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备战中考化学(探究题提高练习题)压轴题训练附答案
2020-2021备战中考化学与探究题有关的压轴题含详细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1.我市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图装置进行“硫燃烧现象及酸雨危害模拟”实验,(1)按图装置连接仪器,装好药品,塞紧胶塞;(2)用放大镜聚强光引燃硫粉,可观察到硫粉燃烧时发出明亮的_______色火焰(3)冷却后,用注射器向广口瓶中喷水,可观察到:①绿叶变黄②小烧杯里收集到一定量的液体;③氧化铜粉末逐渐消失,溶液变成蓝色.(4)取出小烧杯里收集到的液体进行检验,结果该溶液为酸性(样品)(提出问题)小烧杯里刚收集到的样品中溶质是什么?(查阅资料)①SO2易溶于水,化学性质与二氧化碳有相似之处;②H2SO3易被氧化物为H2SO4;③BaSO3不溶于水,能与盐酸反应;BaSO4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盐酸.(作出猜想)猜想Ⅰ:样品中溶质含有H2SO3;猜想Ⅱ:样品中溶质含有H2SO4;猜想Ⅲ:样品中溶质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实验探究)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向刚收集到的样品中滴加过量的Ba(OH)2溶液,过滤有白色沉淀生成猜想 _________正确向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的 _________沉淀不溶解(交流讨论)(1)向刚收集到的样品中滴加过量的Ba(OH)2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酸雨能腐蚀金属制品,从基本反应类型上看主要反应属于___________(拓展延伸)SO2气体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反应原理是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答案】蓝紫 H2SO3和H2SO4稀盐酸Ⅱ让样品中的溶质完全反应生成沉淀置换反应 2NaOH+SO2=Na2SO3+H2O【解析】【详解】(2)硫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并放出热量;故填:蓝紫。
[作出猜想]酸雨中的溶质可能是H2SO4;也可能是H2SO3;还可能既有H2SO3又有H2SO4;故填:H2SO3和H2SO4。
[实验探究]H2SO3和H2SO4都能与Ba(OH)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但BaSO3不溶于水,能与盐酸反应;BaSO4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盐酸;所以可向样品中加入Ba(OH)2生成白色沉淀,再用盐酸验证白色沉淀是BaSO3还是BaSO4,或者两种都有,从而验证样品中溶质的成分。
2020-2021中考化学与探究题有关的压轴题含详细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研究题1.利用以下实验来研究气体的制取和性质。
(1) A、 B、C 三套发生装置都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气体。
①仪器 a 的名称是 _____。
②实验室制取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采集可采纳的装置是_____(填序号),查验采集满的方法是_____。
③利用 B 装置制取时,反响未停止前封闭止水夹,可察看到的现象是_____。
④与 A 装置对比,利用 C 装置制取的长处是_____。
(2)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的性质进行了研究。
实验步骤以下:步骤 1:如图 5 所示装置的气密性优秀(图中 a 处连结气体压力传感器),甲、乙、丙三个烧瓶的容积均为250mL,分别采集满,三个注射器内各装有85mL 液体。
步骤 2:三位同学同时快速将注射器内液体所有注入各自烧瓶中,封闭活塞;一段时间后,同时振荡烧瓶。
步骤 3:利用“数字化实验”测定烧瓶内的气压变化,获取如图 6 所示的烧瓶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图,曲线1、 2、 3 分别表示甲、乙、丙三个烧瓶内的气压变化。
①实验过程中,察看到烧瓶乙中有白色积淀生成。
写出该反响的化学方程式:_____。
②曲线 1 中 BC 段气压渐渐变小的原由是_____,致使 CD 段气压快速变小的操作是_____。
③对照曲线 1 与曲线 3,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填序号)。
a.能溶于水b.能与水发生反响c.能与 NaOH 溶液发生反响【答案】试管CaCO3+2HCl=CaCl+H2O+CO2↑D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火焰熄灭,则集满锥形瓶内液面降落,有液体回流到长颈漏斗中能够随时增添液体药品,能够经过控制酸液的滴加快率达到控制反响速率的作用CO2+Ca(OH)2=CaCO3↓ +H2O CO2溶于水振荡ac【分析】【详解】(1)①图中仪器 a 的名称是:试管。
②实验室常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响制取,其化学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H2O+CO2↑;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采集CO2可采纳的装置是 D:,查验 CO2采集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火焰熄灭,则集满。
2020-2021备战中考化学探究题-经典压轴题附详细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1.化学实验社团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模拟酸雨形成”的相关实验。
(联想与实验)模仿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进行如图一所示实验:(问题与猜想)亚硫酸不稳定,为什么红色液体微热后不变为紫色?其原因可能为:猜想1:加热不够充分猜想2:与空气中的氮气有关猜想3:与空气中的氧气有关(实验与验证)填写表格中的空格。
