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轶事典故
柳宗元的故事

柳宗元的故事
柳宗元作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和传说流传于世。
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个故事就是柳宗元被贬到柳州时,为了解决当地百姓的饮水问题,他苦思冥想,最终想出了一条妙计——凿井取水,解决了柳州百姓长期饮水难的问题。
百姓感激柳宗元的功德,还专门立了“柳公井”以兹纪念。
另一个故事是关于柳宗元与朱权的关系。
据传,柳宗元在柳州任职时,与当地士人朱权相交甚欢。
柳宗元不仅向朱权请教经学,还与其一同游山玩水、作诗论文。
柳宗元离开柳州后,朱权深感失落,但他们的友谊却历久弥坚,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此外,柳宗元还是一位爱民如子的好官。
在柳州任职期间,他不仅解决了百姓的饮水问题,还积极推行各种改革措施,改善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
他曾经说过:“我为一州长,必须尽我一日之职,使本州百姓受用。
”
柳宗元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不仅在文学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同时也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贡献和影响力。
他的故事和传说不仅是文学作品的素材,更是人们学习的榜样和启示。
关于柳宗元的故事200字左右

关于柳宗元的故事200字左右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家、政治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故事之一是他在官场上的遭遇。
柳宗元年轻时非常聪明才智,他很早就考中了进士,成为了一名官员。
然而,他在官场上并不得志,因为他一直坚持自己的原则,不愿意妥协和迎合上级。
他对贪污腐败现象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这让他得罪了很多人。
有一次,柳宗元被调到了一个偏远的地方任职。
这个地方的官员们都很贪婪,他们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柳宗元对此感到非常愤怒。
他决定采取行动,为百姓争取利益。
柳宗元首先调查了当地的情况,发现了一些官员的贪污行为。
他收集了大量的证据,并将这些证据呈交给了上级。
上级得知此事后,对柳宗元非常赞赏,决定对这些贪官进行严惩。
然而,这些贪官得知了柳宗元的行动,他们非常愤怒,决定对柳宗元进行报复。
他们编造了一桩罪名,指控柳宗元贪污受贿。
柳宗元被迫辞去了官职,回到了家乡。
柳宗元回到家乡后,并没有因为失去官职而气馁。
相反,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决心继续为百姓谋福利。
他开始写作,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他的文章深入浅出,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柳宗元的文章逐渐传播开来,他的声誉也逐渐恢复。
有一天,皇帝得知了柳宗元的才华和正直,决定重新任用他。
柳宗元重返官场,成为了一名重要的官员。
柳宗元在官场上继续坚持自己的原则,为百姓做出了很多贡献。
他改革了许多不合理的政策,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
他的才华和正直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赞赏。
柳宗元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被外界的压力和诱惑所动摇。
只有坚守正义,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和尊重。
柳宗元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为社会做出贡献。
关于柳宗元的故事

关于柳宗元的故事
柳宗元写过一篇《蝜蝂传》,说有一种小虫子名叫蝜蝂。
它有个习性,就是特别喜欢背东西,看到什么就背什么,它背上的东西越来越重,虽然疲惫不堪,但却不愿停止,最终蝜蝂被压得爬不起来。
有时人们可怜它,替它拿掉背上的东西,可是它缓过来劲儿,还能继续爬行后,就又开始像原先那样接着抓取东西背上。
这种小虫还喜欢往高处攀爬,直至用尽力气,摔死在地上。
柳宗元对这些人是这样评论的:“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这些人的见识与小虫无异,实在可悲。
此外,柳宗元还写过一个《永某氏之鼠》的寓言,说永州有个人非常迷信,他因属鼠,便以为老鼠就是子年的神,因此非常爱护老鼠。
