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西经济发展区域间差异
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研究

山西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分析

山西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分析山西省是位于中国华北地区的一个内陆省份,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旅游目的地。
山西省各地区在旅游经济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对山西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进行分析。
山西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主要表现在旅游资源的分布上。
山西省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如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等。
这些旅游资源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太原市和晋中市等少数地区,其他地区的旅游资源较为有限。
这导致了这些地区在旅游经济方面的差异。
山西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还表现在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上。
太原市和晋中市等发达地区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较多,拥有一流的酒店、旅游景区管理和服务设施。
而其他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较弱,导致了旅游业发展的不平衡。
山西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还体现在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上。
太原市和晋中市等发达地区的旅游产业相对发达,旅游企业数量多,旅游产品多样化,旅游人员素质较高。
而其他地区的旅游产业相对滞后,旅游企业数量少,旅游产品单一,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导致了旅游业的差异化发展。
山西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还与当地政府的支持力度有关。
一些地方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不高,缺乏有效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导致这些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较为缓慢。
而太原市和晋中市等地方政府则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措施,推动旅游业快速增长。
山西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主要表现在旅游资源的分布、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等方面。
为了实现山西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改善旅游资源的配置,加强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并加大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
太原市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太原市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一、区域经济差异的基本概况太原市市辖区包括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万柏林区、尖草坪区、晋源区、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古交市共10个区县。
从整体上看,太原市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分布特点。
以过去的工业基础较深厚的迎泽区和万柏林区为代表的市中心区和西南部区域,工业体系相对完善,产业结构较为复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以古交市和阳曲县为代表的城市副中心和周边城市为代表的区域,由于受制于中心城市发展规划的影响,工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但在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方面也有较为明显的特色和优势。
以娄烦县、清徐县和尖草坪区为代表的北部区域,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但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
这些区域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不同。
市中心区和西南部区域的工业发达程度和产业结构相对复杂,而其他区域的工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二是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市中心区和西南部区域的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其他区域的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
三是经济增长速度的不同。
市中心区和西南部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快,其他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慢。
四是对外开放程度的不同。
市中心区和西南部区域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高,其他区域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低。
以上差异的存在使得太原市区域经济发展不够均衡,对太原市的整体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深入分析太原市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和影响,对于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城市规划的影响2. 地理位置的影响太原市地处山西省的中部,地理位置的差异也对区域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市中心区和西南部区域靠近交通枢纽,区位优势明显,而其他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交通不便,这就导致了区域经济的差异。