(分析与结论)红色液体微热后不变为紫色的原因是:H2SO3在空气中会被氧化成另一种酸,进一步实验证明是硫酸。
(应用与拓展)收集某硫酸厂(生产过程中产生SO2)附近刚降到地面的雨水水样,用pH 计测得每隔十分钟数据如下表:测定时间5:055:155:255:355:45pH 4.95 4.94 4.86 4.85 4.85(1)分析表中数据,5:15至5:25时间段内水样中主要酸性溶质有______;(2)实验社团提出一种处理废气的方案如图,利用CaCO 3粉末、空气为原料在高温下吸收SO 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答案】先变红,后变紫 O 2 先变红,加热后仍为红色 H 2SO 3、H 2SO 4322422CaCO +2SO +O 2CaSO +2CO 高温【解析】 【分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不稳定,易分解,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加热易分解。
【详解】 [实验与验证]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不稳定,易分解,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加热易分解。
[应用与拓展](1)分析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酸性在增强,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和氧气生成硫酸,故5:15至5:25时间段内水样中主要酸性溶质有2324H SO H SO 、。
(2)实验社团提出一种处理废气的方案如图,利用CaCO 3粉末、空气为原料在高温下吸收SO 2,亚硫酸钙和二氧化硫和氧气高温生成硫酸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22422CaCO +2SO +O 2CaSO +2CO 高温。
2020-2021备战中考化学(探究题提高练习题)压轴题训练附详细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1.某同学在课外阅读中得知:实验室用电石(主要成分CaC2)与水反应制取乙炔(C2H2)反应的方程式为CaC2+2H2O=Ca(OH)2+C2H2↑。
在实验室中该同学把一定量的CaC2加入Na2CO3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并对滤液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猜想与假设)猜想一:NaOH猜想二:NaOH,Ca(OH)2猜想三:NaOH,Na2CO3(设计并实验)写出实验二中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拓展延伸)①若向Cu(NO3)2溶液中加少量CaC2,充分反应,产生的现象是。
②实验室保存电石应注意。
【答案】【设计并实验】无白色沉淀生成三 Na2CO3+2HCl=2NaCl+H2O+CO2↑【拓展延伸】①有气泡产生,生成蓝色沉淀②密封保存【解析】试题分析:【设计并实验】实验一:根据反应:Ca(OH)2+Na2CO3=CaCO3↓+2NaOH,故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试管这滴入适量的碳酸钠溶液,若无白色沉淀生成,则猜想二不成立实验二:另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过量稀盐酸,产生气泡,说明溶液中存在Na2CO3,故猜想三成立;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拓展延伸】①若向Cu(NO3)2溶液中加少量CaC2,先后发生反应:CaC2+2H2O=Ca(OH)2+C2H2↑,Ca(OH)2+Cu(NO3)2= Ca(NO3)2+ Cu(OH)2↓,故产生的现象是有气泡产生,生成蓝色沉淀②根据上面的探究过程,可知电石能与水反应,故实验室保存电石应注意密封保存考点:Ca(OH)2、Na2CO3的化学性质,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的判断2.某小组同学在实验室研究铝与氯化铜溶液的反应,过程如下: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①铝片表面附着一层红色固体②铝片表面意出大量无色气体,放出大量的热 ③袋杯底部出现红色固体和白色沉淀(1)打磨铝片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020-2021备战中考化学探究题提高练习题压轴题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1.某化学实验兴趣小组为了测定某纯碱样品(只含有Na2CO3、NaCl)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取5g样品,往其中加入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产生气体的质量与所加稀盐酸的质量变化如图,试计算:(1)其产生______g二氧化碳。
(2)该纯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3)求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答案】(1)1.76;(2)84.8%;(3)10%【解析】(1)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产生的二氧化碳为1.76g;设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Na2CO3+2HCl==2NaCl+H2O+CO2↑106 117 44X y 1.76g106/44=X/1.76g 117/44=y/1.76gX=4.24g y=4.68g(2)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4.24g/5g×100%=84.8%(3)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为:4.68g+(5g-4.24=5.44g溶液的质量为:51.16g+5g-1.76g=54.4g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5.44g/54.4g×100%=10%2.某化学拓展课堂的主题是:探秘氯化钠样品。