家中不许养猫养狗,禁止仆人打杀老鼠,仓库厨房也任凭老鼠横行而放任不管。
于是,老鼠们奔走相告,其他地方的老鼠蜂拥而至,大吃大喝也无灾祸。
就这样,他家再无一件完整的东西。
白天,老鼠与人在一起活动,晚上,老鼠响动让人无法入眠,即便到了这个地步,这人也不觉得讨厌。
关于柳宗元的故事

关于柳宗元的故事关于柳宗元的故事诗人柳宗元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柳宗元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柳宗元出生的时候,“安史之乱”刚刚平定20年。
虽然已有20年的短暂和平,但这时的唐王朝早已走过了它的太平盛世,逐渐衰朽。
唐王朝的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发展,中唐以后的各种社会弊端如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相争等等正在形成。
柳宗元的家庭是一个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氛的家庭。
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了南方,母亲卢氏带领他住在京西庄园里,卢氏信佛,聪明贤淑,很有见识,并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她教年幼的柳宗元背诵古赋十四首。
正是母亲的启蒙教育,使柳宗元对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卢氏勤俭持家,训育子女,在早年避乱到南方时,宁肯自己挨饿,也要供养亲族。
后来柳宗元得罪贬官,母亲以垂暮之年,跟随儿子到南荒,没有丝毫怨言。
她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在她身上体现了很多中国古代妇女的美德。
母亲的良好品格,从小熏陶了柳宗元。
柳宗元被贬到柳州去当刺史,他倒是很平静的。
这不能不归功于他在永州(今湖南零陵)的经历。
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所以人们也称他柳河东。
他从小就非常聪明,能写一手好文章。
十三岁的时候,他写过一篇文章呈给唐德宗,唐德宗看了非常欣赏,大家都传着看,都认为了不起。
他在二十一岁的时候考上进士,在京城做官。
后来因为支持王叔文改革的关系,王叔文倒了台,柳宗元受了牵连,跟刘禹锡一样发配到边远地方去当刺史。
公元805年,柳宗元到永州当刺史,心情一直不好。
怎么样才能使心情舒畅一些呢?他在公务完成后,就到附近的山野去游玩。
有一次他到冉溪,果然景色宜人。
他非常喜欢,就在那里安了家。
但是,给这个地方取个什么名字呢?他想来想去,还是取了个“愚”字:溪称为愚溪,丘称为愚丘,泉称为愚泉,沟称为愚沟。
他觉得他是因为“愚”而被贬官的,所以得用这个“愚”来命名。
他终究没有让自己高兴起来。
柳宗元还游了小石潭,听到流水的声音,就像身上佩带的玉环碰撞发出的丁当响声,真叫人高兴啊!他看到潭中的小鱼,大约有一百条左右,就好像在空中游动,阳光照着,影子落在石上,一动也不动。
柳宗元的小故事

柳宗元的小故事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柳宗元的小故事,希望能帮到你!一、《江雪》柳宗元被贬柳州后,整天郁郁寡欢,终日闭门谢客,以饮酒吟诗打发时光。
闲时,就教小书童柳植写字作诗。
这孩子聪明伶俐,一学就会,经柳宗元悉心教导,不但能吟诗作对,而且写得一手好字,特别是能把主人的笔迹模仿的惟妙惟肖,因此深得柳宗元的喜爱。
那年冬天,柳州居然下了一场大雪,整个柳州成了一个银妆玉砌的世界。
知府邀请柳州的文人墨客在鱼峰山上的“望江亭”喝酒赏雪。
席间,知府大人要来客每人做一首赏雪诗助兴,并规定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个“雪”字。
那帮文人写的尽是些俗不可耐的吹捧之诗。
柳宗元内心感到非常腻烦。
他独自不动声色地大喝,轮到他写时,已酩酊大醉,内心极其厌烦,告诫自己绝不能随波逐流,他迷迷糊糊地走到桌前,信手写了“千山孤独”四个大字。
写完后,就摇摇晃晃爬在桌上。
知府大人见只写了这么四个字,心里十分不满,卷起宣纸,便打道回府。
小书童柳植见状,知道不妙,主人得罪了知府大人了,这四个字也许会成为整治主人的罪证。
他急忙追去,在半山腰拦住轿子道:“启禀老爷,我家主人酒醒了,深怀歉意,命小的来取那没写完的诗稿,让他继续写完。
”知府没好气地说:“叫他快点,我在这儿等他。
”柳植拿了只有“千万孤独”四个字的诗稿,回到望江亭,但主人还躺在石凳上,任凭柳植千呼万唤,又拖又拽,都没法把柳宗元弄醒。
柳植见知府还在半山腰等着,急得他望着茫茫白雪大哭起来。
这时,在柳江江边,恰有一叶小鱼船,停泊在浩渺的江天之中,一位老渔翁,披着蓑衣独自一人在那里垂钓。
柳植触景生情,诗兴勃发,忘我的拿起笔,勇敢地在“千万孤独”四个字下面,挥毫添上诗句,就成了一首咏雪诗,最后一个字正是个“雪”字,符合知府大人的要求。
柳宗元的故事有哪些

