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觉和假象
假象和错觉的例子

假象和错觉的例子
假象和错觉的例子:
假象和错觉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它们可以对我们的感知和认
知产生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假象和错觉的例子:
1. 月亮的大小:当月亮处于地平线上方时,我们常常感觉到月亮变得更大。
然而,实际上月亮的大小并没有发生变化。
这一错觉被称为“月亮错觉”,它是由于我们的大脑将月亮与周围的景物进行对比而产生的。
2. 直立的池塘:当我们看到一个清澈的池塘或湖泊时,通常会感觉到水面是水
平的。
然而,由于光线的折射,实际上水面是有弯曲的。
这种错觉被称为“直立池
塘错觉”,它使我们将水面错认为是水平的。
3. 彩虹的位置:彩虹似乎总是出现在地平线的上方。
然而,实际上彩虹是由太
阳光在水滴中的折射和反射造成的。
当我们观察彩虹时,太阳光射入水滴,并在不同角度下发生折射和反射,最终形成了一个圆弧形。
因此,彩虹的位置实际上是相对于太阳和观察者的位置而定的。
4. 目视运动效应:当我们在观察快速移动的物体时,我们常常感觉到背景也在
移动。
这种错觉被称为“目视运动效应”,它是由于我们视觉系统的运作方式造成的。
我们的大脑试图通过调整眼球位置来稳定我们的视觉,但当物体快速移动时,大脑无法迅速地适应,从而导致背景似乎在移动。
这些例子揭示了我们感知和认知的局限性。
虽然我们常常相信自己的观察和直
觉是准确的,但实际上它们可能受到假象和错觉的影响。
研究和了解这些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大脑和感知系统的运作方式。
通过意识到这些假象和错觉,我们可以培养更加客观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高考政治哲学知识点二

高考政治哲学知识点二在高考政治备考中,有很多知识点是我们要背诵的,小编为大家提供《高考政治哲学知识点二》,希望大家喜欢!高考政治:哲学政治知识点一高考政治:哲学政治知识点二23.为什么说条件不存在,规律就不存在,不发挥作用了?条件这一范畴,是指同特定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任何具体事物都是有条件的,总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产生,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展,又在一定条件下趋于灭亡的。
因此,任何具体的联系无不依赖于一定的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因素之间联系的性质和方式,也要发生变化,这就是联系的条件性。
离开条件,一切都无法存在,无法理解。
条件对规律的作用也同样如此。
什么是规律?规律就是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作为联系,规律同样依赖于一定的条件,在一定条件下存在和发挥作用,一旦离开特定的条件,原有的联系过程中断,规律就无法存在、无法发挥作用了。
例如,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价值规律存在的条件,因为价值规律所要求的等价交换作用只能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发挥。
所以,一旦商品经济不复存在,价值规律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不能发挥作用了。
规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条件性进一步说明了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同物质一样,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它,喜欢它,它都存在着,都在起作用,人们不能任意创造或者消灭规律,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必将一事无成,还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正象物质具有可知性一样,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人们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事物的规律,可以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作出科学的预见,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改造世界,为人类造福。
当规律发生作用对人们造成危害时,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作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甚至变害为利。
由此可见,认识规律必须认识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对规律的存在和起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201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201(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分数:2.00)A.本源和派生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普遍与特殊、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因此,选项B正确。
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分数:2.00)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解析:解析:把握物质范畴,就是要把握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因此,选项A正确。
个别和一般的关系属于辩证法的内容;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属于认识论的内容;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也就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属于辩证法的内容,与题目不相关。
4.有一副对联,上联“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的。
静止是(分数:2.00)A.运动的衡量尺度√B.运动的内在原因C.运动的普遍状态D.运动的存在形式解析:解析:题干中的对联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的,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
所以,A项是正确答案。
