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

合集下载

跟骨骨折的中医特色护理

跟骨骨折的中医特色护理

跟骨骨折的中医特色护理(一)中医诊断依据: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5)》(ZY/T001.9-94)1.有明显外伤史。

2.好发于青壮年,多有高处坠下致伤。

3.跟骨肿胀,疼痛剧烈,压痛和冲击痛敏锐,明显皮下瘀斑,骨折严重者可成足底扁平,增宽或者外翻畸形。

4.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骨折诊断和分类。

5.常规检查是否有合并症:颅底骨折、脊柱骨折。

(二)证候诊断1.气滞血瘀证:骨折早期,伤后1周—2周。

血离经脉,淤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局部瘀肿明显,疼痛较甚。

2.淤血凝滞证:骨折中期,伤后2周—4周。

淤血未尽,筋骨未愈;瘀肿减退,筋骨不舒。

3.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证:骨折后期,伤后4周后。

筋骨未坚,肝肾不足;瘀肿已消,筋骨不舒,并可伴体倦乏力,腰膝酸软等(三)治疗方法1.跟骨骨折无移位或移位不多又未影响跟骨结节角、未波及跟距关节面的及跟骨体增宽不明显者,早期采用活血化瘀,凉血止血的中药外敷,局部制动,扶拐不负重行走3~4周即可。

2.有移位的跟骨骨折,可作手法复位,夹板固定。

3.手法复位不成功者,可作金针拨骨术,经皮穿针固定术。

4.跟骨骨折后期,如疼痛较重,经非手术方法治疗,症状不减者,可酌情作跟距关节或三关节融合术。

复位手法:整复时间越早越好,最好在伤后24~48小时内进行,否则可能因局部肿胀严重或张力性水泡而使手法复位难以进行。

1.不波及跟距关节面骨折:跟骨结节纵形骨折,若移位不大,可不整复。

跟骨结节骨骺分离,骨折片明显上移,若不整复,则日后跟骨底不平,影响行走和站立。

整复时,仰卧位,屈膝90°。

两助手分别握住小腿及前足,并使足呈跖屈位。

常规无菌操作下,用细钢针穿过结节中部,上好牵引弓后,术者手拉牵引弓向后牵引,先松解骨折面的交锁。

然后向下牵拉直至骨折片复位为止。

术后屈膝约30°,跖屈位长腿石膏管型固定4周,可将细钢针包在石膏管内。

4周后拔出钢针,更换短腿石膏靴,再固定4周。

骨折中医护理方案

骨折中医护理方案

骨折中医护理方案1.骨折之后怎样进行康复护理?2.中医伤科学:肋骨骨折的治疗方法3.中医伤科学:骨折的治疗——骨折复位的准备4.股骨颈骨折的中医药方用法5.想找一篇关于骨科锁骨骨折及尺桡骨骨折的护理计划6.骨折病人饮食有讲究,中医强调时机很重要骨折之后怎样进行康复护理?1.骨折经过复位、固定等处理后达到临床愈合一般需时一月至数月,这期间肢体被迫制动,缺少应力刺激。

而一定的应力刺激能活跃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是维持组织正常代谢所必需的。

一定的应力刺激所产生的生物电,能帮助钙离子沉积于骨骼,防止骨质脱钙,促进骨折愈合。

应力刺激包括对肌腿与韧带的牵拉作用和重力作用。

2.维持一定的肌肉收缩是促进肌肉生理作用的最佳方法,能有效地预防因肢体被迫制动而引起的肌张力降低和肌肉萎缩。

故必须尽早使伤区肌肉开始适当的训练。

3.维持伤区邻近关节的适当运动,关节运动能牵伸关节囊及韧带,防止关节挛缩。

关节运动并能改善关节的血液循环,促进关节内滑液分泌与循环,从而预防和减轻因长期制动所引起的废用性关节挛缩、关节软骨萎缩变性、关节腔变窄、滑液量减少与关节内粘连。

在运动间歇期,要注意保持各关节的功能位。

中医伤科学:肋骨骨折的治疗方法骨折病人除了在最初一些日子里可能伴有轻微的全身症状外,其余时间里大多没有全身症状,所以和一般健康人的日常饮食相仿,选用多品种、富有各种营养的饮食就可以了。