主题Ⅰ探究氯化钠样品中杂质的成分已知所提供的氯化钠样品中,可能含有硫酸钠、氯化镁、氯化钙中的一种或几种杂质。
甲同学的实验探究过程记录如下:根据以上实验信息,甲同学得出结论:此氯化钠样品中含有的杂质是硫酸钠。
(实验分析)(1)步骤①中加入适量NaOH 溶液的目的是_____。
(2)乙同学认为步骤③中不需要加入足量稀盐酸,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_____(选填“同意”或“不同意”),请说明原因_________。
主题Ⅱ 测定氯化钠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确定了氯化钠样品中杂质的成分后,甲同学对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进行测定。
称取20.0g 氯化钠样品于烧杯中,加足量的水充分溶解,再向其中加入氯化钡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沉淀经过滤、洗涤、干燥后称量,其质量为 2.33g 。
2020-2021 中考化学(探究题提高练习题)压轴题训练附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1.某同学在课外阅读中得知:实验室用电石(主要成分CaC2)与水反应制取乙炔(C2H2)反应的方程式为CaC2+2H2O=Ca(OH)2+C2H2↑。
在实验室中该同学把一定量的CaC2加入Na2CO3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并对滤液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猜想与假设)猜想一:NaOH猜想二:NaOH,Ca(OH)2猜想三:NaOH,Na2CO3(设计并实验)写出实验二中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拓展延伸)①若向Cu(NO3)2溶液中加少量CaC2,充分反应,产生的现象是。
②实验室保存电石应注意。
【答案】【设计并实验】无白色沉淀生成三 Na2CO3+2HCl=2NaCl+H2O+CO2↑【拓展延伸】①有气泡产生,生成蓝色沉淀②密封保存【解析】试题分析:【设计并实验】实验一:根据反应:Ca(OH)2+Na2CO3=CaCO3↓+2NaOH,故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试管这滴入适量的碳酸钠溶液,若无白色沉淀生成,则猜想二不成立实验二:另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过量稀盐酸,产生气泡,说明溶液中存在Na2CO3,故猜想三成立;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拓展延伸】①若向Cu(NO3)2溶液中加少量CaC2,先后发生反应:CaC2+2H2O=Ca(OH)2+C2H2↑,Ca(OH)2+Cu(NO3)2= Ca(NO3)2+ Cu(OH)2↓,故产生的现象是有气泡产生,生成蓝色沉淀②根据上面的探究过程,可知电石能与水反应,故实验室保存电石应注意密封保存考点:Ca(OH)2、Na2CO3的化学性质,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的判断2.久置的铜制品表面能生成绿色的铜锈[主要成分为Cu2(OH)2CO3],某化学兴趣小组对铜生锈的条件进行了以下探究。
(提出猜想)根据铜锈的组成元素推测,铜生锈可能是铜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等物质反应的结果。
2020-2021中考化学探究题提高练习题压轴题训练附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1.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是两种常见的碱,化学实验活动课上,同学们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一中,B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A、B两支试管中共同的实验现象是_____。
(2)实验二中,C试管中有白色沉淀生成,该白色沉淀是_____(填化学式)。
D试管中无现象,为了探究通入二氧化碳后D试管中溶质的成分,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1:溶质是NaOH。
猜想2:溶质是NaOH和Na2CO3猜想3:溶质是Na2CO3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①取D中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_____猜想1不成立②取D中少量溶液于另一试管中,加入过量的Ca (OH)2溶液,过滤,取滤液加入酚酞溶液产生白色沉淀,酚酞溶液变红猜想2成立(反思与评价)I.小军评价实验操作②中加入Ca(OH)2溶液不正确,理由是_____。
若要验证猜想2成立,需将Ca(OH)2溶液换成_____溶液。
Ⅱ在实验室中氢氧化钠固体密封保存的原因是_____(用文字叙述)【答案】2NaOH+CuSO4═Na2SO4+Cu(OH)2↓产生蓝色沉淀CaCO3产生气泡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影响对氢氧化钠的检验;氯化钙。
氢氧化钠固体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解析】【分析】氢氧根离子能和铜离子结合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都是显碱性溶液,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详解】(1)实验一中,B试管中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uSO4═Na2SO4+Cu(OH)2↓;A、B两支试管中都能够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因此共同的实验现象是产生蓝色沉淀;(2)实验二中,C试管中有白色沉淀生成,该白色沉淀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的碳酸钙;(3)取D中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如果有气体生成,则证明含有碳酸钠,则说明猜想1不成立;实验操作②中加入Ca(OH)2溶液不正确,因为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生成的氢氧化钠会干扰实验的验证;所以应该将氢氧化钙换成氯化钙或者氯化钡;Ⅱ在实验室中氢氧化钠固体应该密封保存,因为氢氧化钠固体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2020-2021中考化学探究题提高练习题压轴题训练附详细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1.