3. 资源禀赋的差异太原市的各区域之间在资源禀赋方面也存在不同。
市中心区和西南部区域相对拥有更多的资金和人才资源,对于各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而其他地区则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山西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分析

山西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分析山西省位于中国华北地区,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旅游资源的地方。
山西省区域之间的旅游经济差异较大,不同地区拥有着各自独特的旅游资源和发展特色。
本文将对山西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一、太原市太原市是山西省的省会城市,也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太原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和自然景观,如山西博物院、柳巷文化街、晋祠等。
太原市还将自身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太原号”旅游品牌,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太原市的旅游经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充分、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等。
为此,太原市应加大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优化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提升旅游服务水平,进一步推动太原市的旅游经济健康发展。
二、大同市大同市位于山西省的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大同市以其独特的地理和人文资源,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如云冈石窟、古城墙遗址、大同老城等。
大同市还坚持走生态旅游发展之路,积极推广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
大同市的旅游经济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旅游产品单一、旅游宣传推广力度不够等。
大同市需要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城市知名度,增加游客数量,推动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临汾市临汾市地处山西省的西南部,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自然景观优美,被誉为“中国佛教艺术圣地”和“中国八大古都”之一。
临汾市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如霍山、乔家大院、尧庙等。
临汾市还将旅游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加大对旅游的投入力度,积极挖掘和利用旅游资源,努力打造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在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临汾市也面临一些问题,如旅游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旅游产品开发水平不高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临汾市应建设更多的旅游配套设施,加大对旅游产品的研发力度,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游客满意度,推动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
山西省旅游产业区域差异性分析

山西省旅游产业区域差异性分析山西省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的旅游胜地,但其旅游产业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
本文将从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市场需求以及旅游服务体系方面对山西省旅游产业区域差异进行分析。
一、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的差异山西省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但这些资源的开发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
以文化遗产为例,太原市、大同市、晋中市等地拥有的古建筑、宗教寺庙等文化景点深受游客青睐,成为了当地主要的旅游资源;而一些偏远山区或农村地区的文化遗产却因为交通不便等原因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
自然景观方面,五台山、恒山等山脉和黄河大峡谷、运城市的悬空寺等景点成为了当地比较有名的旅游资源,但是一些地区的自然景观因为缺少有效的开发和宣传,游客流量较少。
山西省吸引游客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其丰富的旅游资源,还因为其独特的文化氛围。
然而,不同地区的文化氛围差异较大,游客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比如,以山西省南部地区的旅游市场为例,由于区位优势和地域联系紧密,南部地区的旅游市场主要为省内市民和周边省市的游客,而北部地区的旅游市场则主要服务于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此外,不同地区的旅游市场需求还受到游客收入、消费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一些旅游项目价格较高,不同地区的游客付出的经济成本也不相同。
客源市场不同,对旅游项目的接受度和评价也各不相同。
旅游服务是保证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不同地区的服务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
以景区服务为例,一些主要旅游城市如太原、大同等,在旅游服务方面有比较完善的设施和服务体系,且人员培训和管理也相对规范。
而一些偏远山区和农村地区的旅游服务设施较为简陋,更多依赖于当地民宿和家庭旅馆提供旅游服务。
此外,旅游服务与旅游质量直接相关,不同地区的服务质量也直接影响了游客的消费体验和对山西省旅游的评价。
缺乏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不光会直接降低游客的来访率,也难以将游客逗留时间延长,造成旅游流失。
四、结论山西省旅游产业仍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表现在旅游资源开发不平衡、旅游市场需求差异大以及旅游服务体系不健全等方面。
