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

合集下载

小儿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2例报告

小儿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2例报告

小儿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2例报告病历资料例1:患者,男,11岁,主因间断发热伴面色进行性苍白11个月入院。

发热以午后明显,高达40℃,患儿精神好,不用退热药体温可自然恢复,无寒战、盗汗、皮疹等,伴右下肢疼痛。

静滴菌必治、红霉素,体温一过性下降后又反复上升,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95次/分,呼吸20次/分,贫血貌,咽充血,颈部、腋窝腹股沟均可触及数个肿大的淋巴结,以颈部明显,最大约2cm×2cm,压痛(+),心肺无异常,肝脏右肋下3cm,脾肋下2.5cm。

末梢血常规:白细胞6.0×109>/sup>/L,红细胞3.4×1012/L,血红蛋白105g/L,中性粒细胞0.51,淋巴细胞0.49,血小板120×109>/sup>/L,网织红细胞0.9%,异淋2%,血沉43mm/小时,血凝系列正常。

肝脏功能:ALT 43IU/L,AST 81U/L,血清白蛋白32g/L,LDL 915U/L,HBDH 634U/L,球蛋白37g/L;乙肝五项正常,EBV-IgM阴性,抗“O”阴性。

入院后1周,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 3.8×1012/L,白细胞2.0×109>/sup>/L。

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心电图正常,Ⅰ、Ⅱ、ⅢavF双向,T波异常。

胸片:双肺门及下肺纹理粗乱,心外形不大。

双膝关节X线无异常。

骨髓片:增生明显活跃,G 54.8%,E 31.6%,G:E1.7:1。

粒系:中晚程以下为主,可见双核及多核,淋巴结胞11.6%,入院后静滴青霉素、菌必治、阿昔洛韦并肌注干扰素治疗10天无效,颈部淋巴结活检示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给予口服强的松治疗2天,体温正常,连续服药10天,肝脏缩小,淋巴结、脾脏无肿大。

例2:患者,男,8岁,主因间断发热20余天入院。

无咳嗽、盗汗、皮疹。

体温波动于38~39.5℃,静滴青霉素、病毒唑治疗6天热退后间隔1~2天体温复升至40.5℃,接种过介苗。

1例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患儿的护理

1例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患儿的护理
卫 生 出版 社 ,02 13 . 20 :85
[ ] 于丽杰 .坏死 增生 性淋 巴结炎 [ ] 2 J .中 国 医药指 南 ,
20 ,2 2 ) 94 0 4 1 ( 8 :8 .
2 4 饮 食护理 : . 患儿发热时间长 , 故应保持 口腔的清洁 , 予清
淡、 易消化、 高热量 的饮食 , 注意食 物的色、 、 , 香 味 避免过于 坚
炎的特效药 , 应向患者交待泼尼松不能 随便 停止使用 , 为防止
发生反跳 , 每天定时 服用 , 3次/ , d 每次 l m / 服用 , O g次 1周后
2次/ ,0m,次 , 服 用 1周 后 1次 d 1 g 次 , 1周 后 d 1 e / 再 ,0 m / 再 1次/ , g 次 , 周 后 停 止 用 药 。 d5m / 1
解释该 病的有关 知识 、 所有医嘱药 物的作用 、 良反应和给药 不
途 径 , 释 发 热 的生 理 和 病 理 机 制并 及 时 告 知 病 情 , 得 家 属 解 取 的 配 合 。 护 理人 员 可 以用 患 儿 易 于 理 解 的语 言说 明住 院 的 原
因、 疾病 的知识 、 治疗 的必要性及方式 。进行体格检查及各种 操作时 , 时做好 解释 , 及 患儿 及家属 消除 紧张 、 虑 的情 绪。 焦 给患儿 提供 自我选择 的机会 , 在病情 许可情况 下鼓励其 自我
[ ] 梁艳华 .组织 细胞坏死 性淋 巴结 炎 3例 临床 与病 理分 3
硬、 油腻 、 辛辣的食 品。同时保 持病室 的清清 , 给患儿 创造 一
个 良好 的进食环境 。
析[ ] J .吉林 医学 ,03 2 ( ) 12 2 0 ,4 4 :4 .