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做氢氧化钙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时,忘记加入指示剂,为探究反应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又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是什么?(假设猜想)猜想一:溶质是CaCl2;猜想二:溶质是CaCl2和Ca(OH)2猜想三: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猜想四:溶质是CaCl2、Ca(OH)2和HCl(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同学们经过讨论,一致认为猜想______是错误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实验)(交流反思)边巴同学认为,只用下列一种试剂______________(填序号),也可以得出上述猜想三成立。
①AgNO3②Fe2O3③NaOH(拓展延伸)(1)在判断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成分时,既要考虑生成物,还要考虑________________;(2)写出实验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倾倒猜想三的废液前,可向废液中加入足量_______________并过滤,才能使废液中的溶质只含有CaCl2。
【答案】CaCl2和HCl四氢氧化钙和氯化氢不能共存,会发生反应酚酞溶液不变红Fe+2HCl=FeCl+H 碳酸钙有气泡产生②反应物是否过量22【解析】【详解】(1)反应后溶液的溶质成分,有三种可能:第一、两种反应物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只有生成物溶质氯化钙,第二、其中一种反应物过量,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钙和氢氧化钙,第三、另一种反应物过量,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钙和氯化氢,故填写:CaCl2和HCl;(2)猜想四不合理,因为氢氧化钙和氯化氢不能共存,会发生反应,故答案为:四,氢氧化钙和氯化氢不能共存,会发生反应;(3)滴入酚酞溶液,结论为猜想二不成立,说明溶液中没有显碱性的物质,故现象为:酚酞溶液不变红,填写:酚酞溶液不变红;(3)猜想三成立,说明溶液中溶质为CaCl2和HCl,当加入铁粉时,铁粉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故填写:有气泡产生;(4)①、猜想一、二、三种都有氯化钙,加入AgNO3后,都产生白色沉淀,无法鉴别,故不符合题意;②、Fe2O3只与稀盐酸反应生成黄色溶液,猜想三有HCl,可以得出猜想三成立,故符合题意;③、NaOH与稀盐酸反应,无明显现象,无法得出猜想三成立,故不符合题意;(5)判断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成分时,既要考虑生成物,还要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故填写:反应物是否过量;(6)实验二是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H22(7)因猜想三中有氯化氢,倾倒猜想三的废液前,可向废液中加入足量碳酸钙并过滤,使氯化氢转化为氯化钙,过滤掉多余的碳酸钙,才能使废液中的溶质只含有CaCl2,故填写:碳酸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1.化学实验社团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模拟酸雨形成”的相关实验。
(联想与实验)模仿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进行如图一所示实验:(问题与猜想)亚硫酸不稳定,为什么红色液体微热后不变为紫色?其原因可能为:猜想1:加热不够充分猜想2:与空气中的氮气有关猜想3:与空气中的氧气有关(实验与验证)填写表格中的空格。
(分析与结论)红色液体微热后不变为紫色的原因是:H2SO3在空气中会被氧化成另一种酸,进一步实验证明是硫酸。
(应用与拓展)收集某硫酸厂(生产过程中产生SO2)附近刚降到地面的雨水水样,用pH 计测得每隔十分钟数据如下表:测定时间5:055:155:255:355:45pH 4.95 4.94 4.86 4.85 4.85(1)分析表中数据,5:15至5:25时间段内水样中主要酸性溶质有______;(2)实验社团提出一种处理废气的方案如图,利用CaCO 3粉末、空气为原料在高温下吸收SO 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答案】先变红,后变紫 O 2 先变红,加热后仍为红色 H 2SO 3、H 2SO 4322422CaCO +2SO +O 2CaSO +2CO 高温【解析】 【分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不稳定,易分解,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加热易分解。
【详解】 [实验与验证]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不稳定,易分解,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加热易分解。
[应用与拓展](1)分析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酸性在增强,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和氧气生成硫酸,故5:15至5:25时间段内水样中主要酸性溶质有2324H SO H SO 、。