C项是错误的,因为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而不是普遍状态;BD项是错误的,因为矛盾是运动的内在原因,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分数:2.00)A.是人类的主观意识B.既非物质,也非意识C.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D.是意识的客观内容解析: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论认为,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广东事业单位招聘网:公基马哲之唯物辩证法的五对范畴

广东事业单位招聘网:公基马哲之唯物辩证法的五对范畴(一)偶然性和必然性偶然性和必然性是揭示和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确定趋势和不确定趋势之间关系的一对范畴。
1.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含义(1)偶然性是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一定要发生、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2)必然性是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2.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关系(1)两者是相互对立的①它们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
②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偶然性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
③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必然性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
(2)两者是相互依存的①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②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形式和补充③偶然性和必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偶然性和必然性的方法论意义掌握必然性是科学认识和实践的基础,认识必然性和利用必然性才能获得自由。
重视偶然性,利用有利的偶然性、机遇,避免不利的偶然性,通过偶然性掌握必然性。
宣称“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二)现象与本质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1.现象和本质的含义(1)现象①现象的含义: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②现象的分类:现象中有真象和假象,真象和假象都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
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
③假象和错觉的区别:假象和错觉不能等同,错觉是由于人的感觉上的错误造成的,属于主观的范畴;假象则是由客观存在的种种条件造成的,它是现象的一种,属于客观的范畴。
假象与错觉的例子

假象与错觉的例子
1. 莲花池:当描绘一片晴朗的蓝天倒映在水面上时,人们可看到并误以为蓝天被翻转后出现在水中。
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默认地将水面视为平整,使我们产生错觉。
2. 同心圆:当我们看到一组同心圆,尤其是其中心圆比较小的情况下,我们会对大小产生错觉。
我们会感觉到更大的圆比实际更大,而更小的圆比实际更小。
3. 折纸魔术:当魔术师将一张纸展示给观众时,观众会被引导产生错觉,以为纸只有一个面,而忽略了纸的另一面。
这是一种脑补错觉,我们会按照我们对物体的常规理解去解释它。
4. 月亮大小:当月亮处于地平线上方时,它会被环境物体的大小所干扰。
例如,当月亮刚刚升起时,我们感觉到它比实际更大,因为我们将它与地平线上的建筑物或树木进行比较。
5. 眼镜蛇的威胁姿势:当眼镜蛇受到激怒时,它会将身体竖起,形成一个类似扇子的形状,这使得它的体积看起来更大。
它通过这种视觉错觉来威慑潜在的威胁者。
这些例子都展示了假象和错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感知和理解的。
虽然它们可能有时欺骗我们的感官,但它们也提醒我们不要完全依赖于我们的直觉,而要经常进行推理和分析。
考研政治高频知识点问答

●问题:近代中国先出现的是无产阶级还是资产阶级?解析:近代中国诞生的第一个新阶级是工人阶级,即无产阶级。
它的来源主要是城乡破产失业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
中国工人阶级最早出现在19世纪40至5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的企业中。
而中国的资产阶级最早诞生于洋务运动中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即民族资产阶级,时间约为19世纪60至70年代。
因此,它是先于中国的资产阶级产生的。
●问题:关于中国人民在1840年到1919年反抗外来侵略失败的根本原因问题,为什么不是经济技术落后,而是社会制度腐败呢?根本原因不是应该从经济入手分析吗?社会制度是上层建筑。
解析:从1840年到1919年的80年间,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几乎都曾经欺侮过中国,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总是以失败、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
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一是经济技术的落后。
而前者则是更根本的原因,因为正是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才使得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问题:为什么说按劳分配的“劳”是公有制企业的局部劳动?解析:按劳分配中的“劳”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而只是以企业为单位的个别劳动(即局部劳动)的组成部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企业都是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存在的,企业生产的商品必须符合社会需要才能为社会所接受,才能使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即局部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
如果企业生产的商品不符合社会需要,这一转化就不能实现。
●问题:如何理解同一种所有制可以有不同的所有权?解析:比如我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是所有制),我国的土地的所有权可以是国家所有权(比如城市的企业用地、房屋用地等),也可以是集体所有权,比如农村的土地。