淋巴坏死是什么病,有什么症状

淋巴坏死是什么病,有什么症状

淋巴坏死是什么病,有什么症状淋巴坏死想必大家对此病了解较少。

本次就和大家一起在下文中了解什么是淋巴坏死,及其相关症状。

一、什么是淋巴坏死淋巴坏死又叫做坏死性淋巴结炎、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以及菊池病等。

该病属于非肿瘤性淋巴结增大性疾病,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病变。

该病在国内报道较少,但在日本的报告率较高,有研究表明,此病占颈部淋巴结3%到9%。

多在青春期人群产生,多见女性,老年人群发生率较低。

目前,淋巴坏死的病因尚未有明确的定论,按照临床表现,该病在发病初期可见呼吸道感染史,白细胞降低以及淋巴细胞百分数增加和淋巴结表现为非化脓性炎症等。

此病采取抗生素治疗效果较差以及自限性特点,表示该病有一定的几率和急性病毒感染相关。

临床上较多的学者对多种病毒,例如腺病毒、微小病毒等施行研究。

初期多集中于病毒的血清学研究分析,后期则多在具有特异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

但目前无法表明EB病毒、HHV8病毒于此病中的关系。

Huh等对本病26例淋巴结组织进行了检测,在其中的8例中发现了KSHV/HHV8的DNA,似乎提示HHV8可能与本病的发展也有一定联系,但该研究中未用原位杂交明确有意义的病毒DNA阳性细胞数,因此也不能说明本病与病毒感染的直接关系。

由此可见病毒感染与本病的联系尚待进一步明确。

二、淋巴坏死的病因淋巴坏死细胞凋亡是最近几年组织学上的主要发现。

国外学者采取DNA末端标记法于淋巴坏死受累组织中发现细胞核DNA断裂的情况,该为凋亡的初期特征。

另有学者通过油镜发现受累组织中的确存在凋亡细胞典型形态学改变,例如核染色质凝聚和凋亡小体的产生等。

在病坏死区原位免疫组化分析中表达Fas和FasL存在较多组织细胞以及一些淋巴细胞中。

相关研究表明,CD8 细胞多表达Fas和FasL,然而CD4+表达较少,此病的累及以外组织以及反应性淋巴结增生组织中,Perforin、Fas以及FasL细胞均未见。

免疫组化表达bcl-2于该病累及区中呈现为降低,然而bax表达有明显增加。

4例儿童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诊治体会

4例儿童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诊治体会

4例儿童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诊治体会张慧洁;闫会丽【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SNL)的临床特征及诊治原则.方法将本科4例SNL患儿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4例患儿均经淋巴结活检确诊,共同症状发热及淋巴结肿大,抗生素治疗无效,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 HNL病因不确定,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确诊依靠淋巴结活检,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好.【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2(006)021【总页数】2页(P89-90)【关键词】儿童;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作者】张慧洁;闫会丽【作者单位】454000,河南省焦作市人民医院儿科;河南省焦作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正文语种】中文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是儿科临床少见病,病因不明,好发于年长儿,男性为主。

主要临床表现为长期发热、浅表淋巴结肿大,可有白细胞减少、肝脾肿大、皮疹等。

本病易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核感染、淋巴瘤等混淆。

现将我科2007~2011年确诊的4例SNL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治及转归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4例患儿均经淋巴结病理活检确诊SNL。

其中男3例,女1例,男女性别比3:1;年龄8~14岁;病程14 d~3月。

1.2 方法将4例SNL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等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2 结果2.1 临床表现2.1.1 症状与体征患儿均有发热,体温37.5℃ ~40.5℃,热型不规则,热程>2周。

均有浅表淋巴结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较明显,伴触痛,无融合;其中1例同时有腋窝淋巴结肿大。

