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易错易混题集锦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2025届高考易混易错点整理(分册编排)

高中政治2025届高考易混易错点整理(分册编排)

高考政治易混易错点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以伟大斗争统领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

(四个伟大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而不是以伟大斗争统领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2.各国、各民族历史的多样性是由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进程反映出来的。

(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进程由各国、各民族历史的多样性反映出来)3.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极大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中国的面貌(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4.新中国的诞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

)5.新中国成立,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方向,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新中国成立,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方向,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但是三大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才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7.牢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政治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而不仅仅是政治制度保障。

)9.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是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的灵魂。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是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

)10.人民是社会变革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社会变革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修二经济与社会(一)1.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平等。

新高考专用高考政治易错题精选易错点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教师版(含答案)

新高考专用高考政治易错题精选易错点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教师版(含答案)

新高考专用高考政治易错题精选:易错点01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易错陷阱1: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存在认识误区【分析】1.不能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阶级矛盾混为一谈点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2.不能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区分开来点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易错陷阱2:对《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存在认识误区【分析】1.不能认为共产党有着自己的特殊利益。

共产党除了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以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2. 不能认为《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点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3.不能认为剩余价值学说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点评:《共产党宣言》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故观点错误。

易错陷阱3: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存在误区1.不能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主要矛盾。

点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而不是“主要矛盾”,故题中观点错误。

2.不能认为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点评: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当不适应时,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故本题说法错误。

高考政治《政治与法治》易错易混点汇编

高考政治《政治与法治》易错易混点汇编

高考政治《政治与法治》易错易混点汇编必修 3 政治与法治第一课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是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2.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

(×)3.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4.近代中国,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

(×)5.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前提。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7.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8.改革开放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光明前景。

(×)第二课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易错明辨1.中国共产党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2.中国共产党要自觉维护自身的特殊利益。

(×)3.中国共产党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

(×)5.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生机活力的法宝。

(×) 6.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

(×)7.党的先进性教育是使党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永葆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党不断取得胜利的坚强保证。

(×)8.9.中国共产党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第三课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易错明辨1.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2.坚持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政治保证。

高考政治必背-必修三政治与法治-易错易混点判断

高考政治必背-必修三政治与法治-易错易混点判断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③《政治与法治》易错易混点第一单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是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提醒】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2.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

(╳)【提醒】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

3.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提醒】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4.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提醒】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提醒】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从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1949年到1956年是一个过渡时期,被称为新民主主义社会。

到1956年底,随着三大改造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

6.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提醒】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7.改革开放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提醒】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第二课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8.中国共产党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提醒】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9.中国共产党要自觉维护自身的特殊利益。

(╳)【提醒】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高考易错政治试题及答案

高考易错政治试题及答案

高考易错政治试题及答案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哪些方面?答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以及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 如何理解“依法治国”?答案:依法治国是指国家的一切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都必须遵守法律,依法行使职权和权利,依法履行义务,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3.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答案: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 什么是“四个自信”?答案:“四个自信”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5. 简述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答案: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6. 我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答案:我国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7. 如何理解“人民当家作主”?答案:“人民当家作主”是指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

8. 什么是“三农”问题?答案:“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

9. 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答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0. 什么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答案:“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2024年高考政治易错题(新高考专用)易错点3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经济体制2

2024年高考政治易错题(新高考专用)易错点3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经济体制2

易错点3 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经济体制目录01 易错陷阱(4大陷阱)02 举一反三【易错点提醒一】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存在认识误区【易错点提醒二】对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存在认识误区【易错点提醒三】对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存在误区03 易错题通关易错陷阱1: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存在认识误区【分析】1.不能认为公有制为主体就是要使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点评:公有制为主体就是要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不能认为公有制经济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也是推进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点评: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力量。

故观点错误。

3.我国开展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能够巩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

点评: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是主导地位,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我国开展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能够巩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而不是主体地位,故说法错误。

易错陷阱2:对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存在认识误区【分析】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活动起调控作用的是市场机制,政府无需对经济指手画脚。

点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具有一定调控作用,但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端,同时某些特殊的产品(如消防等)不能由市场调节,因此,为了经济能更好地运行,需要政府一定的宏观调控,故说法错误。

2. 不能认为建设现代市场体系就是要完善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

点评:依据教材内容,建设现代市场体系就是要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

题中观点把“主要”漏掉,因此观点是错误的。

易错陷阱3:对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存在误区【分析】1.不能认为我国当前采取的减税降费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属于财政政策。

高考政治常见易错易混易考知识

高考政治常见易错易混易考知识

常见易混、易错及习惯性错误表述(正确的都打了√符号)经济常识部分1、“优质优价”表明商品的质量决定商品价格的高低。

2、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降低商品的价值量。

3、科技的广泛应用能增加商品的价值量(或附加值)。

4、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

5、纸币能代替金属货币执行其基本职能。

6、非公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7、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8、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收入就是按劳分配收入。

9、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属于个体经济的一种形式。

10、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

1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应发挥经济调节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

12、商品生产者重视产品质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13、调整经济结构就是要处理好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

14、农民增收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15、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16、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根本措施是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17、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因素是农业整体生产力水平低且分布不平衡。

18、订立劳动合同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是不得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原则。

(√)19、订立劳动合同的核心原则是平等、自愿原则。

(√)20、社会保障制度越完善就越有利于促进生产。

(√)21、社会保障水平越高越有利于促进生产。

22、财政出现赤字对经济发展不利。

23、发挥财政作用的关键是大力增加财政收入,因此,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24、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义务,因此公民纳税越多,享有的权利就越多。

25、在我国,人民币的发行权属于中国人民银行。

26、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27、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也发生着变化,物质性的消费会减少,精神性消费会增加。

(或:生存资料的消费会减少,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消费会增加。

)28、消费者权利行使得越充分,对经营者就越不利。

人教版高中政治易错易混点总结(四本必修)

人教版高中政治易错易混点总结(四本必修)

人教版高中政治易错易混点总结(四本必修)必修一:经济生活1.中国无偿捐赠给外国的救灾物资是商品。

(×)自然界中的阳光、空气、水也是商品。

(×)2.商品与货币同时产生,是一对孪生兄弟。

(×)3.不同的商品能够交换,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使用价值。

(×)(解析:不同的商品能够交换,是因为它们都是劳动产品,生产它们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4.金银天然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5.货币的本质是商品。

(×)(解析: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6.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其根本原因在于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7.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

(×)(解析: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8.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流通手段。

(×)9.广汕高铁一等座车票价为200元,二等座车票价为164元。

这里的货币是现实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10.生产者要为消费者着想,生产质量上乘的商品是因为质量越好,价格越高。

(×)11.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所以流通中的货币量越多越好。

(×)(解析:商品流通过程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的。

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公式表示: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12.纸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

(×)(解析:纸币的本质是价值符号,不具备价值尺度职能,可以行使流通手段职能。

)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发行量,国家可以规定每种面值纸币代表多少价值(纸币的购买力)。

(×)(解析:国家只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13.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物价下跌就是通货紧缩。

(×)(解析:通货膨胀(紧缩)的主要原因是纸币发行量超过(小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会引起物价全面持续上涨(下跌),本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小于)社会总供给造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