太原市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太原市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太原市是山西省的省会城市,是山西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太原市区域经济差异也日益显现出来。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产业结构、人口流动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太原市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和发展趋势。
一、城市规划太原市区域经济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城市规划的不同。
太原市分为城区和郊区两大部分,城区主要包括迎泽区、杏花岭区、小店区等,这些地区规划完善,配套设施齐全,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人才聚集。
而郊区则相对滞后,规划不够完善,基础设施薄弱,导致了经济发展滞后。
城市规划的不同直接影响了各地区的产业结构、人口流动和经济发展水平。
二、产业结构太原市的产业结构主要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主要指农业,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
由于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的差异,导致了太原市区域经济的差异性。
城区的产业主要以服务业为主,包括金融、商贸、文化等,而郊区则主要以工业为主,包括煤炭、化工等。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太原市各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三、人口流动人口流动是影响太原市区域经济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城市规划和产业结构的差异,各地区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也存在着差异,导致了人口流动的不平衡。
城区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和高素质人才,形成了人口密集的现象,而郊区的人口流出较为严重,形成了人口相对稀少的情况。
人口流动的差异不仅影响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对社会稳定和城市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四、发展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太原市区域经济差异将会逐渐缩小。
城市规划将更加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郊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提高郊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产业结构将更加优化,服务业将成为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将得到大力发展,带动郊区经济的腾飞。
人口流动将更加平衡,城市吸引力将得到增强,同时郊区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将得到改善,使得人口流动更加平稳。
山西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研究

山西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研究山西省,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
然而,在其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区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影响着全省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地在资源开发、市场推广、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不平衡。
一、山西省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山西省大致可以分为晋北、晋中、晋南和晋东南四个区域。
晋北地区以大同为代表,拥有闻名遐迩的云冈石窟,以及北岳恒山等自然景观,旅游产业发展较为成熟。
晋中地区则凭借平遥古城、乔家大院等众多历史文化古迹,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旅游经济在全省占据重要地位。
晋南地区的运城,有着鹳雀楼、解州关帝庙等景点,旅游业也在逐步崛起。
晋东南地区的长治和晋城,自然风光秀丽,如太行山大峡谷等,但在旅游开发和推广方面相对滞后。
从旅游收入和游客接待量来看,晋中地区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大同市紧随其后。
而晋东南和晋南地区的旅游经济规模相对较小。
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与各地的旅游资源禀赋、交通条件、旅游基础设施以及宣传推广力度有关。
二、山西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原因1、旅游资源分布不均山西省的旅游资源虽然丰富多样,但在分布上存在明显的不均衡。
晋中地区集中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古迹,如平遥古城、乔家大院等,这些景点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而晋东南和晋南地区虽然也有一些优质的旅游资源,但相对分散,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核心景点。
2、交通条件差异交通的便捷程度对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晋中地区交通网络较为发达,公路、铁路等交通方式能够方便地连接各大景点,游客出行便利。
而晋东南和晋南的一些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尤其是一些偏远的景区,交通可达性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游客的流入。
3、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包括酒店、餐饮、购物等配套服务。