柳宗元的故事有哪些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也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柳宗元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柳宗元的故事柳宗元被贬谪至柳州,他来到柳州后发现当地有很多不好的习俗。
其中有一个“买卖奴婢”的风俗,极为残酷。
当时,柳州十分贫困,当地的百姓们为了生计卖掉自己的儿女。
这些贫困人家的孩子到有钱人家作为终身奴婢,命运十分残酷。
柳宗元决心改掉这个残忍严苛的风俗,颁布了“革其乡法”。
其中规定,那些身为奴婢者,依然可以用钱赎身。
政令中制定了一套奴婢解放法令,奴婢为债主服务期间,可以按照劳动时间折换成工钱,工钱和当初卖身钱相抵之后,奴婢们便可以恢复自由身,和家人团聚。
这一政令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护,随后别的州县也搬用了这套“释放奴婢”之法。
柳州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常常饥寒交迫。
柳宗元意识到改变贫困的根本方法就是在于普及知识。
柳宗元在柳州兴办了很多学堂,采用很多办法鼓励青少年到学堂接受教育。
除此之外,柳宗元利用闲暇时间到学堂为学子们答疑解惑。
当时,由于知识欠缺,柳州一带有很多江湖骗术,百姓们对此深信不疑。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迷信骗取百姓们的钱财,柳宗元为了禁止这一不文明现象,便出台了相关法令,对于利用江湖巫术来招摇撞骗的人,严惩不贷。
同时,柳宗元在当地积极地推行医术,培养医生,为当地百姓服务。
柳宗元治柳州的故事广西柳州市柳侯公园内修建了柳宗元纪念馆,至今前往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柳宗元在柳州得到百姓的拥护,在于他担任柳州刺史期间,切实为柳州百姓谋了很多福利。
柳州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常常饥寒交迫。
柳宗元意识到改变贫困的根本方法就是在于普及知识。
柳宗元在柳州兴办了很多学堂,采用很多办法鼓励青少年到学堂接受教育。
除此之外,柳宗元利用闲暇时间到学堂为学子们答疑解惑。
当时,由于知识欠缺,柳州一带有很多江湖骗术,百姓们对此深信不疑。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迷信骗取百姓们的钱财柳宗元为了禁止这一不文明现象,便出台了相关法令,对于利用江湖巫术来招摇撞骗的人,严惩不贷。
柳宗元的轶事典故

柳宗元的轶事典故(2)柳宗元的轶事典故而后,柳宗元又把目光投向农业落后的问题上。
当地是丘陵地区,城外有着大片大片的荒地。
看到百姓艰苦贫困的生活,柳宗元下决心改善这样的面貌。
他以父母官的身份,号召、组织乡间的闲散劳力,开荒垦地,种树种菜,鼓励发展生产。
有了足够的土地才能生产出足够的粮食和蔬菜,人民的生活才能走出饥饿和贫穷。
在柳宗元的努力下,柳州可耕种土地面积大增。
仅大云寺一处开出的荒地就种下了竹子三万竿,种菜百畦。
他为改造一方水土,立下了不灭的功勋。
此外,这位柳刺史还十分注重城市美化。
他重视植树造林,虽然身体不好也亲自参加植树活动。
当时城里、河边都种了许多柳树。
他的文明观念还渗透到城市的建设和规划上。
柳宗元在位期间,整治了不少街巷,修筑了一些庙宇,并开发了不少自然景观。
水井:传说柳宗元到柳州以前,柳州找不到一口可以使用的水井,千户人家,万余人口,吃水用水都背负着小口大肚子的罂瓶,极其艰难地沿着狭窄的崖路上下往返到柳江边汲水。
如果天旱水浅,到江边的距离就更远了;到了雨季,路险泥滑,汲水更加危险,稍有不慎,脚下一滑,汲水的人就会从陡坡上滚下去,轻者跌断手足,重者还会送命。
柳宗元到柳州后,体察民情,决定凿井供居民饮用。
他命令部下蒋晏,率领数十名军士,在城北隍上开凿第一口水井。
经过一段时间不分白天黑夜紧张的施工,一直凿到66尺深,才打出井水来。
这时,柳州城里的百姓,都扶老携幼跑来观看这一奇迹。
在这些百姓当中有的活到七、八十岁都还没有见过井的,当他们喝到清冽的井水时,都不禁高兴得欢呼雀跃起来。
柳宗元凿井之前,也曾有人试挖,但都崩塌,说是伤了“龙脉”,破坏“风水”,因此,都不敢继续开凿。
柳宗元不信“讹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终于凿井获得成功,做了一件流传千古的利民好事。
从此柳州才有了水井。
在柳州度过的余生最后的风雨四年里,柳宗元作为一个地方官,鞠躬尽瘁,用自己毕生的才华和心血,为当地人民铺筑了一条通往文明社会的大道。
柳宗元典故

《柳宗元的典故》
小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柳宗元的有趣典故。
柳宗元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古人哟!有一个故事说,他特别喜欢观察周围的事物。
有一次,他看到一只小虫子在努力地爬呀爬,他就蹲在那里看了好久,想知道小虫子要去哪里。
还有呢,他去一个村子里,看到农民们辛苦种地,可是收成不好,生活很艰难。
他就想办法帮农民们出主意,让大家能过上更好的日子。
柳宗元还写了好多好多的文章。
他的文章就像一幅幅美丽的画,把他看到的、想到的都写了进去。
小朋友们,是不是觉得柳宗元很厉害呀?