1例患儿出现皮疹。

均无肝脾肿大。

2.1.2 实验室检查 4例患儿:3例白细胞数减少,1例白细胞数正常。

2例CRP正常,2例CRP轻度增高。

3例血沉增快,1例血沉正常。

2例血涂片见异型淋巴细胞,<6%。

EB病毒检测未见异常。

血培养均为阴性。

PPD实验均正常。

结核抗体均阴性。

抗体谱均未见异常。

ASO及RF正常。

1例患儿行骨髓穿刺,无异常。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1例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1例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1例(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作者:刘国敏王旭升王存金【关键词】组织细胞;淋巴结炎,坏死性;小儿;诊断1病例报告男患儿,11岁,因发热9d以“发热待查”入院.入院前9d 开始不明原因发热,体温在27.6~40℃之间波动,同时发现右颈部淋巴结无痛性肿大,在外院用抗生素治疗2d无效后加用地塞米松,当日体温下降,但每日用药前体温仍在38.0~39.3℃.3d前口腔黏膜散在糜烂伴干咳,精神差,未见皮疹,出血,无关节痛.入院前4wk曾有“上感”病史,无传染病接触史.查体:体温39.3℃,呼吸20次/min,脉搏96次/min,血压15/10kPa,体质量30kg,急性病容,精神差,口腔黏膜散在糜烂,双侧颈部各触及一枚1.5cm×2cm大小淋巴结,颌下可触及4枚蚕豆大小的淋巴结,质地较硬,与周围的组织粘连,稍有压痛,心肺腹未见异常.白细胞8×109/L,中性0.44,淋巴0.54,嗜酸细胞0.02,血沉22mm/h,类风湿因子、抗“O”和ANA (抗核抗体)均阴性;骨穿符合感染骨髓象;心电图S T段下移约0.5mV,超声心动图、心内结构正常;B超示肝脾轻度肿大;淋巴结穿刺无特殊改变.先后考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结炎、败血症”等,但治疗无好转,肝脾进行性肿大.入院1wk行淋巴结活检,诊断为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用大剂量激素治疗症状逐渐消失,淋巴结、肝脾缩小,体温正常,10d痊愈出院.2讨论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又称亚急性坏死淋巴结炎,是一种原因未明的非肿瘤性淋巴结肿大[1].目前多数认为是一种独立性的疾病,但意见尚未统一.本病原因不明,可能与感染有关,或是一种免疫性疾病(激素治疗有效).临床上应与恶性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淋巴结的非肿瘤性疾病、亚急性败血症等相鉴别.病理特点为光镜下受累组织可见到多少不等、大小不一的凝固性坯死灶.坏死灶中有多少不等的组织细胞,浆细胞样单核细胞,免疫母细胞浸润,可见到组织细胞吞噬核碎片的现象,但缺乏中性粒细胞.坏死灶周围也有大量的组织细胞浸润.我们认为本病有以下特点:发热(伴有乏力、寒颤等),浅表淋巴结肿大,皮疹或面蝶形红斑,肝脾肿大,白细胞不升高,激素治疗有效.本病诊断靠组织学上淋巴结内出现凝固性的坏死灶伴细胞反应性增生、无中性白细胞浸润为特征.对原因不明的淋巴结肿大、发热、白细胞不升、肝脾肿大、蝶形红斑的患者应尽早做淋巴结活检,以免误诊.早期大剂量激素治疗有效且可缩短病程,减少患者痛苦.【参考文献】[1]宫恩聪,丁彦青,黄高昇.大学病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67-470.。

坏死性淋巴结炎

坏死性淋巴结炎
三次痰培养示:干燥奈瑟氏菌,草绿色链球菌。 三次结核菌涂片示:300个视野未见抗酸杆菌。 咽拭子培养+药敏干燥奈瑟氏菌,草绿色链球菌。 PPD实验提示阳性,但无临床意义。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
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ritis HNL Kikuchi’s disease(菊池病)
病例-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示:白细胞3+、白细胞计数1044.20个/ul; 尿培养+药敏提示:大肠埃希菌,对多种头孢类、青霉素类、氨曲南
等药物敏感,对左氧氟沙星耐药; 血细胞分析(住院)HCT34.4%,RDW12.95%,MPV8.5fl ,
PCT0.149%,WBC6.64*10~9/L,NEUT%55.7%。 免疫全项IgE128.000IU/mL。风湿病抗体阴性; 肿瘤全项(女)AFP2.59ng/ml,CEA2.31ng/ml,
HNL 急性起病者常在短时间内出现高烧,易被诊断为 化脓性炎症
化脓性炎症一般白细胞明显升高,有感染灶,局部可以 有红肿热痛等炎性表现,对抗生素治疗敏感
HNL白细胞减少、对抗生素治疗无效
鉴别诊断——结核病
亚急性起病伴淋巴结肿大的HNL 易被误诊为结核,但抗痨 治疗无效
淋巴结结核 – 多继发于肺结核 – 临床伴发有发热、消瘦、咳嗽、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 – 颈部淋巴结结核的淋巴结一组肿大,可以互相融合
实验室检查
血象: 多数病例外周血白细胞减少,分类提示淋巴细胞增 高,部分患者可见异形淋巴细胞(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亦可出现异淋,但白细胞总数往往明显升高,异淋比例亦 较高,常>10%)。本病患者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血小板计 数多在正常范围内。