(2)实验社团提出一种处理废气的方案如图,利用CaCO 3粉末、空气为原料在高温下吸收SO 2,亚硫酸钙和二氧化硫和氧气高温生成硫酸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22422CaCO +2SO +O 2CaSO +2CO 高温。
【点睛】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亚硫酸钙和二氧化硫和氧气高温生成硫酸钙和二氧化碳。
2.学习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后,某小组同学在实验室做了如下探究实验,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信息:①氯化钡溶液和硫酸钠溶液均为中性溶液 ②硫酸钡为白色沉淀 ③硫酸钡不与酸反应(1)将酚酞溶液滴入到碳酸钠溶液中,发现溶液变红,说明碳酸钠溶液显________(填“酸性”、“碱性”或“中性”)。
(2)如图所示,用胶头滴管将氯化钡溶液滴入到锥形瓶中,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液体呈红色,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继续向锥形瓶中滴入稀硫酸,观察到锥形瓶内有气泡产生并有白色沉淀,液体呈无色。
试管内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写出试管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将锥形瓶中的物质过滤,继续探究滤液中溶质的成分(酚酞除外),认为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可能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
(5)设计实验,验证可能含有的溶质是否存在。
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取滤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可能含有的溶质存在【答案】 碱性 BaCl 2+Na 2CO 3 === BaCO 3↓+2NaCl CO 2+Ca(OH)2 === CaCO 3↓+H 2O 氯化钠和硫酸钠(或Na 2SO 4、NaCl) 硫酸(或H 2SO 4) 紫色石蕊溶液(合理即可) 溶液变红(与前一空对应即可)【解析】(1)将酚酞溶液滴入到碳酸钠溶液中,发现溶液变红,说明碳酸钠溶液显碱性;(2)用胶头滴管将氯化钡溶液滴入到锥形瓶中,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是因为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液体呈红色,说明碳酸钠过量,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BaCl2═BaCO3↓+2NaCl;(3)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继续向锥形瓶中滴入稀硫酸,观察到锥形瓶内有气泡产生并有白色沉淀,液体呈无色。
试管内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 === CaCO3↓+H2O,(4)碳酸钠过量,继续向锥形瓶中滴入稀硫酸,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二氧化碳,故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氯化钠和硫酸钠(或Na2SO4、NaCl);硫酸可能过量,所以可能含有的溶质是硫酸(或H2SO4);(5)设计实验,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滤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_紫色石蕊溶___溶液变红__可能含有的溶质存在液__3.某同学将打磨过的铝箔加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结果发现也有气泡产生,为了解该气体的成分,实验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作出猜想)猜想一:氧气;猜想二:氢气;猜想三:氮气。
(1)其他同学认为猜想三是错误的,理由是________。
(进行实验)分别进行实验:(2)利用图①装置进行实验:反应一段时间后,观察到________,则猜想一错误。
(3)利用图②装置进行实验:反应一段时间气体验纯后,在尖嘴处点火观察________,则猜想二正确。
(得出结论)(4)氢氧化钠、水、铝能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和氢气,请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5)铝分别与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若生成等质量的氢气,则消耗掉硫酸与氢氧化钠的质量比为________(6)若本实验所用试液是在空气中敞口久置的氢氧化钠稀溶液,则观察不到明显的实验现象。
其原因是__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7)铝块能制成铝箔是利用了铝的________性,铝在空气中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薄膜,具有一定的抗腐蚀性,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答案】反应物中不含有氮元素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2NaOH+2Al+2H2O═2NaAlO2+3H2↑ 147:40 2NaOH+CO2═Na2CO3+H2O 延展4Al+3O2═2Al2O3【解析】【详解】[作出猜想](1)其他同学认为猜想三是错误的,理由是反应物中不含有氮元素。
故填:反应物中不含有氮元素。
[进行实验](2)利用图①装置进行实验:反应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则猜想一错误。
故填: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3)利用图②装置进行实验:反应一段时间气体验纯后,在尖嘴处点火观察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则猜想二正确。