《柳宗元的典故》
小朋友们,咱们来聊聊柳宗元的典故。
柳宗元有一次去河边散步,看到河水清清的,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
他觉得特别美,就坐在河边想了好多好多的诗句。
还有一回,他听说有个地方的小孩子上不起学,他就去那里教小朋友们读书写字,小朋友们可喜欢他啦。
柳宗元也会把自己的经历写在文章里,让更多的人知道他的想法。
小朋友们,这样的柳宗元是不是很有趣呢?
《柳宗元的典故》
小朋友们,今天来讲柳宗元的典故啦。
柳宗元曾经去山上游玩,看到山上的树木长得高高的,小鸟在枝头唱歌。
他心里可高兴啦,回家就写了一篇文章来描写这美丽的景色。
有一次,他的朋友遇到了困难,柳宗元毫不犹豫地去帮忙,想办法解决问题。
他还特别关心老百姓的生活,看到不公平的事情,就会站出来说话。
小朋友们,希望你们也能喜欢柳宗元的故事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宗元轶事典故
唐宪宗元和l0年(公元815年)6月,柳宗元被贬官来到柳州任刺吏,至元和14年(公元819年)11月8日,病逝于柳州。
他在柳州的时间虽然仅有4年,但却为柳州黎民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如重修孔庙、兴办学堂书院、破除巫神迷信、开凿饮用水井、释放抵债奴婢、植树造林等,促进了柳州地方文明的发展,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柳州的百姓非常怀念他,给他立祠,千百年来一直祭祀他。
有关他的传说广为流传。
福民驱鬼
柳州的柳侯祠,《龙城石刻》(“剑铭碑”)的复制品,是一块长一尺多、高六寸的残缺石碣,上面刻有“龙城柳,神所守;驱厉鬼,出匕首,福四民,制九丑。
元和十二年。
柳宗元。
”相传这块《龙城石刻》从土里挖出来时,旁边还有一把短剑,所以又称“剑铭碑”。
这是柳宗元逝世前两年,在一次向其部下魏忠、谢宁、欧阳翼等人交代后事时,写下的一篇铭文。
当他挥毫时,在场的围观者都认为笔法苍劲、雄健,内容也是表达他爱护百姓,诅咒邪恶势力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大家提出为了使它传之后世,不如镌刻在石块上,经柳宗元同意,叫来石匠,将这篇铭文镌刻成碑,连同他佩戴的一把短剑一起埋入土中。
历经千年人世沦桑后,被一位百姓无意挖掘到,可惜不久即失落,只留下拓片。
由于这是一件被认为埋入土中可以镇宅,携带身上可以护身的神物,所以清代南方赴京应考的士子和长年经商在外的商贾,多有随身收藏《龙城石刻》拓片往来于旅途,以求逢凶化吉的。
荔子碑
“荔子碑”是过去每年祭祀柳宗元时用的祭歌,摘自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写的《柳州罗池庙碑》中的《享神体》,此碑是公元1217年(宋代嘉定10年)刻的,因开头有“荔子”二字,所以叫做“荔子碑”。
由于碑文是韩愈写的绝好文章,又是宋代名书法家苏东坡写的绝好行书,歌颂的是柳宗元绝好故事;因而叫做“韩苏字柳事碑”,又被人们美誉为“三绝碑”。
此碑现巍然耸立于柳侯祠堂内,我们可以看到碑身为断裂合拼而成。
柳州流传着一个故事,明嘉清年间,在战乱中,“荔子碑”被毁坏。
后来在筑柳州外城时,有军士捡得半截“荔子碑”,拿来砌城墙,但是每次砌进墙内,城墙就崩塌,后来才发现是“荔子碑”的一部分,在场的人终于醒悟过来,知道拿来砌墙是对柳侯的不敬,受到崩塌的惩罚。
只好把断碑抬回柳侯祠,与残留原处的“荔子碑”拼合在一起,使这一珍贵的文物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
四大好事
柳宗元致力改革的都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方。
最明显的成效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释放奴婢,开凿水井,兴办学堂,开荒建设,等等。
首先是释放奴婢。