要注意使食物易于消化和吸收,慎用对呼吸道和消化道有不良刺激的辛辣品(辣椒、生葱、芥末、胡椒)等。

在全身症状明显的时候,应给予介于正常饮食和半流质饮食之间所谓软饭菜,供给的食物必须少含渣滓,便于咀嚼和消化,烹调时须切碎煮软,不宜油煎、油炸。

以上是骨折病人的一般饮食原则。

为了更快更好地促进骨折愈合,骨折病人还应根据骨折愈合的早、中、晚三个阶段,根据病情的发展,配以不同的食物,以促进血肿吸收或骨痂生成。

△早期(1-2周):受伤部位瘀血肿胀,经络不通,气血阻滞,此期治疗以活血化瘀,行气消散为主。

骨折中医护理方案

骨折中医护理方案

骨折中医护理方案引言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外伤性损伤,在生活中经常发生。

传统的中医理论和方法在骨折的护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种针对骨折患者的中医护理方案,旨在帮助患者促进骨折的愈合和恢复。

1. 骨折的基本知识骨折是指骨骼部分或全部破裂的损伤,常见于外力直接作用于骨骼上造成的断裂。

骨折可以分为闭合骨折和开放骨折,根据骨折的类型和位置,治疗方法也有所区别。

2. 中医护理的原理中医认为,骨折是由于人体气血不畅、经络堵塞等原因造成的。

中医护理旨在通过调理气血、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等方法,促进骨折愈合,恢复患者的健康。

3. 骨折中医护理方案3.1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护理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根据骨折的类型和个体差异,中医师会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出适合的中药处方。

常用的中药包括补气活血的当归、川芎、桃仁等,以及消瘀通络的红花、丹参、三七等。

3.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护理中常用的物理疗法之一。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针具,刺激经络和穴位,以起到调理气血、活血化瘀的作用。

在骨折的治疗中,针灸疗法可以通过促进气血循环,减轻局部疼痛,提高脏腑功能,加速骨折的愈合。

3.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护理中常用的手法疗法之一。

通过按摩和推拿,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局部肿胀和疼痛,并促进骨折断端的愈合。

在骨折护理中,推拿按摩可以配合中药外敷以及针灸疗法,综合发挥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

3.4 膏药外敷膏药外敷是中医护理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将中药制成膏药,外敷在骨折部位,可以起到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

膏药外敷还可以减轻局部疼痛和肿胀,促进骨折的恢复。

常用的膏药包括破骨腾、活络生筋膏等。

3.5 饮食调理中医护理强调饮食调理的重要性。

患者在骨折的治疗过程中,应遵循中医养生的原则,适量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鸡肉、鱼类、豆类、蔬菜和水果等。

避免辛辣刺激和油腻食物的摄入,以免加重炎症和影响愈合。

4. 注意事项在骨折的中医护理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 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不得擅自更改剂量或停药。

跟骨骨折护理措施

跟骨骨折护理措施

跟骨骨折护理措施简介跟骨骨折是指跟骨(calcaneus)发生骨折的一种骨科疾病。

常常由于高处坠落、车祸或其他意外事故引起。

骨折后的护理措施对于康复非常重要,可以加速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跟骨骨折护理的基本措施和注意事项。

跟骨骨折护理措施1. 确定骨折类型在进行任何护理措施之前,首先需要确定骨折的类型和程度。

通常跟骨骨折分为稳定性骨折和不稳定性骨折两种。

稳定性骨折是指骨折碎片没有明显移位,不稳定性骨折是指骨折碎片发生了明显的移位。

根据骨折类型的不同,护理措施也会有所差异。

2. 给予止痛药跟骨骨折通常伴随着剧烈疼痛。

在护理过程中,需要给予适当的止痛药物缓解疼痛。

常见的选择包括非处方药如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等,以及处方药如麻醉药。

但是,使用止痛药时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和药物说明使用,避免超量用药或潜在的不良反应。