故填: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得出结论](4)氢氧化钠、水、铝能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OH+2Al+2H2O═2NaAlO2+3H2↑,故填:2NaOH+2Al+2H2O═2NaAlO2+3H2↑。
2Al+3H SO=Al(SO)+3H↑和(5)根据化学方程式2424322NaOH+2Al+2H2O═2NaAlO2+3H2↑,若生成等质量的氢气,则消耗掉硫酸与氢氧化钠的质⨯⨯=,故填:147:40。
量比为3H2SO4:2NaOH=398:240147:40(6)若本实验所用试液是在空气中敞口久置的氢氧化钠稀溶液,则观察不到明显的实验现象。
其原因是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故填:2NaOH+CO2═Na2CO3+H2O。
(7)铝块能制成铝箔是利用了铝的延展性,铝在空气中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薄膜,具有一定的抗腐蚀性,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4Al+3O2═2Al2O3。
故填:延展,4Al+3O2═2Al2O3 4.2019年5月,187个国家签署了限制塑料废物交易协定,应对“白色污染”挑战。
已知某种塑料的组成元素中有碳、氢两种元素,还可能有氧、氯元素中的一种或两种。
为了测定其组成,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如下的探究。
(查阅资料)①无水氯化钙固体可做干燥剂;②有机物中的氯元素燃烧后通常转化为氯化氢。
(设计实验)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过程中,在装置C 中观察到________现象,证明该塑料样品中含有氯元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记录数据)6.25g 样品在A 装置中充分燃烧,反应产物被完全吸收后,测得相关实验数据如表。
装置BCDE反应后装置增加的质量/g 1.80 3.65 0.09 8.80(分析与结论)根据以上数据分析与计算,6.25g 样品中氢元素的质量为________g ,该塑料样品的组成元素是________。
(反思评价)电炉加热前要先通一会儿氧气,目的是________。
【答案】溶液变浑浊 HCl+AgNO 3=AgCl ↓+HNO 3 0.3g 碳、氢、氯 排出装置中的空气,以防止影响实验结果 【解析】 【分析】氯化氢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详解】 [设计实验]氯元素在氧气中点燃生成氯化氢,氯化氢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实验过程中,在装置C 中观察到溶液变浑浊,证明该塑料样品中含有氯元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3HCl+AgNO AgCl +=HNO ↓。
[分析与结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氢元素的质量等于生成的氢元素的质量,B 中氢元素的质量为21.8g =0.2g 18⨯,C 中氢元素的质量为13.65g =0.1g 36.5⨯,氯元素的质量为35.53.65g =3.55g 36.5⨯,E 中碳元素的质量为128.8g =2.4g 44⨯,故样品中氢、氯、碳元素的总质量为0.2g+0.1g+3.55g+2.4g=6.25g ,故该塑料样品的组成元素是碳、氢、氯,不含氧元素。
[反思评价]电炉加热前要先通一会儿氧气,目的是排出装置中的空气,以防止影响实验结果。
5.某化学课堂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老师引导下开展探究活动.以下是教学片段,请你参与学习并帮助填写空格(包括表中空格).(演示实验)将一定量的稀H2SO4加入到盛有NaOH溶液的小烧杯中.(学生板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问题)实验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部分同学产生了疑问: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是什么呢?(假设猜想)针对疑问,太家纷纷提出猜想.甲组同学的猜想如下:猜想一:只有Na2SO4猜想二:有Na2SO4和H2SO4猜想三:有Na2SO4和NaOH 猜想四:有Na2SO4、H2SO4和NaOH乙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疑,认为有一种猜想是不合理的.不合理的猜想是________.(实验探究)(1)丙组同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几滴CuSO4溶液,无明显变化,溶液中一定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各学习小组利用烧杯中的溶液,并选用老师提供的pH试纸、BaC12溶液、Na2CO 3溶液,进行如下三个方案的探究.实验方案测溶液pH滴加Na2CO3溶液滴加BaCl2溶液实验操作实验现象试纸变色,对比比色卡,pH<7有气泡产生产生白色沉淀实验结论溶液中有H2SO4溶液中有H2SO4溶液中有H2SO4(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全班同学一致确定猜想二是正确的.(评价反思)老师对同学们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并且得出正确结论给予肯定.同时指出实验探究(2)中存在两处明显错误,请大家反思.同学们经过反思发现了这两处错误:实验操作中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实验方案中也有一个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H2SO4+2NaOH═Na2SO4 +2H2O 猜想四 NaOH或氢氧化钠 pH试纸浸入溶液中BaC12与Na2SO4反应也会生成白色沉淀,不能证明一定有H2SO4存在【解析】【分析】学生板演: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注意化学式的写法和配平;假设猜想:根据酸碱不能共存判断不合理的猜想;实验探究:根据碳酸钠和硫酸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解答;评价反思:实验探究(2)中存在两处明显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