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17例临床分析

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17例临床分析

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17例临床分析发表时间:2016-06-22T13:21:06.403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7期作者:叶贝[导读] 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以提高对儿童HNL的认识,减少误诊。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杭州 310051【摘要】目的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以提高对儿童HNL的认识,减少误诊。

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资料。

结果HNL多发于学龄期儿童,男多于女,其临床特点为发热(17 例),淋巴结肿大(17例)及白细胞减少(15例),部分可伴皮疹、肝脾肿大,大多数伴CRP、血沉、LDH升高,确诊依靠淋巴结活检,抗生素治疗无效,主张激素治疗。

本病具有自限性,4例复发,1 例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

结论对不明原因长期发热,伴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者,应及时行淋巴结活检确诊,HNL是良性、自限性疾病,预后多良好,部分易复发,可同时患有或发展至SLE,应长期随访。

【关键词】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儿童;临床特点;治疗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NL)又称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Kikuchi-Fujimoto病,1972年由日本学者Kikuchi、Fujimoto首先报道,是以发热、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良性、自限性疾病。

该病儿童少见,较易误诊,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17例HNL 患儿病例资料,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住院经淋巴结活检病理诊断为HNL患儿共17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7例;年龄5~14岁,平均年龄(9.6±2.5)岁;全年均有发病,3~5月5例,6~8月2例,9~11月5例,12~2月5例。

2、临床表现:(1)发热:所有患儿均有发热,最高体温38.5~40.7℃,热型不定,热程5~81天。

其中,9例以发热首发,5例与淋巴结肿大同时伴发,3例以淋巴结肿大首发。

淋巴坏死严重吗?怎么治疗呢?

淋巴坏死严重吗?怎么治疗呢?

淋巴坏死严重吗?怎么治疗呢?
我们都知道淋巴是遍布全身的,当淋巴出现了问题后,往往就会蔓延到全身出现问题,病情相对就会比较的严重。

在淋巴疾病中,有一种叫做淋巴坏死的疾病,但从名称上来想,应该是非常严重的一种疾病,但是这种疾病到底是怎样的?严重吗?能够治疗好吗?应该怎么治疗呢?
坏死性淋巴结炎又名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菊池病。

是一种非肿瘤性淋巴结增大性疾病,属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病变。

本病在日本报告很多,约占颈部淋巴结活检的3%~9%。

患者多见于青春期,年龄在10岁~30岁常见,偶尔也有老年人。

女性多见。

治疗
本病可在1~2个月内自然缓解(自愈),与治疗无关,但其中5%的病人在数月以至数年后复发。

因此不需要特殊的治疗,
但发热、淋巴结疼痛时对症治疗是必要的。

通常用抗生素无效,症状显着时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有效。

治疗药物
泼尼松(强的松)30~40mg/d;转移因子10ml,1~2次/d,口服或0.1mg,每周1~2次,皮下注射;干扰素300万U,隔天1次,皮下注射;无明显症状者可不治疗。

预后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一般预后较好,但也可有多脏器官受损的并发症及演变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故应尽早治疗及长期随访。