3. 休息和保护跟骨骨折后,需要给予足够的休息和保护,尽量减少受伤部位的活动。

可以使用石膏或者其他外固定装置来固定骨折部位,以保护跟骨免受外界压力和摩擦的影响。

在使用外固定装置时,要确保固定装置的稳固性和紧密性。

4. 控制肿胀和炎症跟骨骨折后,常常伴随着肿胀和炎症的发生。

为了减轻肿胀和炎症的程度,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冷敷:可以用冰块或冷水毛巾进行冷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多次。

- 抬高患肢:使用垫高枕头或抬高靠垫,使患肢保持抬高的姿势。

- 避免受寒和潮湿:保持受伤部位的干燥和温暖,避免受寒和潮湿。

5. 康复训练骨折后的康复训练对于恢复功能和减少并发症非常重要。

康复训练应该由专业的物理治疗师来指导,包括以下内容: - 关节活动:通过进行被动和主动的关节活动训练,维持关节的柔韧性和功能。

- 肌肉锻炼:通过肌肉力量训练,增加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以支持受伤部位的康复。

- 平衡训练:通过平衡练习,锻炼身体的稳定性和协调性,防止跌倒和再次受伤。

6. 饮食保健跟骨骨折的康复过程中,合理的饮食保健也是非常重要的。

跟骨骨折护理常规

跟骨骨折护理常规

跟骨骨折护理常规一.定义:因高处坠落足跟着地垂直压缩或足内外翻暴力或直接外力致跟骨骨折。

二.护理评估:1. 受伤史、暴力性质。

2. 其他脏器有无损伤。

3. 患肢疼痛、肿胀、瘀斑、功能障碍、畸形等情况。

4. 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5. X线摄片、CT、血常规和生化等检查结果。

三.护理要点:1. 一般护理:①•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②•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患肢局部疼痛、皮肤颜色、温度等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 临症施护:①•一般应使患者平卧,膝关节屈曲30。

、患肢外展外旋,小腿下放垫子将跟骨悬空。

②•脊柱压缩骨折:观察腰部有无疼痛、下肢活动障碍,麻木。

3. 给药护理:① . 疼痛时遵医嘱使用止痛药或针刺止痛。

② .遵医嘱局部贴敷时,注意避免烫伤皮肤,过敏者及时揭去,并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

4. 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忌食肥甘厚腻之品,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

5. 情志护理:生活上给予关心和照顾,使之安心养病。

四.辩证施护:气滞血瘀症1. 病室应保持安静、整洁,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温湿度适宜,定时开门窗通风,但应避免患者受凉。

2. 新伤、肿痛较剧或有感染发热者,饮食宜清淡;待病情稳定,大便通畅,舌苔转为正常时,再进清补之品,忌辛辣、腥膻、肥甘厚腻之品。

3. 加强情志调护,消除不必要的顾虑。

4. 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及全身状况,如有面色苍白、气短懒言,四肢阙冷、大汗漓淋、脉搏细数,甚至昏迷等血虚气脱时,应立即通知医师,配合抢救。

5. 开放性骨折患者,在清创术中应注意创口大小、出血量的多少、有无异物及重要血管、神经的损伤等。

6. 患肢疼痛,影响睡眠及休息时,除抬高患肢、消肿外,可遵医嘱使用止痛药。

7. 瘀血肿痛明显者,可用中药外敷,如局部发痒,出现皮疹时,要告知医生,酌情停用8. 中药汤剂宜温服。

9. 保持大便通畅,大便3 日未行,应告知医生。

10. 卧床时主动做小腿及大腿肌肉的等长收缩运动,以预防肌肉萎缩、骨质酥松和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跟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及临床路径(贵定县中医院)

跟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及临床路径(贵定县中医院)

跟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1、骨断筋伤、气滞血瘀证:骨折早期,伤后1周—2周,血离经脉,淤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道,局部淤肿明显,疼痛较甚。

2、瘀血未尽、筋骨未愈证:骨折早期,伤后2周—4周,淤血未尽,筋骨未愈,淤肿减退,筋骨不舒。

3、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证:骨折后期,伤后4周后,筋骨未坚,肝肾不足,瘀肿已消,筋骨不舒,并可伴倦乏力,腰膝酸软等。