晋中地区由于旅游业发展较早,相关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而其他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相对不足,导致游客体验不佳,影响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作者:周杰文来源:《商场现代化》2012年第30期本文得到湖北师范学院“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项目基金资助[摘要]在市、县尺度上,采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锡尔系数等指数,选取人口、GDP和人均GDP三项指标,分析1990-2007年山西省经济差异状况。
结果表明:在不同尺度上山西省经济差异状况不同,在县尺度上比在市尺度上明显,即不同空间尺度的选择对山西省经济差异研究有影响。
锡尔系数分解的结果表明:市际差异对山西省经济差异影响一直较县际差异明显,是山西省经济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山西省经济差异空间尺度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经济以较高的姿态向前发展,在全国经济发展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山西省经济发展也以成为众多学者所关注的重点。
关于山西省经济发展的文献已有很多,学者们对山西省经济的研究多侧重于定性分析,如山西省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及促进山西省经济发展的对策探讨等。
山西省经济发展成绩显著,但内部也存在经济差异以及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现象,是值得学者们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的。
对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方法等已趋于成熟,近年,学者们又转换视角开始从空间尺度关注区域经济差异状况,这对于省区经济差异研究也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孙希华等,2003;刘爱华,2009;Wei Yehua等,2003;)。
因而本文借鉴国内外区域经济差异研究方法,选取市尺度和县尺度等空间尺度,从区域经济差异状况入手,从空间尺度上对山西省经济差异进行分析,以期探求在空间尺度上分析山西省经济差异发展状况以及影响山西省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从而为学者们从空间尺度入手研究如何缩小山西省经济差异提供一定指导。
二、方法和数据1.研究方法(1)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尺度分析方法。
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方法有很多,许多学者采用标准差、极差、极差变率、基尼系数、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熵指数以及锡尔系数等来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状况(高志刚,2002;周玉翠等,2002;王启仿,2003;刘慧,2006;余军华200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山西经济发展区域间差异摘要通过对山西经济现状的分析,了解到山西产业结构趋同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此外,通过对山西区域经济格局——核心、外围和网络的简单分析,能够看出区域间经济格局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统筹省内区域发展,优化经济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协调发展才能使山西经济有显著的提升。
关键词山西区域经济格局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极辐射功能中心城市山西经济最近两年经过金融危机的低谷后有所恢复和发展,但从总体来说,山西无论是整体经济实力还是城乡收入,较先进地区,差距仍然显著。
从省内来说,省内各地区经济也有较大差距。
因此,统筹省内区域发展,优化经济布局,建立省内协调发展机制是提升山西省综合竞争力的有力途径。
一、山西区域经济现状1、山西行政区域简介山西省现辖太原、大同、朔州、阳泉、长治、晋城六个地级市和忻州、吕梁、晋中、临汾、运城五个地区。
共计86个县、14个县级市和18个市辖区。
其中太原市包括8区2县,人口401万;长治市包括5区3县,人口325万;临汾市包括5区3县,人口326万;运城市包括4区4县,人口297万;大同市包括4区3县,人口270万;侯马市包括4区3县,人口281万;晋城市包括4区2县,人口211万;朔州市包括3区3县,人口 234万;阳泉市包括3区2县,人口 198万;忻州市包括3区2县,人口 208万;吕梁市 3区2县人口 201万2、山西煤炭资源丰富,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山西是我国的煤炭大省。
全省土地中含煤面积占到40.4%。
煤炭资源集中分布在山西中部盆地和西部山区。
全省119个县(市、区)中97个县(市、区)有煤炭资源,建成了大同、平朔、阳泉、西山、晋城、潞安、汾西、霍州、华晋等大型矿区和一大批地方煤矿。
从山西各地区的支柱产业情况来看,最主要就是煤炭等资源性产业在大部分地区都处于支柱产业或优势产业的地位,山西煤炭工业产值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太原为11.2,大同为36.7,阳泉为29.68,长治为38.17,朔州为54.35,忻州为21.7,吕梁为14.42,晋中为13.58,临汾为17.17,这些地区都是以煤炭产业为支柱产业或重点产业的,只有运城市不以煤炭工业为重点。
这说明山西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相当严重,这种结构打破了区域的合理分工,使各地区的资源难以合理流动和配置。
3、山西三大旅游资源贯穿南北山西的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宋代以前的地上古建筑约占全国总数的 70%多,被誉为古代建筑的博物馆。
五台山、壶口瀑布、北岳恒山、云冈石窟是全国闻名的旅游景点,此外,悬空寺、应县木塔、晋祠、宁武天池、洪洞大槐树、乔家大院等都吸引着省内外的旅游者。
形成了北部地区的石窟文化,中部地区的大院文化和南部地区的根祖文化。
4、省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显著从各市经济发展状况来看,人均GDP最高的是太原市,最低的是忻州市,两者相差4.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是太原市,最低的是吕梁市,两者相差2.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是太原市,最低的是忻州市,两者相差1.4倍;财政预算收入水平最高的是二、山西区域经济格局区域经济格局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要素的相对区位关系和分布形式。
它是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由核心、外围和网络3大要素组成。
1、核心:中心城市布局结构分析首先,在西部地区缺少中心城市,广阔的西部地区除了吕梁市外,只有汾阳、河津等规模较小的县级城市,对周边的辐射作用不强,主要原因在于山西西部地区大部由丘陵沟壑与吕梁山地组成,生态失衡、环境脆弱、贫因落后,构成了山西经济发展的低谷地带。
其次,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分布不合理。