综上所述,虽然淋巴坏死这种疾病的名称听起来感觉很恐怖,但是这种疾病有一定的自愈能力,好多时候,都不用治疗就可以自愈的,所以如果患病后,不用过于担心。

但是这种疾病不是所
有的人都可以自愈,还是应该看医生的,以免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体格检查:
T 36.6℃,P 80次/分,R 22次/分,W34.8kg,神清,精神可,颈部可触及多枚肿大淋巴结,左侧较大约1.0*1.0cm,轻压痛,质中,边缘清,移动度可,表面皮温、颜色均正常,余浅表淋巴结无明显肿大,咽充血,双侧扁桃体I度肿大,无分泌物。颈软,无抵抗,两肺呼吸音稍粗,未闻及干湿罗音,心、腹无殊,双下肢可见少许针尖样丘疹,色淡红。
3遵医嘱予补液抗感染,加强营养。遵医嘱予复方荆芥散中药熏洗,耳尖放血等中医外治方法以促进体温消退。
评价:03.18患儿体温在正常范围内,心率和呼吸频率均在正常范围内
2、03.02—03.28.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代谢旺盛,高热,激素用药有关
目标:患儿营养正常
措施:1.注意观察病人面色血象变化,及时汇报医生作出处理。
2..何为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如何与其他疾病鉴别
主查护士:
辩证分析:患儿于8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发现左侧颈部肿块,大小约3cm,伴压痛明显,无发热、咽痛,无皮疹,无腹痛腹泻,至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不详,予静滴“阿奇霉素”抗感染治疗3天,颈部肿块较前缩小,疼痛减轻,但出现发热,当时测体温38.4℃,无寒战抽搐,体温每在下午2时左右升高,最高体温39℃,热高时伴头痛,予“阿莫西林”口服4天,无好转,仍反复发热,表现同前,口服退热药后可暂退,并出现少许皮疹,伴轻度瘙痒,无咽痛,无咳嗽,无关节肿痛,无腹痛。
(七)护理问题、护理措施、护理效果(专科护理要点):
1、03.02—03.18.体温过高:与感染有关
目标:患儿体温正常,患儿呼吸频率及心率在正常范围内
措施:1。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体温的变化情况。嘱患儿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保持室内通风,室温在18~22℃。
2。鼓励患儿多饮水,每天的饮水量在2000ml左右,患儿体温升高时,遵医嘱使用药物降温并辅助温水擦浴,冰袋外敷等物理降温措施,并及时做好记录和复测体温。出汗后及时清洁皮肤,更换衣裤,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整齐。
•学习特殊疾病的知识,以及对症措施
3、护士长总结:今天通过这次的护理查房,使大家对该类疾病进行了系统回顾与复习,解决责任护士提出的困惑,提高护理专科能力和中医学的运用。健康教育需进一步提高,下一步的护理重点将中医护理康复措施更好地落实在病人身上,并进行个案化的中医护理健康教育与指导,使病人尽快康复回归社会。
2、患者对自身的疾病有一定的了解,但责任护士对于饮食的宣教比较缺乏,特别对于出院后的康复锻炼宣教
(五)关于被查护士提出的困惑: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又名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是一种非肿瘤性淋巴结增大性疾病,属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病变。
•临床表现:1.年长儿,男孩,冬季2.急性或亚急性,前驱感染3.发热,2/3T38~40℃,2~60天,稽留热4,浅表淋巴结肿大,颈部多见,一侧开始,10~20天对侧,活动,软,压痛,1~3月5,咽痛,皮疹,食欲减退,乏力,肝脾大
浙江省中医院护理查房记录
时间
2017-04-18 18:00
地点
十六病区
主持人
吴蔚
主查人
王鹰
被查人
方燕玲
查房形式
护理个案查房
组织形式
全院护理查房
西医诊断
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
参加人员:
汪永坚科片护士长及十六病区护士
护士长介绍:
今天我们查房疾病中风,患者20床,王宇轩,男性,12岁。希望通过对该病人的护理查房使大家对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治疗及观察有系统的掌握,解决责任护士提出的疑难问题,从而完善护理措施,提高专科护理质量的目的。
•治疗原则: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解热镇痛药及非甾体类抗炎药可缓解淋巴结触痛及发热。可以用肾上腺素治疗,抗生素治疗无效。