二、常见症候/症候施护(临症辩证护理)1、不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1)复位后,管型石膏固定4—6周,(2)伤后抬高患肢,应早期进行膝关节、趾关节的屈伸活动,(3)早期可遵医嘱采用活血袪淤药物外敷。

2、关节面轻度受累的骨折:(1)骨折移位不明显者,做适当固定后即可扶拐逐步下地但不负重行走。

(2)关节面塌陷跟骨骨折闭合复位失败后,可行手术治疗。

(3)有明显移位者,复位后科观察肿胀程度,肢端血供的变化及神经功能的改变,若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4) 解除外固定后,可遵医嘱以活血舒筋通络类中药熏蒸、熏洗、中药穴位贴敷、中药热奄包等治疗。

观察治疗后的效果、及时向医生反馈。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手术复位外固定护理1、夹板外固定护理(1)治疗前告知患者和家属相关注意事项,取得配合。

(2)手法复位固定完毕,搬动患者时注意保护患肢,保持正确的位置,严防骨折断端重新移位。

(3)固定期间,抬高患肢并保持患肢的功能位或所需特殊位。

(4)注意观察夹板固定的松紧度,以布带能在夹板上下移动1cm为标准,随着患肢肿胀逐渐消退,及时报告医生,进行调整。

(5)经常巡视病房,倾听患者主诉,密切观察患肢血液循环,如发现肢端皮肤青紫或苍白,皮温较对侧下降甚至冰冷,主诉剧痛、麻木等现象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可用中药药棒穴位按摩、中药穴位贴敷、艾灸等治疗。

(6)经常检查压垫的放置位置是否合适,避免夹板压迫而形成压疮,保持下夹板的清洁。

(7)解除固定后,可用中药熏蒸、熏洗、中药贴敷、中药热奄包等进行活血、舒筋、通络治疗。

骨折中医护理方案

骨折中医护理方案

骨折中医护理方案骨折是指由于外力作用下,骨骼组织发生断裂,造成骨骼完整性丧失的一种创伤性骨病。

对于骨折的治疗,传统中医在护理方案上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骨折中医护理方案,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全面和有效的康复治疗。

1. 饮食调理骨折患者在康复期间,合理的饮食调理对于骨骼组织的修复和恢复至关重要。

中医认为,食物可以起到滋补和补充气血的作用,因此建议患者饮食上应注重以下几点:- 增加蛋白质摄入:蛋白质是骨骼组织的重要构成成分,可以加速骨折的愈合。

推荐多食用鱼、瘦肉、蛋类、豆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 补充钙质:钙是构建骨骼的重要元素,建议适量摄入乳制品、豆制品、海产品等富含钙质的食物。

- 增加维生素摄入:维生素C和维生素D 对于骨骼健康至关重要,推荐多摄入新鲜水果、蔬菜和阳光下晒太阳,以提供足够的维生素补充。

- 忌辛辣刺激食物:辛辣刺激食物会加重骨折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应尽量避免食用。

2. 草药疗法中医草药疗法在骨折的康复期也有一定的作用。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中草药以及其对骨折的作用:- 当归: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促进血液循环,加速骨折愈合。

- 桂枝:具有温阳祛寒的作用,可舒缓患者的疼痛感,并促进病情康复。

- 红花:具有祛瘀消肿的作用,可减轻骨折患者的症状和疼痛。

在使用草药疗法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咨询专业的中医师,并按照医师的建议合理使用。

3.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常用的一种疗法,对骨折的康复也有一定的帮助。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流动,促进机体的康复进程。

常用的针灸疗法包括:- 手太阴肺经:对于肘部、前臂骨折患者,可以通过刺激手太阴肺经的穴位,如中府、鱼际等,促进手部骨骼的愈合和恢复。

- 手阳明大肠经:对于腕部和手指骨折患者,可以通过刺激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如合谷、支沟等,缓解疼痛和促进康复。