●问题:为什么说“计划和市场都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是错误的?解析: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并不是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社会的基本制度是属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范畴。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为了发展生产力,适应不同的生产力的水平,可以利用计划或市场的方式,或者是两者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易错点

2020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易错知识点整理(1)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混同。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区分哲学的基本问题和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3)不要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特有观点混淆。
如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与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认识是反映与认识和能动的反映。
前者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观点,后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特有观点。
(4)旧哲学把哲学看成“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和具体科学两者之间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5)西方的人本主义不同于近代人道主义。
近代人道主义崇尚理性和科学,倾向于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
西方的人本主义也不同于当代流行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理性和科学的产物,强调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体能动性的统一。
(6)“意识转化成物质”是需要条件的。
这一条件就是必须是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在改造世界中获得成功。
因此,“意识可以转化成物质”的论断是正确的。
“意识必然转化为物质”的论断是错误的。
(7)下列说法都是错误的。
“哲学就是世界观”(不确切)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它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的理论化和系统化。
世界观则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
世界观是每一个有相当生活经验的人都有,但并非每个人都自觉地系统地掌握某种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原始社会的人也有世界观,但还没有哲学;“哲学是说明哲理的学问”(同语反复);“哲学是理论体系”(定义过宽);“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定义过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围)。
(8)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下列说法都是错误的。
“哲学基本问题是经验和知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经验和逻辑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问题”。
成考专升本政治马哲笔记第三章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其核⼼ 考试⼤纲要求 1."了解联系、发展、⽭盾等基本概念". 2.理解联系的性质与根本内容,发展的实质、形式、道路与根本动⼒,唯物辩证法诸范畴及其辩证关系。
3.掌握⽭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本章的中⼼任务是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学习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要理解和掌握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观点:坚持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反对形⽽上学孤⽴的观点和⽅法;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深刻认识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普遍规律,反对形⽽上学的静⽌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对⽴统⼀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联系和发展观点的展开,它们从不同的侧⾯揭⽰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对⽴统⼀规律揭⽰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根本内容和深刻本质,即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源泉和动⼒; 质量互变规律揭⽰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了事物发展的⽅向和道路,阐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
唯物辩证的基本范畴是对⽴统⼀规律的补充和具体化,从事物的各个侧⾯揭⽰了事物的对⽴统⼀关系。
⽭盾问题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范畴各个原理之中,是理解和掌握唯物辩证法该原理的基本线索和关键。
⽽⽭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关系这⼀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则是关于事物⽭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学习本章,要特别注意: 1.了解联系、发展、质量度、肯定和否定、⽭盾及其基本属性等基本概念; 2.理解⽭盾是事物发展的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辩证的否定观、对⽴统⼀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等基本原理; 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2002年6⽉修订考试⼤纲时增加的内容,要掌握好各对范畴的含义和相互关系及意义; 4.掌握⽭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辩证的否定观等基本原理,以及它们对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象与假象、假象与错觉”关系的比较