在晋北地区,作为全省第二大城市的大同市,由于地处山西的北部边缘地区,对晋北地区的经济、社会活动缺乏有效的组织与领导功能;而位于晋北中心位置的朔州市,人口规模不足20万,极化能力不强,城市基础设施条件差,对周围腹地的辐射影响微弱。
在晋南地区,集中分布了人口数量、城市职能相差无几的临汾、侯马、运城3个小城市,三城市“孰为中心”之争持续了几十年,丧失了重点投资建设的机会,三城市之间互相制约、趋同发展,没有形成能够领导、组织、协调晋南地区经济活动的核心城市。
在晋中地区,太原市作为山西的省会,位于山西的几何中心,城市极化功能强大。
紧邻太原的晋中市首府—榆次区,受太原市极化作用的负面影响最大,由于各种经济要素、生产要素都优先流入了太原,榆次区作为事实上的太原卫星城,辐射与影响晋中其它市、县的能力不强,中心城市的功能较弱,这种地域组合构成一种畸形的空间格局。
2、外围:山西城镇规模结构在11个地级城市中,除太原、大同、阳泉和长治外,其它城市根本达不到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人口标准,也没有具备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文化等辐射功能和拉动功能。
尽管有些由县级市改成了地级市,但市区人口、工业产值等指标变化不大,从它们的规模和功能讲,依然是县级市,只是城市等级地位的虚假提升。
而小城镇总体规划滞后,这制约了腹地对中心城市扩散的吸纳功能,山西小城镇虽然数量多,发展快,但处于一种低水平均衡发展状态,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
许多城镇基础设施短缺,商业、卫生、文教服务水平低下。
农村工业布局分散,且基本上以资源开发为主,缺乏与中心城市产业门类配套的产业条件,城市产业扩散与技术扩散难以奏效。
此外,山西城镇的职能结构单一,产业结构趋同。
山西的大中城市多数为工矿业城市,城市经济主要依托对煤炭资源的开采及粗加工,形成以煤炭、电力、冶金、煤化工为主导产业的能源重化工基地,除山西南部的运城、河津、垣曲、永济、侯马等地以有色金属工业和轻纺工业为主外,全省形成了六大能源工业基地。
3、网络:交通轴线网络结构由于受特殊地质、地形、地貌的影响,山西轴线网络结构主要是由南北同蒲线和石太线、太焦线构成的“K”字型结构。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首先缓解晋煤外运的紧张状况,修建了侯西线、大秦线,以及刚刚完成的神朔线,但山西的铁路在全国铁路大网络中,仍处于次要的地位,基本上是从属于京广线、焦技—技柳线和陇海线等国家铁路主动脉以外的副线。
山西向西没有从省区中心与省外联系的铁路主干线,在我国西部大开发中难以发挥承东启西的作用。
近几年,山西在公路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大大地改善了过去那种交通不便、流通不畅的局面,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交通网络的空间格局,公路只相当于铁路的副线和延伸,依然是向北、向东、向东南、向西南方向与省外沟通,没有彻底解决向西交通不畅的弊端,全省交通网络的大格局不能满足对外开放、区域发展的基本要求。
三、缩小山西区域经济差距山西区域经济基本格局以太原都市圈为核心,大运城镇发展轴带为主干,晋北、晋南、晋东南、晋西四个经济片区为主体,组织区域城镇与产业布局,形成经济发展网络格局。
1、优化产业分工布局,加快特色经济区培育根据经济区划理论,可将全省划分为13个大的特色经济区,如太原经济区为全省重要的清洁能源——重型加工产业与技术创新基地,全省城镇与经济发展的组织中枢;大同经济区为全省重要的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具有北魏文化特色的旅游经济区、新兴环保产业和食品工业重点生产区以及晋冀蒙周边地区的交通、商贸、信息、金融与旅游中心;临汾经济区为全省重要的焦化、冶金、轻纺工业基地和优质麦棉生产基地、以寻根文化为特色的旅游经济区以及黄河中游水土保持重点地区;运城经济区为全国重要的盐化工业基地、全省粮棉果生产基地、轻纺食品工业基地、晋陕豫三角重要的商贸物流基地和以关公文化、黄河文化为特色的旅游经济区。
2、中心城市合理化布局首先,提升省会城市集聚辐射功能,加快太原都市圈发展。
实施太原率先发展的战略,充分发挥省会综合优势,提升省域中心城市的吸引与辐射能力。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形成都市型产业经济体系。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力争把太原市建成国内一流的省会城市。
其次,加强晋北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
相对处于晋北地区中心的朔州市,随着国内特大型现代化的朔州安太堡露天煤矿的建设,以及神朔铁路、朔黄铁路、朔港铁路、朔石铁路的建成,朔州市的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经济位置日趋重要,朔州市必将成为晋北地区沟通东西、承接南北的又一个资源型枢纽型城市。
因此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朔州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使之成为晋北地区经济活动的副中心。
最后,促进晋南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
充分发挥临汾的重型工业和产业技术优势,侯马的区位、交通、商贸优势,运城的南向门户、河东文化和区域经济优势,大力发展城市优势产业,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职能,促进人口与经济的空间集中。
有效整合城市区域关系,合理确定城市职能定位,发挥三市整体带动功能,塑造城镇群体优势。
3、加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极的培育西部地区应加强吕梁地级市的建设,发展其成为山西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
一方面,在城市内部通过发展推动型产业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另一方面,通过发展交通建设来密切与区内其他县市的经济联系,以城市的发展影响和辐射周边区域的发展,建立有效的城市经济区。
此外,西部地区还应重点培育具有发展优势与潜力的县城与中心镇。
4、交通轴线网络结构的完善强化东西向交通干线的通道功能,加快沿线城镇发展,密切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联系,促进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
以南北纵贯的同蒲铁路及其沿线串珠式分布的城市为主脉,向两翼地带拓展的东西方向的交通线和基础设施为支脉,两者共同组合成“叶脉式”城镇体系布局框架和开发模式。
5、合理利用地区旅游资源,实现产业多元化和升级山西各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却将重点放在没有增长潜力的煤炭资源上,终究难摆脱资源诅咒,因此要发展第三产业。
晋北的石窟文化、晋中的大院文化和晋南的根祖文化都是发展的好项目。
但是由于各地政府对旅游产业的重视不够,宣传力度欠缺,没有很好的交通条件,旅游景点分布分散和恶性竞争等因素存在,旅游产业仍需提升和改进。
综上所述,通过对山西区域间差异的分析可以找出各区域的优劣势,更好的从整体发展规划,更好的利用大中小城市的辐射作用,促进山西经济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