4.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和韧带的手法。

对于骨折患者,适当的推拿按摩可以缓解疼痛感,消除局部的肌肉紧张和炎症反应,促进康复进程。

跟骨骨折护理常规

跟骨骨折护理常规

跟骨骨折护理常规
概述:跟骨骨折为跗骨骨折最多见,易发生于成年人,常由高处坠下或挤压致伤。

㈠观察要点
1、观察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脉搏、血压及神志的变化。

2、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足背动脉搏动、趾端活动及皮肤的颜色、温度、肿胀情况的变化。

足跟是否疼痛、肿胀及瘀斑,有无足内、外翻功能障碍,足底是否扁平、增宽。

若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3、手术治疗者术后应观察患肢伤口渗出情况。

保持外层敷料清洁、干燥。

㈡护理措施
1、抬高患肢,以减轻患肢肿胀、疼痛,疼痛明显者及时给予镇痛药物,必要时给予冷敷。

2、患者应尽早开始趾间和踝关节的屈伸练习。

3、骨牵引复位者应保持针眼处干燥,针眼处滴酒精,l日2次。

㈢健康教育
1、予以饮食指导,戒烟、戒酒。

2、指导功能锻炼,在X线摄片证实有牢固的骨折愈合后,才能进行负重锻炼。

3、嘱其定时随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血瘀气滞证:跟部疼痛、肿胀明显,局部压痛明显,动则痛甚,舌暗红,脉弦或细涩。

(二)肝肾亏虚证:无明显外伤史或轻微扭伤,肿痛较轻,静时反痛或损伤日久,肌肉萎缩,弹响交锁频作,舌红或淡,少苔,脉细或细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足跟部疼痛
1.评估疼痛的诱因、性质、足跟部活动、感觉、运动情况。

2.疼痛剧烈且诊断明确者,按医嘱给予药物止痛剂,以减轻痛苦。

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反应。

3.遵医嘱使用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减轻疼痛。

常用穴位:神门、交感、腕、肾等。

(二)患处瘀血肿胀
1.评估肿胀部位、程度以及伴随的症状,并做好记录。

2.抬高患肢,安置舒适体位,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3. 跟骨骨折应髋关节屈曲15°、外展15°、膝关节屈曲15°、踝关节背伸90°、足尖向上位。

4. 患处瘀血肿胀可遵医嘱用中药外敷或中药涂擦,注意观察局部反应和药物的作用。

(三)足跟活动受限
1.评估患者足跟部活动情况。

2.做好健康教育,教会患者髋关节屈曲15°、外展15°、膝关节屈曲15°、踝关节背伸90°、足尖向上位。

3.保持病室环境安全,物品放置有序,协助患者生活料理。

4.在不影响骨折愈合的前提下,制定并实施功能锻炼计划,骨折早期应抬高患肢,指导和督促病人进行足趾关节及踝关节的功能锻炼。

每天3-4次,每次15-30分钟,随时间延长,可适当增加运动量。

中期要逐步增加肌力锻炼。

可行踝关节被动跖曲、背伸运动,禁止外翻运动。

肌力达一定程度后,逐步增加对抗锻炼。

由于骨折初步愈合,关节活动应当慎重。

后期可逐渐行负重训练,嘱病人及家属锻炼时注意循序渐进。

嘱患者每天坐在凳子上或者床沿,在地上做用力动作,反复进行,逐渐增加力度。

5.遵医嘱予物理治疗如低频脉冲等;或采用中药涂擦、中药外敷等治疗。

6.适时按摩患处,用红花油外搽或频谱治疗仪照射30分钟,活血通络。

(四)发热
1.评估伤处淤血情况。

2.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流通、温、湿度适宜,避免直接吹风。

体虚外感发热汗出较多时,用干毛巾或热毛巾擦干,并及时更换衣被、床单。

3.定时换药,保持伤口周围皮肤清洁,如敷料潮湿及时更换。

如有体温升高、伤口红肿、疼痛加剧伴有全身症状,有感染的可能应及时报告医生。

4.体温在39℃以上予耳尖放血;用温开水或50%酒精擦浴,降温后30分钟观察、记录效果及反应。

5.鼓励病人多饮水及饮料,每日不少于1500毫升,饮食宜清淡富营养,如米粥、面条、肉松、黑鱼汤以及新鲜蔬菜、水果。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手法整复的护理
1.整复前告知患者整复方法及配合注意事项。