柳州原先是一个原始的荒蛮之地,当时沿袭一种残酷的风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沦为奴婢。
”相当于欠钱不还则沦为奴婢,而一旦为奴则终身为奴。
柳宗元发布政令,“革其乡法”,使得那些沦为奴婢者,仍可出钱赎回。
政令中制定了一套释放奴婢的办法,规定已经沦为奴婢的人,在为债主服役期间,都可以按劳动时间折算工钱。
工钱抵完债后立即恢复人生自由,回家与亲人团聚。
这一举动受到广大贫困百姓的欢迎,后来推行到柳州以外的州县。
柳宗元在柳州做的另一件大事就是大力举办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由于地处偏僻的少数民族区域,远离文明发达的都市,柳州一直以来处于封闭落后的环境里,弊风陋俗长期控制着人民的思想和心灵。
柳宗元上任后,亲手创办了很多学堂,并采取各种方法鼓励小孩积极念书,从根本上提高民族的素质。
在政事之余,柳宗元还耐心接受青年学子的拜访,对他们循循善诱。
针对当地百姓迷信落后的习俗,柳宗元严令禁止江湖巫医骗钱害人。
同时推广医学,培养出当地自己的医生为民众服务。
柳宗元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播,更致力于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
他使从来不敢打井的柳州,接连打了好几眼井,世世代代靠天吃
饭,靠喝雨水和河水长大的柳州人,从此喝上了干净甘甜的地下水,这不能不说是柳州人民的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喝水的方式改变是生活方式改变的反映,从而也带动了人们思维方式的更新。
而后,柳宗元又把目光投向农业落后的问题上。
当地是丘陵地区,城外有着大片大片的荒地。
看到百姓艰苦贫困的生活,柳宗元下决心改善这样的面貌。
他以父母官的身份,号召、组织乡间的闲散劳力,开荒垦地,种树种菜,鼓励发展生产。
有了足够的土地才能生产出足够的粮食和蔬菜,人民的生活才能走出饥饿和贫穷。
在柳宗元的努力下,柳州可耕种土地面积大增。
仅大云寺一处开出的荒地就种下了竹子三万竿,种菜百畦。
他为改造一方水土,立下了不灭的功勋。
此外,这位柳刺史还十分注重城市美化。
他重视植树造林,虽然身体不好也亲自参加植树活动。
当时城里、河边都种了许多柳树。
他的文明观念还渗透到城市的建设和规划上。
柳宗元在位期间,整治了不少街巷,修筑了一些庙宇,并开发了不少自然景观。
水井:传说柳宗元到柳州以前,柳州找不到一口可以使用的水井,千户人家,万余人口,吃水用水都背负着小口大肚子的罂瓶,极其艰难地沿着狭窄的崖路上下往返到柳江边汲水。
如果天旱水浅,到江边的距离就更远了;到了雨季,路险泥滑,汲水更加危险,稍有不慎,脚下一滑,汲水的人就会从陡坡上翻滚下去,轻者跌断手足,重者还会送命。
柳宗元到柳州后,体察民情,决定凿井供居民饮用。
他命令部下蒋晏,率领数十名军士,在城北隍上开凿第一口水井。
经过一段时间不分白天黑夜紧张的施工,一直凿到66尺深,才打出井水来。
这时,柳州城里的百姓,都扶老携幼跑来观看这一奇迹。
在这些百姓当中有的活到七、八十岁都还没有见过井的,当他们喝到清冽的井水时,都不禁高兴得欢呼雀跃起来。
柳宗元凿井之前,也曾有人试挖,但都崩塌,说是伤了“龙脉”,破坏“风水”,因此,都不敢继续开凿。
柳宗元不信“讹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终于凿井获得成功,做了一件流传千古的利民好事。
从此柳州才有了水井。
在柳州度过的余生最后的风雨四年里,柳宗元作为一个地方官,鞠躬尽瘁,用自己毕生的才华和心血,为当地人民铺筑了一条通往文明社会的大道。
柳宗元在柳州的四年,从他个人的角度来说,是他政治生涯中令人叹息的结尾。
但作为柳州历史上名垂青史的好官,他付出的精力和做出的贡献,却是令人怀念,不能遗忘的。
柳宗元就像一根风中的残烛,顽强地燃烧自己,尽其所有的光芒,照亮了一方荒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