葡萄糖、鼠李糖、阿拉伯糖、葡萄糖醛酸、木糖、甘露糖、半乳糖、半乳糖醛酸;寡糖(2~9个糖):蔗糖、麦芽糖、龙胆二糖、新橙皮糖、芸香糖(二糖);五)醌类显色反应三、含醌类的中药实例大纲要求:以下药物化学结构类型及质量控制成分:大黄、虎杖、何首乌、芦荟、决明子(蒽醌)丹参(菲醌)第五节香豆素与木脂素一、香豆素的结构类型及理化性质(一)定义香豆素的母核为苯骈α-吡喃酮。
香豆素分为五大类,即简单香豆素类、呋喃香豆素类、吡喃香豆素类、异香豆素类及其他香豆素类。
5.显色反应二、含香豆素的中药实例香豆素类代表化合物总结木脂素的结构、性质及中药实例结构分类与代表化合物:三、黄酮的显色反应四、含黄酮的中药实例(1)黄芩、葛根、银杏叶、槐花、陈皮、满山红(二)挥发油的性质1.颜色:少数挥发油具有其他颜色,如薁类多显蓝色,佛手油显绿色,桂皮油显红棕色。
2.嗅味:多具浓烈的特异性嗅味(其嗅味常是其品质优劣的重要标志),有辛辣灼烧感。
3.析脑:冷却条件下主要成分常可析出结晶。
4.挥发性:挥发油因挥发而不留油迹,脂肪油则留下永久性油迹;可随水蒸气蒸馏。
5.溶解性:不溶于水。
6.稳定性:遇光、空气、加热易氧化变质。
挥发油与空气及光线经常接触会逐渐氧化变质,使挥发油的相对密度增加,颜色变深,失去原有香味,形成树脂样物质,不能随水蒸气蒸馏。
2.含挥发油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皂苷是一类结构复杂的苷类化合物,其苷元为具有螺甾烷及其有相似生源的甾族化合物或三萜类化合物。
大多数皂苷水溶液用力振荡可产生持久性的泡沫,故称为皂苷。
皂苷的结构可分为苷元和糖两个部分。
如果苷元为三萜类化合物则称为三萜皂苷,苷元为螺甾烷类化合物,则称为甾体皂苷。
(一)三萜皂苷1.定义:苷元为三萜类化合物,其基本骨架由6个异戊二烯(30个碳)单位组成。
分类:四环三萜(羊毛甾烷型、达玛烷型)五环三萜(齐墩果烷型、乌苏烷型、羽扇豆烷型) 特点:多含羧基,显酸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金花
花
硫酸阿托品,氢溴酸东莨菪碱
莨菪烷类生物碱
碱性:莨菪碱>东莨菪碱>山莨菪碱(空间位阻)
鉴别:氯化汞沉淀;Vitali反应;DDL缩合反应
解痉镇痛,解有机磷中毒和散瞳作用
天仙子
种子
莨菪碱,东莨菪碱
莨菪烷类生物碱
有氧桥中枢作用最强;松弛平滑肌,解梯毒,心脏病孕妇禁用,用量:0.06-0.6g
具有特殊官能团的生物碱
具有酚羟基或羧基的生物碱
槟榔次碱
氢键效应
钩藤碱和异钩藤碱
荧光:利血平
具有内脂或者内酰胺结构的生物碱
喜树碱,苦参碱
生物碱
无机酸盐水溶性>有机酸盐
含氧酸盐水溶性>卤代酸盐
小分子酸盐水溶性>大分子酸盐
不溶于水酸盐:小檗盐酸盐和麻黄盐酸盐
分类
常用中药
名称
部位
指标成分
分类
理化性质
临床
吡啶类生物碱
成分
性状
旋光性
溶解性
碱性
沉淀反应
显色反应
生物碱
固体结晶
麻黄,烟碱,黄连,去甲乌头碱强心
游离生物碱
亲脂性生物碱
仲胺和叔胺
碱性强弱的表示方法
胍基>季铵碱>脂胺(脂杂环)>芳香胺(六元芳杂环)>酰胺(五元芳杂环)
沉淀试剂