2. 病情观察:
1)骨折部位疼痛、肿胀、血运情况。

2)外固定包扎的松紧度,发现问题时,报告医生,及时调整。

3)患肢皮肤温度和颜色、动脉搏动、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及被动活动手指时的反应等。

3.功能锻炼:
1)骨折早期指导和督促病人进行足趾关节及踝关节的功能锻炼。

每天3-4次,每次15-30分钟,随时间延长,可适当增加运动量。

2)中期要逐步增加肌力锻炼。

可行踝关节被动跖曲、背伸运动,禁止外翻运动。

3)后期可逐渐行负重训练,嘱病人及家属锻炼时注意循序渐进。

嘱患者每天坐在凳子上或者床沿,在地上做用力动作,反复进行,逐渐增加力度。

(二)钢针撬拨术的护理
1.术前护理
(1)做好术前宣教与心理护理,告知手术注意事项及相关准备工作,取得患者的配合。

(2)常规进行术区皮肤准备、药物过敏试验等。

2.术后护理
(1)术后妥善安置患者,适当抬高患肢。

(2)正确指导患者进食,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

(3)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观察术肢感觉、运动等神经功能的变化。

(4)观察外固定针眼处渗血情况,滴酒精一日两次以预防感染,如敷料污染及时更换。

(5)指导患者进行足趾关节及踝关节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三)围手术期护理
1.术前护理
(1)做好术前宣教与心理护理,告知手术注意事项及相关准备工作,取得患者的配合。

(2)常规进行术区皮肤准备、药物过敏试验等。

2.术后护理
(1)术后妥善安置患者,适当抬高患肢。

(2)根据不同的麻醉方式,正确指导患者进食,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

(3)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观察术肢感觉、运动等神经功能的变化。

(4)观察伤口敷料渗出情况。

(5)指导患者进行足趾关节及踝关节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7)卧床期间协助患者做好生活护理,满足各项需求。

(四)药物治疗
(五)特色技术
1.耳穴压豆
2.中药涂擦
3.低频脉冲电治疗
4.中药外敷
5.耳尖放血
6.灸法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整洁,温湿度适宜,抬高患肢,安置舒适体位,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二)饮食指导
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和辨证分型的不同,科学合理指导饮食,使患者达到最大程度的康复,在指导患者饮食期间,动态观察患者的胃纳情况和舌苔变化,随时更改饮食计划。

1.血瘀气滞型:饮食宜进行气活血化瘀之品,如黑木耳、金针菇、桃仁等。

2.肝肾亏虚型:饮食宜补益肝肾,多吃血肉有情之品,如猪肝、猪腰、黑鱼汤、骨头汤、蹄筋、鸡蛋等,食谱可添加补肾壮骨汤:猪腿骨500克、田三七50克、龙骨50克、桂枝50克、杜仲100克。

(三)情志调理
1.了解患者的情绪,使用言语开导法做好安慰工作,保持情绪平和、神气清净。

2.用移情疗法,转移或改变患者的情绪和意志,舒畅气机、怡养心神,有益患者的身心健康。

3.疼痛时出现情绪烦躁,使用安神静志法,要患者闭目静心全身放松,平静呼吸,以达到周身气血流通舒畅。

五、护理难点
功能锻炼依从性差
解决思路:
1.加强对患者康复保健知识教育,增强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

2.发放健康教育小册子,使患者掌握正确的生活方式、饮食调理、功能锻炼
等相关护理知识。

3.根据患者的情况,做到因人施护,制定可行的康复锻炼方法,积极指导患者康复训练。

4.定期随访,调查患者依从性,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跟骨骨折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跟骨骨折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患者:性别:年龄:住院号:文化程度:入院日期:出院日期:证候诊断:血瘀气滞证□肝肾亏虚证□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Word文档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实用性一般□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技术职称护士长签字:
Word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