•预后:自限性,预后好,反复,有报道:死亡,多脏器损伤,消化道出血,脑炎等
淋巴结活检———确诊依据
•二、讨论:哪些方面我们可以做的更好?
•对于高热不降的患儿能运用哪些中医措施
•如何更好的对患儿家属做好心理护理
一:汇报病史:
一、被查护士:
(一)病人的基本情况
患者20床,王宇轩,男性,12岁。
(二)医学诊断:
西医诊断: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
(三)现病史:
•患儿于8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发现左侧颈部肿块,大小约3cm,伴压痛明显,无发热、咽痛,无皮疹,无腹痛腹泻,至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不详,予静滴“阿奇霉素”抗感染治疗3天,颈部肿块较前缩小,疼痛减轻,但出现发热,当时测体温38.4℃,无寒战抽搐,体温每在下午2时左右升高,最高体温39℃,热高时伴头痛,遂至“浙江省儿童医院”就诊,诊断不详,予“阿莫西林”口服4天,无好转,仍反复发热,表现同前,口服退热药后可暂退,并出现少许皮疹,伴轻度瘙痒,无咽痛,无咳嗽,无关节肿痛,无腹痛,今为进一步诊治,遂至我院门诊就诊,门诊拟“急性淋巴结炎”收住入院。
•患儿病来神清,精神可,胃纳尚可,睡眠安,二便无殊。
(四)既往史:患儿既往体质一般,8年前曾因“阴囊疝”,在当地医院手术治疗;5年前曾因“化脓性鼻窦炎”行手术治疗,否认其他手术史,否认“先天性心脏病、肾炎”等重大内科疾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及接触史。有头孢皮试阳性史,否认其他食物、其他药物过敏史。
(六)治疗经过:入院后治疗上予入院后予头孢曲松2.0g QD、更昔洛韦0.15g QD联合静滴抗感染治疗3天,发热暂时减退,后改改阿奇霉素0.33g QD、更昔洛韦0.15g Q12H联合抗感染4天及“丙球”支持治疗2天,无好转,发热间隔缩短。于2017年3月10日请外科会诊后行颈部淋巴结活检术协助诊治,后病理返回示: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于03-16始予甲基强龙20mg Q12H静滴免疫抑制治疗,03-19始改甲泼尼龙8mg TID口服,03-26开始改甲泼尼龙8mg BID口服。03-26因急性胃肠炎予头孢曲松钠(泛生)2.0gQD静滴抗感染。
中医护理操作:
复方荆芥散中药熏洗:清热解毒
清凉膏中药涂擦颈部肿块处清热消肿。
(三)讨论
(四)查体:神清,精神可,颈部可触及多枚肿大淋巴结,左侧较大约1.0*1.0cm,轻压痛,质中,边缘清,移动度可,表面皮温、颜色均正常,余浅表淋巴结无明显肿大,咽充血,双侧扁桃体I度肿大,无分泌物。
专科检查:1、针对责任护士提出的护理问题、目标、措施、评价判断基本正
2.评估患儿每日的进水量,尿量,做好记录,关注患儿的用药(激素)是否过量,夜间睡眠情况,有无烦躁,有无腹痛腹胀等胃肠道反应。
3指导进食高热量高蛋白的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
4.遵医嘱补充液体的种类,并控制液体的速度。
评价:03.28患儿营养正常,无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等不适
3、03.02—03.16舒适的改变:与淋巴结肿大所致的,避免过度劳累。每天有计划表,恰当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或工作,包括先后顺序,以便节约体能。
4、做到平衡膳食对维持良好的身体状况很重要。建议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富含钙的软食,避免干硬粗糙的食物。
(二)提出困惑的问题:
1.患儿发热一周,体温持续不降,抗生素治疗无效。
措施:1耐心解释该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淋巴结活检术的意义与重要性。
2与家属配合,了解病人的心理与需求,观察病人的情绪反应,给予关心与心理支持。告知患儿家属该疾病的预后以及治疗方案。
3告知患儿家属与其相似病例,鼓励其做好配合
评价:患儿家属对该疾病有所了解,并在住院期间依从性很好
(一)有针对性的康复指导:
1、加强锻炼,预防感冒,保证足够的营养,增强抵抗力。
目标:患儿主诉疼痛减轻
措施:1保持被褥、衣物清洁柔软;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剪短患儿指甲,避免搔抓。
2避免挤压肿大的淋巴结。
3.遵医嘱予清凉膏外敷淋巴结肿大处以消炎止痛治疗。
评价:03.16患儿主诉淋巴结肿大无明显压痛
4、03.02—03.22焦虑:与知识缺乏担心疾病的预后有关
目标:患儿家属对该疾病知识有所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