碘化铋钾;碘化汞钾
碘碘化钾;硅钨酸
苦味酸;雷氏铵盐
Mandelin试剂
莨菪碱士的宁
固定熔点
其他
古柯碱
异喹啉类生物碱
黄连
根茎
盐酸小檗碱(>5.5%)黄连碱(>1.6%)巴马汀(>1.5%)
苄基异喹啉(季胺生物碱)
强碱:与甘草,两黄不同煮
鉴别:丙酮加成黄结晶,漂白粉樱红色
抗菌抗病毒
延胡索
块茎
延胡索乙素
原小檗叔胺碱
镇痛
防己
根
粉防己碱,防己诺林碱
双苄基异喹啉
抗心肌缺血,抑制血小板凝结,解痉抗炎抗溃疡保肝,抗炎镇痛降压抗肿瘤
苦参
根
苦参碱,氧化苦参碱
双稠哌啶(喹诺里西啶)
两者乙醚区分
极性:氧化苦参碱>羟基苦参碱>苦参碱
消肿利尿抗肿瘤
千里光
地上部分
阿多尼尼弗林(<0.004%)
吡咯里西啶
肝肾胚胎毒性
山豆根
根茎
苦参碱,氧化苦参碱
双稠哌啶(喹诺里西啶)
抗癌,有毒用量3-6g且<10g
其他
简单吡啶
槟榔碱,烟碱,胡椒碱
双稠哌啶
野决明,金雀花碱
亲水性生物碱
季铵型生物碱
小檗碱
碱性强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杂化方式
SP3(四氢异喹啉/可待因/烟碱)>SP2(异喹啉/罂粟碱/芳杂环)>SP(氰基)
反应条件
酸水
Macquis试剂
吗啡可待因
挥发性
含N-氧化物结构生物碱
氧化苦参碱
电性效应
诱导效应
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小檗碱和蛇根碱;士的宁和阿马林
结果判断
去鞣制用氯仿
根
不是生物碱
主要成分是二萜类
抗炎免疫抑制,抗肿瘤抗生育,对胃肠道有毒性,导致血小板减少,闭经和肾受损
其他
简单异喹啉萨苏琳
去甲乌药碱
厚朴碱
汉防己甲乙素
小檗季胺碱黄连黄柏三颗针
菲核:吗啡可待因
吲哚类生物碱
马钱子Biblioteka 种子士的宁(番木鳖碱),马钱子碱
单萜吲哚
味极苦,有剧毒
鉴别:硝酸反应;浓硫酸/重铬酸钾反应
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5-10mg中毒。30mg死亡
其他
简单吲哚大青素B,靛苷
单萜吲哚利血平
双吲哚长春花
麻黄,吗啡,咖啡不反应
Frohde试剂
小檗碱利血平和乌头碱
升华性
小分子生物碱
麻黄碱,烟碱
共轭效应
苯胺型(苯胺,环己胺),酰胺型(秋水仙碱,胡椒碱,咖啡碱)
应用
薄层色谱和纸色谱用碘化铋钾试剂
分离提纯用雷氏铵盐
苦味辛味
酰胺类生物碱
秋水仙碱,咖啡碱
空间效应
莨菪碱,去甲基麻黄碱,利血平
有颜色:小檗黄,蛇根黄,药根红
有机胺类生物碱
麻黄
草质茎
麻黄碱,伪麻黄碱
有机胺麻黄碱仲胺衍生物
氢键效应:伪碱>麻碱
草酸麻伪水鉴别;盐酸麻伪氯仿分
收缩血管,兴奋中枢
麻伪黄鉴别:硫酸盐棕色沉淀
铜络盐乙醚分层
其他
秋水仙碱
益母碱
二萜类生物碱
乌头
母根
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
二萜双酯型生物碱
辛辣味毒性强,水浸加热去毒
强心;2g中毒4g死亡
雷公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