有人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也有人说:“不要相信你的眼睛,你的眼睛也会欺骗你。
要相信你的大脑。
”如何看待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呢?这就需要我们分清真象与假象、假象与错觉的关系。
一、真象与假象的关系
1. 区别:
(1)真象是指那些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
而假象是指那些以否定方式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2)例如,苹果落地的现象,是真象。
月亮在晚上发光的现象,是假象,月亮本身不发光,但皓月当空时,使人感到它是个能发光的天体。
2. 联系:
真象与假象都属于客观范畴,都是客观的东西,是本质的表现形式。
二、假象与错觉的关系
我们可做一个小实验:我们把自己的两只手分别放入热水盆中和冷水盆中,感觉一个是热的,一个是冷的,这种感觉是正确的。
然后再把自己的两只手同时放入温度一样的温水盆中,先前放入热水盆中的手此时感觉水是冷的,先前放入冷水盆中的手此时感觉水是热的。
其实这盆温水的温度是一样的,但感觉却是截然不同的,这究竟是假象还是错觉呢?下面我们对假象与错觉作一比较,就可得出结论。
1. 区别:
(1)假象是由客观事物本身决定并歪曲反映事物本质的一种特殊现象,它留给人的印象,不是感知上的错误,而是人们由于客观事物外部实际表现的反映。
错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知,是对被感知的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
它既不属于客观事物,也不是客观事物本质的某种体现,它表明的是客观事物与主观反映者之间的矛盾。
(2)假象是属于客观范畴的东西,错觉是属于主观范畴的东西。
2. 联系:
假象是引起错觉的一个主要原因,错觉是由于人们受假象迷惑的结果。
因此,假象不是错觉。
人们对同样温度的水感觉差异很大,这是一种错觉,不是假象。
如2003年圣诞节前夕,在英国汉普顿宫再现“鬼影”,科学解释:可能是寒冷气流和昏暗照明造成的错觉。
综上所述,前文中的两种观点都有合理之处,也都是片面性。
若眼见的是真象,就会“眼见为实”;眼见的是假象,那就会“眼见不一定为实”;若是视觉出问题,那就是错觉。
第一种观点,强调要相信自己的感觉,不要相信道听途说,不要人云亦云,这是合理的一面。
但事实上,眼睛所看见的只是事物的现象,看不见事物的本质,且事物的现象有真象与假象之分,再加上错觉的存在,所以,只相信自己的感觉,自以为是,不相信别人,不相信科学理论,这是极其片面与错误的。
一部分人相信和宣传李洪志的歪理邪说,所持的理由就是“亲眼所见,绝对可靠”。
第二种观点,正如上面所分析的,“眼见不一定为实”,如我们天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可实际上不是太阳绕地球转,而是地球绕太阳转。
所以眼睛有时也会欺骗我们,只有凭大脑进行抽象思维,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因此这一观点有其合理性。
但感觉是认识的起点,没有大量的感性认识作基础,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同样是靠不住的;现象与本质又是密切联系的,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本质必须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以丰富生动的现象为先导,从现象入手,不可否认现象的重要性。
这种观点否认了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了研究现象的重要性,因而是错误的。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现实中的一些观点和现象,尽可能地采用“两点论”、“两分法”的方法进行分析,摒弃错觉,排除假象,保留真象,以此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取得预期效果。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区别:
①含义和特征不同。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片面的、多变的,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内在联系,是相对稳定的东西。
②把握方式不同。
现象可由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本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联系:
现象和本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任何事物都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体。
本质离不开现象,任何本质都是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的;现象也离不开本质,任何现象都是从某一特定的方面来表现事物的本质的。
习题检测
1. 下列对事物现象和本质认识正确的有()
①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是现象的总和
②现象相同本质就相同,本质相同现象就相同
③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④现象是主观的,本质是客观的
⑤本质表现为现象,本质决定现象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③⑤
2. 事物的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
A. 表现事物本质的方式不同
B. 真象是客观的,假象为主观的
C. 假象是错误的现象,真象为正确的现象
D. 假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真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
3. 下列关于错觉和假象认识正确的有()
A. 错觉一定是受假象迷惑的结果
B. 假象和错觉都是人们对事物现象的错误认识
C. 假象有可能是真实的现象,错觉一定是错误的现象
D. 假象是客观的,错觉是主观的
4. 辨析:眼见为实。
参考答案:
1. D
2. A
3. D
4. ①事物的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并非眼见的一定为实。
②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有正确的理性认识才更准确和更可靠,故眼见的不一定是真实、可靠的。
③眼见是否为实,要接受实践检验。